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启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启功》的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启功》的观后感10篇

  《启功》是一部由丁荫楠 / 丁震执导,马恩然 / 王馥荔 / 孔祥玉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功》观后感(一):可爱的大师

  第一次听说启功先生的大名是因为去北师大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好多都会提起他,而且在师大也随处可见这位老先生的字。

  今天偶然看到,竟然有他的电影,不顾要整理语料的紧迫,决心看一看。真的很感动。

  原来启功先生一开始是学画画儿的呀,原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发生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

  感动于启先生和发妻那温润如玉的感情,没有太多言语,但是小小的细节足见两个间的感情,也许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电影里启先生两次出门找她,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见两人的深厚感情,在那个年代里的相互扶持与牵绊,是现在的我们几乎无法做到的深情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个人的平淡生活都是催人泪下的过往。

  感动于宝琛女士趟在病床上说“那个赌我不打了”,也许是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不愿心爱之人孤苦一人,也不愿挂念的人将来真的要一辈子吃素。她一言一行的背后都是对启功先生满满的、无私的爱。而启功先生最后也没有再娶,他说大概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感动于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比起现代人的感情要深厚笃定得多。现代人的感情动不动就分手离婚的,想想也真是唏嘘感慨。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甚至是受文化的水平都提高了,而那代人的真诚与坚守在今人身上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看到启功先生的发妻为他保留书画的那段真的很感动,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愿意为爱人保留不该存在的字画,那该是多么广阔而深沉的爱啊。电影里出现启功先生两次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次讲到这首诗的诗眼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他的妻子一定就是他的知己,一辈子默默不言,却深知他爱书爱画儿爱字,默默帮他保留着一切。

  最后启功先生在讲诗的时候,教室外又传来了几十年前的吵闹声,启功先生那一瞬间的失神,一定是想起了过去那段担惊受怕的岁月,而今几十年一晃而过,同样的地点和情景,真的好像是梦一场,也真的希望那过去的几十年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还可以重新再来。

  也许认识启功先生的人会觉得电影并没有特别还原出先生本人。我并没有见过先生,只是从师大老师们的口中听过先生的趣闻轶事,但是我觉得整个故事的人物塑造的还是比较贴近的。最后看盗版字画的那段可以感受到先生真的是一位可爱的老人。看着看着也能感受到先生的品格,不为名利,醉心学术,平易近人,而且还特别为他人着想。

  之前上过马世华先生的课,可以感觉到他们有些类似的治学、授课态度。上完马老师的课就特别想开始练字了,今天看完电影,决心真的要好好练字了。

  最后以电影中先生说的话结束:“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启功》观后感(二):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一次知道启功,是看到隔壁宿舍同学在墙上挂着一幅启功的字,一下子被那样娟秀潇洒的字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启功是皇室血脉,在书法界地位很高。我这个同学,模仿他的字倒是很像。

  很多年过去了,启功先生电影出现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传记性的电影,不被看好正常,不过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只能说这部影片里那些人生道理,确实需要人生阅历,才能明白。老话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些感动,需要生活的积淀,还有对人生的体悟的聪慧。

  先看师生之情

  启功入门老师告诉启功为师是传道啊,电影里老师教授的是道。书画外的功夫。

  当然电影里最能表明为师之道,师生之情的是启功的老师,陈垣。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面对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启功,陈垣一次次帮助学生,给他自信。而启功就是拿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师。当启功后来被征服委任政府科长时,在老师面前,完成了最好的回报。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启功多少年还记得老师的生日。

  因为文革,老师离开人世,自己却不能灵前叩拜,回到家中,书写诗词,生同父子,烧之,跪拜,祭奠。

  影片中还有文革红卫兵,因为爱慕启功的字,不顾危险,偷他写的大字报,黑夜也暗自偷来学字。启功说你别来了,我拍连累你,他说老师以后您还给我留门。

  文革中,师道被毁,但整部影片都在讲师道传承,师生之间那至真的感情。那份对于伦理中最重要的温暖。文革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似乎我们都在遗忘,遗忘历史,民族心灵的厚度就会没有,从而变的鄙陋。

  再说夫妻之道

  启功总把写的不好字扔掉,而他的妻子总是偷偷把那些藏起来。一直到他的妻子宝琛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那些自己扔的,都被妻子收藏的好好的。

  一个人即使觉得自己最不好,最溃败,而在爱人眼里,却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爱你,爱你优秀的一部分,也珍惜你不好的部分,因为我相信,有一天不好会变成更好。

  老人最后自己一个人,拾起自己那些曾经扔掉撕掉的字,难言哭泣,因为他知道,每一张,都是妻子,一次次对自己的爱,每一次拾起,都是对自己的珍视。

  看到这处,我哭了,这样爱情,没有欲壑难填,只有相敬如宾,只有心底的尊重,只有彼此的支持。

  启功自己曾说:

  “她撒手人寰后,我经常彻夜难眠。当年我和妻子曾戏言如果一人死后另一人会怎样,她说如果她先死,剩下我一人,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撺掇下娶一个后老伴儿的,我说决不会。果然先妻逝世后,周围的好心人,包括我的亲属都劝我再找一个后老伴儿。还有自告奋勇,自荐枕席的,其牺牲精神令我感动,但我宁愿一个人,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最后说为人之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什么是知己呢?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得知己易,为知己难,为人处世,也要多替别人想一想。影片中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启功为人哲学的一个缩影。

  一个小细节,学生说这么多您的假字,您怎么不打假?启功,菩萨心肠,说给人留口饭吧。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了。

  《启功》观后感(三):中规中矩的片子,高山仰止的人生

  看了格瓦拉组织的超前点映,影片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命题作文,完成度较高。选角非常值得称道,扮演老年启功的马恩然戴着那顶小帽,与先生的形象惊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员形象连贯性极佳,完全能脱离演员本身的话题和形象。

  剧情完整展现了启功先生的生平,几乎所有剧情均有出处,就连很多细节,比如唤妻子姐姐,向妻子磕头,与妻子打赌等等都出自先生亲笔。

  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师生情谊十分动人,也是片子浓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携,暮年拜寿,晚年以陈垣先生书斋命名奖学金,足见师道传承,也颇为契合教师节的主题。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启功》观后感(四):一个匠人的隽永岁月

  《启功》观后感(五):大师 老爷爷 先生 老人 或者是曾经的热血青年

  特别喜欢启功master的字 我这是真想不出来是叫爷爷还是先生 临当然也临不出韵味 很久都没明白 为什么字的轻重总是像是有极端一样 为什么字有时就像活了一样 而今 更懂 为什么一定一定要先懂这个人 才能懂他的字画

  看到第二分钟他开始写字的时候就duang就哭了 想起来看过的启功先生的书法视频 那种笔的运用 那种活灵活现的字的感觉 不知道到底是多少苦难多少付出换来的 尤其是书画这种 日久见功力的东西

  粗略了解他的平生 觉得经历过很多才会有他笔下这样有韵味的字 有阅历 有心境 有勤学 有苦练 有执着 有深爱 有太多的内容在里面 可能当事人并没有太多感觉 在旁人看来 这字是短暂人生的浓缩 五味陈杂 看了真心想哭

  总体来说 他也是很幸运的 有好师傅有学习环境 这是多少人求不来的 我等凡夫俗子只能是YY一下 只是不幸的是…好在 嗯 享年90 挺好的

  电影拍摄比黄金时代好很多 读多很多萧红的有关萧红的书 没想过一部电影能被拍成那样 很怪

  这部没有太多的技巧 讲启功大师的生活 我觉得 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看了太多他的字 他的画 知道了太多他的头衔 却对他的人生遭遇知之甚少 说人老了老了 对人生对有更多的感悟 电影中的细节 很多都有体现

  讲他的老师和他的感情 拍摄的也很好 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师生情也有如父子情了 说实话 觉得他很幸福 他有一个懂他教他的老师 当然也是因为他真的有天赋 我不太懂这种感觉 可能是班级人太多更可能是伦家没天赋…

  他的妻子 亦母亦姐 虽然 没法深交 在那个年代 也是他的幸运 只是不知道 这个年代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情了

  民国时期的好老师确实挺多的 可能是时代造英雄 现在当然更多 只是 太多的急功近利了

  我们老师说 书画的再多技巧 都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学问 像启功那样 我原来觉得老师太商业化 但细想想 他可能是真的爱书法 身边的小事也会让人知道启功先生是真的适合教书 爱做学问 形象真是深入人心啊

  嗯 就是演青年时期的演员略丑啊…刚看了上面的影评 我不太同意 这并不是高山仰止 启功先生很平凡 像每个固执的教书老先生一样 真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固执坚持 造就了不平凡

  为了终于有人拍这部电影 并且没有太多炫技 满分

  希望有一天 可能在我老了的时候 能够运一身功力于每一字 还希望 世界和平

  《启功》观后感(六):大水瓶,从头哭到尾

  去年教师节上映的《启功》电影,根本没有什么档期,也没什么宣传,更没什么电影院上映。

  就这样一直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

  爱奇艺上出资源了。

  太阳我都没舍得买会员。找下载就可以。

  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尊敬,虽说没能贡献电影票,但是购买会员,也算是花钱看的电影。

  本来想仔仔细细的看,认认真真的写评,但是实在不敢认真看,怕哭的太辛苦。

  老师给启功讲怎么当老师,哭。

  在火炉旁边,烧字画,哭。(字画都有演技)

  启功老师跟前来学习的红卫兵小将讲,不要再来了,我怕连累你,也哭。

  红卫兵小将回头给老师鞠躬,说老师明天给我留门,我还来,还哭。

  反正就是每个画面,每句对白,每次凝望。。。。。。

  启功老师说,真正的好老师,是可以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

  反正这是一部好电影,溢美之词实在憋不粗来,总之感兴趣的,快去看。

  想起来去年看过一本倪萍的《姥姥的语录》里面的一段话,摘抄下来吧姥姥说:“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了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被宰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了就没劲儿。孩子,你记着,好事儿来了他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咣当一下就砸你的头上了,从不会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解释,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到了。”

  《启功》观后感(七):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时的宣传悄无声息,人们对它印象也就是那个爱招黑的主持张绍刚演的,票房十分的惨淡,但是因此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烂片儿吗?显然不是。现在的观众其实真的普遍浮躁,也难怪那个大嘴导演冯小刚骂现在观众都是垃圾观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超级英雄电影横行,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细细的品味一部文艺片,像《百鸟朝凤》的导演跪下来求观众才总算收回了本,可是怎么可能每部文艺片都让制作者们跪下来求观众去看,那男儿的膝盖也太不值钱了。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眼睛时不时的都会湿润,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的历程再现。影片的开头,启功在讲台上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结果眨眼间,文革便发生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落寞的擦去了黑板上的诗句。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们百般羞辱,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文化名流就是在这场劫难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傅雷,老舍……相比之下,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反而是个幸运儿。很多人知道启功是爱新觉罗氏的皇室后裔,他的祖先就是那个有名的爱吃祭品的荒唐王爷弘昼,人们说弘昼此举其实也是极富智慧的,用荒唐的举止破除皇帝的戒心,保全自己一生平安富贵,启功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生存智慧。也或许是曾经被打为右派的经历,让他知道如何在政治风暴中小心的保全自己,不反抗不还嘴,让他往东不要往西,就这样让他熬过了十年浩劫。如今很多人提起现在的国学大师都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同辈的大师们都早早的故去,颇有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感。可是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铁骨铮铮,宁折不弯者固然可敬,但是知道保全自己,留下文化命脉传承后人者也同样可敬。在逆境中保全自己,不忘初心,传承文化者,考验的并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心胸和智慧。

  现代很多人都实在看不上郭沫若,无论他在新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有多高,很多人提起他,都认为他是个御用文人,政界的走狗。我们不提他的学术成就,但就其道德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有污点的,无论是他对政治风潮的阿谀奉承,还是在私德上,对众多女性的始乱终弃,都实在让人们对他难有好感。相比之下,启功或许政治地位,学术名气上比不上郭沫若,但是却让人觉得他和蔼可亲,令人尊敬。固然是时代所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也没有必要对政治闻风而动,曲意奉承。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启功给老校长陈垣磕头,献寿桃祝寿,在那一刻我哭了。启功那时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可是对着他的老师,依然尊敬有加。在文革中,这些老知识分子们被打成了臭老九,噤若寒蝉,道路以目,生活困窘,可起启功愿意拿出宝贵的白面做成寿桃给老师祝寿,因为陈校长真的帮助了自己太多太多。在影片中只是短短的反映了启功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但却是与中国上世纪最跌宕的岁月相伴的。我们从启功的教学生涯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背景,中国教育的崇洋媚外,其实到现在都没有消失。启功是国学大师,他的英语却实在是不好,也没有闪亮的学历,所以他最后只无法继续中学教师的工作,幸好有陈垣把他推荐入了辅仁大学担任国学讲师,让他得以养家糊口,并且潜心学问,很多人都说西南联大如何如何,但是这些坚守在敌占区的学者们同样是令人仰望的。

  同样的,启功和发妻章宝琛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让看的人满含热泪。其实他们夫妻很像胡适与江冬秀,都是看起来很不般配的一对儿,但是却白头偕老,走到最后。还记得近代刚刚思想解放时,追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多少的名流大家抛弃了父母包办的发妻,转而追求新派的女学生们,徐志摩,郭沫若乃至鲁迅都是当中的代表。可是在今天,人们更愿意提起的,还是胡适与江冬秀,林语堂与廖翠凤这样看起来不般配的包办婚姻,因为事实证明包办婚姻并不一定就是不幸福的,现代人婚恋倒都是自由了,可是婚姻反而更加不幸福了。人们更加羡慕的是那些白头偕老,细水长流的稳定婚姻,比如说英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70年的白金婚,固然中间有许多的波折,许多的诱惑,但是能走到最后,依然让人们心生向往,相信人间真情。像是徐志摩倒是风流倜傥,追求婚恋自由,结果怎么样呢?把自己的命都给折腾进去了,也没有换得幸福。章宝琛无疑是位贤妻,也许她不够漂亮,不够有文化,不能给启功红袖添香,但是她贤惠豁达,帮助她照顾母亲,照料生活,在困难的生活中不离不弃,鼓励她积极面对困难,钻研学问。当启功失望的要将自己的心血手稿付之一炬时,她可以冒险把书稿抢救出来,我想起了凡尔纳的妻子,当年凡尔纳找了17家出版社都不能出版自己的书稿,一怒之下要把它付之一炬,也是他的妻子把书稿救了出来,然后鼓励他不要放弃,这才有了今天科幻大家凡尔纳。尽管章宝琛没能给他留下一个孩子,但启功无疑是幸福的,所以发妻去世后,他没有再续娶,再找老伴。其实通过他们的婚姻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像胡适林语堂等人会守着自己的发妻过了一辈子,相濡以沫,其实婚姻之道就在于相处,轻松自如才是最好的。胡适,启功,其实都是豁达圆融之人,他们懂得发现身边人身上的优点,包容她们身上的缺陷,这才有了幸福的婚姻。很多人都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如何如何幸福,但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不顾众人的反对迎娶了林洙,哪怕造成与儿女及朋友的隔阂。其实原因很简单,梁思成亲口说过,他和林徽因在一起很累,一个才貌双全,光芒完全盖过了自己的妻子,跟她在一起,哪个男人能不累呢。而林洙却懂得崇拜他,仰慕他,让他的男人心得到满足。其实查尔斯和戴安娜何尝不是这样呢,戴安娜看起来再怎样的完美,也终究不能满足查尔斯的一颗男人心,你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是渣男,因为夫妻之间的相处,如果不自在,又怎么能持续下去呢。

  这真的是一部你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去看的电影,你会从中发现很多很多,无论是知识分子风骨的坚守,还是对现代社会浮躁的警戒,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明白很多的。

  《启功》观后感(八):启功

  《启功》

  作为求学时期的学生,启功是我们当时习字时的偶像。因启功的字写得太好看了,然后通过观看他的书法教学视频,了解了他是个风趣幽默,非常亲和的老师。启功自述,他的第一位首先是教师,其二是画家,接下来才是书法。启功那时候作为我们的偶像,他的书与作品画册价格不菲,整套买下来,对学生也是吃力的。但我们还是买了一些,以便临摹欣赏。启老悟通了书法的真髓,便是字的结构,不论是行书与草字,不能一笔将就带过,每一字都有它的规矩和存在,只要结构在,字的风骨就在。我在求学时,非常敬重的哲学老师黄铿老师,对启老字的评价是:十分秀气。讲起旧事,黄铿老师也是书法家,五体皆通,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当过多年中学校长,

  博阅群书,对学生极好,一生致力于教学,同样的风趣幽默,出口成章,还有满腹经伦后的自嘲,和生动灵活的举例,这样的老师,我遇见唯一,但一直在我的脑海,影响至今。启老的秀气文雅一直沿用下来,于是方正用了他的字,叫启功体。启老对名利之事,经过文革,早已淡然。电影着重拍了启功文革的遭遇,与妻子的感情,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故事。遵师敬长,情深意切,可惜,把启功表现得略有木讷,失确了人物的风骨,电影终归只是一个角度,但对幽默生动的启老先生这一面忽略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启功,十分可惜。也许,读几本启老的书,才是对他最深情的缅怀,他古文国学造诣,博古通今的学问,才是安静下来,当代人的财富。

  《启功》观后感(九):《启功》——信有师生同父子

  1971年6月21日,陈垣去世。启功知悉后,为老师写下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对启功先生不是很了解,只是喜欢他的字,觉得好看;知道他是个好玩的老头儿,自撰墓志铭:“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幽默中透出品性的平和。看他的传记电影,也是凑巧看到介绍片子的帖子。上面的挽联,也出现在电影里。

  “师生同父子”,听来如梦幻呓语。一般师生存情谊,难同父子。多刷微博,多看新闻,反而是师生如仇敌的情况,屡现眼前。而在《启功》这部片子里,最让人动容的,除了启功先生自身的品性风骨和坎坷遭际,便是与他牵连的师生关系。

  师者,从来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职业。

  启功,是贵族出身,皇室后裔。姓爱新觉罗,虽然他自己不承认。他认为,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所以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现今,许多人有个贵族崇拜的情结,可是换在文革,贵族的出身或许还比不得贫农。

  这部片子避不开文革,不过倒也没表现什么关于出身所引起的问题。主人公的遭遇,主要源自他的爱好和品性,且还不算特别恶劣。

  启功作画,写字,也研究诗文学问。他是传统文化化育出来的人,家中堆满了封建残余的书籍。他的墙上挂了自己作的对联: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闾里。革命小将说,“廉靖乐道?你这是逍遥派呀,说明你不关心运动!”启功赶忙说:“我立马,立马把它扯下来。”

  当时,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起初指称启功是逍遥派,封启功书的,是他学生。

  片子的叙事,是两条时间线交错进行。一条线,是启功少时至中年;另一条,是自文革至启功先生逝世。两相交错,两相映照。

  少年启功,家族遭变故,不过家中仍有积淀。受祖父启蒙学画,性聪慧而羞涩。后拜师,及至青年,画渐工。字拙,为人嘲笑,后发愤习书。在这条线上,启功和作画的老师相遇,也和老师陈垣相识。

  说陈垣是启功老师,其实电影没交代清楚这层关系。电影中,青年启功受陈垣赏识,因其推荐而获得教师工作,还曾传授启功作为教师讲课授业的技巧。启功英文不好,中学没毕业。不过陈垣推荐他到大学当老师。“你在我眼里,你就是个当老师的料!”这份知遇之恩,改变了启功一生的轨迹。老师启功身上,也烙印了老师陈垣的影子。

  除此之外,电影没怎么交待的,是启功还从陈垣处得到做学问的指引。查到一句话: 启功“年逾二十,始受教育于励耘先生,获闻学术流别及考订之学,得知无徵不言为立言行文之根本。” 励耘先生,即陈垣。

  在中年之前的这条线上,启功是幸运的。而另一条线上,更多动荡,辛酸,悲凉。文革时,启功已年过半百,在北师大任教。而陈垣,好像时任北师大校长,已满头白发。

  陈垣出场,是站在学校批判老师的大字报前,他不解地对启功说,要是把老师都打倒了,谁给学生们上课?启功没作答,他掺起陈垣的手臂,说:“老师,我们回家。”之后,出现了这部片子最令人动容的场景之一:启功向陈垣拜寿。

  陈垣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的生日。到陈垣家,启功从自己的包里,取出自己作的祝寿图画献与陈垣,又取出两个妻子做的寿桃。之后,已入老年行列的启功,跪在地上,向陈垣磕头行礼。

  学生向老师祝寿,本是一件寻常事。可是在打倒一切秩序的文革风暴中,这个仪式庄重以至于沉重,显得极为可贵,又极为悲凉。启功自己,是被自己的学生所批判。

  即使仅作为知识传播的授予者与接收者,师生之间长期相处,终不至于成为仇敌。可是文革把“尊师敬长”的秩序毁了,也毁了一种可能会变得深厚真挚的情谊。

  围绕启功,其实重点刻画的,不仅是他和陈垣的这层师生关系。他和文革小将中的一位,也有着令人动容的师生关系。那个小将,就是最开始批判他那位。

  另外,片子着墨多的,还有启功和妻子之间的情感刻画。相识偶然,一生结缘。不离不弃,甘苦相伴。

  《启功》观后感(十):不知礼 无以立也

  传记电影不好拍,稍不留神就容易跑偏。

  国内的传记电影更是没看过多少,当然本身也拍的不多。

  拍这样一部片子,几乎可以肯定完全不可能在票房上获得多少收益,查了下影片总投入1300多万,大概全国票房总计40万元,说惨败是肯定了,不过这样一部电影,明显不应该用票房来衡量它的价值。

  先说演员,程前的溥心畬先生让我总觉得差点儿意思,虽然程前出身演艺世家,不过大概是他早年综艺主持人的谐星形象让我太过印象深刻,在看他塑造的溥先生时,分分钟出戏,特别是弹弦子那段,感觉就是在天桥撂地。

  再说主角启功先生的塑造,马恩然先生的老年启功形象没什么说的,形神俱在,温润如玉,谦谦君子风,至于说中年启功,因为单纯不喜欢张绍刚此人不好评价。

  王馥荔的章宝琛也是塑造的极为成功,稳重大方,符合那个时代女子的形象气质,毕竟老演员了!

  说说电影

  电影拍的很聪明,并未过多着墨于启功先生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而是更多的表现于怹作为老师,作为丈夫,作为普通人的一生。

  因为启功先生的成就世人皆知,若再在电影中过度表现则不如拍一纪录片,事实上会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我想至少都对启功先生有一定了解,所以也不必在影片中赘述。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可以说,整部电影,都贯穿了这句话。启功先生,身份极多,书画家鉴定家等自不必说,我认为怹老人家始终是把自己的第一职业定位为老师的。一来这是怹第一份职业,二来也与其师从陈垣大师有关,两位在学术造诣上一脉相承且满腹经纶。传统文人往往有出仕出世的选择,而如陈垣、启动先生这般,既不出仕,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世,其一生致力于教育,潜心于文化传承而不醉心于名利,恰恰是当今很多教书匠所不及的。

  文化的传承在我国从来都不是大众的事,特别是当代中国,我们缺少对文化及传承的敬畏之心,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浮躁,我从来不否认自己在对当代文化传承方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对于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醉心让我们忘怀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摸鱼儿·雁丘词》

  我们这代人(80后)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曾经轻狂的认为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是没有爱情存在的,也曾经想当然的认为老一辈不少人都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在一起所组建的家庭只是单纯的为了家族的传宗接代而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看到了不少长辈们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者看到有的长辈魂归道山之后,留下孤灯独影映寒窗的老伴,这如何不是爱情?少年时我们常说这是因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亲情,有时候甚至否认这种亲情中有爱情的存在,但是生活中真是这样么?我相信生活中的启功先生和章宝琛女士比电影中所表现的会更加相敬如宾,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启功》在表现感情的这部分,真的是表现出了大部分文化人那静如流水的爱情生活,看着章宝琛女士辛苦隐藏的启功先生的作品,看着启功先生对她的情深意重,谁又能说家庭差异,文化差异是阻隔爱情的利刃呢?

  从我知道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开始,我就知道其中一定会出现那个著名的赌,“我死之后你必续弦”“我必不再娶”

  恩爱若此,夫复何求?

  ---------------------------------------------------------------------------------------------------------------------------------------------------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宝剑记·夜奔》

  电影中启功先生最让我难忘的流泪有三次,一是动乱十年时,陈垣大师见到启功先生后说“这老师要是都被打到了,谁给学生们上课啊”,接着先生把老师送回家中行跪拜之礼;二是老师逝去之后,身为学生的启功先生却无缘为先生敬香三柱,留下一生遗憾;第三次落泪,是在家中思念逝去的夫人,如此重礼重情,作为观众,亦是情难自已。

  ---------------------------------------------------------------------------------------------------------------------------------------------------

  这部电影从文革开始入手,以70年代至今和民国时期的青年启功先生两条主线,作为传记片,可能因为对题材很感兴趣,所以觉得一点都不枯燥。关于动乱十年期间的拍摄,我想很多观众大概会问其中涉及到哪些程度,仿佛如果到什么程度就一定是佳片一样,其实我觉得以现在的审查制度,能拍摄到这个程度已经够了。历史终归是历史,发生了就不能改变,我们要反思要牢记,但不要纠结。

  现在有这样一部电影,电影本身的情节,中规中矩三星差不多,启功先生的题材加一星。这部电影我想对于文化的重视所能产生的作用很有限,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好的预兆,希望愿意做这样一部电影的电影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就说到这里吧,小子才疏,不敢妄议先贤。

  谨记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 立身却在生平。

  另外,网上还有一段视频,有些电影中没有的镜头,配合一起看吧。

  启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