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来有点可笑》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说来有点可笑》的观后感10篇

2017-12-14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来有点可笑》的观后感10篇

  《说来有点可笑》是一部由安娜·波顿 / 瑞安·弗雷克执导,凯尔·吉克瑞斯特 / 达娜 德菲斯特恩 / 劳伦·格拉汉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一):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无聊,看了开头就觉得无外乎又是那种男女主角彼此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治愈他们的抑郁症,但是看到了后来,觉得这部心理片教会了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

  克雷格总是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懂厉害,不懂得怎样去跟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怎么向喜欢女生表达自己的爱。他希望可以当总统、CEO以及其他所有的成功人士,他为此努力,但是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嫉妒那些所谓的天才,嫉妒他那个看起来毫不费劲就能成功的朋友优秀的人在他的身边让他变得焦虑失去了方向,抑郁在所难免。他并不懂得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原因。但是,在精神病院里,看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人,他开始尝试去了解这些人,去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患上精神病,在鲍比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会跟人沟通。在这些所谓的“同类”中,他无疑是优秀的,他有出色的创造能力,有出色的歌喉,出色的球技,他在原来世界没有得到的赞赏在精神病院里都得到了,甚至得到了美丽女孩的爱。他们并不是同病相怜,而是相互鼓舞,惺惺相惜。他开始画画、唱歌,办party,甚至让从不离开房间的室友出来跳舞。他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在这里的一个礼拜,他终于了解到,每个人无需去强求去奢望那些别人眼里的成功,自己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价值,何苦去为别人的希望而自寻烦恼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做到大家认为的那种成功,自己才是成功的,像是当总统,当企业家,艺术家什么的。全世界60亿人口,如果人人都是“家”,那就没有所谓的“家”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认为是对的,就该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不要为自己的不聪明烦恼,不必为了自己努力却没有什么效果而自暴自弃,自己应该好好想想,我拥有了什么。当你认真地整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太幸运了,因为我们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努力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东西,那还奢望什么呢?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上的名人,但是不代表你没有存在的价值。活着,为梦想而奋斗着,这就是你存在的最好价值。人生那么短,为什么不快乐地活着呢?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二):疯人院漂流记

  如果给你五天时间去疯人院度假,你会带上什么?与压力再见,与爱同行。

  从小我们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孩子,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有个有钱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如果我不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我就无法申请好大学,就无法找到好工作,就无法过上体面生活……

  压力让Craig产生了自杀的想法,于是他来到了医院向医生求助。在这里,除了父母送来的洗护用品和电话外,Craig甚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开始了去社会化的过程。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他轻松熟知面试技巧,因为分数、父母、战争、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以及乱七八糟的经济形势而时常处在崩溃边缘……在他还未完全感受这世界,感受这生活,感受他自己的时候,他就已忧心这世界,忧心生活,忧心自己的未来了。过早的成熟和过多的压力让他迷失在抑郁的狭小世界里。

  五天的时间,在与病友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在与医生的交流中,他慢慢想起了关于朋友和家人的记忆,在Bobby的开导下,他开始明白生活的意义改变我所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勇敢地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大;谁不急于求生,就等于急于求死……Craig开始感知生命中美好,他灵敏起来,脑中勾勒出美丽的图画,唱出美丽的歌曲,关心穆塔达,为bobby感到难受,发现了诺埃尔的美……他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ike,eat,drink,talk,read,make art...hug my mum,kiss my sister,kiss my dad...help people like bobby,like me...

  我知道这很逊,但那又怎样,我就是要跳,呼吸,活着……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三):Funny Life,大家都一样。

  quot;It's like on the verge of blowing up, all the stress and pressure and anxiety just bubbling up, but I'm never able to let it out like that." Bobby失控后Craig说的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大抵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临界点吧,只是各自做出的选择不一样。Nia会去看心理医生;Craig选择在自杀前把自己送到精神病院,算是自救;Noelle自杀多次未遂;Bobby弃女离妻,颓废潦倒;Muqtada害怕世界卧床不起。。。精神病院里外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各自的痛苦烦恼压抑,各自不想活下去疯了傻了闷了的理由。但影片最后大家还是找回了生命的意义,虽然过渡比较唐突喜感,或是亲情爱情友情的力量。

  总之,还活着不是么。开心一天是一天,抑郁一天也是一天。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生活的状态往往都在一念间的。选择很重要。再遇verge的时候,深呼吸吧,看看天花板,就算哭着诉荒唐也要笑着走下来。自杀发疯没有用的的,还得治。别矫情了,大家都一样。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四):关于梦想的温馨

  好久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片子,或许是因为看的太少。不过这片子不错。

  纠缠于梦想的人,或许只是梦想的奴仆。但是当我说出来,打出来,再回想的时候,我发现,我贬低了梦想。

  梦想,不是像片子中说的,进入盖茨暑期学校,good job, good life style and girlfriend. 那些确切地来说,只是世俗中的愿景。他抹黑了梦想的原因是,他不是你内心的声音。

  梦想,一定是源自于本能,天性释放出来的声音。就像《史蒂夫。乔布斯传》,那些疯狂的,率真的,冷酷的个性,从来都与改变世界、追求完美产品的梦想一同闪亮。就像月亮的光辉,梦想是透过冥冥宇宙,太阳直接映射的光辉,而背部的坑洞,并存在于这个美丽的圆盘,不加一点世俗的扭曲。

  前一段看到了黄西的访谈,他说,当你做一件事,失败了,很挫折,很沮丧,可是你还想做,那么,他可能是你的事业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你把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作为座右铭,请认真聆听你内心的声音。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五):两句记忆比较深刻的对白

  1

  Lord, grant me the strength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自己力所能及之处要努力去改变,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的就要努力去接受(最后那句就是强调不要在毫无努力的前提下就去接受本身自己可以改变的,也别顽固不化地去妄想改变不可改变的) 。

  今天看到@张颐武 的一段微博,发现和上面这句有相交之处(change the things I can,know the difference):

  年轻时遇到挫折,常一下子想到终极,如社会不公,价值混乱,悲愤之极,有可能。但多数情况和小环境具体事有关,稍思考就会有努力方向,或是人际关系问题,或是竞争者精明,或是自己某方面不擅长,也会有偶然性。找具体路径努力就切实,有时不着急再看机会,古语说:“怕跌的学不会走路。”有韧劲才行。

  2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you're busy dying.

  你不是在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就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没有裹足不前之说。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肖申克的救赎~~orz~)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六):何时起,我失去了表达感情的能力

  相信我,生活很复杂,它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东西,欢喜的、悲伤的、愤怒的、撕心裂肺的人和事,聚集到了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正是这些构成了生活。那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不快乐了?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愤世嫉俗?为什么我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得了精神病?

  我想答案或许是:我快变成大人了吧。在上初中之前,我的人生就像白开水一样,清澈干净。从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回家,幻想着路上路上遇到喷火龙什么的。在烈日下骑上脚踏车,顶着大人不解的眼光,疯狂的穿行在街道上,只为了风吹过耳膜时的感觉。夜幕下,坐在小卖店水泥台阶下,和小伙伴们讨论着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中的人物,交换着彼此的感受。

  初中之后,我开始变得和大人一样,关心起了数字:我的成绩,我在学校的排名。周围的人也在关心着数字,哪怕女生们讨论的连续剧也是一样:你看到多少集了?更不用说男孩们讨论的游戏:你等级是多少了?在初中快要毕业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给高中制定了一个排名,进入第一梯队的人能够考上第一流的大学,从第一流大学毕业就能够找到最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就会有一个完美家庭等等。

  就这样,随着一步步的升学之旅,我也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人们用条条框框的规矩编织的世界里,因为我关注着不属于我的数字(我那悲惨的成绩,和那211,985的高校),我开始变得不快乐。因为我的内心知道大人说的话不那么对,所以我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因为我愈发想要保持儿时的一些品性,所以我开始变得与众不同,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不正常。

  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表达感情的能力,在以前,我想朋友推荐电影的时候,在说完电影名字之后,我会说很多我对电影的感想:那个演员太棒了,他演的就是我那段时间的样子。而现在呢,我只能说: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了。真可怕不是吗?哪怕是写这样一篇影评,期间我都断断续续了很久。在一个学生只追求GPA基点,人们盲目高薪工作,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体不停吹嘘成功学的社会里,我想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件事也就情有可原了。毕竟,在一个只追求数字,绝对理性的社会了,提倡情商这种事,无疑像圣诞节真有圣诞老人一样可笑,因为提倡情商这种事本身,也是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而不得不有的技能之一。

  从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时, 我仿佛掉进了一个不停寻找人生意义的泥潭之中,我至于整个世界是那么的渺小,仿佛只有找到个目标,才能安心地前进。但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告诉着我们:生活就是那样,好也罢,坏也罢,关键在于活着。而我呢,或许我失去的并不是表达情感的能力,而是忘记了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七):笑笑~~

  无比喜欢这样的电影~~

  虽然我更应该去治疗我为什么天生敏感多想却从不施加压力给自己,好吧,这是好听的说法,也许我只是,嗯,逃避?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只是会告诉自己这不用在乎吧~~最后那段生活,真是让人喜欢艳羡,也许我只是催眠自己现在生活也不错,可以接受,是喜欢的。只是就这样接受自己,即使这个自己,在很多时候想起来,是失败的,是不去努力的,懒散,一大堆的自己明明唾弃的、讨厌的、但还是存在着的毛病~~呀呀~~~但是,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还有前进的动力,感谢我还爱着自己,感谢我这一年开始改变。

  对于一个常常麻痹压力感官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否是治愈系,但是是一个看完后会笑出来的电影。

  也许,我也应该告别这个自己,问问心里那个我,亲爱的,你想要什么,也许现在不能出发,但是我努力!记起一个懒惰小孩和勤奋小孩在头脑里打架的故事,不知道我天生孱弱的勤奋的小孩,还可以被我强加锻炼救活吧~哈~两个其实都是自己,不只是小孩儿,还有现在活着的自己和压抑着的自己。我会开始调解的!加油!

  也许我有天压力过大的时候,来看看这个电影才真的是有治愈效果。

  努力!正视自己~

  感谢在我身边倾听我的人,我爱你们。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八):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

  在很轻松的一个氛围之下,带出了很多事情,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面对问题的时候,焦虑压力和抑郁都会随之而来。其实,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在转身重新审视的时候,也许这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

  影片最后,十六岁的男孩的一段自述很喜欢:

  骑单车 吃喝 聊天

  沿着地铁汽车 看书 看地图

  做地图 画画

  拥抱老妈 亲我妹妹 亲我老爸

  跟诺尔亲热 多跟她亲热亲热

  带她去野餐 跟她看电影

  多画画 画个人 画不穿衣服的人 画不穿衣服的诺尔

  跑 旅行 游泳 跳

  我知道这很逊 但管他呢 爱跳就好了

  呼吸

  明白如何面对人生、爱情以及成长的压力,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课程。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九):可笑不可笑

  很喜欢清新的此片,emma的笑容点亮一切。

  适合减压,这本身就是关于压力与逃避的小故事。当然它引出的还有其他故事。

  男主想很多呀,完美主义者总是想很多。

  搞得本来就纠结的我一边看也一边焦虑得紧

  选择少的时候尤其会这样。

  看开了一切都是天堂。

  LIVE,吃喝拉撒,自由呼吸,约一约小女朋友,尤其是emma这样的。

  在精神疾病的人群中,找到三五好友,是医治良方。比如《文森特去看海》,比如这一部。

  简单的交集,从陌生到了解。

  人与人相处有那么简单,就有那么复杂。和谁处都是。你知道坐在旁边的那个单纯的人在想什么吗?可能他也不知道呢。

  我在担心的是,和精神病人处多了会不会不适应现实的处世规则?

  看,我也想很多吧。

  待在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还好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可能有些事迟早要面对,接个电话,出逃一阵,会个面……连埃及大叔都出来见人了。人少不了和别人见面,聊天,解决些琐事……

  只是不如画一个自己的世界,创立些自己的规则,没什么大不了。

  生活本身就是吃喝拉撒,自由呼吸,约一约女朋友,最好是emma这样的。

  《说来有点可笑》观后感(十):精神病人眼中的描写精神病的电影

  声明:本文作者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无法对其写下的任何言论进行解释说明.

  好久没写过东西了,朋友推荐我看Shutter Island(禁闭岛),说是精神病人也许能看懂.我当时就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两部"风格迥异却又深得我心"的"精神病电影":分别是Donnie Darko(死亡幻觉)和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说起来有点可笑).这两部片在豆瓣的评分为7.4和7.6,但在我心中都是5星满分电影.前者走的是科幻+悬疑路线,后者则是典型的轻喜剧小清新.就像对伴侣的选择一样,也许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特殊的品味和喜好.我对这两部影片的喜好则是难以形容的.

  Donnie Darko(以下简称DK)的导演剪辑版的名声明显比剧场版好很多,后者为迎合大众,生生将这个本已晦涩不堪的故事去掉了说明部分和一些重要的线索,导致票房成绩奇差.而导演在处女作吃到苦头以后,在后来推出的DVD对影片进行重新剪辑,导致DK导演剪辑版保留了奇异的风格而又不拖沓,看似平淡的叙事中似有似无的流露着一丝悲伤和青少年惯有的迷惘于冲动,正是这种奇异的感觉深深吸引了我.

  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以下简称FS)比DK的风格简直是清新愉快了不止10万倍.如果你看完DK并听完片尾曲,也许会更加抑郁,但你假如看完FS,挂在你脸上的则多半是一抹微笑,心中好似开满鲜花一般.影片的色彩和设定都更为鲜艳活泼,这一点,从两者海报上就可以知道.

  精神病并不都是不治之症,但有着相同点(精神病,青春期)的两位男主角在不同的影片里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如果你是一个精神病患者,那么邀请你的朋友陪你一起来看吧;如果你的朋友是精神病患者,那么邀请他(她)一起来看吧.只有沟通才能消除无知与误解,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地方,"精神病"是一个不能触碰到的话题.这个词汇就好像那最恶劣的粗口一样,使人们交谈中的雷池于高压线.但闪避和退缩往往导致人们的疏远于分裂.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精神病和精神病人.

  :为照顾没有看过这两部影片的同学,本人不进行任何关于剧透的分析

  原文链接 http://www.douban.com/note/2630799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