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海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上海之死》是一本由虹影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之死》读后感(一):大写的海上花

  著名旅英作家虹影“重写海上花系列”长篇的第二部《上海之死号称是中国第一本“旅馆小说”,也是国内很少见的国际间谍小说。《上海之死》在小说文体上的革新意义且不多谈,这里想讨论的是它的另一文学史意义。可以这样说,虹影用一种大写的“海上花”传奇突围了此前被“闺阁话语”围裹的海派女性修辞的俗套,海派女性第一次真正地跃身于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与男性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

  一辈辈作家对沪上风华的书写,借助于女性与城市互相缠绕的叙事,搬演性别结构定位、摩登观念演绎、城市感性打造等等命题。而其中的主线无疑是《海上花》到张爱玲一脉。张爱玲盛赞韩庆邦的《海上花列传》,因为它除了生活写实的细节外并无传奇化的情节。张爱玲的小说集虽名为《传奇》,标榜的却是反传奇,她与新文学作家的制造高潮相反,醉心于反高潮:“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张作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批哀怨幽愤的女性形象上,后来的“张派”传承人,无论是东施效颦者还是立志超越者,都被束缚进或者自我沉迷于这个范式里。问题是这种“只提供了细密真实的生活质地”的“海上花”叙事在拓展了一方抒写人生感兴和日常生活层面的舞台外,是否在造成另一种遮蔽,尤其是对于这些居停沪上的女性言说者,她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冒险家的乐园”,一个“传奇”无刻不在的“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反“传奇”是不是一定意味着放逐“传奇”呢?

  对此,虹影的《上海王》和《上海之死》这两部海派女性文学叙事转型最近的、最有力的实践已经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在《上海王》里,虹影追寻申剧名角筱月桂风尘阅遍的成长纪历,探勘20世纪初上海滩快意恩仇的洪门秘史。 一个乡下女孩,分别成为上海滩三代黑帮老大的情人。 最后自己也成了君临十里洋场的幕后“上海王”,俨然一副女黄金荣或杜月笙的面孔,此中的颠覆意义勿庸置疑。而在新作《上海之死》中,女性主角于堇承载的意义更是非凡,她几乎是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战局。小说写的是1941年末,著名女演员于堇应邀从香港重返上海出演一部叫《狐步上海》的大戏,而于堇实际上是以演戏做掩护的盟军的情报人员。她从踏进上海国际饭店起,就周旋于汪伪、日军、军统等多种势力之间。她巧妙设计获取了日本人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绝密情报,但生命也因此到了尽头,在日军的威逼之下,她纵楼而亡,用热血写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筱月桂和于堇玩的是世界大舞台,端的不再是沈小红、黄翠凤或者紫微、郑川嫦等传统“海上花”们的生活小天地。海派小说女性形象这一最新的、大开大阖的别样绽放表明了,在叙述女性的过程中,“女性”被“符号、形象和意义所代表和界定”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她”在叙事中并非一直处于被说的、被安排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性别的能指到形象的反控制力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作为国内女性写作标志性人物的虹影来改写“海上花”阴柔的叙事传统,也是恰如其分。

  《上海之死》读后感(二):一半繁华一半寂寥

  有两座城市是我一直向往。一座是盛唐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的长安,那里街道交错,鳞次栉比的小尖屋顶,以及见证那一世繁华的大明宫;还有一座,就是这座处在纷乱时期的传奇孤岛,它繁华的历史不超过两个世纪,却成就了无数传奇的人和事。它经历过无数风雨,见证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变革,它是无数先进思想发源地,也是艺术的圣殿;它是五光十色的天堂,有着十里洋场里的声色犬马,他同时也是惨淡的地狱,生活着无数挤在小平房里饥不果腹,生活在底层的工人。

  正如书中所说:上海是构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

  出生在重庆嘉陵江畔的虹影,就是独独对于这座城市情有独钟。我不知道是因为那是他父亲的故土,还是因为她读书时的经历,或许又兼而有之。其实每一个了解过上海的历史的人,都很难不会喜欢上这座的城市。

  对于虹影,了解的很少。也仅仅是看过她的上海三部曲。但是不得不说她文字里的特有细腻佷打动我。《上海王》的传奇跌宕,《上海魔术师》的美好单纯,《上海之死》的孤寂壮烈。她总是善于将她的故事完美无缺地融入历史的大背景中。在《上海王》里,我甚至几乎要完全相信,曾经有一个叫筱月桂的申剧女王,她有过这样传奇的一身,直到在后记中,她说筱月桂,其实就是她的母亲,这是对于她母亲一种怀念的演绎。

  《上海王》和《上海魔术师》给我的触动,因为时间,让我平淡了许多。可是《上海之死》给我的感觉此刻确一时难以平息。

  于堇,首先她是一个女人,最后她是一个演员,其次她是一个间谍。她在聚光灯下完美无缺,她的出场总是一袭黑色锦缎旗袍,背向观众观众,轻轻吐出一句台词后才徐徐转身,美好的犹如一朵黑牡丹。那一光束所照之地之外都是黑暗。而在舞台之外,她演的游刃有余,会羞赧低头,会强硬,会温柔,她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表现出恰当的情绪。   于是谭呐说:都说什么人演什么戏。这个于堇倒是什么戏演什么人。

  有时候,我更愿意抛开这些纷繁的战争与政治,忘掉那个在人前谈笑风生,优雅得体的于堇,去了解一个真正的于堇。通过那些在休伯特的旧书店里,她,休伯特还有珂赛特,两人一狗一起的时光,了解那个害羞,不善言辞的于堇,真实的于堇。

  《上海之死》,这个名字,就注定这不是一个完满的故事。她奋力一跳,一个鱼跃,头朝下,手臂伸直在前,这个姿势可以保持她在空中体位不变形。她用这种方法,最后一次亲吻上海的街道,成就了她人生剧本里一个完美的谢幕。   细想起来,似乎所有有关的人在最后,都死在了这座城市,莫之因,白云裳,谭呐,休伯特还有夏皮罗。

  “夏皮罗和谭呐两个人在酷刑下,都没有说他们知道的与一个女人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原本本,也就和他们一起被埋在这个大坑里”,唯一留存下来的,是一本书,歌德尼采双题1774年版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于堇用她的生命换来了英美对日本的开战,撕破了这层和平的外衣。

  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目录空白处,不知谁写了一首小诗,很有意境。很开心,这样一个女人,不仅打动了我,还打动过读了这本书的人。

  《上海之死》读后感(三):上海什么时候最繁华呢?孤岛时期。

  原来上海最繁华的时期是这一段。日军,汪伪,军统,英国特工,各种各样的势力盘据在这座不夜城。大明星于堇,是个英国特工,他的养父就是英国人。她的丈夫,花花公子,当了军统的特务,却做着中饱私囊的行径。她和另一名日本人的特工联手把他杀了。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秘密?于堇奉命来从日本海军军官那里获取偷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获取后,她却不告诉她的英国上司。因为她是中国人,她要让自己的祖国不再苦苦支撑这抗战的局面。在日本人来搜查时,她跳楼自杀了。

  三十年后,这本书在索斯比拍卖行以高价拍出。购买此书的人对记者说:这本书是家庭历史的见证。

  《上海之死》读后感(四):上海---戴假项链的马蒂尔德

  没有想到有人会把上海形容为一座孤岛,一直以来认为上海是一个急于模仿巴黎的老姑娘,一个一心一意要取悦花花公子的舞女,仅此而已。

  她那么赶急赶忙地要在几近倾倒的舞台上唱上点小曲,卖弄风骚,但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撩起的裙摆下那一双露出大洞的破旧丝袜, 再怎么说都算不上有教养的高雅的女孩儿,充其量算一个有城市亲戚的乡下人。偶尔有钱,偶尔有点韵味,但就是在正式的场合,会越发让人看出她的虚荣与功利,戴假项链的马蒂尔德。

  当然,世态炎凉。没有办法,上海也要谋生,她成长成这幅模样不是她的过错,在经历了严格封建约束的她突然就闻到了海洋对面的喧闹气息,乱世中又没有了父母亲戚长辈的教导和保护,可怜、单纯的她就这么被随侵略军一行而来的小妖精们给带坏了。

  在假期最后一半赶回家的火车上,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虹影的小说,对于于堇和弗雷德之间的感情深为感动。当然,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更有爱国的崇高意义。作品虽然涉及政治,但是却没有来自政客般道貌岸然的教唆意味,在朴实的语言中,描绘了国难压近,风雨飘摇下的上海,醉醺醺的颓丧气息,所以认为是部好作品。词句间的智慧,多看几遍能有更深的体会。

  《上海之死》读后感(五):已逝的爱

  其实开始看这本书是3年前,一直纠缠于俗务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终于在这个有阳光的午后把它看完了。。。这本讲间谍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气质,就好像一个神秘优雅的人正在向你娓娓道来发生在那个动荡年代的隐秘旧事。我觉得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暂且记下。

  小说里提到休伯特知道组织中有内奸,不过作者并没有就此过多展开,也颇令人遐想。

  小说里提到一个名词“磨镜”,原来是古时对女同性恋的称呼,呃,我真是太孤陋寡闻。

  在这个多方间谍的角斗场上,于堇和谭呐其实一早就是知道彼此的身份的吧,于堇刚刚抵沪养父就把多方势力告知给她了,而谭呐也是特地邀请于堇演出,由此才使得这个故事得以进行,并且两人之间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与默契,毕竟在此之前他们只有一面之缘,这一切仿佛都在暗示这二人之间似乎有着非比寻常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又是通过作者精妙的笔触在细碎的只字片语中一点一点透露出来的,包括对夏皮罗、陈可欣等人的描写也让我对这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这种似有若如而又仿佛千丝万缕的感觉,非常引人入胜,实在是很佩服虹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留白恰到好处,不影响理解,又让人有充分的想象,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也比较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吧。

  最让人心动的是对于堇和谭呐之间的感情描写了吧,呃应该是最让我心动的,嘿嘿。整个小说除了末尾谭呐的独白,几乎没有直白的话,而且这样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寥寥数语、简简单单的对话就让人明白有种特殊的情感在流动。谭呐对于堇来说应当是特别的,即便二人这一生接触的时间还不到半月。作为一个见惯风花雪月的大明星,于堇有过一段与富家子弟的婚姻、一段和美国军官的爱情,同时作为一个成长在变故迭生的动荡年代、经历人情冷暖又接受外籍养父西式教育的女性,于堇是个真诚、独立、有原则又有追求的人,这一切都造就她感情上的挫败又转化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因而虽然与谭呐只有短暂的相处却能产生深厚的缘分,使得这段奇情更显得迷人。于堇在死去的最后一刻究竟想给电话那头的谭呐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个电话又想了却哪些未了心结,那些装在心里许久再没有必要保留的话也不得而知。谭呐没有倾诉的机会,两人都暗暗觉得这太不是时候,但又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彼此欲说还休的情绪,存在却不为对方所确知的爱情,安静地诞生和湮灭在旧上海一段阴雨连绵的短暂时光里。虹影的笔触太细腻,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作者安排谭呐用黄玫瑰安葬于堇,不太懂这里黄玫瑰的用意,特地去搜索了一下,没想到花语还挺多的,其中一个是祝福和已逝的爱,用在这里太贴切了,不知道是否符合作者本来的用意呢。

  很久没有这么投入去看书了,有机会再拜读。

  《上海之死》读后感(六):上海之死

  难道你不在乎,黑暗中谁不盼,灯火光明。要知道时光的脚步轻盈,一闪眼就永远。只剩幻影。

  阳光的午后,光线渴求般透过窗棂。

  上海,我颓靡的坟墓,挣扎在一触即发的战争中。我跳跃的狐步,穿梭在悠漫的舞场和焦灼的战场。有谁懂我心底的节拍?JAZZ,还在永不休止地粉饰太平。

  我从来就是一个沉默的灵魂,我看见鲜血流过父亲的脸庞,滚滚红尘淹没我的无奈。

  我原本就一个人孤独地游荡,爱情生来就是华丽的奢侈品,乱世的绝色是一声叹息。

  但我心中有一个致死不渝的信仰,你永远不会明白它有多坚定。直到我纵身跳下那座华美的旅店,那座坟场中的高塔,你会惊叹我在空中的弧线有多优美。这是我漂亮的选择,这是我最后的演出。

  死神不会放过所有的人,我爱的,我恨的。但那一刻,历史已经因我改变。

  当太平洋战争的枪声响起,请为我摘一朵花,告诉我,一切的苦难都会结束。

  难道你不在乎,黑暗中谁不盼,灯火光明。

  我爱的,我又怎会不在乎。

  因为我知道时光的脚步轻盈,一闪眼就永远。只剩幻影。

  一触即发。

  《上海之死》读后感(七):爱情乌托邦

  虹影的《上海之死》是一部谍报故事。

  她很适合写这种情节扑朔迷离的故事。也总是这样。

  1941年秋冬,中国孤独的坚持抗战已四年,欧洲战事到了最紧急关头。

  上海孤岛却如世外桃源。导演谭呐决定演出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

  客居香港的名演员于堇回沪演出。但她有她自己的几重目的。

  她是盟军的间谍。受盟军情报机构派遣到上海搜集情报。

  她住进国际饭店,与盟国,日军,汪伪,以及其他方面的谍报人员展开了情报战。

  珍珠港事件前夕,于堇得到了日本即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情报。

  但是为了让日本去打美国从而减轻中国的压力,她最终没有把真实的情报传递给盟军。

  她给养父遗言:昨天不告诉你,因为我不得不帮助中国。现在告诉你,因为我不能辜负你。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发生了地震。后来,我坐在废弃的机场里的树荫下接着。

  看到书中说:失去家庭的恐惧,最能摧毁人的生存意志。

  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于堇的爱国心。越读越难过,面对破碎的山河不知如何是好。

  现在,当我按照纸片上记录的页码再去重温那些触动我的文字的时候,心情不同。

  我不懂政治,也没有兴趣,在任何书中最能看到的还是人物的感情世界。

  可是现在来说书中的感情,表达却很艰难,因为我现在很不耐烦谈感情的事。

  G对虹影很感兴趣,但又不了解她的作品,我就把书中的一些话抄下来给她看。

  很遗憾的是,她没有和虹影找到共鸣,以后也不可能了。

  他很痛苦,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生命其实比婚姻更枯燥无味,甚至不用签个字就可以了断。

  男女关系就是这么怪,其实男女一旦骑马上追猎场,已经决定了谁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谁必须迁就谁。

  世人对我不好,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如蛇蝎。因此,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总是有特别的原因。

  用爱情之外的动机维持婚姻是最愚蠢的事。结婚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己的生活。

  我们会互相失去,失去到再也无法后悔,再也无法回到今天。

  我从来没有背叛你,我只是想知道你有多伤心。

  你有多伤心,证明你就有多爱我。

  本来上海是属于你的,上还是属于你和我的天堂,但是你亲手毁了它。你一定会认为我这是在忏悔

  你不知道,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上海就会过去,如同你和我,都会过去。谁能活到天老地荒,只有爱情才那么长久。

  一个疾步跨进灯光之中,白云裳转身成了红舞娘,她跳的狐步,非常地道,有点柔媚,有点快乐。于堇想这白云裳演爱情戏还真能投入,做得很认真,当然一穿上那红裙高跟皮鞋,鬓上插朵玫瑰,涂上鲜亮的口红,诱人魂魄的音乐一响起,谁还能招架得了,谁还不情愿暂时忘却现实中的血腥呢?

  她还没有看完就非常激动,说虹影是狗屁,心理很阴暗。她说不会去看她的作品了。

  一边很激愤地说话,一边把那张纸撕碎了扔进我们点的一个菜“上上签“的签筒搅进汤里面。

  如果我对一个人好,没有任何原因,因为他吻合了我所有的审美。

  她对爱从来没有愉悦。她阴暗低俗。她的感情和她的精神没有关系,她的境界里我差远了。

  爱情是在吻合了你生命的前提下,需要你付出的,一个精神家园,是一个安放情怀的地方。

  你抄下她这些话,说明你认同,即使不认同也有所感慨。

  说明你不会爱上别人了,爱情的燃烧已经过去了。

  把爱情放在世俗的东西上了,无法进行下去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燃烧过了,意味着什么?你死了。没有燃烧就死了。

  如果你是天使也是折翼的天使,因为你连过程都不要了。

  人最美的是不断坚持你心中坚持的。

  确实,她的一些话让我还是很有感触的,不得不佩服她对爱情的执着。

  但是我并不想和她争辩。她若是知道我曾经燃烧的境界也许不得不感到汗颜。

  她不管怎样对爱情殷勤,都逃脱不了世俗的考虑,在爱情之外所追求的不外乎世俗的繁华。

  她可以对某一个人付出很多,但是对其他人满怀着戒备,一不留神就暴露了假意的诚恳和敷衍。

  我想,如果把一个人的话用世俗的眼光看待的话,你也进不了他的精神境界。

  虹影的爱应该和她很不相同,或许虹影所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所谓爱情带来的愉悦。

  可是她不是没有过为爱情不顾一切倾情燃烧的体验。

  小说中有句话:如果我不能获得爱和平静,那我宁愿像一头暴烈的兽,撕碎这个罪恶之都。

  这样的感觉,应该每一个人都有过吧。只不过程度不同,有的人很早就放弃了。

  像虹影所说:一个人能彻底放弃一种东西,未必不是好事。

  但是当他放弃的时候,已经有很深的印痕在心里,那种东西带来的影响会告诉他很多。

  其实也不是放弃,而是不再执迷,不让那种东西伤害自己,不断感到挫败而已吧。

  他会把那种坚持放在心里,更加豁达的去感受爱,不局限于爱情,不患得患失。

  那时候,爱带来的不再是伤害,而是温暖,自由,关怀,一切感到舒服愉悦的东西。

  不,不,这两个人不应该再见面,不见面或许这个故事就不可能开端,也不会有悲剧发生。女人是烟花,瞬间闪灭;戏子是烟花影子里的烟花,绚丽妖艳,无心无肝,观者却会眼花缭乱。台上的万般风情,其实是虹影——肥皂泡里的彩虹的闪影。

  或许,或许能找到一个时机,他能找到他们心灵接近的路径。

  应该庆幸,有一件事他是对的,那就是她没有给我一个向她倾诉的机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绝望到了何种程度。

  我更喜欢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未曾来得及让对方知道的爱情。

  任何事情,一旦落到现实,就很有可能变得索然无味。失望太多的人,没办法不这么消极。

  很多爱情,是不应该发展到婚姻的,甚至不必表达。没有表达的爱情才有发展的余地。

  可是,当诱人魂魄的音乐一响起,谁还能招架得了,谁还不情愿暂时忘却现实中的血腥呢?

  爱情,就是那样美好的一个乌托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