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利维坦》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利维坦》影评10篇

2022-04-06 03:0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利维坦》影评10篇

  《利维坦》是一部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 / 叶莲娜·利亚多娃 / 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维坦》影评(一):“利维坦”无处不在

  这部电影开始并没觉得一定要去看。

  LL看着文字资料说这个导演以前拍过《Tilbake》(挪威语“回来”之意)。那时没放心上,如常做着马上出门的准备——因为我们说好要开车去越南超市买些东方食品回家。

  两人鱼贯出门,正要进车库,站在门口突然意识到《Tilbake》是什么了,正是我喜欢的《回归》!

  只是变换了一种语言,一下没认出来。LL说那我们现在回去订票?于是两个人又鱼贯回家,真的就先去订票然后再出门办事。

  这是隔了近十年再来看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的作品。

  第一次是《回归》。

  这也他的的第一部作品,至今记得当时的震撼。

  震撼那部电影里从骨子里渗透而发的凛冽和悲伤,那种复杂,暗蓝色调里微微闪烁而出的光芒让我想要更多更深地去体会这个民族——记得同时震撼我的还有米。米。布尔加科父的书《大师和玛格丽特》。

  或者也是这种震撼加重了我日后想要去这个国家的愿力,确实不久之后我果然去了。

  还记得那部电影没有阴柔的自怨自艾,是雄性的,或者说是男权世界里该有的某种语言。

  却还是在那时就感到这种雄性气质里充斥着某种掩藏在最深处的一种无法摆脱的疑惑,软弱和无奈——这个在这次的《利维坦》里感受的更加深刻。

  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各种象征,或者这是他的本意,或者不过是我们太过敏感,有了过多的解读。

  正如当年第一部《回归》大获成功,他却拒绝回答众多媒体请他自己解答他的电影——那时他认为他的看法会影响观者的判断。

  却又会自己专门撰写短文指出“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视人生的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欣赏,定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这是很奇特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在他最早的第一部电影,延续到2014年这部。

  --------------------------------------------------------------------------------

  在他第一部的电影里的出现的女性角色(孩子母亲)就仿佛一个必须要出现的人物,无论发生了什么她都仿佛一直在,却是那么遥远的在。

  《利维坦》里女性作为主角在了,但给她的结局却是让她死去,因而永久消失。

  这部电影里依然延续之前《回归》的那种暗含寓意的风格,却少了以前那种痛楚难言,切割得人暗疼的诗意。无论镜头还是节奏都多了些更平实的什么——他仿佛在用比以前更朴素的方式开始展开他的故事。

  但是雄性的内核确是一以贯之的,所以 Lilya(女主)的死亡是必然。

  关于她,想要说的太多太多。。。却还是必须尽可能精简。

  LL不能理解她的自杀,他感到突兀难解。他认为 Kolya(男主)已决定原谅她的出轨,事情本该往好里走,她究竟是为什么要如此?

  我说是因为当她鼓足勇气想要去安抚那个自觉被伤害的男孩 Roma时,那孩子对她迸发出的绝然恶意和憎恨彻底击倒了她——自然,在LL的感知中,孩子们都仿佛很无害,怎会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

  的确,她的死大约不能说只是那个孩子那番话就有了决定。那是之前太多次努力迎合,讨好,一次次的失望,受伤之后的绝望。

  最终因为这些话而彻底崩溃——这是压倒她最后的一根稻草。

  LL的问题也等于在说一根稻草怎能压倒一匹骆驼?——但事实就是在最后一根轻飘无匹的稻草的力量下,骆驼轰然倒下。

  而真实世界里,孩子所给大人的伤害岂可小觑?电影里的 Roma为什么可以一以贯之地对自己的后母恶意对待,不也正是因为父亲那方面从未真正实质性的约束和管制吗?何况他自己的父亲在孩子面前对这个女人也没表现出那种真正的尊重和在意。

  作为后母的 Lilya 在这个家是尴尬的,因为在她来之前,这个家就已形成自己的某种固有模式,她中途插入若要完全融合岂是易事?何况她在家里日常每天所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屈辱的,因为丈夫仿佛并没有特别要为表明她的存在而在敌意的孩子那里做出努力。而她的努力,孩子从不领情,就从电影一开场,孩子连“早安”都不肯对她说就已深明。

  当她残存的想要莫斯科律师能带走自己的希望最终破灭,无处可去返回家来,带着刚被殴打的满脸伤痕。

  她倒出满到溢出的伏特加一口喝下,说:

  “你想要个孩子吗?”(意即他们自己的孩子)

  这种辛酸和屈辱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深知。。。。。。那时自己内心深处也会感到自己不堪而更加绝望和厌恨吧。

  如果在她的角度,难道她不做为的丈夫,短暂的一旦暴露就要赶开她的情人,一直故意忽视她的存在并天天恶意相向的继子不正是一个联合而出的“利维坦”吗?

  她死之前留在画面里最后的神情,那是糅合了巨大屈辱,委屈却无处可去的绝望,愤怒和厌恨。

  世界在她面前,是无望的。

  于是她的眼前,深海之处,翻腾而出那个黑色水兽利维坦的身影。

  --------------------------------------------------------------------------------

  是的,“利维坦”无处不在。

  在 Lilya 这里,杀死她的隐喻“利维坦”可以是男权世界里她面前的这三个男性。

  而在这同样三个大小男人这处,相对的“利维坦”不用说就是电影里强权征地的冷酷市长。

  这个一开始,喝的醉醺,站立不稳的市长对着他们说的第一句话是:

  “你们这些虫豸(或译蝼蚁)。”

  语调,姿态因为醉酒含混不清,但意思却是掷地有声,确定无疑。

  即便一番短暂心虚和忏悔后,他还是轻而易举地吓走了莫斯科律师 Dmitriy,让 Kolya 坐了15年的劳,让 Roma成为被收养的孩子。

  那他就能全权代表“利维坦”了吗?——不,远远不够。

  他的背后还有更大的力量,他在那个力量面前也不过是他不屑置评他人的“虫豸”。

  因为他强取豪夺 Kolya 家居这块地,并不是为了一己私用,而是要用它盖出一个崭新的教堂——那是要让大家俯首听道赞美神权的场所。

  最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最后,在荡平原来 Kolya 家居的土地上新造的堂皇教堂里,主教的那段讲道。

  LL 在 Youtube 上找到《利维坦》视频,但只有英文字幕版。

  主教的话很长,只截取一段吧:

  “God dwells not in strength, but in truth.........Truth is God's legacy. Truth reflects the world as it really as it really is, without distortion. But only the who koows God's truth can find truth. And God's truth is Christ Himslf.”

  (“神不住在权利中,而是住在真理中。。。。。真理是神留给我们的财富。真理就是反映了世界的真实状况,无任何扭曲。但只有知道神的真理的人才能找到真理。而神的真理就是基督自己。”)

  翻译非专业,大致的意思吧。

  在主教庄严宣教时,市长俯身对自己的儿子说:

  “上帝看到一切,儿子。”

  那个儿子的样貌难道不像是普京的童年版吗?

  那孩子眼神坚定,和扫灭面前阻挡一切的冷酷和决绝。

  在男权世界更高阶层,童年普京样貌的孩子抬头仰望新建教堂的顶部。

  和小人物 Kolya 知悉妻子已死万般痛苦狂喝伏特加,在破旧废弃的教堂天顶上看到的角度如出一辙。

  电影里类似的讽刺很多,好比大家集体去野外开枪射击前苏联,和解体后俄罗斯一些领袖的头像。这种对过去和现在国家领袖的讽刺仿佛具有某种反叛的意味。

  却也最具讽刺意味的也在这里,因为这部电影在片头字幕上就特别写明这是由“俄罗斯文化部和国家电影基金会联合支持”出品的。

  这样巨大的讽刺回思在整部电影里,真是无限苍凉。。。。。。

  --------------------------------------------------------------------------------------

  这部电影里,Kolya 作为男权世界里“父亲”的角色,是软弱而失败的。

  和他相对的,是市长做为“父亲”在这个世界里,无疑是成功的。

  Kolya不再是《回归》里那个沉默,带有刚性仿佛有些严酷却最终死去的父亲。

  而是一个沉迷于酒精,无法捍卫自己的一切——无论儿子,妻子,房子,最后哭着不知该要怎么来面对自己命运的无能男人。

  他在确知妻子死后,一个人独坐海边悬崖,对着幽深的大海流着泪问第一遍:

  “为什么?”

  “神啊,为什么?”第二遍。

  在最无助时,他开始想要寻找神。

  而神父给他的答案正是引用《圣经》里《约伯记》第41章里耶和华对约伯说的话。

  “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圣经官译,正是“利维坦”之意)吗?能用绳子压下它的舌头吗?你能用绳索穿它的鼻子吗?能用钩穿它的腮骨吗?它岂向你连连恳求,说柔和的话吗?岂肯与你立约,使你永远拿它做奴仆吗?”

  是的,不能。

  神父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与它相抗衡,它毁灭一切骄傲。”

  耶和华说这段话是要约伯真正来顺服自己。

  神父也在说只有相信上帝,肯真正顺服,才能得到救赎。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安德烈·萨金塞夫所展示出的“上帝”显然不是单纯《圣经》里的耶和华,却是更加复杂意味的东西。

  我想起台湾对这部电影的翻译是《缠绕之蛇》,这是极好的翻译。这部电影也正是这般缠绕着无数线索,盘旋来回,难以剪短言明。

  -------------------------------------------------------------------------------

  在《回归》里那个男孩心里涌动而出的是弑父情结,而在《利维坦》里的年龄几乎相当的男孩已和父亲友爱相亲,但对 Lilya 的恨意,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弑母(继母)情结吗?

  是的,《回归》里孩子们缺失和死去的是亲生父亲。

  《利维坦》里缺失的是亲生母亲,死去的是继母。

  如果要深入去讲安德烈 · 萨金塞夫的隐喻,这部电影里要讲的太多太多。。。。打住。

  怎样才能真正定义“利维坦”呢?

  显然安德烈·萨金塞夫也不能给出一个真正明确的答案。

  因为他感知到,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同样千头万绪,于是观者也在他的镜头下千头万绪。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利维坦”,各种情境下的大小“利维坦“无处不在。

  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它就永不消失。

  后记:2012年,英国导演 Lucien Castaing-Taylor 也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利维坦》。

  那是所谓“实验纪录片”。

  单看4分零六秒的预告其实已感到没法全程坚持。那些仿佛随机的画面里依然感到生命的渺小和无助。透过翻腾水面窥见那些奇异影像里飞翔的海鸥群影,感到自然法则的强大和无情。

  在片幕截图里出现的也同样是《圣经》里《约伯记》第41章里的话。

  31。它使深渊开滚如锅,使海洋如锅中的膏油。

  32。它行的路随后发光,令人想深渊如同白发。

  33。在地上没有象它造的那样无所惧怕。

  —《约伯记》41章。31-33

  《利维坦》影评(二):阴暗的推测

  五年来看过最好的片子。

  关于母亲的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儿子强奸杀死了自己的继母。

  继母和自己的早死的母亲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继母也很美貌,儿子在青春期。

  继母做了这么多年,儿子都不承认,甚至当面否认说你不是我妈妈。。。可以理解为1不接受这个女人,2不接受这个女人是自己的母亲。儿子目睹偷情打击巨大(如果只是不接受母亲角色,父亲的女人而已,为什么要哭?),看见父亲继母地下室的交欢反应巨大。从一开始,儿子对继母的感情里就可能带有男性看待女性的成分。

  警长在陈述的时候,说尸检的精子和父亲吻合,那么有可能是父亲,也有可能是儿子(两人的精子是完全一样的)。当然警局在政府的控制下有可能作伪证。

  所以继母的死,到底是自杀,政府栽赃,还是继子的杀害,大概只有海水和沙滩上的利维坦知道。

  拍的挺好的,政治不仅仅是表达的主题之一,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野心的导演的主题。他想说更多。

  《利维坦》影评(三):关于人物

  一、男人。片中的男人像个退役后但不得志的人,任何场合都希望被承认其重要性,当然,这与他得性格有关简单、粗暴、冲动。这样的人比较好骗,但不易示弱。就如片子开始时的两个场景:饭桌谈话(对待女人与孩子,一耳光;对待律师,冲动,暴躁。);车内交谈(对于妻子没朋友的嘲讽)。他不是不爱妻子或儿子,而是这是一个头脑相当简单的人,或者可以说保留着最原始的男性特质。

  二、女人。困境的展现,在头脑简单的丈夫之外,她承担着一切的压力,儿子的反叛和陌生,解决“法律问题”的回报。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女人地位的低下直接导致她只能暗箱操作,以丈夫的朋友身份请来律师“自己的情人”,用身体回报情人,没有选择离开这个破旧不堪的家,重点是她问男人的一句话“我们要个孩子吧”!她不得不用孩子使自己的生活燃起希望,但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她唯一的小憩的方式是律师:苟且的约会是她困境中得欢乐。她一直在努力,而且片子里最有力量感的人物就是妻子。

  三、律师。这是一个特别的角色。他的一个动作更有趣,那就是他以掌握某位国家机器的丑行作为筹码谈判,而且道出了自己的上层地位(这种地位来自己于人际交往圈中的某种共识,一种可以轻易使对方利于下风的方式,而且很难攻破,通俗的说,就是“八卦的力量”。

  三、以“被权力机构”压制而引出家庭内部破败不堪的景象。

  《利维坦》影评(四):生活是一杯杯苦酒

  花点时间赞一下新看的《利维坦》这部俄罗斯电影。这是部2014年的新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奖,导演Andrey Zvyagintsev,主演Elena Lyadova、Aleksey Serebryakov、Vladimir Vdovichenkov。是讲一个普通人被强权制度压迫的故事,本来以为很枯燥,说实话我个人对政治类的剧情不是很感兴趣,不过看着看着发现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而且安排的巧妙,刚刚感到枯燥时出现了奇妙的一段恋情。导演是编剧之一。配乐没什么印象,但画面非常优秀,表演也属上乘。我个人给这片子四分半评价(满分5分)。这个导演还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片子《回归》,什么时候有空找来看了。

  现今普京大帝统治的俄罗斯是个操蛋的国家,昨天普京的反对派、两天后要组织反对普京游行的俄罗斯前副总理像狗一样被射杀在克里姆林宫外;这电影里面有不少喝酒的镜头,印象中最深的是三个男人在室外站着对饮,男主角在喝酒前看了看天,然后把杯中的伏特加一饮而尽;对于社会底层没有权力的小人物来说,生活就是一杯杯苦酒,即使不愿意,也要吞下去。片中女配角在喝酒时和她丈夫说,我要离开,我要去美国!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利维坦》影评(五):小市民的人生悲剧

  看这部电音的时候,想起了《秋菊打官司》。

  手无寸铁的汽车修理工,为了保住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房子,与政府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

  修理工输了,输得体无完肤。房子被推倒,妻子被谋杀,而他被判入狱十五年,儿子成了孤儿。

  看完电影维基百科了一下,这部电影获得了俄罗斯文化局30%的资金支持。制作班子不负众望,嘎纳电影节一举多得金棕榈最佳原创;伦敦电影节斩获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烂番茄网站评分99%。当这部电影在国际影坛风头十足饱受好评时,俄罗斯文化部长表示很不喜欢,根据文广局各种规定,此片在本国禁映。

  俄罗斯北部的小渔村,冷冽的空气,拿起一瓶伏尔加就像是狂饮一瓶矿泉水。叛逆的少年们在海边被遗弃的老教堂里烧一盆火,喝着啤酒,吐着烟圈。一如他们的父辈,祖辈。

  心狠手辣的市长跟牧师吃晚饭,与教父见面,聆听他们的教诲。他站在金碧辉煌的神圣的教堂里,虔诚的做礼拜,轻声跟小儿子说,上帝就是真理。

  修理工买了一瓶伏特加,站在小卖部外面等着牧师想知道为什么生活会这般残酷和无奈。他想去忏悔,可是他有什么好忏悔的呢?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被市长强征,他的第二任老婆跟他的挚友也是他的律师给他带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律师被市长下套暴打了一顿,而妻子不见了踪影。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原谅他们,可是却被莫名其妙的被捕入狱。

  许是小镇太安静和无聊,许是生活太沉重和无奈,许是急躁的丈夫在沉稳的律师面前像个幼稚的小孩,许是继子的排斥和粗鲁让人失去了耐心。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观众的猜测而已,因为她最终决定回到丈夫身边,生一个孩子。

  从始至终,她没有笑过。

  他对儿子说,原谅她吧,她是个好人。可是她死了。

  或许这是她所谓的忏悔的证明。尽管是谋杀。

  教堂里教父引经据典掷地有声的宣讲什么是真理。

  而人间正道正在生生不息的海浪中遁形。

  虽然结局让人唏嘘,故事本身已很精彩。

  为导演,制作和演员们的勇气点个赞。

  《利维坦》影评(六):短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巾城)

  《利维坦》影评(七):利维坦:被放逐的归属感

  (本文写于2015年)

  中国的征地拆迁引发的暴力案件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其中掺杂着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而鲜少在大银幕上展现。在我稚嫩的世界观中,以为征地拆迁无非是一个政府公务人员手执一张“许可证“,堂而皇之的进入拆迁户的家中,对拆迁户宣称他(她)及他的手下要秉公执法,依法没收其住宅,然后……运用其手中的权力,指挥推土机登上拆迁户家的楼顶。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利维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冰冷而隐晦的由征地拆迁引发的悲剧故事。

  故事

  主人公科里亚与妻子和儿子生活在俄罗斯靠海的一座房子。平静的生活被政府突如其来的征地拆迁所打乱。科里亚的律师迪马为了拆迁的案子四处奔走无果。科里亚与迪马来到警察局,警察却以科里亚妨碍公务为由而将其逮捕。迪马抓住了政府公务人员(拆迁负责人)瓦蒂姆的把柄,以此要挟瓦蒂姆放了科里亚,瓦蒂姆假装答应,背后却指使手下调查迪马。同时,科里亚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律师迪马之间的奸情,科里亚怒不可遏,对朋友扬言要杀了迪马和自己的妻子。几天之后,科里亚发现妻子失踪,警察上门,带着科里亚在海边找到了妻子的尸体。警察逮捕了科里亚,法院宣称是科里亚杀害了他的妻子,科里亚被判15年监禁。迪马也不知所踪。瓦蒂姆听到了这个消息松了一口气,并若无其事的去教堂作礼拜,一切似乎都未曾发生过,只有海边巨大的礁石和海浪在低语和呜咽。

  霍布斯的《利维坦》

  “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建造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全书的主干,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成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它的意志,服从它的判断。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它在保护人的时候,也在吃人。因此,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里一说。

  景别与画面

  在这部主题直指俄罗斯深刻的社会问题的作品中,导演的手法是克制而安静的。开场6分钟的空镜头(不安分的海潮,巨大的礁石,远处的电线杆,破船的残骸,狰狞的动物尸骨)都以一种静穆的姿态昭示了一种极端冰冷、然而暗流汹涌的状态。在科里亚的律师被拆迁负责人强行拖拽到荒野某地,实施殴打的段落,也因为是从汽车的副驾驶位置拍摄,导致遮蔽了一部分血腥和凶残。全片的景别大部分是中景和全景,几乎没有特写镜头,这让我们更为清晰和客观的注视政府的滥权和群众的权利之间的冲突,更加注意人与周遭、与社会体制的厮磨。而在科里亚和拆迁负责人瓦蒂姆的一场正面交锋中,昏暗的街灯下,瓦蒂姆喝醉了酒,这场交锋因而变得有些喜剧。科里亚说:“我会和你抗争到底的。”瓦蒂姆:“你们这些刁民,永远不会有权利的。”两人简短而富有火药味的对话,切中了故事的要点——公民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影片画面的影调偏冷,是一种暗淡的蓝色,这也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尤其是科里亚的妻子站在海边想要跳海时,她的目光空洞而忧伤,面前是一波一波滚涌起伏的海水,拍打在岸上,也落在她的心上。

  中国政府的提法

  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纪委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提出了民众要理直气壮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监督机构要针锋相对的把权力紧箍在笼子里;媒体要及时曝光游走于制度之外的权力,而法律制度就是“坚实的笼子”。而作为前提,首先要确保法律是良法。那么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民主政治,建立公开机制。习主席的提法,是我们在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依法治国”的民主国家,所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后话

  一个在当权者眼中的完善、民主、和平、富强的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他统摄下的人民享有完备的权利?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履行义务?并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温暖和幸福?没有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完美无缺的,霍布斯所推崇的“君主制“也有它固有的弊端。而普通百姓所希求的,也最基本的欲求,也仅仅是让他们有身为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强烈归属感和满足感,然而这样的愿景在电影里表现的却是那样的冰冷与绝望。科里亚,科里亚的妻子,科里亚的儿子以及最后不知所踪的律师迪马,他们都被社会体制所放逐,他们仅有的家园——那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的房子,也终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猝然倒塌。

  《利维坦》影评(八):约伯与巨兽

  利维坦——海中的巨兽,十头七角,俱是亵渎的名号。它自海上来,人给它口以渎圣,又给他妄为的权柄。这兽有一个名字——社会,或者——国家。

  马克思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时至今日,俄罗斯的电影中,虽然努力的摆脱旧日红色国都的层累,导演甚至不惜直接搬出当年红色国家的历任领导人照片作靶子,如此直白、如此声嘶力竭。然而问题根本没有随着解体消失,腐败、堕落、迷失,问题被悬置在无垠的大地上,在海风中,滋生出更多的梦魇。而当理想退潮,海边不仅是巨兽的枯骨,是帝国的枯骨,还有变本加厉卷土重来的国家机器的压迫。

  在柏拉图的对话里,社会是人与神之间的阻碍,除非神自愿逾越到此岸。我并不认为导演是在讽刺宗教,因为巴伦支海的岸边并没有真神,只有魔鬼的伪装。路加福音中,魔鬼对耶稣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电影里只有力,权力,或者可以加上律师先生代表的所谓文明的小伎俩,这单薄的没有信仰的力量也最终屈服在纯粹的力之下。

  神缺位了。

  我们从来难以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奴隶,新世纪的约伯曾几次想重拾人的尊严,无一成功。社会对人的奴役、力对人的伤害已经深入骨髓,深入无意识,约伯面对恶,自我欺骗了多少呢?

  市长服从神,伪神,巨兽。约伯服从的又何尝是神?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虚空,无妄的灾难从天而降,人没有力量自救。西方社会的文明技巧?那是温柔的兽。酒精?男性的尊严?父与子的感情?所有的路被导演堵死了。

  永远,永远没有办法靠一个一个的个体制服巨兽,或许团结是一条道路,一个家庭保留了另一个家庭的种子。或许只有尽快逃离,至少做出一个背向的姿态。宁愿在教堂的废墟中,在残破的圣像画的注视下,围绕篝火放浪,也不要轻易去与力抗争。

  许多年以前,资产阶级的口号是什么?”家庭秩序财产宗教“。资本主义重新取代了社会主义,约伯却从丧失财产开始,家庭崩溃,宗教缺位,最终以秩序的名义被毁灭。

  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别了,老照片中的日子。

  《利维坦》影评(九):靠自己,靠政府,靠强权,靠酒精还是靠上帝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对抗强权的故事,从那位强权市长去找神父开始我就知道预告走歪了。我不懂俄罗斯,没办法表达感受,用一些镜头来描述一下电影中的世界。

  一个看着就阴冷难受的地方,人物手中就没几个镜头是缺了酒的,总觉得所有人都处在醉酒或即将醉酒的状态。

  法院有两个镜头都是女法官以念经的姿态读判决书,没有审判,没有过程,冗长到有rap的质感,下面站着一票快要睡着的律师,检察官,犯人,法警。

  强权代表市长先生多次寻求神父的帮助,他到底做过什么恶,电影没有说,但他可以堂而皇之信心满满的站在上帝面前宣称上帝什么都看得见。最后那段布道的直译是不是只要你相信上帝,上帝在心里,就能得到自由。我不信教,我也不了解俄罗斯的东正教情况,那这赤裸裸的自欺欺人让我有点想吐,权当我理解错了吧。

  有没有一股绝望之感窜上来,活着是靠自己,靠政府,靠强权,靠酒精还是靠上帝呢。利维坦据说是圣经故事里毁灭一切的怪兽,这种生存模式也够渗人的,天朝其实也还可以嘛,是不是咧。

  《利维坦》影评(十):《利维坦》Leviathan:腐朽体制的绝望探求

  个人评分:95(A+)

  (略有剧透)

  很少有电影让人看完之后如此沉重绝望,导演无情地把希望一个个地扼杀在你面前,留下的似乎便是无尽的黑暗。

  电影仅就故事而言,便很具现实色彩。讲述男主一家所谓的“钉子户”与政府抗争的始末,又引发出家庭情感纠纷,最后家破人亡的结局自然也是预料得到。其中政府的腐败,从官员到体质,勾结袒护,暴利强权,而勤勤恳恳,遵纪守法的普通百姓在威逼压迫下的无力挣扎,看来觉得残酷却无比真实。从空洞冗长的宣判文书,到上诉举报的闭门推脱,再到暴力胁迫栽赃报复,这些几乎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实写照。只能叹息这种题材在我国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审,就算过审想必也没有人感拍的如此决绝黑暗。

  当然,电影讲好这样一个小人物与体制抗争而失败的悲剧故事,来借此针砭时弊,虽然已经差强人意,但却有些乏善可陈。电影更耐人寻味的还是在于存在与人物和情节中的暗喻。而同样题材类型,《一次别离》已经封神,本片却似乎还是差着一口气,至少在隐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上没有《别离》那么清晰深刻。

  所谓的隐喻 ,从片名便开始。Leviathan本身是宗教中的海怪,庞大凶猛,难以征服,而这便是整个尾大不掉,腐朽至深的国家体制的象征。而电影便是从男主切入,来探寻抗击、驯服、拯救这个“大海怪”的方法。男主具有一切典型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特性,勤恳憨实,却也冲动鲁莽,他的困境,便是腐败强权的政府所造成的,而这便与俄罗斯的现状暗合,所以男主之后的种种探求,便是在象征着腐朽体制的改革尝试。

  而首先,电影一开始,男主便找到了他的律师战友。很明显,律师象征着现代西方的民主法制,年轻帅气,机智善变,没有信仰,崇尚真理,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很有成效,让代表腐败官僚的市长十分棘手,也让男主一家似乎看到解救的曙光。但问题随之而来,外表的光鲜和信仰的缺失带来的便是欲望和罪恶,讽刺的是律师所谓的公正司法,实际也是没有实际凭证的勒索威胁,所以同样虚伪的“西方法制”依旧无法抵抗根深蒂固的官僚,最终还是以失败逃离而告终。

  接下来的女主,个人觉得便是本片离神作所差的那一步,因为她的设定让电影的主题变得不够明确。纵观全片,男主一家的悲剧,很大程度因为她的不自持造成的。于是故事的第一层主线便在个人对抗体制的矛盾中加入了家庭伦理、女性压抑与解放等元素;而更深一步,电影的国家象征层面,她的地位也变得模糊。她可以与男主统一,作为国家的喻体,受“现代体制”副产品的吸引而迷失;但我更倾向于她是男主的第二个探求对象——新旧妥协。从片头开始,她便是保守的,服从的,希望接受赔偿搬走姑息,而在随后夹杂在男主和律师间,她面临的是,肉体与精神,欲望与责任,感性与理性间的矛盾,也是象征着革新与传统的矛盾。而作为矛盾的载体,她一直也是在尝试妥协调和,一直无法做出果断的选择。这种所谓的折中主义,表面一团和气,但确实定时炸弹,最终爆发之后,结局我们也都看到。这个探求的失败,相比对我们也许触动更大,原因不说自明。

  而男主的第三次探寻,便是后面与神父的问答。影片临近尾声,Leviathan也被点了出来。在传统、官僚、法制、折中都相继绝望后,答案似乎留给了信仰和宗教。但是宗教也是不可靠的,主教对官员的打太极,律师的忏悔不等于赎罪,而神父更是在男主的求助下反而把重担赋予男主,最后主教在不公中对“真理”“真实”的宣扬,都是在对宗教信仰的虚伪做着讽刺。

  最后的希望,也许只剩下象征下一代的儿子。可是在收到如此多的重创下,毫无依靠,寄人篱下,他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破朔迷离,难以想象。也许就如同影片结尾的那座举行海怪,已经腐朽入骨,似乎病入膏肓,探寻竭尽,只有绝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利维坦》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