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是王毛》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不是王毛》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12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是王毛》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我不是王毛》是一部由赵小溪执导,王大治 / 郭金杰 / 葛晓凤主演的一部喜剧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是王毛》影评(一):泰山是他垒的,黄河是他尿的

  全片黑白灰的画面似乎是在致敬鬼子来了,相较起来画面明快很多似乎预示片尾不至于让人太过唏嘘。

  一个妈疼dā不爱的信球货被送到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练成了据说是一巴掌能拍死个人的绝技。然后就是替瓜娃子王毛参军打鬼子。一子弹爆了钢盔引来一辆坦克。坦克压过来不跑就是死。跑不过只能赶紧躺地上脸上胡蹭两把血双眼失焦装死。鬼子返身来回扫射 只有火苗滋滋的声音,看见子弹打在尸体身上是连呼吸都不敢的恐惧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自己。幸好没有下一个。之后替日本人打共军,逃掉了。再后来一脸懵逼加入新四军,被一口一个“狗剩同志”的指导员感化后,带着任务回家娶了天仙一样的杏儿。

  可是那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是悲剧,娶亲并不代表幸福终于来了。再明快的画面,都会被失去的人命带走色彩。所以鬼子来了和我不是王毛都不需要有色彩,黑白片里看到的血都是黑色的,在那个时代里血就应该是凝重的黑色。狗剩终于一掌拍死了向杏儿一家开抢的鬼子,画面也在那一下变成了麦浪温暖的金黄色。

  之前我会有意淡化一些历史加于我的负担,因为我觉得世界在一个一个的时代里都是不停变化的。

  看了王毛,我觉得可能有些东西想想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没有温度人性。所以我愿意选择去记住一段特殊的历史,无关乎民族仇恨这样过于庞杂沉重话题,可能只是有关复杂的人性吧。

  《我不是王毛》影评(二):一部注定被忽视的佳作

  《我不是王毛》尽管有着许多瑕疵,但仍不应该被观众忽视。这样的影片更有资格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即便它没有那么像我们所熟知的主旋律,却是最贴合那段历史的主旋律。

  如果无法抛开影片相关人员的履历,像对国内现今审查制度不满人们,难免在观看前便对该片有一定的偏见。这部作品的导演赵小溪是赵葆华的儿子,赵葆华是广电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在一些资深影迷心中,可能对赵葆华有很多意见,源于他对宁浩的作品《无人区》的评价。以他的言论为代表,《无人区》被枪毙了四年,最终以一个妥协的面貌问世。这回,由他儿子导演的《我不是王毛》中,我们也能看出很多妥协的成分。而赵小溪本人之前的作品,叫得上名字的仅仅有《枕边那张脸》和《咒丝》两部素质不高的惊悚片。如果以这些来评价《我不是王毛》,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部片提不起兴趣。然而观影过后,我意识到这部作品注定是一颗遗珠。

  在我的心目中,国产电影有三座大山至今难以逾越:《霸王别姬》,《活着》和《鬼子来了》。三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是用辩证的角度表达特殊时代的国民性。这三部电影是独一无二的,是国外创作者无法模仿的,是真真正正只能扎根于中国土地上的伟大作品。其余的国产电影,或者囊括整个华语电影,很少再有作品水平接近于这三部的,更别提持平和超越了。然而《我不是王毛》难得的接近了这三座大山,至少,它站在了山脚下。

  它与《鬼子来了》太像了。一样的悲喜剧风格,一样的后半段突然残忍,一样的黑白影像,一样的彩色结尾点睛。不同的是,它最终妥协于环境,没有绝望到底。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敌人终于没有好下场,而非像姜文那样,在战争已经结束之后,还被自己的同胞借日本人的手砍了头。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其余方面仍旧做得相当出色。即便如此,这部2014年便已完成的影片至今也没有正式面世。

  这就是可悲所在:它注定会被忽视。主创阵容从里到外没一个是大众熟知的。主演王大治,关注小荧幕的观众可能会眼熟,但他没有俊俏的脸庞,也没什么显耀的作品经历。而葛晓凤、郭金杰、罗京民放在其他剧里,要么是群演,要么是出场数少得可怜的配角中的配角。当然,导演赵小溪也不为人所知。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特效,甚至连画面都是黑白的,零星的几场战争戏,规模也都小的不行。但这几场戏还比较可圈可点,男主人公狗剩狙击日本兵的几个镜头,剪辑相当流畅,音效做得也是非常的到位,还是把气氛烘托起来了。除此之外,连剪出一段瞬时间能吸引眼球的预告片都很困难。影片完成后,参加了一些电影节,也拿到了一些奖,但这些电影节的名气实在太小,这奖在观众眼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总之,这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卖点、没有话题性,纯粹的“三无”产品。即使登陆院线,顶多也就能在大厅看到一张不起眼的海报,每天能在七八十人的小厅里排一两场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认为推荐它比推荐其他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有意义,让尽可能多点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终归是件好事。它是继《鬼子来了》之后,拍的最真实最辛辣的战争电影。与《鬼子来了》相同,影片的主人公狗剩也是一个小破村子里的卑微百姓,他自小被收留在王毛家,王毛是个傻子,他的爸妈和他的姐姐杏儿以酿酒为生,狗剩则一直喜欢杏儿。抗日战争爆发,王毛要被强迫参军,他爹王大举自然不乐意,傻儿子在战场上怎么活得了?另一边,狗剩儿为了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就必须满足盖三间大瓦房的条件,而征兵可以拿到大洋,于是他自然就冒充王毛去参军,为了瞒天过海,也不得不请求村里的权贵杨三的帮忙,而杨三自己也早已看上杏儿,因此尽一切努力阻止狗剩达成目标,于是满心期盼他死在战场。在战场上,狗剩意识到自己天生是个神枪手,并结交了一些战友,与他们经常在生死线徘徊。每次日本人压上来了,他为了活命都会装死,等日本军队走后,再爬起来跑回家里。就这么装死,逃跑,再参军,再装死,再逃跑,来来回回参了三次军。最后一次参军,他跟着八路去打仗,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准许他回老家料理好自己的私事。狗剩在经历这么多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能高兴地回家准备娶杏儿,却没想到悲剧马上就发生了……

  《我不是王毛》将镜头聚焦在抗战时期豫东地区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种种或荒诞、或自私、或善良行为表现那个时期中国贫苦百姓在战火中挣扎生存的状态,以彰显人性与国民性。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每个抗日战士都是那么英勇无畏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活命而负隅顽抗。其中的喜剧包袱设置也比较合理,人物夸张化的表演与影像风格融为一体。虽然有些桥段的设置不免无聊做作,但整体的立意是相当独特的。如《鬼子来了》一样,当悲惨的命运突然降临到这群小人物身上时,感染力瞬间爆发,会给观者措不及防目瞪口呆之感,故事张力也达到顶峰,观众自然随之移情。

  如果要用约翰•特鲁比的理论的话,片中的主角狗剩即是完成了从玩世不恭积极奉献的转变,这也是该片有主旋律风格的最大要素。然而一切的努力最终化为徒劳,这是叙事层面对观众最大的、也是最残忍的挑战。影片在这方面没有畏首畏尾,因此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当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如此多或甜腻、或清新、或隔靴搔痒的作品时,仅凭这一点,《我不是王毛》就太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

  原文:http://zhuanlan.zhihu.com/garage/20285332

  《我不是王毛》影评(三):可以不谈,鬼子来了么?

  《我不是王毛》

  意料之中空无一人的电影院

  看到了了几百万的票房,不禁唏嘘。

  中国电影到底怎么了。

  虽然是我心中的佳片,却也是我决计不会与任何好友推荐分享的影片。

  我无法解读导演的拍摄手法

  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

  我唯有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评论这部影片。

  1:为何会是黑白电影?

  这是我觉得最为惊艳的地方,也因为如此,导致我无法向自己好友推荐。

  我感觉,我的好友里没有谁,乐意去电影院看黑白抗战片。

  2:为何很多镜头晃动如此厉害

  这是我觉得最为难以忍受的地方。

  我承认在人物奔跑时,画面的抖动会更让人有种真实感。

  但是作为观众,真心觉得头晕。

  如果艺术,是让人感觉痛苦

  那么,我真的没到您的高度

  3:为何贴上喜剧标签?

  除了个别镜头,只有这个是我觉得最失望

  一部喜剧片中的两星电影

  却又是一部不可多得只属于中国人的抗战片。

  讽刺的又是谁呢?

  为什么都说王大治演技好?因为拿奖了?

  我怎么觉得一般般……

  和黄渤比都不是一个档次啊

  最后希望,如果可以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

  就当为了,不是王毛的你。

  《我不是王毛》影评(四):《我不是王毛》民国小人物命运 辛辣幽默的喜剧故事

  昨天晚上看了《我不是王毛》电影,感受该片是灰色幽默的喜剧片。电影讲述抗日战争农村的故事,主人公狗剩几次卖身当兵,为赚取十块银元,盖起三间房子,娶青梅竹马妻杏儿为妻。影片是黑白色,给人怀旧感觉。这里没有华丽的场景,大牌的名星加入。可剧情搞笑很吸引人,让人笑声中感到有些压抑,战争场面很血腥,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老百姓很凶残,狗剩最后觉醒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黑白片电影名字开演

  《我不是王毛》影评(五):【轻微剧透】纯粹瞎扯,不喜。。。可以喷

  片子2014年就有了,然而今天我才看完,不得不说,两年过去,再来看,还是一部佳作。

  总共有下面几点可以说的:

  1、 整部片子走黑白风格,很好的避免了部分血腥场景可能带给观众的不适感。但又不全是黑白风格,结尾部分回归彩色,显然是一种出现希望,到达高潮的作用。全程贯穿的红衣女孩(可能是小时候的女主)非常像《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红衣女孩,两部片子,同样是黑白风格,同样是用红衣小女孩代表着阴冷灰暗的片子中唯一的暖色。总体来说,色彩处理得当。

  2、 爱情线是剧情的推动力,剧情围绕主角因为爱情而展开。有的评论者说爱情有点突兀,没有青梅竹马的铺垫,女主喜欢上男主也太快。我倒觉得,面对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孩,和他的感情至少不会是一杯白水,况且男主是个好人,女主对他也知根知底。最重要的是,这个男人为了自己愿意多次奉献生命,哪怕只是感动,女主经过这种超越生命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冲刷,很难不变成爱情。在两次强抢民女的过程中,男主都及时出现,做到了女孩心中英雄形象,我倒觉得,做到这种份上还不被折服,那反倒太奇怪了。

  3、 还是一如既往的国军形象、伪军形象、皇军形象、我党形象。可以理解,这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皇军形象。由于前三者都是男主亲自加入切身体验,而皇军形象是通过最后的大悲剧塑造的。感觉有点夸张了。先是杀了男主一家,又是强暴了女主再将其杀害(因为死前明明都是穿的棉衣,死亡时手臂都是光的),然后又屠村。这个就太不合理了。

  ①首先这种杀人就太草率,你想要情报,应该施以酷刑,结果你还没等别人想好说话,就匆匆杀完一家人,还要个屁的情报啊。

  ②另外就是强奸这处理的也莫名其妙,看见女的就要强奸,不强奸好像就不符合禽兽般的日本人形象。关键是你要分场合啊,新四军的探子都来了,那么当务之急还不赶快处理军务,加强警备,反而要浪费宝贵的先机,先发泄一番。这让我想起了国产电视剧的一个剧情,冰天雪地,皇军军官路上看见一个中国女孩,就要停止前进,下去风雨一番,整的演戏日本演员都很无语,这么冷的天,屁股都冻红了,谁会去干那种事啊?

  ③最后就是屠村,这些无辜村民知道什么啊?知道肯定都说了啊,明显都不知道你让别人说啥?强行杀光所有人,为了塑造最后的惨状也太牵强了。

  4、 结局尽如人意,到头来还是没能娶到女主,但新四军这个光辉形象作为整部片子的光明结局也符合八一制片厂的审美。毕竟个人悲剧永远算个屁,只要组织目的达到了,哪怕老婆死了,爸妈亡了,最后男主也必须是高兴的。

  《我不是王毛》影评(六):《我不是王毛》:非典型的主旋律战争片

  导演: 赵小溪

  主演: 王大治 / 郭金杰 / 葛晓凤 / 苏丽

  《我不是王毛》黑白电影,短小精干,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战争题材在中国很少被拍成这个样子印象中如此戏谑的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从未见过,片中国军、伪军、汉奸等敏感的话题与处理在尺度上有很大的进步。忍不住想起来姜文的《鬼子来了》,但《鬼子来了》可是禁片,而本片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献礼影片。

  这个礼献得着实有新意,也足够大胆,所以引来了一片的叫好声,观众觉得这样的电影有意思,这么讲述战争有亮点,这样的一个人物能叫人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观众都记住了“他不是王毛”他是狗剩。

  逃兵当习惯了,到最后也没能成凭着好枪法成战争英雄,无论如何都还是逃兵,但为了杏儿他和日本人拼了命,爱情其实本片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感觉狗剩除了要娶杏儿之外就没有别的事儿了,无论是当兵挣钱还是装死做逃兵都是为了杏儿,跟杨三的几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戏份也都是围绕着杏儿展开的,就连最终的死也是为了杏儿,本片中杏儿戏份不多台词更少,但却成为了电影的一大焦点。

  本片中许多细节都透着一种政治不正确,狗剩为了自己完全没有集体观念,甚至连是非观都很混乱,当逃兵也被原谅了,当伪军也被原谅了,最后成为了新四军也没怎么着,跟日本人拼命给这个人物定性了,最后的最后以此美化了狗剩这个人物,必须肯定的是在这些不严肃之外是一种电影表达的成功,影片没有板起脸,观众就越发的喜闻乐见了。

  《我不是王毛》影评(七):挑水练就麒麟臂,偷窥习得千里眼。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可以翻译成“人不可貌相“,好像还是在翻译中丢失了一层意思

  如果用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倒是再贴切不过了。

  影片的主人公不是王毛,是狗剩。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养父母送到少林寺学武,结果挑了十年水,一事无成,却也阴差阳错地练就了一支麒麟臂。为报答养育之恩,狗剩顶替傻弟弟王毛参军,意外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道。于是狗剩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舍身卖命,期望有一天能赚够银元,迎娶自己的梦中情人杏儿。

  本片太容易给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八一电影制片厂、抗日神剧、弱卡司、低成本、国产恐怖片导演、捉襟见肘的宣发、粗制滥造的海报……上述所有的条件都指向一个大写的“烂”字,然而<我不是王毛>却给2016年一季度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就像故事主人公命运历经的各种阴差阳错,这部电影戏里戏外也都是出人意料的错位。导演赵小溪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赵葆华的儿子,却拍出一部游走于审查边缘的作品;设定在抗日时期,却用了很多符合当代审美的幽默手法;抗战主题的正能量很饱满,但没有迎合主旋律。好在这些错位都很讨巧,也很讨喜。

  全片采用黑白摄影,呈现出来的影调充满了荒诞和绝望的质感。在270万的小成本预算限制下,摄影的出彩为电影着实增色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次漫画式的构图,狗剩站在窗前的大逆光配合丁达尔效应,指导员说教的时候背后出现的“伟光正”式的背景光。这些小技巧算不上什么登峰造极,也至少在影片的语境中独具匠心。

  我并不认为影片有任何落入俗套,狗剩的角色从头到尾的动机都是合理可信的,最后的决战也不存在任何刻意的拔高,他只是个有血有肉有麒麟臂的痴情丑男,他会偷金牙,他会偷窥姑娘,他会牵挂儿女私情,他杀鬼子也只是为了复仇…即使再厉害,电影也无意把他塑造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抗日英雄。

  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没必要比较<鬼子来了>,说实话也的确差了不少,但<我不是王毛>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被轻易忽视。

  《我不是王毛》影评(八):《我不是王毛》—名字太难写就叫观后感吧

  非专业人士第一次写影评,想记录一下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电影。今天值班没事干就找电影看看。一开始没有任何了解随便点了这部电影看的。不知道大概内容是讲什么的就看了一下后面的评价什么差评看起来的。

  开始的画面就是黑白的我还以为过一会会换成彩色的。后来发现是抗战片就了解应该会一直保持黑白的画面了。不过我感觉黑白的画面也是比较好的表现那个时代在记忆中的样子。

  电影的前半段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狗剩)为了从干爹地方能赚到20块大洋盖房子娶到他的女神(杏儿),阴差阳错的先加入国民党的军队打鬼子,国民党军战败了他跑了回来,又加入鬼子的皇协军打八路,不想打中国人然后又跑了,最后被一起长大同样喜欢他干爹女儿的发小(杨三)骗去新四军。这一段看的比较欢乐愉快的。就看着小人物(狗剩)一直折腾来折腾去的为了骗从军费、抚恤金而参军然后做逃兵。当然他还是有点真本事的(神枪手➕铁砂掌)。这一段看的时候还有好几个笑点的。

  由于新四军纪律严格。他没办法做逃兵,作为主旋律的代表指导员同志,在灌输给他“没有国家,哪有小家”的思想,他也在慢慢被感化。最后指导员让他回老家去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去女神)顺便打探在那一带的鬼子的人员物资等消息。

  回来之后发现发小(杨三)跟着鬼子混了要强抢女神做媳妇了,被他一巴掌拍翻,感动了女神女神同意嫁给他了(女神她爹是非常反对的但是那个环境也没办法)。就在他要准备结婚的时候,他发小有做傻事了。说他是新四军带着鬼子来抓他这样女神就是他的了。但是杨三没想到鬼子下手会这么狠女神一家全都给杀了,然后他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这跟以前他那种小打小闹不一样,但是为时已晚搭上自己都救不了女神。等狗剩回家的时候已经发现全村的人都被鬼子杀了。

  我觉得这时候他才知道指导员说的“没有国家,哪有小家”的意思,回家看见女神一家惨死的样子(我注意到拍摄出来的画面女神手臂没有袖子,应该就是那个意思了)。这一段画风突然从前面笔记诙谐幽默的风格让我体验到了鬼子入侵时候的残忍。这种反差还是挺震撼的。

  最后狗剩就直接孤身一人冲到鬼子据点去报仇了,没有那种主角光环加持下的无敌。就干掉3 4个鬼子就被鬼子队长给捅了一道踹翻在地,被逼问新四军躲在哪里,最后小宇宙爆发骗鬼子队长靠近用铁砂掌拍死鬼子队长(这一段看着挺揪心的希望他有无敌光滑就好了),然后被旁边的鬼子一通扫射,扑街。现实的结局就是这么残酷,这就是战争,不是那种我军很强大敌军都是渣的样子。

  电影最后画面随着一直在电影里面出现很多次狗剩想杏儿时候出现的风车变成彩色,然后他看着小时候的杏儿拿着风车在田里奔跑的样子,眼神充满爱意。然后长大的杏儿伸手拉他起来他穿上外套加入新四军前进的部队结束了。

  最后一段也挺有感觉的,这里面狗剩活着杏儿也没死,同时也跟上了主旋律,跟着新四军前进。让人幻想另外一种美好的结局,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吧。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挺好的,比那些大制作来的有意思,从小人物的命运中表现那个年代的情况,从我非专业的观点来看好评。

  《我不是王毛》影评(九):人红不红要看脸,更要看命

  演电影这种事情,在中国重要的不是演技,而是老天爷是不是赏饭吃。 你长得像皇帝,哪怕吹胡子瞪眼的演,别人也觉得,嗯,小燕子他老爸真是有威严。而你长得像屌丝,就只能接一点屌丝的戏份,因为这样演起来,你不累,制作方也能接受。

  就像朱时茂说的那样,我这样浓眉大眼的,即便演叛徒也是个地下工作者。而陈佩斯即便演正面角色,也是个打入我军内部的特务。人生啊。

  去年此时出了一部小成本片儿,《我不是王毛》。今天闲来无事看了,大为惊喜,主旋律大旗下面的反骨之作。主演王大治,这个生于艺术世家的演员,因为长了一张杨臣刚脸以及当年跟董洁的激吻而被人知晓,其实,他也是个演员。

  片子是战争背景,《鬼子来了》与《斗牛》的杂糅。一个孤儿,被一家人收养,从小就爱慕他家的姑娘,为了盖三间房迎娶姑娘,他走上了从军之路,期间不断当逃兵,就为了军饷与抚恤金,在参加了国军、伪军之后,被新四军的指导员感化。最终,为了给自己的亲人报仇,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

  把故事梗概一讲,一个主旋律影片呼之欲出,但这片儿却完全不是抗日神剧那一挂。故事的矛盾点,也并不在国仇家恨,而是主角王大治为了姑娘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如何与老丈人斗智,讨价还价,如何与情敌相互博弈,又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全身而退。

  黑色幽默十足,期间我大笑n多次,这种幽默简直太高级,不是为了惹你笑,但你就是会笑。比那种出场被石头一绊摔个跟斗、抄抄网上段子咯吱你一下的桥段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比如这一段。

  新四军指导员说,来,把手给我。

  王毛说,怎么,你会算命

  指导员说,我是无神论者,我只是猜。

  再比如

  王毛去探察日军的军力部署,恰好赶上人家在跳圆圈舞。

  于是王毛数了一夜,愣是没数清楚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还有

  拿到了战利品,指导员说,王毛同志,请你交公。

  说这话的时候,他缴获的日本高级眼镜则因为“工作需要”架在鼻梁上。

  没有大道理,不讲只奉献不索取,王大治的这个小人物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娶媳妇。当然,作为八一厂出品的根正苗红的抗日片儿,这里面自然也有“国之不国,何以家为”的主流灌输,但是仅仅一晃而过,也立得住脚。

  片尾,王毛全家被杀,老爸被爆头的一幕来得短平快,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真实,不做作,不煽情,又让你觉得,这就是残酷侵略的真实反映。

  说完了片儿,再来说说王大治。其实,放到五年前,在王宝强还没那么红的时候,这片儿简直就是为宝强量身定做的,连在少林寺学武的背景都是完全拷贝。我猜是剧本拖了着许多年,请王宝强请不起了,就只能将就了王大治。还好,王大治在演这个的时候,把他生生地掰成了自己的烙印。然后凭借这部影片,还得了俄罗斯一个电影节的影帝。

  王大治就是长成这个样子,没办法,当年潘粤明跟董洁璧人一对,真是轮不到他这个妖怪来插足,但人家董洁就是许仙不要要五鬼。从王大治在片中的表现来看,他基本是本色演出了。这一个人,对于自己心爱的姑娘是掏心掏肺的,会来事儿,有些冷幽默,最重要是一颗真心,一股轴劲儿,恐怕是小白脸潘粤明没有的。

  当年跟董洁那档子事儿,王大治被骂得狗血淋头,大家都觉得他是懒蛤蟆吃了天鹅肉,驴屎蛋糊上了翠竹园。但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外表契合就是般配了,很多时候,你看到那些天造地设的,其实呢,也许他们只是仅仅剩下般配,而那些看起来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却恰恰是最为合拍的,两个人的好,要牵扯到成长经历、人生观、教育背景、共同乐趣,种种种种,因为外表不合就说说三道四,实在肤浅。

  但王尔德又说,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唉,心痛王大治三十秒。

  然后,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 你也许对于般配,有不同感觉吧。

  《我不是王毛》影评(十):一些值得称道的小细节

  先给评分,7.8

  看《我不是王毛》是因为它的预告片里面用了很多动画的表现方式,感觉黑白+动画挺新鲜的,结果在爱奇艺点进去看完后发现全片其实一点动画都没用,只是预告片用了。但是并没有一次而感到失望。给预告片剪辑师和导演各点个赞。

  看完后首先想到的是一句星爷的话,『我拍的一直都是悲剧呀,为什么大家把它们当喜剧?』宁浩也说过类似的话,还有伍迪·艾伦,几乎所有伟大的喜剧导演都是在用喜剧去包装一个骨子里很悲凉的故事。《大话西游》中爱不得、《疯狂的石头》中欲望不得、《肿瘤君》中生命的可贵。《我不是王毛》也一样,三次荒诞的军旅生活,小人物其实没那么多大义,就是想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只是这点希望却那么难得,战争的残酷可见一斑。

  《我不是王毛》中的几个人物塑造的非常立体,特别是杨三,他虽然无耻、下贱、狡诈,但在生死存亡的事情上又敢于挺身而出。这样的人物真实。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道具,一是村子被日本人屠杀后,王毛挑着灯笼走过村子,灯笼划过画面,是村民的尸体。代表喜庆的灯笼和死亡并置画面,观众没看到主角,却可以感受主角内心的痛苦。

  二是那枚镯子,戴在死后杏的手上。通过一枚镯子,爱情的离去,杏的死亡,杏被强奸(手臂露着),主角的悲痛欲绝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那个纸风车,在每次主角跑回家时都会插入,它象征着自由、王毛对爱情的向往。而影片最后小女孩拿着纸风车出现,色彩十分恰当地过度为彩色,表明之前黑白内容都是王毛的回忆,而此时的风车,则代表着美好的和平,小女孩们幸福的生活正是需要他们这些军人去守护,所以主角义无反顾地走入了前方的军人行列,主题由此得以升华。

  很多人可能会拿《我不是王毛》与《鬼子来了》对比,毕竟两部电影的表现形式、故事类型、风格都十分相似。我觉得对比着看挺好的,但是没有必要为此厚此薄彼。《鬼子来了》可能主题挖得更深,但它毕竟是一部没法上映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