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9 21:3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10篇

  《少年时代》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埃拉·科尔特兰 / 帕特丽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时代》观后感(一):少年时代之12年论不文艺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之导演你对文艺是真爱

  理查·林克莱特有多文艺?特别特别文艺,开场酷玩,老爸送的生日礼物是自己混编的披头士之单飞组合4cd,感恩节聚会弹平克弗洛伊德,男主从小闷骚文艺范,长大喜欢艺术摄影,热衷拍荒草中的水阀和橄榄球场上的球网,逼格十分高冷,果断不被安排和只会整天刷FACEBOOK,蠢到喜欢长曲棍球队员的肤浅高中女友一起,上了大学第一天立刻分配学过八种舞蹈的女孩一枚,磕完药走一夜到峡谷坐在岩石上看日出,放出“不是我们抓住了某个时刻而是某个时刻抓住了我们”这种充满自我沉醉的文艺台词,深刻表达了只有文艺男女青年一相逢才配享有被升华的纯粹爱情与人生体验。

  导演对高知女性怀有说不出的恨意,每次再婚都给高知得能到大学教心理学母亲分配酒鬼丈夫一个,第一任后父生物学教授,理工宅高级进阶,分分钟扒下画皮沦为冷血变态虐待狂,第二任后父打过伊战的退役军官,张口闭口钱都是我在赚钱,符合一切顽固独裁的无脑军人想象,最后母亲面对孩子相继离开只有独身一人痛哭糟烂人生的份,相比之下父亲幽默风趣,精通文艺,洞察事理兼政治正确,就是母亲年轻时苛刻不给耐心,人家娶美少妻生乖小孩家庭和谐精神幸福,连孩子若干年后都对这个历史性的错失叹息不已,虽然他们的父亲12年最多也才每两周看见一次,依然是指引人生之光的霹雳无敌好爸爸,充分证明了只有文艺男才能拯救世界

  看前半段,以为看的是少年时代之父母皆祸害,看完才知道是少年时代之世界充满文艺充满爱牌心灵鸡汤,拆开来分分钟变30集电视连续剧,还是中式家庭剧,但功力全在熬了12年,6岁小孩长成年,鸡汤熬成浓汤宝。

  看风向标这片子今年必拿奥斯卡,虽然技术毫无亮点,处理矫情做作,但为了等小孩长大,电影拍了12年苦劳谁敢忽视,文艺小清新终于登堂入室,尽管美国小孩的成长轨迹是小时候懵头懵脑,长大了天残地缺,已然毫无小清新样貌。

  不管怎么说,2小时45分钟浓缩12年,就凭这份耐心,也配得上这些赞扬和荣誉,演员都很出色,尤其是考虑两个孩子演了12年,表演上不断篇都能称得上奇迹,穿过所有的精心设计,12年真实成长无法改变的痕迹清晰可见,充满生活的质感,能拿一堆奖包括未来的奥斯卡,绝对值得过,虽然更希望布达佩斯大饭店能拿奖,但不管谁拿奖,总能一扫5年来政治正确的主旋律无聊电影笼罩奥斯卡的歪风邪气

  片子并不高明,高明之处在于,生活本身,永远是最动人的。

  《少年时代》观后感(二):电影就是生活

  一开始还以为这是部纪录片,后来发现并不,却给我令人讶异的熟悉感。十二年,的确良心片。

  习惯了在电影里找大开大合,没见过的人与事。但其实电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平凡平庸有时贫穷,琐碎争吵怀疑人生,然后再笑笑推翻许多自己的怀疑。

  好的事情是最终总能在熟悉里又涤出一丝温情脉脉

  许多片段都值得好好地回味,暗房里老师的话,车里爸爸的话,搬家前妈妈的话。可能都会在人生的某一点向前看觉得无望回头看又觉得心酸,然后无措地说,I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re.

  然而我们谁都没有自己少年时想象中特别,谁都不能被生活额外宽容一些,得到哪怕一点点more.

  流光如电逝。

  最后终于长大的男主和一个笑得很好看的姑娘互相凝视,远处天空峡谷展开一处近乎于静止的时间的卷轴。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a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It's like it's always right now.

  所以一个又一个当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就好像一年又一年推着电影的进度条向前。永远都是当下,愉快的悲伤的,激烈的,茫然无措的,更多的时候,不知所谓的。永远都是我们,愉快的,悲伤的,激烈的,茫然无措的,更多的时候,不知所谓的。

  不能暂停或者快进的人生啊,那就让我们就这样被你也把你seize。

  以任何一种面目。

  《少年时代》观后感(三):壓縮的人生

  #影# 《Boyhood》8.5/10

  這類從5歲拍到18歲的僞紀錄片電影,其實是很殘忍的事情——不是對裏面演員殘忍,而是對不自主被釘在位置上3個小時的觀眾。

  一般電影都是採用不同年紀的演員完成角色的成長,對於觀眾來說等於有了一個透明的防火牆,裏面的故事無論再怎麽樣,都是“演”而已,悲歡離合哀怨情仇,結尾曲響起幕布放下,我們還是不緊不慢過著不溫不火的人生。但boyhood的導演太狠了,用了13年堅持不斷,把大時代融入小人物生活,展示一個普通美國男孩成長的煩惱。剪輯的流暢讓人驚訝時間流逝的飛快,當Maison興奮地收拾行李離家去大學,媽媽突然崩潰: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結婚,孩子,離婚,再婚,學習,工作,離婚再結婚,現在你們都離家而去,我才發現,我沒剩下多少時間!我沒有剩下多少時間!下次你們回來,就是我的葬禮了……

  看著片中人的成長,看著片中人的老去,Maison的13年成長,被壓縮到3個小時;看著自己的成長,看著自己的老去,坐下來認真的回想,又能否填滿3個小時呢?

  《少年时代》观后感(四):在生活中成长

  12年的生活成长延续完成了一部电影,形式的本身就值得赞,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做一个三年、五年、十年后的规划。

  平淡困惑是生活的本身,而生活的本真该如何每个人都有答案,片中的母亲说,“我用上半生获得了所有这些没有的东西,而现在我要用下半生摆脱所有这些东西。”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比较过在生活中做加法和做减法的两类人,而乔治·克鲁尼在《在云端》里阐释了“空背包”理论。

  文艺男神伊桑·霍克在《少年时代》里对儿子说,“生活里我们都在即兴表演,关键是去感觉到美好和特别。”

  而梅森的初恋对他说“我想说起来很容易'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但每个人都在乎,明白吗?”

  好吧,去看《少年时代》吧,一个少年6岁-18岁的平凡成长也许有生活的本质。

  《少年时代》观后感(五):It is worthy wating

  It was last summer, there is guy said he would love to watch this movie with me, but he bailed at the last minute. So I never got to see this movie since then. It has been almost 7 month, and I finally I watched this one with my two favorite person in the house.

  It is worthy waiting. Sometimes

  《少年时代》观后感(六):关于宿命论的佐证

  看片时印象最深刻的是<Boyhood> 倒数第二幕,回来就查了那句I just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re. 在回想人生的时刻,这位母亲记起的不是自己把两个孩子拉扯大送入大学,与此同时还顺利读完硕士实现在讲台上做教授理想成功,而是一次次去击中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却没有留下更多的悲伤。

  类似的不在自己掌控内的意味在Mason开车和Sheena去Austin的路上也有一段神台词。因为造机器人花销太大,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把人变成机器人(they decided to just let humans turn themselves into robots),好像我们默默地知道有一套程序需要去遵守,在听到邮箱有新邮件发出叮的相声时就会产生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真是完全没有道理又超级顺理成章出现的geeky台词...

  而最后结尾的处理,It's not that we seize the moment. The moment seizes us. 被自然所包拢的体验会让人感受到超自然的存在。这和人类如同机器般碌碌无为,被外力控制去完成一件件事情交相辉映,宿命论感达到顶峰。

  《少年时代》观后感(七):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少年,到成年,其实也就一瞬间。

  整部影片叙叙道来,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跌宕的情节。生活,便是平淡中,经历快乐、沉沦、枯燥、颓废,然后又经历快乐、沉沦、枯燥、颓废。不断循环,不断升华。最后,谁也没有成就谁,谁也没有造就谁。不过是在所有的一切激起水花之后,又复归于平淡。如同影片最后所说,把握时间,也许正正相反,是时间,把握着我们。他是恒定的,就像一直是现在。

  影片中,不仅仅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亦是一个母亲的完成。当母亲与儿子分离时,突然的痛哭流涕令人心酸。这不仅仅是一个母亲那种目送着子女渐行渐远的心酸与担忧,更是对自己这一生的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她这一生,结婚,生子,离婚,最后,她说,下一步重大的事情,就是她自己的葬礼。一切按部就班,一切,命中注定。很多人,如同梭罗所说,生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中。每天循环往复,没有新意,没有色彩,在生存与责任挣扎,匆匆忙忙,不知不觉,便走过了这一生。生命的最后,只叹息,时间不够,生命太短。生活,也许真的比这些更多。有人愿意,这一生,平平淡淡,也有人想,轰轰烈烈。但生活,成了牢笼。没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跳出生活的桎梏,绚丽的完成这一生。少年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多少人,拥有对未来的想法,却没有勇气;多少人,用有勇气,却没有对未来的想法。生活,没有太多机会给你解释,在你犹豫时,慌乱时,便让你满头白发,措手不及,但又满手空空。但是,在生活的平淡中,又有着精彩。每一段人生,都有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意义。如果,能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也许很多人,依然选择相同的那一条路,因为走过,所以懂得,因为走过,所以珍惜。但生活,就是享受现下每一分的意义,抓住每一段时光,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

  让生活,比现在更多……

  《少年时代》观后感(八):记录时光的电影

  终于理清了思路决定来写一下《少年时代》的影评。

  电影记录了一位少年简单的12年成长时光。故事本身真实不造作,没有狗血的剧情。但是的的确确反映了美国少年成长中会经历的父母离异、家暴、分别。对人物的处理也很干脆利落,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人顺其自然地就会出现;随着生活的流淌,也自然地淡出视野。导演没有用笔墨去描绘每个人物的结局,因为导演清楚地知道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所以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剪辑是很成功的。

  电影以以为普通的美国少年为例,记录了他简单普通的成长生活。从童年时的奇思妙想爱搞怪开始。接着经历了母亲再婚,继父家暴等等。在其中,少年认识了要好的同父异母兄弟,但是随着母亲的再离婚,这些伙伴也就从生活中淡开了。是的,这里并不需要交代;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成长就是从亲近到疏远开始。

  后来,少年同所有人一样开始面对学业、爱情、家庭各种各样的压力。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就要顶住来自家庭甚至女友的压力。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顺着故事自然流淌出来的,没有浮夸的肆意发泄,更没有意外怀孕这种8点档的狗血剧情。有的只是,少年面对未来同我们一样的迷茫,和迷茫之后决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在所有这些曲折中,生父每次与少年的相处可以说都是一次心灵鸡汤。还记得生父感到与孩子们疏远后,将车停在路旁要求姐弟两向自己抱怨的场景。这个场景让我很感动,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让人很敬佩。虽然与前妻离婚,但是他一直在尽做父亲的责任,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

  故事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母亲面对子女双双离开求学,破口大骂让人陷入沉思。这是真性情,试想当你付出半辈子独自将子女抚养成人,他们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好人生;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日渐衰老的身躯和未能完成的梦想,又怎能心里好受。面对母亲的泪水,少年也只是说“你想得太多了”,没有给出确切的解决办法。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 的一点,导演没有想尽一切去给观众们一个答案,而是让观众们自己去寻找。

  电影的最后是以少年与大学同学们看夕阳结尾的。一句“The moment seizes us”又将人带入沉思。三个小时的电影很长,但当你终于从中看出味道,寻思着少年将会怎样迎接自己的"大好人生"时,却惊觉已到结尾。

  人生就是这样。但感谢有这样一部电影叫我静下来好好思考该怎样度过剩下的人生。

  《少年时代》观后感(九):The moment

  人们常说“seize the moment", 而事实上,往往是“the moment seizes you".

  花12年拍出的这部2小时45分的生活流水,不炫技,不说教,不矫情。

  里面的父母自己也一路磕磕撞撞,既说不清道理,又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活得不尽兴,也不随性。被镜头记录下来,就如同一场pointless的赶路。

  就是这么一场似乎言之无物,也言不及物的片子,却是那么熟悉的”talk about nothing than anything"的风格,甚得我心。

  离婚数次的妈妈在送别儿子去上大学,卖掉大房子的时候伤感地哭,说自己生活的里程碑都结束了,结婚、离婚、学位、工作、送走一双儿女去大学,然后呢,再要安排的只剩自己的葬礼。儿子莫名地看着她:“妈,你是不是快进了40年呀。” 不知道为什么,笑得不能自已。如果你的生活只是一场望着终点的赶路,那该多沮丧。

  时间永恒,认真说来,只有每个当下才是真。

  《少年时代》观后感(十):一本真情流露的流水账

  记得小学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如果以时间轴平淡无奇地叙述,老师就会在评语中毫不吝啬地批写“一本流水账”,这种贬义词虽然很中性,但是就像大学里导师们评判我们的论文没有创新点一样,感觉灰溜溜的。

  然而,话痨般的哲学系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同样以时间轴平淡无奇地叙述了一个美国男孩的成人过程,却获得如潮的好评(几乎没有嘘声),这就是电影这个声光电魔术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少年时代》从头至尾真情流露,真诚无比,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哲学系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能力所至,去年一口气看完他的“爱的三部曲”,其创作能力让我惊为天人,今天又看了《少年时代》,不得不承认他已经是天外飞仙。

  每个人都要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记住自己的成长,都有时间回忆或者品味自己的成长,因为现实的成人世界中种种的龌龊和曲折让我们的记忆沟沟壑壑,层层叠叠,掩盖了那份当初的平静和美好,比比皆是的压力撕咬着我们的头脑,迫使我们只能一直跑,一直找,而没有心境停下来,就像电影结尾中四个年轻人那样去欣赏时间,去思考一下到底是“we seize the moment,”还是“the moment seizes us。”所以,要感谢哲学系导演林克莱特的天外飞仙般的创作能力,十二年的守候和思考,让这世界上多少无奈的人看过之后忍不住内心一生长啸,成长你好,我已走过。

  《少年时代》的明线是男孩梅森的成长,透过他的那双清澈而深邃的眼睛观察着,向往、疑问、萌动、困惑、混沌、倔强、不屑,最后归根结底到平静地成长。我觉得哲学系导演林克莱特还埋藏着一条暗线,就是一部美国母亲的成长史,帕特里夏•阿奎特饰演的mum丝丝入扣,从懵懂、憧憬到幻灭,然后接下来的就是责任、挣扎、坚强、奋斗、寻找、思考、逃脱、独立、再寻找、再逃脱,到最后儿女都展翅高飞的时候表现出的脆弱,让人不禁唏嘘时间的神奇和无情。

  最后还要预言一下电影史上跨越时间最长的男主角,艾拉•科尔特兰的在本片中的展现出来的潜力已经超越了《不一样的天空》中的约翰尼•德普(当然是个人谬见),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