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是一部由保罗·索伦蒂诺执导,裘德·洛 / 黛安·基顿 / 西尔维奥·奥兰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一):教皇爱喝樱桃味儿的零度可乐
《年轻的教宗》是保罗·索伦蒂诺2016年的作品,豆瓣评分9.1。他不仅是这部剧的导演,同时还参与了编剧,可谓是多才多艺………他于2013年导演的电影《绝美之城》,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71届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他的作品非常意识流,他飘忽不定的意识就和他的作品一样难以把握,我看完《绝美之城》以后,除了“绝美”之外,再无留下其他。
《年轻的教宗》也多少具有些这种特点,情节的推进与别的美剧相比可谓是九十岁的老太太般缓慢了,但慢节奏和宗教题材又十分契合,加之保罗绝佳的影视审美,竟然把《年轻的教宗》拍出了电影的质感,梵蒂冈教廷的神秘与圣洁之美展现的也极为出色。
第一集的第一组镜头就足以让你产生十分的好奇心:圣彼得广场中央,教皇Lenny从一个满是婴儿的金字塔中爬了出来,他的周围空无一人,只有响彻的雷声围绕着他。
刚开始看,你会认为这是梵蒂冈版的“宫斗剧”,讲述一个权利斗争中意外的获利者从一个傀儡成长为手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看到一半,似乎又有点儿像孤儿成长史,但它显然不满足于这两者的限定,讨论的是更为形而上的问题——上帝、信仰、痛苦和爱。
保罗·索伦蒂诺建构了一个由上帝主宰的世界。
第一集,他就提出了一个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教皇在第一次布道时的讲稿是一个孩子写给他的信,上面写着“Dear pope,what do I have to do to believe in God?”
香港有很多基督教学校和教会,因为学习粤语的关系,我接触到了一些基督教徒。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常会说到一些上帝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事例。很多人因为觉得曾经被上帝帮助过,关爱过,因此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从而变的更加虔诚。
保罗·索伦蒂诺首先是肯定上帝的存在的,第一季总共出现了三处Lenny祷告后出现的奇迹:
1)14岁时为Billy的母亲祈祷,让处在弥留之际的妇人突然从病榻上坐起来,恢复了健康。
2)为不孕的Esther祈祷后,Esther成功怀孕。
3) 在非洲祷告,让作恶多端的Antonia修女受到了惩罚。
第一季还展现了Lenny成“神”的过程。
Lenny拒绝媒体采访、拒绝拍照、拒绝在任何公开场所布道。他说“只有基督是存在的,I’m no one.”他通过禁令威吓教众,使他们远离教廷,他“禁止事实婚姻、禁止同性婚姻、严禁任何理由的堕胎、严禁任何理由的离婚、禁止任何接受安乐死的尝试、限制信仰宗教自由”,他的这些禁令在中世纪很可能畅通无阻,但在现代社会,在人性解放,重视人权的时代却是实实在在的逆流而上。
Lenny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隐形的、神秘的教宗并不是想弱化自己的存在,他的强权和改革否认了这种可能。他躲在暗处进行变革的行为,正是在人为的塑造一个“神”。后期,Lenny真成了一个“圣人”,并最终在公众场合露面布道,便是在宣告造“神”的成功。
保罗·索伦蒂诺在建构神性的同时,也在解构着神性,解构的是神职人员的神性,让他们纷纷走下神坛。这个很好理解,类似的作品有许多,如《修女也疯狂》、《教皇诞生》等。
教皇每天早上的早餐是一瓶樱桃味儿的零度可乐,他抽烟抽的很猛,第一次在红衣主教们面前讲话时,他换上了特别隆重的教皇礼炮,背景音乐却是“I’m sexy and I know it.”
他甚至对上帝存疑。教廷中频繁传出教皇不信仰上帝的流言。Lenny获得权力后,确实一度非常自负,他说:“我爱自己多于旁人、多于上帝。我只信仰我自己,我是无所不能之神。”
ister Mary在家里脱下修女服后,穿过一件写着“I’m a virgin. But this is an old shirt.”.(我是处女,但这是一件旧T恤)的T恤。
Lenny的童年挚友也是一位神职人员,但他和毒枭的老婆通奸,死在了毒枭的枪下。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表示神的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圣父指的是创造和主宰世界的神,圣子指的是耶稣基督,圣灵指的是上帝的灵。
教务大臣Voiello本以为Lenny是个容易操纵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虽然他四十多岁了,但是和其他七老八十,手抖个不停的神职人员来说确实很年轻),因此,把他推到了最高位上,但他很快发现Lenny是个十足的野心家,自己反而被他利用了。他说:“你遇到了一个比你更喜欢用政治手段的人,那就是我。”
Voiello惊恐地问他:“Lenny,你是谁?”
Lenny回答说:“我是个矛盾体,如同神,三位一体;如同玛莉亚,既是处女又是母亲,如同人,兼有善与恶。”
首先,Lenny是个政治家。
他的情报来源是听人告解、忏悔的神父,从而掌握了很多神职人员的秘密。他利用宗教向意大利总理施压,提醒对方意大利有多少基督教徒,而这些人手上拿着的选票会对他的仕途产生怎样的影响。他列出来的条件之苛刻,让这场交易看上去更像是在敲诈。
其次,他是个孤儿。
Lenny从婴儿塔里走出来的情节是极具暗示意味的。一种理解是婴儿塔是由被遗弃的婴儿组成的,这点暗示了Lenny的孤儿身份。他之所以会将堕胎的妇女驱逐出教廷,也是来源于这层身份。他长久以来对亲生父母的怨恨,导致他无法接受任何抛弃行为。
另一种理解是这个细节暗示了Lenny直接来自于上帝的派遣。这个说法和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有些相似。我们都知道耶稣是为了替人类赎罪才来到人间的,他是“人格”和“神格”并存的全知全能之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
如果不降世,没有肉身,耶稣就无法替人类赎罪,因此,有了圣母玛利亚诞下圣子之说。
Lenny还是一个圣人。
他不是通过强权和铁腕手段服众的,他最终赢得所有人的爱戴来源于他的圣人品格。
比如,很多可以用权力解决的事情,比如修女Antonia,他完全可以颁布一条法令,革去她的职务,但他选择跪在雨里和上帝谈判,让上帝决定该如何处置她。神父认为这正是一个圣人会做的事情,圣人在相信人类的力量以前,就已经相信上帝的力量。
主教科特维尔拿到了Lenny写给初恋女友的很多封情书,并以此威胁他,以为掌握了教皇最致命的弱点。但他没有认真读完那些信,Lenny的情书写的非常动人,可他从未寄出过,他在信里写,他已经和上帝结婚了。
这些没有寄出的情书非但没有成为惊天绯闻,反而感动了教众,他对上帝的绝对忠诚让教众把他推到了圣人的位置。
总之,《年轻的教宗》非常值得看,虽然慢,但每个细节都值得研究,据说80秒片头曲中一闪而过的9张画就可以组成一部基督教历史。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二):找
如同《攻壳机动队》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一样,我带着思考看完这部剧每一集和每一个镜头。就像艾德·哈里斯在《西部世界》中所饰演,执着于寻找Maze的角色一样,我也苦苦思索和探寻,希望通过找出上述这些剧中“Game”里更深层次的意义,来发现和探寻自己。无论《新》中的使徒、绫波丽、碇真嗣,还是《攻》中第9课、草薙素子,或者是《西》中的梅芙、威廉或本纳德,亦或是《年轻的教宗》中的lenny,他们都是在game中接连登场的角色。我只能通过他们登场或离场过程中,偶尔掀起的幕布,才能模糊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game,没有意义。真正的意义只在于一件事情,隐藏于幕布之后的那件事情:寻求自我,寻求作为一个个体“我”存在的意义。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的定义都不一样。就像上帝一样,争论上帝是否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只需要你相信,那么上帝就是存在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如果《西》里所描述的艾德·哈里斯寻找的只是一个Maze,如同梅芙打开的保险箱一样,而迷宫是否存在,保险箱里里面是否真的有什么,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寻求“maze”的过程中的去“找”。“找”就是意义。除了“找”之外,没有意义。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三):absence is presence
这部剧就是:how to turn a piece of steel into marshmallows
又名:lenny knows everything
为最后一集多加一颗星。
最后一幕挺心疼的,Lenny看着自己的原生父母在众人尊敬的朝拜中冷眼离去。半生追寻,最终还是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爱,但却在苦痛中悟到了爱与舍。
就像他在剧中说的absence is presence 无即使有,离开便是存在。
电影的长镜头和慢镜头的对称治愈强迫症
有时间查查嬉皮士(born in the babyboomers?)和天主教的思想对立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四):关于《年轻的教皇》
作者:PARKER(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5930548/
其实关于世界上各种宗教,认真起来的话,我几乎等于一无所知。吸引我看这部片子有两个诱因。一是对人物设定的好奇,二是一个人类学迷妹在微博说,这是一部关于极端保守主义复辟的片子。基于对整个世界保守倾向的恐惧,看这部片子可能多多少少有点know your enemy的意图。
这是一部非常奇怪的剧。主创塑造这个角色的背景和目标时,处理的非常离奇,亦或是我看剧太多已经开始疑神疑鬼。我真的从头到尾没有理解(或信服)主角的内心是怎样驱动的,看到最后都不相信主角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于同年被父母抛弃所致,因为那样会有一个矛盾:如此深刻的题材和(看上去的)野心与如此世俗的童年伤痕感觉上并不匹配。至少对于看过的各类作品来说,虽然被双亲抛弃是极大的伤害,但是作为一个探讨信与不信的哲学神学大片,这个事件未免过于具体,过于清晰了。当然,我也有可能误会了主创们的意图。毕竟人家这剧的名字就叫《年轻的教皇》。所以说回主角,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电视剧中最神秘的主角了。除了表面上难以捉摸的言行和无法揣摩的内心动因,你最大的疑惑,当然如果你也是自由派的话,可能将是“剧组是认真的吗?”“编剧真的认同吗?”不过看到最后两集,我产生了另一种疑问,“真的就是因为父母吗?”“这就性情大变了?”“所以他原来真的有那么幼稚吗?”虽然生活教会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的幼稚程度,但是拿快50岁的教皇做主角讲一个本该在人30岁阶段发生的改变,难道不会牵强吗?回顾以往,让观众感到安全的叙述应该是把主角的心理动机和背景故事甩到你脸上的那种(联系《西部世界》对接待员的设计和制造不难体会),虽然这部剧也有在展示主角的过去,而且根据这些回忆,观众理性上的结论必然是:被父母抛弃就是主角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终极原因。但是在看剧过程中,即使画面再美,角色表现的再纠结,我也仍然怀疑这一点,我总觉得主角的一些目的也好,一些行事的原因也好,是主创藏起来的。一般来说,这种藏匿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但是对这部剧,可能反而起到了使观众与主角保持一定距离,保持剧中主角也想保持的“神秘感”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样可能会显得主角的“背景故事”显得不那么“陈词滥调”。
即使我心中有诸多这样的WTH和WTF,我还是很认真的看完了这10集,连意大利语翻到英语,再翻到中文的错误都听出来了。说实话,教皇本人的神秘感可能是我看完十集的最大动力,虽然看完了也还是感觉神秘。剧集的影视语言非常当下,几乎不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始就拔的非常高,用音乐和剪辑加入很多带有幻觉色彩的闪回和元素,造出极其荒诞的气氛,更不用说摄影、灯光、构图和细节的美术了。然而这所有完美的细节更会让我有这种疑问:真的吗?这就是这个教皇的全部了吗?
所以我虽然很想对这部剧推荐出一点什么花样,最终却只能描述为,“离奇”。一切的东西你都可以去解读,但是你又会怀疑自己的解读,这个剧的悬疑之处甚至没有具体的谜题,反正对我来说是特别抽象的东西,如果放弃解读呢?如果老老实实的当一个观众呢?我得承认,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看到让我又恨又爱的角色,虽然都不是很强烈,但这种体验确实很特殊。
可能就不该想这么多吧,也许就真的只是一个童年阴影作大死的人的故事。
*我心中的期待是:年轻教皇的嬉皮之血其实一直都暗暗燃烧,就像他开篇的梦境那样。但是现实中他不能那么做,就换一种拉全世界陪葬的态度去毁灭宗教(典型的浦泽直树式反派)。然而第一集结尾教皇竟然性情大变了,蒙克惊悚,到底怎么回事,想看下一季。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五):年轻的信仰危机
《年轻的教宗》好看,没有多少负担,它沿袭了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一贯的轻喜剧风格,即便是生命、生活、权力、上帝这样的宏大题材,他处理起来仍然日常烟火,人物孤立,对话着眼于视听细节,比如眼前一个篮球,一架直升机,点到为止,不深入探讨,场景间与镜头间并无必要联系,转换频繁,留有很多空镜,就像对话间的沉默,或一个人的静默观察,有一种意在画外的留白。这种剧着眼于人物内心与环境的对话,不具有强戏剧性,不说教,不刻意悲观,融合漫不经心的幽默,如果能忍过开头的散漫,再看下去是非常享受的。
由裘德洛扮演的年轻的教宗莱尼·贝拉尔多来自美国,从纽约教区越过德高望重的老师迈克尔、六大洲资深的主教,空降梵蒂冈,他要面临权力巅峰的游戏、等级森严的规则、繁复无聊的活动,给这个拥有十亿信众的超级王国一个交代。
这里需要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不止于年轻,作为教宗,必须具备非凡的天赋、坚定的信仰、出众的领导才能以及必要的手段。他在一个孤立无援的处境,被选中是选举被操纵的结果,仅仅被视为一个可被操控的对象。但如果这么展开下去,无非是教皇版的宫斗戏,这显然不是这个双子座导演会做的事。
剧中这位年轻的教宗有着不幸的童年,他的父母是嬉皮士,在他8岁那年把他交给修道院,他一直想找回父母,当上教宗后,权力和名声带来便利,但一直未如愿见到,对父母的眷恋一直纠缠着他,他脆弱敏感的性格有着一股倔强,不肯轻易将自己交由上帝。他心疼父母、爱惜朋友、关注下属的痛苦,这层善良微小细腻,是他的本性,但又保持着警觉的分寸,掩盖这层性格的是强硬的手段、决绝的态度,多亏了他的天赋异凛,坚持强烈自我的同时,保持着顽皮和盎然的乐趣,像个孩子,好奇的打量着森严城堡里的生活百态。这人很奇怪,一反传统,不布道、不出席公开活动、不见记者、不留照片,宫廷外的人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就这样任性的吊胃口,但他实在太聪明,深谙社会心理学,懂权术,权力又那么大,别人拿他没办法。
这种宫廷素材描写与众不同,没有花大篇幅介绍权力斗争,猎奇宫廷生活,故事线围绕主要人物心理走向,其他都是陪衬,实际上里面住着很多有着不幸往事的人,即便身居高位,智力超群,但终究还是普通人,所以这种刻画角度很节制,保持平视,有着严肃的幽默。
但这种描写有过分强调自我、强调天分的嫌疑,容易对复杂环境做简洁化处理,将受害一方倾向于主要人物,借以阐述宏大命题淡化对反派的伤害,对主题做自我化阐释,当光芒、痛苦、复杂、天赋都聚集在主要人物身上时,受篇幅限制,势必减弱对其他人物和场景描写,容易失去平衡。当看第一眼时,就会猜出结局的人物走向,这种反而会消弱主要人物及主题的力度。
戴安基顿在片中饰演修女玛丽,她的角色应该是参照圣母,将一生都奉献给上帝,年轻时很漂亮,照顾着众多不幸的儿童,莱尼当上教宗后特地将她接到梵蒂冈,担任自己的秘书。她也有痛苦,在梵蒂冈地位被突然提高,经验缺乏,没有朋友,想必内心是惶恐的,看着心爱的莱尼受到众人的排挤,却没有好的办法相助,在权力中心摇摆不定。这个人物从初始设定简单纯善到最后置身复杂环境,有些深不可测,原本可能有很大的表演空间,但并没有展开。
与修女玛丽相比,主教沃伊洛的形象更讨喜,他是旧有权力派的代表,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富有政治手腕,在他的操纵下,年轻的教宗即位,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是麻烦的开始,教宗最先拿他下手。他坚定维护旧传统,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境下依然谏言,制造矛盾。他的生活是一个迷,镜头简要带过,但可以看出他老派的作风及为之投入的生活。在与修女玛丽产生情感火花后,变得包容温和,有一些可爱,不再是教宗的眼中钉,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铺垫的跃进。
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迈克尔和杜索里埃,杜索里埃是莱尼唯一的朋友,和莱尼一起在修道院长大,后来他在洪都拉斯任主教,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温暖阳光,十分体贴,但和莱尼一样孤儿出身,剧中没有介绍他不为人知的痛苦,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仿佛没有欲望,一切交由信仰,但没有怀疑过,并非深信,结局不是他想要的,充满罪恶感,但无能为力,逐渐迷失,后来因为与黑帮老大的老婆有情感瓜葛被枪杀。迈克尔主教是莱尼精神教父,经营一生,50岁时经历过迷失,重新找回信仰,凭借影响力却意外地在选举中败给自己的徒弟,这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人生完满之际重重跌倒,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因此对莱尼恨之入骨,不再帮助他。
除了莱尼,其他主要人员的形象都不完整,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或两面,考虑到还有第二季,也许会有补充,但我更相信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他其实不太在乎镜头中的人物,喜欢用全景和远景来表现,注重他们的整体形态和画外空间,以人物的经历和踌躇表达信仰危机,让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移动,人物与情感、故事与观众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在信仰危机面前,其他喜怒哀乐,善恶标准都变得不重要了,反派可以在一瞬间卸下面具,变得憨态可掬,人物诡异的行为及其变化也不重要了。导演的态度其实很悲观,老年时拥有一生巅峰的智慧,却依然面临危机,随时可能失去生存的意义,所以追求智慧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安慰,但充满了不确定性,导演也无法确定的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莱尼负担着重拾信仰的主题,这一次引入上帝,镜头选择莱尼的生活、记忆,一点点寻找信仰与痛苦的根源,不断刺激莱尼思考自身处境,摆脱迷失,这是最深层的矛盾,这层矛盾平静而激烈,可望而不可及,没有捷径,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彼岸的向往,形成无比美妙的光晕,扭着形形色色的人物转向。故事到最后,年轻的教宗到底有没有完成任务,不得而知,但至少推动一主题缓缓进入高潮。
要说的是,提取莱尼的记忆并不具有很强说服力,始终停留在与父母离别的时刻,提到过年轻时唯一的女友,却莫名其妙的留下一大堆情书,而且用情书帮助他调查纽约主教,仅这几个片段,在促进莱尼思考与转变上有些单薄。
剧中出现的修女的篮球、宫廷内的直升机、地球仪、香烟、网球等等,伴随人物出现,并没有交待什么,反而露出不动声色的幽默。
精神教父迈克尔对莱尼说的话:
我也曾经历50岁
遭遇了我的信仰危机
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
第二召唤更具挑战性
并且更使人忧虑
你无须再面对青春的狂热
而是要挣扎于突降的清醒
为智力的局限所困
虽然你不信仰上帝 但也不用为此忧虑
即使你是教宗
依旧存在另一种途径让你
找到你在寻找的人和事
只是你看不见罢了
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有
迷惑和黑暗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六):随便写写
初看以为是宗教讽刺片,仔细一看真心觉得是天主教宣传片,被安利了,却甘之如饴。尽管剧作想表达的意象与观念与我所持有的相差万里,尽管导演野心太大想赋予的内涵过多以致到最后并没有完全解析清楚,还是迷到飞起。
是哪个不靠谱的简介说,这是梵蒂冈版纸牌屋,excuse me?分明是一场灵与肉的盛宴。探讨了保守与自由,信仰与质疑的大胆导演叩问到了宗教的本源,而最严厉又最宽容,最自私又最无私,最冷酷又最深情,最年轻又最保守的矛盾体教宗令人倾倒。
两个场景最美。一个是白衣教宗款款行走于黑衣神父中,纯洁像个圣徒。一个是红鞋踏入非洲荒凉的土地,红帽,红袍猎猎,照亮荒原,不禁想起了教宗低沉的一句话“I married to the god” 。勾魂摄魄。
我不是信众,更与如此极端的保守无缘,奈何这灵写的太好,太美,理性的声音已经哑了。躺平赞美。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七):一人一世界
在《年轻的教宗》第一集里,教宗和梵蒂冈的一位神父说:我讨厌那群游客,神父不解,问到为什么?教宗只是淡淡的说到:他们永远都只是过客!第一遍看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可是当看完第一季后,再回过头看第二遍,就发现其中绝妙之处。 其实这句台词一方面是教宗在内心对于童年父母遗弃他的愤懑,这成为了他一生难以解开的心结,没有了父母之爱,他表面上确实对人冷淡刻薄。 在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中形形色色的过客,即使你内心对他们充满了情感,但他们依旧离你而去,仿佛未曾靠近你。我想,只有内心充满炽热的情感,对爱有着无限的渴望才会去厌恶匆匆而去的过客吧!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台词,将人物的形象,性格,内心世界塑造得如此打动人心。 更绝妙的还是另一层意思,在第九集,美国那位有性侵丑闻的主教,威胁教宗,说要曝光他年轻的时候写给一位姑娘的情书。教宗不屑一顾,没想到这次曝光,不但没有对他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反而让更多人热爱和理解这位特立独行又神秘的教宗。 当裘德洛深情地读起这封情书的时候,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感动,和哲思。那些生命中的爱,即使是过客,即使只是一瞬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 第一集中,教宗独白:我是一个矛盾体,就如同圣母玛利亚是圣母又是处女。他的爱与恨的交织,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更让我明白了信仰的真谛。
第三遍再看《The Young Pope》才发现,刚刚开始懂这部剧,相对于《耶稣受难记》《基督最后的诱惑》又或者是《十诫》、《第七封印》等大师作品,都不得逊色。我认为最佳的宗教电影,首先应该对于人性本身有一个深刻的剖析,其次才是信仰与哲学。 翻译成“年轻的教宗”实在是不准确,“Young”更是教宗内心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最后一集里,教宗说到:教宗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他需要的不是妈妈,而是同事。 他是孤儿的身份设定,亦恰如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孤独感。人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其实最简单的缘故是,我们认为自己最渴望的爱并不在自己身边。 所以,教宗对于父母的渴望,其实只是对于爱的渴望。“God is Love”,上帝没有抛弃我们,正是因为我们内心还能感受到爱!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科技能够给人类带来美好吗?都21世纪了,战争也好,杀戮也好,人类本身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知识可以解决一切吗?似乎人类的文明已经进化到一个新高度,然而人性的固有的弱点,即使再充满智慧的大脑也无法解决。 科学的终点是宗教,这恰恰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太过于渺小,如同最后一个镜头,从威尼斯教堂的广场升格到太空中孤独的地球。 上帝是无尽的沉默,上帝不会对你耳语,上帝也不会对你微笑,上帝存在于每一个人灵魂中。你发现不了上帝,那也只是因为你心中没有爱罢了,所以教宗从刚开始不信仰上帝,到最后虔诚地向上帝祷告,就是他摆脱“Young”的过程。 这部剧的主题太广泛,也太深刻,每一个镜头,每一桢的构图、光影、声音都蕴含着太多深意。这部剧不仅仅能够让我找到自我与信仰,更让我看到了无尽的世界——一人一世界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八):一封看过再也不想谈恋爱的情书
小弟是一个没有节日、计时概念的人,所以很执拗地不愿意用“去年看过最牛x的剧”这种说法,所以我称它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感的剧”。
《年轻的教宗》这部剧对我来讲,它的牛x,不在于与我脑中的片库相比之后的优胜结果,而是给我带来从未有过的认知——关于宗教,关于成长,关于爱的具体与虚无。
《年轻的教宗》没有如我所以为的是一部“梵蒂冈版《琅琊榜》”,而是在一帧又一帧宗教画卷般影像和一段又一段哲学独白中,展开一个有中年危机却如出生孩提般单纯的教宗的成长史。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九):对号入座
引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章第66节
退职的
然而,在查拉图斯特拉离开了那个魔术师之后不久,他又看到有人坐在他的路上,那是一个黑黑的高个儿男人,面容消瘦而苍白:这个人使查拉图斯特拉殊为恼火。“苦啊,”他对自己的心灵说道,“那儿又坐着一个伪装的苦恼者,我想是属于教士类型的:这些人想要在我的领地里做什么呢?
怎么!我刚逃脱了那个魔术师:难道必得又有一个妖术士来拦我的路吗,——
——某个做法事的巫师,某个阴暗的受上帝恩宠的奇迹创造者,某个抹了圣油的世界诽谤者,但愿魔鬼把他带走!
但魔鬼永远不在他该在的地方:他总是来得太迟,这该死的侏儒和跛子!”——
查拉图斯特拉在心里不耐烦地如是咒骂,并且思忖着怎样调转目光躲过这个黑黑的男人:但看哪,却发生了另一件事。因为就在同一时刻,那坐着的人已经看见了查拉图斯特拉;而且就像一个碰到了意外之喜的人一般,这人跳了起来,走向查拉图斯特拉。
“不管你是谁,你这个漫游者,”他说,“请帮助一个迷路者,一个寻找者、一个老人吧,他在这里很容易受伤害的!
这里的世界对我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我也听到过野兽在咆哮;而那个曾能为我提供保护的人,自己也不再存在了。
我寻找的是最后的虔诚的人,一个圣徒和隐士,他独自在森林里,还不曾听说如今人人都知道的事。”
“如今人人都知道什么啊?”查拉图斯特拉问道。“难道是这件事,即全世界都曾信仰的那个老上帝不再存活了?”
“就是你说的,”那老人悲伤地答道。“我服侍过这个老上帝,直到他的最后时辰。
而现在,我退职了,没了主人,却依旧不自由,也不再有一刻的快乐,除了在回忆之中。
因此我登到这山上来,让我最后为自己搞一个庆典,就像一个老教皇和教父要做的:因为你知道,我就是最后一个教皇!——一个带有虔诚的回忆和礼拜的庆典。
但现在,他自己已经死了,那个最虔诚的人,那个森林里的圣徒,他常常用歌唱和呢喃来赞美上帝。
当我找到他的小屋时,我再也找不到他本人,——里面倒是有两匹狼,它们为他的死而哀叫——因为所有动物都是爱他的。于是我跑了。
难道我就这样白白来这森林和山上了?于是我心里下了决心,要寻找另一个人,他是不信奉上帝的人们当中最虔诚者——,我要寻找查拉图斯特拉!”
这老人如是说,并且用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站在他面前的人;而查拉图斯特拉抓住了这个老教皇的手,久久地、惊奇地审视着他。
然后他说:“看哪,你这个可敬者,何等美丽而修长的双手啊!这是一个总是赐福于人的手。而现在,这双手抓住了你要寻找的人,就是我查拉图斯特拉。
我就是那个不信神的查拉图斯特拉,说过‘谁比我更不信神,使得我乐于受他的教导?’”——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的目光看穿了老教皇的想法和隐秘之念,最后这个老教皇说:
“谁最多的热爱和占有上帝,谁也就最多地失去了上帝——:
——看哪,现在我们两人之中,我自己一定是更不信神的了?然而谁可能因此而高兴呢!”——
“你服侍上帝直到最后”,一阵深深的沉默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若有所思地问道,“你知道上帝是怎么死的吗?人们说是同情把他扼杀的,这是真的吗?
——人们说上帝看到人类悬挂于十字架上,说上帝并且无法忍受他对人类的爱成了自己的地狱,最后成了他的死亡,这是真的吗?”——
老教皇却没有回答,而是带着一种痛苦而阴郁的神情,胆怯地看着周边。
“让他去吧,”长久地深思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说,始终还直直地望着那个老教皇。
“让他去吧,他已经完了。尽管你一味地说这个死者的好,这事令人尊敬,但你与我一样知道他是谁;而且他走的是一些奇怪的道路。”
“在三只眼面前来讲,”那个老教皇开心起来(因为他瞎了一只眼),“上帝方面的事情,我比查拉图斯特拉本身更清楚些——而且也该如此。
我的爱长年服侍他,我的意志完全追随他的意志,然而,一个好的侍者知道一切,也包括其主人对自身隐瞒起来的一些东西。
他是一个隐蔽的上帝,充满了隐秘之物。真的他竟得了个儿子,不外乎偷偷摸摸的。他的信仰之门上明摆着奸情。
谁把他当做爱的上帝来赞颂,就没有把爱本身想的十分崇高。莫非这个上帝不也想成为法官么?然而爱者之爱,乃是超越赏与罚的。
当他年轻时,这个来自东方的上帝,那时候他冷酷而力求复仇,并且建造了一座地狱而取悦于他的宠爱者。
但终于他变得苍老、柔和、脆弱、慈悲了,与其说像一位父亲,倒不如说更像一位祖父,而尤其像一位摇摇晃晃的老祖母。
他坐在那,干瘪无力,在火炉角落里,因为自己虚弱的双腿而忧虑,厌倦了世界,厌倦了意志,而且某一天终于窒息于自己过于伟大的同情了。”——
“你这个老教皇,”查拉图斯特拉这时插话说,“你是亲眼看到了这个吗?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结局:介意这样,也可以别样。当诸神赴死时,总有多种死法的。
不过好吧!无论如何,这样那样——反正他已经完了!他与我的耳目趣味不合,我不想在背后说他更恶劣的了。
我爱可以明见和直说的一切。但他——你这个教室,你是知道的呀,他身上带有你的气质,属于教士类型——他是多义的。
他也是不清晰的。这个愤怒者,因为我们理解不了他,他便对我们大光其火!但他为什么不讲的更干净利落些?
而且,如若原因在我们的耳朵,为什么他给了我们听不懂他的耳朵?如若我们的耳朵里有污垢,那好吧,是谁把它放进去的呢?
这个没有满师的陶匠,他做坏了太多的东西!但为着自己做的不好,他却对自己的陶器和作品进行报复,——这乃是一种有悖于好趣味的罪过。
即便在虔诚中也有好的趣味:这种好趣味终于说‘滚吧,这样一个上帝!宁可没有上帝,宁可自己造成自己的命运,宁可成为傻子,宁可自己成为上帝!’”
——“我听到什么了啊!”到这时,尖着耳朵的老教皇说道,“查拉图斯特拉啊,有了这样一种不信,你就是更为虔诚的,甚于你信仰!你内心的某个上帝使你皈依于自己的不信神。
使你再也不信仰某个上帝的,难道不就是你的虔诚本身吗?而且,你那过大的诚心也还将引导你超越于善与恶!
不过看哪,还为你留下什么呢?你有烟、手和嘴,这些永远都是注定为了祝福的。人们唯不用手祝福。
在你近旁,尽管你想要成为最不信神者,但我却嗅到一种隐秘的长久祝福的圣洁芳香:我于是变得愉快而痛苦。
查拉图斯特拉啊,让我做你的宾客吧,就一夜的宾客!现在,世上没有地方比在你这里更让我感到愉快!”——
“阿门!竟是这样!”查拉图斯特拉大为惊奇,“这条道路通到那上面,就是查拉图斯特拉的洞穴。
真的,我本来是很愿意亲自陪你上去的,你这个可敬者,因为我爱所有虔诚的人。但现在在有一种痛苦的呼叫在鸡婆地呼唤我,要我离你而去。
在我的领地,没有人会受到伤害的;我的洞穴是一个良好的安全港湾。而且,我最喜欢使每个悲伤者重新在坚固的地方站稳脚跟。
然而,谁能卸下你肩上的的重重忧郁呢?对于此事,我是太虚弱了。真的,我们还要长久地等待,直到有人重又唤醒你的上帝。
因为你的老上帝不再存活了:他是彻底死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年轻的教宗 第一季》观后感(十):得志就猖狂(不含剧透)
如果是试图尽量真实地表现西方的高层精英,显然是纸牌屋的underwood总统的扮演者,机智近妖的凯文史派西更加胜任。裘德洛在这剧里的表现,一副小人嘴脸,子系中山狼得志就猖狂。如果是真的本色演出,裘德洛应该是被导演给阴了,导演不明着攻击教皇,暗地里把教皇表现得戾气满满。 (然后,再搭配上梵蒂冈的一众奇葩红衣主教,简直绝了!) 考虑现状,现在的教皇没有入党,应该是觉得党太右了。党没有发展教皇,应该是觉得his holiness在党外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索伦蒂诺拍梵蒂冈题材敢这么嚣张,估计是觉得左翼能容得下他这种胡闹,要是换一个强硬保守派教皇,搞不好要收拾他一下的。 戴安基顿的银幕形象速来是温柔知性的,自从看了她演的安妮霍尔,我找了不少她演的电影看,她都让人感觉很舒服的,结果在这部剧里,同样戾气满满,很让人意外。顾虑到欧洲知识分子相当喜欢讽刺美国人俗气没文化,搞不好这也是导演故意要求的,史上第一个美国教皇嘛,就应该更加美国一点喽。 导演自编自导,很有才气,但是估计他也没有在梵蒂冈真的干过,调研不怎么尽职,还是感觉宫斗的部分稍假,或者,导演压根不打算写实,本来就是打算天马行空的。如果说把这部剧当作宫斗剧来宣传,其实并没有太抓住特色,宫斗的精彩程度比纸牌屋的小说原著和英剧版还是要差一点的。
据说现在梵蒂冈的保守派红衣主教已经对现任的共产主义教皇极度不爽,说不定什么时候真来一场政治斗争呢。但我觉得肯定不是剧里这种玩法。 ps
下面说一些废话。 很著名的日本游戏《黑暗之魂3》里面,幽邃教堂感觉跟梵蒂冈的教堂很像,很有可能是照着真实的教堂图纸建模的。刚刚玩完这个游戏,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一看到红衣主教就觉得他们要拿十字架打我。日本人在细节上狠下功夫,颇有工匠精神,现在VR很火,如果说想找一个关于梵蒂冈的游戏身临其境体验一下,我觉得黑暗之魂挺符合要求,只是不知道厂家会不会支持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