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已是香港明日》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已是香港明日》的观后感10篇

2018-04-23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已是香港明日》的观后感10篇

  《已是香港明日》是一部由丁怡瑱执导,杰米·钟 / 布莱恩·格林伯格 / 吴耀汉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一):已是香港明日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从始至终只有男女主角个人不停的对话,要么是走在马路上,要么是在街边的pub,除了男女主角,几乎没有其他的演员。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整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精神出轨”的故事,“三观”完全不对的两个人,可以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但是精神上都需要慰藉导演问了一个没有答案问题:到底是精神出轨更可怕,还是肉体上的出轨更可怕?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我人和你在一起,但是我并去成为你理想中的那个人,但是我却可以因为一次偶遇,10分钟的交谈,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遵循了一个“陌生人”的建议;当一年后,我和这个“陌生人”再次偶遇的时候我会和她倾诉这一年来我活的多么开心……三星半,不错成绩了。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二):HK夜色下的一段艳遇

  男主是个旅居在香港的美国白人

  有个稳定交往女友

  女主是个来香港出差的亚裔妹子

  有个分分合合的男友

  一天

  在流动暧昧气息的夜色中

  他们在酒吧门口相遇了

  一路看香港夜景、喝啤酒

  互撩、对话、欲望流动

  他们聊梦想

  他想成为一个作家

  她想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

  两人都抑制着费洛蒙

  又时不时挑逗一下对方

  让人觉得他们时不时可以来一发

  但又不仅仅于此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魔力

  值得一提的是

  男女主角是现实中的夫妻

  格调很像“爱在日出日落系列

  从色调剧情

  从头暧昧到尾

  电影中的每一条街道

  去过HK的人可能一眼就能认出

  当你背着包独自走在陌生的城市

  就会深刻体会到那种迷失迷人感觉

  无论从制作上还是剧本

  这部电影诚然算不上多么出色作品

  但却让人心愉快

  让人萌生旅行的冲动

  让人看到艳遇并非仅仅一夜情

  让人觉得爱或被爱都是有可能的

  推荐给每一个有过类似故事的你们

  《已是香港明日》,B站即可观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是去年的一部小文艺片,豆瓣标记人数3000,算偏冷门吧。在香港生活了十年的美国人Josh遇见初到香港迷路的美籍华裔Ruby,在送Ruby去和朋友碰面的路上,伴随着幽默的对话和迷人的夜景,两人之间渐渐生出暧昧的气息。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样有着大量台词而没有太多剧情的浪漫一夜故事总让人想起此类电影中的经典——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日出日落”系列(《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四):在香港,谈一场夜色无边春梦无痕的恋爱

  “已是香港明日”,乍看这样一个中文片名,不知有几分可能又被认为是书写港人撕扯心态的电影,尤其是在这几年陆港关系并非融洽和谐背景之下。

  其实,这是一部轻松浪漫的爱情小品,无关政论时局。香港璀璨瑰丽的夜色中,身份都是美国人的男女主角一年间两次邂逅,walk & talk,边走边聊,饮美酒美食,轻松惬意间途经无数香港地标美景,两人微妙暧昧的感情,就在这走走停停间隐秘不宣。

  电影英文名是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纯英文对白,2015年出品2016年公映。上画之后,评论口碑不俗。港译片名“缘来说再见”,倒是颇有几分剧透之嫌。

  导演是出生台北后移居美国的丁怡瑱(Emily Ting),编剧也出自她手,改编自她曾经旅居香港5年期间的真实经历

  电影的形式像极了理查德•林克莱特老师经典之作“爱的三部曲”。从男女主同框开始,即开启了walk & talk模式,两人一路行一路聊,情节完全靠对话推动,却并不沉闷。时长不到80分钟的电影,95%都是两人对话的场景都市男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心中的渴望、试探、紧张、讨好、喜悦、纠结、挣扎、克制……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被恰到好处的一一呈现。

  恋爱还是得叨逼叨

  热恋中的人常会用这个词儿来形容他们的美好状态,无话不谈。观察那些日子过得滋润两口子顺畅有效沟通,是必备的要件。真正要了亲命的,不是话多话密,不是吵架拌嘴,是无话可谈,是不想理你。

  两个人从开始接触,到互有好感,你说的我愿意听,我听完了愿意回应,还恨不得多回应。语言的一来一回中,建立了解信任,增进好感和迷恋。放在哪个年代时空,这都是恋爱该有的样子

  丁怡瑱老师为男女主设置了特殊有趣形成对照的身份。男主是工作生活在香港十多年的纽约帅哥金融人士,理想却是写小说,能讲粤语,爱香港大排档;女主是美籍港人,父母移民美国洛杉矶,她不懂粤语,拒吃“凤爪”,全盘西化。

  男主初次偶遇迷路的女主,自告奋勇带路,两人从简单的天气工作爱好聊起,渐至家庭和生活背景。行至目的地,女主突发奇想去酒吧,酒未喝完,因男主聊天中的一点儿“小隐瞒不欢而散

  一年之后,男主告别金融才俊身份,追逐文学,正装变身休闲装,天星小轮上再度偶遇女主。两人继续walk & talk,逛街,喝酒,吃饭,逛街……气氛轻松亲切话题更是广泛深入身世成长职场与梦想,爱情与婚姻,东方和西方,身份差异文化认同。丁怡瑱老师把对话写得拍得真实可感,充满生活趣味,两位主演在镜头松弛自信,更为这场对话之旅加分不少。看有香港媒体写到,男主Bryan Greenberg 和女主Jamie Chung 现实生活中已经是一对准夫妻了。

  恋爱还是得轧马路

  恋爱不能只是请客吃饭看电影逛商店床单,轧马路这种方式,你能看出对方不会走个两公里就气喘吁吁,这是有个基本的好身体,还能让微妙的情愫在这个城市的空气发酵、放大。比如,男生心如鹿撞,盘算着“什么时候拉起她的手,才不算唐突莽撞”,女生芳心乱颤,心说“你再不牵老娘的手,姑奶奶就要回家了”,这时你们的十指缠绕,远比在餐厅影院实现浪漫得多嘛。

  当然,如果你生活的城市适合漫步,气候温和景色美丽,有山有海,有高低起伏,有设计规划合理行人步径,有高档酒店也有食肆排挡,有随处可见便利店,有发达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这对谈恋爱的人简直就没挑了。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城市。

  丁怡瑱老师深谙此点。她抛弃了香港的日景,把男女主两次邂逅全安排在了夜色中,随着两人的走走停停,尽显香港夜景的璀璨瑰丽。

  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漫步走过上环soho区、中环、半山扶梯、中银大厦、汇丰大厦、兰桂坊;第二次相遇,途径中环码头星光大道、维多利亚港、重庆大厦、庙街、佐敦道;两人搭乘过天星小轮、双层巴士、红色的士,漫步时背景也有叮叮车驶过……这几乎可以当成香港风光宣传片来看啦。但这些元素的呈现手法自然流畅,并不刻意。

  作为一个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也去过不少次香港的70后来说,看到这些已成文化符号的地标性建筑和公共设施,深感熟悉亲切,好像又漫游了一次香港。

  一场夜色无边春梦无痕的walk & talk后,男女主的情路何去何从,导演给出的是个开放性结尾,答案交给了观众。有个好消息是,因作品深受好评,导演已经认真考虑续集的创作了。我表示非常期待

  同样是看香港媒体的报道,因为大量拍摄是在室外完成,数个场景的拍摄均有黑社会滋事“監製需要出面談妥並交付保護費才能繼續拍攝,如斯敗類,實屬港恥”,也算是花絮了。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五):非Lost in Translation也

  首先,我还是很喜欢Jamie和她老公的倾情出演的。影片的三星都是给他们这对夫妇的。片子虽然有接近生活,但剧情比较俗。应该是拍给美国观众看的吧,因为整个片子从亚洲观众的角度看不是很舒服,尤其是Jamie出演的角色Ruby比较有讽刺感。

  片中Ruby以一种猎奇的态度浏览香港。这种猎奇的心态本身是建立在“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比香港人高人一等”的莫名其妙优越感上。从看不惯港女和白人在一起,到吃不惯香港过于基本的墨西哥菜,到看不惯旁桌香港人就餐行为——从头到尾,Ruby想说的是“我的身份比这些香港人高,我有资格评论和嫌弃香港的一切。”但是值得讽刺的是她自己的父母若干年前也在这个被她嫌弃的人群中,移民到美国没几年,刚站稳脚跟而已。而她自己全然无视这是她的祖辈的生长地方,比白人还要白人地“探索”着香港,展示着她的各种“惊讶”。

  更具讽刺的是,Josh和Ruby很重要的一处共鸣是Josh说他没有办法和他的中国女友分享小时候在美国的经历和典故,Ruby立刻接着Josh的典故来证明作为美国人的自己是可以get到他的各种引用的。这种“同是美国人”的共鸣很初级。就好比一个男人要找女朋友女人说“因为我是女的,我很符合你的条件!”以同是美国人成为共鸣点这不是很弱吗?如果想找美国人的话,你们大可以回美国啊,那里随便哪个人都能秒懂你引用的一部美国电影里的句子。而影片还在对这个场景大肆渲染,制造相互吸引的镜头,实在矫情。仔细看一下影片的海报,就是这个对话场景,已经无力吐槽。

  最后,我查了一下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导演Emily Ting, 美籍华人,这是她拍的第一部电影。影片是根据她的个人经历和影片Lost in Translation 的启发拍的。Emily, 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六):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After I watching this movie, I was deeply moved.

  The quick fix lifestyle in Hong Ko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People spend a lot of time doing their works, just to earn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Gradually, people are used to fast food, fast transportation, fast communication. Under this pressure, more people do not care the program, only care about their result. And result depends on their reward and value.

  My heart was always touched by people eating food while crossing the road quickly, and much traffic in this city. I like people having lots of work to do, and being busy in their working. For I hate someone having nothing to do all the time just like the trash. Although they just want more money ,they take their time to create their own value. As for me, I like this busy city. I am busy, but I’m enjoying life. The quick-fix society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enhances our efficiency.

  This is an loving movie which tells us two Americans encountered each other in the bar. Ruby came to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unfamiliar environment, she didn’t know how to get to her place. Later, Josh showed her the way and took her to the place. Josh, an American has lived in Hong Kong for 10 years. After taking her into Hong Kong, two strangers had some common thoughts and both of them glared at each other with friendly eye contact. When Ruby knew Josh has a girlfriend.,with the moral condemnation ,she only saw without talking.

  One year later, they met at each other on the ship, and had a night like that night once more. Even if it has a no ending story, he and Ruby has a romantic involvement.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七):Where is my Ruby

  在深夜里看完这部片子。

  竟然没有字幕。

  好久没练练可怜的听力了。最后发现没字幕倒成了好事,让一切都置身在熟悉又陌生的语境。一切似乎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的人和事物,我们认识很久了,也见了很多次,可是我们还是要重新认识。因为你不知道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在那里又发现新的希望、新的激情、新的美丽。

  就像Jamie Chung的眼神,就像香港的夜色,就像发生了无数次而又一次也难寻觅的相遇。

  就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灯红酒绿,饮食男女。最简单的剧情、人设、场景,just hanging out,让两个人的心连在一起。所以有时,最现实寻常的也会蕴含梦幻和神奇。

  这不是《爱在》,不是被设定好的文艺装逼的绝对空间,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这个充满烟火味的城市,充满了失意、孤独和迷惑,正如Ruby所言:I just think the people here are a little superficial.

  然而长路漫漫,谁能相依?他们聊工作,聊城市,聊世俗,聊文化冲突,聊乡愁,聊理想和爱情。

  当我们散步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对的人去谈论。

  文艺男Josh两次在茫茫人海遇见Ruby,是何其幸运,从这个角度而言,看似高度写实的本片也难逃被设定的命运,意义在设定好的情境中得以延展和呈现,即使是最简单的情境。

  每个人都知道Josh遇见Ruby意味着什么。

  但愿有一天,我们在自己的世界和城市里,也能活捉到一只野生Ruby。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八):“快啲,meter running”

  【本文首发于盏搞音乐(gdyuechaozhan)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bkoNmOLACjZQqgotargwHA

  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座城市?这很难——因为并非每座城市都拥有足以让人辨别的特征,而我们看待城市的角度也会有偏颇、不全面。

  “地方”不仅是世间事物,还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当我们描述一个地方时,必须决定强调它的什么,抑或贬低它的什么[1]。

  在我想介绍的这部戏中,“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不仅仅是戏名,也是男女主角首次偶遇的十分钟内,男主用来形容香港的一句话:

  “I had a boss when I was living in New York and he said: Let’s hustle people. It’s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And that phrase — that phrase like really stuck with me, because it’s so fast paced here. It really is already tomorrow.”

  正是在这样一个以快节奏而举世闻名的空间里,男女主偶遇了,而且偶遇了第二次,两次中间还要隔着悠悠长的一年时间。难以置信的戏剧性呈现面前,如果要说这剧情最贴近现实的是什么,那便是满溢的sexual tension和初次见面就“啱倾”的美好。这一切情绪与荷尔蒙随著my little airport的《浪漫九龙塘》铺展开来——如果“already tomorrow”打破了正常时间的界限、模糊了钟表上的刻度,那空间是不是也能随著时间的不确定而变得暧昧起来?变得能够包容不切实际的巧合与浪漫呢?

  这样一种包容正是香港的精彩所在。马家辉说过:当你执著于刻板印象,那是你的笨,当你说刻板印象完全是假的,那是你天真[2]。所以,当我们耳边充斥著对香港的种种刻板印象之时,我们很难完全摆脱,甚至完全否认这些论述的合理性。但幸运的是,这座城市还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承受不同个体所编织的千奇百怪的故事——这巨大空间何来?我概括不全,只能名状其中一点,那就是这座城市里令人著迷的市井气息,和高楼大厦、石屎森林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世界可能只有一个路口之隔。它给人一种感觉,无论什麽人,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自得其乐地生活。

  可是“already tomorrow”本质上也决定了人永远是赶不上时间的,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有人跳出来提醒你:“喂,够钟喇!”所以,当男女主角都意识到,已经有女/男朋友的自己在emotionally cheating(精神出轨)之际,导演将故事的结束安排在一架行进中的出租车上。

  两位主人公试图理清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一段短暂的车程哪里足够分析两次“天时地利的迷信”般的相遇呢?

  直到车停在了目的地,男女主角仍无法在悸动的内心和所负的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连司机都开始催促:“快啲,meter running(计价器还在走)。”是啊,时间不会停下来,更何况是快节奏的香港。

  当我们还在为故事中感情线的走向而揪心,电影也许已经用my little airport的《回到中学的暑假》暗示了我们结局。在这首没有前奏的歌曲中,Nicole一开口边唱到:“或者就这样吧/不要再去找她/你经已失去她/便由她去吧”。事实的无奈在没有音乐前奏铺垫的情况下显得更赤裸裸。

  “already tomorrow”让电影的主人公可以在举世闻名的夜景光辉之下,最浪漫地偶遇、最欣喜地重逢,而纠结的分离又可以普通到犹如一趟注定有终点的出租车行程,在这交通繁忙的硕大城市中毫不起眼。

  在香港,幸运之处在于多么难以置信的感情也能发生,而不幸则在于它只会是偶然飘落到河里的微小花瓣,还没好好地观赏周遭风景,就被迫不及待的水流带走了。

  也斯先生关于香港的著名论断总是被人反复引用,就用这段话来为本文作结吧:

  “许多人说过香港的故事。有人用一个渔港来说,有人用一艘帆船来说,有人用高耸的大厦来说,有人用夜晚璀璨的灯光来说。有人用鲤鱼门的雾,有人用兰桂坊的酒吧。这故事好像愈说愈简单,这故事好像愈说愈复杂。这故事引向别的故事,这故事结束了又开始,开始了又结束。每次说香港的故事,结果总变成关于别的地方的故事:每次说别的地方的故事,结果又总变成香港的故事。香港的故事,愈说愈长,愈说愈乱[3] 。”

  讲不清,便愈发有讲下去的必要。

  [1] 樊善标,三位散文家笔下香港的山——城市香港的另类想像,《中国现代文学》 , 2011 (19) :115-140.

  [2] 董子琪,马家辉眼中的“江湖”和“中年油腻男”,界面文化,2018.01.31.

  [3] 也斯,绪论,《香港文化十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p3.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九):无

  在去新加坡的飞机上看的电影 因为不想看国产片 然而这是在香港拍的电影

  像女主角这样的ABC还是我很喜欢的感觉 长相没有范冰冰的妖赵雅芝的优雅

  却是典型ABC的味道 小眼睛 丹凤眼 黝黑的健康肌肤 个性鲜明 当然还配有一口流利的America English

  电影讲述他们在香港遇见 因为女的不认路 男的带她去目的地

  而一路聊了很多 突然又想喝一杯时 她发现他有女朋友

  一年后他们又遇到 他因为她的话辞去了工作 重找自我

  她也又来到香港 开始工作 有点普通的剧情

  类似那个爱在黎明日落前的格调 但又不完全是

  想到她看到国内贩卖盗版她设计的玩具时的不可思议

  还有不能接受凤爪 很多国内的思想 老外真的是不太能理解

  而最终他们有没有走在一起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

  《已是香港明日》观后感(十):就是人到中年 更要相信一见钟情

  自从阅片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看电影的仪式感就变得相当淡,即使在黑漆漆的影厅里看《神奇动物》也不免走神。然而《已是香港明日》,这部在B站点开的单线爱情小品却让我在80分钟内目不转睛。

  它讲述得是一对男女在香港霓虹夜景下的两次邂逅,比较有趣的是男主是个在香港生活了十年的美国佬,而女主却是个完全西化了的华裔。

  一开始,拥有“香港旅游指南”大脑的美国男,熟门熟路地将第一次访港的华裔女生带到兰桂坊,甚至把女生带离“专宰游客”的酒吧街,到相当Local的小酒馆喝一杯。这种将过分热情好客和礼貌疏离反串地设定,反差萌油然而生。而当两人开始渐入佳境时,又因为三观问题而戛然而止,忍不住看了眼进度条,未过半的片长反而让我更加期待将要发生的故事。

  忽略掉第二次偶遇的“刻意设定”这个细节,两人在第二次见面后,已经在香港居住将近一年的女主和受第一次见面时女主的鼓励而辞去金融工作的男主,充分利用了第二晚,去了鱼龙混杂的重庆大厦、逛了庙街夜市、吃了佐敦的地道避风塘“垃圾蟹”(摊档误将Crab拼为Crap),甚至还同乘了巴士。终于,两人的关系从浅尝辄止的好感带到了难舍难分的抉择的迅猛升级。

  很多人在看完此片后都不自觉地拿它与《爱在黎明破晓前》来比较,然而两部相差20年的影片也许情节雷同,但内核却完全不一样。

  《已是香港明日》并没有将“陈腔老调”的邂逅硬凹出“命定”的基调,也许没有《爱在》的刻骨铭心,但却像每一个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人到中年,无论男女都很难做出放弃一切跟你走的决定。大多数人也未必能在遇到对方时就觉得人生完满,这个人就是命定的那一个。难道现实中还不够多例子证明人在爱情的责任面前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吗?

  而且,别忘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城市,一个能包容所有冲突和矛盾,并使之和谐并存的“独一无二”的香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