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车尾的逆袭》经典观后感集
《吊车尾的逆袭》是一部由张晓颖执导,王世雄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一):《吊车尾的逆袭》快乐源自热爱与坚持
屌丝逆袭、中国梦这两年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宣扬的主流。屌丝基本基于贫富差距产生,人们对物质的强烈渴望与不可得,造就了对高富帅的仰望与仇视。而所有屌丝逆袭,更多成份上是意淫上的胜利。如同我们嘲笑小姑娘们看言情小说,终日发梦,认为自己会遇到骑着白马的王子,从破衣烂衫中将自己拯救,开始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
当然,屌丝逆袭是绝对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建立在如《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饰演的“土鳖”能够背下整本英文字典、熟练背诵美国法律内容的基础上,是需要智慧以及比拼命更加搏命的不懈付出。然而现代人还是那句老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的确,过日子不需要多么努力,哪怕草草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可心安理得地享受。但屌丝逆袭,追求的毕竟是不一样的东西,是跨越贫富层级、摆脱出身的飞跃——虽然这样的追求本身听起来不是那么单纯美好——没有对某项事物的热爱与坚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吊车尾的逆袭》中的小朋友郑小雄其实不算吊车尾,更不能算屌丝。孩子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尽管也有着超越成年人异常残忍与现实的地方。《吊车尾的逆袭》由东芝(中国)与灵思沸点出品,故事围绕对足球有着纠结热爱的郑小雄展开,旨在展现其不顾旁人目光专注顶球最终改变处境改变命运的过程。然而,人不能够独自一个人活下去,在对某件事情的执着追求上,总是被人误解遭人非议,以致生活得很辛苦。
影片中郑小雄逆袭前后同学对他的态度变化非常尖锐,逆袭前的藐视嘲笑到逆袭后的认可与拥抱,让一切看起来都那么虚假。现实却正如此。孩子们超越成年人异常残忍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懂得掩饰,让伤害来得赤裸裸。好在,小孩子也许不会想这么多。也好在,尽管顶球专项比较奇葩,但足球还有着众多拥簇者。不像漫画《孤高之人》中的登山者加藤文太郎,一直不被世人认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的精力去找一份自己能应付且只有自己能做的社会工作。
付出总有回报。比起天上掉馅饼,我更坚信这一点。(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把这样的话讲出来太傻帽,但身边的确很多人幻想着不劳而获。)小朋友郑小雄日复一日的顶球,最终在比赛中出了大招。做到这种程度,是超越所有人预期的,包括他自己。影片中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指出,顶球入门这样的大招只能发一次。清醒地把人们从梦境般的现实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但此时,郑小雄已经得到同学的认可,也从进球这件事中得到了继续下去足球路与人生路的勇气与力量。快乐源自热爱与坚持,热爱源自快乐与坚持,坚持源自热爱与快乐,都一样的。只要保持成功的惯性,不出意外,就会一直成功下去。
文|苏筱兀。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二):足球有话说 中国梦核心
关于足球,国人太多话说,但关于足球,又只存在于报纸的体育版或者电视的体育频道,那里充满各种讨论和分析,展望和期盼,黑幕和倾轧,但又咫尺天涯,这种原本应该街头巷尾的体育运动,却随着愈来愈严苛的“运营”模式,渐渐被培养成大众不可企及的高端项目,在这部《吊车尾的逆袭》的微电影中,视角则投放到正在成长的孩童身上,以成年人对足球不死的热爱精神,打造出一个温馨且励志的传奇故事。
“传奇”是因为主人公有一项特殊的无人可及的“顶球”技能,其实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能塑造一个传奇——简称梦想实现。主人公叫郑小雄,原本在一众草根之间,默默无闻,和中国足球一样,是一个在集体中并不为人看好的队员,始终处在“吊车尾”的位置,但他的优点和中国足球更是一样,从不对自己产生任何不满——即使不满也能很快就自我消化,而且还有着最为令人钦佩的坚持和绝不服输的精神,配合并不为人看好的绝技,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逆袭。
这是所有“传奇”的形成架构,可有可无,隐忍待发,逆势而上,出奇制胜,实现梦想……这也是对中国梦的一次梳理吧,在就业形势最困难的一年,在经济形势最困难的一年,在食物充满危险,命运随时翻盘的今天,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在逆势而动,为了生存,也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导演张晓颖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把那些并不美好的粗粝一点点的过滤掉,用温暖的色调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处理,把故事缩小到那些芝麻绿豆小的事儿却能在心里辗转出天大的情绪的童年,盯紧足球和郑小雄坚持不放的梦想,从学校到操场,从狭小的庭院到漫长的街道,从一个人在夕阳下孤独的看着赛场,到在赛场长驱直入被现场所有观众齐声高呼名字,细节记录了所有的故事,而意料中的逆袭调动了所有人的情绪。
作为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有着不错的故事核心,镜头语言与情绪表达都恰如其分,小孩子的表演透着天真也十分认真,看着他们投入在每一场演出里,有种潜藏的喜悦,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快乐,尤其是为他们的认真而感触,在学会了投机之后,再也难有过那种单纯的坚持,也感受到关于梦想的力量,有潜龙勿用时的波澜不惊,也有一鸣惊人后的意气风发,但更多的,却是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曾放弃的坚持和固守,相信美好,美好必定到来,而仰起头,则是对美好到来最好的迎接姿势。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三):《吊车尾的逆袭》关爱儿童传递足球梦
(文/小义大道)
对每一代人来说,都会认为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看看现在的小孩,小小年纪就带上厚厚的眼镜片,一回到家就呆在电视电脑前,仿佛那里才是属于他们的世界;周六周日被家长扔到各种学习班里让其向全能发展。前两天看新闻说是很多外国的小孩是不上幼儿园的,他们小时候的天职就是玩,而不是被填鸭式灌输太多知识,以至于大胆的创造力很早就被禁锢。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也许很多父母要带小孩去迪斯尼、去麦当劳、去买新衣服……是的,属于他们的节日应该去庆祝去嗨皮。而我也推荐所有父母和孩子有空时可以看下由东芝拍的反映青少年足球梦想的公益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很短的微电影却有着很大的寄托!
《吊车尾的逆袭》讲述一个小学生郑小雄由人人看不起的“球屁”最后成功转变并完美逆袭的故事,它并不是个简单励志故事,在逆袭过程中,郑小雄不断回忆起自己父亲,他教他顶球,告诉他要为快乐的而踢球,而并非为了输赢。最终郑小雄靠着不足为道的顶球创造了逆转比分的奇迹,这一刻他是快乐的,为了此刻的成功,更是为了他懂得了父亲所说的话,懂得了真正的快乐是与足球在一起。即使是大人,我觉得看了这片也会深有感触的,你总以为你到达终点会感到快乐,却忘记欣赏沿途的美景,一眛的不择手段的追求成功,横冲直撞中你失去的也许更多,关于快乐关于梦想。
影片虽短小,却五脏俱全,有低落有高潮,并且在细节的表现上非常较真:孩子球场边上失落的眼神,在与父亲嬉戏中无以言达的快乐,独自己顶球上学时表现出的孤傲,在进球后的笑颜逐开!镜头有快有慢,有现实有回忆,在穿插和直播中,我们感受到这位“足球小子”内心的蜕变,以及他传递出父与子之间的教授与感动。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自卑的,怀旧的伤感的,足球也许是他怀念父亲最好的方式,并且父亲在教他顶球的同时,也向他传达着“快乐足球”的观念,不需要任何企图心的去顶球,而是通过顶球感受快乐!
绿茵场中的激情与感动绝对是排在体育运动的前列的,世界杯期间的夜夜难眠,为每一个进球而感动,对自己的喜欢的球员如数家珍般道出的他的业绩和八卦,都是我们这群男孩子爱作的事。这部微电影,除了聚集于儿童聚焦于梦想,更是将焦点放在青少年足球上,希望他们从小就拥有“快乐足球”的理念,鼓励更多的小朋友加上此项运动中去,让他们身体更加健康成长,也为中国的足球事业增添更多可能性!
影片是“一起逐梦”系列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它传达了一种非常积极向上青春气息,更向青少年传递了“快乐足球”的理念,此片选在六一儿童节上映。“一起逐梦”系列的其余两部微电影《无敌波》和《我是球迷》将分别于9月和10月陆续上线,作为今年足协杯半决赛和决赛的预热,是给每一个热爱足球的人。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四):《吊车尾的逆袭》:让孩子有梦想比世界杯重要
现代足球发展至今已逾一个世纪之久,从当初一种简单的英国人的御寒方式演化到现如今的超级商业足球,足球之花开遍了世界各地,姹紫嫣红、形态各异。南美人追求一种游戏中的快感和宣泄;欧洲人的足球总是一板一眼并对胜利充满渴望,亚洲足球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21世纪的第一届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到韩日足球近几年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佳绩可见一斑。当然了,在这块版图上也诞生了像中国足球这样一种奇怪的社会性物事。
做一个梦需要多长时间?几分钟即可,最多一两个小时。一个要做30年的梦是什么?――梦想。足球,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大家的梦想。曾经在小时候梦想过成为一名像贾秀全、马拉多纳一样的职业球员,为国家争光,也曾经无数次在中国足球的失败之后大哭,被同学们笑得不知道如何了。中国足球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无数个像你我一样支持他的球迷,虽然无数次在失望后表示不再看中国足球,但是每当有他的比赛,我们却都准时守侯在了电视机前,不管是清早还是深夜、凌晨。
由新锐导演张晓颖执导,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和灵思沸点影业联合出品,一部关于青少年励志足球的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从儿童视角出发,解读“快乐足球”理念,再次唤醒我们的足球梦想。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有人在梦想中造就了时势,也有人在时势的自救中沉寂沦陷。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人看不起小学校足球队的替补队员吊车尾郑铮的足球梦想,在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捡球,是个大家都看不起的“球屁”。除了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是个十足的“吊车尾”之外,每一个认识郑铮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怪物”,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在脑袋上顶着球,这让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在一个偶然的状态下,激发了从未被别人及自我认知的天赋,创造了逆袭的故事。
当今世界足坛最杰出的球星之一C罗曾说过:“要想让中国足球取得成功,有比巴西世界杯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让更多孩子、青少年肯去做一个有关足球的梦。”与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传递出的梦想不谋而合。
在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似乎只停留为一句动听的口号。当孩子们被应试教育围追堵截,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摸一下球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当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时被大量挤压,学生缺少必要的运动,体质逐年下降时;当四周高楼林立,校园足球场地匮乏,孩子们抱着球无处可踢时,开展校园足球又从何谈起?青少年足球情何以堪?
《吊车尾的逆袭》作为一部关于青少年励志足球的微电影,告诉了我们该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足球梦。吊车尾的逆袭绝非偶然,从小父亲告诉他,顶球的时候人会仰望着天空,而人伤心的时候,仰望天空眼泪就不会掉下来……而在父亲因病逝世时,伤心的郑铮发现即使仰望天空眼泪还是会掉下来,同时他对父亲的逝世也不能释怀,于是他放弃了顶球,由于各项训练都是吊车尾,教练劝郑铮退出足球队,但在校长的指点下,继续开始顶球,并要求留在足球队。一次比赛中,在主力队员受伤下场后,郑铮作为替补再次上场,顶球跑步将球送入了对方的球门,爆了一个大冷门,为球队扳平了比分,同时也得到了队友的认可和接受,并在队友的帮助下,利用顶球技术,成功逆袭,凌空顶球射出了完美的胜利之球。
的确,在如此的大环境下,让孩子有梦想比世界杯重要。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五):中国足球,何日出头?!
很久很久以前,那还是伊布拉希莫维奇刚出道的时候,他经常玩各种花火,经常让球迷感到很好玩。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里,小男孩郑小雄虽然身体太单薄,经常性做穿替补席,依旧很热血,且也有绝招,头上顶个球,直接冲进球门里,隐隐然有小宗师的赶脚。不过,微电影毕竟是以励志来鼓励现实中人努力奋斗,东芝和灵思的用意便在此。现实世界里,恒大和鲁能的二人转,却只能在资深球迷里引发涟漪,足球再也不是社会波澜的公共精神空间,只能在年鉴博览里自娱自乐了,事实上,注册青年球员都不如日韩,拿什么来拯救中国足球呢,何日出头便是伪命题,大约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被证明之前是没有指望了。
八千足记今何在?风云四散春去也。里皮说没有想法兼任国足主教练,正牌主教练卡马乔也没有信心出现,更不必说足记和球迷了,这再也不是徐根宝、戚务生的年代了,那时候无论收成怎样胆量总还是有的。二三十年间,学过几乎所有足球强国的风格,至今依然在迷路的中国足球,市场萎靡、舆论散淡,再也难见那英、吕丽萍、马德兴、李海鹏、李响、黄健翔、韩乔生等相关人员的奇迹了,恒大和里皮也无从带来当年的契机。《吊车尾的逆袭》里的小小主人公,倒是完成了逆袭,可是我们都知道中国少时了了的神童们,基本上骨龄和户口本不一致,君不见实诚孩子孙继海的队友们基本都不见了(对了,孙继海落选健力宝,倒是从大连螺旋上升到曼城队了。)SO,我宁愿将《吊车尾的逆袭》看做是一种精神安慰。想当年,刚刚看球时,日本队还是不如中国队呢——正如阿Q说,祖上也阔过呢!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六):《吊车尾的逆袭》:有梦的童年最快乐
首部反映青少年足球梦想的公益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将于6.1前夕与观众见面。作为“一起逐梦”系列三部曲的首部作品,讲述一个小学生郑小雄由人人看不起的“球屁”最后成功转变成为球队救星的完美逆袭故事。该片以足球少年的梦想为主题,以成长励志为主线,以“快乐踢球”“全民踢球”为理念,接地气,映现实,是一部不可多得体育类励志公益微电影。
郑小雄是小学校足球队唯一的替补队员,他擅长“顶球”,但他在队中的最大作用却是“捡球”,因为他是个大家都看不起的“球屁”。对于一个自小就将足球作为梦想的孩子来说,这无疑对他的自尊心给予了最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泯灭他对足球的热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足球的狂热——顶球,以至于很多人都将其看做“怪物”。但如果理解他的此番苦心,倒觉得他一点也不怪。在其父亲的启蒙、教导下,小雄一直盯着球,只因顶球的时候头不会低下来,泪水也就不会掉下来...其实,“顶球”不仅是小雄的“独门绝技”,更是他战胜困难,坚定信念的一种方式,正是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小雄实现了终极逆袭,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以特有的方式,为球队赢得了关键的一分,令队友乃至全校师生对其刮目相看,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
看《吊车尾的逆袭》犹如进入了时光隧道,瞬间被穿越回儿童时代。仔细想想,自己那个时候的梦想,虽然现在想来有些可笑、幼稚,却都是发自肺腑的。我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不知道世界杯、欧锦赛,对足球唯一的了解是从“皮球游戏”开始的。那还是在体育课上,男孩子们把体育课能踢皮球当做最快的事情...记得班上就有这么一个类似郑小雄的“怪物”,别人是用脚踢,有的同学甚至不懂规则,用手抱,他却只用头,而且,奇怪的是,皮球在他的头上不会掉下来。尽管他在学习上总是“吊车尾”,常因此被一些同学嘲笑看不起,但每当他神奇般的将球一动不动地定于自己头上的时候,同学们又都会发出赞叹声音,投以佩服眼神...后来据说他被体校招走了,再后来,就没了音信...但无论如何,他都还是实现了自己踢球的梦想。
因此,对我来说,看《吊车尾的逆袭》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这不仅源于影片拍摄的非常接地气,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深深回忆,更因为它再次教会了我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失败与挫折,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如何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我想,这是《吊车尾的逆袭》带给我的足球之外的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注:“吊车尾”一词来源于“闽南语”,意为吊在马车尾部的装饰,后来延伸为“最后一名”的意思,有看不起、贬义的意思。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七):致我们已经逝去的童年
今年的春夏之交,中国影坛甚是热闹,两部致敬青春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轮番上映,过往的爱情与曾经的打拼,成了今次回忆的主题。近日上线的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则是将视线投射向了童年的“足球梦”,那些分明是我们记忆中的岁月,难以再返,影片正是通过一个少年“圆梦”的故事在致敬我们已经逝去的童年。
“吊车尾”一词来源于“闽南语”,意为吊在马车尾部的装饰,后来延伸为最后一名的意思。《吊车尾的逆袭》,讲述了一个小学生郑小雄由人人看不起的“球屁”,最后成功转变并完美逆袭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一个末榜生成功突围的故事。剧情类似《蒂莫西的幸福生活》,当然,蒂莫西是意外获得了上场踢球的机会,过人的球技令全场疯狂,最后却是他自捣乌龙,陷入更大的困境,而《吊车尾的逆袭》中的郑小雄,则是意外获得了上场踢球的机会后,厚积薄发,把父亲从小培养自己的顶球的技巧发扬光大,顶球入门一次,协助队友射门一次,带领本队成功逆袭取得胜利,也因此完成了个人的华丽转身。
当然,影片绝不仅仅是一场球赛,但这确实是一场堪称改变命运的球赛。 《吊车尾的逆袭》是“一起逐梦”系列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全部由导演张晓颖完成。其实这三部作品,都是紧紧围绕逐梦的主题展开,或许有失败后萎靡不振的再次奋发,或许有爱足球一生的期盼崛起,但本片的主人公无疑是幸运的,童年的偶然得志,来自于必然的有备而来。片中主角郑小雄,虽然在少年球队热屁股坐冷板凳,但在家中,却有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伟大父亲,辅佐着他的成长,给他的帮助不仅仅是来自球技方面,更是做人方面。
虽然,故事最后的走向有些伤感,还是让战台烽唏嘘不已。可能开头我们会感觉,一个父亲教育孩子顶球,是为了“仰望天空,眼泪就不会流下来”这样的话过于成人,但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郑小雄正是用顶球这样的方法,填补着内心的喜怒哀乐,虽然他在赛场一直做替补,但生活中的他,却能快乐的顶着球穿梭于小巷胡同之中。后来,父亲被重病击倒,也击倒了少年坚强的后盾,和他骄傲的内心,那一刻,所有观众才明白“仰望天空,眼泪就不会流下来”这句话的深刻蕴意,是爱子心切的父亲埋下的伏笔。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这只是一个虚假命题,即使仰望天空,眼泪一样会流下来。一个坚信已久来自父亲的教导,瞬间灰飞烟灭,却宣告了少年的成长。
再回过头拆解《吊车尾的逆袭》,颇有些一步三叹的感觉,从热爱足球到梦圆绿茵,从备受关爱到父亲去世,以及从梦想照进现实的瞬间成长,短短十几分钟的片长,隐藏了巨大的励志力量。惯常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俗语所欺骗的我们,应该明白,梦想,是需要人付诸毕生来追求的大事,并非是生命某一阶段的渴求。当我们童年,怀揣梦想,充满希冀之时,已经在等待遥远的幸运之石的点燃;当我们渐渐成年,变得现实,梦想也越来越远的时候,只是自己把梦想放逐……所以,《吊车尾的逆袭》看似儿童片,其实是拍给成人看的“筑梦”之作,看过之后是否能够重寻自己的梦想,就要看能否接棒影片中的正能量了。成长至今,童年的梦想想必早已逐个飘远,谨以此片,致我们已经逝去的童年。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八):《吊车尾的逆袭》:以足球的名义谈梦
当欧洲冠军杯决赛进行时,有多少中国球迷半夜爬起来收看?又有多少世界范围内的球迷通过各种形式收看?那一刻,德国球迷是幸福的,无论谁赢都是德国足球的胜利。然而中国球迷呢?多少年来一直悲催的欣赏着他国足球的跌宕起伏,中国足球何时让中国球迷扬眉吐气?三十年?五十年?亦或是七十年?
近日,看过了刚刚上线的由青年导演张晓颖执导的首部反映青少年足球梦想的公益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是“一起逐梦”系列三部曲的首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小学生郑小雄由人人看不起的“球屁”,最后成功转变并完美逆袭的故事,以一个足球少年的成长为主线,向青少年传达“快乐足球”的理念。该微电影在“六一”期间上线是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事业献礼。“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话语不知提了多少年,但中国足球非但没有提前还在每况愈下,中国足球已入谷底。
《吊车尾的逆袭》里面的小男孩踢足球不是为了输赢,只是因为快乐,发挥自己的潜能。透过微电影的情景,我们能看出导演的用心良苦,以青少年追逐足球的梦想来谈一个大梦想,梦想着中国足球能强大,能进世界杯,能夺得世界杯八强以至冠军。这可能是一场“梦”,貌似非常契合时下全民谈梦的“潮流”。中国梦是一个大梦想,其中包括足球人的梦。
短短十分钟的诠释,不能所有的含义、主旨都面面俱到,这是微电影的特质,点到为止般的节奏控制,给观众留下无限的遐想。梦想遥远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总有创造奇迹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其实有时候并不在乎梦想是否能够实现,而在意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过程。正如影片中的小雄,所有的人都鄙视他都看不起他,但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绝技实现了梦想的逆袭。
什么是梦?什么又是梦想?梦是期待,而梦想是坚强,是你把飘渺的梦坚持作为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执著,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但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芬芳弥漫。
据悉,此次“一起逐梦”系列足球公益微电影共有三部影片,分别是《吊车尾的逆袭》、《无敌波》和《我是球迷》,该系列分别聚焦青少年足球成长、草根足球发展、球迷文化完善三个维度,以公益微电影的方式,倡导“快乐足球”及“全民足球”的理念。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九):看《吊车尾的逆袭》:回味最初梦想
记得很早的时候就流行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我们当初出发时的梦想。你用我用全都在用,也就成为了最流行的个性签名。
梦想,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命题,有些梦想遥不可及,有些梦想则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看《吊车尾的逆袭》,则让人回味到了最初的那些梦想,在我们的童年世界里,梦想很多,但总有那么一个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其中的一个。微电影通过对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球屁”,通过一次偶然的上场机会,通过自己独特的顶球动作,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了荣誉和胜利。如果站在孩子的时候来看这个梦想,其实特别伟大,也许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孩子天生和运动分不开,尤其是在中国,足球的梦想颇为特殊,因为对于足球的过份热爱,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逆袭,而这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了。微电影通过这么一个若人怜爱的小人物,通过一次偶像的机遇赢得胜利的事件,让我们懂读了梦想的力量,也看到了逆袭其实很简单。孩子的很多单纯的思维则给予我们成人很多的感悟,这其中除了有我们最初的梦想,还有行动的力量,这些都很接地气,至少让人看到了自己追逐梦想的影相。
人物虽然只是孩子,但故事的情感色彩非常沉重,尤其是父亲的去世,给孩子的心理带来的冲击,但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比拟的。记得有人说过,父母在世时,我们永远都是孩子,而当父母离开的那一刻,你才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是孩子。其实,父母的去世,对于孩子的内心来讲,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除了变的坚强,变的更加成熟,最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内心的强大是任何情感的东西都无法代替的。这一点,让人觉得有些泪奔,但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为起伏的段落。
影片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诗意,像郭敬明一样的小情怀,抑望天空就不会掉眼泪,很符合现事今网络里流行的小清新,而整个故事的节奏也相当明快,和这种小清新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整个故事有了起伏和冲击力,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味到了儿时的梦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今天所处的环境,即使不被所有人看好,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强大和所未被认知的天赋,是别人都看不到的。
《吊车尾的逆袭》观后感(十):期望热血拯救中国足球
虽然本人并不算铁杆球迷,但是多少还了解一些,仔细推算起来,这为数不多的一点足球知识,大概都是从2001年秋天,米卢率领的中国队在五里河球场打出的那场决胜局开始的。尽管十几年过去,中国足球每况愈下,但是回想起那个狂欢的夜晚,依然不免心潮澎湃,情绪激昂。
东芝足球系列微电影,从2012年的《另一种温暖》开始,一直致力于从基层,从情绪层面重新燃起中国球迷早已如同死灰一般的激情,找回对于足球最初的热爱和执着,而不是因为输赢,因为黑幕重重所带来的那些不甘,失望。最新一籍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继续保留儿童的视角,日式漫画般一根筋和热血的故事,虽然孩子们的脚法略显粗糙,身体对抗也几乎等于零,但是那种执着的精神却依旧让人血脉贲张。
“吊车尾”一词来源于闽南语,再借由日系热血动漫《火影忍者》红遍全国。吊车尾的意思说的虽然是最后一名,但是从动漫里看来却别有一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在。比如火影中的主角漩涡鸣人就是标准的吊车尾,缺少天才基因,经常犯傻出错,但是却往往凭着自己的毅力,最终战胜天才。
《吊车尾的逆袭》取得正是这个含义。故事讲述一名小学足球队永远的替补队员——郑小勇,尽管一直面对同学、队友们的冷嘲热讽,却始终坚持父亲教给他的顶球绝活,终于在小学联赛上一展身手,逆袭成功。故事很简单,但是经由一帮孩子演绎下来,尤其是配合着影片的剧情节奏,一步步推进下来时,却毫无例外地令人热血沸腾。
鉴于微电影的时长和表现空间,导演张晓颖非常聪明地采取插叙的讲故事方式,从正激烈对抗着的比赛开始,一段一段,逐步展开那个始终坐在替补席上,落寞地看着球场上的小伙伴们的身影,他内心深处的故事。短短的十分钟剧情,几个打动人心的泪点设置,等到郑小勇头顶着足球,毫无畏惧地直冲向球门时,终于成为全片最激荡人心的时刻。这也是体育类电影最惯用的表现手法,简单、直接却绝对有效。
除此之外,据说这一季东芝足球微电影还有另外两部,分别是讲述球队集体荣誉感的《无敌波》,以及从球迷立场出发,讲述对中国足球矢志不渝热情的《我是球迷》,三部微电影与2012年的《另一种温暖》相互参照、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建出东芝足球微电影完整的中国足球价值观。于中国足球最低谷之际,给予最忠心也是最热情的支持。希望这种热血的精神,包容的态度,能够融化已经累积在中国球迷内心十余年的坚冰,从根本上解救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