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8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经典观后感集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一部由艾米丽·杨执导,莎拉·米歇尔·盖拉 / 乔纳森·塔克 / 埃丽卡·克里斯滕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一):与其生不如用死来认识它的本质

  是非常好的 几近完美的剧本

  伏笔和转折 演员的演技也说不上不好

  是一部美中不足的好电影 欠缺的东西

  算来算去可能只有导演或编剧的功力

  被关进精神病院和诊断时日无多的Veronika

  Veronika在黎明前睡着时 Edward以为她终于发病而死了

  Dr. Blake隐瞒实情的诊断

  和在结尾的反移情体现 拿着咖啡离开了Villette

  去纽约中央公园寻找Mari

  对于这个 复杂医生 的那句台词 似乎能说明什么

  “If everyone realizes their dreams, this place will be empty. ”

  开头时的Veronika认为的

  疯狂世界

  与其生

  不如用死来认识它的本质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二):疯子就该做些疯事

  影片置景和画面美感较强,维罗妮卡自杀眩晕时的状态视听语言表现到位。

  维罗妮卡和爱德华通过钢琴互动的段落细节做的非常唯美,也很准确的表现了情感波动。

  人设上与原著有改动,较为更适应影片拍摄时的年代

  影片维罗妮卡和爱德华的感情线加的太多,容易让非原著读者的观众产生“爱情治疗抑郁”的误解。事实上大家都应该清楚,爱情治疗不了抑郁症,只能药物和自我救赎,爱情只是康复的赠礼。

  最感人的还是逃离疯人院的段落,太阳透过树林打下的光影就像懵懂时候初恋偷偷接吻的感觉。他们晒太阳,看雕塑,才发现其实活着还是那么美好

  “疯子就应该做些疯事。如果你想离开,我就带你走。给我一点时间,我拿件外套,带点钱,我们就走。”

  爱德华陪她做完她临死前想做的事情,也在这期间互相赠予了新生

  也许人总是在知道自己将死之际,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吧。

  我们总是在某些枷锁下想做世俗意义正确的自己,很少遵循真正的内心,这便导致心里会有某些疾病产生。当正确认知生命,有些心结便豁然开朗

  很喜欢爱德华在电影中的背景设定,比原著更加单纯可爱,所背负的较少,结局显得更加轻松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三):Awareness of life

  不经意发现自己十年前喜爱的一本书被美国拍成了同名电影。看电影相当于重温一遍看书时的感悟,只是电影时间有限,又是从导演的角度故事,和书比起来单薄了许多。

  当你决定自杀,没有成功,反而对身体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连接心脏的动脉瘤随时可能破掉,像一颗没有定时的炸弹潜伏体内。这是上天和你开的玩笑还是给你的恩赐?

  Veronika说,“我会遇到一个温柔男人,婚后第一年we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之后按揭还贷,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老公有了一个情人时争吵,老公有了第二个情人时假装不知道...”这样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让人恐惧,倒不如现在就结束。

  然而生活就像弹钢琴,有时候你只想用双手用力拍打键盘,发出的只是愤怒杂乱无章的宣泄,毫无出路可言;很多时候,生活像这部电影背景音乐中舒缓的乐章,没有愤怒,也不澎湃,但却平淡真实;当你知道时日不多的时候,最终会静下心来,用灵魂诠释出生命的真相,让你我沉醉其中。

  书里最震撼我的一幕如今再看电影的时候因为理解了,所以不震撼了,而且还和我最近悟出的道理不谋而合:不要奢求从别人那里得到快乐,快乐只能自己去寻找;就像谁都不能给你温暖,给你温暖的只有棉被。

  喜欢电影里两个孤独的人在精神病院相遇了。因为不受世俗的影响,喜欢一个人就可以直接去牵他的手。几年不说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你已经成为我最重要的人了”。当两个人在路边大口吃着taco的时候,Edward问Veronika:“How do you feel?” Veronika说“I feel like I can live forever”.因为随时可能离开,所以珍惜,所以是恩赐。

  Each day is a miracle.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四):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拍成了爱情救赎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非常可惜。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保罗吓到,因为他太过于细腻地描述了女生女性心理和恐惧,难以想象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这种感觉在看他的《十一分钟》时也经常出现。我觉得这本书在写自杀的企图时真的写的非常好,我们通常觉得做出自杀这种行为是因为遭遇到了什么,一定是因为生活中出现了重大变故,但veronika不是,事实上书中的veronika在外人看起来是很正常,一个24岁的年轻女人,刚开始稳定工作,没有遭遇灾难和创伤,平时并不像一个出格或是abnormal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决定去死了,所以说戏剧化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决定去死。我觉得非常可惜的是,只要导演根据书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拍就会很好看了,为什么要改编地这么平庸。我觉得以书里想表达出的想法和其细腻程度完全可以拍成和时时刻刻相媲美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1. veronika自杀的过程。书里面是蓄谋已久的,吃了很多药,veronika抱着一种“我已经好好劝服了自己,活着接下来的生活我都已经知道,并确定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了”所以决定自杀;而电影处理成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or因为焦虑服药过量。这两种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veronika decides to die是决定去死,我觉得电影处理的太平庸了。因为veronika是一个abnormal的人,她的想法很悲观,但是你又没有办法说她的想法完全不对,在书里有很多段落描写了ver对生活、工作、爱情的看法,一些是她自己看到的,一些是她听说的别人的经历,这些都是她给自己的自杀找的理由。而电影的处理太鲁莽了,最多只能被理解为潜意识想死所以服药过量。

  2. 在书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ver服药之后躺在床上等死,没事干的时候随手翻了个杂志,发现上面一篇文章作者在调侃她的家乡斯洛文尼亚是个没什么人知道在哪里的国家,她为这么件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耿耿于怀,就在她筹划了6个月的自杀计划将要完成的最后几分钟里。

  3. 书里面设计的一个对比是,veronika是一个很年轻的女人,24岁,年轻,漂亮,本应该充满活力人生刚刚开始,而她又没有遭遇什么灾难和创伤,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计划地自杀了。

  4. 觉得很可惜的地方是,电影结局之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医生铺垫,ver的一次次与其他病人的交谈、接触带来的思想转变,导演全都认为不重要,不提及;尤其是,来演讲教师和ver的对话,以及之后ver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转变,感受到自己对新体验渴望,这些书中写的让人充满感慨的地方全部一笔带过;电影中本来应该是这些东西的地方,ver应该在教师演讲,并和教师病人讨论,最后得出感慨的地方,电影里只放上了ver对着男孩自慰,书里的东西全部都没有提。所以ver的转变就很莫名其妙,只是因为欲望就不想死了。

  5. veronika和其它病人的接触,交流,电影拍摄的和书中完全不同,电影只表现了病人的疯癫之处,很少表现出病人的思考和正常交流,尤其是在ver入院后和她交流最多的马莉,一个已经好了却无法出精神病院的人,以及据马莉所说的很多没有勇气的病人,因为惧怕外面的世界,就心安理得的留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在veronika入院后都受到触动,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这些改变电影一点没提。

  6. 书中医生骗veronika她只剩一周左右的生命了,这短暂的时间对于本来就想要寻死的ver产生了压力,使她从一开始的觉得“好吧那我就多等几天再死”,到后来的“不,即使我活不了几天我也要离开精神病院去直面生活”;也正是这一消息,让那些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在精神病院安心生活的人动了要回到生活里的念头,他们觉得,这样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与精神病院的氛围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刚被救回来不久却又要死去,这对他们的生活和想法也产生了冲击,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这些,所有的这些转变,导演全都不拍,只拍些没所谓的花草风景镜头

  太可惜了,导演和大部分只看高潮转折点的人一样,只看到了荒唐的能最快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自杀,自慰,爱情的救赎,医生的计谋,这些摆在台面上,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可是在这之下呢,veronika为什么自杀,因为什么突然想对Edward自慰,是爱情吗还是突然对爱和生活产生了欲望,是什么一点一点让决定自杀的veronika最后带着Edward一起逃离精神病院?这些书里费尽心力写的,导演全部略过,所以拍成这样:马莉突然就有勇气出院了,Edward在走廊走着走着,突然就不想装傻了也要离开,作者的细心解释全部不提,所以没看过书的人才会觉得莫名其妙啊,怎么就因为爱情就不会死了?才会觉得ver把生死寄托在爱情身上,寄托在别人身上,这种活下去的理由与死相比太轻浮了。 在书中,一点一滴的契机和改变,最后对爱和未知的向往,全部被粗暴处理成对漂亮男孩自慰的欲望然后变成爱情双双飞走了,简直看得我…太无语了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天哪这拍出来可能会比飞越疯人院更好看啊,会和时时刻刻不相上下,如果强调思想的转变说不定会更好,真是没想到早就有人拍完了,还拍成这样。我觉得保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太可惜了。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五):生活的真相在别处

  偏好女导演,其实是种心理暗示。自怜的情绪和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使得女性选择彼此的相互慰籍,身体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原谅我把观影与性扯上关系!这不是刻意的。或者说是同病相怜的认同感能帮助我摆脱语言画面和所有表达的障碍,更容易走近电影的里层。

  影片伊始,张扬的画面,华丽的心理抒写。我享受着细节处的共鸣心甘情愿奋不顾身地带入。

  薇罗尼卡决定去死。影片开头缓慢地冷静地交代着缘由,用抑郁症的角度回顾一个年轻女子一生。所有周围的人、事件、感情都被虚化。甚至女主爱恨情绪的起始之处父母,连一双背影都没有出现。丈夫孩子婚姻家庭也都含糊其中。人生站在一个点,回望里,除了渐行渐远记忆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能有什么催促我们继续前行?所以步履缓慢的人更接近死亡。薇罗尼卡自杀的过程,缓慢的音乐节奏

  电影从她决定去死开始。服药自杀后濒临死亡的体验就已经是高潮。缠绵的溺水和行进的音乐,把死亡表现得唯美,节奏仍然舒缓,张力却沁人心魄。抢救声在另一个世界喧哗着,终于女主活了过来,音乐戛然而止,影片陡然回到现实里。自杀昏迷两个星期后她醒来,发现自己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薇罗尼卡如大多数自杀未遂者一样,继续自杀。再次吞下致命药丸的时候,我是那么希望她能成功。这是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当然她一定会被救助。

  然后是一段精神病院的描述,那些寄居在边缘人群里的孤独灵魂。

  最后,不说话的病友,雕刻般的美貌男子爱德华,与薇罗尼卡互相救助,逃离疯人院,在城市的日出中拥吻。

  在童话故事的结局里,生命的真相其实并不遥远。我认为把电影简单理解为先抑后仰的励志片是不合理的。

  最后的几个镜头里,精神病院的汤普森医生也终于逃离医院,与痊愈的病人作在公园的长椅上,相视而笑。女主的室友,那个出场时说了个耐人寻味寓言故事的病友,也有个很长的镜头。这个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她病在何处的女人,坐在桌前,木然进食。她胳膊崴着,身体的病态变化,不忍让人记起那段残忍的针扎治疗。我们在努力拯救着生命,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精神病院里这些置之死地的治疗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毁灭着我们。

  我们用了无意义的人生相互支撑,生命的真相永远在别处。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2009)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Emily Young

  编剧:Larry Gross/Roberta Hanley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大卫·休里斯/埃丽卡·克里斯滕森/梅丽莎·里奥/乔纳森·塔克/艾瑞卡·吉姆佩尔

  类型:剧情

  官方网站:http://www.veronikadecidestodie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9-05-16

  片长:103 分钟

  又名:自杀人生 / 凤凰涅盘 /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

  IMDb链接:tt1068678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六):微小新天地的重要性

  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但逆向并不成立。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七):不是说没明星不行,但没明星演技还一般就真的不行

  65,关于自杀,可以说是和死亡最直接的对话,从自杀延伸出来的讨论,千百年来被无数人研究,争论不休,电影女主人公因为自杀,从而借助一部分外力(一个特别的医院和一个特别的医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认识的过程因为自杀意志的存在显得极其纯粹且高效。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她想死,面对客观上的死亡威胁,她固执地要在死亡面前获得主动权,却在不经意的一瞥中发现了对生的留恋,对爱的渴求。虽然在医生宣布她因自杀未遂而得不治之症的时候,我们就都猜到了后面的结果,但如果是我的话,倒更希望那样一个谎言是真的,这样故事才更能打动我。电影到后面就有点不知道想干嘛了,尤其是表现爱情这段,超俗烂的结尾。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八):关于爱情

  知道原著作者Paulo Coelho是一个偶然,之后发现这个巴西老头在推特上说的话总是很有哲理。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被放在角落里的作品,其实那书是按照一定规律排放的,只是恰好是最后一排了。订了英文作品集到家,12本并不包括最新作品,倒是有这个电影的原著。

  看电影之前并没有看过原著,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把原著拿在手里,翻看了几页。

  he picked up the four packs of sleeping pills from her beside table.Instead of crushing them and mixing them with water,she decided to taken them one by one,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gap between intention and action,and she wanted to feel free to turn back halfway.With each pill swallowed,however,she felt more convinced:After five minutes the packs wew empty.

  电影开始很忠于原著,后面便是只看电影了。

  原著描述着压抑,电影演绎着压抑。故事的开始就被暗淡的光泽笼着。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Veronika真的会死去吧,但是又不希望如此。

  那个疯人院,看上去和Veronika格格不入。因为太久的压抑,长期的情绪低落而选择自杀,似乎只需要看个心理医生吧,和精神病应当扯不上什么关系。既来之则安之,故事,总归还要继续的。

  疯人院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Edward看上去也不像是个有精神病的人,同样的,只是看心理医生就会好了吧。他一出现,就让人觉得男主就是这个人了,之前我还怀疑过是不是那个医生。

  见到V的第一面之后,E就已经开始改变了。一见钟情也许可以用在这里。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反思社会和人性,同时赞扬爱情的。表面上爱情使两个人逃离疯人院开始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世俗所不容许的。

  看过一故事,一个女孩说:活到25岁然后死去。我才20岁,25岁大概也算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吧。17岁左右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不理解。那个时候生活很单调,很简单。就算是面临着升学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就算是分班也没有什么人员变动的实验班气氛还很融洽。可是后来,面临着挫败,离开是一种解脱的念头曾经围绕着我。18的暑假,发了疯一样的熬夜。最后,终究还是没有行动的勇气。对于这个世界,多少还是留恋,所以,至今我无法理解自杀者的心态。25岁,我依然还会选择活下去,那个时候我自己选择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关于爱情,我没发言权,除去那场没有结果的,我没有经历过多少。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看客,看朋友们的分分合合,每次我抱怨他们瞎折腾的时候总会招来意味深长的鄙夷。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这句话越来越真实了。说实话,在电影的进行当中,我甚至都没有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有了感情,什么时候确定了对方于自己的爱情。等到读完原著,再回来看的时候希望能了然。

  我不否认这是一个爱情片,也不否认即使结局出乎意料的圆满,但是总归是一个压抑的故事。即便在逃离疯人院后的日子是欢快的,结局时候险些以为Veronika会这么睡过去,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少了那抹明亮的色彩。

  即使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因着所谓的爱情,Veronika最终还是选择和Edward站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爱情。没有经历,我终究不会懂得。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九):生活的真相

  Veronika决定去死,为什么要去死不是问题,死没死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导演有没有能力给出一部Veronika的精神分析报告?

  电影比起原著,逊色不少,说教的成分太重,露了痕迹。

  生活的真相到底如何,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或者说,生活的真相,根本是个伪问题。

  最讨厌那样的评论,Veronika年轻美丽,什么都拥有,可是……………见鬼的导演也从这样的角度来切入,这种猎奇和窥视的角度,太落俗套。

  抑郁和每个人如影随行,只是程度多少。太过关注自己内心感受,挣扎,纠结和不甘如Veronika的女人,决定去死,貌似不是坏事。

  我讨厌这样的结局或者暗示,遇到了爱,于是选择了生。

  生死之事,自己其实不能做主,遇到或者被爱抛弃,也是难以把握。

  如果没看过电影,还是去看原著吧。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观后感(十):维罗尼卡决定去死,而我决定去买彩票

  电影把维罗尼卡设定到30岁而不是原著的24岁是有道理的,可能导演编剧都不相信一个24岁没有复杂出身背景的少女会看破人生到“不再有新鲜事物”的程度,而30岁则是一道从天真到世故的门槛,用现在的新鲜名词那也叫剩女熟女之类。

  但你们都会错意了,柯艾略的维罗尼卡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物质女孩,她为了不用在男友那里过夜故意去租需要遵守门禁时间的修道院宿舍。她本可以做些更有具挑战的工作但她最终选择了图书馆一成不变的工作,因为它稳定。她不是看透世事身心憔悴,但她很聪明,她锐利地看懂了人生周而复始的规律没有人可以摆脱,所以不愿付出丝毫努力,因为在少不更事的她看来,一切都是徒劳,而她只是青春期的抑郁。

  不再去重复那些维罗尼卡在内心纠结的无解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就在怀疑难道这些句子不是从我心中流淌出来,而只是书上所写。于是我也渐渐可以理解这个年龄设定对于身心疲惫的剩女姐姐们也同样适用,对于生活那些显而易见的巨大疑问和危机,我们该如何泰然处之,安心走向坟墓,聪明的人顿了顿说先走了再说,执著的人徘徊的路口迟迟不肯行动,那些不爱思考的人们更令人羡慕地步履轻松~~

  说了那么多跟年龄有关的东西,都说境由心生,是因为我在介意么?即便我不在乎但总有人在关心,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网友,相亲的对象,还有我的爱人。每个人似乎都有关心在乎的理由,而对我而言,我热爱我的年龄就像是热爱这个年龄所承载的各种人生经历。这样的态度时常让人敬畏,他们似乎会觉得难道你兜兜转转这么些年,不好好安定下来让家人朋友们放心,你难道还要以此为荣不成。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因为她抑郁太久,对任何事情都听之任之,比如她甚至不愿去争论反击,因为害怕报复。而一旦她发觉自己真的所剩无几的时候,报着必死无疑的态度突然不再害怕任何未知的后果,她开始敢于去尝试了,而这些尝试却开始给予她生存的勇气。有时候你只是以为自己太过虚弱去反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