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10篇

2022-04-06 03:0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10篇

  《历史转折中的小平》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马少骅 / 萨日娜 / 张云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一):看完瞎想想

  最近御盆节假期,日本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祭祖与家人团聚,学期结束一同在仙台学习生活的朋友们也陆续回到自己的国家。学校关闭,宿舍楼剩下了零星几户。消夏解暑都无主意,更不要提还有些心事。

  好在嫂子一家还要多逗留一周,为解无聊也为了阮姐心愿,带着他们去武道馆耍弓道。可惜初学者必须指导陪同,我这个无证选手又不够格做指导,于是只过了会儿眼瘾。说来也因祸得福,看天气舒爽便临时起意去河边野炊,初次尝试却出乎意料之满足。除了大鸡腿和老杨炒饭没做,我们四个大厨青出于蓝地还原了堕落街和鼓浪屿各种烧烤。嫂子说,当年结婚前一天还在犹豫要不要嫁,后来想到阮姐饭做得这么好才定住了心。听得阮姐春风得意,更加卖力调味……天色暗下来后,只剩身后广濑川湍急的水流声和红热的炭火。围坐闲谈嫂子秀起了当年的幸福,原来阮姐是用一封封情书来往绑架了跑到厦门读书的湘妹子。聊起写情书的技巧,阮姐轻巧地说了一句创作真理,“你把当时进入你脑海的情景描述出来就好了”。看了嫂子手机里备份下来的真品,当即给前辈竖起大拇指。

  一年来事多且杂,没有多少时间闲暇。和嫂子一家算是亲近,一起吃火锅水饺解馋,几个人凑到一起秀个厨艺打个牌也算热闹,阮姐宽敞的家庭房自然是最佳据点。大家都说阮姐和嫂子真幸福,吵归吵,闹归闹,解决问题归解决问题。要在以前我会归因于生活安排的简单质朴。现在我知道了,没有一种生活是能够完全按照既定的安排展开,复杂和不完满才是常态。如果人能够从生活——尤其亲密情感——中感受到幸福,那必定是因为面对生活的心灵状态。想来想去,老夫子的“思无邪”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祝愿阮姐早日修成厦大教授,也好净化下人民教师队伍。

  每晚追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看电视剧许多年,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分秒难耐的心情。老一辈人更多是在这部剧里找青春,而我们是想在这部剧里找真实。听长辈们说剧里的时代感觉大致是对的,尽管仍然有一些政治化的表达。然而触动我写这点东西的并不是宏大的时代变迁,而是剧中一些具体人物的故事带来的往事回想。

  田源和同学们与场长分庭抗礼、为复习自搞责任制、带着生产队的同学们绕过场长去州里直接报名高考,这些率真的行为让我回想起当年中学时哥儿们一起愤愤地罢课打球、去家里把被老师劝退的好朋友带回教室从此白眼班主任、在校长室为中考前不合理隔离班里差生争理等等事情,热血的很。记得冯头曾说,“你们现在就是太老实,说偷杨卫内裤没一个敢去的,换我们早不知道他没多少条了。”牛虽然吹的不靠谱,道理还是有。年轻率真之心是决不该被拢住的,事实是,人越早地顺从他人,就越再难顺从自己了。

  另外一个剧情就没有这么轻松愉快了。金锁放弃了高考去追组里的村民,建红撕碎了录取通知书要跟金锁一辈子留在乡村。尽管剧情还没有完全展开,大致也可以猜到导演会把包产到户的历史任务安排到这对年轻夫妇身上,给他们一个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以完成艺术化的创作。我之所以被触动,不仅是因为看到这个艺术化的故事,而且我见闻过一个真实的版本。八十年代初,她撕碎了母亲给她的五元钱,成绩优异却拒绝参加高考,要留在家里帮忙。与建红一样天生的倔强,一样有出息的两个哥哥都去了大学,一样待在一个穷苦的地方。但是这个真实的版本没有“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简单说,仅仅她默自流过的眼泪就能够淹没一切矫揉的言语。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结尾时,艾伦不顾一切去洛杉矶追回安妮,最终失魂落魄的以失败告终,但在他以自己和安妮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第一部剧作却艺术化为美好的破镜重圆。我们不难理解艺术的动机,艺术试图鼓励人们继续做不顾一切的追逐,然而现实却要告诉人们生活中行动的真正代价。在艺术与现实的张力中孕育出英雄的同时,也培养出了真正的弱者:一种不敢面对现实代价的艺术化心灵,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虚伪的高尚。

  正是这“虚伪的高尚”在维系着“平庸之恶”的命脉。前些日子罗宾去世,许多纪念文章涌现在身旁,表面看来是一种理想主义至善至美之追求,实际弥漫和表现出来的多是大而无当的情怀,言语中甚至对认真生活之人采取轻佻鄙夷态度,认为他们因无趣而不曾生活过。这种轻佻鄙夷像极了现代人对忠诚的不屑,用自由作为浪荡的借口,文章里多用至善至美的追求竭力掩饰自己从未认真生活过的事实。然而终将来临的是,我们的生活都会在脱离庇护后面对现实,现实将剥离一切掩饰检验真正的心灵成色。勇气和理想只能从至真至纯的心灵中生出。那习惯了掩饰和逃避的“虚伪的高尚”只能向自欺和欺人的谎言之中寻求最后的荫蔽,他们拒绝思考并逃避责任,迷醉群体狂热,接受虚无,顺应欲望索求。未见这种“高尚”暴露恶性,只是还未面对真实的生活,没有遇到时代的风波。

  所以“认真”是人真正的美德,“真纯的性情”远比“崇高的追求”更为弥足珍贵。人根本不需要一个“大家看来完美的结局”,“真纯的性情”里源生着对生命的爱意,即使面对生活的真相也不会消逝。真正另人动容的生命无非是能更像人一样活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二):那一年 1976-1977

  这段历史就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楔子。当代的我们,对那段悲剧历史早有定论,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文革却似乎一直是一个“半禁区”,鲜有涉及。《邓小平》走出了揭开那段尘封历史,解放新思想的一步,给了无限期待的人们反思和突破的惊喜。网络的评论很热烈,有褒有贬,也可以看得出社会政治环境与人民思想的巨大进步。

  《邓小平》的刚开始,对暗流汹涌的文革背景与1976年中国的描绘几乎是惜墨如金,却着重展示了于宽街的邓家,温馨平和,子孙绕膝,一片和睦与美满,这也是空前的,伟人告别了“高大上”,与观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原来后来开天辟地的邓爷爷,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与密谋,雨夜,指挥官,御林军,急促的步伐,紧张的音乐这些电视剧的效果元素一起,钓起了观众的胃口: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海啸即将席卷而来。高水平的高层博弈辅之高水平的镜头表现力,初步接触《邓小平》的观众欲罢不能。

  1977年,中国大地百废待兴,《邓小平》也将故事转到了建设上来。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之路。可三十年前,国家与人民已经在阶级之争,意识形态之争,路线之争中迷失了方向,而邓的务实精神无疑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年浩劫,中国的科技人才已然断代。邓小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了高考。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演员马少骅对邓小平的演绎达到了新的高度:“演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光只是表演技术上的‘像不像’,更重要的是思想、胸怀、性格等,能不能够得着。”马少骅说,那段时间,他常常默念邓小平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用心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随着剧情深入,一个务实,朴素,谦逊,凌厉的邓小平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已然忘掉了老戏骨马少骅。

  他重视部队建设,“我们军队也要办一所大学”,听到学生因为思想问题落榜泄愤,他敲着桌子“这种现象一顶要杜绝!”;他亲自为梁思成和老舍平反;他观看足球比赛,提出建设中国的足球事业;他组织高规格的科教座谈会;他亲自解决教材问题;他解决报名问题,知识分子脱帽问题,当事情迟迟没有进展,他怒发冲冠“那不是放空炮,说假话吗?!”。我们可窥见当代看来顺理成章,司空见惯的高考,在那个年代却需要多大的魄力与眼光。正是由于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并强力推进的恢复高考与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变化才会如此深刻,与前三十年相比不啻沧海桑田,中国人民释放出的令世界生畏的力量正始于小平石破天惊的思想解放。而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极左言论仍然蔓延互联网的今天,我们才能明白那个年代这些变化有多么的大胆与不易。

  《邓小平》这部剧,总是细微之处见真章,处处留余思考的空间,而导演吴子牛强调“这是一部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忆古思今,从《邓小平》不断汲取我们前进所需要的思想养分,这不正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么。(文/无垠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三):向“邓大人”学领导的说话艺术

  最近一直在观看央视大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同时,也感受着世纪伟人的魅力与风采。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对“邓大人”的领导说话艺术,倾倒不已,感悟良多。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1978年,邓小平同志来到鞍山钢铁产视察生产。这时候,厂里响应中央的号召,正在积极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有几位工人对厂长让“英雄炉”停产,引进洋设备的做法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只讲设备,不讲精神”的政治错误。群情激动之下,他们便跑邓副主席那里去反映情况。

  小平同志听到有工人同志找自己,忙把他们叫进来,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认真耐心地听取这几位工人介绍情况后,他诚挚对工友们地说到:“我们国家有像你们这样优秀的工人,是很自豪的。你们给鞍钢做了贡献,鞍钢给国家做了贡献。国家要感谢你们。”得到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后,忠厚朴实的工人感动极了,他们激动地鼓起掌来,感叹道:“还是小平同志了解我们工人。”

  小平同志的话不仅赞扬了这几位工友,更肯定了“精神”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轻轻一句,便将工人同志心中的牢骚和疑虑化解开去。

  人都是需要表扬的,尤其是在付出了努力,做出了成绩之后。一个睿智的领导,总是善于去鼓励他的职员,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积极性。而平庸的领导往往自以为是,他们认为: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偌大个单位,也只有我,是在为集体操心的。他们的这种想法将下属们统统地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严重的损害了职员们的工作热情。

  小平同志接着说道:“鞍钢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鞍钢现在的状况,大家都清楚,在设备上整体上是落后了。”工人们听罢,都沉吟不语。这时候小平同志又话锋一转,用轻松的语调说道:“我看看你们这里年纪最大的就是你牛炉长。而我们这个高炉的年纪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可比你的年龄的要大哟,更不要说这些个娃娃了。”大家被小平同志诙谐的语气所感染,欢快地笑了起来。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拉家常式的玩笑话,不知不觉地就拉近了工人与中央首长间的距离。工人们这时不再将小平同志当作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而是看作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慈祥老者。伟大领袖从来都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们内心强大、充满自信,他们不需要靠“端架子,打官腔”来树立“官威”,而是凭自己的智慧与魅力征服人心,赢得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在做了前面的一番铺垫之后,小平同志才开始切入正题:“我们现在使用的锅炉,消耗大、产量低、成本高,而且经常容易出事故。”听到首长这样批评他们所引以为骄傲的“英雄炉”,工友们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难受,他们委屈地辩解道:“设备旧,我们可以维修,而且我们可以保证完成任务,从来没误过工啊。”小平回答道:“没有误工,那也是因为我们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甚至抛弃家里面的事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生产。”工友们听完,带着三分羞涩七分骄傲的神情说道:“那是我们心甘情愿”。

  这话说的精彩。前文已经说过,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人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的。而小平同志的话,再次高度地赞扬了工人们为钢铁生产做出的贡献,增强了工人们的荣誉感,更重要的是他激发了工人们身上的主人翁精神。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时,要着重去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只有群众都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以集体为家,把集体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集体的发展才能够强劲持续、长盛不衰。

  我相信在这些工人们说出:“那是我们心甘情愿”这句话时,他们真正地将自己看作是鞍钢的主人。而作为鞍钢的主人,他们关注鞍钢钢铁生产情况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这时小平同志再提出更新设备的实施方案时,就很容易为工人们所接受了。

  于是小平同志继续说道:“我们的旧锅炉,不能生产出我们国家现在所急需的特种钢、优质钢,不能达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对国家而言。对工人自身而言,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炉子经常出事,因为落后破旧的高炉,导致我们很多工友受了伤,甚至丢了性命。”我们知道要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设身处地的去考虑,维护对方的利益。我们只有时时刻刻的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里,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心,人民才愿意相信政府,同政府一道攻坚克难。群众不是不讲道理的,但他们又都是有个性,有感情的。像鞍钢的那位厂长那样简单粗暴地将“英雄炉”称之为“破旧落后,应该淘汰”的做法,大道理上固然没有错,却没有考虑到工人们在感情上能否接受,这样的行为是我们应当要引以为戒的。

  小平同志的一席话,说的入情入理。工友们听了都由衷地表示了赞同。接着小平同志又邀请工友们同他一起去观看了一部关于日本钢铁生产的纪录片。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工友们看到国外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时,不禁瞠目结舌,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了本国钢铁生产技术的落后与不足。我想这几位工友将会对自己陪中央首长一起观看纪录片的这段经历终生难忘。原来新设备的坚决抵制者,成为了引入新设备最积极、也是最有力的宣传者。

  管理一个大集体的领导,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领导才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上。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历史时代中,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政策、新制度,有时也难免被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和群众所误解、甚至抵触。这正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去加强提升自己领导水平,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以更有效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的生产建设中。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四):积极乐观派

  首先说下我是6.死之后出生的一代,了解真实的历史也多是翻墙。对这部剧我来豆瓣之前本以为会是大片积极轰动的评价,但最终还是瞎了眼。各位都是前辈,经历过的东西比我多,比我真切,大家憧憬的是从不真实一下跳跃到那些经历过的真实,这我理解,但政治不是历史,前者讲手段,后者讲还原。平心而论,把大家心目中的真实的历史搬上萤幕是可行的吗?不能只考虑愿望而不考虑实现愿望的方法。

  歌颂一部分、还原一部分……一直这样走下去才是一条行得通的方法。不管真假,能把东西抛出来给大家议论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我有一个中国梦,这梦是极权还是宪政虽然未知,但至少有一份希望在,不家不防积极看待。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五):万岁之类的口号只是让人徒增反感

  quot;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每一集都将其看完.虽然片中问题不少,但总而言之,值得一看!邓小平无疑是伟大的,现在至少让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吃饱饭,毕竟,让我们睁开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毛时代所宣扬的美帝国主义及台湾人民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的追求无非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满足.首先是吃饭就是一个人最低级的生存问题,在毛泽东时代,一个让全国老百姓饿死几千万人的时代,子民口号再响亮,再喊你万岁,毛充其量是一个土皇帝,一个暴君而已!现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总比饿死人强千万倍,总比无端被批斗,被打死强亿万倍.目前还有许多人依旧怀念毛时代,怀念大家饿肚子的时代,诅咒现在这样的生活,其实这种人不能说他没知识,没文化,但是如果将这些人电脑手机全部现代化工具没收,将这些人集中到一个省或者一个县,天天背语录,天天跳忠字舞,天天早请示晚汇报,吃不饱还担惊受怕,一年到头下来还欠大队公分时,他就知道那一个时代好了!不管是毛也好,邓也好,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穿衣,住房,医疗,工作,生活,学习问题,让老百姓自由地生活,自由地说话,这样的时代才是正常的时代.反之任何什么什么万岁之类的口号只是让人徒增反感! ----------- 一个民工的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六):有诚意的片子

  一口气看下来,感觉还不错。

  这个剧是讲了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前夕到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这8年的故事。

  现在来鸡蛋里挑骨头,谈谈对这部电视剧的一些感想。

  在主要事件方面,首先是打倒四人帮,消息传来之后政治局领导们马上都面露喜色拍手称快,这有些疑问。拥护华国锋的虽然应该是多数,但未必是全部。然后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没有提及,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也只是轻飘飘的在后来提了一句。其实这些如果拍好了都可以进一步营造出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关于华国锋如何失势也是语焉不详。

  在穿帮情节方面,我记得长安街有个镜头看到了2010年之后才有的新款轿车,剧中随处可见的现代字体,最后一集女排那个新版的CCTV台标,这都属于无心之失;

  但还有一些应该是故意安排的:

  比如一开始逃港,片中说的大规模逃港是1976年的事情,而实际上则是改革开放后,1979年习ZX当政时候的事情。

  还有小岗村签大包干的生死状,实际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片中却变成了三中全会之后,农民受到鼓舞签的。

  还有剧中诡异的生活水平提升速度,“一百年来的要饭村”大包干一年就买摩托车盖瓦房,82年城市居民就有了洗衣机电视和冰箱,84年南巡小村居民也都有这些了,要知道1985年农村的电视普及率只有0.9%。还有剧中84年夏建国穿上了时髦的大衣,他女朋友甚至穿了一件疑似Burberry的风衣,最后三对新人穿的那衣服怎么也没法相信是1984年能有的穿着。1987年费翔唱一把火的穿着与剧里相比也只能算土老帽了。

  当然了,看什么都应该抓主要矛盾,本剧对小平同志的刻画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多处细节的描写以及情节的设置。很多地方我都记不清了,能记起的还有特意和王光美握手,和李光耀会见前后都不抽烟,不打扰群众游山和住宿,南巡不讲排场等。小平同志日常的言谈尤其精彩,“风大一点不让,水温低一点不让,权力大得很”,“四个字一千万,看来我的字值钱得很啊”,尤其是“明天拿下这个山头”让我很动容,可以说这些细节让伟人的形象活了起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七):一个了解历史、学习政治的好片子

  不得不数,有些内容有点浮夸~~但相对于电影来说更加的细致详尽,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我们,是一个了解历史的好片子。当然美化的水分要靠我们自己排出。一直是邓小平的脑残粉,但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我,对于那段历史只停留在字面了解上。

  而有时也在想,现如今的好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过快,文化素养跟不上,是不是当初把经济提得过高。而看完片子才发现,那时候国家的情况糟糕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现在出现的问题,应该由现在的人解决,而不能苛责前人。而对于能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给国人创造出无比财富的前人,我们只能怀疑最崇敬的感恩。

  知青,有很多影视作品表现,却都集中在小部分人上,第一次发现任何问题在中国,一旦加上人数,都会变成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而也是第一次了解到,知青原来那么苦。

  政治学习,以前总觉得太过于看重学习、讨论,反而占用了做事的时间。如今才了解到,思想没有统一,对于做实事是多么大的阻碍,而要转变一个观念,又是多么的困难。

  不要苛责,不要无视,一个人立于狂风巨浪之中,带领世界上的“巨轮”前行。值得所有人铭记与感念!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八):绝对很好 电视剧品读感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马少骅,萨日娜,唐国强,宋佳等主演。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很好的诠释了文革以后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作出的贡献,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剧情紧湊不乱,很值得一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一项就花了四年,而围绕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更成为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五星点赞!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九):我只说我昨晚看的两集,几度落泪

  前阵仙哥给我推荐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决定不看,当时我说,我一屁民又是小姑娘,看这也忒浪费时间了吧,政史太沉重,不看不看。

  事实上,我昨晚无事临时起意看了两集,方知自己是多么眼浅的姑娘,几度落泪。

  第一次落泪才是开头,田塬和建国贴大字报,慷慨激昂一番话然后大家一起唱起了国歌,我立刻就心酸,事实上,姑娘哭多是没有理由的,如果非要找个原因,那就是我代入感太强了。

  于是第二次邓公一家以为要糟糕,分家产的时候,对,就一本相册,每人一张照片,我又哭了。

  再于是,得知四人帮被捉,邓公一家在厕所抱头痛哭,我又不给劲了,但我还是注意到了,邓公作为大人物所保持的暴风雨下的宁静。

  看了两集,场面有大宏观,也有小民生。仙哥认为,底下的苦写的完全不够。我倒是觉得够了。

  专家学科带头人集体扫厕所,苦,那时候也不知道被打倒了多少老先生,坏了多少传承;乞讨的老大娘,苦,那边建红“留下的都是要饭的”话音刚落,这边就来了个“我饿……饿……”,这乞讨人口基数得多大啊;还有逃港“扑网”的人,如同飞蛾扑火,那真是苦的没边了,要不,谁愿背井离乡啊,那是真的在当时活不下去了。吹口琴的姑娘吴怡茹说:“九死一生,也总还有一生。”那个姑娘,也不知后来在网那边如何了。

  后来四人帮粉碎,民众那是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其实国家还是一片百废待兴,再后来如何,今天继续看。

  【完全是观众的立场,豆腐的心。】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十):还好,值得再好。

  如果了解中国的当代史,便会晓得邓小平的珍贵。三落三起,正因其在那个时代的“不可替代”。一个缺了个人便玩不转的国家,想想也真够惨。

  和以前那些政治剧不同,本剧中很多桥段大家都可以看到演员的真情流露。邓不是完人,但却已是争议最小。正如本剧一样,带着镣铐跳舞,能有如此表现已是值得赞赏。

  正如我们难以理解第三世界国家对政客如父如君般的热爱一样,我们也很难以一部正常戏剧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这类东方政治剧,因此各种硬伤是难免的。从结构上说,缺乏一个足够鲜明、强大、具象的反面势力,令主角苍白不少,考虑到各种掣肘,也是难免之事。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其他有意的曲笔与无心的失误倒是不那么重要。

  作为一个央视播放的剧集,第一集一出来就把一些以前遮遮掩掩的东西喊破,有趣极了。但是从制作水准上说,并不高,粗糙感很强,很好的演员没有用出彩。不知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部剧,不能做到讲究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