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10篇

2017-11-23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10篇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一部由诺曼·杰威森执导,托波尔 / 诺玛·可瑞 / 李奥纳多·福瑞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一):愿你心里,住着一个小提琴手

愿你心里,住着一个小提琴手,在任何困厄的时候,都能为你演奏最欢乐的音符,让你在最绝望的道路上,也相信着有些事物是恒久不变的。
   被安特兰卡这个小镇上的居民的单纯可爱打动了,虽然我知道生活可能不像电影那样,爸爸努力说服自己改变的传统,可能被出嫁的女儿不幸福的事实打得粉碎,告诉自己存有希望的幻想也可能只是一场空,就像《走出非洲》的女主角一样,经历了那么多苦厄,终于可以和男主角在一起的时候,他坠机了。这是从真实故事改编的,生活,比故事残忍得多。
   但安特兰卡描述的并不是一个乌托邦,这里也有穷困,有挨饿忍饥的时候,有媒婆拉莫名其妙的红线,泰维唱得那首“如果我是个有钱人”,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幻想着有钱就能解决幸福感缺失的问题。泰维最初答应将女儿嫁给屠夫,也是这样想的“他很有钱,他对我女儿很好,我女儿会幸福的。”其实,有时候我们常常指责功利的父母,他们并不能从我们的婚姻中得到什么,多数只是想我们过得好一点,他们把他们认为的好强加到我们身上固然不对,但也不应该被我们调侃背弃。现在能拗得过孩子的父母也不多了,泰维最终还不是都遂了自己女儿的心愿,“虽然没有好到哪去,但也不会坏到哪去”对现实,常常也就是这样才能让自己心安了。
   在火车站送第二个女儿离开的时候是哭点之一,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美好和包容,泰维看着渐远的火车,对上帝说,“take care of her”的时候泪奔。。还是想说,觉得电影里说的很多理想婚姻都存在太大的风险,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的。但是说回来。。泰维回去后问自己老婆是否爱自己的那一段也很有趣,结婚二十五年了,最后能知道并说出来彼此深爱,真是一件太美的事情。
   最后,安特兰卡的居民还是要被驱逐,犹太人还是在颠沛流离生活中等待着弥赛亚。其实,他们都是自己的救世主。如果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这个电影算不上悲剧。甚至《走出非洲》也算不上悲剧,东西是毁灭了,故地是离开了,亲人生离死别了,但是在这样的结局里,仍有充满着欢快的小提琴乐曲,提醒着你,再泥泞的道路也有人曾走过,再悲伤的事情也曾发生过,再大的考验也曾有人经受过,这世界上就是会有不公、会有苦难,会有人什么坏事都没做过,却惹上一堆麻烦,会有无妄之灾,会有好心被错待,但是你仍然可以有信仰,仍然可以选择自己怎么活着。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二):两点疑问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
##象征与隐喻
提琴手=诫命
##不可忽视的细节
+ 门柱圣卷
+ 婚礼中男宾与女宾的分隔绳
+ 拉比与女性跳舞时用手帕牵引
+ 三女儿跟异教徒私奔后父亲绝望的呐喊
>I am the man in the house! I'm the hand of the family! And I want to see Motel's new machine NOW!
##疑问
        1. 诫命是可以被更改的吗?
>This should never be changed. One little time you pull out the prop, and where does it stop?
    2. 诫命一旦变更,那我们是谁?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三):每一部好电影里都有一个有爱的主角

  打开这部高分电影,发现它有3个小时那么长。我想,天哪,这对于一个还有个2岁多孩子的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时间
  在豆瓣上这样一个到处云集着未婚未育甚至尚在初高中阶段的人来说,大概这句话说出来会有被人耻笑的嫌疑。
  然后我才抛出这段小评论的主题:这部片子的主角爸爸真的太有爱了。正是他让我不眠不休在孩子11点入睡后,看完了这部长片子,伴随的是吸溜着的鼻子,还有婆娑的眼泪
  按道理来讲,这该是定义成喜剧片那类吧,虽然没有让人大笑捧腹的桥段,但是起码音乐总能总能起到让人兴奋的作用。但是我却看哭了。
  每一个人,看片子的心境不同,所以注意到的细节也不同。
  作为刚为人父母的那类,我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女儿们毫无保留的爱。他向上帝发问的方式,在牛棚马圈里,唱唱跳跳的情节,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现实充满无奈内心却充满乐观的人;他对女儿隐瞒自己私自订婚,一双双小情人出现在他身边,求他同意时,他正方两方斯奈良久,最终爱战胜传统,我看到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爸爸;当他忍住心痛,送女儿登上去往远方的火车时(这段,我不禁泪崩),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迈的父亲。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许多如他一样看似传统的父亲,最终为着女儿的幸福,虽然在传统面前败下阵来,最终却成全了儿女的幸福,在儿女的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正是这样一个父亲的哭哭笑笑,偶尔耍耍小性子,但却又尊重爱戴自己妻子的角色,让我从始到终看完了它。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四):即使穷得像冬天里的松鼠,也可以开心到根本没感觉

    我曾经为我生活在“现代”而自豪。我曾经嘲笑古代人生活的落后。我曾经为我可以享受电视电影和高楼大厦汽车地铁而感到自豪。我的生活节奏是高速的。电话和电邮可以快速传递信息,而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旅程时间。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让我们越来越累,在每天上班下班的枯燥工作中,我们时不时感到迷茫。我把自己的时间填满,工作,学习,读书。我不断提高能力,我想要挣更多的钱。
    
    可是我发现,我越来越羡慕电影里那些生活在过去也很”落后“的人,他们虽然很穷,虽然整天在忙碌,但是心不累,他们不茫然,他们心灵有寄托。有信仰。有了问题,可以找牧师解答。可以找神父开导。
    穷人特维一家,其乐融融,所以精神上是富裕的。
    富人屠夫,衣食无忧,却孤孤单单,精神上是贫穷的。
    当然,穷人会时不时抱怨,会期待成为富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所以,特维对着天说,”上帝,你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穷人穷。我知道,穷并不丢脸。可是也并不光彩。难道让我有一点钱,就那么糟吗?如果我有一点钱,我就可以整天游手好闲。如果我有一点钱,我就可以不用拼命工作。“
    他向上帝说,
     “你总是听到我在抱怨,不过,像我们穷老百姓,还能向谁诉苦呢。”
      “他们工作非常努力,虽然他们穷得像冬天里的松鼠,不过,他们开心到根本没感觉。莫波特一直说要弄台缝纫机,你能不能帮他弄台缝纫机。像这种小事,不应该找你。你一直很忙。战争,瘟疫,大事小事都去找你。”
    社会在纵向发展,人却没有进化。每一代人都过着自己认为合理的生活。当然,大家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像特维期盼自己成为富人,
     特维的女儿虽然没有嫁妆却都希望媒婆能帮自己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屠夫虽然和特维年龄一般大却希望娶特维的女儿
      穷裁缝莫波特,希望娶自己两情相悦的赛朵
      而赛朵,也希望能嫁给莫波特
     当莫波特终于鼓起勇气,向特拉的父亲提亲,赛朵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只想嫁给莫波特。
     二女儿夏娃也想嫁给和自己相爱的家庭教师菲得拉。
    三女儿甚至想嫁给和自己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这些都是在挑战禁忌,但是开明的特维最终尊重都成全了几个女儿的幸福。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是,赛朵爱他。我们能做什么,时代变了。不一样了。“
    虽然特维也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他爱自己的女儿,可是他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tradition!
    他说,“我怎么能接受他们,我怎么能否定我的信仰?”
     “话说回来,我怎么能否定我的女儿?”
    “我怎么能背叛我的信仰?我的同胞?“
   赛朵和穷裁缝莫波特幸福的两情相悦,婚礼上大家的狂欢。把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
    热爱生活的人。舞蹈能表现他们的热情
    虽然有种种禁忌,人的心底里是有热情的,是需要释放的。夏娃冒着当时的大不韪勇敢地抓住了菲得拉伸出来的手。大家吃惊地对特维说:“She is dancing with a man!”
      特维凌乱了,他激动地反击:
      “No need to say, I can see, she is dancing with a man! And I am going to dance with my wife.”
    但是他心底里也是有热情的,所以他拉着自己的老婆也加入其中。
    随后,他们信仰的权威----牧师也加入其中。
    后来,大家也都加入其中。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在那个时代,注定要遭受冷眼,被驱逐的命运。所以这场狂欢盛宴的时候,被执行命令的军官棍棒砸瓶子的声音彻底搅乱。
   新娘的父母送给女儿大婚的羽绒被,羽绒漫天飞舞,诉说着他们悲哀的命运。
    这是命运,有良心的军官也很无奈。
    信仰让他们虽然对生活提出质疑,却还是充满着信心。所以一个年轻人说:“我们等了救世主一辈子了,现在不正是他应该解救我们的好时机吗?”
    牧师回答:“我们只好去别的地方等他。”
     是的,生活,要一直怀着希望。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五):每一部好电影里都有一个有爱的主角

打开这部高分电影,发现它有3个小时那么长。我想,天哪,这对于一个还有个2岁多孩子的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时间。
在豆瓣上这样一个到处云集着未婚未育甚至尚在初高中阶段的人来说,大概这句话说出来会有被人耻笑的嫌疑。
然后我才抛出这段小评论的主题:这部片子的主角爸爸真的太有爱了。正是他让我不眠不休在孩子11点入睡后,看完了这部长片子,伴随的是吸溜着的鼻子,还有婆娑的眼泪。
按道理来讲,这该是定义成喜剧片那类吧,虽然没有让人大笑捧腹的桥段,但是起码音乐总能总能起到让人兴奋的作用。但是我却看哭了。
每一个人,看片子的心境不同,所以注意到的细节也不同。
作为刚为人父母的那类,我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女儿们毫无保留的爱。他向上帝发问的方式,在牛棚马圈里,唱唱跳跳的情节,我看到的是一个对现实充满无奈,内心却充满乐观的人;他对女儿隐瞒自己私自订婚,一双双小情人出现在他身边,求他同意时,他正方两方斯奈良久,最终爱战胜传统,我看到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爸爸;当他忍住心痛,送女儿登上去往远方的火车时(这段,我不禁泪崩),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迈的父亲。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许多如他一样看似传统的父亲,最终为着女儿的幸福,虽然在传统面前败下阵来,最终却成全了儿女的幸福,在儿女的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正是这样一个父亲的哭哭笑笑,偶尔耍耍小性子,但却又尊重爱戴自己妻子的角色,让我从始到终看完了它。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六):短评写不完

“神父,我们已经等了弥赛亚一辈子,现在我们甚至要失去自己的家园,可他为何还不出现?”
“那么,我们只好换个地方等他。”
 吉普赛人浪迹天涯,犹太人流浪四方。
他们曾积累了多少财富和智慧,就曾受过多少苦难。甚至多到,已习以为常。
父亲三次嫁女,从财富 到政治 再到宗教,他以及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就这样慢慢的被打破。他们的家园也在传统的崩塌中消失不见。
笑中带泪,泪中又淌着笑。
父亲对上帝的自言自语,更像是对镜头 对观众的直接对话。因此当他戏谑着说笑和自嘲时,我们能会心一笑,而当他在送别次女前往西伯利亚时 对着上帝 或者说对着我们祈祷“至少,别冻着她,”这爱,也直达我们心底。
再说服妻子同意次女婚事时,父亲和母亲最终回忆起彼此的初见:“原来我们爱着对方,即使它改变不了什么,可我们爱着对方。”
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但至少我们还爱着那些同样爱着我们的人。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观后感(七):二战中的犹太民族在世上犹如在屋顶上的提琴手!危险中保持平衡并奏出优雅琴音

从百老汇的经典剧码"Fiddler on the Roof"直接翻译过来, 原声带开头的「Prologue and tradition & main title」就点出了本剧的中心所在:TRADITION(传统)!
时间(沙皇统治下的犹太社会)、地点(乌克兰)、人物(特伊和三位女儿为人物主角)、事件(有「家」有「国」的大小冲突)、音乐(小提琴声和歌剧),五个基本元素俱备。
犹太民族-圣经中神的选民!旧约中对犹太人的生活,饮食、穿着、祭祀、节日、文化、敬拜.....都有严明的律法,形成犹太民族特有文化,既然出自神的意思,自然形成不可转变的传统!在万民中,世界随着时代转变,文化变迁,唯独犹太人持守圣经的话生活行动!这是历史学家也惊歎的事!但是也使犹太人和其他民族无法融合,在历史记录裡,我们常读到犹太人被其他民族的欺压,产生冲突战争!二战中的集中营残酷压制、与这部影片中沙皇对犹太人的驱赶,都是与此相关。
序幕升起:蔷薇色的天空、数朵金色的云彩、波光粼粼的山峦大地、热闹奔走的牛马羊群和小市民……,渐渐地,我带着一种俯冲和低飞般的微喜与好奇,打开耳朵、敞开心神,一点点的异样感让我逼临这个小村镇故事的核心,反刍着那些低迴且神秘极了的旋律。
犹太人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突,在三个女儿的爱情故事中渐次呈现,慈祥的父母与善良的女儿间的冲突矛盾愈来愈升高,爱情重要还是麵包重要?为了心爱的女儿,父亲宁可食言失信于已承诺的婚约,打破父母媒妁之言,成全女儿自由的选择,婚宴一幕是音乐、文化、舞蹈的盛筵,十分精彩。喜爱知识份子的父亲接待了一个穷学生,他英俊有为,有着为社会上的公义、均富、平等...革命奋斗的信仰,但是二女儿却为爱远离父母家园,追随爱人到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看着载走孩子远离的火车,父亲抬头望着天,祈祷着:神啊,请您为我保护好她....
但是啊但是,当第三个女儿爱上异族男子时,父亲再也无法退让,为爱选择奔向了俄裔情人的三女,父亲也选择了断绝父女关係。有些价值与传统是他无法让步的原则。
要特别特别讚扬音乐,曲曲经典,万分动人!或有趣、或深刻、或真挚、或充满智慧与诗意...值得推荐您一看再看!另外影片中人物个个精彩,如媒婆窜来窜去乐不可支的模样、几位男士追求女子的深情款款、教士慈祥可爱且飘飘长的白鬍鬚,并且穿梭一群市场买卖的叫骂声、小裡酒馆跳舞欢乐的咯咯笑.....让原本故事即将剑拔弩张的冲突情绪,奇妙地得以解构与抒解。
当然,还有那批暴烈的沙皇军队,放火烧屋、摧物破坏,这个背景令我想起「辛德勒的名单」,虽不至于是煤气室裡的屠杀,却也是将活生生的人抛入历史的恐怖与生命的战慄中。这个背景巧妙将影片的欢乐气氛再度凝塑起来,使得电影的历史幅度、生命厚度自然也丰厚了起来。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那小提琴的弦声吧!每次故事主角们的内心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小提琴声总一次次响起,隐约飘缈间,低迴牵引人的心灵,灵动的悦音彷彿揭示着另一种超越与美好。在或欢快或凄凉的琴声中,禁锢的思想逐渐被检验,角力场上不只是新旧传统之间的对决,而是对话者深入了对于自身理解的洞穴,从而促成了几场内心「自我」与「他者」真诚相遇的对话,于是, 宽容出现了、理解出现了,自由的曙光也因此愈来愈明显……
也许,有人以为:神圣感容易在现代遗失,美妙的音乐也常被世俗化;但经历了这样的午后与夜晚,我心中更加相信它们作为一种潜意识结构并没有消失,仍然潜存于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可不是吗?人哪,只是常需要透过另一个中介被唤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