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巴拉信使》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香巴拉信使》影评精选10篇

2018-01-30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巴拉信使》影评精选10篇

  《香巴拉信使》是一部由俞钟执导,邱林 / 尔玛依娜 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巴拉信使》影评(一):感动之外

  其实我只是想家乡了,不是说那个乌烟瘴气缺乏特色处处攀关系人情的小城市。我想的是大凉山,那里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江河峡谷雪山草甸,就像片子里的香巴拉。苍茫大气绵延起伏的山脉背后,往往是贫困闭塞却真正世外桃源乡村,住着落后野蛮脏兮兮却又豪爽耿直风情独具的少数民族。提起家乡,我总是又爱又恨。

  今天跟朋友聊了太多旅行的话题,想起西南心里痒痒,于是随手打开页面找到了这部电影。早就知道,但一直没看。那样的山地那样的小镇,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装束,听到那些熟悉的腔调(少数民族尤其彝族说汉语,我们称之为‘团结话’),瞬间觉得心安。顺便说一句,片子的配乐很好听,一段女声唱的歌(藏语?)听来很舒服,我老是迷这种民族小调。总笑雕哥有强烈故乡情结,其实自己何尝不是呢。

  对于美景,我向来没啥免疫力。记得在泸沽湖镇曾经遇到一个护林员,他的工作大致就是每天巡视湖周边的山林,以防范盗猎盗伐以及山火之类的危险。当时的我们大叫,这简直就是天天过着环湖徒步的神仙日子,多浪漫。——片子把我拉回现实,终于认真想过这其间的艰辛,承认他们的不易老实说怕是没有谁想要过王顺友这样的生活,虽然木里风景很美,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那里骑牦牛看草甸和雪山。

  特意Google了一下: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影片主人公原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因此他被评为全国劳模,也曾于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记得有年他还被请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在凉山这样封闭的地方,也算红人一个了。小地方总是八卦多,于是听说他最初偶然被上级发现,而后塑造成为典型模范的经历,现今的他似乎不再在邮路上跋涉,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成都买了房子安享生活。

  我无意去评说王是如何评上劳模以及那以后的生活,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感动之余,注意过:“还有25位跟老王一样的邮递员,勤恳地穿梭在这条邮路上。”

  《香巴拉信使》影评(二):就这样熏陶灵魂

  一个乡村邮递员的故事,这是我喜欢的题材,就算拿出他平时任何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来演,都足以令我感动。但导演显然没有那么偷懒,虽然也是讲述邮递员的一次送信任务,但情节安排得相当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路上历尽艰险,有天灾,有人祸,有轻松诙谐,有沉重悲痛。不能不说的一点是沿途的景色太美了,云雾缭绕的雪山,纵跨几个温度带的植被,还有靓丽远胜xp经典桌面的绿地。电影的配乐获得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可以说整部片子的艺术性很高,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个人都像在本色演出。这算是一部赞美劳模的电影,虽然我没有足够的觉悟写出“要向劳模学习”的思想汇报,但是他的职业和事迹足以令我信服。一位诗人说,人走得太快,就得歇一歇,等待灵魂跟上。我自知步履蹒跚,但我还是决定沉浸在影片中,让它透过肌肤的纹理,渗入进来,直至最深处。

  《香巴拉信使》影评(三):幸福的王大河

  影片结束,朋友说,王大河好辛苦啊!

  我在想,辛苦不辛苦,可能我们谁也不知道,知道的只有他自己。我想如果我是王大河,我会觉得很幸福,真的,能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看到影片中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的时候,那种幸福快乐感觉是无法用金钱来换取的!金龙虽然去了,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失去战友的痛苦,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他依旧和白马金龙走在香巴拉的大地上,那种失而复得的感觉,难道真的不幸福?假如这个社会千千万万个王大河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也是王大河,那么这个世界,将达到完美!不过或许根本没有完美的事情大千世界,谁都有谁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为了一些事情,丢掉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我们身边好多人,从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离开,奔向自己的幸福,当然幸福的味道不一定就是甜的,我想那种味道是各式各样的吧!

  《香巴拉信使》影评(四):音乐解人心

  我想我原来是不会怎么关注这类电影的,直到偶尔一次看到了“音乐之声”对这部电影的介绍完全从音乐的角度诠释。

  听着动人心弦的音乐,看着纯朴却又美丽画面,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其实我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只是伴着它的介绍,我了解了整个剧情,了解了导演和作曲的心声,以及他们想要告诉我的一切。

  哦,你没有看过,你没有听过,如果你不愿意去欣赏它,那你一定是因为没有听过里面的音乐。

  我听着作曲缓缓道来他创作的每一段乐曲,诉说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那个心地善良的信使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那么的努力,那么的努力。

  高亢的民歌女声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方。。。

  曼陀铃告诉我们信使一个人孤单的旅行。。。

  欢快的法式波尔卡告诉我们他的生活也有幽默有快乐。。。

  口琴、小提琴交错出他执著的信念。。。

  当他踩空将要掉下山崖的死后,作曲自创的乌玛歌,那种天籁般的女声,犹如天使伴随身边,告诉你无论如何,希望总会不会离开。

  他心爱的老马“金龙”跌下山坡,摔断了腿,他亲手用刀给它解脱,可是却心碎的无法自己,吉他淡淡的响起,没有过度的煽情,静静地只是让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感受信使此刻的悲伤

  只是他在篝火旁放声痛哭的时候,小提琴才响起,表达那种深深哀伤

  还有很多很多音乐与画面共同表达的故事。。。

  随着情节的展开,音乐层层铺开,我们或喜或悲,虽不是剧烈的情绪波动,正如音乐一直那么悠扬,没有压迫,却有感动。

  《香巴拉信使》影评(五):平凡的,朴实的,动人

  感人又动人的一部电影,主人两个月前说要带我看的~

  现在脑海里只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图景,天空就是天空,人就是人,无力加任何修饰语,一切都真实而不做作。

  一声声应着“哦”的王大河。翘首的马和女人。拽着猪和马险些跌下山崖的王大河。到处找人的王大河。说着家常话的朋友乡亲。在篝火的映衬下,他望了一眼王雨生,松了一口气似的、腼腆而朴实地笑了的王大河。王大河眼角皱纹。被马踢了的王大河。滚下山坡的马。通人性流泪的马。擦净窗户目送大学生上学的王大河。歉疚地看着母马的王大河。

  他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很沉,可他活的并不悲苦。他和马说话,给马和小猪念报纸,为别人家孩子考上大学而打心眼儿里高兴。却不念着自己的生活已经是如此辛苦。你甚至不能用乐观来形容他。乐观这个词有一种刻意之感,用在他身上太过矫饰了。他根本没有要自己保持什么心态,他只是真诚地活着。

  他把自己的钱给老奶奶,骗老奶奶说是儿子寄来的,让老奶奶安心,可是他从来不去想什么是善良。他说自己不送信山里的人们会以为政府不管他们,可是他从来不去想什么是伟大。送了二十一的信,他也不会去想什么是执着。这些让我们觉得感动伟大的故事,在他,不过是平凡真实的生活。他和那里的人们,没有太多知识,也不追求什么道理,他们只是真诚地活着,可是他们的愚昧比有些人的知识更可贵。他们用真实平凡的生活,诠释了坚强坚韧、善良和爱。可是这些词却远远不足够来形容他们的生活。而最为动人的,也是这种骨子里不自觉的善良淳朴。

  面对他们,所有的诠释都是矫情。仅仅是见识一下这些真诚善良的人们,也是给心灵的一份养料。

  《香巴拉信使》影评(六):多么地朴实,可是又多么地冲击你的心脏

  虽然同为四川人,但是四川太大了,那些美丽的山区我也只在图片和影像上面见过,一望无际草地,蓝的令人发指的天空,各种绚烂的花,让人宁静的藏幡,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山区人民那由于交通闭塞所引发的各种潦倒的生活。

  我也不是城里的孩子,但是我所处的乡镇和这个相差太大,可是我理解那样的生活,在大家都在抱怨到处搞旅游破坏原生态的时候,你是否知道那里的人民是多么需要这笔收入,即使是卖给你一碗酥油茶的钱,一段时间下来可能相当于在那块贫瘠的土地刨上一年。农民都出去打工,大城市的人民看着一群群衣着很不周正的人可能会一脸鄙夷,会觉得现在民工的工资都那么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能自爱一点,对啊,工资是高了,可是这是防老防病以及家里一切开销的钱,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保险,没有你们所能享有的福利,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把赚的钱一分一分攒起来,以备各种不时之需。

  可是,终究还是善良的人多,而且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需找各种乐趣,读报纸给猪听,即使没有电影看也订阅一份《大众电影》,给小孩出题奖励邮票,你会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乐趣,不需要你高傲地怜悯外加指手画脚

  “我怎么给闪电交待”

  “不用担心这边,回不回来都无所谓

  多么地朴实,可是又多么地冲击你的心脏。

  《香巴拉信使》影评(七):简单美好

  继《千里走单骑》后,演员本色,淳朴毫无造作的表演再次成就了一位小人物,大事迹的电影《香巴拉信使》。根据真人真事塑造的人物和经历,我想都深深地触动着大家的心弦。之前在一些记录片中,我们或许会了解到一些远在偏远,生产交通落后地区,工作在特殊岗位劳动者们的感人,艰辛故事。或是邮递员,或是教师,或是通讯工作者等等。但是在那里或许过多的是记录和讲述,我们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在工作环境恶劣,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障和落后的生产工具条件下,他们是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昂首走下去的。

  电影中没有过分地渲染和煽情,我们只是跟随着镜头一个男人和一匹名叫“金龙”的马的旅途中,一点一点的寻找着感动。相比起那些商业的或者是独立的电影,我认为真正的好的电影,是真正贴近生活的电影,是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律动和美好的电影。无需奢华的场景或是辞藻,无需晦涩的对白或抽离现实的遥远。在当今,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一些温暖和追忆。我们只是个普通凡夫俗子,还是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那些和我们一样微小却足以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慰寄的人和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简单。

  《香巴拉信使》影评(八):在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看 《香巴拉信使》

  每年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都会放一些国内的主旋律电影.今年的《香巴拉信使》也是这种类型。看了后, 使我回想起最近去云南山里的经历。 那里景色很美, 人很淳朴,生活很简单。 这部电影也给我这个感觉。 每个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所以 演的都很真实。 但相比之下, 剧情有点夸张, 把王顺友经历的所有困难放在一次旅途当中。这样描写也太苦了, 还有谁会去那里当邮差呢?

  虽然是早晨九点半的放映时间,也不是参赛的电影, 还是有不少人来看。 电影结束后听到不少掌声。制片人, 一位中年妇女, 在电影院外面致谢。 有两个纽约客还追问制片有没有找到北美发行人

  《香巴拉信使》影评(九):《香巴拉信使》:中国泥路电影的典范

  《香巴拉信使》:中国泥路电影的典范

  文/马庆云

  我早先在大学上中文系的文艺理论课的时候,对电影的分类还没有太多学习,那个时候,也不知道电影是分类型片的。后来看《人在囧途》只觉得编剧、导演便这么轻易地得出了“还是好人多”的结论,未免肤浅草率,与我所认为的正统电影不符。北京的几位导演朋友告诉我说,这是一种类型片,叫公路电影。后来,《人再囧途之泰囧》就火了,好像还叫公路片。

  公路片这个词好像是美利坚坐船过来的。跟《人在囧途》类似的,美国鬼子的《预产期》也应该是公路电影。我对这个词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貌似一个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旅行的过程中,便叫公路电影云云了。话又说回来,看美国鬼子的《预产期》,才知道,美利坚的公路确实厉害,能从东海岸一直修过了大峡谷直奔西海岸,且修的“道法自然”,十分漂亮。开着车,确实能拍公路电影。可是,在我国,我从来不认为我们有拍“公路电影”的任何可能。

  我们在公路上稍微一开车,马上都是苦逼世道,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好事。我们若是按着美国鬼子的那些故事套路来搞,则显得特别假。比如,2012年上映的电影《飞越老人院》,便是一部假大空的公路电影作品了。当这帮老人院出来的老人开着汽车去天津途中的时候,诸位爷,您哪位觉得,这段公路是在我朝的?我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公路,满目都是疮痍,哪来的喜剧,尽是悲凉。因此,《泰囧》都不好意思在国内拍,因为咱们若是睁着眼看,中国无一百米的净土。

  所以呢,我们也就没有所谓的公路电影。以上三段,跟本文今天要扯的电影《香巴拉信使》貌似还没多大关系。中国虽然没有公路电影,但是有泥路电影啊。在中国的任何地段,只要你想走泥路看看民情,开车都不会超过三小时,均能见到你想见的。这就是国情。《香巴拉信使》就是在这种国情下产生的泥路电影。

  该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西部交通不便地区的邮差的故事,可以当做中国的“公路电影”来看。这个“公路电影”就贴合中国的国情了,不再像《飞越老人院》一样假大空了。故事没什么离奇的,就是一个邮差牵着马送信的事儿,但拍摄出来,作为影像,保留了中国曾经甚至至今依旧留存的一种生存状态。我们可以用艰苦来形容影像所展示给我们的,也可以用质朴,用返璞归真等等。亦不必缅怀贫困云云,或许,他们更安于他们的生存状态。

  这部电影可当风景片来看。影像中的景色十分精美。故事也不是很曲折,但贵在真实。西部交通不便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香巴拉信使》给与了很好的展示。如果说该部影片有什么价值的话,那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本本分分地记录,不着力于歌颂谁,同时,任何的邮差性质的工作作为工作存在,也不应该被过分歌颂,因为工作没有高尚与否之分。

  我之所以肯定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对于中国没有真正的公路电影的弥补。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想往好出去,像《泰囧》一样的闹剧,像《飞越老人院》一样的伪装剧,应该更少一些才对,而对于真实的泥路上的故事,应该更多一点,或许才能引起思考。基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才有被思考的价值。

  我总觉得,中国未来的电影中,类型片肯定要大行其道,但电影人在谈及公路电影的时候,看看《香巴拉信使》,未尝不可,从而得见,中国没有足够让你笑的喜剧和假大空的感慨,只有真实的泥腿子。记录一种生存状态,从而造成一种有价值的观影比对,了解中国的真相,进而,看破那些主旋律的伟岸,进入更深邃的民族将往何处去的思考中去。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处于一个艺术的最好时代,只要我们客观公正地记录了这个时代,便是对时代进步的最好鞭策。

  笔者QQ群:174674122

  笔者视频节目:http://my.ku6.com/watch?v=dWx8_pnOWATuX3hEjw7tQQ..#share

  《香巴拉信使》影评(十):最美的地方 最清澈的人

  2010年十一的时候终于去了一趟西藏,感受着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着那里的变化。

  在拉萨的时候,总是觉得那里过度的现代化让自己觉得茫然和迷糊,那似乎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西藏,不知道是改为他们的发展而高兴,还是为他们质朴的流失而伤感。

  在纳木错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找游人拍照要钱的小孩,以及拦在道路中间的父母和孩童,不快的同时又感慨那里的贫穷对人的折磨。

  年底的时候又迷上了《藏地密码》,如痴如醉的看完,想象着文字里描述的情景,勾画着自己理想里的圣地。

  由此,在看这部电影前半段的时候,我一直沉醉在那纯净美丽的自然景色里,追忆着自己曾经眼见的真实和这艺术化之后的结合。后半段为着王大河为寻一个难得的大学生孩子所经受的波折,以及抹泪送金龙的心酸,而翔秋在选择自己未来时刻的那一些片段里 ,又为其紧紧的揪着心。

  总是难过,一个美丽的纯净的地方,总是背负着生活的压力,而背负着生活压力的人们,有着最简单的情感和最纯粹的祝福。老扎西对王大河前后三次变化的态度,反映着他作为朋友的真诚,父亲及村长的强硬,以及最后的对未来一代最浓厚的祝福和期待。小扎西的场景不多,但是那几抹眼神的勾勒,足以让人明白了他对自己喜爱的姑娘的宽容和理解,翔秋最后对他的承诺一定会成为他生活里最美的盼望和期待。

  整部影片因为浓浓的人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色,让那一点贫穷和落后的心酸隐隐约约的呈现,一开始那个老阿妈在邮局门口执着坚定的身影,以及最后王大河对她的帮助和善意的欺骗,王大河到每一处受到的热烈的接待,素不相识的人为着翔秋上大学而极力争辩,这一切让人感受着很纯真的美丽人情,是啊,一切都是在改变着的,未来都是在逐步变好的。男人的妻子在外面后悔了,想要回家团圆。村民也开始引入更好的猪娃准备发家致富。一代代的小学生等待着王大河的到来,并全部答出来他问的问题。金龙留在了美丽的山坡上,可是闪电为他生下了酷似他的小金龙并且接替了老公的工作。王大河在最危急的一小时被准时抢救了回来,健健康康的与家人团聚,当翔秋被 欢送离开的时候,医院窗户的玻璃上,一直告别并赠予着祝福的手是王大河不灭的希望。

  香巴拉信使,带给深山里人信息和希望,大山里的孩子,尼玛,翔秋也一步步的走向新世界。

  希望这美丽,这清新质朴能永留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