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线》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4-18 10:3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线》是一部由亨利·亚历克斯·鲁宾 执导,杰森·贝特曼 / 霍普·戴维斯 / 弗兰克·格里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线》影评(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人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互联网时代中三个各自独立的故事。有记者揭发未成年色情表演网站,有年轻的妻子因为在论坛上跟人聊天被盗窃了钱财,还有一个孤僻少年被同学在社交软件上戏耍最终自杀。这些都是在互联网上时常发生的事件,左右着我们现实中的生活,我们已然无法将网络与现实进行切割。导演的叙事方法干脆利落,三个不相干的故事交替进行,却毫无违和感,一点不会让你觉着镜头的切换很突兀,那是因为其内部都有网络这根线隐在后面牵着,与之对应的是很多电影各个独立篇章之间的彻底决裂。当然,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的是那种各个故事相对独立,却又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故事。我们国家很多电影在国际上得奖,是因为揭露了某些社会阴暗面,而这样一部揭露美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片子,却让我萌生一种,这似乎也是我们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的感觉。或许,老外在看我们的很多现实影片的时候,他们是完全无法理解,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在他看来完全是荒诞不经的事情的吧。不过,在豆瓣上这部电影高达8.1分的评分,个人是觉得有些高了,我给三星。《断线》影评(二):说说SNS
不光豆瓣 身边有很多SNS 让朋友之间连接更加紧密了。慢慢的我们都开始习惯甚者依赖SNS 上面很多朋友 可以free talk 什么都聊 班也不上了 学习也不用了。这个电影格调和层次都很像crush 它忘了是哪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了。而通过“断线”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层次的东西。
1.发达城市中人们对经济生活重视往往超越了精神生活
2.SNS其实暴露了很多个人信息 当使用者享受像明星一样的被关注感时 也出卖了很多隐私
3.这点个人认为是这个电影的核心了 好比中学语文阅读理解 最后一题归纳中心思想一样..这部影片是号召人们好好关心应该关爱的身边人 而不是等到关系恶化了才去弥补。
《断线》影评(三):黎明
2014的最后一天看了这片子;完美的句号。这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有一个《少年斯派维的梦幻旅程》,没想到,年终看到了这么一部棒极了的片子。(对了,很有忽悠作用的《登堂入室》也是今年看的,记忆犹新)
《布》里絮絮叨叨地缅怀了一遍过去,笔挺的逼格闪闪发光。淡淡忧伤。
《少》里童话故事的美梦编撰得如梦正酣,温馨的家庭脉络一以贯之。惹人嫌厌。
《登》玩得是严密地前因后果,层层堆近,逻辑绷紧的快感毫无尿点。
最后是这部disconnect,深夜码下这篇流水,全因片尾定格的三个画面太美丽,让我无法在午夜平静睡去。
1.三段故事平行的手法很类似Crash同步进行的几个racial discrimination story,有亲情隔阂、有婚姻灾难、有年少迷离;gaps 引发的conflict 展现得颇有张力昂。
2.这三个故事都由Internet作为矛盾起点。前一阵子一直在思考:兴许这些年电影的叙事手法或者说表达形式(假大空的胡扯开始了)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内容随着时代演变。观毕此片,深深滴感受到,此前的表达形式已然无法承载变化中的生活内容。
互联网渗快透入我们的毛孔,它今天可以知道我的血压,明天就可以预测我勃起。。。云计算太可怕。。。大数据还能调用我10年前掉茅坑里的一幕幕。。。对了,京东购物记录里的杜蕾斯数量它也知道。。。
总之,世界变化太快,艺术要返照生活,那得花费大力气改变自己,几个彪型大汉推着摄影机来回NG的拍,兴许不再有人欣赏。
3.片子里的姑娘选角还是用心,高矮肥瘦任君筛选;哥们也挑拣了好几个熟面孔,小鲜肉、颓废范儿、壮汉、知性文艺男,反正没落跑,观众的口味不会被忽略。无论世界怎么变,这个世界还是得从脸看起。
4.导演/编剧 结尾来了个总集合,冲突放大到最大,唯美地描绘暴力--拳击姑娘的大饼脸、重创小鲜肉的年轻肉体、夺取老头子的长管枪;片子如果在这种唯美的叠加场景中结束,那该多美妙----砰一声枪响宣告新世界的来临,旧秩序被Internet connection 横空击破。
5.于是乎,最后5分钟迎来了“狗尾”,全体同仁来了个道德审视、亲情回温、旧爱重燃,然后?然后观众们开始思考Internet是否造成的是更多的disconnect,全然不顾横空一击的枪声,迷失在旧秩序中,茫然不知并且恐惧新秩序的出现。
继续活在黑暗之中,浑然不觉东方之既白。
------------------------------------------------------
五颗星给题材,违心地向剧本收尾的调整致敬,毕竟片子要卖钱~~
期待导演的另一高分作《移魂女郎》。
《断线》影评(四):“断线”/失联与连接的政治哲学
在展开故事的叙述(内容)之前,应该先来看看影片的表面,即影片的标题(形式):disconnect。在内容/形式的二分中,要有一种理论储备,即形式会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治,使其摆脱作为内容附庸的附属地位,从而形成形式与内容并列的格局,形式亦能讲述内容之外的“故事”。因此,让我们先把要思考的问题标记如下:影片讲述怎样的失联,失联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影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影片叙述与现实的联系(即一种connect),是聚焦式的问题探索还是想象式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从形式的自治中获得哪些补充性的阐述?
Disconnect,在影片的内部表现为两种失联/断线:网络与现实的失联,家庭内部的分裂。前者展现技术一种的悖论属性:越来越多的虚拟世界的联系/连接,无疑正开启、加速现实世界的裂痕,造成不断的失联与离散——借由连接造成失联。后者在影片中的表现很明显:德里克与辛迪(失去儿子的阴影);杰森/侦探父亲(失去母亲/妻子的悲伤);博伊德一家(忙碌与不被理解);卖春男孩与女强人式的记者(不知所踪的家庭和突出式的个人)——在此,处处展现栅格化的家庭和原子化的个人,家庭处于持续离散的过程中,将个人渐次抛洒出家庭运行的轨道。
在家庭分裂的背景中,影片隐约铺垫一种“缺席”的阐释,家庭要么失去某个关键成员(如德里克夫妇失去儿子,迪克森父子失去妻子和母亲),要么家人总体缺席(卖春男孩和记者)。在这种阐述中,似乎“缺席”成为家庭分裂的主要原因——缺席确实以其不在场造成了严峻的缺位,亲情与人际关系的断裂。但关照博伊德一家的故事,上述这种缺位的叙述似乎将问题简单化,甚至说转移了关注的焦点。博伊德一家的故事说明,完满的家庭造成更具普遍意义的亲情离散——在此,我们得到的是在场的缺位。
因此,当我们将问题的关注点从家庭的外部转向家庭的内部,亦即将家庭的裂痕标记在家庭的内在和自有之中,才能真正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恰如在《闪灵》中,家庭的分裂并不是外部鬼魂的扰乱,家庭是被内在于家庭结构中的离散力量所撕裂、所毁损的,而这个离散力量更为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所揭示,成为此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僵化的注解。因而,影片所讲述的家庭分裂,应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
思考的方向在何处?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家庭内在结构的分裂?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不应该被忽视,即当女记者去旅馆接卖春男孩凯尔的时候,凯尔说出的真相:“你们都在剥削我们。你也在剥削我。”剥削,这一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中的主要特征,在此清晰地显明其位置:正是剥削向更为普遍的、广泛的领域中的蔓延,向普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蔓延,造成了一种根本性的撕裂力量。
剥削的面目在影片中有一个反转的过程:在社会舆论(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社会公共机构(以FBI、青少年教养中心为代表)的认识中,卖春团体的组织者是剥削者,他们招募未成年人,从其视频卖春活动中抽取佣金;而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远不止这一简单而原始的形式,剥削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二次贷款、按揭、资金转移支付等现代金融手段和金融衍生品对普通市民的剥削(德里克夫妇的遭遇)、剥削是集团在遇到危机时对普通职工做出的恫吓与处罚(女记者因不配合FBI的调查而遭到公司的停职,其中博伊德作为律师面无表情、公事公办地给出停职的建议,以及与女记者有暧昧关系的公司主管此时对女记者的背弃),剥削是公共机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处置的拖延(FBI并不着急去寻找可能深陷危险境地的卖春男孩,他因为说出了行业的实情可能会被组织者谋杀);剥削更显现为博伊德在家庭晚餐上无时不休的客户电话,甚至女记者出于新闻宣传轰动效应的需求对卖春男孩的采访(在利益撕扯的叙述中,男孩与记者之间的暧昧而隐约的“不伦之恋”显得苍白无力)。
在此,剥削渐隐成家庭与人际关系的背景网络,这张网络更为现代金融机构等强过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组织所编织、所操纵,渐次洒向日常生活的细节,洒向没有孩子的房间、没有交谈的餐桌和失去激情的床帏。
影片叙述层面的分层,展示“失联与联系”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叙述层面的表层展示家庭的离散与人际的疏离,深层则透露出(可能是创作者臆想式的)联系的可能性。联系的可能性为何?在影片中,几个细节展示了致力于创造联系可能性的良苦用心:
首先是三条叙述线索之间的连接与交叉(博伊德作为律师,“出于对集团公司利益的考虑”,建议对女记者做出停职的处理;博伊德与德瑞克同时雇佣了迪克森侦探调查);其次是影片对每一个故事结局的处理(借由共同的追踪,德里克夫妇重新修复感情;博伊德追踪儿子的交往轨迹和情感之旅,之后一家人在病房紧紧相拥,在拥抱妻女之时,博伊德甚至紧紧握住儿子的脚踝;卖春男孩凯尔拉开意欲殴打女记者的卖春组织者,之后跑回组织者的车上一起离开,回归“组织”而不再追寻女记者描绘的正常而不可能的生活)。
因为影片题目/形式将影片标记为disconnect,反向而行之,我们要思考影片力图展示的这些连接层面,并思考这些连接的可能性为何。三条线索的交叉营造出这样一种印象,即每个人、每件事总是处于庞大的日常网络之中。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现实连接是否会产生不同于网络虚拟连接的效果,实现碎片式人际关机的整合,还是和网络虚拟连接一样,只会在连接中造成了疏离?
日常生活的经验,往往被我们所把握,成为我们体验现实、归属现实,甚至是构造日常主体性的重要依据,而从影片的叙事可以推导出,这些相互连接的个人却总是受困在自身的处境之中,并不能依靠这些连接而得到拯救。进言之,这些连接并不结构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而是结构在剥削和经济交往的基础之上。在这些联系和连接中,人人总是摆出一副博伊德律师式的、公事公办的脸庞(迪克森不收德里克的费用并鼓励他要坚持或许是一抹温情的色彩)。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连接越是紧密,人际之间的疏离就越是严重。
在此,我们还可以关注这样一个细节:在影片接近高潮阶段,以本•博伊德寂寞的哼唱为背景音乐,影片画面将三条叙述线索的主要任务做了一次集中的展示,依次展现人物或寂寞或沉默的脸部特写。在影片中,只有在这个时刻,所有主要人物看似脱离了受困的处境,依靠镜头的剪辑在影片之流中实现了“连接”/“联系”。这种形式上的连接,其深深的主题,却是一种无以摆脱的“失联”的感觉。而这一主题并不需要往深处开掘,那首自哼自唱的背景音乐,已从感官上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此,我们可以辨认出这样一个同步的过程:剥削从经济和阶级领域向家庭和日常关系的扩散,与网络式连接对现实连接的渗透、同化保持着某种默契的同步。
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叙事的表层与形式,即disconnect的事实(在此我们想起齐泽克总是反复提起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是块骨头”,答案浮现在问题最初出现的地方)。叙事深层所提出的(想象式的)解决方案和展示前景,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建构在消费和剥削基础之上的经济方式、社会交往和家庭结构之中一抹有意无意间的亮色——实际上,这也是disconnect的影片的外部层面,即影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失联。
换句话说,影片关注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但关注与讲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路径,在现实之中,又具有多大的有效性和可能性?这大约是每一个人在这一时代,都需要伤透脑筋好好思考的问题。
《断线》影评(六):触不到的信任
很喜欢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剧本很赞 虽然是12年的电影 三个故事 每一个都让我看到了信任的重要 第一个 未成年性视频聊天赚钱的男孩和知名记者之间的故事 第二个 被冷落妻子和洗衣店老板的故事 第三个 爱音乐的忧郁男孩和同学的故事 快到尾声是的一个慢动作 将三个故事环绕在一起 那一瞬间我哭了 每个故事都是因为信任展开 你推心置腹的和一个人讲了自己所有的故事 然后他把你所有的钱骗走 然后他把让你身败名裂 然后她带来了警察 你有没有这样相信过一个人 然后他把你所有的信任消耗殆尽 不管是枪还是铁锹 都无法挽回 隔着屏幕你不知道对方的底细 你毫无保留的把所有的想法告诉他 可是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表情 所以人要留给自己一片净土 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一个陌生人
《断线》影评(七):单元剧凑成的电影还没说服力就……
“科技让人们更陌生。”不怎么有新意的主题。影片企图使用微缩式的手法用三个故事向观众说明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已经全面侵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并为其危险性敲响警钟。糟糕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2012年的影片。
十年前,如果出现这样一部影片或许还会被称赞有前瞻性,但放在当下,观赏过《黑镜》系列的观众显然不能对这样一部绝对算不上深刻的影片满意,尤其是在大多数观众已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时。简单地说,源于生活,但却没能太怎么高于生活。还是说,影片是拍给那些网络尚未普及地区的观众看的呢?这样的话,科普一下网络安全倒是很有意义。
严格说来,这三个故事都不是控诉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好故事。研究这点我们只需要看看如果让一切网络都“Disconnect”这些人物命运将会将会如何变化即可。
首先第一个故事里那个靠网络聊天室赚钱的小伙子(和他的同行们)恐怕就要真枪实弹干一场才能拿到钱了(毕竟是几千年来赚钱最方便的传统行业),假设女记者光顾了他还是有机会做这个未成年人非法卖淫报道,窝点被FBI盯上后一伙人逃亡,女记者不管有没有救到小伙子两人都不会在一起,穷得叮当响的小伙子还是得重操旧业,那和现在的结局有啥区别?
第二个故事里自闭小哥的遭遇惹人同情,但在学校里经历过“霸凌”的同学们都清楚,无论换哪个班,被排挤的总是那几位,小哥回到六十年代就不会被欺侮了吗?还是回到一百年前就不会被欺侮?脆弱的心灵并不需要被一张裸照来逼死,这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已经被证明过了。小孩子是很残酷的,总有各种方法弄死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想想《告白》就知道了。
第三个故事里的木马盗密码的确是常见的互联网犯罪,但失独家庭貌合神离夫妻的悲惨生活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没有互联网,憋屈的心灵难道就不找别的出口了?类似的例子好像很适合上东方110和案件聚焦,事实上,不单单是钱,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可能人都没了。
平心而论,导演拍了几场相当精彩的戏,比如片头视频窝点一镜到底把整个环境一下子交代清楚了,再通过电脑屏幕的视角给观众看到Karl,相当有时空感,两个不良少年调戏自闭小哥的戏也拍出互联网不可知性带来的惊悚的感觉了,可前面铺了那么多路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互联网之罪的戏,最后互联网却啥错没有,要么就是导演选题有误,要么就是执行能力不佳。
从结构上讲,三个故事平行推进,如果能在结尾汇聚到一点,像《撞车》那样迸发高潮就会是精彩的设计,而在本片中这样只是为了寻求共性而把故事凑到一起,不免让人觉得是勉强在用单元剧凑电影了。
《断线》影评(八):断了的弦
没想到sigur ros在里边有这样重的情分,冰凉冷寂的又凶猛炽烈的情感呀,在虚拟和现实的世界里延伸、交错。我们总说自己孤独。总觉得没有真正的朋友。跟陌生人我们更容易倾吐。跟家人越来越趋于形式。不了解。不去了解。不愿了解。往往的自以为是。往往的想当然。自哀。
试问,有什么语言可以丰富到让人没有疑虑。那,便算是失去思想了吧?
总感叹对身边的人很无力。是不是只有发生很大很大的事情才能明白去面对。去沟通。大家都有自己所在意的东西,也许是一样事物,也许是一缕情绪。不是你,怎会真的懂?只能明白尽量不去触碰。
关系真的好薄弱。换了名字。换了电话。换了住址。甚至只是多走了点时间。两条线就这样错开了。几乎不会再重合。甚至于,想去重合都办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越来越远。
现在觉得不可分离,真的到分离了,也只是会觉得再也不可回去。再也不必回去吧。
《断线》影评(九):《断线》,介于《社交网络》与《黑镜》之间
电影《断线》(Disconnect)反思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在人们当下生活中的影响,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社会,涉及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影片中,一名警察的儿子借口有助于学习请求父亲给他买一部iPad,但父亲却认为改装过的台式电脑同样能满足儿子的这种需求。而全片的剧情亮点和主线索就是这名警察的儿子连同同班同学,利用后者的iPad上的社交账号(注册成一个虚构的女生名字Jessica)戏弄了一个内向的同校男生,并致使这名男生不胜其辱而选择上吊自杀。与此同时,片中还有另外两条线索:一名地方电视台女记者在一家色情网站上“勾搭”上一个18岁的男妓,后者的身世经历引起了女记者的采访兴趣,之后她说服这名男孩进行匿名采访并大获成功,采访片段更被CNN采用,而记者取得男孩的信任并在线下会面的过程就是通过手机一步步达成的;一个“失独”家庭的女主人因不堪忍受寂寞,在网络聊天室里与一名男性网友首先有了共鸣,而后深入交流起来,从丧子、夫妻间的冷漠聊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开心,但结果是,一个木马程序病毒通过聊天室入侵了女主人的银行账户,信用卡于是被盗刷……完整回顾影片内容再来看电影标题,就会明白“断线”更多指的是人们在线下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交际障碍、信任缺失以及情感沟通的缺乏,手机低头族、iPad一族、网瘾患者都在片中有所指涉,它以最大的真实度把人们深陷虚拟网络的生活搬上了银幕,所以观者当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社交网络在现今生活中占据了多么大的时间间隙。它以批判的视角再现了社交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因而与电影《社交网络》强调互联网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社会成就不同,《断线》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交织出的全貌,以及一些隐藏于人际交往中的有趣细节。比如,片中有一个镜头:那名自杀的男生在被抢救住院之后,姐姐在和同学朋友们说到此事时,心情一阵郁闷,而坐在她身旁的一名女生正在低头玩着手机,突然收到一个男生发来的约会消息后,不禁兴奋地谈论起来,于是遭到了这位姐姐的口吐吐沫……不得不说,这个生活化的镜头实在是太真实了,也最能说明社交网络影响之下的人情冷漠和情感沟通的困境——当你的情感需要向人倾诉宣泄时,不但被人无端打断,而且直接被无视,内心的怒火可想而知,而这个人恰恰是你平日生活中的同伴或者朋友,TA的时间被网络占据去了,因而无暇照顾你的感受。
另外,有网友评论将《断线》和英剧《黑镜》联系了起来,其实后者被誉为“神剧”更多在于对未来科技生活的离奇叙事与拔高,这当然是这部剧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它所逼近的伦理道德困境和科技化的荒谬性的确更上了一个层次;而前者则成功在对网络环境下人的生活异化的再现,一个个事件在镜头叙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正是真实生活本该具有的样子,也构成了《断线》叙事的内在张力。生活是一张繁复的网,那些突发或偶然事件就是人们塞进其中的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而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不止于一团乱麻,而已经是另一张错综复杂、流动着的无形网络,伸指触摸屏幕的一瞬间,你就被自愿带入其中。
《断线》影评(十):离线无量之网
看影片之前,我见片名叫《断线》,以为影片就是讲互联网相关的故事,看完后又见影评说得不错,互联网社交网都是载体,断线断的是感情线社交线,因为网络人伦脱离了原有的感情网络等等。但影片给我最深思的感受是,离线离的是无量之网。无量之网是宇宙的容器,是连接万有的桥梁,是反映我们创造之物的镜子。影片就是那面镜子,镜面是那样纯净。片中的故事讲的是冤孽,因果关系。在正常的生活里,看起来那么寻常的事件,找个网络中的人聊聊天,却牵一发动全身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轨迹。因果关系网是一张无法断掉的网,而它只是无量之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可能离线但不可能断线,使我们连上线的是使命与责任,是大爱。借国学来讲“道、德、仁、义、礼”,
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
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同理,我就举影片中被盗号失钱财夫妻的故事,情感上他们儿子没了,造成了夫妻生活不和,他们俩都没有找到情感上的出路,尤其是丈夫。而妻子在与陌生人交流中貌似得到了安慰与短暂的释怀,但其实她偏离了她的初衷。人容易迷失于眼前,误把当下的困境当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山。好像透过互联网找到了另辟蹊径的门路,其实迷失在了更深的层次。为什么我们互相失去了信任?为什么我们没有以前默契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很多为什么。
终其缘由都在更高的那个层次,而非同一层面的问题。
妻子如果理解这一点,她可以更好地包容丈夫,而丈夫也能放下那个心结。片中丈夫出于义愤要去找那个盗贼算账,但最后罢手是因为觉悟到了心中的仁,有人说是同情心,那么同情心也正是一种仁爱的表现。
所以救赎,是向上的祈祷。
西方人常说上帝与我同在,东方人说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向上诉求。
低头看只有脚底的一块地,抬头看海阔天空。
珍惜才会拥有。
感恩才会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