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哥斯拉》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新哥斯拉》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24 20: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哥斯拉》经典观后感10篇

  《新哥斯拉》是一部由庵野秀明 / 樋口真嗣执导,长谷川博己 / 竹野内丰 / 石原里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哥斯拉》观后感(一):“名字重要

  没有看过之前的版本,也没看过庵野大神其他的作品,我的观剧基础仅限于“哥斯拉是怪兽”和从日漫日影日综多年积累来的对日本的认识。这部戏完全以我没想过的角度来拍摄的,也让人思考很多。

  政府在灾难来临时如何处理?最初是无数的会议流程巨大怪兽不断逼近,他们仍是西装革履安坐着想着如何用言语安抚慌乱群众维持支持率。该哪个部门去应对?权限谁来授予?没有立法,过往也没有可参考的情况,谁来承担?日美关系世界组织,各国势力角逐,政治家的职业生涯行为方式。如果明天真的有不明生物袭击东京湾,这部剧描写的情节完全可能发生。谁来承担责任,谁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除了实际能力,还需要一点小小的运气。像美国老外交官的话“日本在危机成长”,他们后来选择了“do what you like”。而且也以此为契机,希望构建更有效的政治系统,这方面来说,哥斯拉带给这个国家的并不仅仅是破坏,还有希望和重生。

  日本的民众呢?最初水浸隧道年轻人把前往避难处的楼梯当滑梯;哥斯拉刚上岸的时候,除了逃跑,也有人拍视频打算传到网上。网络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地方,所以矢口从nico的视频里得出事件源头是巨大不明生物的结论;后期都内辐射值升高的消息也从网络上传出。

  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当应对小组不眠不休研究对策时,分成两派的民众在楼下示威游行,喊声震天。一派认为哥斯拉是神,一派认为该打倒哥斯拉。你不能判定他们是对还是错,但民众确实有发声的权利

  仅凭一个人是没法取胜的。唯一战胜哥斯拉的曙光从一群宅男、怪人、升官无望的官员诞生,他们宁愿彻夜工作,即使回了家也不忘给大家带食物。哥斯拉的样本分散给了全国民间机构(跟前面美国拿走大部分样本,想掌控哥斯拉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当有冷却剂的计划后,他们分头联络全国的化工厂生产力制造。而从安理会取得一天的缓冲时间依赖于代总理、基友、加代子等各方面的努力。凭一个国家也是没法取胜的。当灾难在眼前时,人性可以超越国界。

  如何使用核能是本剧另一个重点。面对无法用一般武器摧毁的哥斯拉,究竟该不该使用核能?在核弹爆炸后,东京这样一个有三千六百万人口城市,重建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换成纽约呢?当女研究员发现哥斯拉体内的放射性元素周期只有20天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哥斯拉产生的诱因是海底的辐射物,在人类认知的生物基础上,它有更先进细胞组成,并且可以不断进化自我完善。战斗时哥斯拉也并没有以杀戮人类作为目标,仅仅是会破坏附近的飞行物。当他解冻后,下一次人类该如何处理?消灭,或者共存?

  另,我特别喜欢剧情里面用新干线做炸弹攻击哥斯拉脚部的情节,还记得有个镜头是七八条列车撞击哥斯拉后在半空弹起,那画面美极了。

  还有几个疑问,为什么是求助法国?片尾在演员表里看到了前田敦子,是同名还是阿酱本人?野村万斋在哪儿我怎么没看到?

  《新哥斯拉》观后感(二):恐惧所滋养:哥斯拉系列电影

  日本大概有两大恐怖事件,一件是SMAP解散,还有一件就是哥斯拉袭击东京湾。很不幸,今年,这两件事情都发生了。爱看柯南的朋友们一定对《哥斯拉》和《假面骑士》并不陌生少年侦探队的最爱,隔三差五就要在漫画里刷存在感,这也刚好说明了《哥斯拉》的两大特点:系列电影和逐年低龄化。

  1953年,东宝导演本多猪四郎和特技导演圆谷英二合作了一部电影《太平洋之鹫》,两位导演的相遇直接促成了光耀日本影史的《哥斯拉》系列特摄电影。第一部《哥斯拉》在1954年诞生。今天我们观看这部七十年前的影片,仍然可以想象当时观众受到的震撼,50米高的原子怪兽哥斯拉嘶吼着在东京湾登陆,铁路房子汽车在哥斯拉眼里如同玩具,自卫队也拿这头破坏力极强的怪兽毫无办法。自卫队打怪兽历来是哥斯拉系列的保留节目,在第一部哥斯拉里,我们看到,日本军人躲在掩体后用步枪攻击哥斯拉,那场景让我们恍惚以为自己在看抗日神剧。早期的哥斯拉的确是“抗日英雄角色”,带着战争科学的思考,主题严肃,至于后来迫于市场原因走低龄化路线,那又是后话了。

  作为系列电影的主角,哥斯拉从打砸烧到背鳍发出热线,从“抗日英雄”到“地球守卫者”,历代哥斯拉在不同影片中技能、角色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核辐射的影响。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战后一直笼罩在核恐慌之下,这种核恐慌反映到文艺界,便是原爆文学与原爆题材电影层出不穷,哥斯拉的原子怪兽背景也是日本人战后核恐慌的反映之一。再加上美国由于在海岛进行氢弹试验,而致使日本船员受辐射死亡的第五福龙丸事件的刺激,初代哥斯拉大肆毁灭船只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为了拯救日本,打败哥斯拉,科学家向东京湾内投入了毁灭性的氧元素武器,这里的氧元素武器与核武器如出一辙,研究者为了避免科学失控后的战争灾难,不惜焚烧了自己的所有研究成果后与哥斯拉同归于尽,使得毁灭性武器的制造成为谜团。这基本代表了战后日本社会对核武器的态度。初代哥斯拉为当时的观众奉上了一场银幕奇观,同时也拉开了《哥斯拉》系列电影的大幕。随后的几十年里,哥斯拉几乎成为了日本特摄片的代名词。

  所谓特摄片,是指使用大量特殊效果的电影或电视剧,由于日本早期在这一类型中产生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系列片,所以也特指日本制作的特摄片。提到特摄片就不能不提“特摄之父”圆谷英二。圆谷英二也可以说是哥斯拉之父,从1954年到1968年期间,共参与制作了八部《哥斯拉》电影,对哥斯拉这一形象的产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今天,圆谷英二在片场给小怪兽们讲戏的照片也在互联网广为流传,从照片中我们得知,由真人演员带上硅胶套扮演哥斯拉,在缩小的城市模型中间大肆破坏,以此来展现哥斯拉庞大的体型和巨大的破坏力。如今,随着电影技术发展,圆谷英二当初的土办法早已被CG技术所取代。在最新上映的《新哥斯拉》中,著名狂言师野村万斋带上哥斯拉头套,在绿幕前进行虚拟表演,再与东京街景合成,形成更为逼真震撼的哥斯拉大闹东京湾效果。同时,哥斯拉也随着日本的城市发展而进化着。初代哥斯拉不过身高50米,体重两万吨,在战后百废待兴的东京城市出现,已是庞然大物,然而都市发展日新月异,东京高楼拔地而起,为了影片效果,哥斯拉进入平成时代后不断升级,最终达到身高118米,体重六万余吨的设定。故事也不断升级,从单纯的自卫队大战哥斯拉到哥斯拉打大怪兽,金刚等怪兽相继登场,《三大怪兽:地球最大决战》中更是展开了怪兽大乱斗,使得我们在得到观影满足的同时不得不心疼日本三秒钟。新的故事模式的出现,也促成了哥斯拉身份的转变,在与怪兽的斗争中,哥斯拉完成了从“抗日英雄”到“地球守卫者”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促使着《哥斯拉》系列走向了低龄化。

  随着电视的不断普及,特摄由大银幕走向了小荧屏。圆谷英二制作的《奥特曼》系列剧集在儿童观众中大受欢迎,这使得东宝不得不重新考虑《哥斯拉》系列的市场定位。同时,《哥斯拉》在创作上也面临严肃主题创作枯竭的问题,只能由社会思考向儿童娱乐转变,哥斯拉不再是那个不近人情的破坏王,它变得越来越拟人化,越来越温情,甚至在《哥斯拉之子:怪兽岛决战》中还出现了小哥斯拉的角色。然而这些转变仍然无法挽救《哥斯拉》系列在日本电影市场上的颓势。创意的枯竭与观众的审美疲劳使得《哥斯拉》系列几次制作中断。1975年,东宝公司宣布停止《哥斯拉》系列电影的制作,日本怪兽特摄片黄金时代结束,《机械哥斯拉的反击》险成绝唱。转机出现在九年后,1984年,哥斯拉重返大银幕,系列定位也由儿童电影修正为严肃怪兽片,哥斯拉重新成为令现代文明束手无策危险怪兽,并且这一设置一直延续至今。纵观《哥斯拉》系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对自然力量和现代文明的反思,日本地处岛国,资源匮乏,台风、地震、火山、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始终如一乌云笼罩在日本人心头,可以哥斯拉是日本人所恐惧不安的自然力量的化身。1995年,《哥斯拉》系列再次宣布停止拍摄。然而,哥斯拉的影响早已不限于日本国内,好莱坞也开始进行哥斯拉电影的制作,1998年,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美版《哥斯拉》上映,成为国内观众VCD时代的记忆。1999年,哥斯拉在日本银幕上再次复活。可惜,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日本特摄电影盛况不在,粗糙视觉效果已经无法挽回观众,东宝只好再次停止《哥斯拉》系列。

  直到2014年,哥斯拉再次登上美国领土,笔者认为这一版《哥斯拉》中规中矩,并无新意,但挡不住大批特效爱好者涌入影院,美版《哥斯拉》票房席卷全球。这也给了东宝公司以新的信心重启哥斯拉计划,也就是今年上映的《新哥斯拉》。《新哥斯拉》阵容豪华,如同《建国大业》,主旋律基调与政治讽刺并存,并且讨论了当下热议的宪法十九条问题,可以说与时俱进,票房成绩也非常亮眼,观众们看着自己每天上班的写字楼被哥斯拉推倒,一片欢呼雀跃。结尾,哥斯拉被冻结在东京街头,成为巨大的城市景观,3000余年后哥斯拉苏醒的预言与哥斯拉尾巴上新的生物变异都在暗示着东宝延续这一系列的决心。《哥斯拉》续集恐怕指日可待

  本文原载于《电影世界》

  《新哥斯拉》观后感(三):怪倒是挺怪,可你特么兽性呢??

  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怪”“兽”才看哥斯拉的。感觉一个在海底待久了的苦闷骚年,来陆地散步,破坏只是借道,无心之举实属无奈,本来以为自己是条鱼,蹦哒两下,特么居然发现自己会走路,谁特么说我是小丑鱼来着,弄死他,我分明是丑小鸭,我会走路!那个嗨呀,第一次走路好紧张,怎么办!!等会,卧槽,我刚才要去哪来着?太激动浑身燥热血液倒流,大脑充血一片空白,我们这是要去哪??算了算了,还是回家吧,先把这消息告诉粑粑和麻麻,伦家变身成功啦 biu.

  日本自卫队慌了,自己国家研制了很多高精尖武器,从没有在实战中检测实际效果,万一是纸老虎怎么办,天皇怎么看我,国民怎么看我,岛国的千万女优又如何看我,曾经夸下地海口,立下的誓言又如何捍卫,不行,这老脸丢不起。怎么办?那到底咋么办??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到底该咋么办?别急!淡定!咱们先开个会,圣经上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栽种亦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这哥斯拉来有时,去也有时,淡定淡定,稳住稳住。

  那个,小王啊,水要百慧山,康帅傅太low逼了。卧槽?_?这都什么时候了,你特么还在逛X宝...日

  F2战斗鸡,P0304战斗鸡,阿帕奇武装直升机,99号坦克中队,96号多目的性导弹都拉上去试试,一番翻雨覆雨之后,日本内阁得出惊人结论:没什么卵用。

  二营长把我的意大利炮拉出来。“首相,攻打平安县城时用过了” “咋啦,老子几十年前对你媳妇打了一炮你记恨到现在?“不是啦,你冤枉人家么,那个意大利炮不就一颗炮弹嘛”

  ...

  这怎么办?这咋么办?淡定淡定,可淡定的结果往往是蛋疼。列宁说过:面包会有的,流奶会有的,所以哥斯拉来了,这就是日本人如此痛恨列宁的原因。快快快打电话给奥特曼,怪兽都出来了,他到底在搞什么鬼。“奥特曼之前应聘复仇者联盟,因肆意殴打弱势群体小怪兽被诟病,整日借酒消愁,意志消沉。现在闭不出户,他肯定不干了”

  那到底怎么办嘛?“首相,要不试试深度冷冻”“啊?深度冷冻?那是啥?试试就试试吧,万一成了呢”

  回头继续说这只怪兽,回家问过粑粑麻麻后终于知道自己要去哪。是的,我心本自漂泊,到哪都在流浪,还在乎什么目的地,那就继续登陆嗨呗。这怪兽虽然长得怪点,可是,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啊,除了践踏了一些房屋,并没有别的恶行。除了象征性的对人类的攻击做些抵抗外,没啥别的兽性。有时候它自己都在思考,这怪兽头衔被自己辱没了,自己徒有其表,算半个怪兽吧,上岸只是为了刷刷街,麻麻经常说海的那一边有风,可我上岸为何感觉到的都是恶意满满。

  不行,身体好冷...是风啊

  《新哥斯拉》观后感(四):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哥斯拉」

  「真哥斯拉」是对54版最完美的致敬,无论是哥斯拉本身还是「核」元素的表现。

  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数十年的特摄魂,知道这才是真正属于日本的哥斯拉。切割般精准的剪辑感,克制的场景,自虐式的镜头。鹭巢诗郎的音乐如同降临的福音书,让人颤栗不止。哥斯拉的特摄质感实在是太好了,东京夜战那场戏绝望而深刻。(顺带一提,这版哥斯拉的CG捕捉是野村万斋。)

  今年日影十佳之一。

  但是,无论是「核元素」、「特摄」、「政府内阁」、「怪兽」,日本标签都太重了。这是一部过于日本向的电影,也许不一定适合他国电影人。

  有趣的是,安倍晋三在东京电影节开幕式是这么调侃「哥斯拉」的,“我妻子强烈推荐,那部我和官房副长官都阵亡的电影。”

  《新哥斯拉》观后感(五):关于《新哥斯拉》的一些小知识和小花絮

  首先建议不要看目前流出来的100分钟版本,虽然我因为看完太久不记得被删减内容,但从这两天直线下降的豆瓣评分来看,被删减的19分钟对影片整体质量影响是挺大的。

  哥斯拉

  1954年哥斯拉首次出现在日本电影《哥斯拉》中,这个受到核辐射影响而形成的怪兽在影片中肆虐东京的影像,很快让当时陷入核辐射(第五福龙丸事件)恐惧和战后不安情绪中的日本民众引起共鸣,电影也因此一炮而红。

  当时的电影制作公司东宝株式会社此后推出多部《哥斯拉》续集,直至今日,《新·哥斯拉》已是东宝的第29部哥斯拉电影,也是哥斯拉系列的第31部,而哥斯拉这一形象,也成为日本乃至全球影迷心中的一大文化符号。

  本片中的哥斯拉继承了传统系列里跟核辐射密切相关的设定,但在造型和整体设计上,主创们有着远超以往的野心,最终以立足于地球但远超其他物种的“完全生物”概念制作出了最新一版哥斯拉,并且首次用到了进化的概念。(这绝对是观看本片的一大乐趣,具体不剧透了,看完的朋友可以去维基搜一下哥斯拉的进化形态演变)

  特摄

  初代哥斯拉的演出,是由演员穿着特制的怪兽皮套配合特效完成,这种演出方式影响至今,成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特摄片的一种形式。

  当时的特效导演就是凭一己之力给予特摄历史深远影响的圆谷英二,他的另一个称谓我们比较熟悉,即“奥特曼之父”,奥特曼系列就是他开启的。

  这次《新·哥斯拉》里的哥斯拉由CG合成,乍看之下似乎和传统特摄不沾边。但实际本片中的哥斯拉是先由造型师将模型做出来,然后由演员捕捉仪态和表情后,再按照模型通过CG技术呈现在荧幕前。

  关于这个还有点花絮,据说身为特摄迷的导演庵野秀明因过于追求特摄片质感,又不想要让观众感受到人穿皮套的可能性,曾一度让特效师们陷入苦战。

  当然最终成果显而易见,我作为看特摄片长大的孩子,在影院看到哥斯拉登陆的场景真心充满感动,另外这种片子不在影院看实在可惜。

  演员

  作为东宝时隔十二年重启的超级IP,演员阵容自然十分强大,任何一个背景酱油都有可能是大熟脸。

  特别说一下的是,哥斯拉的扮演者野村万斋,今年50岁的狂言家,狂言这个艺术形式注重以动作表现情绪,对肢体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他来演绎哥斯拉显然是个非常妙的选角。

  当然野村万斋最为知名的作品其实是2001年开始拍摄的《阴阳师》系列,他演绎的安倍晴明至今仍无人能够超越。

  关于《新哥斯拉》中出演人员的趣事,片中的三位生物学家其实是日本知名导演而非演员,据说他们三个拍摄时非常紧张,创造了非常多次数的NG.(嘛,可以理解)

  还有由于导演的精益求精,拍完一场戏之后会重新调整角度再来一次,而经验老道的演员通常都会在上一场拍摄结束后忘记这部分的台词,腾出脑袋记忆下一场,因此许多老演员在得知要重拍时都非常懵逼,不得不集体回休息室重新记忆台词。

  制作

  在设计之初,庵野就给了本片一个成人向的定位,将焦点从传统的打怪兽转移到日本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上来,因此整个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治家们在面对危机时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样貌,其中一些对话联系到如今日本的国际地位,也颇耐人寻味。

  除此之外,本片在对于真实性的还原上,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从首相府邸到政府应急管理中心再到各种军事武器,都力求达到最忠实的还原。因此也带来不少困难,比如政府重地不能拍照或测量,工作人员是用步幅丈量才完成调查。

  而影片中对于突发危机的应对,更是完全按照日本政府制定的危机应对流程演绎。据说在应急文件中,哥斯拉这种情况属于突发大量蛇鼠、蟑螂这一类2333(这个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有了解的朋友请指出错误。)

  彩蛋

  首部哥斯拉电影的公映日期是1954年11月3日,因此11月3日被定为“哥斯拉日”,而本片中哥斯拉登陆的日子也被定在了这个日期。

  片中哥斯拉首次登陆的地点在品川的八山桥,这也是初代哥斯拉第一次登场的地方,又一个致敬。

  庵野还在影片的战斗场景中插入了《新世纪福音战士》标志性音乐的变奏版,eva迷们可以去找找。

  周边趣事

  今年的11月3日,网友在网上开通了推特账号“新哥斯拉实时实况”,按照电影中的时间节点进行了实时直播,瞬间引起热潮,许多人都参与到了这场“哥斯拉狂欢”之中,制作了相关新闻图片、电视播报等,足见哥斯拉在日本的影响力。

  以上是个人整理,也有凭记忆的部分,有错误的地方希望能够指出.O(∩_∩)O~

  《新哥斯拉》观后感(六):新的没意思

  借助哥斯拉来反映日本官僚体制的无能和执行力差,但是既然是一部科幻电影,感觉不应该借助科幻来反映现实,因为科幻就是科幻,是科幻迷的科幻,我们去看电影的初衷是为了视觉的享受,顺便带一点现实的教育。这是我认为的哥斯拉,因为这本来就是童年,是需要用孩子的赤字之心观看的电影。却被冠上了官僚的帽子,实在是让人很反感。

  所以,既然想写官僚体制的种种缺点,那么就直接用其他的故事来反映吧,而不是借助哥斯拉这个事件来反映。会给人一种哥斯拉在成长,在变得势力,变得和这个社会一样的错觉,但其实哥斯拉在我认为代表的是一种纯真,是一种无奈,是人类污染环境后造就的后果。他其实本不想伤人,是压迫造成的,所以他能有一颗赤子之心,能够让观影的人体会到他的无奈。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让人很摸不着头脑,你讲科幻就科幻,你讲现实就现实,干嘛两者混为一谈,不伦不类。

  《新哥斯拉》观后感(七):日本的新哥斯拉太无语了~~~

  这部片子居然,竟然,岂敢在豆瓣上给到7.7分的评价,一部高分电影的评价!!那么我来真实评价一下:第一,模型、画面特效,垃圾!第二,演员阵容,垃圾!第三,表现手法垃圾!叙事手段,垃圾!第四,充斥着编剧以及导演,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政治隐喻感!我拜托,电影就是电影,你要是想表达你的想法,你大可以去写论文,去各大网站发帖公开告知!请你不要在电影上来浪费大众的时间,浪费观众的感情!如果可以的话,我能不能打负分?负100分?

  还有那些给这部电影评高分的人们,我不知道你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请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对得起你们的良心吗?你们是因为看到日本本土被怪兽狂虐而感到高兴吗?你们是这个导演的忠实粉丝吗?你们还想用别的借口来粉饰你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虚伪评价吗?你们对得起豆瓣电影的粉丝们吗?难道你们都是五毛党吗?

  在此我强烈建议,各位如果看到了我的评论,请绕道观赏其它电影,不要让这样一部垃圾片子,影响了各位的心情!!!

  《新哥斯拉》观后感(八):政治讽喻式电影及其既成现实

  霞が関、炎上!虎ノ門、炎上!国会議事堂前、炎上!

  首都圈中心都烧完了,大興奮!(←并不

  夜晚的停电加上紫色闪光,调集全国的能源……

  你说!Yashiori作戦是不是Yashima作戦的翻版!老贼你仔细交代!

  ——————兴奋完了,该说点正题:

  作为一个普通国民的庵野秀明,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怀的。

  北美上映后,电影院不知怎么就挤满了人(阿宅)。人所尽知的“哥斯拉”当然是一个噱头(Uber司机说,我们当然知道哥斯拉!),那些冲绳、横须贺回来的美军们自然也会拖家带口来看这个题材。

  暂且不提特摄系列的影响力,如此豪华的全明星阵容怎么看都是日本版的《建国大业》,实质上,这也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用男主(长谷川博己)的话说:“‘战后’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戦後は続くよ、どこまでも。)这位“少壮派”点出了一个表面上对整治无感日本大众潜藏的焦虑,我们是否还处在战败国的阴影里?美国爸爸能不能保护我们?这种逐渐转右的心态并非只限于少部分右翼,近几年的民调显示,当下政权有着很强的大众支持基础。

  与其说讽刺日本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不如说,动用自卫队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

  在宪法范围内裁定是否处于国家“紧急状态”,再根据《自卫队法》寻求最高指挥权,一堆法条过完以后,三军幕僚长凑在一起望着统合幕僚长,统合幕僚长望着防卫省次官,次官望着防卫大臣,防卫大臣望着首相,首相争取阁僚同意做出决定。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已经是相当于战时动员的戒备级别,要开一次火所需要的依法指令,简直可以让霞关公务员们加班三天三夜。这就是电影里所描绘的现状,也是普通日本人极度担心的、甚至本身可能就是事实的程序(特别法令签署需要国会通过,当然特别政令可以直接实施单也需要国会承认)。

  依据《日美安保条约》,寻求在日美军帮助的程序,也是对的。

  首先在自卫队能力范围内(武器攻击能力限制)防御线被突破后,只能寻求在日美军发挥更大的作用,核保护伞就是一个终极承诺。虽然权衡再三,放弃东京美国人是做得出的,但是情报交给中露仏,或者威胁到本土,就不太愿意了。因为美军也挡不住后,就不再是日美双边的问题,将问题提上联合国安理会,寻求国际支持,派一支联合国军,都是可行的。

  现实是,为什么要一边提出宪法修正,一边强化日米同盟呢。

  2015年的两大动作,《防卫省设置法》一部改正和新修《日美共同防卫协力方针》**。简单来说就是两点,一是幕僚长(总司令们)可以绕过次官(文官)直接向大臣汇报,减少动员流程上的麻烦。二是在日美军可以支援自卫队作战,并明确了“大规模灾害”时的救助义务,不用墨迹墨迹向华盛顿汇报一下就可以直接出动了。之所以还需要美国人,因为美国人武器先进啊,宪法制约下,自卫队的能力天花板是美军的地板。保护宪法九条和废除安保条约不可并存。

  呀,影片里批判的部分,正在一点点被改正呢。放在现实里,你怕不怕。

  从50年代对哥斯拉形象解释之一种 —— “南洋战没士兵英灵归国”的隐喻,到当代核废料(万一是个核试验嘞)和各种人类废弃物喂养出的巨型怪兽,God Incarnete, 与其说“神之肉身”,不如说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恐惧和不安的具象化。

  男主说,我们面临的是要和哥斯拉共存的世界,然而当下我们还未建立起这样的世代。

  安全保障的内核,正是与永远存在的危险共存,并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自己。

  正真正銘,国を守る。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排出《建国大业》的架势了。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表达,它理应让敌人(我们)感到真正的忧惧。电影关怀的不是政治,而是表达了政治的民意基础。

  -----Dec 19 补充-----------

  15hrs航空掩护作战也就反反复复看且仅看了三遍《新哥斯拉》了吧。

  注意到了几个新的地方:

  1. 长谷川博己等少壮派官僚原先都是政务官事务官(官僚系统),怎么灾后就直接任命为临时大臣(政治家)了呢。原则上是两条通道,因为政治家必须经过选举,当然选总理这种党内总裁选也是要选的。胖子政调会长在党内也是要职,PARC是与党政策制定的核心机构,现在的防卫相稻田朋美以前就是自民的政调会长,大有前途。(防卫大臣的造型完全就是小池百合子嘛)

  2. 召集起来的散兵游勇,号称霞关里的怪人,一个个官阶不是课长就是局长,最低也是课长辅佐。喂在官僚系统里能当到课长级别的至少20年好吗,22岁入职也该四十多岁了。更不要提局长了,你想想看中日谈朝鲜问题的全权代表就是和日方的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谈的。三十来岁的少壮派也是厉害的呀。美国驻日本大使也那么年轻(这里其实想指Caroline Kennedy吧),集体年轻化,大概因为没那么多老演员,也要突出一个对比吧。

  3. 陆自(马鹿)怎么这么强啦。因为本土作战。现实里还是海自比较先进一些。说到为什么动用自卫队这么难,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元首理应对军队有直接指挥权。然而日本的国家元首(天皇)既没有实权,政府首脑(内阁总理大臣)又不具备对军队的控制力,二来日本名义上并不存在军队。自卫队以及其所属的防卫省,作为国家机关的一个环节,其一举一动必须拥有法律依据,不仅仅是宪法,也有很多行动必须有相应法令的存在才能行动,就算是救个森林火灾出动一下城市景观绿化修正,都需要改动《自卫队法》并设立相关法令的。心疼一秒。

  4. 讽刺的开会流程,有可能暗指了311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时期的菅直人内阁(左翼的DPJ大概会一直不受欢迎下去吧)。大体可参见一下这两张图,从IAEA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事件的报告**里找出来的(P164-195):

  《新哥斯拉》观后感(九):政治片?这是一部写实的哥斯拉

  很多人非要从电影里看出什么政治隐喻和讽刺来,比如官僚主义的低效啦、日本人的战后焦虑啦、大国的欺压啦、核武器的阴影啦、导演的政治倾向啦……老哥佩服的五体投地,你是看电影来的还是来上思想政治课的?

  上面说的这些元素有,但不是最主要的,因为这些元素根本就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既然这是一部写实的电影,出现这些情节是正常的,但是他不是电影的主题。

  为什么我说是写实,可能很多人习惯了看怪兽打架、奥特曼拯救世界、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少男少女最终兵器之类的片子,看到这样一部视角集中于政府,怪兽镜头还没首相多的电影,就不是很乐意了,说好的怪兽呢,垃圾!说好的奥特曼呢,垃圾!说好的美爹救世主呢,垃圾!光看一群老头开会吵架开会吵架了,什么垃圾电影,浪费时间!

  其实我认为,这种向现实靠拢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没有秘密武器,没有高达,没有奥特曼,人类武器威力从低到高,机炮到导弹到坦克炮到核弹,挨个往怪兽身上招呼,没用,怎么办?当怪兽现身,我看到了政府是如何面对,各个部门如何运作,部队如何战斗,联合国如何反应,美国中国俄罗斯如何作为,当灾难降临,现实的人类社会,如何动用一切现有科技手段正面硬抗哥斯拉。在我看来,这比任何秘密武器都有意思。

  最后向片中那些牺牲的自卫队员和吊车卡车司机致敬,当灾害来临,总是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人默默无闻地牺牲,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新哥斯拉》观后感(十):诶怪兽你被冷冻也要摆pose么

  之前没看过哥斯拉系列任何一部,没想过看怪兽也可以看得这么兴奋。

  此片讲述了一个中二主角自带光环的故事,拖着巨大的腮初上岸只能爬行,把人类各种吓尿之后自主进化直立行走,皮糙肉厚抗导弹,背部发射紫色光波夷平东京,就算最后被打倒冷冻也要奋力站起摆上一个完美pose,这就是哥斯拉短暂的一生。最后哥斯拉被强制喂药的时候居然觉得它有点可怜……

  日本人的中二本色,还体现在,他们给作战车也起了中二的名字囧……

  全片深埋政治隐喻梗外加环保议题,最后怪兽尾巴的特写意味深长。

  石原里美(再次)饰演了一个妖艳贱货。高桥一生稳定发挥。冬季月九后看高良健吾梳背头演政界精英还是有点不习惯。熟脸太多角色太多脸盲症患者受到了100点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