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河》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河》经典影评10篇

2018-04-25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河》经典影评10篇

  《天河》是一部由宁海强 / 沈东执导,李幼斌 / 俞飞鸿 / 段奕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河》影评(一):南北一渠通,浩荡万古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2014年度重大现实题材扛鼎之作《天河》,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笔者犹记上次被主旋律影片所打动,还是十多年前的反腐大片生死抉择》,本片同样真实震撼、接地气故事层次丰富人物性格饱满,阵容强大到晃眼,确实是同档期的重磅大片。

  影片所谓“天河”,并非是指天上的银河,而是地上的大型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当然,南北贯通的水渠,也并非像京杭大运河般在地面开槽,而是包涵了地下河,涵洞,桥引等等多种形态,穿越种种自然天堑,跨过道人心鸿沟,被冠以“天”字号,也深刻体现出这条贯穿国土南北之渠的工程浩大,意义重大,难度巨大,而其现实价值则更加深远。与众所周知的“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天河”南水北调的建设,同样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建设典范

  在国家"十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进行开发建设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被称为"中国世纪四大工程",电影《天河》就是讲述其中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建设的故事,有可歌可泣情怀,也有令人深思的现象,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在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环保治污工作中的感人故事突出表现了工程建设的“险”和“辛”,移民搬迁的“情”和“痛”,环保治污的“艰”和“难”。

  《天河》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亲自编剧,八一厂著名导演宁海强和沈东联合执导,云集了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高明、林永健、濮存昕、陈宝国等众多知名演员加盟,客串阵容堪称近年最强:田华、宋春丽、郁钧剑、吕继宏等等等等,带来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建设画面。影片选取了在工程建设中的几个角度,主要围绕几位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分别是由李幼斌扮演的水利专家、南水北调总工程师董望川,董望川的爱人,由俞飞鸿扮演的治污专家、丹江市副市长周晓丹,以及董望川的徒弟,水利专家江浩等。

  几位主要人物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也浓缩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酸甜苦辣,有董望川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来自工作内部的,来自家乡父老的,还有夫妇之间的感情隔阂问题关键在于,南水北调工程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位置,说小,只不过是一条水渠的工程,说大,那是关系民生民存的要务,说难,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冷冰冰的硬骨头,说险,工程稍有差池就会人命关天……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摆正南水北调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包括工程所牵动的各方利益与生存问题,都通过本片的天平,进行了公正的审视。

  作为一部接近于工程纪实的影片,故事还为观众带来了更专业的水利施工呈现,无论是开场的各方辩论,还是段奕宏处置盾构机的故障,以及李幼斌指挥工程涵洞与距离仅有一米的北京一号线地铁擦肩而过,都让观众感受到空前的紧张气息,也因此而感知,南水北调工程绝非是莽汉拼命干的工程,而是融合了各种高精尖的设备,以及在设备之上的更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他们那颗滚烫却冷静奉献之心。

  据传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场面剧组水源地丹江口水开始,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4省市,由南向北拍摄了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湍河渡槽、穿黄工程等南水北调的重点工程,场面十分宏大和感人。从这点上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可以千古流芳的伟大工程,有《天河》这样的佳作来予以纪念,也算是给了观众们一次深刻的近距离了解南水北调,了解国家工程建设的机会,意义重大。

  《天河》影评(二):《天河》影评:五十年奋斗为了一江清水

  南水北调在半个世纪前还只是一个宏大构想,当时限于技术人力等诸多因素,这项浩大的工程难以实施。今时今日,南水北调已经成为现实,但谁能想到有多少默默无闻水利工程人员为此付出的巨大艰辛。他们几代人都为了实现这个构想而努力,从而成就了这项惠及上亿群众的水利工程。电影《天河》正是反映南水北调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展现了水利工程人员的艰辛付出。

  《天河》虽然展现的一项水利工程壮举,而且还是赞颂水利工作人员,但这部电影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来说,影片汇集了李幼斌、段奕宏、俞飞鸿、王若心、林永健、高明等众多著名演员,群星式的阵容已经足以引起瞩目。其次来看,电影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李幼斌和段奕宏两位水利工程指挥人员身上,特别是段奕宏饰演的江浩,这个角色没有刻意高大全,而且还是一个因物质条件原因从水利部门出走的人,但这样的角色反而更贴近于现实了。

  影片中,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正式进入实施的阶段,李幼斌饰演的董望川被任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总工程师。以董望川这个人物为中心点,辐射出江浩(段奕宏饰)、周晓丹(俞飞鸿饰)、林子彤(王若心饰)等人物,他们与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片中,董望川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物,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完工,不仅仅是投入了自己的全身心精力,而且还让自己做水利工程的妻子周晓丹也协助他。但周晓丹是一个较为顾家的人物,夫妻两人的矛盾一度很激化。

  但真正令人意外的还是江浩这个人物,他为了高薪离开了董望川的南水北调工程指挥部,江浩去了一家民营企业。那么,问题来了,江浩是见利忘义吗?《天河》这部电影里塑造特别出彩的人物,江浩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在企事业单位上班,但他的女儿无法进京读书,他还有年迈多病的父亲需要照顾他的妻子也几年前过世了。江浩的处境原来和很多北漂相似,在父亲病重需要十万元手术费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在民营企业谋取一份高薪的职位,这样才能挽救他颓败的家庭

  江浩这样的人物角色以及他的处境,都说明《天河》在主旋律电影中也在寻求很大的突破。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即使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很难避免有经济上的困难,换一个岗位,虽然也是环境所迫,但同样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江浩虽然离开了董望川的指挥部,但仍然在水利工程中效力,一举两得

  《天河》为观众展示的不仅是水利工程人员的辛劳付出,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的诸多技术难关,还有在移民上遇到的诸多问题,这部电影基本就是全景式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艰难过程。这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工程构想,到今天切合实际成为了现实,未来,当人们喝到南水之时,这部影片就留下了宝贵记忆

  《天河》影评(三):《天河》:情牵滔滔一江水英雄筑梦穿南北

  如何让重大现实题材类电影,打破创作上呆板的瓶颈,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摆在中国影人面前的课题。对此,《天河》对此给予了一个不错启示。这部讴歌南水北调利国利民的影片,很好地做到了故事内容真挚走心、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细节呈现生动别致,且没有生硬说教之感,而是殊为自然地把“大爱无疆”的内涵淌进观众的心坎里,让人观看后为之喝彩。

  虽然是一部弘扬主流价值的正剧,但是《天河》中却具备很强的商业特质,全明星豪华演出阵容,显示出片子并非只想赢得口碑,也希望在票房收获多多益善。影片只要是以几位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参与者的经历来作为叙事线索,通过他们的家事、情事、工作事相互之间的联动,铺排出剧情上的曲折多变,从而突显小人物的大传奇。而在内容呈现上,剧中每个细节勾连紧凑,人物性格饱满互补,故事情境真实感人。片子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巧做文章,夫妻间情感冲突的修与补,师徒间合作情谊的断与续,恋人间爱情隐忍的追与避,以及移民们故土难离的乡情难舍,形成一组组温暖的画面,感动着人们日趋麻木心灵

  在人物配置上,影片采用的是两对男女工作互补的对应形式,来展现南水北调工程参与者可贵情操。董望川与周晓丹这对中年夫妻的遭遇,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体脉络。片中的他们本来就因工程聚少离多,偏偏董望川让妻子离京接管故乡的移民工作,这使得希望兼顾家庭的周晓丹异常愤怒,造成了两人之间有了情感裂痕。而在处理移民搬迁和环境治污的工作中,周晓丹受尽了委屈。好在两人最终赢得了相互间的理解。其实夫妻俩不同的际遇,分别折射出的正是南水北调工程在人与自然两个不同方面遇到的挑战。身为副总指挥的董望川坐镇一线,用勇气与果敢不断处置突发状况,展露的是工程建设的施工之险;当着政府官员的周晓丹,则以真诚耐心说服群众,显现的移民搬迁工作的动员之难。

  如果说董望川和周晓丹是一对情感内敛的夫妻,那么江浩与林子彤这对年轻恋人在片中显现的则是一段欲拒还迎的爱情。作为董望川的得意学生,江浩是个直面现实同时还对理想不灭的人,选择现实的他拒绝老师挽留跳槽到高薪企业,而对理想的执着又使其参与的水利工程中来相助恩师。可是在爱情上他却是一个纠结的人,自惭形秽的他迟迟不敢追求心仪的林子彤。幸亏林子彤大胆直接的表白,一对有情人才终成眷属。而这两对情侣各具特色,且都是为工作无私忘我的人。难能可贵的是,片子并没有把这些角色弄成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而是借助他们生活和工作上的喜怒哀乐,来表现出平凡英雄给人带来的感动。无论是江浩背着病重的父亲上工地、还是周晓丹雨中跪谢移民对工作的支持,片中的很多段落,真是叫人热泪盈眶

  至于演员的表演方面,李幼斌演出了董望川对事业的坚韧执着、精益求精,以及压力下的忍辱负重。段奕宏刻画出江浩面对险情的勇敢无惧。王若心演绎知性女子林子彤待人接物热情友善。最突出的表现当属俞飞鸿,她较好地表现出美女市长周晓丹在工作上的刚柔并济。而众多明星在片中纷纷跑起龙套,使得片子显得繁星闪闪。不管是林永健扮演的为私利小算计的乡民,还是姜昆搞笑饰演的耍口舌的小市民,还是老戏骨高明出演的识大体顾大局老者……虽然戏份都不是很多,但却各个独具神采。

  看完电影《天河》,主题歌《人间天河》那悠然婉转曲调、磅礴大气歌词始终萦绕在耳畔,“今天我要对你说,地上有条年轻的河,清澈倒映两岸花,迷醉彩蝶水中落……”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更加知晓了南水北调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

  《天河》影评(四):丹江有意化作泪,《天河》有情起歌声

  文 / 赤叶青枫

  一提到“天河”,但凡对广州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就会不禁联想起该市的天河区。不过,由黄宏编剧,八一厂导演宁海强和沈东联合执导的电影《天河》讲述的却并非是南国一个区域的兴衰变迁,而是以涉及中国多个省市、千万群众的“南水北调”水利中线工程为背景,聚焦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河水治污等重要环节中的感人故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董望川(李幼斌饰)被任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指挥兼总工程师。他与妻子周晓丹(俞飞鸿饰)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原本稳固的感情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而正当此时的用人之际,董望川的得力助手兼学生江浩(段奕宏饰)因生活所迫为了利益竟然离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而家乡的亲人也因身处库区而坚决反对搬迁移民。面对空前压力的董望川选择自己坐镇一线,并推荐妻子周晓丹担任丹阳市副市长,负责移民、治污工作,他们为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努力……

  就剧情而言,《天河》作为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影片并不狗血跌宕,黄宏等幕后主创在创作过程中可能意识到这样一部影片拍得高大上容易,但想拍得引人入胜则多少有些难度,故而他们一方面通过艺术手法尽量去制造片中人物之间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则注重从细节入手,以情动人。于是片中董望川和周晓丹这对水利夫妻的经历分别成为片中齐头并进的两条主线,它们既彼此之间有所交集缠绕,同时也分别与各自的支线擦出新的火花。譬如董望川一方面要处理家庭矛盾,一方面对于江浩在关键时刻离己而去耿耿于怀,而另一方面又需在工作中集中注意力运筹帷幄,且关键时刻还须力排众议,不容有失;周晓丹方面亦轻松不到哪去,在家时对丈夫幽怨满怀,出任丹阳市副市长后移民、治污工作困难重重,而最大的阻力竟来自夫家亲戚,而此时她的身体已经悄然拉响健康警报……故而影片虽然主要讲述的是水利人的故事,但因为片中将主要人物遇到的各种问题生活化、大众化,所以显得较接地气儿,引人共鸣

  能有如此效果,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等主演功不可没。其中身为老戏骨的李幼斌自是不用说,有他压阵,《天河》的品质已基本得到保证;段奕宏此番也洗尽铅华,生动诠释了一名上有老、下有小的单亲父亲的无奈与坚持。而说到最令人惊艳的,当属俞飞鸿。虽然不及片中另一位女演员王若心青春性感,但身为不老女神的她身上有种岁月沉淀的独特美丽,她塑造的周晓丹,举手投足之间温婉如玉,端庄大气,非常吸人眼球。

  另外,田华、濮存昕、陈宝国、姜昆、宋春丽、高明、林永健、吴军、小香玉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倾情加盟也为此片增色不少。有他们甘为绿叶保驾护航,才使得《天河》这出水利大戏愈发有看头。而大坝加高、移民搬迁、穿黄工程、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的通过特效的逼真再现,也令人观之不禁唏嘘感叹水利人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当然,其实谁又比谁容易?南水北调一事除了水利人日以继夜地进行不懈努力之外,亦凝聚了千万普通民众及家庭的牺牲与付出。片中丹阳市槐树村村民为给水利让路,又不使烈士陵园移动,于是全村一起迁移祖坟的场景令人记忆犹新。而正是因为官民一心,众志成城,才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丹江有意化作泪,天河有情起歌声。它让无数人心血汇聚,见证了那真爱的执着!

  《天河》影评(五):完成度相当高的献礼片~

  本来想去看星际穿越的,排队买票的时候想起来还有点事儿,就顺手改买了天河的票。

  这个电影基本和我们是同时接受的任务,可能还更早一些;当初我们去南水北调办公室开会的时候,主任手里拿着这个电影的剧本,说自己明天要给这个剧本提出颠覆性意见;第二次去开会,另一个专家拿着改稿说正在看,还说你们纪录片要什么人物,这故事片才需要人物;我们去密云水库前采的时候,项目部部长还把我们两拨人弄混了,接上了电影这些人就没车接我们了;等到我们拍摄的时候,施工工地说前不久段奕宏什么的也来我们这儿拍的……等到我们五集还有组没从外地回来的时候,这片儿已经上!映!了!

  时间短,牵扯利益方又太多,最后成片这样,我真的觉得很厉害了,后期剪辑肯定没少熬大夜,想想都觉得苦。

  看片的时候能够很自然地感受到片子背后各种领导的嘱托:北京的水资源少啦,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一定一定要说;上游的治污一定要重点说,不然老百姓不放心(虽然东线工程的治污才是重点);移民的补助真的是不错,政府做出了很多很多努力这个也一定要提;工程人员也没少辛苦,但是都是工程又太硬,最好来几个女同志搞得柔和一些……所以最后才会出现女的也在工程第一线这种脚趾头想都觉得不现实的画面。尤其一开篇就是大会上的讨论,就跟微博问答似的,我也能想象领导说的是:一定要把百姓的疑问解答清楚,让大家理解南水北调工程……之类的。因为这些话我也都听熟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对剧情实在不必较真,主题已经超速先行了,那温情内容肯定怎么加怎么别扭——当然那个小香玉那么快就叫妈也真是醉了……而且移民的还原程度相当高,看了《水脉》移民两集就知道了哈哈哈。

  当然我还是不禁吐个槽,五棵松工程因为确实危险,所以都是半夜施工,绝对不会上面有地铁运营下面在施工抢进度的情况出现;而且贯通那一天先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诸多领导签到出席,最后关键的一铲子是由领导铲开的。

  最后,演忆川那个人叫啥?和飞鸿对峙的那一段真是演的太好了,让我迅速回忆起了拍摄期间和人谈价格的血泪史。

  《天河》影评(六):《天河》:历史书写的创造与重现

  大禹治水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对上古时期的大洪水,从禹之父鲧用息壤来堵彻底失败,禹采取疏导的方式终于成功。通过治水,中国从万邦林立的原始部落,进化到先进的共主国家形态,东亚文明与水利有着逻辑上严密的共生关系,至今依然,中国的现代农业、工业及城市发展,受制于水资源久矣。

  由柳建伟、黄宏编剧,宁海强、沈东执导,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王若心、高明、赵有亮、林妙可等主演的电影《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移民、环保、治污等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本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展为主线,以小家庭人物的关系变化来反衬出这一大事件背后的艰难与大爱。片中,通过董望川(李幼斌饰)、周晓丹(俞飞鸿饰)、江浩(段奕宏饰)、林子彤(王若心饰)等几个主要人物和两个家庭的命运,来传情达意。作为该工程副总指挥的董望川由于工作的需要,疏忽了对妻子和女儿的照料,甚至妻子心脏病治疗也是匆匆赶回医院,马上回去坚守阵地的情形,让人心疼而直落泪,这也可以说是向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致敬,当然现代社会有着更便利的沟通渠道。电影《天河》不再单独的表现“南北水调”中线工程的艰难,而正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汇聚成该工程的实施的艰难。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创作和发行与审美等方面都融合了商业电影的形式元素,并在文艺气质、价值观上向大众文化靠拢。从2008年到2014年一系列主旋律电影受到了广泛关注,比如《铁人》、《高考1977》、《建国大业》、《天安门》、《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不再单一的呈现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而是融入更多的元素,以点带面,细致、真实地表现特殊时期的历史。2014年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电影《天河》,作为一部献礼片,不仅在叙事上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方式,而且将这一工程背后的苦难与欢乐极尽地书写出来,以此达到对“南北工程”的历史书写的重现与致敬。

  《天河》用了500多个特效镜头,利用声、光、景、影、色来展示出该工程的浩大,从而以优质、逼真的画面感来给予观众新的审美享受。片中,那空中飘过的镜头,经由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跨越了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四个省市的地貌利用镜头全视角地呈现在大银幕之上,让观众不禁感慨,祖国历史山川的秀美与磅礴。这种规模的水利工程,对于各地经济及城市发展都有着基础性质变,不可不察也。

  与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为主旋律电影树立标杆而言,描写大河向北流的《天河》规制弱一些,但它能以全新的视角让观众更加切身体会南水北调工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表现出“饮水思源”的深刻哲理思考,是值得肯定的,相对来说,本片还是缺乏受益地企业与居民的故事线。《天河》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因为它是“天上有条河,地上有条天河,一个是神话故事,一个是英雄的颂歌……”

  《天河》影评(七):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学校组织看的,刚完成交差用的观后感的任务就忍不住来吐槽了。刚看完我就感觉有点怪怪的,似是配不上天河这个名字。说到天河总想起天路,天路修的时候在一个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空气稀薄,即使在强烈的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工人们还是要坚持。我认真想了想,天河遇到的困难只有搬迁祖坟和下穿五棵松地铁站,其他什么压力太大说实话算不上问题,两者实在相差太多。且天路这个名字是藏族同胞的感恩戴德,天河就是自己编的。我不否认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只是北京人从来不缺水用,即使是地下水,所以普通人不会感受到南水北调对生活的改变。题材可惜了,什么时候如果北京大旱土地干裂南水北调重要了才会有人感动。最后一星李幼斌陪着工人们想着正在做手术的妻子无助蹲下的背影,就这么一个感动的场景,董望川确实背负了太多。

  《天河》影评(八):《天河》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正在热映的电影《天河》排片不多,笔者觉得这其实是对主旋律电影的惯性漠视。实际上《天河》的制作是认真的,比市场上的很多烂片都要强。

  电影讲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故事,南水北调,通俗的说就是水利人怎么把长江水从丹江口导到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可以说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电影截取了工程的副总指挥董望川与妻子周晓丹为了水利工程所做的工作这一面,来表达了千万不知名的水利人为这项工程和事业的付出。

  在这中间,董望川和妻子周晓丹有过矛盾和冲突,感情有过疏离和不解。李幼斌饰演的工程总指挥董望川,对家庭而言,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疏于照顾妻子和女儿,在妻子心脏病手术的当晚还要坚守在工程现场。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一开始对丈夫的工作并不理解,只想过一家人在一起的小日子,可当她真正来到丹江,面对治污、移民、迁坟等难题,她又开始逐渐理解丈夫,并顶住压力完成工作。

  段奕宏饰演的技术专家江浩因为父亲重病的原因辞职另攀高枝,但他并没有背叛理想,关键时刻是他挺身而出,破解了机械故障。 可以看出电影并不是一味塑造高大全的水利人形象,在梦想与现实面前,他们也曾经有过落差,也曾有过犹豫,如此才显得他们的坚持更加真实动人,也更加难能可贵,坚持一年两年容易,坚持五年六年乃至数十年呢,不得不由衷的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感到敬佩。

  而为了让电影更好的被年轻观众接受,电影也加入了喜剧元素,让全片并不因为主旋律而显得高高在上,反而生动活泼有趣。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会有曲折,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希望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都可以如同《天河》里的水利人一样坚持和执着。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文发于《巴渝都市报》

  《天河》影评(九):明星多得溢出来

  看了现实题材电影《天河》,还是挺意外的,没想到是一部轻史诗量级电影,为什么这么说?从故事题材上看,电影聚焦的是世界级大工程南水北调中水利人和移民;从重视程度上,制片单位八一厂派出骨干创作人员,厂长亲自抓剧本,当家少壮派导演联合执导,级别上属于年度制作,而且搞大工程如同打仗,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是新时期的《大决战》。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影片由数十位明星大腕集体演出,数星星、看戏骨组团飚戏,更是一种乐趣。下面就大体说下,看这部电影的三点印象。

  第一、这可能是,在2014年度,到目前为止,国产电影里明星大腕数量最多的影片。单就明星数量而言,能和《天河》比拼一下的,估计也只有后面的《太平轮》。先说主演层面,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李幼斌之前在《飞天》中演总设计师,这次演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工程师,这个“领导岗位”需要有点年龄和阅历的人演,长着一略显沧桑脸的李幼斌当然合适不过;俞飞鸿和段奕宏,这一次没有续“前生情愿”,他们俩都是有演技又有观众缘的人气演员,无疑请这位演员担当主演,是为吸引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我这样男性观众,在大银幕上看俞飞鸿还是稍微有点激动的,娴静的气质和适度表演,看起来特别舒服。

  在片中李幼斌、俞飞鸿都是水利人,行业特性决定了两个人聚少分多,乃至遭遇家庭危机。这个时候,需要女方家长出来调和,演俞飞鸿父母的人也必须要够气质才行,电影请来的是前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和八一厂本厂资深演员黄梅莹搭档,知识分子的气场一下就有了。再看另一方,演李幼斌的父母的演员也必须要对等,于是我们看到前西影演员剧团任团长高明携手八一厂著名演员宋春丽,演绎一对豁达开明的的农村老人。其他重要配角演员还有吴军、林永健、林妙可、濮存昕等,片中客串的文艺圈人士就数不清了,田华、陈宝国、姜昆、小香玉……片中有场去开会和开会的戏,在座的几乎都是圈内的演员,要是能把名字都叫全的观众绝对是娱乐达人。

  第二、有情感温度,而不煽情。虽然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但切入点是从中青两个水利人董望川、江浩以及他们后背的家庭。在人物关系搭建和情节推进上,影片创作者手法比较成熟,建立了多条情感线,董望川和周晓丹的家庭线、江浩的爱情线、库区百姓故土难离的移民线、董望川江浩师徒线,几条情感线并行又受到工程建设的影响而改变。一次倒下进院、一场婚礼、一条追车的狗,都是温情点,但影片没有刻意去煽情,都做到适可而止。电影塑造了董望川、江浩等为调水工程付出心血的人物形象,电影的故事也折射我们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为大家还是小家,我们都要做这个时代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类型化叙事融入主旋律影片。《天河》的导演宁海强和沈东,属于军旅导演中的少壮派,年富力强、既往有口碑不错的类型作品又懂得主旋律表达。在故事开始,工程攻坚阶段,两个家庭都遭遇危机,妻子周晓丹因董望川经常不回家又把她推荐给工程前线城市担任副市长而愤怒,江浩的父亲病重、女儿又无人照顾。影片不仅设有悬念,还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抓住盾构机事故和管线穿越五棵松地铁两个情节制造危机,影片还用了大量的航拍,这些手法的使用,都增强影片大气感与观赏性。

  《天河》影评(十):为感动而感动,BUG多的不得了的主旋律

  《天河》为观众展示的不仅是水利工程人员的辛劳付出,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的诸多技术难关,还有在移民上遇到的诸多问题,这部电影全景的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艰难过程。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部赶工的作品,电影中的细节处理的不够好,剧情衔接的不够流畅。为了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艰险与困难,电影不惜虚构事实的做法,很难让人真正融入到电影中去。

  董望川作为南水北调中路线的副总指挥,其妻子被调动到南水北调中路线中一个县做副县长这种调动很不合理,现实中,为防止近亲腐败,夫妻二人都在一个地方任重要职务,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合理的。另外在榆树村村民聚集到县政府门口的时候,秘书的一句“榆树村村民又来闹事了”,很是令人别扭,难道被拆迁村的村民不可以合理合法的上访吗。

  影片中最为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榆树村拆迁后,家里的老狗追着主人的车奔跑的镜头了。但是,拆迁不许带狗这种规定实在是莫名其妙,这种违背现实的不合理情节,为感动而感动的拍摄手法实在是画蛇添足,凭白的令人诟病。另外,拆迁时政府工作人员说好了会照顾好这条狗,结果转眼狗就跑了,这又反映了什么?

  最令人无语的就是地铁五棵松下施工的剧情了,这段剧情简直不合理到了极点。在工程会议上,专家提出施工难度大,董望川力排众议,说可以按时完成,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为表现工程难度,却让主角成为了一个为实现目标而不择手段的人。现实的夜晚安全施工被放到了白天,成为了为赶工而罔顾人命式的施工。另外工人们在地下施工,而主角董望川却身在地铁站中指挥,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另外还有工人在地下用瓶装水浇灌身体“秀身材”的镜头也是莫名其妙。

  总体看来,影片剧组想反映的东西很多,但正是因为反映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所有的东西反映的都不够全面,都不够细致,致使很多剧情上矛盾重重,主角的人物形象也从“不畏艰辛”变成了“顽固任性”。可以说,作为一部27天就完成拍摄的作品,其质量是不错的,但作为一部电影本身,仍旧是不合格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