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网络》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社交网络》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5 20:1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网络》经典影评10篇

  《社交网络》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杰西·艾森伯格 / 安德鲁·加菲尔德 / 贾斯汀·汀布莱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网络》影评(一):2010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

  他的伙伴和TEAM:"I'm IN "是说着玩的吗?好像是的只是敷衍啊。他的智商就应该是他违反道德资本吗?是他享受特殊待遇保障吗?

  他的朋友:“迟到了25分钟”如果是没有理由的话,他和他的朋友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就可以很能说明,他们对于基本道德的底线不同

  其实说真的无论是朋友还是伙伴,他如果真当他们是,无论是早还是晚他都应该告诉,哦不应该是起码的通知他所做的决定比如说要开Facebook”了“Sean和他在一起,安排和PerterThiel的会面”Waredo 会很失落吧,因为他什么也没说,他不需要他了,也就是说更愿意跟更厉害的人一起奋斗,他很残酷,他几乎把他朋友给抛弃了,当他们不互相告知的时候就应该有预料到吧

  “创意高于一切”希望每个IT男能守住道德的底线

  《社交网络》影评(二):《社交网络》:把鲜花献给政治正确的小混蛋

  Mark Zuckerberg是谁?

  他是红透半边天的新世代网络社交平台“脸书”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最年轻的80后亿万富豪,是美国《时代》评选的2010年度风云人物,是永远穿着连帽衫牛仔裤白球鞋的IT狂人,是美国梦的代言人和全球化进程中光芒耀眼的标杆。他所缔造的“脸书”王国,公民总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拥有影响世界进程和公共舆论的强大串联力。

  Mark Zuckerburg到底是谁?

  在电影《社交网络》中,他是匆匆行走在哈佛校园芸芸众生不起眼的那一个。成绩不是最好的,长相不是最优的,体育上乏善可称,艺术上毫无见地,被女生甩,也被最精英的小社团排除在外。他很聪明,写软件程式是一等一的高手。可是他做人却不厚道,无论是报复前女友,还是背叛哥们儿,他都做得很卑劣很到位,足以气得人喷血而亡。这样一个小混蛋,很像是金庸后期小说中会出现的某号人物,不是忠厚如郭靖,也不是悲壮如乔峰,更像是段誉或是韦小宝,小奸小诈的,武功也不是最好,冥冥中却有一股力量让他出现在历史最该出现的当口,四两拨千斤地就留名青史了。

  这样一个电影中的小混蛋,美国人却还是那么地爱他崇拜他。《时代》上长达十几页的主题文章,把他命名为“年度人物”,还不忘替他平反,说电影中塑造的Mark Zuckerburg 和真实版毫无共通之处,而事实远比电影中陈述的要复杂云云。文章也讲到Mark Zuckerburg包了好几个电影院请全体公司员工一起去看《社交网络》,然后续摊去夜店喝酒,还特地点了电影中他一直喝的appletinis,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从来没喝过这种酒。风轻云淡之间,显见Mark Zuckerburg对这部“抹黑”电影所秉持的娱乐态度无所谓精神。也没见他急吼吼地跳出来澄清,说自己个性并不孤僻而且和创办“脸书”前就结交的华裔女友感情一直很好之类的。反正他是该干嘛干嘛,“脸书”的业务一路蒸蒸日上,近日更是来到中国做私人访问,期待在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未沦陷地”上能够有某种形式的斩获。

  应该说,Mark Zuckerburg的坦然,也源于他对美国电影观众成熟度的了解。美国人对成功者从来都不是苛责的,他们的“两分法”似乎也比我们中国人学得好:好的是好的,坏的是坏的,这个人嘛,就是有好有坏的。这种成熟的心态给了传记创作者宽阔空间,相行之下陈凯歌拍《梅兰芳》时候的束手束脚、战战兢兢则显得多么的无奈而又可怜兮兮

  有不少影评人都预测《社交网络》将在奥斯卡上大有作为,因为在如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这部讲述新兴网络媒体崛起之路的电影有它“政治正确”的卖相和描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它符合西方主流媒体把网络作为推动“青年革命”和社会新一轮跃进的推手的命题。在这一大命题下,某个人的人品问题,一点都不重要。其实,“政治正确”一直都是奥斯卡认定最佳影片时不回避的一条路径。只是这次的“政治正确”把用不上“脸书”的中国人排除在外,让大家不免觉得有点寂寞。不过,就《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本身而言,他的节奏结构和主题定位都不是中国观众吃得最顺口的那一道菜。也许,对我们来说,更有意思的恐怕还是围观大洋彼岸群众争先恐后地把鲜花献给那个政治正确的小混蛋,然后心平气和地去登陆我们的开心人人吧。

  2011-2-21

  Värmö

  《社交网络》影评(三):作为主角技术男及其人际关系

  传记片《社交网络》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于天才与背叛的影片,关注于人际关系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影片的名称和影片的内容构成了一组隐喻。天才马克在和女孩谈崩了之后回到宿舍,一边在博客发表着自己的不满,一边使用编程的方式来戏弄一把看不上自己的女孩们,并得到爱德华多的计算公式的帮助。这个写在宿舍玻璃窗上的公式也成了两人之间合作与破裂的开端。在影片的庭审环节中,马克与爱德华多之间的正反打镜头显示了表情的纠结,与此相比,涉及到文克莱沃斯兄弟的镜头中这两个仪表堂堂的富家子弟更像一对小丑。

  对于马克与爱德华多之间的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魅力男西恩帕克的出场。这个角色的出现从叙事上看就有些不够正常,在影片进行到大约一半时间的时候,故事突然跳出了FACEBOOK的线索,这时候一对一夜情男女在床上醒来,男子就是西恩帕克,一个天马行空互联网创业者,他在女孩的电脑上发现了FACEBOOK,从而卷入了影片叙事进程中。这么一个重要角色在影片中断时候的突然进入多少是有些突兀的事情,而这种形式上的突兀也暗示了他将在马克与爱德华多之间关系上所引起的反应。不就之后,他就借助对马克的超级吸引力进入了核心团队,协助得到第一笔天使投资,并最终使爱德华多的股份降低到仅有0.3%,这个时候,两个昔年好友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避免地破裂了,一切只有等待法庭裁决。

  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依赖于主角马克的性格塑造。一般电影对于这样一位技术天才的性格设计是十分简单的——木讷、不谙世事、神一般的技术能力,也配合了技术天才在大多数影片中配角的功能。不过,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技术男是绝对的主角,因此对于马克来说,不仅要有如上的一般化的技术性格,而且还需要在故事进程中将性格的张力展开。正是由于技术理性,导致了马克与爱德华多之间关系的破裂,神一般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沉溺也解释了他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不成熟。就像影片最后的那句台词一样,马克并不是一个混蛋,但技术和商业正在使他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哈佛是影片的重要背景,因此对于学校气氛的营造也是影片吸引我的地方。工科男生的宿舍,各种派对与俱乐部,校报,将大学中特有的不成熟的青春气氛渲染地十分到位。尤其出色的是那场赛艇比赛的镜头和调度,将赛艇这种看起来比较缓慢运动激烈性展示了出来,动作和镜头的节奏性,以及对光圈的控制,都对气氛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影片的叙事在庭审这个大的线索和结构下于两个时空中交织了起来。这不仅为影片提速,也很好地运用了信息控制术营造了一个有一个悬念,传记片本来是一个较为缓慢的种类,《社交网络》成功地提升了此类影片的可看性。

  《社交网络》影评(四):《社交网络》

  “你或许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这辈子都不会有姑娘喜欢你。这并不是因为你脑子一根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条:你就是一个混蛋!” 这就是电影《社交网络》的开场。电影《社交网络》改编自畅销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电影讲述的背景是facebook这一社交网站的建立过程以及这其中包含的种种故事。 电影的梗概大概是: 2003年,哈佛大学的高材生,马克•扎克伯格被女朋友甩掉后,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情绪,马克通过网络,非法入侵了哈佛大学的学校网络系统,并且在学校网络系统中,盗取了学校所有美女的个人资料。马克运用这些盗取的美女资料,将美女的资料上传到一个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即是Facemash,以供学校同学对美女进行评分。这一网站迅速 在哈佛走红,吸引了广大男生的高度关注。由于访问服务器的人数众多,导致哈佛的学校服务器瘫痪,由此马克在哈佛一夜成名。 马克在此网站的成功运作,吸引了一对名叫温克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和他们一起创办一个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络的网站。马克和好友爱德华多共同参考了温克沃斯兄弟兄弟的建议,并且一起创建了the facebook的社交网络,很快该网站在美国各大学校中流行开来。 之后马克和好友爱德华多在网站是否植入广告判断上,产生了分歧。当爱德华多才纽约不尽人意的回到加州时,发现了肖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公司的一部分,并且似乎已经替代了自己的位置,加之自己在纽约进行的广告操作不是很顺利,爱德华多和好友马克大吵一架后,将公司注销。后来由于马克打来电话,说公司有一大笔资金注入,由此爱德华多又回到了加州。当温克沃斯兄弟从英国回来后,发现马克已经将他们的想法做成了Facebook社交网站,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于是兄弟二人对马克提出了诉讼。另一方面,爱德华多在得知自己的吧股份已经被瓜分至0.03%时,他愤怒的向自己的好友以及合作伙伴马克提起了诉讼,由此他们的友谊也就此终结。电影剧情发展到这里时,主人公马克已经陷入了困境之中,面对两宗诉讼案件,面对着好友的离开,面对着多年友谊的终结,马克心里很难过。最终这两宗案件都以庭外和解告终,对方获得了合理的赔偿。看完《社交网络》后的感受: 1、首先是对电影主人公产生了无限的崇拜和崇敬。19岁开始创业,辍学创办社交网站Facebook,之后随着网站关注度的步步高升,马克的财富也得到了飞速的增长,至26岁时,马克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与马克的年龄相比,这似乎是不成比例的,在外人开来,这是难于做到了。但是,马克仅仅用了7年时间久办到了。这是因为什么了?我想不出三点原因:(1)、马克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拥有着灵敏的思维,拥有着独特思考问题的模式,这些都是马克走向成功的硬件条件,没有这些条件,马克是不可能创造出这么多用户的Facebook的,那么也就不会聚积这么多的个人财富。(2)、马克始终有一个不会磨灭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他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源泉。可以说马克创办Facebook并不是仅仅为了金钱,他有更加远大的目标和想法。由最初只是出于恶搞网站建立原因,逐步展开到后来的公司成立,以及Facebook网站的逐步完善,马克已经对于自己一手创办的Facebook产生了感情,正是这一份情在里面,促使着马克想进一步完善网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一件事,要想成功或者是要想做的有意义,我们要树立一个明确的不动摇的目标,以及围绕着这个目标的一份感情。这样我们才能工作之中,体会乐趣和无限的发展动力。(3)、马克的真才实干,脚踏实地,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马克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实干精神。他把一个最初用来恶搞的网站,逐步的建立成为了一个极受欢迎的社交网络,这其中没有马克的实干精神是不行的。Facebook网站的一步步成长,一点点长大,都是马克实干精神的有力体现。 2、从另一方面讲,电影《社交网络》不仅仅想给观众展现一个成功者的形象,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部励志电影;更多的可能还是在于马克在创办Facebook期间的感情纠葛,以及主人公在面对事业抉择和友谊、爱情上的挣扎。纵观整部影片,马克在创立Facebook的过程中,多次就工作问题和好友爱德华多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以至于一些严重冲突发生,甚至是最后的诉讼案件。但是在诸多的分歧、矛盾之中,马克不是就对好友之间的友谊不在乎,相反的是马克注重这样的感情。尽管马克没有听从爱德华多的意见留下,而是去了加州和肖恩合作;后来面对肖恩冻结好友爱德华多的账户,马克也没有做出什么制止,但是这些都不能够完全证明马克不注重此份朋友之情,相反我们在这些事件中,看到的是马克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只是马克缺少正确处理的方法,以及不知道怎么面对而已。3、该部影片也展现了其他类似电影所不同的一面,就是影片中完全展现了天才人物马克的人性弱点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缺陷。那么这也就应证了那句话,人无完人,即使是像马克这样的天才,也是有很多的缺陷的,这一点上也说明了电影的真实性,以及马克本人的真实性。电影取名为《社交网络》不仅仅是因为马克建立了社交网络的网站Facebook,而且也在另一方面,暗示着马克存在着的缺陷,即是社交网络中处理人际关系的缺陷,这也是他不能正确有效的处理他和爱德华多的关系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就显得很有趣了,一个建立社交网络网站的天才,居然不知道怎么处理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也许这也是导演的一个暗示,暗示现在的人们缺乏真实人际沟通的能力,整天沉寂在的是网络的社交圈子之中,呼吁回归本真的交往。

  《社交网络》影评(五):《社交网络》影评:现代关系的困境

  《社交网络》影评:现代关系的困境社交网络》是鬼才大卫芬奇2010年推出的一部新片,这个低产的导演似乎最近加快了拍摄的步伐,但是对于质量的苛刻追求,依然再次用自己的实力震撼了观众。

  这部电影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了这个天才的哈佛生怎样在一次被女友甩了之后,以自己的天赋一夜之间创设了“Facemash”网站,用来比较的评价学校内的女生,一度引起巨大风波。之后,他的作为引起了“烤猪俱乐部”里的学生骨干的注意,于是邀请他创造一个社交网络。利用这个灵感,马克在数个星期内创造了“The Facebook”网站,网站获得了空前的好评和成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广的地区加入了这个网站,网络社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马克却也在这其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朋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影片虽然长达2个小时,但是导演高速运转的镜头和台词以及华丽快速的剪辑却让人目不暇接,喘不过气来。电影的节奏很快,几乎是拉着观众的神经在往前飞奔。也许看过的人都会吃惊于电影中人物滔滔不绝机关枪一样的陈词以及流畅而干净的画面切换。大卫芬奇再次用电影本身来诠释了他对于镜头的理解,“许多人认为镜头有很多种,我认为镜头只有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这部电影再次将导演那种精确的剧情把握,画面切割和场景切换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依然建立在大卫芬奇所一贯偏爱的主题之上,对于现实扭曲以及人性暗面的反映。显然,比起曾经在《七宗罪》等早期作品里的愤世嫉俗和激烈的声讨,此时的他,已经沉静了许多,客观了许多,当然,棱角也少了许多,色彩也黯淡了许多。

  Facebook的创立是近几年来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这标志着互联网更深的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影片中的使用者,有91%第一次使用Facebook就迷上了它,校园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聊天的主题,大家都会说,“我回去了Facebook你”。人们每天上网,在Facebook上的停留时间也最长,Facebook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的社交必须建立在当面的沟通上,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的交流帮助我们去认识对方,去与之建立关系。但是,现代人显然是怯于表达的,尤其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的诞生,社交变得被动而尴尬。Facebook第一次针对这样的情况而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页,自己的标签,情感状态,等等,一目了然的公布在了互联网上。如果你对谁有兴趣,只要加对方好友,互相就都可以通过一个个标签来认识虚拟中的对方,然后成为朋友。现代生活的旗号是让生活更简单,但是虽然一切都清晰化,简洁化,我怀疑这是否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简单。

  Facebook的创造者马克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一个人缘关系极差,又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他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并且大受推崇,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Facebook的真正意义究竟是在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还是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呢?现代文明一直最受批判的地方就在于它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一种社交的替代品,Facebook火爆的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甚至没有通公路的地方都有了Facebook。但是,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成了一种变相的社交快餐。现代生活让人不会花费很多时间来烹制晚餐,于是快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填饱了肚子,却带来了一系列疾病和缺少营养。现代生活也让人不会花费很多时间来和朋友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于是网络社交Facebook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却将私人关系简洁化,表面化,除了浅显的标签,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却很浅很浅了。

  对于影片的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的刻画,是全片的关键,毕竟这还是一部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马克是一个天才,智商极高,可惜和其他天才一样,情商很低,而且日常的伦理道德等规范在他眼中几乎一文不值。

  片头和女友的对话中,他可以同时喋喋不休的谈论几件毫不相关的事情,而完全忽视了女友的感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女友抛弃了他,他就像个小孩一样在博客里写了一大堆女友的个人隐私,并且诸多诋毁。和双胞胎兄弟的合作,想要一起开发Facebook,却在半途把他们甩了,自己做自己的,并且用自己的一套古怪逻辑让自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唯一的一个好友,从始至终为其贡献良多,牺牲很多帮助其事业的发展,最终却在没有价值的时候被无情的抛弃。

  马克是一个不懂个人感情的人,是一个完全漠视或者说没有私人关系的人,友情,爱情也许在他眼中什么也不是。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喋喋不休的跟认识的人讲那些网络、构想等自己的喜好,完全忽视任何人的感受。或许,他也是有感情的,只是,他对感情的理解和正常人不一样。面对反目成仇的朋友,面对怒目而视的女友,他永远都是一脸困惑和木讷。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一个坏人”,他并没有存心伤害任何一个人,但是他却在“努力向着一个混蛋的方向走去”,因为他对于人事的无知,毁掉了他所有的亲人朋友。

  影片的最后,他孤独的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早已遍及世界的Facebook网页,无声了,全世界通过他的创造建立起了虚拟的社交网络,自己这个创始人却失去了所有的交往。他默默输入了女友的名字,在网站上找到了她,然后小心翼翼的发出了添加好友的申请,然后一遍遍的刷新,想要期待奇迹的出现……对于全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对于他自己,却等不来最初的那个人。

  孤独还是孤独,孤独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症候,我们可以暂时寻求替代和麻醉,却永远找不到那种坦诚、质朴的情感。那个只是想要给老婆买内衣的男人突发奇想创造了“维多利亚的秘密”,自己却最终永远数亿美元之后从金门大桥跳了下去,也许,在他商业成功的时候,却失去了最初的目的,失去了自己的老婆。

  大卫芬奇再次敏锐的捕捉到了这种现代社会的弊病,将其犀利的表现了出来,没有那种说教,没有那种绝望的反抗,反而将这种问题精确的进行了剖析和呈现。他只是让一个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的男人孤独的刷新着网页,然后悄悄结束了电影。

  《社交网络》影评(六):Facebook,他只是个有名的混蛋,与Facebook无关。

  没有读过小说《Facebook》,更加不认识现实中的马克,所以无法真正意义上去了解马克扎克伯克这个人。然而个人认为电影作品中的这个混蛋的定位却有些飘忽不定。

  无论是为了报复甩他的女友的初衷还是为了成为整个校园女生的公敌,马克还是借助酒精的外力下一夜之间成为了哈佛校园内有名的坏蛋。也许没有诚心地去欺骗Winklevoss兄弟,但马克确实窃取了兄弟俩的创意并一举完成了The Facebook,而同样在那场漫不经心的律师谈话中,马克自始至终都很不屑地以自己的编程技术来搪塞兄弟俩的控诉,因为在马克内心中,也许只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才是这些哈佛尖子生寻求内心满足感的前提。所以,以划赛艇为职业的Winklevoss兄弟恐怕除了记恨马克之外却只能吞下苦水,因为很显然他们没有为The Facebook写过一句代码。

  同样,对马克初期不仅提供资金帮助还为公司发展不断寻求市场前景的Eduardo的背叛,依旧令观众对马克产生不小的反感,甚至有人会为马克成为Parker的帮凶而口诛笔伐,但结局却是更名后的Facebook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里没有Eduardo什么事,却是Parker的功劳,而稀释Eduardo的股份,虽手段阴险却也比直接将他弹劾出公司来的仁义一些,至少马克是这样认为的。

  结局依旧令观众吃惊,对于行为不检的功臣Parker,马克依旧选择了背叛,同样理由还是为了Facebook的名誉。在作出这一系列的决定时,马克脸上的表情自始至终巧合般地雷同,那台只会显示程序代码的脑袋只会盯着窗外的雨水,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孰对孰错。滑稽的是他最后打开了前女友的Facebook的主页(她也抵挡不了Facebook的诱惑),不停地刷新,在他看来对于前女友的伤害才是自己内心愧疚感的源头。

  他不是个天生的混蛋,却努力使自己成为混蛋。他窃取同窗的创意,对好友忘恩负义,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僚更是无情地背叛……这一系列混蛋的行为成就了Facebook,成就了2010年全球注册用户超过5亿的Facebook,成就了这位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马克只是个非常著名的混蛋,但这与Facebook无关。From Sandy

  《社交网络》影评(七):天才总是孤独的

  故事发生在哈佛校园里一个很平静的夜晚,一个被女友抛弃的男人,靠着一火怒气,把校园网搞了个天翻地覆。想不到亿万富翁的发家史竟然是又被女友抛弃开始讲起,可见,一个男人奋起的最大动力不出两个,钱和女人。当然,这可能是电影开篇的一个楔子,事实上马克到底是不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电影中看出,天才的情感简单而又复杂,一方面是单纯,一方面又显得高深莫测,可是,最后马克还是逃不出孤独的影子。

  人总是这样,害怕孤独却总避不开孤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着幸福,当我们越是努力地去挣扎,孤独感就越是强烈。同样,马克也在摆脱自己的孤独,努力寻找着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一开始,为了泄愤,写了博客臭骂女友和恶搞女生评比,为的是什么,是让自己得到刺激,从这种刺激中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摆脱孤独,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觉,就想吸毒一样,最终还是会醒来的,而且醒来的一刻,孤独与失落变得越加沉重。

  后来,脸谱终于在努力中成功创立,而当马克成为亿万富翁之际,随之而来的是一堆诉讼,原告人中包括从前最好的朋友。背叛,欺诈,一堆堆的骂名,马克从一个青涩少年,转而到一个亿万富翁的期间,人生如此变幻,他该如何感叹?

  我没尝试过毒品,是否快感过后,失落会越加强列?而毒瘾,是不是又一次的循环?金钱也许就像吸毒那样,是蒙蔽孤独的一种幻觉,脱去金钱的外衣后,马克,是否只剩下一丝孤独?

  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努力着成为一个混蛋。可否换句话说,你并不孤独,可你却努力地让自己变得孤独。

  《社交网络》影评(八):facebook的诞生是因为一个女人——mark zuckerberg的一封信

  (觉得有几个哥们写的几句话有意思,直接引用了,请多多见谅,此篇纯属娱乐,你们不会怪我的。)

  Hi,大家好,我是Mark。 Mark Zuckerberg。那个facebook的创始人。最近芬奇哥的好片《社交网络》上映了,搞得一直受关注的我又更红了,其实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过于受关注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一个有钱的年轻人,很多事情就不太方便去干了。挖鼻孔的时候你知道摄像机对着你,你还能肆无忌惮的爽吗?

  这封信是那么的无聊,就像当初我被亲爱的erica甩掉,然后我在网上公布她的三围,骂她是婊子一样无聊。我还专门因此建立一个叫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我1小时内编程出来的网站在两小时内因为流量过大把哈佛的网络系统瘫痪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各种愤怒,失落,不屑,骄傲……别人偶然一句话的点醒,碰巧的小成绩,灵光乍现的顿悟……一个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网站,一个把社交模式由现实搬到网络的网站。伟大的facebook,诞生了。

  很久以前,在我还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中国(伟大的天朝)的一些电视剧。你比方说《雍正王朝》,真真看的是荡气回肠,内牛满面。后来又看到原著二月河的评论,老头子说,这不是他心中的雍正。拍得这样好,这么好的一个皇帝,竟然“这不是他心中的雍正”。我真真是奇怪之至。也许这就是聪明的中国人的奇怪之处。中国,永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后来,我长大了,在伴随着身体各部分毛发野草般疯长的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尤其在facebook横空出世之后,我一直官司缠身,就好像《社交网络》的编剧,大名鼎鼎的Aaron Sorkin所说,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艺术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友谊、忠诚、嫉妒和背叛。当我不知道出于何种居心,稀释我的好朋友Eduardo的股份到0.3%,当我凝视着他的眼睛——我曾经的最好的朋友。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黑和白。人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充满了起伏和诡谲。正如一部好的电影所具备的,人性的多变,充满了无尽的猜测,难以琢磨无法留下的定论,没有结局,如果有,请允许我加一个修饰词,开放的结局。所以,当我再次看到天朝的大片《万历首辅张居正》时,当我再次看到那么光辉那么正面那么伟岸的一个张居正的时候,我笑了,你以为你是神经病海瑞吗?所以,请不要再一层不变的看问题。就像看facebook,创造,梦想,伟大,成功,奉献……?不要好笑了,这些充满光亮的词条也许有,只不过是在我成功之后的附加,一切都只源于一个女人,当我因为被抛弃变得愤怒和失落的时候,我的手放在了键盘上面,于是,facebook诞生了。当然,更多的人是把手放在了键盘下面,于是……这大概是我们之间的一点点区别。

  写到这里我想起造园鸟。每一只雄性造园鸟都会建造庞大的泰姬陵,重量是它体重的数倍,目的无他,主要是引诱雌性造园鸟的进入,然后完成3秒钟的性交。让我形容一下这个华丽的工程:鸟巢几乎可以容纳一个人,装饰有大量彩色的花瓣,蝴蝶的翅膀,各种浆果,门前还有绿色的苔藓当做草坪,这些美妙的建筑就这样在森林里奇幻的矗立而起,伴随着雄性造园鸟欢快的歌唱和舞蹈。雌性造园鸟像评论家一样翩翩而至,她们看重对称和色彩搭配,雄性造园鸟的叫声是否高亢,舞蹈是否优美等等,最后,她们走入宫殿……所有这些表演只是性交前的前戏罢了。就像狮子的鬃毛、犀鸟的色彩、水仙花的艳丽花冠、非洲疣猪的肉疣、人类不必要的硕大乳房和阴茎。你是否开始困惑,不明白我何以突然扯到这些?那如果我告诉你,其实facebook就是泰姬陵呢?一个因为被抛弃,充满愤怒和失落发奋建造起来的泰姬陵,它并不是没有用的,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它的起源,并不是公开所宣称的那么冠冕堂皇,还是因为这个女人。

  当故事结束,我坐在我的电脑前,通过facebook找到了那个我曾经深深喜欢的女孩子, 我一遍遍看着她的头像, 犹犹豫豫的加了她为好友, 又一遍遍的刷新,期待着她能通过我的好友认证。但最后, 我知道我其实什么等待的希望都没有了。她又怎么知道,这个价值6.4 亿美元的网站只是我当时因为她离开我伤心难过而建造的呢?

  女人靠征服男人而征服全世界,男人靠征服全世界而征服女人。当我征服全世界的时候,你已不在。这个庞大华丽的泰姬陵facebook并不是真的像造园鸟的泰姬陵那样功能单调,仅仅为那3秒钟的性交。 我想说的是:Finding love and friends this is what the site is all about。

  鸡零狗碎的讲了这么多,谢谢你们的关注。再次感谢我的中国朋友棒小伙Jason的翻译。

  Yours

  Mark Zukerberg

  《社交网络》影评(九):The Social Network

  速度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脑力风暴,速度,摇滚,酗酒,代码,夹杂着来自感情上面的愤怒……有时候,男生创造创造辉煌业绩很简单,只要具备了这几点要素——来自于环境的、自身的etc.再加上一时的头脑发热,OK!天时地利人和~酷酷的事情就要发生~~

  突然觉得,一直以来缺乏的一种激情是什么,不是最终导致的理想没有实现等等丧气的事情,不是没有被伯乐识别,不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同道,不是没有选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不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发挥的惆怅等尼玛明媚的忧伤……好吧,也许是,但这样都是各种现实,各种长久没有激情导致找不到自我和不努力导致的结果所致的抑郁情怀,我其实一直缺乏的激情,一直一直,从初中完结之后,到考入那个f**k重点高中之后,我的激情,渐渐消消靡殆尽。我不迷信,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觉得星座运势解说有着无法解释的神奇之处,而我是典型的射手座喜好速度的典范,速度就是我的所有激情所在。一直喜欢玩飞车,现实中也是这样,对骑车时的速度感的无比热爱,以致后来骑电动车经常摔伤……没有认真想过,只是无来由的喜欢。喜欢,喜欢……然后,我就仅仅让它停留在了喜欢。现实的种种不给力,让我对任何事情都越来越没有激情,而我竟也没有去寻找我的激情,或者我努力了,但是依旧是无谓的努力,方向是错的,最终就总是会得个灰头土脸。

  我是个重度拖拉患者,我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骨子里有狂热的急速热爱情结。

  大学后喜欢上了摇滚,吉他、架子鼓……无比的喜欢架子鼓带给我的动感。还记得刚拿起那两个鼓锤时的感觉,丝毫没有陌生,谱子读懂了之后,敲了没多久就找到了感觉,以致旁边的同学感慨:那个很容易吗?怎么她一敲就会?那个天天练的人都没她敲得好……

  趁年轻,激情还在的时候,不要让它消陨吧,尽量燃烧吧。而速度——我的激情所在,努力实现吧!

  让自己也做点酷酷的事情吧~趁着还年轻,还可以有头脑发热的理由。

  《社交网络》影评(十):"生物性即命运"

  优秀的人物传记类电影总是浓缩了一个精彩的加速度的人生,好比期待已久的《社交网络》,与极具喜剧效果的不食人间烟火的Sheldon不同,Mark Zuch.面对的是赤裸裸的惨烈现实,观众则需要在膜拜又一个天才和传奇时玩味其中的各种辉煌和不堪,仅仅一笑了之或是简单一句“Smart is the new sexy”显然远不是一直在探索人性的大卫芬奇所需要的不朽,其中各种得失互变才是人生的真谛之一。

  先天的智力优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其实和各种官富二代口含的金钥匙般都是与生俱来的财富,因此对智力和财富的掌控一样,都需要过人的EQ来驾驭的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但其实,这于仓生而言又是一种悖论,人性都觉得自己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除却各路圣人,又有几人从一开始就具备智者的宽容和忍让,谦虚和自律?

  生为天才,常常天妒其英才叹不公,人怨其行为乖张而抽风,所以Ms. Wrong Erica在与天才的对峙中,所有谈话都洋溢着茫然,每个话题都无法深入,每次争执都被简单粗暴的刻薄刺痛,再三忍受终于无法继续与跳tone型的宅男天才生存在同一维度上,Erica决绝地离开Mark后两个小时内即惨遭其刻意报复,连带一众女生也未能幸免。好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帝王作风。作为女性,我想说当某些男性怒火中烧,无法控制其内在的兽性本能时,一览无余的只有愚蠢自私和幼稚,真叫人感叹“没有女人,世界总有一天会毁在他们手里。”

  万事皆有其来由,弗洛依德又说了:“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至此,我更加分不清Mark小盆友的创作动能除了来源于横溢的才华,也许更多的来源于被他潜意识里幻化了的女神和图一时之快后自省的负疚。但,过激的报复心理和过后的补偿心理到底是因为他执着于对Erica的爱还是执着于偏执狂一般的完美主义呢?完美主义者一直耿耿于怀的难道不正是unreachable love和再也无法修复的人生缺憾吗?

  当普通人把人生的每个G点展开铺陈到生命的角角落落:脚下看路,路边看景,坐景看山时,Mark这样一个智力,能量和速度密集型的“高功能型反社会人格”天才却开足马力,奔赴一程又一程按下了快进键的人生,即便是DNA里都写满了日程表,所有无关的人事物都自动靠边;而作为“结果导向型”人生的极致经典,凡夫俗子既然入不了法眼,所有努力皆惘然:和各种以低成本生活,高速率运转的天才一样,金钱困扰的因素一直被弱化,让我简直怀疑Eduardo的存在一直只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权宜角色,直到兼具高智能和写实性的Sean Parker的出现,他少年得志却是现实中的游戏高手,以戏谑的人生态度傲视各种主流并突然放下身段以惺惺相惜之情和Mark站在了同一个频率和段位上,既带给facebook事业版图扩张加速度的需要,又以相似又互补的人格特质,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原本应有的三驾马车中最弱却最接地气的Ed.终于被认为已经“Left behind”从而惨糟被Sean视同敌手和被侵犯了帝王之尊的Mark联手报复出局。愤怒再一次让Mark选择性忽略了其中的道德考量,当然,其实天才向前冲时聚集所有能量和思绪都只关于如何将灵光闪现诉诸现实,行为圣经里的道德选项上只赫然剩下legal和illegal两行。

  最后,一个孤独的天才,天宠人爱之下,终究胜者为王时,内心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天降大任,理所应当,进而漠视世界,只因潜意识里大写的“我”字和太过年轻张狂,缺少人生之痛来驾驭这过早到来的成功,因为他在这一点上仍然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弗洛伊德)”。好吧,一个人战斗到底的天才终于站到了帝国的顶点,驻足环顾却如入无人之境,灵魂找不到出口,无人分享和倾诉时念想曾经的眼前人被其一时一地的冲动早已羞辱到不知去向,也只能借着一遍遍百无聊赖的刷屏独自在暗处舔舐伤口。所幸,这部电影没有落到某些热爱自作多情的导演手中,非要改为和谐的happy ending,难道我们的各种观影快感不正是来源于一次次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结局才得以impressed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