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干校六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10篇

  《干校六记》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校六记》读后感(一):苦中作乐,童心未泯,实在可爱

  八月爱上了杨绛和钱钟书。大家都称杨绛为先生以示尊敬,可是我却觉得这个称呼太老气,掩盖了她的温婉可爱。《干校六记》记录了杨绛夫妻俩在河南息县东岳下放干校的故事,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我印象最深的是夫妻俩之间的感情和杨绛与“小趋”的革命友谊

  《学圃记闲》里,杨绛和钱钟书都老夫老妻了,菜地相会却“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同伙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他有时绕道到菜地来看我,大伙儿就停工欢迎”、“我和阿香一同留守菜园的时候,阿香会忽然推我说:‘瞧!瞧!谁来了!’”同伴们这样起哄,可不像是校园的小情侣吗!

  杨绛也是个胆大心细的人。《冒险记幸》里记录了三件极冒险的事:一是暴雨天偷跑去看默存,险些陷进泥里;二是雪夜送钟书回宿舍却独自归营,黑茫茫几乎迷路;三是睁眼跟错队,摸黑回营,差点掉进菜地的粪坑里。她逞英雄不求救于人,结果自己冒了这么多险,想来也是可爱,幸亏她机智小心有惊无险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小趋”记情》,讲的是杨绛和一只聪明的小黄狗结下的深厚友谊。字里行间顽皮可爱,可比大骗子沈石溪写的好多了!现摘录几段。

“我下了乡才知道为什么猪是不洁的动物;因为猪和狗有同嗜。不过猪不如狗有礼让,只顾贪嘴,全不识趣,会把蹲着的人撞倒。狗只远远坐在一旁等待,到了时候,才摇摇尾巴过去享受。我们住在村里,和村里的狗不仅成了相识,对它们还有养育之恩呢。”“我感它相念,无以为报,常攒些骨头之类的东西喂它,表示点儿意思。”“小趋来做客,我得招待它吃饭。”

  看到小趋,我突然想到了我在鲁昂的“王子”。那只小猫天天蹲坐在我窗前,我们四目相对,似乎吻一吻它就能变成王子。我一开窗它就扑过来,吓得我赶紧关窗;我一出门它就跟上来喵喵叫,我连忙加快脚步。我从没有喂过它,现在连它的毛色都忘了,只记得那一双盈盈发亮的眼睛。我柔软的童心是什么时候丢失的呢?现在去找,应该还不晚吧。

  最后附上一段见啥偷啥的老乡们。

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垄一夜间全偷光。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他们说:“你们天天买菜吃,还自己种菜!”我们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我们收割黄豆的时候,他们不等我们收完就来抢收,还骂“你们吃商品粮的!”我们不是他们的“我们”,却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手表”的“他们”。

  厕所门帘也偷,沤肥的青草也偷,旁边的木桩子也偷。可见,贫穷朴实并不总是相伴而行。

  《干校六记》读后感(二):楊絳先生的眼睛裝了濾鏡

  對於楊絳的書毫無抵抗力,讀她的書,感受世界無論怎麼紛擾都同樣美好,像她一樣。

  《幹校六記》是楊絳先生對於文革時代被下放到幹校勞動的經歷和感想,序言由钱锺书先生所寫,看得出同樣一起被送到幹校他們倆有不同的感受。儘管是夫妻,他們看到的東西未必一樣,钱锺书先生是帶著一點點淚氣的,不多就一點點,對於經歷文革摧殘而至剩下這一點,是寬容也是大度。但楊絳在這書中,只有美好,她確實不一樣。

  題目是“六記”,書就分了“六記”,從進幹校,到在幹校經歷的種種,到後來離開幹校,一路寫來,薄薄的一本書,濃濃的情誼。我們所不理解文化大革命,在這本書中更加迷糊,被一層濃厚的黑色云掩蓋的那個歲月,有多少人自殺,有多少人被逼瘋的那個隱秘的年代,在這本書中看不見,看到了是楊絳先生所說的黑雲里的金邊。

  去幹校的時候,楊絳先生已經60歲的人兒,出生富裕家庭小姐,讀書遇見愛人結婚生子,做學問寫戲劇做翻譯,她儼然一個順風順水的嬌生小姐,但60歲了卻要到窮鄉僻壤去勞動改造。她沒有呼天搶地,她認真對待,順其自然

  和她相守幾十年的钱锺书,先行出發,她擔心也不捨。後來到她前往,她盼望和丈夫團聚卻看著剛失去丈夫的女兒圓圓又生幾分擔憂。不過事不與她,只能咬牙前往。她挖井、種菜、建房子、堆廁所,力所能及的她都干,以為她干不了的也干得漂亮。看她的書寫,儼然不是一個60歲的人,似乎一個20多歲的小女生放著暑假下鄉體驗生活的感受,這是她的心情,對於磨難,她當成暫時的,當成一次體驗一個遊戲。

  楊絳先生種的菜被偷、編的廁所門被拆、就算乾草也不翼而飛,她心裡知道,但并不抱怨。對外人,對共同勞動的人,對發放她的人,甚至對狗,她都是愛和寬容。作為看守菜地的人,總是半公半私給那些“偷者”作幫兇,那些人有自己的苦難,也有生厭之處,楊絳不爭不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都給予體諒。包括對文革這場鬧劇,她始終處於體諒,不罵不鬧不恨。歲月給與她的不是刁難和折磨,而是讓她的光輝在黑暗中更加閃亮。

  楊絳又炫愛了一把,現今我們總說愛炫的人是撒狗糧,楊絳撒起狗糧來是夠嗆的。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她和钱锺书在一起的情景天堂還要美,每天在菜園的小約會,每天都要寫信寄話,繞大山走夜路跨水坑,只爲看愛人一眼。你們都60歲了,又必要那麼瑪麗蘇嗎?

  楊絳有次還問钱锺书,若我們留在這裡,願意嗎?楊絳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什麽叫只羡鴛鴦不羡仙。可钱锺书不知情趣回答到“沒書可讀”,讀者笑成團,楊絳卻說,是呀,他不能沒有書。楊絳先生,究竟是深愛這個男子真心像知道究竟怎樣才可以這樣愛一個人,怎樣才可以這樣愛著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

  楊絳先生,謝謝您,給我們看了不一樣的文革,給我們看到如此美好的您,給我們一個濾鏡去看世界的美好!

  《干校六记》读后感(三):依然故我

  2016年第十四本书。

  五月二十五日凌晨,杨绛先生因病在京辞世,享年105岁高龄。关于钱、杨二位先生的著作,说来惭愧,之前只读过两遍《围城》,但感慕这对伉俪已久,心中满是尊重和敬仰,为了不堕“跟风”悼念点蜡的俗流,特意买了杨先生几本书,虽不免有几分“后知后觉”的可堪讥讽的“迟到”,想来这是最能纪念杨绛先生的做法,略表晚生后辈心迹一二。

  今日读完了《干校六记》,应该是效仿清朝作家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格式——那本书我也极爱的。书的前面是钱锺书先生作序的小引,虽短短几百字,《围城》中那熟悉的风格一下子便回味上来了,钱老的文字一看便知,旁人也模仿不来。

  这本书比想象中的要薄,顺道吐槽一下三联书店的书价。杨绛先生这本书记述了夫妻二人下放河南干校的两年所感,虽没有全面展开整个运动的方方面面,但文字质朴,讲的都是生活中小事,如小狗“小趋”的故事,自己几次冒险外出的记录等。或许因为经历种种思想改造运动之后作者心有余悸,没有太多政治上的呼吁,但还好一系列暴风雨式的运动之后,作者说“我还是依然故我”,多么令人庆幸的一件事。

  作为年轻读者,虽未亲历那个年代,但对于其残酷血腥早有耳闻,幸而作者夫妇二人在干校并没受太多“不忍卒读”的磨难,不似老舍先生、傅雷先生那般悲惨的结局,已是令我辈抚膺庆幸的了。杨绛先生彼时已经耳顺之年,世事看得多了,写文章平淡如水,娓娓道来,极平凡的文字中饱含了无限的深情老人的话,多听听总是不错的。

  《干校六记》读后感(四):这就是生活

  薄薄的一本小书,映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境遇,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使历史不再重演,我还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浪潮下是多么无力,即使是精力充沛身强体壮年轻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更何况六七十岁的老人!

  杨绛先生在书中没有怨恨、没有愤懑,有的只是淡然处之。说到女婿自杀,只是一笔带过。问钱钟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爽快回答答:“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这种面对人生境界,要读多少书,历多少事,才能达到啊。

  现在,一切已经变了,但时代还是时代,生活还是生活,在它们面前,人类依然渺小,长长的几十年中,总有一些大事、小事不如人意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有的令我们悔恨,有的让我们抑郁,甚至埋怨上天的不公。悔恨、抑郁、埋怨有什么意义呢?我看是除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糟糕,一点好处都没有,莫不如坚定的向前看。

  敏感性格就像高精度的传感器,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收集到心中,可是如何消化,如何面对,只能靠阅历的积累了,这就是情商吧。

  最近老是想起张国荣的那句话:“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大概这就是生活吧,她不会对你负责的。

  《干校六记》读后感(五):在最艰难的岁月不卑不亢

  杨绛先生的文字我很喜欢。从高中课本里的《老王》,到看了《我们仨》热泪盈眶,然后是零零散散的一些文章,再到《干校六记》和《“隐身”的串门儿》。当然,很遗憾她译的《堂吉诃德》我当年只是囫囵吞枣的翻了一遍。但读杨绛先生的书真的是一种幸福,不仅仅是文字技巧炉火纯青,更不止文风的朴实淡雅,由《干校六记》为代表,可以最清晰地展现她最动人之处,是一个“文化人”的精神力量,不恃才傲物,不谄媚世俗。这种力量支撑着杨绛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不卑不亢地走过。

  杨绛对人、对物都存了三分怜悯,哪怕她身处不幸时,她依然有能力同情其他人,看到他们的可怜之处。在“记劳”,“记闲”中,杨绛都有提到过贫下中农。在那个时代,他们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依旧贫困,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依旧很低。这意味着,他们不但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的心也相当的麻木。当遇到杨绛他们这些下干校学习的人的时候,一方面,贫下中农是戒备的,认为他们养尊处优不过是摆个姿态;一方面,贫下中农希望能从干校获利,偷割蔬菜,争抢柴火,心安理得地利用干校的资源以保证自我的生存。杨绛当时看过一段时间的菜园子,常常遇到偷菜的,菜倘若被偷,杨绛要受罚,集体的口粮也没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杨绛也能不仅仅着眼于自我的难处,而是去了解贫下中农贫瘠的生活状况,去同情他们。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而这种怜悯又是极其克制的,杨绛不会对自己帮不上的人横加干预,也不会出于怜悯而做出短浅的举动。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怜悯是俯视的,是带着“清高”的姿态的怜悯。但我支持杨绛,她是一个能用理智去克制情感的人,她只是不去做她知道自己必然做不到的事情,而这个抉择很多时候,避免了一个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糕。我不想在此处举例,因为这个观点不一定是人人赞同的,我只是想表达我的欣赏。

  而且,我最钦佩的是杨绛先生的一份坦诚。她敢于不做圣人,去承认自己的私心。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儿》同样涉及文革,但角度不同。黄永玉通过他所认识的名家才人的遭遇去刻画了一幅文化界的众生相,而杨绛更倾向于反思自我的经历,由在下放时的体验以小见大。这两本书各有千秋,而杨绛的出彩之处在于她对自我情感的揭露,希望钱钟书能被选到回城名单的愿望,用自己口粮去喂小狗的奢侈,坦诚自己认为泥巴很脏的想法。这些最真实的,却被那个时代用“大义”去压抑否定的那一面,哪怕贬损那个时代的人也忘却提及的那一面。承认这些私心不是对“高大全”形象的破坏,反而,它们使“人性”的存在更为完满。敢于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去否定不实的批评和浮夸的称赞,除了真诚这还需要勇气

  大概要我夸杨绛我可以再写上一千字,因为她的确有着太多令人尊敬之处了。而她的可敬是公认的,否则在“先生”已演变为男士称呼的现代,我们不会特地引用先生的本意,称杨绛一声“先生”。《干校六记》很短,不到一百页的散记,却从字里行间折射出了杨绛的风骨。因而会说,文章经典不在篇幅,而在思想。

  《干校六记》读后感(六):南京书虫沙龙分享《干校六记》

  本文基于南京书虫沙龙口头分享整理。

  作者微信公众号:abirdbook。每天一分钟语音读书,一个星期分享一本书。

  作者微信号:ajoybird。欢迎就读书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暗号:豆瓣。

  刚才小鹿分享了《重来》这本书,很受启发。说起重来,我就想起了钱钟书和杨绛关于重来的谈话。我们知道,钱钟书杨绛两口子文革中吃了不少苦,杨绛被剃过阴阳头,女婿还被逼自杀了。杨绛问过钱钟书,解放前,很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是思想进步吗?是觉悟高吗?钱钟书就说舍不得祖国,并引用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钱钟书回答:时光倒流,我还是老样子。

  回答的很爽快,像从未经思考一样。杨绛说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如此一来,一切也就都释然了。

  这个就记录在这本薄薄的《干校六记》里,几十年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我今天就是分享杨绛先生的这本《干校六记》。

  咱们先得说一下啥是干校,全称呢叫五七干校。简单的说,就是毛主席在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怀念延安时期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奋斗的日子,很教育人。应该让干部、知识分子之类的再接受类似的教育,让贫下中农好好教育教育这部分人。于是全国上下就到处建起了五七干校,这个学校就以劳动为主,有点类似于变相劳改。杨绛和钱钟书就是1966年去五七干校的,文革结束之后,杨绛借鉴了《浮生六记》,写了这个《干校六记》。钱钟书为这本书写了个序言,认为应该加上一记,叫《运动记愧》,惭愧的愧。钱钟书认为,运动中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受了冤枉、受了批斗的人,大可以好好记记委屈。第二类人就是一般群众,惭愧自己是糊涂虫,盲目的跟随运动。或者就算知道不对,也不敢抗议,只是不积极参加运动。第三类呢,就是明知道这是错的,但是还是充当旗手和大手。文革结束之后,开始装糊涂,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从来没有惭愧之情。

  钱钟书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但是“七情”中没有惭愧之情,看来中国人自古就不懂得惭愧。钱钟书的说法很触动我,我经常想,人还是得有同理心,否则世界就不美好了。而且人最好别做亏心事,会变得没有朋友的。你想想,钱钟书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那么生活中他一定知道谁是那第三类人,一定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算上钱钟书的序言,这本书应该是“干校七记”。现在,我们回到杨绛的六记,这六篇文章都很短,但是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特别经得起琢磨,时刻透露着杨绛独特而又质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

  这种人生态度,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如果你还记得我开篇讲的钱钟书杨绛两口子关于后不后悔留在大陆的对话,这里面就包含这种味道。我可以再说一些小故事,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种味道。

  比如,第一篇《运动记别》,也就是运动的时候记分别的情形。杨绛写到,钱钟书先下放,杨绛带着女儿女婿去送站。可是等到杨绛下放的时候,就只有女儿阿圆去送站,女婿已经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呢?当时,要是抓到你是右派,那就得供出同伙有谁。不知道哪个孙子,为了自保,诬陷杨绛女婿是右派。可是轮到杨绛女婿供同伙的时候,他是个老实人,不肯诬陷人,就自杀了。杨绛很平实的记录了这件事,就用了一小段文字。然后就开始记载,钱钟书下放后又黑又瘦,生病了去看医生。医生一看病历卡,说你冒充钱钟书,我认识钱钟书,不是你这个模样。钱钟书只要报出自己老婆的名字,以证明自己是自己。医生不禁大笑,说:怎么的,全不像钱钟书了。可是,杨绛说,钱钟书又黑又瘦,简直就换了一个模样,奇怪的是自己一看就认识。

  再比如,在五七干校期间,钱钟书给杨绛写了很多家书,有的很长,有的三言两语。杨绛说,如果这些书信能够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是多么有趣。但是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必可惜这几封信呢。

  还有,杨绛还记录,当时钱钟书是看管工具的,杨绛是种菜地的。那么,杨绛的班长人还不错,杨绛就经常去借工具,有借就得有还,这样见借一次工具就能见两次面,杨绛说比旧社会书生与小姐在花园偷情还浪漫。当时,钱钟书因为认识的字多,还当邮差,负责收发信件,他每次都会绕路来到杨绛的菜园,老两口聊几句。有时候来不及聊天,就把写的信交给杨绛,有时候还有情诗,还真是浪漫。想想这可是两个快六十的老人,在变相劳改的时候做的事情,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温情。

  提到杨绛看菜园,还有类似的故事。村民经常来偷菜,那么杨绛发现就要追,那么村民发现杨绛。就开始跑,一边跑一边把菜扔回菜地,这样即使被抓住也没事,因为不能人脏具获。杨绛说,追是我的职责,我必须追,可是我宁愿他们跑的快一点,把菜拿回家好好吃一顿。

  总之吧,整本书不长,全是类似的故事和思考,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将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这本书,欢迎围观。同时,也真心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你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谢谢。

  《干校六记》读后感(七):我依然故我

  我依然故我

  ----杨绛 《干校六记》

  文/Miss D

  前不久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朴实的文字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感动。

  很欣赏杨绛先生的做人处事以及性格,

  不动声色心自愉悦

  苦中作乐心怀感恩

  在看了《干校六记》后更是觉得

  杨绛先生的心态以及胸怀

  钦佩不已

  那个年代我不是很了解

  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都过的不容易

  受冤挨批似乎也是无可避免的

  此书氛围六小节

  总共62页

  不长比较精致。

  期间时不时被撒狗粮

  这个秀恩爱我打满分

  简单一句话胜似甜言蜜语

  “下放记别”中,“干校的墨村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

  自己挚爱之人无论什么样子都记得

  因为是钱老先下放走的

  所以在杨绛到达的时候

  钱老已经干了很多天的农活了

  那个时候钱老60岁左右了

  也是悲哀

  年老之人还要经受此番劳作

  还在他们两个受人尊敬

  平时干的活也轻松

  两个人虽下放但都不在一个地方

  “我们虽然相去不过一小时的路程,却各有所属,不得随便走动,经常只是书信来往,到休息日才许探亲。”

  这犹如异地恋 而且休息日是10天一次休息,有时候有事还要取消

  “可是比了独在北京的阿圆,我们就算是同在一处了。”

  是啊,这样一想,不免觉得要好好珍惜了。

  第二章节是“凿井记劳”,与污泥亲密接触,挖图凿井

  似乎这些对于一些知识分子来说

  是不一样的体验了

  尤其是那些书香门第之人

  一定都没有尝试过

  杨绛先生的适应能力可真是厉害

  虽讨厌污泥,

  但在当下还是干的火热

  “这可算是改变了立场或立足点吧!”

  抛开书中

  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

  是该劳作一番

  才会更懂得什么是生活

  第三是“学圃记闲”

  杨绛先生负责看管菜园子

  也是班长对她的照顾

  除了活轻松

  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离钱老的宿舍只不过10多分钟的路

  “默存是看守工具的。我的班长常叫我去借工具。借了当然要还。同伙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很有画面感,很有偶像剧的青春的味道

  “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可以感觉出这对老夫妇还是有趣的

  其实最伤感的是“小趋记情”,

  小趋是一只狗狗的名字

  在那个自己也吃不饱的年代

  爱狗人士都会省一点吃的给小趋

  尤其是钱老

  给小趋很多吃的

  所以小趋就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狗狗啊

  无论在哪个年代

  都不曾泯灭他们的可爱

  里面的描写一开始是温馨的

  可是后来当他们离开的时候

  规定不准带狗走

  后来小趋在的地方转述说

  “你们的小狗不肯吃食,来来回回的跑,又跑又叫,满处寻找。”

  有些人也懊悔没学别的连的样

  干脆违反纪律

  这样的感情在当时实属可贵

  那是真的喜欢啊

  之后是“冒险记幸”

  最后是”误传记妄“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我还是依然故我

  好的。

  结束。“

  《干校六记》读后感(八):干校六记

  读此书,感受到的是那一辈知识分子对所遭不公正待遇的控诉,当然,不会是直白道出,而是通过种种劳动、种种经历记录着那段岁月,留下自己对它的认识。也不尽是愤怒、埋怨,而更是一种极其平和的描述,把这些记忆讲给后人听,而亲历这种种的作者本人呢,竟毫无波澜。这个感觉,之前读《万历十五年》也有,很是惊叹黄仁宇那审视、描述历史的平静。难得的是杨绛先生是亲身经历者,却依然能过滤掉主观的成分,或者将那主观成分隐藏在文字之中,等待读者的发现,从而做出自己的评判。 印象比较深的有与老大娘挑选疙瘩菜一段,还有收养“小趋”以及冒险与锺书会面几处,都是如实景在眼前的,令人难忘。读者自可体会。

  《干校六记》读后感(九):细碎生活的生命厚度

  一 小引·此书此人

  这是我读完的第二本杨绛先生的书了,上一本还是她的长篇小说《洗澡》。“洗澡”是对现实的影射,书里的人物也多爱恨命运跌宕,轮到《干校六记》却是实在发生的事情,情节也平实的多——或许是先生故意隐去了许多,如众所周知的与革命男女的事情;又或许生活本就平和,无意夸大。纵然如此,我还是从这平和的文字中读出逸趣,读出先生的形象。

  说起“六记”,很容易让人想起《浮生六记》,那书里的沈复夫妇可谓神仙眷侣生活大师,而在这本书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温婉的妻子,独自一人为丈夫打包行李;又能看到一个善良的母亲,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还能看到一个倔强的女子,为了和心上人相会淌过泥泞淤滩。这些,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最贤的妻”,不必赘述。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天真宽和的先生,为适应了滑腻的污泥而暗自好笑,为“尖子萝卜”的成长牵动心绪,为拣回疙瘩菜而过意不去,为团体凿井而生出自豪感,为收服了两只恶狗而自得……先生在遭罪的日子里依旧怀有童真和善良的天性,和沈复在生活中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这种苦中作乐的性子或许正是文化人所特有的生命厚度与韧性吧。

  本书的小引是钱锺书先生所做,他对这本散文总结的十分恰当“记这,记那,都不过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这五记,真实地记录了杨先生在风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然而相比与此,我认为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生命体验而非生活纪实。钱先生也说,如果再来一记也许会是《记屈》或《记愧》,无论哪一种都不免沉重。先生这六记,在感情上已是足够了。它不为叫屈、不求刻骨,就这么淡淡地,纪念着先生感念至深的细碎生活。

  二 下放记别·黯然

  “六记”从钱先生下放干校写起,在这篇,先生是个隐忍的妻子。

  得知丈夫要离开后,先生明确表达出较大的情绪波动的只有一句“……听到这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但让我感到黯然的却是后面一句——“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年过花甲的老人本已安天命求平和,奈何时事弄人横生波澜。对老人来说,生命不再是肆意挥霍的,而是扳着指头数钟点。或许对于两位先生而言,生日而已,本不该这么在意,只是在那样混乱的背景下,生命变得更加脆弱,即使是一个带有仪式感的生日庆贺被破坏都不自觉蒙上不详的阴影。

  “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

  没有更多的话,所有情绪都克制隐忍。

  “这些木箱、铁箱,却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倒拿血肉之躯和木箱比起来,也不知是叹息死物脆弱还是自嘲活物的艰苦。后文中提到搬图书馆,先生也再次感慨过这一点。

  待到真正送行时,先生只说一行三人“痴痴地”,却花了大笔墨写彩色的纸带,又是一番愁绪暗含。

  之后的见闻心情便是一句话总结:“我们等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什么离愁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别是一番’的‘滋味’。”

  后文便是散记自己的见闻,其中有一段篇幅专门写了两个关于何其芳、钱钟书两位先生的笑话,都是文人办不好事,流传在文人之间,倒也显出那非常时期一群文人苦中作乐的可爱形象。

  “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的死亡被安排在这里叙说不知是否别有深意。对于读者而言,对得一的记忆应当还停留在上文——一个热心正直的青年,还有着幸福美满的未来。就在两个笑话之后,他的死讯突然被提起,戳破平和的生活表象,直现出时代的暗流。望着阿圆独自而归的先生终于流泪,为她可怜的女儿,为她不幸的女婿,为她支离的家庭,为她不知黑暗尽头的生活。

  这一记可谓跌宕,悲喜如走马灯,算是全书最悲凉的一篇。这些大背景下的小事情,一件件一桩桩,先生用劳动和谈笑暂时掩盖了艰涩,不幸的感伤总在人以为要被新的希望消解时冒出来。合上书,还是会让人忍不住为那迷雾般吞吐着人们的心的黑色生活而心颤。

  三 凿井记劳·乐趣

  这一记该是全书最短的一记,却满是快乐。

  开篇说了干校的大体情况,简单明了。而后插叙了干校庆祝会的片段,单调低沉的节目让人想到《伏尔加船夫》,大家以此打趣却不多言——在这种阶级改造下到底是感受到压迫还是劳动的积极——回避了一个关乎“政治正确”的矛盾。先生在这里的一处闲笔似乎是给全篇留下了一个疑问的开头,在后面慢慢解开。

  后面全是写大家齐心协力挖井的过程,先生在这里表现的一点都不像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反倒像个年轻小姑娘,锹地、搬镬、挖潭,即使帮不上忙也要凑热闹脱了鞋袜铲泥浆;关心挖井人的身体,兴致勃勃地买酒买吃的。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渐渐产生一种‘集体感’或‘合群感’,觉得自己是‘我们’或‘咱们’中的一员,也可说是‘我们感’……在集体劳动中我触类旁通,得到了教义,对‘阶级感情’也稍稍有了一点领会。”但是在这里,“阶级感情”也是带了引号的 ,这里的“我们”和“他们”不是政治阶级的对立,而是人格品质上的区分。劳动能带来快乐,但这与身份无关。她还自嘲在那些偷菜的贫下中农眼中,自己之类的人才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手表”的“他们”。

  这算是对于开头的一个回答吧——所谓“阶级改造”,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矛盾什么才是思想的正确——这一场合力挖井的故事比舞台上苦哼哼的表演要生动的多。

  四 学圃记闲 无奈

  这一记读来有着淡淡的苦涩无奈,先生自嘲“鲁智深五台山禅院做和尚”独闲,也可总结为“……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周围各点吐丝结网;网里时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在平平乏味的生活中油然生出一种孤寂无力感。

  “我们”和“他们”的矛盾还在继续,建好的厕所被一点点偷偷肢解、挖出的肥坑被一夜被扫空、种好的菜蔬被偷偷顺走,面对乡亲们如此“见外”的行为,干校的人们除了坐等或补救外毫无办法。

  对知识分子而言,生活的阴暗还在继续,死神不知道何时会降临,引诱着他自己为自己挂上断头绳,到最后只剩下个潦草的土包,无人知晓。同为文化人,先生除了事后听些边角,担心土包是否安好之外,无能为力,一如她见不得兔子被围攻却只能转头不看。生命的脆弱无力令人叹息。

  这昏暗中的零星光点算是和丈夫的相会,先生再次流露出少女的活泼,自诩“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她对两人之间的距离路线了然于心,她对他的每个临近的举动深记于心。在她以菜园为中心的如蜘蛛踞坐结网的生活里,这是网里最为轻盈莹润的露珠。

  而在作者之外,那些乡亲们也有着各自的悲欢,为生计偷觅食物,为了一点果蔬斤斤计较,吃着红棕色的馍,谈论着儿女婚嫁,赶着围猎野兔。生活就这样缓缓流淌,没有什么激流,却也有浅滩和触石的微澜。到底是快乐还是开心——闲观的先生没有用多少带感情色彩的笔调——无从解读。

  毕竟是身在异乡还是个“赋闲”的文人,先生虽然克制着情感,还是流露出了淡淡的无奈,才会想起那一幅读来心酸的画来。而上文所写“晚霞见见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我退入窝棚,只听得秫秸里不知多少老鼠在跳踉作耍,枯叶窸窸窣窣地响。”最是克制,也最是感伤。

  五 小趋记情·温情

  这一记是全书最为动人的一记——虽然其他篇章也不乏人与人之间温情闪烁的片段——人与狗之间的感情,朴素而真诚。

  狗狗小趋既像是先生的另一个要操心的儿女又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忠仆,而无论哪一个都是缠绵的深情。合上书页,我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一只活泼的小母狗,围着先生打转、看到钱先生就会激动到需要人按住才能止、和先生一起在夜色中巡逻、在恶狗面前如小女孩一般不通情事地恐惧……除了不会说话,她同一般的小女孩一样,爱吃爱闹,愿意陪伴着主人时刻不离。最可爱莫过于她追着车到新蔡累到奄奄一息,却在感知到先生的呼唤后瞬间焕发生机,像是个淘气的孩子有玩乐有疲惫但就是不知道苦。这或许就是这只“不懂事”又“懂事”的小狗的可爱之处吧。所以作者也会纳罕“是狗有人性呢,还是人有狗样儿?”

  在那样的日子里,一个不知苦的小趋,给人们带去了莫大的安慰,所以大家都爱护她,诗人甚至为她创造出义埋狗肉的伟岸形象。然而对先生而言,又是遗憾。同曾经养过的猫一样,人对动物,一旦起了名字便是割舍不掉的羁绊,一旦分开却又是难以为续的思念。“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经年提起,已不说思念,只像谈起一个好友,希望她平淡安定即好。

  六 冒险记幸·有趣

  这一记“就算是冒险,其实说不上什么险”,写了先生三次独自历程。

  第一次冒险是故意而为。对于先生而言,这算得是一件“离经叛道”的事。这件记事占全文篇幅最大,记录着先生从心念一动到不甘心后退最后没奈何的心路历程,中间不乏经历“一路上的烂泥粘得变‘胶力士’,争着为我脱靴”、“原来那是大车拱起的轮辙,浸了水是一条‘酥堤’。”,在先生写来于困难中又生出些意趣来。带着对丈夫的思念跨过千难万险,这也是先生的可爱之处,伉俪情深令人羡慕。

  第二次冒险是无奈为之。为了照顾丈夫的近视又不愿意麻烦别人,先生自己踏上了黑夜中的归程,一路壮着胆子,边估记方位边摸索探路,五官并用,沿路的细节和感受巨细无遗。平安到达后先生感慨:“想不到昏暗的野外另有一番天地。”

  第三次冒险是无意为之。先生看电影结束后犯迷糊跟错了队伍要绕道回去——此事算是个乌龙——也细细记录。一路上比夜色更恐怖的是如脱缰野马的思绪,一会儿联想到自己如流落异乡,举目无亲;一会儿又担心落入粪坑,思索着如何找好姿势安然度过。事后先生提及去世的老人,自嘲:“只怕我的叫喊求救还不够悲剧,只能成为反面教材。”个中酸涩不足为外人道。

  这三次冒险想必给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才会被特意编排成记,从中倒也可以窥得先生脾性——胆子不大却即为坚韧灵活,十分独立。通篇平铺直叙读来却也让人心起波澜,实在是有趣的经历。

  七 误传记妄·厚度

  此记从恶猫献鼠说起,从钱先生被误传回京说开,却不单单是题记的“记妄”。发现回京是误传后,先生先是无法释怀,然后受丈夫点拨承认定局,转而安慰自己能相伴即是幸运。

  “我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自己的一部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无论干校也好改造也好,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的,除了彼此扶持的坚贞、多年养成的宽厚心态,便是这一份深情——虽然先生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爱。方才说过,文人独有一种生命厚度,这一点在二老身上再明显不过。钱先生生活离不开书,他说:“时光倒流啊,我还是照老样。”先生也说这十二年来“我还是依然故我”。所以,他们会在黄昏共同散步时,“深惭无功受禄”,也会为只是开会发言的年轻人“暗暗着急”。这是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

  《干校六记》读后感(十):苦中作乐

  端午的第三天假,是的,由于星期五那天早上上完两节课后就没课了,所以对我来说,这已经是端午的第三天假了。从前觉得没事干的日子,很是空虚,没有目标,也没有前进的动力,当我上了这将近一年的班后,幡然醒悟,还是休息的日子最是安逸。但是回头一想,或许正是因为平时工作太过辛苦和委屈,所以这休息的日子才会来得更加鼓舞人心。 和方先生在高铁站道别,等车将近一个半小时,然后回家,家里有辣子鸡等着我,对于我而言,那是只有母亲才能做出的味道。 这个时间把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读完,书很薄,六个小故事,细腻的文笔,浓郁的感情,描述了她从进入干校直至离开的一些重要事情,笔调温情。曾经朋友说,杨绛比季羡林要开得看,要乐观些,其实我不大同意,在我看来,两个人中季羡林遭受到的苦难更加深沉,所以我能理解季老先生有更多的怨气。杨绛让人看起来觉得乐观,是她把很多事情描绘得很淡然,她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理智的女性,若换作了我,到了那种环境,我必定会怨天恨地,自己先为难自己,忍不住了,人生无望,结束生命。所以,我是一个看不开的人,我太执着于对错,太计较于得失,我羡慕起杨绛来,豁达的人快乐是要大于其他人的。 整部书只有六个故事,记忆较深的是“小趋”的故事,一条可爱的与杨绛感情深厚的小狗,杨绛在描绘它时总让我想起巴金的《小狗包弟》来,那篇文章,让人动容的场景不是说小狗如何被残害的场景,也不是人如何被残害的场景,而是巴金描绘的那个没有小狗也没有萧珊的院子,荒草丛生,断壁残垣,残忍的凶狠的荒谬的行为都会过去,匆匆时间,带走所有一切,往日终不会再现,这才是最无力最可悲的事情。杨绛的这篇“小趋”也是同样,狗与人之间的感情会永存,隔了好多年,杨绛依然能想起这条重情的小狗,可是,时间把它带走,他们终究还是分离在那个乱七八糟的时代里了。 书里有很多温情的场景,例如杨绛和钱钟书艰难条件下仍然要想办法见面,就算不能说话,远远看着就已经足够。杨绛生活能力一直强于钱钟书,这一辈子她都在照顾着他,迁就着他,像一位母亲照顾孩子一样,两个人患难与共,苦中作乐,携手共度几十年,也是一份值得歌颂的爱情了。 我越发喜欢这样一个人来,满腹诗书,又没大多读书人的自命清高,柴米油盐,又没有一般平常妇人的短浅之见,懂得生存,更懂得生活。 从前觉得,一个人就应该菱角分明,不与任何人妥协,格格不入和沉默不语是最好体现,经过这近一年的工作后,开始认为,我们永远求的不过就是让自己快乐一点,生前死后不过都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尘罢了,又还要计较些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