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来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林来疯》观后感10篇

2017-12-10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来疯》观后感10篇

  《林来疯》是一部由梁伊丹执导,金大贤 / 林书豪 / 姚明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来疯》观后感(一):谁主沉浮,只为变成更好的Jeremy

  林书豪并没有出身在一个体育世家,但他的篮球才华从小就显现出来。家规也对他的未来有影响 。God first, School second, athletics third. 其中God’s words对于他在困境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上高中的时候他拿下了北加州Division II的最佳球员,这样也没有换来dream school斯坦福的offer,大部分源于亚裔不适合打篮球的偏见。NCAA的规定也有关系:教练只看开始的五分钟,但对于林书豪来说需要更加全面的评估。一个黑人运动员可以获得斯坦福的征召并获得奖学金,他主动询问教练怎么做才能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却没有拿到录取。最后他选择了承诺给他位置的哈佛。但他进入NBA漫漫之路才刚刚开始。

  几度沉浮:勇士—火箭—尼克斯

  携着常青藤历史第一人的余威参加NBA的选秀,可惜并没有被选中,一口气吃了40根鸡翅。最终同年被家乡球队勇士队签下。可惜命运似乎总在开玩笑,刚进勇士队的喜悦被三次下放到D-league冲灭,一年内起起伏伏让他挫败。被勇士队裁掉后被火箭队接手,可惜还没有来得及适应休斯顿的气候就在圣诞节那天被裁员。他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有好多次都以泪洗面,快要无法承受了。幸运的是,命运似乎又在眷顾书豪,当天山姆波特受伤,随即被纽约签下。在纽约也是相似的经历:打不上球。林书豪一次问德安东尼我的车用不用运过来,得到了应该不用的答复。他这时觉得会被裁掉并接受了,第一场尼克斯的比赛表现不好,迎来第二场的时候林书豪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和NBA无缘,和自己最心爱的运动告别。这反而让他更加平静,让他打出了超水平的发挥,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命运弃儿和命运宠儿

  可以说他是命运弃儿和命运宠儿的完美结合体,他抓住了仅有的机会并一举成名。抛开无法控制的因素,其中他对于篮球的热爱并享受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Strong will! 当他自己相信自己能力可以进入NBA的时候,前方的困难都只会让他变得更好,林书豪把负面的消息转化成激励自己的工具。基督教文化也给他带来的内心平静 。基督教中说God has the best plan for you. 这个best plan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象那样平稳,会在成功的道路上面对各种困难。可是,当成功的那一刻起任何闪过在脑海里的困难和挫折都变成了一种blessing和财富,更懂得和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

  破茧成蝶

  有志者事竟成。When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书豪的励志故事诠释了这句话,如果再加一句的话, the stronger the will is, the clearer the way will be. 他的对篮球的坚持激情加上可以成为NBA球员的信念帮助他实现很多人梦寐以求梦想。几经沉浮让他在球场上更加沉着和冷静,名人堂教练康涅狄格教练Jim Calhoun在看到林书豪与康涅狄格的表现时说:“我看过很多球队在这个球场打球,他可以胜任任何一支球队。他在球场上非常非常地冷静,他知道如何打球。”他的事迹超越了体育范畴,让每一个在寻梦路上苦苦挣扎年轻人有了精神上的动力。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梦想就有可能咫尺之隔。林疯狂之后他也经历了困难的时期,但我不关心他是不是NBA全明星,能不能进名人堂,只希望看到他在一个个困难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篮球梦想,变成更好的自己。

  《林来疯》观后感(二):因为热爱所以疯狂

  听到球场上的欢呼声,看到林书豪嘴角边的酒窝。就觉得好欢乐。他的快乐是可以传染的。

  已经好久没有感受篮球的热情了。比赛时的青春感觉,热血、激情。当年他因为一场比赛,闻名全球。我懵懵懂懂慢半拍,直到很久之后才去搜索他,当时喜欢他不是因为看到了他那场振奋人心的比赛,而是在鲁豫有约上看到他大男孩一样摸样,笑起来,嘴角有浅浅的酒窝,跟他妈妈一样,笑起来很温暖,很亲切,萌萌的大男孩

  再到他打球,他坚持,他坚忍,不卑不亢,只做自己。

  我不是球迷,我喜欢篮球,也没那么疯狂。我就是个爱看篮球,也就一外行看热闹。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例外,特喜欢看一个裁判,觉得他做得动作特规范,干净利落。只要他做裁判的场,我一定也在场边。那一年是我最激情,最热血。但是最疯狂的也就是翘了这辈子读书以来唯一的一次课,拼了命去看CUBA。对着能进场的所有人员装嫩撒娇,当哨声响起,整颗心都暴走了。那时的心情满足的。激动,热血。呐喊,鼓掌。每每都是坐到最后一场。而我只能做到如此了。

  我对篮球的痴迷也许并没有难么疯狂,但是仅只是这一点点的喜欢,都让我这么快乐。当林书豪,那么热爱,那么坚持,那么隐忍之后得到机会上场打球,爆发了所有力量,疯狂的挥洒自己的力量,热情,为自己赢得了比赛,怎么不高兴,不欢乐,那是一种由心底散发出来的喜悦与满足,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微博上有个叫曹畅洲的人说过:“喜欢和热爱最大的区别在于痛苦。如果一样事物不曾给你带来过痛苦,那你仅仅是喜欢。如果它给你带来过巨大的痛苦和煎熬,但你依然不离不弃,这才是热爱。没见识过其痛苦,不足以谈热爱。”

  假装在纽约也说过:“世界上哪里有这么轻而易举的热爱啊。热爱从来就不是一件随便说说轻率决定的事。”

  所以林书豪他可以爆发力量,放任自己疯狂起来。而普通人不行。因为我不够热爱,不够坚定,不够坚持。多希望等到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也能说出一件牛逼哄哄,很酷的事,也能让人发出一声“哇”。2014-10-2 20:51:58

  《林来疯》观后感(三):海报上林书豪运球的身影,满眼全是Rocky和阿甘的影子

  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无非两种,一种是对现实世界的猎奇,这种纪录片旨在引人进入一个绮丽 的可能不被广泛关注的特定视角,如猎豹繁殖的草原、藏有秘密的古堡,对观众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进行教化和启迪;另一种以发生的人和事为蓝本,以对影像资源剪辑的方法,从艺术的视角解读一个事件或谱写一段传记。这部电影显然是属于后者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们之所以会热衷纪录片这样一种影像艺术的类型,一是它现实,拥有剧本世界无可比拟的动人性;二是理性,它选择性的镜头语言会带你理清脉络,做出评价。

  也许,在“林疯狂”席卷全美直至世界过去整整一年之后,对那超越职业体育历史观、价值观的两周,对其前因后果的解读,搁在哪个导演手里都是不可多得的剧本素材,它本身的曲折、巧合、梦幻、不可思议和广泛的影响力,也许早就超越了职业篮球和体育界本身;其励志性、动人度或许在它发生之时起,就已超过任何一段想象的、杜撰的情节。

  对于观众来说,“林疯狂”这个题材的巨大价值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而面对这样一个仍是新鲜题材的故事,对于纪录片导演来说,拍好的难点恰在于此:正因为选择这部影片的观众早已熟悉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那两周,林书豪几乎凭一己之力率领泥潭中的纽约打出7连胜的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和沸点瞬间都早已像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在这些观众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

  这些人,包括我自己看到林纪录片的海报之后,期待的是,一个能发掘我们不了解的侧面和细节的展现,在对阵篮网湖人等等不可回避的高潮来临之前,体会那些拳拳到肉的真实带来的快感;当然,所有因为那两周而关注继而疯狂爱上林书豪的人,一定需要一种感觉,随着影片发展,看着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小角色完成超级英雄般蜕变的宏大气氛。这就需要导演殚精竭虑如何让自己的电影区别于那些在YouTube上多如牛毛的、被点击转载千万次的各种林疯狂视频剪辑。

  在昨天看完国内网络才上线的这部片子之后,除了一个体育迷回望那一段时油然而生感动冲动,细节处润物细无声震撼让我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很立体、很完整、很漂亮

  林书豪本身职业篮球经历的魅力不必多言,一个拥有东方智慧却不具备在北美传统意义优秀运动员素质的华裔哈佛毕业生,在全美大学二级联赛这个级别杀的风生水起之后企图完成职业篮球梦想,却被NBA选秀夜抛弃,在得到短工合同之后也没有承载过多的期望和关注,一次次被轻视、然后找机会证明自己、再被放弃,最终在被裁前的最后一战打出超神表现,一路拉着尼克斯这辆伤兵满营的破车高歌猛进过关斩将,出任先发、升职加薪、完成准绝杀、拿到周最佳、打赢大BOSS ,走上人生巅峰。让所有看客都不免有些小激动,“尼玛这是上帝在打2K生涯模式吗?”,“这是什么样的淫森啊,又上哈佛又打NBA的。。。”。

  对于美国人的主流市场,这样真实的故事相比史泰龙原创的ROCKY更加完美,相比阿甘的American Dream更加富有激情。客观的说,作为职业体育史的一个现象级事件,究其原因,严谨而积极的家庭成长环境、最优质高等教育培养的突出智慧以及个人信仰支撑起来的坚定自信和谦和品行,都为林在看似没有迹象的情况下突然而持续爆发,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与其说林书豪气吞山河的爆发迎合了大众对于吊丝逆袭故事从不厌倦的期待,不如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平凡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在这里不是要做体育评论,而是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成功之处谈谈想法。

  拥有这样一个市场价值极高,却已流行泛滥的文化现象,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就看其是否能深层挖掘现象背后的人和事,立体清醒的省视这场party般的疯狂,理性而不露痕迹的让观众感知一点领悟和启示

  影片通篇89分钟,秉承了朴实不出奇的风格,细节满满,慢慢的让观众在高潮前的铺垫里找寻一个普通人自己似曾相识的感受。影像里语言里,天赋不出众是个关键,你也许能查到林的父母都是161cm,身材、速度、爆发力都不足以达到职业水准,但镜头里处处又都能找见梦想成真前最初的样子,比如林小时候7岁参加儿童篮球训练营,穿的就是林疯狂时期17号的背心。从高中到大学,他从来在篮球领域都在起跑线上被拒绝,但在地区高中联赛和随哈佛参加常春藤联盟的比赛中,只要有机会,林总能展现他区别于黑人、白人统治的球场风格,技巧、灵动、大局观、意识、头脑、大心脏,影片中一系列比赛录像的截取让人觉得他就该是个领袖,加之林和家人朋友队友教练的回忆访谈,剪辑起来,那种自身实力和外在天赋平庸的残酷矛盾,不用赘言却让观众触动叹息。 随后,一系列看似不关键的影像资料占据了很大篇幅,勇士队提供合同后,林在训练营的态度、去台湾寻根问祖的实录,却画里行间展现着大气和亲和力,正是这种安稳的基调让之后的一次次被裁、下放和骤然升天显得荡气回肠。特别是,几段林书豪与约翰沃尔的较量,大学时的碰面不落下风,选秀夜状元与落第生的天壤之别,季前赛对抗的精彩表现,林疯狂第二场正式宣告疯狂来临的过人暴扣,一系列镜头挑选,仿佛状元沃尔即是林疯狂前世今生的标杆,故事感和宿命感立马浮现。

  电影在字幕和访谈的剪辑中,并未加入生涩旁白分析,但让人看完立刻觉得林书豪超人的智慧对于球场上情绪控制,即战力调动具有重要意义,更不用说宗教信仰的坚定对一颗大心脏的供血作用。这些在林的一个语气、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也许就能反应,在影片中不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出来。

  在高潮到来时,导演选择了简洁有力如同漫画书般的剪辑方式,字幕的配合、适时嘉宾访谈媒体报道的插入,让短促的两周疯狂像一团挡不住火越来越旺,辐射越来越广,在对阵湖人38 分之夜前,却骤然一停,加入了林书豪家庭自拍视频的安静画面,在总爆发来临后,如同打了一套组合拳,和之前40分钟家庭、成长的铺垫丝丝相扣 。

  看完这部纪录片,与此前看各种林疯狂的视频剪辑是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它也许带给你的是相似的感动,但至少能给你两点全新的启示:一是家庭教育,特别是一个温暖自由的成长环境对于培养参与竞争中成稳的心态最为关键;二是智慧和训练可以决定你的属于较好的还是较差的那一拨人,但坚定的信仰可以决定你能不能守住你的level。

  影片以火箭上个赛季的海报结尾,现在看来,现实中的林果然在火箭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层次,在大起之后能稳中有升就是最让人满意的结局。

  《林来疯》观后感(四):简短说几句

  我曾经是比较狂热的篮球爱好者。10多年以前吧。打过高中联赛。大学也是学院的队员。

  现在篮球早已经不看多年了。但林出来以后,我很迷。现在还在追他的视频。

  究其原因,如果林的风格也和姚一样,我可能不会这么迷的,就算他是中国人也无所谓。但是林的风格完全的不一样。林的动作,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有效率。

  林没有多余的动作,无论是显示自己的动作,还是表现自己不安全感的动作。而动作,正说明了他的心理。林是一个没有过度虚荣、没有过度不安全感的人。林是投入的球员,忘我的球员,打球时,不但不再考虑外在,也不再考虑自己。林也是一个完全无畏惧,给出自己全部的球员。

  打球,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特长、技术的特长。但真正让一个球员超越他人的,不是他的技术和素质,而是他的心理。林在这一点上是有着超人之处的。甚至,扩大说,同样中国人,林的心理要超越咱们自己的球员很多的。为什么?

  林总是提及自己的信仰。他是从小就信,父母给的。如果否定他信教对他的影响,我认为是不客观的。而且他从小就信,对他的影响一定会更大、更顽固、更基本、更内在、更自然而然。

  宗教这种东西,对于林的作用,感觉主要体现在竞赛心理上:忘我、无畏、“暗中天注定”,所以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胜负托付于神、但自己付出一切。这都是宗教对于他竞技心理,甚至是更广泛的心理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

  而另外的区别是什么?很明显,林生长在美国,咱们自己的球员在中国。美国,不管它其他方面如何,但是在对林的培养上是成功的。

  换句话说,老实说,和林在他初高中时素质一样的球员,我见过很多,其中甚至很多比他好的。但是这些人都没成才。说实话,如果林是生长在中国,我认为他也不会成为linsanity的。永远不会。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培养体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整个社会向上流动体制。有才能的人,有潜质的人,往往得不到很好训练和发展。而且咱们的训练、比赛、和竞争,很多时候不是由能力决定,而是由权力、利益决定。没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我们是永远不会有自己的linsanity的一天的。

  那么林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林是有天赋的。每个能进入球队的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而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则是怎么样能把个人的天赋发挥、发展到最大。如果随便破坏,甚至负面激励,那么我们的人才永远不会赶上人家。林的才能显然在每一级别中,都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和发挥。就算他没有被Division I选走,他也进了harvard(这个是很难进的,他SAT再好也是很难的)。这些都是对他的正向激励。

  而在他高中时的比赛,对抗那样的强队,他们也可以打得有声有色,并且最终胜出。这说明了他们平常是训练有素的。教练教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篮球,基本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不是教队员如何近功急利,甚至教队员歪门邪道。一个近功急利的队伍,一个歪门邪道的队伍,是不可能对抗比自己强很多的队伍的时候胜利的。

  而且看林的技术和素质,是一直在稳步提升的。一个东亚球员,就算有天赋,能够达到林现在的素质,也是不容易的。而他高中时候的素质,有过人之处,但远没有现在这样过人。要获得这些素质,一定是得经过苦练,而且一定是得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而得来。中国没有这样的支持体系,可以提供林这样的训练。而中国的球员从小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人既得利益),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有林这样的苦练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要反思的。天赋不是人人都有,如果发现有天赋的人,那么首先就是提供可以发展他们的训练支持系统。然后提供他们一个至少大致上是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后给他们以正向的激励。

  通过对林的分析。其实林有过人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而苦练自己的天赋,他所在的社会就会发展他,奖励他,给他机会,最后甚至让他成功。他不需要做更多其他东西,想更多其它的东西,专著自己的事业就能成功。这个,恐怕是最值得咱们学习的,也是能让咱们更多的培养自己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最大的发展自己天赋的地方吧。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电影显然也是有让咱们看到这点的意图的。电影一再宣扬的就是这种美国的“神奇”。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苦干,社会就会让你成功。甚至你在其它地方不行,在美国也行。

  这个显然也是不客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黑人中,比林素质好的人,不知道要多少。但是最终有几个能到NBA呢?其中多少人被浪费了呢?美国的流动性,也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美国有他的虚伪,有很多的虚伪。但是美国如果总能找到林这样的例子,来宣扬自己的话,我想,它们的向上流动体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运行的,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林的父母来自台湾,都是技工之类的。在美国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干一辈子,能过上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而自己的儿子,同样是按照这个规则干下去,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NBA明星。这样事情,咱们看到了,不要过多的考虑它的特例性,而要考虑它揭示的一种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咱们要学习它揭示的这种”只要你循规蹈矩,肯干,就可以让你向上”的系统。这才是最重要的。

  真希望,以后咱们也可以让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某一个lin,在他有生之年,成为linsanity。

  《林来疯》观后感(五):林疯狂:一个亚裔篮球小子梦想实现的过程

  这部电影分为两个人部分介绍林书豪的篮球成长史!

  第一部分是他在进入NBA之前的成长。

  林书豪爸妈是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台湾人。从小林书豪和他弟弟哥哥接受了美国的教育,信奉上帝。从小对篮球有极大的热情,乃至痴迷的程度,他不停的练习提升,从小学到高中就在赛场上展示出了统治力的表现,带领球队获得了加州的冠军。

  可是篮球从来都是被认为是黑人们的游戏,黄皮肤的亚洲人被认为是赛场上的异类。他高中的表现本应可以使他获得一个一级联盟的奖学金,可是没人看好他的天赋,最终只能进入一个在学术界最为顶尖而在篮球场上十分弱小的哈佛大学的offer!

  林没有放弃,依旧努力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而努力!NBA对他来讲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因为是热爱篮球,他不断努力,刻苦,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四年的大学生涯带领哈佛这只篮球界的小船驶入了大海,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第二部分是有关NBA的。

  四年的表现也足以让林书豪获得一个nba的工作。可是并没有人看好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控卫,最后只能落选draft。

  良好的表现也让林书豪获得了一个味达拉斯征战夏季联赛的机会,精彩的表现让他在赛季开始前获得了自己家乡球队——金州勇士队的offer。刚进入nba的林书豪并没有获得表现的机会,最后只能被裁,随后加盟火箭队也不幸在平安夜这个西方人的除夕夜被裁!

  幸运之神永远不会遗弃努力的人。林书豪后来获得了纽约尼克斯的青睐!刚到尼克斯,球队接连失败,伤病练练!

  机会总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球队的伤病给了林书豪展现自己的机会,他也把握住了,在球队即将裁掉他的前一场比赛发挥了自己应有的实力,随后开始了真正的林疯狂,让整个美国乃至世界都为之疯狂!

  林书豪有梦想,就去追!他的专注,坚持,努力最后让他不再被上天遗弃,最后在一个不被认可的大环境中获得了认可!

  《林来疯》观后感(六):不算影评,纯属个人感受

  我写不来影评。

  多少年没写过东西了,但看本片的时候,就有强烈的冲动想要记录一些感受下来。微博,长度是肯定不够的,又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动笔也太烦了,就想到了豆瓣,反正也没啥人会看到,就当日志了。

  下面分几个类别来写写我的感受,很肤浅(想到什么来什么,不按顺序)

  一、英语

  1.听力还不够好,看的是中英字幕都没有的版本。在不能分心的情况下只能能听懂40~50%,一些正式的,接受采访的,或者体育评论员的语言能听懂大部分,他们的语言就有点像普通话的感觉,字正腔圆,好懂。但是在一些日常的对话里,基本就只能听懂很小一部分了,甚至一句话只能听懂一个词,或者完全不知所云。希望以后英语更好了,再来看这部片子,能听懂绝大部分。

  2.Linsanity, the excitement over the unheralded Lin.

  unheralded好词,摘抄了

  3.中段部分听到一个词,发音大概是de-lee,这啥玩意…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后面根据各种信息反应过来了,是发展联盟(Development League)的简称,这个简称我估计忘不掉了,这情形就像我第一次听到long-d一样。

  4.有一段,在吃饭,林书豪挑起话题问大家,詹姆斯是不是和科比一样好,有人说没有,然后Lin说了一句话大家都乐了,我反复听了几遍还是没听懂……

  二、NBA或者说是篮球

  1.我个人认为,NBA球员分三档:第一档,超级巨星,科比、詹姆斯、韦德、保罗、皮尔斯、杜兰特等,是可以在其全部职业生涯保持极高水准的人;第二档,巨星,在其部分职业生涯保持极高水准,库里、哈登、勒夫、林书豪(我认为姚明也归这个档,个人观点);第三档:其他球员。可能我第三档划得有点大了,但我觉得发挥是有差距,但无本质区别。

  2.第二档和第三档的差距,我认为是不大的,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破了,捅不破就永远隔着这么一层。而这层窗户纸,不是身体,投篮之类的身体因素,而是心理因素。

  3.作为职业体育最发达的美国,发达是有它的道理的。看前半段就很明显。美国高中联赛,大学联赛简直就是小一号的NBA。有严谨的数据统计,影像记录,球队分区,球队名字,队徽,吉祥物,球衣,全明星赛,第一阵容评比等等等等。以上的种种还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最最关键且无法复制的是一种文化:篮球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最简单的例子,Nike等品牌一直会设计大学主题的服装,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名字,队标,说实话,穿在身上,都很潮,很多美国人会穿这些衣服出门;反观国内,你会在大街上见到有人穿一件卫衣,上面有四个大字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徽吗?别和我提中小学校服哈。

  4.NBA球队都有球队名。CBA球队却总是企业冠名,不过这也没办法,联赛发展初期,虽然可能不利于所谓球队文化的发展,但是没有这些企业支撑球队,真的很难维系下去。本赛季,李宁全面赞助CBA各球队球衣,衣服前面印号是每一只队伍的所在地拼音,球衣设计也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希望继续下去,我也准备买一件我主队山西的球衣来支持球队。

  5.看完本片,让我对NBA又有了激情。

  三、Lin

  1.看Lin以前打球的录像,高中,大学,作为一个scoring风格的PG(个人观点),他打球最需要的就是自信,球在手上,去传还是去攻,攻的话,是三分,突破,还是急停半截篮?这种球员的发挥尤其受个人的自信影响。

  2.所以Lin,包括很多低顺位新秀,才有可能陷入整个职业生涯拿底薪的惨状。因为他们难有自信。刚进联盟,紧张,越紧张越差,越差越紧张,陷入恶性循环。

  3.Lin妈妈说话的时候还会说两句中文,可惜的是,小时候没有好好教林书豪中文,如果林书豪中文水平好一点的话,可能更得中国球迷的心,可能喷他为“披着黄种人皮肤的美国XX”的人会少一些。

  4.我觉得Lin很好的结合的东西方人的优点,很多人评价Lin是谦虚和勤奋的,这算是中国人的优点;还有就是西方人的aggressive(不知道该咋翻译,倾略性啥的也不太合适我觉得)。在和科比的直接对话里,赛前科比表示不知道谁是林书豪,典型的美国人蔑视的态度。林书豪对于科比的态度大概是,谁怕谁,来啊,迎难而上,here we go,我觉得这里就有西方人的东西。比赛中林书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然后赛后,记者问“你觉得科比还会不认识你吗?”,林书豪坦言,脑袋里先蹦出来的一句话是“谁是科比?”,一般的美国人估计就这么说了,但是林书豪还是压住了,回答道你还是问科比吧。不仅在体现在场下,Lin的东方人思想在脑子里对他打球的风格也有好处,作为一个控卫,最重要的就是冷静,再加上西方人疯狂的,激情的东西,让他在比赛中手感好的时候也真的能high起来,达到Linsanity 的状态。

  5.人还是在绝境里才能爆发啊,Lin相继被勇士和火箭裁掉后,在尼克斯众大牌受伤的情况下等来机会,德安东尼给他两场比赛的机会,他知道自己这两场打不出来就只有被裁一条路。第一场打烂了,第二次比赛前前,Lin妈妈向上帝祈祷,说god啊,你要是真的希望让Lin在NBA成功的话,show me,结果上帝真听话。

  6.Lin真是个大心脏的球员,the bigger the game,the better he plays. 片子24分钟的那个绝杀,太狠了!!!

  四、其他

  1.在Lin最苦最难,underdog的时候,他提到最多的,支持他的,不是爸爸,不是妈妈,不是朋友,不是老师,不是教练,不是队友,而是god。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这信仰了……

  2.Lin回中国,去了俩地方,给字幕了:Taipei, Taiwan(父母出生地); Pinghu, China(祖父出生地,祖籍所在地)。

  3.Lin一家,三儿子,Joshua,Jeremy,Joseph,真是和J干上了

  4.Lin弟弟说看到Lin和科比对位的时候那个“哇”,印象很深。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没有字数限制就收不住了,很多东西感觉是废话…不过还是都记录下来吧。我不是林书豪球迷,看NBA挺多年也很真正喜欢过哪个球员和球队,不过这片字看完的确感觉不少,主角是谁其实不重要。

  最后,如果你真的看了我的这篇“影评”,那真是不好意思让你看了这么多没啥营养的东西哈。还有就是请原谅文章中的病句,错别字,还有肤浅的观点,谢谢

  《林来疯》观后感(七):拒绝做脑残粉,理性看林疯狂

  从04年开始看火箭球,到现在,我一直都自认为是火箭球迷,我也一直跟朋友强调,我并非是林密,虽然我有意想和林(或者说和脑残林密)划清界线,然而,当他陷入低迷的时候,当他被人质疑的时候,我心里很失落,甚至我一直力挺的“魔登组合”前段日子被曝出排斥林,我毅然选择站在林这边,为他说话。我对于林,真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我想当年看姚麦打球的同志会有相同的感受。

  话说回来,我知道我非常喜欢林,喜欢看他打球,会在他打了一场好球后暗自高兴,但我知道他的天赋在NBA球员当中算是一般,潜力和实力也就如此,比他努力的也大有人在。我不会期望他成为超级巨星,或者在联盟控卫当中给他排很高的名次,但我也绝对不会在他陷入低谷时对他产生怀疑,更不会用辱骂他的方式来排谴心中的不满。甚至我觉得林疯狂也是纽约人有意无意的炒作而已,这是一支疯狂的球队,何为疯狂?就是当这球队进入新世纪后直到现在,实力沦为二三流,却还是最值钱的球队之一,你能想像这支队伍和这里的球迷是何种疯狂?疯狂的纽约球迷太寂寞了,当一个同样疯狂的林像救世主般出现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时候,纽约人的情感爆发也是情理当中,更何况,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美国梦”的诠释,甚至我觉得Linsanity要比The Great Gatsby更适合当教材。当然,林的实力也不能忽视,他的速度,他的投篮一直都很出色,还有他的传球意识,这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但球员的发挥离不开球队的战术体系,球员再厉害,,风格不适合照样打不出成绩来,除非他是乔丹或者勒布朗。林的爆发离不开德安东尼的进攻体系以及当时尼克斯病急乱投医的状态(林打出一场好球后,立即从”下岗工人”被安排为某个局的领导,可想而知当时尼克斯是怎么一种状态)。

  我知道我讲的一些点林密都不能接受,so ,尽管来喷,而且我要奉劝林密,不要做脑残粉,这样会因为你们的脑残导致很多人反感林,甚至是专业黑子。注意!!!千万不要让林成为第二个蜗壳。

  《林来疯》观后感(八):曾经的林来疯,如今的林来蜂

  非常精彩非常优秀的一部纪录片。让我了解到原来林书豪在纽约尼克斯成为席卷全球的林来疯之前就已经如此的优秀。高中、大学时就已经很优秀广受赞誉;2010NBA选秀落选,尼克斯本来是最可能选他的,因为他在那里试训得很好。然后当年夏季联赛为小牛出战表现优异,尤其对位状元沃尔表现不俗。之后去到勇士,初登NBA的那份激动、期待,当然还有紧张、压力、焦虑、失误。去到火箭依然不得志,然后就是在尼克斯的那段神话般的林来疯。再回火箭以及后面在湖人的故事就不说了,没有真的被重用过,战术也不适合他。2015年夏天,林来蜂,夏洛特黄蜂,按他自己的话是,这里真正适合他,知道怎么使用他。但愿如此,拭目以待。新赛季的林书豪,全新起航,重装上阵。支持你!祝福你!!

  《林来疯》观后感(九):被放大的“成功”

  励志类的小说,电影,戏剧,还是纪录片都有一个公共的剧本模型。

  初,天赋不够

  再,经历坎坷

  又,波澜起伏

  然,沉心图治

  后,一鸣惊人

  励志的故事似乎是万能的麻醉药,群众喜欢,因为它能够给自己带来榜样的希望,心想,只要努力,我也能够像他一样。娱乐传媒,NBA联盟喜欢,这样能够聚集更多的收视关注,这简直就是一种天造的宣传代言人。

  商业体育是一个多层的金字塔式的晋级模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百个人中,一个人成名,需要九十九的不成名的人作为陪村。

  媒体造星的熟练程度,就像面包房里烤面包师傅一样熟练,前有乔丹,后有科比,现有詹姆斯,抓住金字塔塔尖的人物,从这些球星的头上顺藤摸瓜,挖掘他们以前的故事,就可以做成乔丹的历史故事,科比的励志故事,詹姆斯的青年故事····

  在金字塔的选拔结构中,明星是永远不会完的,歌星,影星,球星·····到了那一步以后,自然有机构找你,如艺术人生,如各种各样的访谈节目···也会有人给你出书,做传·····

  对于那些一贯发挥稳定的球员,群众反而会因为他发挥太好而恨他,比如技术流的科比,别人恨他太像乔丹,比如野兽级的詹姆斯,别人恨他身体太强壮,但是林书豪,让人们看到了与自己的关联性,同样是亚洲人,黄皮肤,看他打球也满足自己上场的幻想。在某些因素上和自己有渊源。

  假如有某天欧冠决赛,宇宙队巴萨,和亚冠联赛,中超的恒大,在同时间点上有各自的比赛,多数人还是会关注中超的恒大的转播频道。

  美国人对于林疯狂的心态:

  在NBA场均二十多分的大有人在在,弹跳的高度,奔跑速度,控球的速度,投篮的准度,领袖的气质,比林书豪强的人双手摊开也数不完,他们看到林身上的故事性,更胜与林的球技,记得孙悦在洛杉矶湖人队的时候,整个赛季坐板凳,在一场比赛中最后四分钟垃圾时间里,投中了两球,整个球场的人为他欢呼鼓掌,制造气氛。姚明第一场比赛得到17分时得到的关注度,比科比连续多长比赛40+的喝彩声更高。他们的欢呼是一种善意的鼓励。

  华人的心态:更多是自豪,就如精武门电影中陈真踢碎东亚病夫招牌时候的心情。自尊和自卑是一对孪生兄弟,自尊心有多强,背后自卑的阴影就有多长。

  最后一点,这部记录片的主创导演是一位America Chinese。

  ······················人格分裂的分界线········································

  人需要励志吗

  哎,必须的

  但是我不希望自己是那种站在新华书店励志畅销书堆前捧着'人性的弱点“”成功的十大要素“”马云说····“成功大学” 这种励志类型的榜样式的励志。

  猫儿在一个天天有主人喂鱼的家庭,可以吃成体大头圆的肥猫,老鼠仔米仓里吃成胖老鼠见到人来了也不跑。人有惰性,也一样,在舒适地带呆久了,也一样。

  定下的人生梦想,年目标,月计划,用时间管理分解成日计划。理想告诉自己该这样做,实际还是破坏了准则。《我相信》这类励志的歌曲简直是狗屁,我今天的存在实际是我昨天,我昨天的昨天的昨天累计的惯性所造成的,惯性的力量就像南极冰山下巨大的浮冰支撑体,自己当下的心根本不值得相信,想信自己等于相信舒适的当下惯性。自己就应该按照理性不断的克服自己旧时的“惯性”,我们小时候觉得中文很难学,咬着牙齿学下来,现在我们后悔学语文吗?大学觉得英文单词难背,但是后悔自己学会了英文吗?

  可是,你为什么在这里说这些不找边际的话?

  我只是不想陷入观看励志元素的惯性中去,尼采说,小心给你谈论希望的人,他在给你下毒。自己给自己鼓劲,和别人给你鼓劲有本质的区别。林书豪过了以后,以后还有更多的体育明星,歌星,脱口秀星,作家,成功的商人,历史人物,这些人和我们的关系很大吗。

  我思故我在,我道正我全,活着两万多天,如何利用是该自己思考的问题,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其他人自愿跪下,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是其他人自愿认为自己是石头,在外体上吸收励志的元素,源于自己渐渐无志。

  《林来疯》观后感(十):上帝的剧本

  作为一个NBA老球迷,我深知道在这个奇迹发生之地的地方打球是有多难,在一群充满着肌肉碰撞和紧张的场地,训练时的状态最多只有一半能体现在赛场上。

  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林书豪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没人会相信,毕竟电影小说,都不会这样写,因为不切实际,不科学,没人会看这完全不符合逻辑,然后就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在我最喜欢的NBA里面。

  我这一生幸运的事情很多,我非常庆幸能够亲眼去经历这些事情,对位顶尖后卫不落下风,打败状元,在总冠军面前爆发,逆境下的沉稳,绝杀。

  而这一周前,他竟然马上快被裁了,闭上眼睛,我依稀的记得当他在面对科比时那个旋转上篮,一个又一个的三分。我的热血第一次在看比赛时迸发的如此激烈。和以前看姚明打球不同的事,真的感觉他是带着我们青年时代的梦想。

  一年后,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和我期待的一样,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上帝似剧本的九连胜。这是不可复制的,没有什么比这个都励志了。

  不管以后如何,这段经历足以成就一段传奇。永远铭记,原来有信仰,并且一直去坚持,童话也会有成为现实的一天。

  毕竟,在童话里,总会有那一些不可思议,永远充满可能和能量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