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罗地亚宪法》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克罗地亚宪法》的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5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罗地亚宪法》的观后感10篇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由拉伊科·格尔利奇执导,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德扬·阿西莫维奇 / 瑟妮佳·马林克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一):《克罗地亚宪法》不是一堂刻板的法律课,而是关于歧视与爱的温暖故事

  《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无法从片名一望而知的电影(看完之后又会觉得片名非常意思)。但它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它串联起不同的人物关注于一个共通的主题,既晓以“大义”,又关怀个体,既温暖幽默又不失表达的严肃与完整。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同性恋教授和他的邻居夫妇。教授被人打伤,本身是护士的女邻居来帮忙照顾他,作为回馈,教授要帮助她有阅读障碍的警察丈夫准备宪法考试。

  教授和警察之间,不止是知识分子与大老粗的差异。

  警察却是个塞族人,当年喝醉酒误入克族人的队伍,才让他能够在克罗地亚生存下来并当上了警察。面对教授的敌意与羞辱,他针对其同性恋身份进行反击。但其实,警察先生本身并不歧视同性恋,在看到有人骚扰、欺负教授时,还表现出相当的正义感。

  社会状态、历史遗恨和个人情感等,给人与人的相处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自己只知道抱怨,显然不助于问题的解决。歧视与憎恨,只能带来更多的歧视与憎恨。教授与警察之间本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但先入为主、针锋相对,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相处和互助,而且让他们彼此都更加痛苦。

  教授与警察的宪法课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一状况也有着另一层的象征意义:法律条文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距离。法律的基础就是“平等”,而现实中处处都是歧视,法律无法被保障,那就是一纸空文而已。法律要有真正的意义,需要人在内心在思想上的认同。

  教授与警察之间的紧张,还是可以被缓和的。护士作为中间人,有着重要作用。在警察这边,夫妻之间是满满的爱,她能够勇敢地跟异族的他结婚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也有着良好的互动。而在教授这边,除了帮忙照顾他和他父亲之外,她也非常同情教授的遭遇,并倾听之鼓励之。

  能消除恨与歧视的便是爱,人最本质的爱,形式不同但都同样温暖的爱。但不光只有爱,爱也需要一个自我认知的前提。双方的错误都必须及时明确地指正出来(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因为顾忌而有所保留。认识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真正意识到了错误才能在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授这个人物还值得特别来说一下。教授与警察之间算不上大问题,他的痛苦还是来自于自身。一般人对他的歧视甚至打骂,他已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爱的人。他无法压抑自己的爱,却也不忍辜负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勇敢去追寻自己的爱,但心里也有愧疚的一面,虽然与父母产生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爱却也是无法割舍的。这种折磨将与他终生相伴。

  有爱才会痛苦。教授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和爱人了。母亲和爱人已经都离开了,剩下病床上的父亲,是他在这世界最后的牵挂。

  现在,他的邻居,一对善良的普通人进入了他的生活,为他孤独而且还有些偏执的心带来一些温暖与光亮。

  影片并没有过于理想化地来表现双方的互动,而是赋予人物可操作的动机,从彼此实际需求出发,慢慢消除了各种偏见与障碍,达成一种互助友爱的状态。这一堂“宪法课”终于是没有白上。

  小楼中升起的一点光亮,未必能照亮整个世界。打教授的极端主义青年依旧不知悔改。电影中有很有趣的一幕,教授在警局遇到被抓的青年,青年不停地咒骂,他把他所反对憎恶的人都骂了一遍(不止同性恋,还有塞尔维亚人、共产主义者、吉普赛人、犹太人等)。这一幕不仅表现了极端主义者的恶意和愚蠢,也间接交代了当下在克罗地亚容易被歧视的少数族群有哪些。

  电影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在路上放置藏有玻璃渣的香肠的杀狗怪人。在他母亲误食他的香肠身亡、他自己也被狗咬伤的情况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他的行为。这世界可能比人想象的更加复杂,公共问题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解决的。

  《克罗地亚宪法》以宪法作引子,表现了克罗地亚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并感叹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故事生动,细节丰富。尤其对重点的同性恋议题的处理颇为不俗,不只是一个温馨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多个面向,有大有小,有主有客,非常动人。影片整体非常成熟,有的放矢,又很具观赏性。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二):我不赞同,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在RYB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看到这部电影,想起某大v号下面有人留言: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可耻。在亵童这样的肮脏罪行面前,竟然有人把同性恋与其相提并论,而且那条留言,竟然还有不少人点赞。作者狠狠回击:你不是蠢就是坏!

  看到这片里面,男主人公病榻上的父亲、自视甚高的大学生、路边的小青年…他们都在以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身边的人。在他们眼中他们认定的错就是错,他们主张的对才是对。他们不认可的、看不惯的,就要坚决打击,却从来不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说回这部电影本身,感谢前面豆友的评分,才让我对这片有了观看的兴趣,看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佳片。小语种,平凡的卡司,讲述着一点都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细致,才最打动人心。

  片中那位光头大个子塞族警察,看起来不是很友善的面孔,但却有一颗平等、包容、善良的心。是全片最闪闪发亮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也有各种偏见。人生而平等却又生而不同。有一些恶,是真正的恶,作恶的人对别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这是一个健全的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分辨的!而有一些,仅仅因为你没见过、看不惯、无法接受就对抗、排挤甚至不齿、诋毁、加害,这就是偏见。你可以不赞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请你尊重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们。

  生而为人,应该如此吧。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三):人人生而平等

  光鲜体面的同性恋异装教授,住着大大的房子,领着不菲的薪水,有涵养,有学识,认识各种上层人物;邻居低薪阶层的异性恋夫妇,没钱,没房,受同行歧视,不被人待见,这样不同的两种人,似乎一辈子都不可能会有任何交集,却因为一次教授被打,将两个世界的人拉到一起,我们这才看到,哦,原来不管他们是同性恋、异性恋,不管他们有钱、没钱,其实他们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偏见喜好,都追求着幸福,都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地活着,人人生而平等,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偏见

  教授因为邻居丈夫是塞族人,内心对他一直很抵触,那是因为他和他母亲以前曾被塞族人所伤害过;而邻居丈夫在被教授指责之后,也脱口而出,基佬就是摸小男孩的鸡鸡,基佬不应该收养小孩;大街上那些殴打教授的混混,更是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教授穿女装,喜欢同性男人,就对他大打出手……教授不喜欢塞族人,邻居丈夫觉得基佬是摸小男孩鸡巴,混混们觉得基佬就像妖魔一样应该被人唾弃,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偏见活着,喜欢某一类人事物,又讨厌另外一种人事物,大家都一样。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活着,我觉得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没救了;你觉得基佬就是到处吃鸡巴;他觉得女秘书就是出卖身体;我觉得男人不赚钱就没脸活着;你觉得藏族人就天性残暴;他觉得不生孩子的丁克就是奇葩……职业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各种偏见与歧视,到处充斥着这个社会,在我们眼里,我们不喜欢的那类人,仿佛就不是人了,他们是妖魔,恨不得离他们远一点,见他们就揍,可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鄙视他们,却不知他们也鄙视着另外一类人。

幸福

  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赚很多钱、买大房子、娶漂亮的妻子、生一堆可爱的孩子……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这一生追求的,都不过是“幸福”这两个字,谁都不能免俗。不管你干什么职业,高大上的教授,还是卑微的护工,也不管你多有钱,家里拆迁几套房子,或者每月领着只够糊口的工资,更不管你是男是女,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大家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样的。

  教授那么有钱,住着那么大的房子,可还是不是只为了父亲活着,父亲一死,他立马想要自杀,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最爱的母亲死了,最爱的男人也死了,他孤独而又痛苦,甚至没有力气再去重新爱另外一个男人;而邻居的夫妻俩,一辈子不能有孩子,住在租来的狭小的房子里,不受其他邻居待见,丈夫还因为是塞族人在工作中不断被鄙视,身体还不怎么好,生活理应艰难又辛苦,可是他们却十分幸福。你能说人有钱就幸福了吗?在幸福面前,同样人人生而平等。

同性

  片中还展现了在那个年代里,同志生存的辛苦。教授被人打成那样,还是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被别人耻笑,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选择隐忍,不肯报案,他做错了什么吗?仅仅是因为勇敢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穿女人衣服,喜欢男人,他有妨碍到任何人吗?教授平时寡言慎行,表现的十分冷淡,也不过是因为社会不够宽容,人们不够开明,无法接受他这样的身份。即使是在现在,这个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家在网上都说着同性也是爱,也需要被尊重,可是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遭人非议呢?

  除了社会带来的外界压力,同性恋还要每天面对自我的否定与怨恨,那个男学生对教授说,他有个朋友也是同志(其实应该就是他自己),要怎么避免向父母出柜带来的痛苦,教授说,无法避免,只能忍受,你生而为同性恋,一辈子都是同性恋,这一生都要在不断痛恨自己与否定自己种度过,每一天都要承受内心的煎熬,直到死去的那天!就算如今社会已经足够进步,又有哪个同性恋能十分大胆自信地觉得,自己真的不比别人差呢?嘴上说说,也不过是为了给懦弱的自己打气。

以貌取人

  教授整天板着脸,一副不近人情的样子,但其实啊,他的心比谁都柔软,他比谁都善良热情;他穿着女装,化着浓艳的妆,走在大街上,你会觉得他好变态,但是你看到了他的心吗?他的心比谁都纯粹!邻居的夫妇两个,看上去都肥肥的,长得也不好看,而且也像教授那样,整天绷着脸,恨不得告诉别人,没事少来惹我,如果你遇见他,绝对不会想和他们说一句话,但他们却也如此善良,一次次帮教授换药、整理家务、给父亲喂食。

  他们两个真的是为了教授的房子吗?我相信并不是,一开始妻子说起来的时候,我相信她是真的很喜欢教授,所以故意用一个看上去对他们很有利的理由,骗她丈夫说,她对教授那么好,是有所图的!但其实后面他们都发现,他们是真的喜欢教授,虽然教授会给他们护理费,但一般的护理需要倾注感情吗?那么细心的护理与整理家务,如果不是带着喜欢的感情,谁信啊?而且最后教授自杀,如果他们是为了房子,何必去劝他别自杀呢?

  当然了,如果教授真的走了以后,把房子留给他们,或者说,他们跟教授商量一下,可以和教授合住,象征性地给教授点钱,教授估计也都会欣然接受的。就算教授不喜欢被人窥探隐私,不愿他们搬进来和他一起住,那也没什么,他们夫妻俩难道真的会介意吗?这个世界啊,真的不用以貌取人,教授和邻居的夫妻俩,虽然形象不怎么好看,内心却比谁都善良,而那些混混,看上去挺帅的,灵魂却那么肮脏不堪!

  我们现在啊,到了以貌取人的巅峰时代,长得好看颜值高,立马就能火,哪怕柯震东吸毒,依然很帅啊,哪怕陈思诚出轨,依然风生水起啊,更别提那些吴亦凡、鹿晗、李易峰那些小鲜肉了,演技是什么东西,他们只需要帅就够了,可是这些好看的皮囊下,装着的到底是怎样污秽的灵魂,你们知道吗?我们只在乎皮囊的精美,对灵魂的纯粹可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在意?

  但愿社会足够宽容,人们足够开明,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偏见,但却能对自己有偏见的人事物报以足够的尊重;同性恋不用再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躲在柜子里,教授也不用在白天做教授,到了夜晚才穿上女装,白天也可以,没有人会伤害他;我们不再以貌取人,毕竟灵魂的纯粹才是更重要的,皮囊的好看与否,都无关紧要;真正的变态,是毫无理由往香肠里塞玻璃害人害己的人,而不是同性恋、其他族人;我们认识到,不管哪个民族、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同性恋异性恋……任何群体里都有好人有坏人,而不是一竿子否定所有;我们都在这个世界努力活着,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人人生而平等。在宪法的面前,我们更加公平。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四):摇摆人弗耶科的情绪//

  实在让人感叹啊

  表现至阴至阳的男主弗耶科在镜头捕捉间所表现的气质让人感觉恍若两人

  作为传授政治学的高校教授以及极其硬派的面部轮廓

  都很难让人联想到其身穿古典裙式与丝袜的场景

  最为印象的镜头或许在弗耶科发现其父在病床死后

  弯腰头抵着头发出 "Papa"的啜泣声

  当发现幼年的弗耶科身穿母亲内衣时

  虽然父亲的默不作声

  但也暗示着默认的态度

  这部围绕”政治 宗教 性向”充斥的矛盾与复杂到最后克族与塞尔维亚族、东正与天主教人的矛盾和解

  引用片中的话说 "古希腊的帝里斯有一对由同性恋组成的精英部队,当他们上场杀敌的时候,他们清楚,他们不仅为国家而战,也是为爱人而战“。

  他们理当想清楚了,当信仰天主的弗耶科答应为信仰东正的邻居孩子做教父的时候,无论信仰如何,他们奋战且生活在同一个国土,而任何一个人,也都不能因为性向失去爱和失去爱人的能力。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五):宗教,政治,民族那些国人永远没胆碰的话题

  宗教,政治,民族那些国人永远没胆碰的话题,有时候即使创作者鼓起五万分的勇气有所涉及,马上就被打上了消费宗教、消费政治话语等等之类的标签。

  宗教、民族、政治这哪点不是我们该讨论的?哪个问题有被好好的探讨过,关注过?但是大量的公共议题,大众舆论都被导向了即为私人的情感和情绪以及消费上了。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们,永远沉浸在他们那种缺失中或者是知青的伤痛中出不来,永远是“伤痕”的老一套……但是更多的问题呢,那被忽视的更多边缘呢?那被压抑的更多少数呢?

  很高兴的是这个电影不再以一种猎奇的恶趣味来讨论恐同问题,没有把大量的镜头放在对性少数者关系这个问题上……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六):睦邻如街坊,睦邻友好就是淡化扯不清的相互伤害的陈年往事,将关注焦点放到今天的基于普世价值的人性共通上来

  生活在同一栋大屋内的街坊,他们是与瘫痪父亲相依为命的老gay教授和一对喜乐的底层夫妻(警察和护士),他们原本没有任何交往,却因为男主人公遭遇了仇恨同性恋青年暴徒的殴打而展开了邻里互助。

  男主人公是占国家人口80%+的克罗埃西亚族的上等阶级、高知分子、教授克罗地亚历史,和大部分克罗地亚人一样,他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死后遗产全部捐赠教会。

  其父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现已瘫痪在床,从剧中人称其父为纳粹可知,他应服务过二战期间德国在克地组建的傀儡政权克罗埃西亚独立国(约等于汪精卫系吧),由于“克奸”污点曾在战后遭到南斯拉夫共产党政府迫害,彼时铁托领导的塞族权力机构对克族压迫也是民族矛盾又一笔血债。前尘往事伤心泪,经历了60年代的“克罗地亚之春”的区域抗争和90年代的东欧解体、和历时数年的独立战争,终于获得了独立国家地位的克罗地亚拥抱西欧,积极入约入盟,如今在前南斯拉夫分裂出的诸国中克罗地亚经济最好,已跻身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与历史进程相对应,男主人公在独立后也被“落实政策”,成为了有钱的富人,且凭贵族家荫能与高层门路,以血统身份看原本应是稳稳的拥护民族国家的社会主流之代表(他家显眼处高挂的托里斯拉夫一世像,系克族历史首位国王)然而在个体生命方面,他又是少数族裔,是被唾弃的同性恋者。

  与之相对的,他的底层邻居夫妇,一个是警察一个是护士。

  警察是个粗人,爱喝酒、会动粗、学习能力差(通不过宪法考试),但他有爱心(爱狗如子)、凭淳朴的人性天然维护人人平等(不歧视同性恋)、有正义感(出手帮邻居赶走骚扰者),哪怕吃力不讨好。

  就是这个老粗警察,其实是占国家人口仅4%的留在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由于了铁托时代塞族政权的劣史,塞族被排斥在警察系统之外,这是他的身份之困。可是有一颗正义心的他是多么渴望当个手肯定的警察呀。

  警察的老婆是个护士(身份象征),她成为了四人之中的软化剂。

  她因为爱情嫁给了塞族人,出于热心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邻居,她请求教授辅导老公学习,在两人发生冲突时从中说项,她与老gay成了闺蜜,学着他的样子也把自己打扮起来。

  她因故不能生育(克罗地亚被评少子化国家世界第一),她积极申请领养无论男女(鼓励移民的开放政策),她有一个三口之家在大房子生活的幸福梦想,但并没有为了追求幸福去做坏事伤害人,她甚至阻止了男主人公在父亲死后(完成了仅剩的任务)随仙逝的爱人殉情,她给了他一个当教父的新任务。有句话怎么说的?世界和平靠妇女。

  大屋好似克罗地亚其国,不相往来的邻里就如国内的族群分隔,有钱的克族邻居与没钱的塞族街坊,核心人物关系稳健地切中作品主题,后续只要写人物写人情就可轻松以小见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睦邻如街坊,睦邻友好就是淡化扯不清的相互伤害的陈年往事,瘫痪(失去机能)的老父亲(历史)终将死去,中坚一代应将关注焦点放到今天的基于普世价值的人性共通上来,比如一部将人人平等写在头条的《克罗地亚宪法》。由此,大家(前南斯拉夫地区合作共荣)才能携手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养父母和教父仨人一起养孩子)。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正能量满分。

  舞台剧演出剧照

  影片《克罗地亚宪法》,先有舞台剧,后改编电影,在简单的戏剧关系基础上,隐喻出克罗地亚社会现状的方方面面。一些细节:治不住的虐狗人代表这个世界总有控制不住的疯狂变态的恶;天主教的男主拒吃东正教的美食之前也赞叹“真好吃”呀,美食无国界;先富起来的克族教授教文化水平低的塞族警察学宪法(现代国家秩序),虽然傲慢但也是事实;左拳牢记右拳调取,左右互搏才能相得益彰……说到底,核心戏剧性要扎实,复杂的隐喻才能无论怎么埋都合理。

  《克罗地亚宪法》观后感(七):所谓宪法,恶乎在?

  《克罗地亚宪法》区区90分钟的片长,探讨的却是些多少本书也写不尽的话题:人性、宗教、民族主义、LGBT……我很佩服它的野心。但,既然片名叫做宪法,我便想从宪法的角度谈谈本片。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法学家讲,不妨把“道”替换成“宪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宪法。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与每个人的生活难舍难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歧视少数群体,而宪法就是为了预防多数人的暴政而诞生的;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本叫做宪法的小册子呢?本片也回答的很好,大概是在我们自觉地把人视作平等的个体之时——宪法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宪法文本本身(我把片中的“丈夫通过宪法考试”做了一点可能过分也可能不过分的解读);

  那么宪法是不是万能的呢?本片通过虐狗狂给出了一个思考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罗地亚宪法》是一部不错的宪法宣传片。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中国宪法》,希望我们都能像片中的丈夫一样,通过宪法考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