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录影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录影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09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录影带谋杀案》经典观后感集

  《录影带谋杀案》是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詹姆斯·伍兹 / 索尼娅·史密茨 / 黛布拉·哈里主演的一部科幻 / 悬疑 / 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一):电视,能吃人。

  一中年略微猥琐电视男,被某SM节目控制,各种幻视幻听,一边肌体变异,一边干掉身边相关人士,最后受电视镜像指挥,大喊着“Long live new flesh!”打爆自己脑壳。看这剧情似乎紧张热闹事实却大部分时间很闷,导演就没太关心可看性的事儿

  柯南伯格的电影,经常老长时间闷葫芦,让你呆呆地耗着,然后突然来段猛的,一波就把你彻底撂倒。

  《Videodrome》就是这种范儿,前面很是没感,五分钟不到,他要探讨的形而上东西就明了,无非就是电视、人、性、弗洛伊德等等之类,看电影老琢磨这些个尤其没劲,心里大概有个数就行,然后你就等,等啊等,不出半小时,来了————录像带突然成了活物,颤悠悠,调音台也颤悠悠,屏幕里则烈焰红唇,诱惑一塌糊涂,男主角坐不住了,电视成了世上最强的磁场,忽忽悠悠,就看他飘进了大妞的嘴唇。

  这场戏让人一激灵,大半的闷意一扫光,视听的奇妙结合,兴奋极了。有些带劲儿的戏只靠视觉,有些光凭声音,显然都没法跟这种相比。

  还有结尾一段,猥琐男对着电视,屏幕显示出自己,变异过的手举起枪,““Long live new flesh!”,打爆太阳穴。电视屏幕制造的镜像效果,让这场戏为全片带出了些杰作相。但到底杰不杰作,是不清楚的,这种问题我一般都恍惚。

  整部片看下来,high点也就这俩地方,但并不让电影脱节,它仍是一个很完整的东西。所以,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该总对着剧情认死理儿,觉得没剧力就不爽,那你就错过太多爽的机会了。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二):时代产物。。

  1983年,科幻悬疑惊悚恐怖cult电影《 录影带谋杀案 | Videodrome》

  影片昏暗的色调 加上 诡异的悬疑的剧情 和 那些语言都无法描绘出来的灵异幻觉,让人看的很不舒服,这毕竟是CULT电影,很多人还是不好接受的说,我本人也是,我只能说是不喜觉厉,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对这样的电影还是有点钦佩之情的。

  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这个电影时代感,80+ 那是一个电视 录影带统治的时代,人们未来恐惧 往往比未来本身更加恐怖。。 人们从来也没有从中明白这些显而易见道理

  当我们的伟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当这个电视的时代过去了,有的人开始告诉人们网络是毒品。。手机短信的时代,就诞生的低头族,直到现在出现朋友圈,会诟病成社交障碍。。如果你当成一个公益电影去告诫别人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事物是在变化的,什么也不会一成不变,什么都是顺势而改变,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想毁灭不是吗?

  以后还会有更恐怖的东西诞生,科学一直是把双刃剑,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更加恐怖。不知道你赞不赞同我的观点

  ---我是幻觉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一部比我还老的电影,颇有时代感,不过也会有不适感,量力而看~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三):金草莓电影节之录影带谋杀案

  无论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主持人与电视观众观众,还是大卫哥登堡和此刻正在观看屏幕的我们,其实都在扮演施虐者与被虐待者的角色。这个虚构的故事只是投向水面的石头,让每个人都身处在永不停止震动产生的涟漪上,人类行为中最私密的性行为借助新媒体呈发散式的传播,付费节目、成人频道,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外壳在看似合理商业行为中被无情剥落,我们透过暴力表象接触到其中阴暗的内核,最吊诡的是,我们一致认为性虐待、暴力、杀戮这些被禁止的行为这些不过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却对其带来身临其境的颤栗快感避而不谈。大卫哥登堡冷峻的镜头和极其精致的道具都让观看的人产生极其强烈精神代入感:他并不只为了展示畸形的心理和猎奇的画面,后半段的崩坏与毁灭,让人觉得去分辨情节的逻辑究竟是幻觉/科幻/虚构/故事已经毫无意义,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娱乐至死信条下如何在矛盾中避免自我的失控。他用电影这个媒介,在“电视节目传递的真实”和“观众想要体会的真实”之间,完成了一次对媒介的“谋杀”。

  《录影带谋杀案》,既是药力强劲的致幻剂,也是对媒体批判的警世预言。媒介是人类欲望的产物,它同时满足我们光明和阴暗的需求,道德底线的约束反而对其产生出强大动力,毁灭带来重生,这个无限循环中,发达科技却始终无法提供解决之道。从电台到电视节目,从录像带到网络,从真人秀到直播,从只有听觉到视觉、再到VR技术让感官得到更大的满足,大卫哥登堡当年描绘的景象几何级数般分裂,要接触窥看、控制这些内心私欲和邪恶的方式更加简易多样,当年的科幻情节逐渐变成现实,切身体幻想的同时,我们也离恐惧和毁灭更进一步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四):娛樂至死——Cult·諷刺·寓言 上篇:高懸客廳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IMDb:7.3 Metacritic:60/6.6 Rottentomatoes:80%(7.3)/81%(3.7)

  新千年之前的大衛柯南伯格絕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

  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很少有人能擁有他那樣冷峻而又徹骨的超前洞察力。1999年先後誕生了石破天驚的“虛擬現實”三部曲《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感官遊戲》(P.S.98年還有《移魂都市》),所激蕩起的重重波瀾,至今仍有迴響。甚至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夠一眼發現熟悉的影子:《盜夢空間》對《感官遊戲》的扒皮換骨,比《Paprika》要狠多了。

  而柯南伯格不僅如此而已。

  在探討“科技對人的異化”這一母題上,沒有人比他走的更遠。86年的《蒼蠅》讓學術狗傑夫高布倫不做人了;91年的《裸體午餐》大半個片場都不做人了;而83年的《錄像帶謀殺案》折騰到最後,還是讓小老闆詹姆斯伍茲不做人了。

  不管是理性是非理性世界,暗潮湧動之下,在柯南伯格招牌式的怪異和暴力元素之后,其實都是一種精神對物質的投射,是利用肉體的異化和血腥,來表達和反襯人類在意識層面上無法逃避脆弱和虛偽。

  或者說,不做人情結太重。

  《錄像帶謀殺案》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可謂是里程碑式的、承上啟下的地位作用

  在任何層面上,《錄像帶謀殺案》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從表達方式上,《錄像帶謀殺案》繼承和發展了從《毛骨悚然》《狂犬病》《奪命凶靈》一以貫之的影像表現風格,成功地將瘋狂和妄想加載到了冷靜且抑鬱的鏡頭之中,從而同時具有惡劣和啟發的雙重特點。

  理性而又非理性,現實而又超現實,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錄像帶謀殺案》的片名Videodrome是自造詞,照詞面理解應是“影視綜合征”。小電台的老闆Max無意中接收到Videodrome的訊號,伊始僅想利用Videodrome賺取經濟利益,卻越陷越深,從此陰差陽錯地捲入了一場巨大的陰謀和瘋狂之中。

  本片並不是普通的、摻雜有科幻元素的驚悚恐怖片,在表象之下蘊藏的思想,無疑是相當超越時代的。Max試圖將自己和普通觀眾區分開來,扮演操縱者和提供者的角色,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在這種意識上的對抗中,他早已在潛移默化之中落敗。而這種對抗的載體,不僅僅是Videodrome這樣一台“節目”,而是由Videodrome所暗藏的,在人類擯棄道德之後,對視覺媒介的誘導消費,對性和暴力的永恆追求

  以Max為例的媒體人,無論在什麼時代,只要拋棄了道德感和底線,為了金錢和收視(說到頭還是金錢),是不會在意引入多少所謂“喜聞樂見”的血腥暴力的。而當人性的泯滅走到盡頭,為了滿足人本的窺私和狂躁,拋離了軟色情和偽暴力的遮羞布之後,剩下的就是無休止無內容的性,虐待和殺戮。

  也就是Videodrome。

  僅憑藉這一點,《錄像帶謀殺案》對的娛樂行業及傳媒行業的諷刺,就已經足夠被捧上神壇了。

  這種對沉溺娛樂的深層憂慮,在70-80年代的電視衝擊浪潮下,無疑是有著其時代特性的:直播犯罪追擊,越來越低俗的內容製作,這些都是確實存在至今的問題(《王牌播音員》也採用了同一時代的類似背景)。但多年后的今天,當人人都捧著手機目不轉睛,人肉搜索大行其道,肆虐社交媒體的色情和暴力,“只要敢露夠狠就有賣點”的腐化邏輯大行其道的時候,難道不僅僅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頭換面嗎?

  懸掛在客廳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今已經安然地侵略到了每個人的頭上。

  昔日的電視,今日的網絡,不過是一代新人換舊人。

  當年的Videodrome,如今就是四處可見的暴露癖女患者,“暗網Dark web”陰謀論者,違背倫理道德地追尋性快感和金錢的心理病患,和無良“媒體”從業者們炮製的另一出惡性循環罷了。

  而這是很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如今敢於大膽開嘲諷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

  在此之上,才讓到對影片故事的探討,有了更多的價值。

  在故事中,Videodrome的產生是有其特殊價值的。Videodrome會引起觀眾產生幻覺,而Max在影片中段之後,已經完全放棄了分辨何為現實,何為虛幻。由於影片也隨之單一視角地呈現Max所遭遇的理解不能,其複雜性也順理成章地延伸至了銀幕下的觀眾身上。當觀眾試圖去理解後半程糾結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時,會發現導演並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因為角色身上所體驗的這種混亂的錯覺,正是他想讓觀眾切實體會到的。真假難分的糾結處境,直到最後自殺的時刻,也輕而易舉地面對觀眾,放肆地伸展和延伸下去。

  要談開放結局嗎?一個旋轉的陀螺,和一聲黑暗中的槍響,哪個會更令人絕望和渴望?

  更為表象的,則是直白的劇情鬥爭了。

  布萊恩奧布萊恩(Oblivion的名字明顯是故意的)教授淪為了自身發明的第一個犧牲品(作死定律大顯神威),之後女兒繼承其業,開放“陰極射線佈道會”,為那些沉迷到無可救藥的麻木人們提供場所來收看節目。其父認為,電視熒屏乃是心靈之眼的視網膜,已經成為了人類所外化的另一器官,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由此,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一次原始经历,其帶來的視聽感受也將構成為人類所認為的真實之一,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甚至真正的世界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僅僅是這個“新真實”所能提供的一半不到。在此之上,Videodrome應運而生,將這個過程反推和發揚,不僅僅能令人無法分析真實和幻覺,並且能確實改變人類的生理結構,令到腦部產生腫瘤,甚至最終引起死亡。

  而後,Videodrome技術落入了另一勢力的手中。巴里康威克斯(Convex的名字明顯也是故意的)經營的企業“奇異光學”表面是一家眼鏡商行,其實卻早已滲透到了媒體內部。“奇異光學”認為,世界威脅日益增加,北美已經陷入軟弱,而美國已經失去了其 Max並不是無意識中機緣巧合收看到Videodrome節目的,而是從開始便為了達到控制其電視台的目的,埋下的陰謀。在通過“幻覺錄影機”的誘導之下,Max徹底墮入了深淵之中,并在兩方派別的洗腦之下,擔當槍手,最終駛向了自己的毀滅。

  幻覺錄影機(大霧)

  《錄像帶謀殺案》最為人震撼的,不僅僅是奇觀式的畸態展示,也在於其演員的選擇。詹姆斯伍茲在80年代的表演和其90年代的表現簡直判若兩人, 頗具魅力的演出,令得其出演的多部電影,如《薩爾瓦多》《美國往事》都像是為其打造一般,氣質獨特,融合完美。Sonja Smits的演出,也令人難以相信這是她出演的首部電影,雖然角色設定有些poker face。

  而特效上的成就,更是80年代登峰造極一般的全面展示。

  大量的模型運用,沒有絲毫的廉價感和破碎感,把B級片做出了A級水準,毫無紕漏和出戲。這種敬業精神,在今天的國產電影中,都是極度難求的。而電視、錄像帶等意象在片中,更是具備了擬人化的特質,不僅會動會吞,更是成為了真人的形象代表,能給予反饋和賦予誘惑。

  在B級特效領域,大衛柯南伯格和約翰卡朋特,堪稱80年代雙雄。

  你想要的真實,是真正的真實嗎?

  《錄像帶謀殺案》的寓言性質不光是其超脫的思想性,在其工業設計上也是很有預見性的。如片中的“幻覺錄影機”,無論是造型還是使用性質,在30年後的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已被Facebook收購的OculusRift,Sony去年宣佈的Project Morpheus(和《黑客帝國》的墨菲斯同名同源)和微軟今年公開的大殺器Hololens在外形上已經像足十分,而在功能上,Hololens更是確實地模糊了真實和虛幻的邊際。

  而這會引向了人類的自我毀滅嗎?

  是,也不是。

  技術和科學從來都是中立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引導人類走向毀滅的,從來都是人類自己。

  陰暗和私慾,是泯滅人性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說,Videodrome已經存在與我們身邊許久了。而我們也早已經受到其影響了。

  不信的話,如今的孩子們的思想,和十年前相比,和二十年前乃至30年前的同齡人相比,難道不是更早熟和利益化了嗎?我們的社會,不更是十足的利益化和資本化了嗎?逐利至上的念頭,不是越來越低齡化了嗎?

  笑貧不笑娼,不應該是越來越令人心下大凜了嗎?

  總有一天,Videodrome的世界,會以某種形式降臨我們身邊。

  而我們,只有真切希望,人類自己,能夠推遲那一天的到來。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76560/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五):多伦多的镜头

  估计微评字数放不下,就简单写个评论好了。柯南伯格这部83年的作品明显还不太成熟。故事虽然讲得诡异,但组织太零乱。特效还不到位,用泥巴坐个假手都不打磨一下。好多地方声音也没同到步。另外,stop motion用得很多,可能因为太熟悉他后期的作品,感觉不太习惯。但是,想想看,对于一个小导演来说,不用这些伎俩还能怎么做?

  高兴的是从这片子上我明显看到他之后几部我最喜欢的作品的雏形——比如他在《eXistenZ》里讲述了一个极其类似的主题,《Naked Lunch》里对幻觉世界的描绘,甚至这片子里的情欲与暴力,不与之后著名的《Crash》很像么?说实话我还没有看过柯南伯格比这部更早的作品,所以只能自己感叹感叹,人家在这时候就把以后很牛逼的那些点子都想到了呀。哪怕是个雏形,也比一般人好很多,而且这片子完全用不了多少钱。

  然后的乐趣就是一边看片子一边讨论这是在多伦多什么什么地方。先从TTC的红色街车开始,第一个镜头打我的公司楼,第二个镜头打包子的公司楼。然后什么Broadview, Queen,Adelaide 这些市区老街——我本来都没觉得多伦多多好看的,经过它这一点拨,才发现多伦多原来有这么浓的复古味道,我得加紧多出去走动走动了。

  其实location manager这人貌似挺懒的,好多镜头都是在摄影棚或者工作地点附近,他都不走远点去看看。比如说Deluxe,这后期制作室的周围什么都没有,还在这儿附近选了好几个角度拍。另外还有就是在downtown大统华超市的前面,这本来就是多伦多的电影区,不过这景其实很不错。然后我看着这部典型多伦多片就开始浮想联翩:如果我通过A认识B,我就有可能通过B认识柯南伯格,然后我就要想办法让柯南伯格看一个我的片子。这种意淫每次都让我十分兴奋,偶像的力量啊~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六):王二的一天

  王二是个烟酒僧,学名叫研究生,早上7点起床,背负着写论文的使命感踏上去往实验室的征途,他当时浑身上下散发着牛B闪闪的光芒,迈着阔步,假装眼里闪烁着智慧和坚毅的目光,满心想要大干一场。

  到了实验室,王二打开笔记本,打开浏览器后不假思索的打开校内网,张三李四的各种操作记录立即涌现在屏幕上,这极大的刺激了王二的饥饿感,就像狗扒垃圾筒寻找隔夜的残羹冷炙来果腹,他开始点来点去,看各种八卦和搞笑视频。等到抬眼的时候发现快到10点半了,再一个钟头就饭点儿了,心想SHIT,哥华丽丽的人生就浪费在这种无聊的社交网站上了,于是追悔莫及,以头抢地,咣咣咣撞了三个大包才消弭心头氤氲着的罪恶感。

  中午吃完饭后,王二心想我得休息会吧,整点啥呢,文艺装B犯的职业惯性告诉他,it is time for 装B,于是他用娴熟的作案手法打开豆瓣,继续点来点去,一抬眼发现3点了,再过两个钟头又饭点儿了,华丽丽的人生又被挥霍了。于是扬起手来哐哐哐扇了自己几个大嘴巴才消弭心头萦绕着的罪恶感。

  晚上吃完玩饭,王二心思又开始活络了,搞点啥乐子呢,眼珠子刚转了一圈半主意就来了,三国杀吧,这不是玩物丧志,这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三个代表,是科学学习观。于是打开三国杀网页版,继续点来点去。王二心想我只玩一盘,结果这盘玩输了,还被一个SB骂了SB,叔可忍嫂不可忍!王二当机立断:再玩一盘以完美的胜利嘲讽下SB们的智商。他说这是最后一盘。在很多个“最后一盘”后,王二抬眼发现还有俩钟头实验室就要关门了,华丽丽的人生又被蹉跎了。于是嚎啕大哭,其声若神曲《忐忑》,缠绵悱恻,不可断绝。

  王二回到寝室,支楞着脑袋想:一天下来,真正花在论文上的时间加一起只有5个钟头,多数时间都花在点来点去上了。真不知道是王二用了电脑,还是电脑用了王二!

  这部电影说的也是这事,不过电影中对人类造成异化的主体不是网络、社交网站和电脑,而是80年代大行其道的电视,导演更早一点的《欲望号快车》中异化的主体则是汽车和机械。

  近代以来,人类爆炸式的发明了各种便利器具,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这些器具一经诞生,便获得生命,会发育出自己“规则”来,并以此“规则”悄然影响着人类。如何看待这些工具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问题。“君子善假于物”,荀子在战国时期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这些器具设计的是那么的好,仿佛有了生命,就像乖巧的叭儿狗一样冲着你伸出粉红的小舌头、可劲儿的摇着屁股后面毛茸茸的小尾巴,迎合着你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让你欲仙欲死、欲罢不能、高潮迭起,离了他你就不能独活——不信可以尝试下一天不接触电器的生活。所以问题转化为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望和与生俱来的弱点?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七):电视人之死

  如果一个人照镜子,四周的镜子都照不出自己,那么自己就有可能陷入“我”是否存在的困惑甚至于恐慌之中。

  在《录像带谋杀案》中,柯南伯格用怪诞的影像凸营造了一个隐喻色彩很浓的故事。一个电视人,因为观看了一盒SM录像带而产生了幻觉,并最终被电视所控制直到自杀的悲剧故事。

  整部电影在视觉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幽暗的氛围,流畅冷静的运镜,用了相当多的象征手法—比如会吃人的录像带或者是无时无刻不出现的电视机。在电影中,电视机成了一种恐怖的意象,如同相当多的恐怖电影中镜子的地位,在看到黑洞洞的电视频幕时,很多观众会心中一紧,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出现的会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电视人马克思的性感女友在电视中诱惑他的场景。正如一个成功的政客从来不会用实际的功绩带给人民幸福,而是在大选的时刻用诱惑的条件来带动选民的情绪一样,电视在向现实世界进军的途中所采用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再达到洗脑的目的。

  很多人会讨厌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因为他的主题往往是人性中最阴暗最少有人接触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喜欢他的电影却只是因为他大胆的影像风格,理由同上。柯南伯格的电影是暴力和虐恋的混合体。《裸体午餐》中不断出现的变形喻示了一切恐怖诞生于异化的人性。《苍蝇人》里变成苍蝇混合体的科学家则是最出名最浅显的—高新科技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撞车》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可以说是《录像带》一片中对于“虐爱”这一主题的放大,这里不再多提。

  现在你可以发现,柯南伯格的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变态,都不会脱离当代社会这样的背景。这是一个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怎样保证脆弱易受诱惑的身体不被机器化呢。异化的人性和人类心底禁忌的底线是导演刻画的主题。

  《录像带》中有一幕非常的荒诞,那就是在博士家中底楼居然是一处诊所,而那处诊所竟是靠让患者看电视来治疗。而全片中最经典的论述在于博士所录制的录像带中(讽刺在于,真理也是靠录像带来传播的),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如此一来电视就渐渐成为了宣扬和洗脑的工具。反观我们当下的时代,电视的声音是如此的一致!而这是一个如此热爱电视的时代,这势必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独立的思想,观众不读书,不接触生活,不思考,最可悲的结局就是成为了马克思一样的悲剧人物。影片的最后一幕相当的悲壮。主人公看到电视中自己吞枪自尽后缓缓的举起了枪,然后砰的一声,黑屏,结束。在这里,死成了唯一一种解脱的方式。但是主人公的主体性已经土崩瓦解,在洗脑者的命令下才选择了死亡,而最重要的原因亦是因为他早已没有了利用价值。

  村上春树有一则短篇和《录像带》同时代,叫《电视人》,其中讲的便是电视人对主人公原本安静的生活的强行入侵,导致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乱了套。与《录像带》比较起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村上所处的环境和性格所致,其描写悲观却不乏幽默,锁定在了一个“理智之人”丧失自我型的过程。

  《录像带谋杀案》拍成于1983年,那是一个电视在欧美盛行的年代。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确实一则对当代社会的终极寓言。而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一个网络人时代。和电视的规模相比,网络让相当多一部分电视也不买不看的人沦陷了。所幸作为一个仿真型的世界,网络中总有可以稍稍歇脚之处的。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八):媒介吞噬人类

  20世纪80年代电视正式进入新媒介时代,实现了自身媒介的扩张,形势一片大好,大卫 柯南伯格却以此为题材,拍摄出了这样一部怪异的作品,即《录影带谋杀案》,原名为《Videodrome》,自造词汇,直译便是“视频综合征”,这样的表述倒也符合主角MAX的遭遇。

  柯南伯格对于电影的掌控有两点,异化和解脱,从本片上讲,若解脱对应的是死亡,那么异化从何开始,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异化的过程中,感官刺激下的兴奋欲如何充当催化剂的效果,也相当有趣。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把电影的元素割裂成三种,即传播者,中介,和接收者。传播者,即可看做是MAX负责的83频道,和阴极射线传道会,奇光天堂。他们充当着上帝的职责,诱导观众来进行他们所需要的,无论是世俗化的低俗节目,还是以宣传宗教思想,哲学理念的传道会,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完全的控制。而作为接受者的普罗大众,却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受大脑下意识的影响而被控制,这些控制元素都是非常低级化的感性思想,性爱,虐待等,电影里着墨不多描写普通观众,便是在传道会上,观众在这些人群所能观察到的,除了喧闹,还有麻木。而作为神秘的中介者,电视(影视场)引发的效果便是催眠,是控制;让人进入催眠状态下,使本我的完全释放;想要控制一个人,何其难,想要驯服一头动物,却又何其的容易,说到底,人即使有自我和社会观念的束缚,实际上却毫无作用。讽刺的是,当电视作为工具被使用的时候,它却在不断的吞噬着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作品的结尾,当两者被完全消灭的时候,谁永存了下来,是影视场,是电视。

  MAX是什么时候进入异化后的媒体世界?若和奇观天堂的人所描述的一样,从他一开始在高频海盗办公室中,接收到来自影视场的那刻,他完全被动的,被强行催眠的状态下进入的这样的说法太过有牵强。事实上,真正使得MAX踏上不归路的,还是他自己。亦如,在电影里,玛莎对MAX产生的疑问“这究竟是个生意,还是你乐享其中”的问题时,MAX的肢体动作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不仅作为一个老板来寻求公司的出路,同时,他还作为一位忠实的观众来享受电视所带给他的一切快感。当他所追求的“视觉真实”已经渗入到他生活的时候,他的世界已然宣告完结。这里稍微提一下,感官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如此可靠,当视频代替了视觉,传动装置代替了手臂,人还能称之为人么?娱乐至死,不无道理。所幸MAX找到正确的进入方式,这过程虽玄幻,但并不痛苦,相反,它是愉悦的,具体在电影开篇,由妮琪的引导,发生关系,MAX和妮琪的身体交流,是探索的满足,是性爱的高潮,是虐待的快感,可看做是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真挚的情感被完全释放出来。所以,MAX进入录影带世界的那一刻,感到的并不是绝对的恐惧,他对于自己腹部的伤口,呻吟的电视机,尖叫的录音带都保持着纯真的好奇,好像这世界如同身体有的一部分般,怡然自得。所以,他在后面所做的一切举动都并不奇怪,他杀人的缘故并不只是因为影视场的缘故,视频只是催化剂罢了,它只是挑起了MAX的兽性,让他成为混沌,成为机器,并忠于自己身体下达的命令(所以才需要将录音带塞进MAX的身体里)。其实,自杀后的MAX并不遗憾,对他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结,他被洗脑后喊出“新肉体长存”,这新肉体便是传播的信号,新型的媒介。如同奥布莱恩教授般。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确是媒介对人体的吞噬。硬科幻小说家传,比起无机体,有机体处于劣势,淘汰不可逆转,当成为造物主的人类被自己的子民所同化,那么对于柯南伯格来说,喜大普奔的结局,便是欣然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奥布莱恩教授,MAX都完成了上述的进化,由一个多元复杂矛盾体,进化成了单向性传播载体,功用性发挥到了极致,不浪费多余的精力,不受其他的影响。这样的逆转是不可避免的,人在自我反思消匿的那一刻起,就能预示到这样的结局。但是,这并不让人悲伤,这样的进化是属于“物竞天择”理论体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实际恐怖但并不悲观的缘故。

  作品中,电视和身体的拼接,视觉上原色的使用,冷暖调打光的均衡处理,大提琴的变调曲,大量使用硬光来造成人物硬朗的效果,诡异的人物,烟不离手,蛇蝎美人,关乎利益。这些都是B级片应有的基本元素,却被柯南伯格巧妙的组合起来,成了意寓极深的黑色故事。同时,里面还带着作者的特征:装置的组合拼贴并加之粘稠化处理。看似简单,但请不要小看它,柯南伯格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会让观众疯掉。

  请不要以为《录影带谋杀案》会离我们有多远,它时时刻刻的待在我们的身边,时刻准备着吞噬着我们。这部电影让你觉得恐惧,仅仅是因为,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恰恰”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九):意义是次要的

  重点是它的风格 荒诞的风格 黑色的基调 晦暗的属性

  以常规角度去解读荒诞派作品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单纯地感觉反而能吸收作品的更多原意

  《8mm》有很多此片的影子 主要因为都是在讲SM录像引发的血案

  《Videodrome》当然更偏向概念化的东西一点

  还是高中的时候写过类似风格的短文叫《黑色电影》

  实际上用“黑色电影”来诠释《Videodrome》 虽然不完整 也是可以的

  核心就是“荒诞”二字

  ----------------------------------------------------------------------------------------------------------------------------------------------------------------------------------

  (十字路口。汽车群。A与B,A驾车。)

  再次是红灯。去不了了。

  不。是绿灯。

  是红灯。

  是绿灯。后面汽车的司机在拍喇叭,催促我们开车。是绿灯。

  不。他可能是色盲,可能弄错了。另外三个路口都已开放,这个路口只能关闭,按理来说是这样。

  这是电影,无所谓理。开车。

  也就是说悖理的荒谬发生了?

  发生了。

  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都在发生。

  荒谬!

  是电影的属性。

  (A启动车。)

  我们将出车祸。

  怎么回事?

  剧情所决定。无可避免,在劫难逃。车已开动,不能再回头。

  (沉默。车身左侧一辆卡车直面驶来。灾难声。)

  我们死了?

  死了。窗门封死,血已流尽。

  凭什么此时仍在交谈?

  这是电影。

  《录影带谋杀案》观后感(十):个人备忘

  日本色情片,穿上衣服是布偶玩具,拿掉衣服就是个假阳具。

  主角边为女友扎耳洞边做爱。

  印度舞娘甩手摇铃真美。 突然想起WOW里的一台词:天哪!你真高!

  长了俩奶子的录像带。

  往主角肚子里塞录像带用以操控主角。

  电影中的那台机器,可以记录下人的幻觉,真是不错。 如果有那么一天,玩游戏的时候玩家操作的角色喝醉了,玩家也能有醉酒的感觉就好了。

  主角枪跟手“长”在了一起,怪异又恶心的血肉造型。

  新肌体万岁!主角举枪自尽。

  这片应该讲的是科技(比如电视这种媒体)对人的影响和控制吧。电视(媒体)所传达的东西成了人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完全被媒体所控制,而人也不再有灵性,成了实现媒体所传达信息的机械化载体。

  截取他人影评里的一些话(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93004/ 谢谢你!):正如电影中阴极射线传播会中的人们一样 ,整天与电视为伴,因为在他们看来,电视就是现实,是与现实一样真实的现实。更为极端的是,有时由仿拟构成的符号世界是比现实更为真实的超真实,影片中的布莱恩-奥布利温就说过: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