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蒂夫·乔布斯》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史蒂夫·乔布斯》的影评10篇

2018-01-20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蒂夫·乔布斯》的影评10篇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部由丹尼·博伊尔执导,迈克尔·法斯宾德 / 凯特·温丝莱特 / 塞斯·罗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一):我指挥整个乐队

  以前确实不懂为什么只是在拿着一根棍子胡乱挥舞就能代表整个乐队,不懂为什么导演只是在监视器后面做着就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代名词。

  很多事情看上去好像很自然的就发生了,但你看不到它后面的付出,你以为你看到了真相,然而那只是冰山一角

  人生来就不平等,每个人有它存在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 leader 的重要性,不是所有人都有大局观,掌控力,远瞻性。

  普通人悲哀在于,我们生来就是被奴役的;普通人的幸运也在于,我们生来就不需要自己天才付出代价

  :其实在看 老炮儿 的时候也有相似感受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二):自娱自乐

  不得不说看完以后很失望。一个短评都写不完。

  从头到尾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和每一个出场人物(秘书,基友,CEO,女儿)的感情都涉及一点。可是如果什么都想要表达,那么就什么都不精。

  灯光极不自然,生硬的“自然光”,还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从下往上打的光。董事会开会那里简直是登峰造极,难道灯光师是从隔壁鬼片剧组借来的?

  导演和摄像各种取景镜头试来试去,却都很糟糕,镜头语言很不成熟,像热血上脑的穷学生彩票中奖,欣喜若狂,把平时不敢拍没钱拍的镜头都试一遍,然后管他三七二十一直接丢到成片里---总的来说就是,没有风格。镜头多次歪斜,已经无法用个性美感来解释,就好像他们三脚架坏了一样的可乐。

  最不喜欢后期特效加上去的大白字和印在墙上的影像,前者像广告片,后者像海底世界的隧道,而唯独意识不到我是在看电影。其实朴素的镜头,在有些地方更胜于表达情感。而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后期特效,只让我感觉到制作团队对于电影本质错误认知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花大成本拍出来的电影,不是自己拍着玩,而是为了给成千上万的观众看的,颇有些财大气粗感觉

  剪辑更是自负的可以,回忆现实的切换,影像切的太快了,有一些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也来不及思考其中含义更何况音轨错乱,有的话是十年前说的,却安在两人现在对话画面上,很容易让人搞不清楚状况。这种做法,早已与营造电影中深意的想法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这是故意而为之,仿佛刁难观众一般,简直是矫揉造作。感觉他们不清楚自己是在拍传记电影,还是在迷惑观众。

  我教授一直讲说,有时真正教会我们东西的,是差的电影而不是好的电影,这会我算是明白了。

  明明演员个个都是演技派,可是倒霉碰到不会利用资源自娱自乐的剧组,也是可惜。

  三星全部给法鲨的演技。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三):让‘两极分化’滚蛋去

  我大约理解导演。 乔布斯留下了太多真实的语音和影像,无须再用电影来赘述。 要讲就讲他在发布会前二十分钟在说什么做什么,别人没看到,没听到的那些。 读过帮主传记,也看过诸多帮主访谈和发布会,总能感到传记和影像间的撕裂感,它们缺乏有机的联结。

  传记不同小说作者不敢有自己的揣度,最好的传记写作者都不能像金庸小说那样先知先觉和揣度主角

  而影像又太过浮华,人站在镜头前总会自觉开始表演。 恰恰是这部片子,为二者建立了很好的关联,即使我知道艺术作品总是有虚构的。 所以我们不去关心影片是否真实,它代表了一个聪明人对另一个人一生的推断和想象。 它让我理解了乔布斯对于生父,对于斯科利,对于比尔盖茨的态度,对待被抛弃和被领养的心情,无论是不是客观的。 法鲨的表演明显是作了功课的,说话略温柔声音明显在贴近真实的乔布斯,在人后那种让朋友同事上火的asshole的演绎符合传记里隐约浮现的描述,乔布斯先生显然在镜头前后不是同样的样子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四):这TM妥妥的满分好吗!!!!!

  豆瓣评分7.3,烂评一大堆,票房寥寥。但我说真的真的拍的太棒,只不过,你需要足够了解乔布斯,至少,你要读过艾萨克森的那本《乔布斯传》。

  对于一个没读过乔布斯传的人,可能会有些一头雾水,比如乔布斯被从Lisa项目中剔除的耿耿于怀,他问斯卡利“是不是就想当个卖糖水”的招募,影片的三幕式忽略了太多细节,也让很多观众觉得这个人物被戏剧化了。但是,影片基本是完完全全还原了艾萨克森那本传记里的乔布斯。

  艾萨克森写了爱因斯坦传,前CNN董事长和《时代杂志总编,乔布斯临死前拜托他著传,并且没有任何干预,艾萨克森走访了许许多多的人。可以说,还原了最真实的乔布斯。

  而这个乔布斯是怎么样的,也就是影片通过三幕式还原的最好的地方。

  ”对自己弃婴身份耿耿于怀“书中多次强调了这点,影片也很好的还原了。

  “现实扭曲力场”他总是逼着别人做不可能的事情,并且自负,说话不招人喜欢,影片还原了。

  “能看透人心”书中着重说过,乔布斯虽然人缘很差,但其实他最能看透人心,所以他总是直白的说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觉得尴尬,下不来台,自然就讨厌她。

  “技术盲”相比于沃兹这类的工程师,乔布斯根本不会技术,影片表现的很好。

  很多人觉得影片是靠吵架再推动故事,书中也多次提到,乔布斯总是和身边的人吵起来,而且他也确实会跳跃着进行话题,让人很无语。

  影片中的乔布斯,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他本人就是十分戏剧化的,不是什么完美苹果教主,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混蛋凡人而已。书把拉下了神坛,所以不得好评,影片也是这么做的。

  要说不足,那也就是强化了“霍夫曼”这个角色在乔布斯生活中地位罢了,但也算不上不足吧。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五):试着用逼死自己的态度去生活

  乔布斯整部片子看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偏执,他认定了的事情就是这样:“发布会现场不能有任何指示灯”,“发布会不可以延迟”,“我们的产品不能为了去兼容其他的产品而做调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鲨鱼!”,“Apple Ⅱ是垃圾”。他不在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感受,他只想做到他想要的东西。

  其实在片子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感触比较深

  第一个是乔布斯承认自己错了。

  人能够认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往往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固执,承认错误会让人产生局促、不安、流汗、心慌等症状,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时候,大部分都会选择哭。

  纵观全局下来,乔布斯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选择的是承认,我错了,对这一块我确实没有考虑清楚,我忽视了某一些部分才会导致这样的结局。他承认错误也不是全盘接受的承认错误,即使到了最后第一次离开苹果的时候,到后来成立了NeXT,他依然坚信,当时会出错,完全是因为整个公司策略错误,为什么要为了赚钱而放弃做一款更好的产品。

  第二个是坚持一件事情。

  这部分就多的去了,包括开始讲到的要准点开始,我的产品就是这个样子,我不想做兼容性强的产品。包括后来讽刺苹果做掌上电脑,东西做的大众了,做的人人都能做了,就没人想要了。

  Mac这个产品一定能成功,iMac上的那条大鲨鱼!

  很多人都会在生活中做或多或少的妥协,包括影片中联合创始人几次提到,你为什么就是不能感谢一下Apple Ⅱ团队,你如果不能感谢整个团队,至少感谢一下几个核心人物吧。

  看影片进展的时候我甚至一度在想,乔布斯会妥协吗?

  不,垃圾就是垃圾,表扬垃圾是对优质产品的侮辱,凭什么垃圾可以和优质产品同时摆在台面上。

  这种事情就像你在家吃饭,你妈妈给你端上来的是一般垃圾和一般丰盛的饭菜,虽然大多数人可能表面上会隐忍不发,但是大家都会在心中默念:卧槽,这是要干嘛。

  第三个是退让。

  片子中从头到尾,大家都觉得乔布斯是一个大写的渣男,不承认自己的女儿,不给自己女儿的母亲生活费(给的太少),当中羞辱同自己一起工作的人,换了39条鲨鱼。

  但是反过来说,最后生活费乔布斯还是给了,我不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一开始拒绝,大概是从一开始他就觉得这个孩子的母亲没有任何能力能够抚养好这个孩子,但又不能从内心否定,这个孩子真的可能是个天才,所以选择退让,希望钱能够给她们带来还算不错的生活。

  换了39条鲨鱼。

  我没有想到他竟然能忍到让手下工作人员换了39次,这就好比你去买衣服,你要的是M码,但是售货员拿了38次L码给你,L码能穿吗?能穿。但这是最适合你的M码吗?不是。

  乔布斯最让人觉得强大的是他能够识人,我又想到去年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爆裂鼓手》,乐队指导就是偏执到,我就是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没办法,在我擅长的领域里面,我不是针对谁。

  当乔布斯认定了一个人以后,他能够接受好吧,你改38次,起码我知道你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在39次的时候取得成功,当你取得成功以后请好好回想,为什么是第39词,为什么不能是第一次,或者至少在前五次就完成任务

  识人是一点,退让是一点。

  如果当他们是走在正确道路上,总要给世人一点生存空间

  如果人人都和乔布斯一样,那还要他干嘛。

  今天准备回家二刷,法鲨帅气的脸,能支撑我再多看几次。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六):偏执狂的佛洛伊德解析

  在想为何一部编剧如此精彩的电影,豆瓣评分只有7.2.

  或许奔着题目来追电影的人多少都带了成功学教程的期待,心想着如何从这部电影里领会最伟大的公司的ceo的秘籍。然而没想到是一部颇为儿女情长心理剧。当然这正是编剧的点赞之处。

  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这部电影的场景几乎没有变过,就是发布会的后台,也即意味着全民偶像登台前那凡人的最后时刻。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凡人要把他事业上的敌-友(发小IT技术男、合伙创始人与ceo)、家庭中的私生女与前女友都一一见过,仅仅通过对话来交代男主的性情,同时还得巧妙得带出男主的关键经历,毕竟这是部严肃的纪录片式电影。冲突就在每次都来后台浇把油的人身上,而且还在针锋相对的对话里。

  故事的明线当然是按照时间顺序,从1984年第一台Mac电脑的发布到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的NeXT电脑公司发布再到1998年苹果首次推出的iMac发布,而暗线是steve的情感成长,如何从一个不认自己女儿、一切围绕着电脑转的年轻人变成为了女儿推迟发布会也无所谓成人。当然这也是我觉得影片瑕疵的地方,回归到了讴歌人性身上,却不如那一句“你明明可以在是一个天才的同时,又做一个好人,可惜你的产品,永远比你的人要好。”更真理一些。需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并不是道德楷模或者具备爱别人的能力的人,正是极端的性格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除了最后那个很俗的结尾(跟女儿和解、因为爱而要诞生出另一个伟大产品ipod),其他的很多冲突张力还是很弗洛伊德的分析了steve何以为steve,从最开始象征慈父形象的ceo john问steve是不是弃婴的时候,到最后steve对女儿说,我愧为人父所以拒绝承认你是我女儿,种种steve的行径点出了他作为弃婴的身份如何促成了他的选择。

  影片还有一个或许齐泽克很满意的佛洛伊德式的分析,是爱的本质。爱泛滥的人会说血浓于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而伟大的,而这根本经不起抛弃、虐待孩子的大有人在。steve本也是其中一人。第一台苹果电脑发布会前,前女友带着私生女来闹着要钱,此时前女友都住在了类似棚户区,而steve融到了几亿的资产,但steve就是打死不给,而面对女儿残忍的说lisa这个电脑名字和女儿的名字半毛钱关系没有,只是巧合。但后来女儿自己玩起了电脑,竟然用了apple paint画出了一幅抽象画。当爹的激动不已,虽然表面平静,但估计内心肯定是,瞧不愧是我闺女!于是,他对着孩儿他妈说,我会给孩子费用,你要多少给多少。这说明爱是需要条件的,与其说父母天生爱孩子,不如说父母爱的是自己,当孩子刚坠地,丑的和大多数的孩子没什么区别都像ET一样的时候,为什么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他人的,那因为和自己有关系。steve女儿争气的证明她和她老爸一样对电脑有慧根,steve发现了女儿和他的共通处,立马就恢复了爱的能力,只不过证明了他的爱比其他的父母条件更高而已,这并不是爱不需要条件。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七):看过就算的电影

  虽然是同一个编剧,故事和主角也非常相似,但本片远不如social network来的畅快。

  我没有看过Steve Jobs的自传,不知道是什么个结构,但是电影的结构只是以三次发布会来支撑,而所有人物都是在发布会前出现,一切情节都要在这几个时间点赶着展开,所有情绪都要在开会前赶着爆发。这样的堆砌实在不明智,一切都显得非常牵强。最后,我不喜欢结尾处那种往美国主流价值观回归的那个用力过猛的样子:嘿,我跟女儿和好啦,finally 我也是个family comes first的人啦!

  李老师说,它是不是等着拍续集呢,再搞三个iphone发布会就得了啊。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八):To be decent or to be gifted?

  1

  很年轻的时候你认为这是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于是有时候,为了显得/说服你自己你是gifted的,是与众不同的,是有个性的,你会主动地不选择decent

  年纪渐长的时候你开始认为这其实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你开始感到世界对你not being decent的反弹,你担心失去与身边人的亲密关系,你不敢再那么混不吝;于是你想努力做到两者兼顾

  再长几岁之后你忽然又觉得,这其实还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你渐渐认识到,大部分人,可能包括你自己,其实是既不gifted,也不decent。你不是那么与众不同,不是那么有个性;所以being decent,只是你不得已的选择

  于是你开始觉得,其实being gifted和being decent,完全是两回事。也许,一些gifted的人,比如艺术家,既然要体验人类(情感的、能力的)极限/甚至推高极限,那么他们象黑洞一样吸走身边人,毁掉身边人,其实是不由自主的事?而普通人只能选择远离他们以自保?

  2

  但为什么仍然要拍与女儿的和解呢?

  因为大众需要的只是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

  乔布斯是偏执狂。是一个成功的偏执狂。他改变了世界(就算你不喜欢被他改变的这个世界)。So one way or another he has to be seen as a hero. 而英雄如果要在大众心目中成立,必须得具备人性——文明礼貌,爱家人,爱狗,捐款给慈善机构,反对猎杀海豚,诸如此类。

  如果英雄做过(还是公开做过)一些与大众的三观不兼容的事,那么必须得为他/她找一个不得已的借口/原因/佛洛伊德剖析。不认女儿是因为女儿她妈贪得无厌。对人偏执/对事吹毛求疵是因为孤儿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选择。不付女儿的学费只是随口一说,不是认真的,还是因为女儿她妈贪得无厌。

  何况他竟然赢得了世界之后再为家人/爱人放弃这个世界!之前必须要准时开始的发布会,竟然可以为了女儿而推迟!

  在影院的黑暗里,我们的三观得到了人性的光辉的照耀——必须的,因为紧急出口的灯光被乔布斯关掉了。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九):不是谁都驾驭的了艾伦索金的本子——乔布斯传记影评

  这部影片的剧本很优秀,甚至可以用出色来形容,既把剧情和人物勾勒的很细致,又极具风格化,话唠的语言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艾伦索金写的本子,但这位导演显然驾驭不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大卫芬奇一般的剪辑能力。还好本片的演员选的还不错,表演都非常有张力,尤其是法鲨,真正将导演和编剧想塑造的乔布斯演了出来,而且也由此证明了法鲨的演技是绝对出色的,从《300》,《无耻混蛋》,《为奴十二年》,《麦克白》,《羞耻》,再到这部乔布斯的传记片,法鲨几乎什么都能演,商业片轻松上阵,拿奖路线也认真表演。

  本来准备打个四星的,不过我仔细想了想本片的优点除了剧本和表演以外,还真就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了,剪辑平平淡淡,镜头也看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地方。而且过度的戏剧化反而将本身足够戏剧化的事实变得有些平淡了,况且本片里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连乔布斯的女儿都出面抨击,说拒绝影片将父亲塑造成这样的形象。作为传记片,情节戏剧化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改变太多事实就不好了,参照一下其他的近现代伟人传记,《模仿游戏》,《美丽心灵》,《社交网络》,他们优秀不仅在表演上(说实话我觉得法鲨的演技不输卷福和当年的罗素克劳),而在导演对人物基于现实的理解以及既有深度又较贴合现实的情节,所以这部电影也只能提名个表演奖,艾伦索金欲哭无泪,鄙人觉得彻底是这个导演把剧本给拖累了,如果让大卫芬奇来执导这部电影,也许会好很多吧

  《史蒂夫·乔布斯》影评(十):每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时代

  法鲨的三场发布会后台,满足了我个人对于乔布斯的所有幻想,哪怕我不是个苹果粉。电影中的彩条苹果图案让我联想到了阿甘正传里面出现的股票情节,这其实是在iPhone4上市以后再次观看才恍然醒悟的细节。

  第一个对苹果的印象来自《律政俏佳人》,一个很俗套的美国故事,女主为了能够赢回男友的心,发奋图强攻入哈佛法律专业,然后买了个Mac用来学习。那一刻,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图标被深深的印在了我心里,那时候,我甚至都没有一台自己的台式机。苹果成为了我心目中,小范围杰出者的代表,我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买一台属于我的Mac,然后用它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乔布斯是谁?抱歉,我不知道。

  第二印象来自大学时期的女神,大学时期,整个学校能用上手机的人屈指可数,她就是其中一个。而我,开什么玩笑,当然没有。大二开学时她手里出现了一个苹果mp4,能装电影并且清晰度很高屏幕够大虚拟按键点mp4!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出于同学关系的便利,借过来研究过一两回。这使的我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兴趣。

  通过早期的Google,我了解到了这是一家怎样神奇的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掌舵者是怎样一个令人发指的家伙。偏执狂才能创造历史。

  直到现在,我也没真正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苹果产品。跟乔布斯逝世无关。有很多人无法理解我第一台智能机为什么到13年才换,并且是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Lumia,我不想解释,我更对他们想说的是我是不舍的买黑莓。在这个已经被颠覆的年代,谁也不能说比谁做的更好,但坚持小众是一种态度。换句话说,坚持自己,是一种态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