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中裂缝》经典观后感10篇
《壳中裂缝》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执导,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 / 乌尔里希·诺登 / 达格玛·曼泽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壳中裂缝》影评(一):短评
影片有一些细碎的问题,造成我的不解。首先它结束在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我一直以为,或期待,之前女主割腕自杀的伤口会造成某种结果,这样的结局有让这个设计流为多余的倾向。其次,片中女主角的情绪变化,比起——正如很多人与之比较的另一部电影,《黑天鹅》——缺少逻辑上的张力和支撑,似乎她情绪上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或体现)什么,而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因受到外部世界所困扰而作出的某些极端的情绪上的反应——而它并不能上升到一种让人共鸣的高度。(巾城)
《壳中裂缝》影评(二):写啥写啊
一直难以理解欧洲电影隐晦(淫秽?)的表达逻辑(可能是语言和整个文化的隔阂),但凡个人思想的解放(开放?变革?心灵窗户的打开?)必得以性事为突破口(先锋?人性之解构?——兴许是有可能的,自亚当夏娃以树叶蔽体以来,性事便成为人类文明伊始最原始的隐晦,也是人类肉体上最高级的隐晦,而大概凡意识上的突破必得以肉体上的突破为起点)。电影总得来说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但同题材的已有《黑天鹅》珠玉在前,难再放光芒,遑论于我个人看来,这类题材的巅峰表演只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
《壳中裂缝》影评(三):角色的背后
看的时候察觉到自己不太成熟的思想,因为很多情节让我感到很困惑,一度感觉自己不知道看什么。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看到了一点点东西。
电影后懂得的是演员的艰辛。每个演员都经历了探索与训练才成为了台上独当一面的牛人。不管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台下流的都是血与泪。电影过后,我不禁想象,是否每个琢磨剧本的演员都精神崩溃过?
每个展现在眼前的东西都不如表面如此简单,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辛酸,正如将来的我们,把最好的成果展示而不是把背后的苦与累搬上台面大肆宣扬。就像陈坤在《快男》说的:”快唱歌吧,别讲故事,说得跟别人没有故事一样。“
《壳中裂缝》影评(四):把垃圾拍成文艺是本事,但不是所有垃圾,有了点摄影,就是文艺了。
庸常至极。虽然题材很老旧,但是讲述的角度也很平庸啊?没看出来动人之处。
不就是励志小白兔黑化之路?
苦情背景真的好励志哦,为她鼓鼓掌哦,还有演艺圈入戏什么的,假戏真做梗早八百年就玩烂了。 但是再俗的桥段如果能感动到人,也不失为好…问题是,在哪一方面,这个也并不出挑。摄像机恨不得贴着拍,两三句讲明白的东西拍的比韩剧都要久,把主要矛盾的节奏一拖再拖。本来故事就各个角度没新意,节奏还拖如狗。 但是哪怕镜头絮叨成这样,但是代入感该没有依旧是,没有,演绎的感觉倒是满。导演如果没有表达欲又非得要拍点什么,就总是造就这种诚意满满的虚伪之作。 白瞎了摄影和演技,这和花千骨有什么区别?就破题角度,创意而言还不如东方不败。一个才能平庸的有钱人的确能买得起别人的理想,花了一个多钟去见证资本的力量。
《壳中裂缝》影评(五):《壳中裂缝》:涅槃
看完这部电影,大哭了一场;
想起了Nirvana,
想起了小红莓的《Dying in the sun》,
想起《质数的孤独》
满是回忆。
如果说戏中戏的安排是种巧妙的设置,
那摄影和角色设定的完美表达绝对令人过目难忘,
更难得的是女主角把人物的内心的“光”从“裂缝”中
一片一片的投射到了我们眼中,
真叫人入戏。
而这裂缝在每个人身上可长可短,
总有;
而芬妮她开始慢慢的把它撕开,
直至撕裂,
最后她又一鼓作气的缝合这拉开的裂口,
这是她的人生,
继续下去就必须勇敢!
这也许可以是每个人的人生!
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好美!
个人评分:9.5分。
演芬妮妹妹的那个演员在高潮处很打动人;
达格玛·曼泽尔来打了酱油;
作为导演的男人气场反而弱了许多,
是否真的导演也在制作中拉扯着自己的裂缝?
《壳中裂缝》影评(六):看到每个人眼里都是不同
看的时候察觉到自己不太成熟的思想,因为很多情节让我感到很困惑,一度感觉自己不知道看什么。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看到了一点点东西。
女主为了卡蜜儿--一个剧中的角色,不断地在生活中改变自己,刺激自己以达到人物角色所要求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迷失,直到后来割腕自杀。之后再见导演的时候,她说:”我把一切的痛苦都给你,但这幅曲克已经有了裂缝。“随机露出了自己留下了伤疤的手腕。个人认为这一段寓意深刻,但还是没琢磨出这段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充分体现了我在看的过程中是一直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电影后懂得的是演员的艰辛。每个演员都经历了探索与训练才成为了台上独当一面的牛人。不管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台下流的都是血与泪。电影过后,我不禁想象,是否每个琢磨剧本的演员都精神崩溃过?
每个展现在眼前的东西都不如表面如此简单,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辛酸,正如将来的我们,把最好的成果展示而不是把背后的苦与累搬上台面大肆宣扬。就如陈坤在《快男》说的:”快唱歌吧,别讲故事,说得跟别人没有故事一样。“
《壳中裂缝》影评(七):壳与裂缝
首先说明,这里没有专业的对电影故事情节设置以及对演员的评论。就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壳中、裂缝。
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似可以保护自己的壳,每个人的壳又都有一个看似使其不完整的裂缝,而壳是可以被敲碎的,而正因为有裂缝才会有阳光照射进来。只有扯下看似坚强的躯壳露出纯真的自我,无论这个自我是多么的痛苦不完整多么残缺,努力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努力就会有阳光通过那个看似使你残缺的裂缝中照射进去,最终你还是会发光发亮发热,就像最后一幕:拉开帷幕一束光照了进来,组里其实每个人都在发光,曾经的偏执,不理解,汗水泪水,统统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他们的现在,现在的他们…
同时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感悟,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感受力和共情能力,但是没有经历,一切都不会深刻,只会浮于一种对其他不如自己的事物的同情或怜悯,久而久之就滋生蔓延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只有相似的经历才会让人有共鸣,然而两个人的相似,也会成为对方手里不知何时会扎向自己的匕首,反目之时相互去利用对对方痛点的了解来刺伤对方。但是心里的理解和包容依然可以缓和或者增进二者的关系,因为感受了解,所以相互信任,所以才能最后可以为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卡蜜儿舞剧。我想最后他们一定会在观众一波一波的掌声中流下滚烫热泪的!
《壳中裂缝》影评(八):现实中的卡蜜儿
1、卡蜜儿:当初你们为什么把我招进来?
老师:把你招进来是因为你有潜力,就等着你开窍,可是你就是不开窍。
2、写日记:看见了吗父亲?这就是你一败涂地的孩子。
3、火车来了,卡蜜儿第一反应是卧轨。
男的把她救了,高压心态下。
4、卡蜜儿:我又琢磨了一下,我有很多主意。
5、卡蜜儿:我母亲离开了那里,破烂哥本哈根。
导演:你父亲呢?
卡蜜儿:我不太喜欢说自己的事情。
6、导演:这肯定是这种情况下最吸引人的方法了,表现的麻木和迟缓,但是可能有点过于像待宰的羔羊了。
7、被妈妈扇巴掌后,终于找到了自己。
8、旁女:要是我们能稍微放开一点的话,都会很牛的。
旁男:就非得有什么目标吗?
旁女:他至少还真的有个目标。
9、导演:我为什么选择尤芬?
助理:因为她有残缺。
10、尤芬:你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具壳。里面都臭了。
男:我觉得闻起来像夏天。
尤芬:(摇摇头)死亡的气息。
11、尤芬:如果你坐在火车里,但火车开动的方向错了,你怎么办?
导演:你马上就达到目标了。(类似黄段长的蛊惑)
尤芬:达到目标?(丢下服装就走)
12、卡蜜儿:割腕有点像切高达起司,感觉还有点不错(第一个哭点)
妈妈:当时泪奔。
13、尤乐:在车上找到了同群体的小孩,和姐姐摆手告别。(第二个哭点)
14、尤芬:如果你要我演,我就演,但有个条件。
导演:你有毛病?
尤芬:我把自己整个都掏出啦,全部,每一个痛苦,但是躯壳上有个裂缝,(亮出割腕的包扎)。我不想再掉下去一次,你要想掉下去,是你自己的事情。
来自我自己
坚持内心的那份纯。痛来的更真实。(导演说:让自己待在这种痛苦里。)
看到: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把模糊的东西,转化为清晰。把迟钝的东西,转化为尖锐。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的清晰而尖锐。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各位晚安~
《壳中裂缝》影评(九):本文属于剧透,慎入
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想到《黑天鹅》--同样是描述舞台工作者为表演体验剧中人物而迷失的故事。但这部片子和《黑天鹅》不尽相同。
芬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有一个患有脑瘫?(大概是这病,这点希望看过的童鞋更正下)的妹妹尤乐,母亲全部的的精力都花在照顾妹妹身上。芬妮自小习惯了被忽视,性格孤僻内敛。由于妹妹经常犯病,也时常睡不好。在开场的表演里居然在舞台上睡着了。剧中老师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乐芬妮:“不管你是睡着了还是在表演,你跟没存在是一样的。”在应征舞台剧《卡蜜儿》之前,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应征舞台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西门的时候,芬妮被导演看中,出演舞台剧的女主角卡蜜儿。卡蜜儿是一个堕落而自由的角色,对于男人如同饿狼,性于她像是蛋糕,怎么怎么也吃不够。芬妮在导演的指引下去体验卡蜜儿的生活,甚至扮演卡蜜儿大胆“调戏”了邻居帅哥--一个地铁工程师。卡蜜儿的痛苦和堕落使芬妮既好奇又痛苦,幼年的伤痛被导演调动出来利用,芬妮一度混乱了生活与戏剧。母亲和尤乐使芬妮痛苦,在导演调动的情绪下,芬妮用反抗叛逆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这使单身母亲一度失控,痛苦万分。
芬妮扮演卡蜜儿吸引了地铁工程师,并爱上了她。芬妮在和导演的一次冲突后,在工程师面前拿掉了假发。极度颓废的芬妮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副皮囊,实际上里面都腐烂掉了。工程师拿起芬妮的手闻了闻,说,不,闻起来像夏天的味道。这个细节真是美极了。
但遗憾的是芬妮的演员的身份被工程师发现后,工程师伤心离去,奔到了咱们中国沈阳来修地铁3号线,没再给芬妮机会。
芬妮在卡蜜儿这个角色混乱迷失,终于忍无可忍地和导演决裂,但是幼年的痛苦依然撕裂着她的心。她试图割腕自杀,却被母亲救起。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芬妮突然释怀,摆脱了导演的情绪控制,重回了剧组。而母亲也将尤乐送到专业机构,真正地关注起芬妮来。
这部影片在宣传这是“德国导演大胆探索人性情欲又一力作”。实际上我更相信芬妮就是一株向日葵,没有阳光,芬妮是痛苦无助迷茫的,但是一旦有积极的力量给她,她是绝不堕落的。最后的她终于开始懂得和学习拿捏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这部电影名为壳中裂缝,大抵讲的就是导演利用芬妮本身的不完整而试图塑造一个破碎地更为剧烈的形象。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裂缝展开,从裂缝被挖掘出来,芬妮不得不面对它,被它控制,到慢慢掌控它,最终释怀。
《壳中裂缝》影评(十):真假谁能看透
刚刚看完电影,芬妮被导演选中,为了去体会剧中角色的感情,芬妮在导演的诱导下去感受卡蜜儿角色的性感、无助、悲哀、愤怒,在现实中去扮演卡蜜儿,她诱惑男人,轻易得到男人的爱,她选中了自己的邻居。当她体会到自己的魅力和被爱的感觉之后,又开始投入体会角色的负面情绪,被忽视,不值得被爱,当她的负面情绪被导演唤起之后,芬妮的生活也开始变化,她在现实生活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怒、嫉妒,对妈妈和对妹妹。这些经验,让她在剧中的表现愈发出色,导演看起来很欣赏自己。芬妮此刻和导演之间发生了一些暧昧,对她来说,她觉得此刻真爱来临。而这个时候她拒绝掉了邻居的电话,她觉得邻居不过是自己练习角色的对象,应该不是真的。
但是当导演吐露了选角色时,是因为看中了演员身上的残缺部分,芬妮开始觉得原来在导演的眼中,自己不是“美丽的”,而是“残缺的”,她在导演面前故意毁坏自己的形象。就在她感觉无望的时候,她去找邻居了,而邻居心中的她,确实是“美丽的”,“闻起来像夏天”,可以感受到此刻的芬妮沉浸在真实的爱情当中。
但是当这一切很真实很美好的时候,邻居却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假的。
芬妮无法解释清楚邻居对自己的误解,但是她还想重新对妹妹和家人好,做回善良的自己。但是妈妈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再次表现出关爱而缓和态度,于是她从内心真的开始愤恨,想闷死妹妹,当妹妹治愈时,她想重新跟妹妹建立关系,发现妹妹竟然不想理睬自己时,芬妮选择了自残。
这看起来既是芬妮想逃离现实的痛苦,同样也刚巧体验了角色的一部分情感。
芬妮自杀的时候,我看哭了,因为她在这之前往“火车的两个方向”,都努力过,她善良过天真过,也邪恶过毁灭过,但是都很无果,在现实中她并没有因为两种行为,而得到爱,她什么都没有得到,因此,她选择了让自己“消失”,也许自己想得到爱,才是最大的错误。
她重新恢复了生活,选择结束对角色的执着,也许自己应该重拾对邻居的爱,可是邻居“走了”,留下一个带着灯的帽子,也许是一个指引或者暗示。
芬妮此刻站在剧场外面,看到人潮涌动,她决定重新回去演绎这个角色,但,这一次,她和导演之间的关系,很明确,这是芬妮的成长。
芬妮用自己的生活,真实演绎了卡蜜儿的角色,遂当卡蜜儿的戏真正的在大舞台上开始放映的时候,电影也就在开场的一刻结束了,也许影片在讲的就是真真假假谁能看透——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