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读懂教堂》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何读懂教堂》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9 02:09: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读懂教堂》经典观后感10篇

  《如何读懂教堂》是一部由Karen Selway执导,Richard Taylo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一):值得反复看

  E2: Font/ Saint/ Seven deadly sin/ Church Porch/ Church House

  E3: Rood/ tiles/ purgatory/ chantry chapel/ the day of judgement/ image of dead

  E4: Virgin Mary(rose;lily)/reform /holy communion

  E5:18th century -pulpit/pew/ angel/ religious group (baptist chapel)/ Methodist

  E6: Industrial Age -Oxford movement

  20th -21st century -digital age

  In my opinions: The churches radiant with history are the gems.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二):信仰张力的历史

  花了2个晚上,看完了BBC这部纪录片,感慨良多。

  以文学学者的视角来看,本片所探讨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尽管对教堂建筑本身纯属外行,但移居主持人对一些宗教表征的介绍可以感受到这些讲述是入门程度的一般性介绍。这当然也与纪录片这种表现手法的受众对象的特征密不可分。作为一名信徒,饶有兴趣的欣赏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先辈们的信仰遗迹,实在是件奇妙无比的事情。

  教堂是教会通过布道传播与普及信念的地方,也是平信徒聚会的场所。事实上,从古罗马大公教会开始,神学的发展就往往与世俗社会风尚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会或对世俗社会有着激烈的抵抗,如古罗马的殉道士,抵抗世俗化的隐修制度,反抗浮华奢靡的清教徒运动;有时则是妥协,如处境化的宣教策略,与地方领主的合作,对农耕渔猎活动的祝福。所以教堂往往也呈现出神圣与世俗两种需求的交融。有趣的是,这两股力量在教堂建筑里,非但没有敌对,反而以一种异常和谐的方式,交融孕育出美仑美奂的艺术。比如在中世纪的一些乡村教区教堂,末日审判的画面里,农夫,商人,贵族,教士,全都匍伏在一起接受审判;又有一些卖劣质啤酒的商人被尤其突出的画在地狱部分。又比如在黑死病盛行的13世纪,教堂内外为数众多的Monster形象,显示了神圣力量对魔鬼的震慑与胜利。这些都反应了平信徒在信仰中投射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期许。很显然教区在这些问题上欣然的做出了妥协,并表现在了教堂建筑里。不少卫道士可能会认为这些做法都是对信仰邪恶与不敬虔的添加和亵渎。但我认为,信仰从来都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一尘不染的。基督亲自道成肉身,所要彰显的不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这一讯息吗?祂即有了我们的形象与肉体,能够体察我们这些原本卑微的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基督身体的教会,又为什么不能体贴我们的需求呢?

  我觉得这里有一条线。在线的一边,教会做的是对信徒的体贴。在线的另一边,则是对信仰的丢弃与亵渎了。当然,有些东西似乎越过了那条重要的底线。诸如为领主们的灵魂在炼狱中少受苦楚而建的私人小礼拜堂,高高悬挂君主家徽而非十字架的国教教堂,所传递的讯息中究竟还有几分神圣呢,实在值得玩味。宗教改革中毁坏圣象运动留下的斑斑痕迹,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对古来传统的蚕食,也都逐一展现在这些或旧或谢的建筑上,反应出一时一地有血有肉的人对信仰的态度,为今日的我们提供了警醒的素材。

  最后,当主持人置身在用彩灯取代彩色玻璃,软椅替代长凳,舞台取代圣台的21世纪教堂时,尽管最后表达了些许理解,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能出自文化学者的职业习惯,对传统消失的惋惜吧。但其实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今时今日教会所采取的策略与方式,同2000年来教会的一贯方式并无二致,与基督当日亲自的教导也绝无冲突——体贴与持守的平衡在这种传承中得以延续。

  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主持人的那本书,更详细地阅读教堂~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三):看书就好了

  通常类似这种同一作者就同一题材于纸质与音像两种媒介上出版的作品,受介质所限,纸质作品总是提供给读者更为全面的材料与信息,而音像作品则通过讲解与影像的结合,将作品更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前者适合读者搜集资料以供进一步研究,后者则令观众轻松进入作者的世界中,过后难忘。

  与此同时,各自的优点即另一方的不足。

  本片以英国地区(影像取材了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在内的大部分今日英国土地上的教堂建筑)教堂历史为主线,在介绍从前诺曼时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教堂到二十世纪的现代教堂同时,对教堂建筑结构,各种内部陈设与装饰,以及相关历史事件都有所涉及。话题范围较大是本系列作品的共同优点,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本片在有限的时间里涉及众多,结果就是每一点都不够深入。

  相比之下,系列图书由于不受时间等因素限制,内容更加广泛,比纪录片好很多。书不在手边一时无法核对,但大致记得其在覆盖本片所有内容的基础上,还收录了关于基督宗教背景介绍,教堂中各种象征性符号、动植物、数字、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圣人简介等话题,介绍得也更加详细,广度和深度间平衡较为得当。

  总之,本片适于想要简单了解英国教会与教堂发展历史及教堂特色的人。若是打算令自己的下一次英伦教堂之旅取得更大的收获,去读书吧。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四):因信仰而生

  教堂不是尘封的博物馆,更不是达芬奇密码之后的猎奇处或旅行盛地;教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为彰显上帝的荣耀而建立,也讲述人们自己的信仰故事。这部纪录片就是带我们去看1000年来,英国教堂的逐渐演化,其文艺内涵和象征意义。没有学究气,没有歌功颂德,只有信仰。

  适宜人群:

  1. 基督徒 or 对基督文化有兴趣者。

  2. 喜爱BBC ,喜爱英国历史文化,喜爱纪录片者。

  3. 英语爱好者。——纯正的BBC英式发音;词句极其讲究、标准;难度等同TOEFL听力。

  我不知它是否适合牧师或传道人看,因为他们已然相当了解基督的历史,但它适合我。三个月前我才弄明白,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十字架有何不同——基督教的十字架上已无耶稣受难的苦像,因主耶稣已复活升天。我开始寻找一些基督有关的纪录片,来填补教堂传道者没时间细致而系统讲解的某些历史与知识——因为他们更注重讲解信仰,这无可厚非。

  我早期对上帝的敬畏与亲近,很多源于对教堂的向往:它构建一种神圣和渴慕,气场与灵性的无限延展,极致的栖息与安慰;它提供空间上的庇护,时间上的永恒,还有,皈依。——这是我爱它的地方。如主持人所说:教堂就是人类尽全力在自己的世界里打造出的人间天堂。

  16世纪英国人逐渐发现圣经说,我们不必获得恩准方可上天堂,耶稣已经用他的牺牲赎了我们的罪,而这种牺牲意味着基督徒们已经通过了上帝的审判。于是教堂里开始全新的崇拜方式,传授信徒们如何祷告,为亡魂、圣徒,也为牧师祷告。这种全新的方式意味着美轮美奂的小礼拜堂,精美的壁画,还有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雕像,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即将消失。

  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当越来越多的简约现代教堂出现,我却很怀念那些石雕,铜钟,繁复的装饰,色彩绚丽的彩窗。我尤其热爱古典教堂极具美学气质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尖顶或巴洛克式圆顶。壁画。它们静谧又凝重地传达出端庄严肃神圣,安详的谦卑心和崇拜感。

  C制作的纪录片无疑是最精良的。跟随一个怀疑论者的逐步走访,是件放心而有趣的事,更何况主持人Richard Taylor,他懂得欣赏和感动,在信仰面前,又极其虔诚谦卑。他带着英式特有的执拗口音,带着英伦的贵气、古典、安静、低调,和小小的幽默,领我们细细观看承载深厚底蕴和意义的旧式教堂,连一块砖,一片壁画都不放过。曾经的情结和笃定,仿佛可以透过一千年的残壁古书,映射清楚的痕迹到今日;它们并未尘归尘,土归土,它们因信仰而生,并将永远延续下去。

  ———————————————— 华丽的换话题 —————————————————

  随片做了几处简单笔记,影片内含太多,无法完全摘录,之后会慢慢补充。 学英语的朋友若有时间,倒可仔细研读一下它的英文script,且不说BBC的语言优雅正式,关于基督文化的许多词汇,在阅读西方文章时,也是极有用的。

  1. 英国教堂的历史是从有了祭坛,这一代表性物品的出现开始。祭坛的重要性常被忽略,但更关键的是,不是祭坛为教堂而建,相反,教堂是为祭坛而建。

  2. 神不神秘并不重要,因为整个信仰本身就是非常神秘的。

  3. 很多教堂的讲经台是鹰的样子,立在那里刚好托住圣经。寓言里说,鹰不仅是鸟类王国里的大王,也是唯一由上帝创造的,眼睛可以直视太阳的动物。所以,鹰在基督里有重要使命和意义。

  4. 圣徒Saints的壁画。上百个,无一相同。每一处小细节都蕴含意义。内部宛如天堂,外部却画了许多怪物和令人恐惧的东西,用来吓走撒旦。

  5. 人类心底最深的恐惧——对撒旦和咒诅的恐惧。

  6. 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的壁画——地狱里长出的一棵树,七根树枝上分别站一种人,拿锯锯树枝,随时会掉进地狱。带点幽默、讽刺,还有威胁性。是教堂用生动逼真的方式来教育人们,规劝他们的生活方式。

  7. The Crucifixion 十字苦刑,耶稣受难像;Rood (基督受难)十字架,基督受难像。其后的教改导致整个教堂的变化和礼拜、祷告的变化。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五):如何读懂信仰

  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去看这部纪录片,看完第一集觉得教堂文化也是欧洲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在短片中随着主持人的步伐开始了解西方教堂,在感叹这种信仰的神秘之余,也了解到了自己过往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以前去过广州的圣心大教堂很多次,可是却没有一次能够像片中的主持人那样耐心地,细心地观察这些值得发现和思考的细节,这让我感到羞愧也告诉自己要细心地观察生活

  又是一个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没有过度的渲染这这种信仰抑或是推崇这种信仰,这种记录与解说探索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主持人高度的人文情怀也确实让人动容,特别是当我看到他听到女性为了后代平安诞生而虔诚祈祷的那种光辉母性之伟大时的泪水满盈,大为感动。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六):英国教堂风格的历史变迁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教堂简朴和坚固

  诺曼人教堂的华美

  中世纪,教堂充满生命和死亡的图像,窗户瓷砖画像雕像等表现耶稣的苦难,将圣经的意义传递给不识字的普通人

  宗教改革后,教堂内对圣母天使耶稣圣徒等形象的崇拜被取缔,英文的圣经普及,圣经中的句子成为新的装饰,政教合一,皇室的标志进入教堂,风格朴素

  18c启蒙运动,主张冷静和高雅(天使作为装饰的回归)

  19c维多利亚时期,牛津运动(重回中世纪的神秘感即象征意义,罗马式的奢华建筑风格,倡导教会和国家政权分离),工业文明的改造让一些所谓的修复成为破坏

  一战和二战和新世纪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堂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七):值得一看

  看完就找了richard taylor的发现教堂的艺术继续读,被他的激情和深情所打动。

  这部片中优美的英式句子真的好美,最后一句,visit the holy space,to bath in their beauty,美的窒息,想找来背诵了。

  这部纪录片更像是读懂教堂的启蒙读物,尖顶的哥特式教堂和圆顶的巴洛克教堂,以及各种精致的champel,五彩缤纷的玻璃窗,到现在数字化的教堂,见证了历史的进步。

  总体来说这部拉低了bbc水平的,因为流水账的风格,以及跨度很大粗糙的内容,没有bbc以往的那种深度,但是也很值得一看。

  《如何读懂教堂》观后感(八):教堂的符號

  由《如何讀懂教堂》一書的作者Richard Taylor親自主持的六集紀錄片。雖說有六集之多,但一集平均不到三十分鐘,和一般單集一小時左右的紀錄片相比,大約就是三集的量。

  若是像我一樣剛看過BBC的《英語成長記》,緊接著看這部紀錄片會是不錯的選擇。一樣是始自六、七世紀,第一集講述的就是盎格魯薩克遜至征服者威廉入主英國後,兩個時期的教堂風格,以及普遍教堂都有的符號意義與可能解釋。

  這部紀錄片除了介紹各時期的教堂風格,更重要的是要闡述那些教堂中的意象與符指。

  舉個簡單的例子:基督教在英國落地生根後,也將十字架帶入了英國,但早期的十字架先是做為一種死刑工具,後來人們才將之賦予神聖的意義。上述的史實說明了十字架的意象是如何轉變的,因為耶穌戰勝了死亡,十字架的符號意義便從「死亡」轉向「希望」與「信仰」。

  片中提到一種我覺得很好玩的雕刻--綠人(Greenman),樣子是長在草叢中的人臉,有各式各樣鮮活的表情,多見於拱門下方,是英國教堂常見的特點。一說是亞當之子吞下生命樹種子後化成,而後長成耶穌受刑的十字架;還有一說是綠人即亞當。但其真實意義不明。

  有趣的內容不少,例如主持人去了牛津大學圖書館,翻閱館藏的中世紀動物預言集。根據那本預言集,教堂中以角支撐下部的倒立雕刻,很可能是指山羊從山上摔下來,而用頭上的角支撐身體(這景象太有趣了)。書中提及,學者們須以這樣的方式使用新舊約,以免於犯錯。

  中世紀早期的人們相信上帝創造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結果這本書簡直是西洋的山海經。之前看的《英語成長記》也有談到,動物預言是中世紀流行的文學體裁,因此該書中許多動物可以對應到聖經中的各種美德,用來宣揚教義。

  Richard Taylor的書名叫《How to Read a Church》,更有著「教堂的建築、圖像、符號與象徵完全指南」這樣的斗大副標,深入淺出的紀錄片終究是當做知識普及與入門磚,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的話,不妨拾一本來瞧瞧,應該頗有深讀的價值。

  1E01個人筆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