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惹鬼回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惹鬼回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25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惹鬼回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惹鬼回路》是一部由Jim Sonzero执导,克里斯汀·贝尔 / 乔纳森·塔克 / 瑞克·冈萨雷斯主演的一部科幻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惹鬼回路》影评(一):比日本版《回路》还要好的美国改版

  在美国好莱坞严重缺乏题材,大量翻拍亚洲片之际,看过几部改版均认为美国人了解亚洲人,或者说文化差异,导致信念不同,甚至于恐惧信念的差异。

  但是,本片,我得承认,美国版改得很出色。或许我这么认为,对于电脑网络东西,美国是熟悉的,因此可以改得很成功

  先说日本原版的《回路》,当时看的时候个人在凌晨零点的时候看,结果不够十五分钟,恐惧感剧增,最后令我不得不缩小窗口继续看,而另一边分心与QQ上的朋友聊天,借此分薄恐惧感。此之前,我唯一觉得很恐怖的,则是正牌的《午夜凶铃2》。万万想不到《回路》看起来是那么的恐怖,或许因为剧中主角现实中的我太相似:常喜欢一个人猫在房间里玩电脑,不大与人交往,因而产生那种孤独共鸣,然后却因为如此,慢慢地死去……

  原作中几个关键字:孤独、电脑、网络、摄像头

  孤独:孤独产生绝望无助,甚至恐惧,求助无门,孤独又会让人胡思乱想,甚至产生忧郁症,导致自杀……

  电脑:剧中只是一个载体,因为孤独的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沉迷与电脑与网络之中,因此电脑是最佳载体,而不是电视机,而且因为电脑是连接着网络,及摄像头……

  网络:网络是孤独的人对外界常用沟通手段,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你不知道网络另一端坐着的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许是条狗。剧中,你可能不知道,网络的另一端坐着的是索命鬼。因此,网络,也是载体,在原作中,是主要载体,不过到后来就扩大化,似乎突破了载体的限制。美版亦是如此,最后扩大为电波信号……

  摄像头: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视觉恐惧感,让人看到,觉得很恐怖。

  日版的恐怖感营造得很好,特别笔者这类生活习性差不多的人,看了更是身临其境,如果是不玩电脑不上网络的人,估计看了也感触不大。所谓恐怖片,就是拿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事情开涮,弄些意外,让你感觉到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安全,恐惧感油然而生

  但是日版后来的拍摄就显得有些思绪紊乱,不合逻辑,最终,演变灾难片,炎龙倒觉得变成灾难片结局后,心里安定很多~大概是生命平等”让人安心。美版结局也参照实行。

  但在日版中,每个人与人之间都不大交流,这点让人觉得很怪异,而且很多概念清晰重点放在营造气氛中,似乎让观众意识到,活着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知道怎么回事的人都死去,而你又是在危险之中,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会降临你身上,那才是最恐怖的。

  而炎龙最欣赏美版的理由,就是美版将概念细化,并试图解释来龙去脉,起码有一个可以讨论的框架,让人释疑。

  在美版中,很清晰地将这鬼定义病毒行为,并且是有发起端服务器的,来源解释得很清楚,是某电信项目发现连通了未知频率,将地狱中的世界联通,导致鬼通过网络以病毒方式传染,并攻击人类。到后来,因为是频率,因此突破了网络的限制,载体更为清晰的是电波,因此有信号的地方,鬼都可以到达。

  而且剧中,也以IT人的角度尝试了一下以杀毒的方式来清除这鬼,但是系统自动重启后,鬼又产生,无法根除,因为是电波为载体,而鬼又能控制电脑这高端科技,通过控制服务器,保持连通异世界的通道,再通过无线电波传输,通过显示器之类的接口涌出……实际上到后来,不完美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为什么鬼不是象贞子一样从电视机里爬出来呢?又或者说,鬼为什么一时要电脑设备,一时又不用……

  在日版中,鬼只是吓走人的魂魄,让人想自杀。但在美版中,则清晰的描写为鬼吸食人的魂魄,让人没有生存意志,然后身体由内到外的死亡,最后变成尘埃。最后男主角遮挡住女主角的眼睛,喊到别看,走!结果把女主角快要给吸食的魂魄硬是保护回来,从这点看来,似乎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口,看着鬼,会让鬼更快的吸食~当然,因为看到鬼,内心震撼,意志的薄弱也会让鬼有机可乘。不过大胆论证一下,不等于盲人就不会死,只是相对而言,不睁眼睛的话,会好一点。

  日版中开始使用网络媒体,到后来,并没有突出电波这个概念,因此含糊不清。美版则很清晰地定了这个概念。

  到剧尾,男女主角在车上,女主角听到广播说建立了安全区,没有无线或手机网络覆盖的地方。手机,电脑,PDA都可能成为入侵途径,请在前往安全区之前,销毁所有的电子产品……

  这里更加清楚地描述了一个概念。鬼是借助于高科技电子设备入侵的。或许如此,那么电视机,不算是高科技;普通座机,不算是高科技,甚至不是使用电波,只是有线而已;收音机,也不是高科技,因此汽车可以开进安全区,即使是带着收音机进去的,甚至于在安全区内直升机也可以在上空盘旋……这里是我感觉到有些矛盾的地方。如果鬼是通过特殊频率传输的话,那么手机、电脑、PDA是终端的话,整剧似乎更着重与电脑的传输鬼,而没有手机传输鬼?要知道通过手机传染会更快呢,手机也有一个小LCD呀。似乎整剧将鬼描述为频率之后又非得捆绑Intenet网络,这就非常奇怪了。再其次将Internet网络等同与Wap网络再等同于GSM或者CDMA之类的网络,为何不继续演变下去,等同于收音机的电波网络?之前不是描述为电波频率吗?而且我想象不出直升机没有空中电波联系,又怎么能执行任务……那个发出警告及说明的电台,又是靠什么干活啊……

  然后日版及美版中共同使用暂时阻挡鬼的手段,就是红色封箱胶带,在日版中,红色可能代表亚洲的仳邪,但是在美版中,则现实的解说为红色能阻挡那鬼的频率……这里,似乎又将这无线频率改为光谱频率,经过红色的过滤,鬼无法穿透?汗,难道本命年穿红底裤是这个原理?我觉得这里是偷换概念,将频率这一个次泛化解释,假设在这里换成了光谱,那么我穿全身红色的衣服带红色墨镜又或者穿反射光的服装道具等,是不是就不怕鬼了呢?

  再者,到最后,如果鬼是凭借着特殊电波频率传输并实体化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用电子干扰器去杀鬼?

  然后,回顾一下开始,女主角的男朋友因为hack了一个人导致病毒的传出,因此约了那人在图书馆见……结果就在那里给鬼吸食了生存意志……这个图书馆,真的很多图书,看不出有什么终端可以让鬼跑出来,导演为什么设计这么一个场景?或许图书馆书很多,灯光黑暗灰尘很多,人少,让人感觉到恐怖而已,这是营造恐怖感的一个手段,但却解释不了鬼为什么在那里开始干活,为什么不是直接在他家就……

  然后女主角的女同学Izzie在地下公共场所洗衣的时候,那鬼在洗衣机里一件一件衣服丢出来……寒啊,这又有哪门子的终端给你爬出来?换句话说,用得着一件一件衣服扔出来吗……其实也是恐怖感的营造,越平常的事情,以不符合逻辑的形态发生,就能吓到你,但是却解释不了鬼这么做的动机……

  对着Stone的鬼是缓慢的,对着Izzie的鬼却是行动迅速的……看来还真因人而异

  鬼,似乎要通过电脑的LCD问你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好奇的去点,那你就有死的潜质。点了之后要给你看那些人自杀的场面,让你心灵震撼,让你这个时候心无防备,心乱如麻,那么鬼就有机可乘,从任何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出现,去吓你,去吸食你……或许象哈利波特里的变形怪一样,你恐惧什么,它就怎么做,因此没有固定模式跑出来,也许是漫画中的一样,你越恐惧,它越强大,你的恐惧给予它能量,给它进攻的机会……

  需要思考的地方很多,不过,就算是尚存疑问的美国改版,我还是给予很高评价,至少,在概念上,比日本的态度清晰多了,给了一个框架结构给人讨论。

  日版,同样推荐,特别推荐整天玩电脑一个人闷的人看……感受一下恐怖气氛,嘻嘻

  《惹鬼回路》影评(二):远离电脑,珍爱生命

  这个故事真实存在的,仔细听听Zieglar的描述。

  它们会夺去你对生存的渴望,所有的一切,对你而言都失去了意义。你会不想说话,不想动,你只剩下了一具躯壳。然后你的身体开始瘀伤,这时它们已经传遍了整个身体。你的身体开始从内部坏死,接下来的你就会变成一堆灰。

  是不是和天天沉迷于电脑的你一模一样,如果你是骨灰级的电脑发烧友,那小心,它可能已经找上你了。

  这部电影几乎就可以看作是对人们日益依赖电子产品生活提出的警告,聊天通过电话,见面通过视频,把游戏当作生活。人们看似越来越近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远了。

  我们永远回不去了,城市成了它们的,我们的生活将从此改变。人类之间的沟通将变得紧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靠我们无法想像的那股力量来沟通。电影以这么一句话做结尾,难道是要感谢这些鬼魂。或者说,是想要告诉我们,这是部很有教育意义的恐怖片。

  那我们先抛去或许存在的教育意义,这样的一部电影作为恐怖片多少还是有些失败。首先没有什么恐怖情节,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些怪物,姑且先叫ghost。ghost的造型并没有太过恐怖,而且除了Isabelle在洗衣房里那次没怎么以具象形态出现过,每次出现都太过顺理成章,没有突然性,也就失去了恐怖感。然后是为什么要害人,它们伤害人类的方式还真是诡异,被袭击后依然会有自己的意识,而且也依然有行动力,然后慢慢侵蚀,以至灰飞烟灭。这的确更能让人把它和现实中电脑对人心理和身体的侵蚀想联系,但这样的杀人方法,多少也并非十分恐怖。而且它只是杀人,似乎这样的行为对它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这点让人有些费解。

  最后Mattie和Dexter在电脑中心就在它们眼前跑来跑去,依然能安然无恙的逃脱,尤其是Dexter蒙下眼睛就救下了Mattie,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所以如果说这是教育片也许分数还会高点。

  两个美女在不多的镜头中还是尽量展示着乳沟,两人都进了Maxim杂志评选的 "Hot 100 of 2007"。第一次看Kristen Bell的电影,这个美女还算不错,也许真的是身材比例要比身高来的重要,1米55,我还真没看出来她这么矮。Christina Milian我倒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Be Cool》,这次没有上次漂亮,但这个黑妹妹还是挺讨人喜欢的。

  《惹鬼回路》影评(三):美国式

  写这个名字的时候突然想到麦当娜

  这是个很新的片子 因为中天一直在promo 所以决心去拖了原版下来看

  果真...就算它翻的是日本的片子 依然少不了美国式的无知惊吓

  以为我们这种玩惯了心理恐怖的人看个鬼就挖啦挖啦吓得半死

  不会了 现在最恐怖的不是美国式的电影 一下子鬼就从墙壁里冒出来(当然 有时走神的时候很容易被吓到) 而且我也不明白 是美国人单纯还是美国人很喜欢表面路线 因为不深沉 不麻利 整个影片每分每秒都在告诉你 下一刻是怎么样的 再下一刻是怎么样的

  好吧 也许我的要求太高 但是这的确是一部不怎么样的爆米花电影 整个脸上就写着娇柔做作之类的词语 人的脑子里好象就是要吓人要吓人一样

  日本人城府太深 玩心理战太厉害 所以说起恐怖片 还是要看日本的片子好

  《惹鬼回路》影评(四):人性恐慌

  ULSE最后的画片是大片城市鬼域,看完后我想到的是城市恐慌,对现在文明的恐慌,而不是对鬼魂的惧怕.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它们侵袭我们的躯体,只剩下躯壳,吸去我们所有的活力,所有的快乐,我们失去力气,最后全身发黑,化作灰消失......对鬼魂病毒的描述,像极了摄魂怪的吸食的情景.PULSE的剧本来自日本,日本的鬼片声名在外啊,咒怨,午夜凶铃.....我想没看过的至少听过吧.制造恐怖发氛围,声音,色彩,闪烁的光,那些恐惧来自人的内心,来自未知.PULSE中恐惧把传统的鬼魅恐惧嫁接在现在文明之上,是对网络的恐惧,手机的恐惧,恐惧各种通过电波传播的东西.看着自己的朋友在自己面前死去,看着魂魅在自己声旁出现,自己在恐惧中探求原因.一切的努力最后还是未能抵挡鬼域的出现,最后只能逃离,逃离到安全的地方--没有电波的地方.贝尔发明了电话,冯.诺依曼确立计算机的结构,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又使计算机成为现实.如今的生活,我们习惯了网络,没有了网络我们将如何生活,我们习惯了手机的联络,还有几人书信往来?如果失去这些,我们的生命还拥有的东西是什么?也许这部影片提醒我们回归?我们失去了清晰的思考,失去了思想,成为网上的行尸走肉,在鬼域中麻木.

  人性中最大的恐惧是什么?丢失自我?

  《惹鬼回路》影评(五):惹鬼回路-互联网病毒营销

  韦恩斯坦公司去年在北美推出的一部针对青少年的恐怖片《惹鬼回路》Pulse近期终于在西班牙上画了。我今天说它并不是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也没看过,只是他们的网站做的不赖:

  西班牙语的,没关系,我也不懂,一起猜吧:

  点那按钮,看完一小段视频,之后的就慢慢欣赏吧。注意:由于他们的网站默认音量比较小,如果你白天周围环境比较吵的话,还是等到深夜再看。

  顺便说一下,我倒是想有这样一个博客呢,多酷啊。

  原贴地址: 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3772365.html

  《惹鬼回路》影评(六):life turns to ashes, ashes turn to void

  粗略看了下,美国版的回路在网民中口碑并不怎么样。有人说,这是翻拍给白痴美国人的恐怖片。我不得不同意这句话。为什么同意呢?因为整个片子没有任何理解障碍,或者东方玄学,或者线索谜题,正如某位网友所说,一泻到底。一泻到底的片子求的就是个爽字。那么这个片子爽么?首先,我没有被吓到,其次,惊吓的桥段并没有新意。作为一个恐怖片,这样可是差到没底了,对吧? 可惜答案是no, 我并没有觉得它差得离谱,甚至给了3分。

  回路的源头要追溯到黑泽清。黑泽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剧本思路,我觉得他得感谢日本的当今社会,高度电子化,数码化的一个社会,在银翼杀手这样的片子里面我们就窥见一斑的dystopian future city. 于是黑泽清就有了想法,当然是如今许多媒体学者,亲法兰克福学派知识分子都会赞同的一个想法,那就是人在高科技下的异化和疏离。

  而很不幸,这刚好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立意。我说的是欣赏,不是全盘同意。对于高科技反乌托邦社会这样一个命题我还没有资格来作居高临下的总结和声明。但是我喜欢这个命题带给我们的警钟和思考--前几年美国学者Sherry Turkle就已经著书论述过的,将整个生活,人格都寄托在网路空间的Second identity。这样的科技侵入和替代,无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影片里面寓意性的四肢淤青以至于幻化成尘埃。Life turns to ashes, ashes turn to void. 被强制“数码化”了的黑客们,电脑依赖者的角色们纷纷以生命做了祭品,献给数字化的恶鬼世界。在片子里面,这层意味是通过一个无法控制无法清除的电脑病毒来表现的,只要存在数字通讯设备的地方,病毒就能够穿越阻隔,来到你的身边索命。

  当然,这样的设定一定是强硬的技术悲观主义者的成果。但是现实世界难道比影片中的世界要好很多吗?如今网络虚拟空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唯独没有真实的“人”。身体和实体性的交流情境的缺失,身份认证的弱化,感情的冷漠,让很多人的网络虚拟生活成了"孤独的狂欢“。

  在这个层面上这部片子还是有一定内涵的。只可惜,这种内涵可能只能在黑泽清的原版里得到充分展现了。美国版的回路没能少得了俗套的逃命鸳鸯感情戏,灯光熄灭惊吓戏,厕所鬼影悬念戏。只不过,除开这一切不足,片子的灰蓝色调和冰冷死寂的布景营造得还是可圈可点的。 放过美国人吧,这只不过是一部翻拍的惊悚题材的teen flick.

  《惹鬼回路》影评(七):活在怎样的世界里?――《惹鬼回路》

  一个镜头,某人从高达几层楼的水塔上爬到边缘,然后跳下,在空中坠落,直到观众及剧中的女主人公听见肉体撞击水泥地的声音。这种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虽然处于景深处,但其真实性造成了极度的心理恐慌。

  在此我非常遗憾地说,本人看了两遍这个镜头竟然没有看出来是如何制作的,也许真是电脑合成吧,但效果做得太棒了。如果不是电脑合成,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准的长镜头。现在关于长镜头的概念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作为参考,另外一种则是一个画面中完成的故事或细节,我想导演要给与我们的大概就是后者,这种手法只表现其真实,与长时间的那种原生态感觉并不一样。

  而这部影片则是一部恐怖片,作为美国恐怖片中用到这样的镜头几乎少之又少,反倒是极符合日式恐怖片的风格。于是,笔者查找资料才发现到,原来此片是一部日本同名电影的翻版,请的导演也是原日本导演,也无怪乎如此震撼,倒是笔者孤陋寡闻了。

  回到影片,大概讲述的科技所产生的后遗症,当所有信息,包括电脑的,手机的,电视的,广播的,这所有无线信号成为有生命的个体时,它们开始剥夺人类的生存权,要主宰这个地方。这与好莱坞的机器人复活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日本人高就高在将这种实体变成了虚体,毕竟机器人由零件而组成,而信号则是无声无息的,象鬼一样,于是,这便成了一部鬼片。

  与时俱进的鬼,我首先想到了这个,但却不能不佩服小日本的创造力。其实以现代高科技作为载体的鬼片在日本已经层出不穷的,但大部分都只是传达鬼的信息,而且大多是鬼以人的姿态运用了这些高端产品。但此片不同,高端产品的信息成为一个鬼,如果那些高端产品存在的话,那么鬼就一直存在着。

  于是,这部影片变成了一个结合体,即东方的鬼与西方的高端合而为一。这时候我产生一个问题,即鬼到底是什么?

  按照东方的说法,鬼是怨魂,然后有了类似于从自然界汲取精华的妖之类的。咱们单说鬼,一直是虚无的,只是灵魂而已,没有载体,即肉身的灵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鬼那种只能依托于房子,依托于肉身等等的附体方式已经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高科技产品,这个载体走得快,传送地也快,于是鬼也心向往之。

  看西方的影片,尤其是科幻片,在电脑产生后,机器所产生的智能得到了广泛地关注。于是,咱们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在西方的科幻片中成为了机器的智能,这个智能很值得相信,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几乎无法摆脱电脑手机等玩艺,于是我们很清醒这种智能地存在。这种智能地存在当然就依附于机器本身。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在的鬼就是人工智能。

  这个结论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当我们一味地通过鬼片,通过科幻片,还有通过若干类型的影片表明人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之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在人的潜意识中不断得到强化的。即人类开始产生的危机感。

  无论如何包装,这种危机感便是影片创意地源泉,这时候我不知道应该是感谢危机感呢还是应该警惕这种危机感,导演其实也没有做出个明确的回答。

  关于影片本身,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东西,而且东西方的创意结合地相当好,从校园中的意外自杀事件到整个城镇陷入一种恐慌,故事叙述得顺理成章,但有一点,影片到结尾处不禁让人想起美式风格的僵尸片。占领了人类的城市,人类只能逃走,一个大场面,破败与混乱,这是日本片一直不具备的。

  但这一点和故事的创意还是很贴近的,毕竟我们看到的是信号在左右着人类的生命,而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来说,信号则无处不在,所以整个城市毁于一旦,整个城市中的每一个相继自杀死去也都在情理之中。与日本鬼片中只有一小撮人受害的情结完全不同。而此类信号的切身性令观者也感到了莫名其妙的恐惧。

  由此,可以说本片用东方式的思维给观众造成一种心理恐惧,而又用西方式的颠覆性手段将这种恐惧扩散开来,所以是一部双重恐惧的影片。值得一看。

  2006-12-9于通州

  韩兮

  《惹鬼回路》影评(八):网络不能代替真正的生活

  看此片的第一眼,女主很漂亮,唯一不爽的就是怎么看怎么像我们的辅导员,然后,感脚题材挺不错的,没来豆瓣之前还真不知道是翻拍的日本的。自觉美国的网络应该比日本发展的多吧。此片的时间不算长,情节还是安排的挺紧凑的,剧情也还挺好,个人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其实这部片子还是挺具有教育意义的,确实很多人一旦离开了网络就茶饭不思,玩起游戏就废寝忘食,活的如同行尸走肉。网络一方面使得通讯更加快捷,但是大家显然并没有花在互相联络感情上。

  另外,估计受到了哈利波特的影响,总觉得那些从电脑里面飘出来的所谓的病毒电波不管是攻击还是长相,都和吞噬怪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剧情走向也挺美国化的,末日情节,走起了灾难片路线,其实让我说的话本片就是一部科幻灾难片。根本就谈不上恐怖,真正恐怖的是那些沉沦网络的,完全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生。

  《惹鬼回路》影评(九):这是真的鬼

  《惹鬼回路》系列:七年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看懂,那个时候我还小,只知道外国电影好看(有大场面、有稀奇古怪的人或者动物或者场景),尽管没看懂,经过这么多年,我竟然慢慢理解了,这是一部正宗的美国鬼片向现代进化的经典。这部电影亮点有三:一、恐怖氛围营造的好。统篇的冷色调自不必说,一个恐怖场景的推进与加深,重在对于细节的刻画,音效画面缺一不可。二、电脑特效制作的好。特别是对于鬼的特效,真心吓到我了。有一些美国鬼片,比如《范海辛》讲的是吸血鬼,里面的鬼,你看着也就是个鬼,但你不会从内心深处怕它。国产鬼片,《山村老尸》第一部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个鬼的形象让我一个星期没睡好觉,厕所都不敢一个人去。当然,现在我不太怕山村老尸,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儿悚。所以,最好别让小孩看鬼片。喜欢看鬼片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心态,越怕越想看,越看越害怕。三、《惹鬼回路》的剧本设置很好。电影的主角是一群大学生,这是一批游走在高科技产物前沿的人。手机电脑,这些电器设备的信号充斥各个角落,一旦鬼借助信号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如果说七年前我看她,是图她稀奇古怪的场面,那么现在我再看她的时候,更注重对于电影内容的探讨。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鬼?电影中的鬼,是存在于电脑中的,它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存在人类世界里,能阻止它的只有红色胶带。它是一种电脑病毒,它还可以感染人。当你的电脑显示器出现“Do you want to meet ghosts?”,并且你点击和观看了,那么你就真的会见到鬼。情节类似日本《午夜凶铃》,却比午夜凶铃更好看。手机与电脑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是它们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当主角拔掉电源,却拔不掉恐惧带给他们的影响。死去的人变成鬼,变成一段电磁波,不能活过来,活着的人又该怎样活下去呢?

  《惹鬼回路》影评(十):网瘾害死人~

  在恐怖电影小组有人推荐这部电影,找不到日版的就找美版来看了。在我看来,有两段台词比较重要,

  第一段是西格勒说的:“它们(“鬼”)会夺去你对生存的渴望,所有的一切对你而言都失去了意义。你会不想说话,不想动,你只剩下了一具躯壳。然后你的身体开始瘀伤,这时它们已经传遍了整个身体。你的身体开始从内部坏死,接下来的你就会变成一堆灰。 ”

  这是不是很像网络依赖症患者的症状呢?我玩过网游,我就能体会这种感觉:不想吃,不想动,不想说话,注意力都被网游角色吸走了,就好像把灵魂过继给它了一样,而电脑前的我只是操纵它的一具躯体。

  第二段是影片最后女主角说的:

  “我们永远回不去了,城市成了它们的,我们的生活将从此改变。人类之间的沟通将变得紧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靠我们无法想像的那股力量来沟通。”

  最后男女主角驱车逃离了荒芜破败的都市,来到没有电子信号的郊外,回望眼,天色昏暗,世界摇摇欲坠,俨然一幅末日景象。看来, 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式。

  查了下资料,这部片子原来是为青少年准备的,想必是为了告诫这些网瘾少年,珍惜生命,关爱家庭~呵呵!

  首先,这些“鬼”的形象都是电子讯号形成的图像模样,有时候信号不稳定,他们的模样还会跟着摇曳模糊。这就是说,“鬼”来自于电讯网络。

  其次,影片中女主角问:它们到底要什么?她快死的好友说:它们要它们没有的东西——生命!因为嘛,网络自己不能运转,要有人来参与操作,就像网游角色生存下去,要有人在电脑前操作它一样~ 所以,“鬼”要活人的生命来让自己运转,而深陷网络的人,“生命力”被吸走了,这人也就没什么活着的感觉了,就算不自杀,最终也会化成灰烬。可能自杀还能最后感受一下活生生的生命是什么感觉。

  再次,影片中,能阻挡这种鬼讯号的,只有一种东西:家用红色胶带。这点设计也很有意思。胶带,暗喻一种紧密的联系,在这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如形容两人关系好,就说他们如胶似漆,哈哈,英语里面也一样,glue to sb.就是你俩形影不离的意思),又是家用胶带,那就是说,只有家庭里人和人之间的紧密关系,能治愈网络依赖者刻骨的孤独。

  不知道我这番解读会不会有穿凿之嫌,hoho~ 我觉得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反正电影就想说一句话:网瘾害死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