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沃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沃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4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沃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沃伦》是一部由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执导,米卡丽娜·拉巴克斯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沃西尔·沃西尔利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沃伦》观后感(一):不忍卒看的一段历史

  其实这是一段我们很不了解的历史,知道波兰人苦,但不知道有这么苦。

  影片就是以一个村庄从1939年到1944年前后的经历,以一个波兰女子的视角来展现那段残酷、血腥的历史。这里不多说历史,主要说说电影拍摄手法。

  这是一部极端的写实主义电影,大量的屠杀场面直接、冷酷、暴力、残忍,令人不忍卒看。

  电影的视角很单一,基本就是以女主角Zosia的经历,来描述她目睹的悲惨世界。

  影片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开始就是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歌舞场面,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喝酒、做爱、玩耍,用以反衬后面要出现的苦难情景。

  当然,细节的对比就更多了,不过,刚开始看的时候,都还看不出来眉目,看到后来才会想起来那些近似的镜头。

  由于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加上强烈的脸盲症,其实很多人一开始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波兰人,哪些是乌克兰人,哪些是俄罗斯人,只有德国人,一看那身军服就能辨认出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算有情节,有点历史大片或者《白鹿原》、《活着》的味道,但到了后半部分,就只剩下叠加性地展示各种凶残的屠杀了。坦率说,虽然导演很有勇气揭示这段历史,但后面这些屠杀场面的展现还是有点缺乏节制,Zosia在其中的逃亡不过是为了让她与观众反复目睹这些血腥的场面。这有点像《索多玛120天》、《电锯惊魂》等一样,也是反复用各种恶心的场面,展现人性之恶与变态。

  如此说来,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剧情片,后半部分则是恐怖片,心理承受力弱的观众最好还是不要看后半部分,不然会对这个世界感觉绝望。

  从剧情设置上来说,应该也是导演的无奈,因为前面出现的各种人物,到了片中的一半或大半时,都死得光光的了,只剩下Zosia一个人和孩子,这故事还怎么讲下去呢?

  可以说,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些不足,它很真实,很粗暴、很直接,血淋淋地,毫不掩饰,让人就像目睹了屠宰场中的一幕,但离大师水平,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沃伦》观后感(二):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

  沃伦

  对影片背景一无所知地打开电影,被电影刚开场的祥和温暖所欺骗,以至于当暴虐来临时,毫无准备地被吓了一跳。然而,慢慢也就麻木,看到尸横遍野也并无触目惊心,只是从心中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荒谬,对,就是荒谬。前一分钟还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突然就抡起斧子向你而来,扒皮插眼无所不用及,几乎无法用人类的理性来理解,然而同样的事情,从伯罗奔尼撒、圣巴托罗缪、印尼、卢旺达,,,,不同的时期、地区、民族中,不断地反复发生。究竟发生了什么把人都变成禽兽不如?我在现场,会怎么做?用上帝视角旁观的我心存疑问,也许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不能比电影中的恶棍或者受害者做得更好,在那个时刻,选择不做恶棍的结果也许就是只能做受害者,中间派没有生存空间,他们不是被敌族就是被本族暴徒所杀,在电影中女主妹妹的结局就是如此(象片中女主那样能够苟延残喘逃出生天是很幸运的)。乌合之众的暴力可怕且传染性强,对群体、宗教的过度认同会让人失去思考能力,听从“领袖”剥离人心中的温良恭俭让,只剩下恶(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魔鬼)。

  片中出现了德军,虽然屠杀犹太人,然而相比片中乌克兰人、波兰人,方式竟让我觉得很仁慈;最终,女主也是依靠德军的保护,才有机会逃离,额,这也是一种荒谬吗?

  这样的一部貌似纪录片的电影,让人不想评论它的电影技巧。然而事实上,导演确实很牛,篇首的婚礼、歌声、月光下的小溪美丽如同梦幻,与沉重的主题产生强烈对比;用母子逃难的经历逐步带出暴行,使观众始终牵挂着他们命运,不断来临、升级的暴力也更加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到高潮部分几乎令人窒息,,,,,最终还好,导演还是给我们一个略带光明的结局,以免我们深陷黑暗无法自拔。

  Wolyn

  Yo abrí la película sin saber nada sobre el contenido. yo era tan engañado por la amablidad de la primera parte que estaba mucho sorprendido cuando las violencias venian. sin embargo, poco a poco, la pelicula debilitó mi sensibilidad con mas y mas y mas cuerpos,otro sentímiento extraño ocurria en mi corazón, eso es ridiculo, si ,es la palabra exactamente . los hombres eran vecinos, amigas, hermanos buenos un minuto ante, de repente, ellos tocaron hachas a ti, hicieron todas manera a torturarte,,,,no puado comprender las cosas en la razón. Pero, en la historia de humanidada, los asuntos semejantes repetieron suceder en el tiempos, zonas, etnias diferentes, como Peloponeso, San Bartolomé,Indonesia,Ruanda. Que cambia los personas a las bestias? Que yo hiciera si estuviera alli? Hay esos dos dudas en mi corazon cuando vi la pelicula con un vision como dio. A lo mejor, la respuesta de secunda pregunta es tambien la primera. No pudiera hacer mejor que los diablos o víctimas. En ese momento, si no hiciera violencia, quizas el unico resulto es ser victima, no existe espacio por los centristas, quien eran matado por sinüerɡüenzɑs de enimigo o amigo. El fin de La hermana es asi. (es demasiado gran fortuna como la protagonista escapó el peligro. la violencia de la multitud es horrible y contagioso, la identidad del grupo y religion va a hacer los personas perder la capilidad de pensar, obedecer a los "lideres" ,quienes pelan las bondades de las corazon, quedan solo malos.( quizas, hay diablo en todas corazones)

  En la pelicula apareceron los alemanes quienes mascaron los judios, es tan extraño que me parece que la menera es muy humano en comparación con los ucranianos, polacos en la película; en el fin, la protagonista tuvó la oportunidad a escarpar con ayuda de los alemánes. Aye, es una ironía también ?

  o quiero comentar mucho sobre las tecnicas de la película parecido de un documental. En realidad , el director es muy ingenio verdaderamente. la boda, las canciones, el arroyo bajo la luna de la primera parte son tan bonito como sueño, hay un efecto impresionante cuando comprado el tema pesado; Usando la historia de la escape de la madre y niño conduce las violencias, los audencias estan preocupando de sus destinos, las violencia vinieron poco y poco, mas y mas, que captura la corazón de los audencias estrechamente, casi se ahogan hasta la climax,,,,,, finalmente , el director nos da un buen fin, evita a ponernos en el lado oscuro del humano sin escapar.

  《沃伦》观后感(三):不忍卒看的一段历史

  其实这是一段我们很不了解的历史,知道波兰人苦,但不知道有这么苦。 影片就是以一个村庄从1939年到1944年前后的经历,以一个波兰女子的视角来展现那段残酷、血腥的历史。这里不多说历史,主要说说电影拍摄手法。 这是一部极端的写实主义电影,大量的屠杀场面直接、冷酷、暴力、残忍,令人不忍卒看。 电影的视角很单一,基本就是以女主角Zosia的经历,来描述她目睹的悲惨世界。 影片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开始就是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歌舞场面,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喝酒、做爱、玩耍,用以反衬后面要出现的苦难情景。 当然,细节的对比就更多了,不过,刚开始看的时候,都还看不出来眉目,看到后来才会想起来那些近似的镜头。 由于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加上强烈的脸盲症,其实很多人一开始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波兰人,哪些是乌克兰人,哪些是俄罗斯人,只有德国人,一看那身军服就能辨认出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算有情节,有点历史大片或者《白鹿原》、《活着》的味道,但到了后半部分,就只剩下叠加性地展示各种凶残的屠杀了。坦率说,虽然导演很有勇气揭示这段历史,但后面这些屠杀场面的展现还是有点缺乏节制,Zosia在其中的逃亡不过是为了让她与观众反复目睹这些血腥的场面。这有点像《索多玛120天》、《电锯惊魂》等一样,也是反复用各种恶心的场面,展现人性之恶与变态。 如此说来,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剧情片,后半部分则是恐怖片,心理承受力弱的观众最好还是不要看后半部分,不然会对这个世界感觉绝望。 从剧情设置上来说,应该也是导演的无奈,因为前面出现的各种人物,到了片中的一半或大半时,都死得光光的了,只剩下Zosia一个人和孩子,这故事还怎么讲下去呢? 可以说,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些不足,它很真实,很粗暴、很直接,血淋淋地,毫不掩饰,让人就像目睹了屠宰场中的一幕,但离大师水平,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沃伦》观后感(四):你知道电影都是假的,但你同时也知道历史是真的

  比恐怖片还恐怖的战争片。

  讲述二战期间一个波兰少女的遭遇,让观众了解到Volhynia这个地方曾经发生的可怕的历史。

  Volhynia二战前是在波兰人统治之下,但这个地方的多数民族是乌克兰族,第三种人是犹太人,二战开始前犹太人就已经被两个民族的人歧视了。二战刚开始,苏联红军来了,波兰人被流放。后来德军占领了Volhynia,波兰人回来了,犹太人被清洗。再后来,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乌克兰民族主义抬头,波兰人和犹太人被乌克兰人无差别屠杀。

  应该说在苏联或者德国控制Volhynia的时候,事情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了,但是女主还能勉强生存下去。但是UPA统治下,也就是电影的最后二三十分钟,乌克兰人被煽动起来,对所有其他民族的人进行的屠杀,简直残暴得令人恐惧。

  曾经的邻居、朋友、乡亲,甚至夫妻,昨天还一起喝酒聊天、下地干活,今天就拿起斧头要了你的命。电影最后展示的砍头、剥皮、挖眼、人体火把、两马分尸……真的惨绝人寰。关键的问题是,你知道电影都是假的,但你同时也知道历史是真的。

  电影一开始婚礼时的民俗,门槛上砍掉新娘的头发以示嫁为人妇,以及围着圆圈接力扔燃烧的木桩的传统游戏,与后来门槛上砍掉妇人的头和小男孩火把,都是讽刺的对比。

  女主从青春美丽的少女变成精神崩溃的行尸走肉,到底最后女主活下来了没有?一说是最后已经死去的初恋赶着马车来接她说明她已经死了,另外一种理解是这是她精神崩溃后的美好幻想。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遭遇了这么多恐怖的事情,死去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看电影比较难分清角色到底谁是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斯拉夫人长得都差不多。

  《沃伦》观后感(五):讲真,这部我吓傻了啊

  这部,胆子小的,我建议还是看看影评就好。

  电影就不要去看了。毕竟有一些血腥、暴力虐杀,裸露性爱等画面。很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

  像小七这么胆肥的人,就当我没说。(我不会告诉你,我正吃着午餐,然后我没有食欲了...)

  《沃伦》豆瓣8.4

  《沃伦》观后感(六):极端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

  电影在金属的尖锐摩擦声和呜咽的管乐中结束了,所有的字幕走完了,屏幕一片漆黑,心情也陷入无边的黑暗。当我终于疲惫的走出影院后,决定稍稍做些功课,把这部影片介绍给大家:波兰2016年影片《沃伦》。 新闻回顾:波兰议会在2016年7月公开呼吁确认1939-1945年间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波兰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并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沃伦大屠杀纪念日。奇怪的是没有一篇关于此事的中文报道。 历史回顾:二战以前沃伦属波兰第二共和国,而现在归属于属乌克兰境内,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1941年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乌克兰起义军(极端民族主义者)协助德国纳粹屠杀了15万犹太人。在1943-1944年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杀害了至少10万波兰侨民,其中在7月11-12号之间就杀害了1万多波兰人。不管波兰男人和妇女儿童甚至婴儿,都惨遭多种恶毒的手段被蹂躏迫害致死。波兰历史学家称,当时有4000多波兰人被乌克兰百姓救助,最少有400名乌克兰人为营救波兰人而死。 从归属的历史变迁,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一地区所经历的波折。这让我想起哪位先哲的一句话:民族国家的边界是用血来划分的。影片《沃伦》在16年10月上映,虽然没有赶上议会公开定性的日期,但绝对是第一时间了。故事聚焦在一户普通波兰人家庭两个女儿的小女儿索菲娅身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乌克兰小伙,影片开始于1939年大女儿充满民族情趣的幸福欢快又热闹的婚礼,同时透露索菲娅也和一个乌克兰小伙在热恋中。不过婚礼后,父亲为了土地和金钱无情的将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富有的波兰鳏夫。接下来沃伦进入了苦难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1939年-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娅的富农丈夫被流放,索菲娅被乌克兰男友救下,而男友却因此被红军军官一枪爆头。索菲娅在男友家生下孩子。 第二时期:1941-1943年,德军占领全波兰,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本来反纳粹反苏联的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对抗苏联沦为纳粹帮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同时,也为解私恨杀了不少波兰人。 第三时期:1943-1944年,德军大撤退后,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东正教堂成为鼓动极端民族情绪的场所,昔日农田里嬉笑怒骂共同劳作的村民,也高举起镰刀斧头忽然变成杀人狂魔。索菲娅目睹了身边所有人被各种变态手段残害致死:有砍头,剥皮,二马分尸,火烧……等等。最终,索菲娅倒在逃亡路上。 影片充分还原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真实场景,开始的歌舞欢庆场面让人非常愉悦,后来的屠杀残忍血腥,极度恐怖,让人头皮发麻。影片还运用了大批文学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隐喻,比如大女儿婚礼上将头放在门槛上,被人用斧头砍掉长辫表示她已为人妇,而最终她被人拖到门槛用斧头砍掉头颅;婚礼上人们玩弄燃烧的木桩取乐,后来波兰男孩被捆成木桩烧死:索菲娅男友在家门外被红军军官枪毙,而他的儿子却在屋内降生。而最大的隐喻则是索菲娅的身体:开始于浪漫的献身,后来成了了金钱交易牺牲品,之后又经历了偷情,被暴打,被蹂躏,最终彻底倒下。 影片最后的镜头颇有诗意,索菲娅躺在马车上,赶车的是乌克兰男友,孩子依偎在男友的身边(指明孩子到底是谁的),马车伴随着撕心裂肺又呜咽动人的音乐渐渐走向天际。 影片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沃伦大屠杀和卡廷惨案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禁了半个多世纪。所以影片引用波兰科学家简-扎勒斯基的一句话作为开篇字幕:东部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是用斧子砍杀,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更糟,超过第一次。这是对七十多年来因为政治原因对历史真相的封锁和沉默的悲愤的控诉。影片用惨叫和鲜血告诉我们: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多么脆弱,铭记历史对人类的每一步前行是多么重要。因为政治原因埋没真相是多么卑鄙可耻,无异于第二次杀人,这种粗暴的禁言和歪曲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种族之间确实有太多的微妙: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信仰不同,甚至性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人性的背后都有着魔性,当人性有了缺口,即刻可能会被魔性吞没。当人性泯灭,任何人哪怕是同宗同族兄弟手足都可能成为俎上鱼肉,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中华民族更有体会。那么是什么释放了魔性?也许是欲望,是贪婪,是嫉妒,是仇恨,总之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上帝不只是打乱了巴别塔建造者的语言,而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人性弱点;不是语言让人类停止了建造巴别塔,而是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只能专心于攫取,掠夺并提防被掠夺,泄恨和复仇。 “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我们见过接触过太多的民族主义,所以还是加上“极端”两字更准确吧。

  《沃伦》观后感(七):多民族国家的未来

  很多人说,多民族国家没有未来,但奇怪的是多民族国家还越来越多了。多民族国家繁荣富强还好,一旦暴发战乱,那像本片这类残忍的屠杀将是必然发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都说,民族矛盾,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而且不可调和。

  二战结束以后,以新芬党等极端组织为首的爱尔兰人在北爱尔兰,也就是英国控制的领土上,不断的和英国人作对,绑架、杀人、爆炸、分尸,无恶不作。那他们之间的深仇大恨哪里来的,这要追溯就得追到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对爱尔兰的征服战争了。靠,你逗我呢吧,一千年以前的事打到现在。对没错。那时的英国人和爱尔兰人,生下来就知道仇恨对方,直到后来英国政府占据上风,新芬党宣布武器换议席,才算表面终止了街头流血冲突。这厢爱尔兰人刚消停,那边苏格兰人又吃饱了。如果苏格兰弄不好,出流血冲突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可是英国,大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其他国家呢?就在今天,你带着女朋友排喜茶的队开速8的房的同时,中东有超过300个部族在互相仇杀,库尔德人在被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轮奸,啊不,围歼,歼的美国人输血都来不及。非洲,野性非洲,类似乌干达、卢旺达大屠杀那样的悲剧还在各种上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不了好几波。在同一片土地上,多民族必然导致多矛盾。民族矛盾裹挟宗教问题,那就更无药可救了。

  《沃伦》观后感(八):请你们放心去看,并没有那么血腥

  今天下午看了这部电影的完整版,150分钟,冗长的一部电影,前两个小时像流水账一般絮絮叨叨地讲女主角的爱情,婚姻,就好像只是在讲一个东欧农村女性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嫁人,喂牛,种田,照顾孩子,乏善可陈,让人昏昏欲睡的剧情,偶尔跳出两段重口味镜头,一是女主的丈夫砍掉偷鸡贼的手,二是水桶里女主角丈夫的人头。然后的半个小时才是电影的高潮,在这半小时里,有一些残杀镜头,像我这样经常看恐怖片的人会觉得也没有宣传的那么血腥,未成年人和从未看过重口或恐怖片的人可能会吓到。

  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抱着猎奇找刺激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的,很多宣传这部片子的人都说它“全程高能充斥着血腥性爱和裸露的场景”,没有这么夸张,这不过是一部历史片。看这部片子不能抱着猎奇的心态,否则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很多优秀电影都有这样的套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去反映一段大历史。如果细看,会发现,在姐姐的婚礼之后,女主角便鲜少露出笑容,她的人生注定是一场逃不掉的悲剧。她做为一个苍白无力的小人物,注定无法对抗残酷的历史。片中每一个人都如此。她的姐姐,以为找到如意郎君就可以平静地过完一生,她的幸福开始于门槛,砍掉辫子的瞬间就意味着她成为他的合法妻子,他们从此可以合法的一起种土豆,卖土豆,生儿育女,什么苏联人德国人看起来和她平静如水的生活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她的幸福也终结于门槛,她在门槛上被斩首,被她的波兰同胞斩首,她的人生像她的发辫一样被斧头和门槛终结。

  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吗?

  安守本分,努力奋斗,就可以为自己赢得美满的命运?很显然,不能,否则女主角就不会和她的孩子命丧狼口,她的姐姐就不会死于斧下。

  讲一个现实的例子,印尼华人。70年代,印尼华人被屠杀50万,被斩首,肢解,甚至烹杀的不计其数,华人妇女被轮奸之后虐杀,1998年,印尼华人再次遭到屠杀,手段和之前一样野蛮凶残,这次留下的,是彩色的照片,每一张都触目惊心,比任何恐怖片都有视觉冲击力,比《沃伦》惨绝人寰到不知哪里。我们都知道在东南亚的华人勤劳勇敢,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富足的生活,他们大多是守法的好公民,却屡遭荼毒。你们觉得,这是他们逃的了的吗?这是他们能决定的吗?

  所以,在我看来,这片子看似在说一段历史,其实更深的是表现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人最终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沃伦》观后感(九):可以用爱解决的问题,非要用暴力

  这是一个欧洲种族主义冲突引起的种族灭绝屠杀惨案。这种题材看起来需要一些勇气,既要忍受满屏幕的血腥,还要承受故事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压抑和绝望,影片的结尾非常梦幻,不知生死的女主和初恋男友抱着孩子,行进在乡间小路。这一幕体现出创作者的美好愿望,可以用爱解决的问题,非要用暴力呢?

  同中国的相同题材《南京南京》比较起来,我觉得本片更人性一些,选择的角度更加有趣,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贯穿整个惨案,结尾回归梦幻,亦真亦假。

  这个屠杀是非理性的,中世界的,野蛮的,原始的,粗略查了查这段时期的历史,发现这里面出现的问题,和中世纪的解决方法差不多,征服与被征服,暴力解决一切,用神的名义,种族的名义赋予杀人以正义感,而不是用爱来解决纠纷。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导演一开始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姐妹二人不约而同的爱上了乌克兰少年,他们分属两个种族,但是却互相恩爱,这其实应该是两个族群间解决纷争的手段,双方相安无事,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可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贪欲,凶恶开始慢慢蔓延。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长期认为受到波兰压迫的乌克兰人投靠纳粹,开始疯狂的血洗波兰人,为的就是本地区的民族独立。这种近似疯狂的行为,尤其是针对平民的行为,违反了人类行为的底线,无论目的如何的高尚,都必须遭到唾弃。

  《沃伦》观后感(十):愿世界从此不要再有战争

  刚开始以为只是一般的战争片,影片刚开始还带着欢乐的氛围,只是越到后面越不敢看,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女主一路逃亡的绝望。在战争年代,活着就是一件很幸运很奢侈的事情。可是每天提心吊胆的活着,每天见到的都是遍地血腥的尸体,都是残忍屠杀的场面,该有多绝望。精神被一点一点的催毁,一点一点的变得麻木。最可怜的还是小孩,那么小的年纪就要看到那么多血腥残忍的场面,目睹人性如此恶的一面。

  抱着孩子的母亲在血腥的屠杀中一路逃亡,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酸。看到那些虐杀者用那么残忍的手段去迫害同类,连小孩都不放过的时候,真的很震惊,很痛心,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残忍,如此的没有人性。战争会带来死伤,这或许是避免不了的,可对杀害者一点尊严都不留,身为人类对同类的弱小如此折磨,真的变态到如此地步了吗,他们的心一点都不会痛吗,战争真的会让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吗?据说电影表现的还只是真实战场的不到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己经让一个正常的人无法接受了,那真实的是怎样的骇人听闻,惨绝人寰。

  我真的愿意相信人性本善,真的希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也不要发生这样残忍血腥的事情。希望每一个小孩都能健康、开心的长大。希望我们都能永远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要再有战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