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碰斧子》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别碰斧子》的影评10篇

2018-02-28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碰斧子》的影评10篇

  《别碰斧子》是一部由雅克·里维特执导,让娜·巴利巴尔 / 吉约姆·德帕迪约 / 比尔·奥吉埃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碰斧子》影评(一):醇正法国味道

  就是这种十九世纪巴尔扎克时代感觉,一切都像诗一样流畅优美,那时候人们也更勇敢无畏,即使是上流社会贵族也可以为爱而牺牲而深受尊敬。 将军果真是波拿巴主义,爱的深沉又不羁,铁血柔肠,为爱心碎之时如此动人。公爵夫人为爱使出的手段让整个故事节奏起伏,二人为自己理解的爱斗智斗勇殊途同归。 将军希望自己被爱是因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满足她的虚荣心,公爵夫人开始想占据主导地位牵制他却深陷对他果敢炽热灵魂的崇拜。但她的爱为上流社会不容,只能如凡夫俗子风流韵事一般遮遮掩掩,这也绝对犯了他的忌讳。他是叛逆的潜规则破坏者,却为了报复和自己的自尊心(大男子主义)用主流社会潜规则惩罚她,而最终也彻底的是去了她,因此他将因为背叛自己的原则终身抱憾。 公爵夫人的爱经受住了考验,历经了几番痛苦折磨却也死得其所问心无愧,她怀着对他的思念离开男女之爱本就不同男人女人不计后果敢爱敢当,但变心也很快,女人的手段是从交际圈里学的,不过这也是女人在不确定男人是否全心全意之前的天性。 本片完美再现了原著的氛围,代入感很强,古典浪漫主义描绘有如侯麦,非常喜欢

  《别碰斧子》影评(二):《别碰斧头》——逃离幸福的江岸

  一、巴黎的人间喜剧

  雅克•里维特在筹备“别碰斧头”(Don't Touch the Axe 2007)的准备工作期间,就决定了电影要尽量贴近原著,一切都并非是为了商业运作,而是为了展现巴尔扎克笔下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期的巴黎风俗。这样一来,小说为电影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人物性格和故事梗概,还有作品中的气氛诗意。自从电影诞生后,小说和电影就有着说不清的相互影响——导演们纷纷把小说搬上银幕,小说家也通过借鉴电影手法来创新技巧,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写作时就有着双重目的,为了将来把小说改编成电影铺平了文字道路

  巴赞曾说,“电影的历史就是决定各门艺术发展独特因素和已经发展的各门艺术对电影产生的影响的汇合。”电影在文学戏剧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着。巴尔扎克在写小说时也大胆地创新手法,“在我看来,把戏剧成分形象画面、描写、对话介绍到现代文学里头,是势不可免的。”歌德为了看完他的《驴皮记》不得不重新安排读书日程,他从中看到了与十八世纪写法完全不同的“最新风格”。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历史的秘书,一辈子几乎都待在巴黎,研究每一个地区街道建筑物,周遭的风景真实人物都让他的文章栩栩如生。他在《朗热公爵夫人》中提及的圣日尔曼区就用了巴黎地区的真实名称,这源于他一向认为假想名往往不如真实名称具有艺术效果。导演雅克•里维特在设计电影场景画面时并不需要做太多构想和改动,因为巴尔扎克对于环境建筑都作了精细的描述,有时候繁琐到几乎可称之为冗长地步,但他知道怎么用逼真的画面感牢牢吸引住读者

  《朗热公爵夫人》的开始与结尾都在西班牙的加尔摩罗会修道院,这座伫立在岛屿尽头断崖之边的修道院,躲过了各种政治军事的暴风席卷,拿破仑的跌宕一生只是修女们隐约听过的故事罢了。欧洲各个地方悲伤女子聚在这里,“抛却了一切人世牵挂,在天主的怀抱中完成了慢性自杀,她们的灵魂在悲叹。”夜色降临后,是万籁俱静,只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和晚祷合唱,人生苦难在这张床上安睡。修女们只能通过音乐来追悼往事,诉说残留的激情,每天都割断一次思念,消除一种感官,变得和大海一样心如死灰。这种清心寡欲的超脱与平静较之于巴黎的繁花似锦、人声熙攘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知道那位掩藏在粗布道袍下的泰蕾丝修女,是往日里最擅长卖弄风情的巴黎时装皇后,性格复杂绚烂热烈。她是巴尔扎克笔下描写社会阶层本性的绝佳代表,他不止一次提到“法兰西是一个任性的女子,无论是幸福还是被人任意殴打,都要心甘情愿”。他写着德•朗热公爵夫人(婚前的名字是安东奈特•德•纳瓦兰)和德•蒙特里沃(阿尔芒)荒唐残忍的爱情游戏,也写着法兰西的命运,法兰西就像朗热夫人,他们的爱与敬畏来自于统治者的强有力,艺术、金钱科学支撑着社会,那么权力就是让他们平衡运转的中心。不管是贵族的权力还是爱情中那一方强者的权力,都决定了服从者的前途字里行间,透露着巴尔扎克对贵族男女和法国民众同情,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锐、辛辣的。”他为着法国人的虚荣心有着深深的担忧,另一方面毫不留情指责他们的无情与冷漠。他分析政府错误政策,嘲笑他们的低级趣味愚蠢做法,但若非痛心关切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

  巴尔扎克最为著名的几部作品都具有强烈悲剧性,不论是纯洁美丽的欧也妮•葛朗台还是沦落风尘的艾丝苔,抑或是骄傲的朗热公爵夫人,都因为心中炽热的爱情离最终的幸福愈来愈远。

  二、触摸刀斧的朗热公爵夫人

  巴尔扎克热衷于用书中人物的名字给作品命名,在九十多部作品中就有二十多部作品的名字取自书中人物。而电影的片名的则是来自小说中的一个传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于1946年被克伦威尔处死,国王曾警告周围的人“切勿触摸刀斧”。时值宫廷和圣热尔曼区摆脱了谨慎严谨生活态度,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狂欢,朗热公爵夫人也随着潮流,把心灵中最宝贵财富都虚掷在爱慕虚荣上,靠着他人虚情假意的奉承过活。哪怕生得再美都不及一群情人簇拥着谄媚,没有声望的魅力一文不值。当她无法独占一颗心的时候,便开始扩大疆域,试图统治每一颗心,爱情的期限由一生一世缩短为一个晚上,而她只消知道有人爱她就已然足够了。她索取却不付出,不止一次上演着这种危险把戏。原本,德•蒙特里沃先生也只是她众多游戏中的一环,她只觉得他的身世与众不同,委实新鲜,恰恰就是巴黎热爱的那种过眼云烟般的偶像,足以在为数不多的几天里满足女人们无从释放的矫揉热情。德•朗热公爵夫人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男人的炫耀价值,一时兴起地决定让他作自己的情夫。巴尔扎克嘲讽她就像《花匠的狗》中那个伯爵夫人,不肯委身于自己的秘书,却又为他追求别人而气恼不已。却未曾想,自己的一时任性,却碰到了夺人性命的刀斧。

  朗热公爵夫人知道如何让自己的风情和教养相得益彰,那些刻意示好的虚假劲头都能在她身上变得和谐,她的地位让她免于去和其他女人勾心斗角笑容可掬或是放肆冷淡都被她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完全可以让自己任意变成各种样子,来满足男人的幻想作者对朗热公爵夫人勾引可怜的蒙特里沃先生时的内心作了细致的勾画,何时向他伸出手,何时把欲念深植入他的心中,何时假装恐惧、假装娇羞,何时又戛然而止,留有余味。感情进展快了,她就和他纠缠在词句的争吵上,枯燥无味了,她就适时折磨他,让痛苦加深对方情感

  电影中是无法这样便利地写出朗热公爵夫人的内心的,导演巧妙地运用颜色变换、场景构图和演员表演重现巴尔扎克的文字魅力。公爵夫人的宅邸十分华丽考究,绘制精美墙壁,小巧奢华的摆设,环绕的烛光制造出暧昧情愫,刻意露出的柔嫩肌肤,画面色彩庄重而浓烈得犹如油画般的质感。屋子安静极了,只有他们的对话和“噼啪”燃烧的木柴声,火光忽隐忽现的停留在画面的角落,如同蒙特里沃先生被点燃的激情,而公爵夫人则在一旁肆意玩弄着火焰。她刻意控制着两人的距离,总是将他推开,做出欲拒还迎的高贵姿态,于是,蒙特里沃很少能亲到她,只是偶尔能用嘴唇轻触下她的脸。在他犹豫不前的时候,公爵夫人便将身子不经意地侧向他,用意味深长美妙动作给他勇气。最妙的一场戏是朗热公爵夫人坐在沙发上,勾引站在一旁的将军的一场戏。她总是用美貌和强烈的色彩霸道地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而蒙特里沃则缩进了背景阴影。她扭捏作态地展示着恰到好处的风情,优美修长的头颈投射在身后的白色窗帘上,她和他保持着朋友安全距离,而影子却透露了她的全部心事,毫不掩饰地向他靠拢过去,与其说是引诱,不如说是侵略,试图要占领他心中的每寸土地。可以说在公爵夫人占上风的前半段,她都像女神一般居于画面中,不可一世,阿尔芒充满了谦卑渴望。她肆意地挑逗他,折磨他,就像摆弄花瓶里的花朵,拨弄着他悄悄绽放的初恋

  小说中让痴傻的阿尔芒醒悟的是情场浪子龙克罗尔的一席言传身教,到了电影中,则是他自己顿悟结果。这样的变动让蒙特里沃这个人物更凸现出了反击时的无情与冷漠,当男人终于丧失了耐心,朗热公爵夫人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蒙特里沃一反常态那种顺从谦恭,以惊人毅力开始疏远德•朗热夫人,不仅不再每日像只小狗一样陪伴在她左右,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她那颗尝惯柔情蜜意冷酷灵魂,竟然对仇恨的触动非常之大。他挥舞着复仇的刀斧,把她的发髻按在刃下。“请你将一个女性置于惊马的脚下,或凶猛的野兽面前,她肯定跪在地上,束手待毙。”不过,如果这猛兽饶她一死,她就会爱上这种权势。俯首于召之即来的男人中,强烈的刺激变成了她的软肋,虽然不是爱情,却也是走上爱情道路的路标。于是,在影片的画面中,两位主角的控制权发生了逆转。这在朗热夫人被掳走的那场戏中尤为明显。她气焰全消,衣衫凌乱的缩在沙发上,背景的一团漆黑中隐隐有火光在闪动。随着蒙特里沃的厉声指控,她的爱随着火苗越烧越旺,到后来原本的火光竟驱散了背景中的昏暗。她的影子不再具有侵略感,只是保持着和本人同样的位置,而阿尔芒的影子却比他本人里她还要遥远。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使得她彻底臣服,她不再躲藏,而是任她揉捏羞辱,还要跪在地上祈求垂爱。前后截然相反的对比,使得不管是画面还是故事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她不再随意摆弄家中的花朵,而是虔诚地亲吻它们,似乎是在亲吻爱人双手

  导演很少给演员特写,不依赖演员的个人表演主导故事,而是让背景、画面、颜色、灯光的变幻整体来讲述故事。巴尔扎克也不是单纯的写了一个爱情悲剧,而是在整个社会境况下来叙述故事。导演借着蒙特里沃朋友的口说,“这本书就是一个悲剧”,以此预示了影片的最终结局。

  一场无人在乎的爱情闹剧,到了最后却凄凉收场。无论之前多么油滑、巧言令色,一旦坠入情网,德•朗热夫人就成了伊卡洛斯,因为太靠近太阳和爱情,被热度融化了翅膀,葬身大海。她不知道,从前每一次虚情假意地推开那个男人的时候,也最终推开了幸福与爱情。她用最后的爱情满足了那个男人的初恋,而他无非把她当作一首诗,或许会记得,或许永远不会想起。

  “塔日江,我逃离你幸福的江岸,告别你岸边。永别岩石和树林,永别哀怨女神和回声,永不再相逢。”——波莱《塔日江》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169259/

  《别碰斧子》影评(三):很有法國味道的法國電影(吐槽篇)

  雖然題目寫的是“很有法國的味道”,但是,是否真的?我們就順手把兩個法國新浪潮的導演翻拍文學作品的兩部電影拿來對比一下:Eric Rohmer的O侯爵夫人(1976)和François Truffaut的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1971)。

  如果看完這三部電影,我想有大部分人都會覺得:Rohmer和Truffaut的這兩部電影都為70年代所拍,但居然比Rivette的這部Ne touchez pas la hache(2007)感覺更加流暢,舒服。是因為Rivette的這部在事件插敘上前後非常不協調,而且用了很多字幕解說每一個場景的轉換(而且做得我覺得還不如舞台劇的轉場),而且每個故事銜接讓人覺得非常生硬,演員更加是生硬。

  我想Rivette很想讓這部電影有更多的文學氣息,畢竟自己是新浪潮的啊,但這和Rohmer的O侯爵夫人相比,對白沒有仔細琢磨,讓人覺得很累贅,沒有讓人有一種覺得導演很會玩語言遊戲天份;說Rivette這部電影的剪接和美感,和François Truffaut的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相比,每個場景上的銜接讓人覺得很突然,並不自然,在跳去回憶部分更是讓人覺得,Rivette不會如何和諧的進行倒敘,和François Truffaut之間的水平相差實在甚遠。

  《别碰斧子》影评(四):别碰,斧头

  地中海的小岛上有一所Carmélites修道院。席卷19世纪最初15年的各种狂风暴雨,都撞在修道院一侧的绝壁上化为齑粉。与世隔绝规则森严的Carmélites像一张为人生苦难准备的软床,它吸引着欧洲各个角落的悲伤女人。在法国军队远征西班牙恢复斐迪南七世的权威期间,Montriveau将军请命来到小岛。他故意延长逗留时间探访Carmélites。这所修道院是他唯一没搜寻过的西班牙修道院。他相信在这里很可能藏有一个女人,她对他来说,比生命珍重、比荣誉宝贵。

  隐身于管风琴台上的Carmélites修女开始演奏Montriveau熟悉的乐曲,琴声透露出这位女子曾被人深深爱恋。但她仿佛在说:“我不再受爱情袭击。尽管,我的灵魂围绕着你,但我要留在唱诗台棕色的裹尸布下面,任何力量都不能将我从这里带走。而你也永远见不到我。”

  第二天,Montriveau和市长一起参加望弥撒。那位弹琴的修女出现了。她戴着头套包裹着修女的粗布衣衫,苦修生活使她只剩下了灵魂。曾生活在奢华之中轻浮、刻薄的女王如今吐出的声音谦恭而圣洁。市长发现Montriveau将军在这位修女开口唱经时泪如雨下。

  几年前,当修女还被称作Antoinette小姐的时候,波旁王朝正处于复辟期。一度落魄的公爵恢复了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头衔,成为新政界中最显赫的人物。Antoinette小姐依家族决定嫁给了他。公爵和公爵夫人互相排斥,他们既不是事实夫妻也不是灵魂伴侣。当波旁王朝摆脱了奄奄一息的状态和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之后,穷奢极欲的生活再度回归。公爵和公爵夫人也开始各自追求享乐。美貌的Antoinette成为时尚王后,她不仅沉醉于奢华的装扮,而且希望统治男人们的心。Antoinette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施展魅力获取追求者,然后再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表示清高。在招待会、舞会、晚会上,Antoinette不断重复这种危险的把戏。

  一天晚上,她来到好友家并见到了Montriveau。拥有传奇经历的Montriveau是老将军的独生子。他倜傥风流、高贵腼腆。Antoinette的好奇心既强烈又自然,她故技重施,并因为对方疯狂的爱而沾沾自喜。临近中年的Montriveau阅人无数却保持着信仰、幻想和热情,他付出了绝无仅有的真挚。当公爵夫人的游戏被识破,愤怒的Montriveau绑架了她。但出于爱Montriveau放弃了报复的计划。从那刻开始,Antoinette的心中燃起爱火。随后,一场阴差阳错的误会使Antoinette心灰意冷地走进了修道院,Montriveau则开始了长达5年地寻找。

  发现两人依然深深相爱的Montriveau和愿意帮助他的朋友们决定从修道院一侧的绝壁上凿出通道,劫走Antoinette。但最终他们劫到是一具尸体。

  影片Ne touchez pas la hache改编自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片名来自一个古老的典故: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看守将一把斧头指给人看时告诫:别碰,斧头。传说蒙面人用这斧头砍下了查理一世的头。

  78岁的导演Jacques Rivette在影坛活跃了60余年。虽然,有评论指“论名气,他不如Rohmer;论对电影革命的代表性,他不如Godard;论国际知名度,他甚至比不上Assayas。”但曾任《电影手册》影评人和主编的Jacques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在作品中吸收和探讨其它艺术形式。这位元老级导演始终和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谈起改编他表示:在重看一本小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就像重温往事一样,小说的力量一点儿也没有减弱,而是更加地神秘、有力而精确。话虽如此,这片子却票房惨淡落败柏林。

  把感情当作猎杀游戏是被男女热衷的事,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被导演们热衷的事,这些斧子都不好碰。

  《别碰斧子》影评(五):《别碰斧子》

  一段17世纪的禁忌之爱,甚至根本称不上是爱情,还未发生就是死路一条,那对没救药的贵族男女,无休止地相互折磨,蚀心之痛让他们无一夜得以成眠。影片在荒岛上的修道院里开场,又不露痕迹地回溯至大革命后落寞的巴黎华廷,其中并不存在任何时空交错,“爱情、战争、音乐,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三重演绎”。修女和病夫也好,公爵夫人和将军也好,身份不过是框定他们绝望灵魂的伪装。

  《别碰斧子》更像一出宗教剧,铁栏杆和十字架后的女人面孔苍白地忏悔,社交舞会的纸醉金迷掩不住贵族时代的江河日下。空旷的画面之后,隐藏着一个关于恐惧和死亡的大秘密。而转场的黑屏字幕告诉我们,舞台下有个提词人,他不动声色地洞悉着一切。

  《别碰斧子》影评(六):她是心上的一首诗.....

  quot;她就是一首诗...."电影的最后,在摇摇晃晃的船上,侯爵绝望地呢喃着。

  原来爱可以这般撕扯。Antoinette夫人的倔强傲气在狂野的真挚里慢慢被消磨。一段胆颤心惊的绑架,Montriveau唯一的目的只是“一分钟,只要一分钟,我只想占你的生命中的一分钟..."

  纷飞的裙裾,裸露的肩膀,扬起斜睨的眼角,鹅毛扇..一个完美风情的女人,她可以不是最端正的五官绝佳的身材和十足的青春年华,但倔强和隐隐不屑让她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即使是心从没有沦陷过的Montriveau侯爵。两颗过于强势的心可以撞出最热烈的火花,但注定不能合一,碰了危险斧子的她,在昏暗的Carmélites修道院永远躺下也许是完整的结局....

  《别碰斧子》影评(七):说不清,道不明,爱,也许就是折磨,就是一瞬。

  交错的爱情起初叫人同情。我从最初看到男主角的眼神以及表情开始,就真实的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感伤。得不到,怀疑,错过。爱情有时候面目狰狞。

  我觉得我从这部片子里发现了贵族骨子里的真正真实的优雅。所谓金玉其外,很多古装片动辄以精美的道具服装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我们都默认了,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套的现代故事```男主略带迟钝的脚步,女主影影绰绰的卖弄风情。没有背景音乐煽风点火,有的是耐心,耐心。像男主对女主的爱,无端在忍耐中爆发,沉默后,是错过。

  这样一部看似丝毫没有野心的电影,男主不帅,女主不美,极少有激烈的对话,也缺少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弄不清到底这爱是随着女主的死逝去了,还是深埋男主心里。但无疑,对第一次看本片的我,那似有似无的座钟声,频繁的脚步声,男女主角的叹息声,完全带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感受。

  感伤,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被表现出来的。可贵的是,该片在我眼里,做到了这点,美妙的自然声。

  至于标题,算是我对这对角色令人错愕的爱的第一观感吧。近期唯一的叫我在严重剧透的情况下,仍保持一直揪心状态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