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它在身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它在身后》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30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它在身后》经典观后感10篇

  《它在身后》是一部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执导,麦卡·梦露 / 凯尔·吉克瑞斯特 / 丹尼尔·祖瓦图主演的一部悬疑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它在身后》观后感(一):把恐怖片拍成唯美

  欧美的恐怖片大部分暴力、血腥、恶心、性还有吓人的音效混合而成。

  但偏偏你在本片中处处能看到唯美的镜头,开局夕阳夕下的海滩教室中望着幽灵女主,林中宓静的阳光。就连唯一的血腥,血泡泳池导演都把血池当成油画本。

  恐怖音效也被替换成空灵钢琴。但又不彻底的溶入恐怖中。

  镜头的运用也很极致,本片只有一两处镜头是用幽灵的视觉

  恐怖片怎么拍?固定模式太多了,血腥怎么血都腥过了没有刺激了。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颠覆了传统的模式。

  剧情略显简一,个人认为,开头可以不要,直接开放结局有意思

  《它在身后》观后感(二):又见做爱必死定律

  《它在身后》容易人们联想到曾经在欧美青春恐怖片中盛行的【做爱必死定律】,这个一度是青春恐怖片禁欲戒条的定律到了现在也只有让人唾弃其迂腐老套的份儿了,《林中小屋》不是已经把这条规矩都玩死了么?看似是禁欲的森严刚正,实际则是纵欲的蠢蠢欲动。80年代校园恐怖片中的这条【必死定律】,更像是为银幕上那一瞬的春光乍泄寻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心安理得突破口,那永远游移在尺度之内的激情戏,配合着追逃式恐怖片中永恒不变美女尖叫,就这样穿越时间地搭上了《它在身后》的脉搏。

  在很短暂记忆里,《它在身后》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去年大表哥的《不速之客》就已经尝试着把上世纪80年代恐怖片中的那些精气神粗暴的呈现在银幕之上,就算那孱弱无脑、千篇一律的剧情让人过目就忘,但大表哥伴随着冰爽电子乐四处教训人的靓影还是会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惹人心悸的电子乐成为了《它在身后》中的主旋,尤其是在本片台词不多的时候迷幻焦躁的电子乐能让我们顺利回到那个恐怖片最美好年月。当然,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以往追逃式惊悚片中快刀斩乱麻式的你追我逃、暗夜迷踪,变成了本片中慢慢悠悠、光天化日的恐怖日常。这个出彩的剧情设定,会让观众在每一个大视野背景中去寻找哪一个才是寻常人中的不正常,镜头方一定格,我们就会目不转睛的盯着画面内部的细节去探,镜头一个目眩头晕的环绕,就会在空间上的见与不见之间给予观者以恐慌悬念。乍看《它在身后》这个片名,怎样也能想到其中的【背后杀】和【开门杀】会如何频繁的惊扰到我们,但本片考究的摄影(尤其是第一场女主被绑在椅子移动时,摄像机被固定在其前方晃动式的跟拍)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些不一样的惊喜

  本片的惊悚效果强调于日常恐怖氛围的营造而非感官上的惊悸,这在某些层面上还是会在见惯了日式恐怖片的东方观众心里触礁(更何况东方人的性观念没有西方人那样开放)。日式恐怖片在日常恐怖的氛围营造上发挥到了极致,《午夜凶铃》也讲述一个诅咒的延递,但那种扭曲至崩溃的蜂窝式代入感却仍是美国恐怖片所无法抵达之境,绵密丰饶的细节设定和贞子这个名垂影史的恐怖符号,会让《它在身后》中的性爱诅咒显得甚是肤浅中二。不过这种中二,却是《它在身后》这类美式青春恐怖片中让别人学也学不来的标签。一群年岁不大的同龄人,在没有社会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靠着勇气友谊去对抗宿命般的恐怖诅咒,如果没有那些偶尔蹦出来的幽魂,光是看着本片清冷色调单纯的人设,会误认为又是一部感伤俏皮的美式独立青春电影。

  《它在身后》观后感(三):恐怖与性的结合

  《它在你身后 》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凯尔·吉克瑞斯特、杰克·威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接触后所追求的一种超自然实体故事

  一直认为恐怖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人,让人害怕,最好是有着心理上的恐慌,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世界各地的恐怖片仿佛都为了这个目的,都争着抢着让自己更恐怖更让人害怕。

  这部电影从镜头来说,设计比较巧妙,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说是影片中涉及到了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并不过分,也没太直接的展现,给人足够的遐想的空间,而在恐怖片中加入这种场景描述也是令人深思导演的寓意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恐怖的元素,虽然论恐怖片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其次就是看每个人的深思,回过头来的细细品味,说它是一部比较烧脑的片子也不为过。

  《它在身后》观后感(四):它在身后

  19岁的女孩洁依(麦卡·梦露 Maika Monroe 饰)美丽迷人,她憧憬浪漫美好的青春恋情,却未曾想莫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她和男孩休(杰克·威尔瑞 Jake Weary 饰)外出约会,期间休表现出恐慌的一面。在那个迷离的夜晚,燕好之后的洁依遭到休粗暴对待,继而得知休恐 慌的原因。原来一直有一个他人看不见的“人”跟随着休,TA可以变换任何人的容貌,并以杀死休为目标。摆脱TA的方法只有通过性将其转给其他人。自此之后,洁依无时无刻不出在恐慌之中,妹妹凯莉以及好友保罗、雅拉等人为其担忧,可是那看不见的追踪者随时随地出现

  TA是洁依无法摆脱的原罪,是投射在灵魂深处的恐怖阴影……

  《它在身后》观后感(五):尝试一切摆脱它,然并卵

  这部电影本身并没多恐怖,不过那种一直被“它”追着的感觉却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只要被“它”追上,你就会死很惨!特别是当你发现把这么恐怖的东西传给你的是你深爱的人的时候,简直细思极恐!额,说着说着,发现它有点像某种传染病么!

  这是我花了一下午做的图解版地址,做的偏搞笑吐槽类,因为豆瓣不能插图,感兴趣的请移步!http://weibo.com/1645385472/Cmt7e3Z0C?from=page_100505164538547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它在身后》观后感(六):细思极恐

  听说这个电影好久了,一直没看,中午没事,终于补上了。

  电影开头看得我一头雾水,而且看到那个女的死在海边的镜头让我有点失望,估计又是美式恐怖片传统的样子。接着女主出来了,还好我没有对外国人脸盲,分得清女主和一开始的那个女的不是一个人(这也是我再看了很多人的问题解释后特别想强调的一点)!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也能猜到一些大概后面的剧情,无非是死一个好朋友,最后齐心协力杀死邪恶的东西,生活步入正轨。电影也按照我猜到的发展了。但到了最后!最后!最后!最后!当女主和暗恋他好久的男生牵手走一起的时候,后面怎么还有一个人跟着他们?!!!这就让人很是费解了。

  为了解开我的疑惑,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电影的开头,以及快进着看了一遍全片。有点小小的发现,电影开头很明显发生在现在的事,有手机,车也是现在的车。然而女主所在时代却是在看着黑白电影(电影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用着后面带两根天线的黑白电视,没有手机的时代。这样就很清楚了,女主一行人并没有杀死“它”,而“它”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电影对于这个“它”的延续方式设定的很是令人深思,人们只有通过性接触才能把“它”传给下一个人,但是传给别人自己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存在。仔细想,这和现在人类恐惧的HIV没什么区别

  影片中镜头非常有特点,在学校里环绕一周的镜头,女主坐在轮椅上被往前推的镜头,还有片中数不清得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个人认为这真的是一部很有思想的恐怖片,发人深思的电影数不胜数,但恐怖片这是第一部。

  《它在身后》观后感(七):感想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追赶着你。你从它身上,看到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它一步步向你走近,不紧不慢,不思考,也没感觉,绝不放弃,直到死亡。

  本片的隐喻似乎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性传播疾病(STD),如同从库布里克的237号房间里走出来的行尸,如影随形,受害者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中,最终惨死。片子引用着《白痴》里的句子说,精神的折磨比肉体的折磨更为痛苦。行尸是这种精神折磨的具象化体现现实世界不存在行尸,但却并非不存在这种痛苦。

  折磨来自于隔离和孤独。罹患 STD,有时候就像女主角婕伊(Jay)一样,毫无防备,只是命运不期而至。但没有健康正常人能分担这种疾病带来的恐惧。婕伊在卧室里崩溃,哪怕朋友在身边,但却无法让他们体会这种眼前没有出口是出口的无助,更无法理解死亡近在眼前绝望。另一种折磨来自于羞耻。人们条件反射地将 STD 病患和放纵的私生活联系在一起,STD 给他们打上了某种标签,以致他们身陷于无处不在指责。即使只是一时不慎,或是像婕伊一样甚至毫不知情,但他们便自此永远暴露在整个社会的检视之下,永远“衣冠不整”,“举止不端”。

  行尸以任意的相貌出现,或陌生,或熟悉,甚至是亲人朋友的样貌。STD 的折磨也是这样,它可能来源于周围的所有人。人在弱势时总是防备的,不仅是有恶意的人,甚至是并无恶意的人,也会成为病患眼中潜在的敌人。但对不少人来说,STD 是一种谈资,人人熟练地闻之色变,迫不及待地做裁判,戴上非黑即白的面具,去表演。甚至是熟知的朋友,都有可能对侧目而视,甚至是家人,也成为敌人。还有什么比被家人抛弃更痛苦的事呢?

  说了这么多,但 STD 显然只是这个故事的直观隐喻。如果故事只是在讲 STD,电影里的另外一些东西就失去了解释,一些桥段会显得赘余,甚至莫名其妙。和《林中小屋》一样,《它在身后》也是一个谜语。恐怖片适合布置谜语,并且最后谜语揭晓又反过来让片子产生毛骨悚然的效果。类似的片子还比如说《恐怖游轮》。这种恐怖的产生机制是回归到人性本身:未知的恐怖,和未知自始至终都潜伏在身边的恐怖。本片细腻地布置着一个谜语,并且还在呈现上做到了表里两相,一击两鸣。

  看过《霍比特人》的话,应该对咕噜的这个谜语有印象吧:

  它会吞食一切,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咬破生铁,蚀穿金钢;将岩石化成飞灰,杀死国王,屠灭城镇沧海化桑田,高山平原

  现在如果重新看一下本文的第一段话,并且稍微改写一下: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在追赶。在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任何人身上都看到它。它的步调缓慢均匀,不会思考,不会感觉,但从不停止追逐,只有死亡才会停止它。

  这两个谜语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时间,或者更具体的讲,是成长,是衰老,是最后的终结。本片讲的是一群少男少女的故事,但却用青春标记着成长,用成长标记着衰老。影片还有意无意地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兴废。选址在底特律这个昔日工业中心皲染出某种颓败感,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衰老是一个恐怖的东西,它最直观的恐怖来自于它使身体产生的缓慢的变化。行尸在片中不少时候是老态龙钟的,并且非常直接地裸露躯体。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镜子里的自己皮肤失去弹性,发皱耸拉,骨架弯曲身形压缩,整个人就像是受到了更大的引力,被某种古老力量召唤着尘归尘、土归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谁能说这不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慌呢?人类也许是在进化的过程里保留了这样一种对衰老的恐惧,使得衰老被视作族群中的一块病变,并本能地让人产生生存的恐慌,进而让人产生本能的排异。

  女主角在片中逐渐走向成熟,和片中的少男少女一样,都刚经历过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并且感受到与这种身体变化随之而来的性压抑。性成熟使得生命形态变得完整,但也同时意味着停止成长和开始衰老。就像许多种昆虫会在他们完成交配之后便死去,对于生命来说,性成熟的意义,除了生,还有死。片子里那个都市传说式的传递诅咒的方式,就提示了这个意义。具体说本片的设定:性使得加害者生存下来,但又将生存的恐惧传递给了受害者,而受害者也不得不按照这个规则成为下一个加害者,将这个恐惧继续传递下来,否则生命的终结将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以性为连接的线到底能回溯到哪一个人,片子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如果说影片里的那个恐怖代表的是成长、是衰老、是死亡的话,人类,甚至是所有生物又何尝不是在某种动物性的原始焦虑中一直生存至今的呢?行尸是个古老的存在,它存在于大自然历史中。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生命都向死而生。生命将生存这种原始焦虑编码进了基因,并且由基因将这种焦虑表达成了性冲动,使得生命通过繁衍将生存延续了下去。世上不存在长生不老药, 没有人能逃掉死亡的追赶。

  影片的几场重要的文戏,几乎都在通过怀缅过去来表现时间这个主题。女主角和她的伙伴们回忆着在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童年,回忆着初吻,回忆着意外发现成人杂志的滑稽和刺激。通过这几个温情的桥段,导演一边舒缓着观众紧绷的神经,一边也通过青春的共鸣建构着观众和几个角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女主角似乎逃离了死亡的步步接近。回忆似乎将时间停在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即使过不久故事都无一例外地以急转直下的方式将女主角从幻想中惊醒。

  故事里有一个角色,直接地表达了他拒绝成长的愿望,同时在一开始就对故事的主题做了提示。还记得女主角婕伊和故事的罪魁祸首休(Hugh)去看电影时玩的那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一方先决定好一个周围的人,此人需要让他最为渴望与之交换身份,另外一方则从周围的人群中要猜出对方的选择。婕伊第一次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浪漫的热恋少年。第二次婕伊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休点明他想对换角色的是一个小男孩时,婕伊以为休是想重新来过。这段戏,再加上电影中対全家福照片的空镜头,还有角色间的只言片语,似乎能拼凑出一个婕伊和父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婕伊失去了父亲,而这在她童年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空洞,那里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一个认为被抛弃的自己。她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会被抛弃,童年的她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并且让自己去相信父亲是命运对她的惩罚。

  “小时候你常做白日梦想着长大,然后和人约会,你的脑海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有一个帅气的男生,你们手牵着手,车行在一条熠熠生辉的街道,但你们其实漫无目的,只是在幻想某种自由吧”。婕伊幻想成长会让她获得自由,爱情能让她获得自由,休实际上在告诉她成长并不会带来自由,7、8岁的时候,无忧无虑,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在性成熟中,人逐渐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人同时开始老去。在这个同时人都需要去找到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从这个角度重新考虑故事的情节,女主角去和邻家帅哥做,去滥交,她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宽慰。于是她无助,她焦虑,最终选择逃去秋千,逃到朋友的湖边旧屋,去她初吻的泳池,逃避到这些过去的时光里,这样能让时间停止,能让她逃避现实。但时间并不会放弃追逐。

  我们如果再回到身份交换游戏,婕伊的选择倾向其实呈现出了一个递进的关系,并且塑造出了婕伊这个角色。我们基本上从这里就能了解到,婕伊迫切地需要成长的缘故。她缺爱,她不懂爱,她也无法原谅父亲。性被她视作获得爱,获得另一个家庭,从而获得自由的方式,但你不懂爱的话,性到底成了什么呢?所以她从第一次和休云雨就错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现实中像婕伊这种在不幸的童年中成长的人,成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逃离。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去面对自己家庭的痛苦,他们以为自己终于能和另外一个合适的人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但他们常陷入的是一种爱的无能。性被他们视作一种成长的手段,但他们的错误在于,性并不意味着爱。他们苦苦寻觅过后,甚至性对他们而言已经麻木,已经成为一种歇斯底里时,他们发现过去的阴影仍然追随着他们,时间已经匆匆过去,而他们却无法解脱。片中出现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也在讲寻找爱的故事,和婕伊的这一层意义十分吻合。诗歌里最让人心碎的句子,是从一开始的「总还有时间 」,于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值得」,在最后却不得不面对「我变老了」。

  将故事的这层意义剥开,这个影片看似一部简单的青春恐怖片,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行尸是时间,是那个想将女主角吞噬的过去。特别是当她需要去爱别人的时候,需要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时候,父亲便成为了那个挥之不去的镇痛。从这里出发,最后决战的行尸以父亲形象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决战,婕伊被象征着过去的父亲拽在水里,最后婕伊终于挣脱了父亲,从水中脱逃。最后婕伊和真爱保罗(Paul)的人事,倾盆大雨是一种救赎。婕伊总算是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开始去直面成长,开始不为执着于填补缺失的父爱而爱,而是为了爱而爱。但是一个比较悲观的地方是,时间的追逐依然没有停歇,每个人都有一个过去时的提醒,告诉着我们一旦我们开始面对死亡,死亡就永远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你不能不带着对衰老的恐惧活下去。所以当保罗问她“你感到有不同吗”,婕伊的回答是“没有不同”。这是一种残酷的真相,但又是一个令人多少有点宽慰的真相。对于人生而言,现代人得了现代病。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固定的生活中不断被他人所推开,这当然是人与人交际的一种形态上的成熟,但某种情感上的附着点却常常在物质主义之中迷失了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现代人在面临爱的意义上,在面临自己人生的意义上,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的一个行尸在镜子那边提醒着自己,你的每一天到底「值不值得」,也总有人在梦醒过后惊觉「我变老了」。

  影片最后,婕伊和保罗手牵着手走在一条漂亮的街上,婕伊和保罗穿着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外套,仿佛是参加了一场婚礼又参加了一场葬礼,漫无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自由。

  影片的摄影、音乐和剪辑都体现出明显的希区柯克范式。在视觉上又让人不能不联想到《闪灵》,特别是最后泳池被血染成红色,一如《闪灵》中电梯门打开时的血涌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力。影片有很多地方也通过道具的混杂(贝壳阅读器,黑白电视机,不同时代的车)和配乐模糊时代感,让人因为环境的不合理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其实本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除了 STD,这个行尸也可能代表着性侵犯心理创伤症等等,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自圆其说。影片一开始的那段戏也有个令人在意的地方,这个一开始就领便当的女性角色(注意她不是女主角婕伊),从家门口出来兜了一大圈,回到了自己家,仔细看她家的门牌号,是1492,恰好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然后休在玩交换身份游戏时,说他羡慕小男孩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不用关心自己有没有尿过裤子。女主角一行人在家里看的电影是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脑洞一开,这片子是不是也可能和《闪灵》一样,在讲美国是如何逃不掉屠杀印第安人的黑历史呢?这些就都留待看官们一一发掘了。

  总而言之,影片很有思考乐趣,并且女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配乐也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低成本独立恐怖片,不仅优秀,实属难得。

  《它在身后》观后感(八):SCP-TT3235888-It Follows(它在身后)

  项目编号:SCP-TT3235888

  项目等级: 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

  任何新出现的SCP-TT3235888-1个体需尽快予以收容后秘密处决,并注意在收容中减少与异性的接触机会。新出现的SCP-TT3235888-2个体则应被收容于类似岛屿的密闭环境中,收容室参照标准核电站进行修建,墙壁厚度不应低于30m,外围设置宽深比=300*300m的水域环绕。一支由基金会中外生殖器异常患者和去势手术自愿接受者组成的特别行动队“山岗寺”(TempleOfHilltop)驻扎在收容区域外围,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收容失效情况。任何对SCP-TT3235888的研究活动必须获得I级以上人员批准并通过直升机平台进行,严禁一切不必要的直接接触。

  描述:

  CP-TT3235888是一种未知模因,通过性行为进行传播。

  CP-TT3235888的起源已不可考,首次被基金会注意到则是在20█ █年█ 国█ █ 州。当地警局接到了数起谋杀案报警,尸检结果显示受害者的遗骸均受到了非人力所能造成的物理损害。潜伏在警局内部的基金会特工J奉命前往调查。在█ 月█ █ 日因公殉职前,他发回了关于SCP-TT3235888的初步调查报告,对SCP-TT3235888的成功收容作出了卓越贡献。(参阅调查报告TT3235888-I)

  CP-TT3235888的模因携带者被称为SCP-TT3235888-1。SCP-TT3235888-1在已知方面与正常人无异,对SCP-TT3235888-1进行的一切从生物学和医学上试图分离SCP-TT3235888目前均以失败告终。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并告知SCP-TT3235888的存在将导致对方在72小时后成为新的SCP-TT3235888-1。据称这种传播行为能够有效减少SCP-TT3235888-1目击到SCP-TT3235888-2的几率。新感染者的死亡将取消这一效果。

  CP-TT3235888-2是一个人形物体,其异常性表现为除SCP-TT3235888-1外,在光学层面上对其他人均不可见。

  CP-TT3235888-2在SCP-TT3235888-1的眼中通常以裸露度较高的穿着出现,并以较慢速度步行向SCP-TT3235888-1移动。一旦直接接触发生超过█秒,SCP-TT3235888-2会以明显超出外表的力量将SCP-TT3235888-1撕裂。

  CP-TT3235888-2可能具有接近儿童的智能,在物理层面上可与所有人和物体产生互动,已发现的例子如捡起石头打破玻璃窗、可被桌布罩住。可被各种手段伤害,但其受到的伤害会在24小时后恢复并产生一个全新的SCP-TT3235888-2。目前尚未有观测到SCP-TT3235888-2是如何出现和消失的记录。[del]目前正在尝试通过物理手段使SCP-TT3235888-2彻底消失的方法。——Dr.F[/del]

  附录:

  实验报告TTTT3235888-001-432 +

  实验报告TTTT3235888-379:

  D级人员0699被感染成为新的SCP-TT3235888-1。将D-0699置于高500米的某地标建筑顶端,并通过物理手段封闭到达顶端的一切路径,对SCP-TT3235888-2的行为模式进行观测。

  实验结果:

  D0699报告SCP-TT3235888-2长出了一对鸟类的翅膀。D-0699的残骸被发现在原位置更高的旗杆顶端。

  批注:有趣,看来SCP-TT3235888-2具有进化能力?这种进化能力是实质的还是只是在受害者眼中产生?需要更多试验。——Dr.F

  实验报告TTTT3235888-431:

  D级人员0755被感染成为新的SCP-TT3235888-1。将D-0755置于墙壁10米厚的混凝土建筑内,并以混凝土封闭入口。

  实验结果:

  CP-TT3235888-2非常执着的撞击了入口█小时直到实验结束,D-0755一直在发抖。实验结束,D-0755被处决。

  批注:看来SCP-TT3235888-2并不具备超出常识的超自然能力,和其他收容对象相比破坏力有限。不知道能否通过物理手段消灭它——Dr.F

  实验事故TTTT3235888-432:

  D级人员0756被感染成为新的SCP-TT3235888-1。将D-0756置于地下1000米深的深井深处,当D-0756报告“我看到SCP-TT3235888-2顺着电缆爬下来了!天哪,它全身都在燃烧!”时,Dr.F下令引爆了预先设置的TNT炸药。

  实验结果:

  实验产生了大规模塌方。72小时后,Dr.F在研究中心遭到攻击,残骸和血液均匀涂满了10平方米的房间。监控视频中Dr.F一直在求饶和惨叫,现场留下了包括各种年龄段和体型的大量脚印。最糟糕的情况是,Dr.F在惨叫中确切使用了“them”一词。

  O5特别批注 +

  ——O5-█ █特别批注:谁再做这种愚蠢的尝试,我就把他丢到游泳池中间去。SCP-TT3235888-2根本不会被杀死,你们只是在试图制造更多的SCP-TT3235888-2。我们需要的是收容、控制和保护,而不是消灭。

  《它在身后》观后感(九):根本不是什么艾滋【转自B站】

  导演就是回归了“滥/交必死”定律拍个恐怖片,你们何必故作玄虚说在暗喻什么病。

  女主第一次单独看见鬼影是老师在课堂上诵读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的诗《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讲的就是年轻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心理描写。

  女主在找到jeff的时候,在他家草坪上扯了5段草叶排在膝盖。而最终这5个牺牲品就是JEFF和GREG以及游艇上的3个酱油男。意味着,最终跟女主走到一起的青梅竹马不会有事。

  也许有人要说,最后两人身后面还有个“鬼”。但是注意看,他们身后的那个人是脸侧向另外一边的,这跟影片中“鬼”的直接走来的设定是不同的。

  所以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想要附加的内涵只是对于青少年xing放纵的“反思”,而不是什么xing病风险。“随意放纵的心理会把你给毁掉。”这才是导演想说的话。

  因为你犯错,所以你越是面对亲爱的人,你就越羞愧,最终这个心理压力会毁掉你。这也就是电影里的“鬼影”会化身熟人的原因。

  《它在身后》观后感(十):防止艾滋人人有责

  《灵病》乃来台后入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满足了自己在大银幕上看鬼片的心愿!片子的节奏和音乐充满风格化,绝非不值票价浪费时间的无脑恐怖片!片中对鬼的设定非常别致:发生了一夜情后,一旦有人目光呆滞的直直慢慢地向你走来,那就是要杀死你的鬼(隐喻性病的如影随形,台湾译名灵病就是淋病的谐音),而想要摆脱,就得跟其他人做爱,这样鬼就去找别人了!感觉就是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主旋律电影嘛,最刺激的是看到中途时有两个观众离席,到高潮部分他俩又回来了,在黑黑的电影院往楼梯上直直走来,还真是吓人一跳!必须大提的是电影原声,导演请来了为电玩游戏《FEZ》写作原声的作者,创作出一种复古科幻电子游戏乐的即视感,在主角爬铁丝网前往某城堡准备展开最终战时,配上黄昏、慢镜的段落音乐更是堪称惊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