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转山》是一部由杜家毅执导,张书豪 / 李晓川 / 李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山》影评(一):歇会儿好吗?
我挺喜欢到处走走的。以前,别人管我叫背包客,我还有那么点自豪。但旅行的多了发现,背包客十个里面有九个讨厌的要死,就跟电影里那个把雪山看成冰激凌的家伙差不多,每次,我都像躲瘟神那样躲他们。从这点上来说,这家伙演得不赖。
这些人装备都挺精良,冲锋衣啦大背包啦登山靴啦一应俱全。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东西特别贵,所以穿这么一身让他们一脸高人一等的表情,就和女孩提个名牌包一样。后者我还能接受,至少人家还挺美的,但背包客一般又长得很难看,那一脸欠揍的表情啊实在是不能想。
而且这群人张口闭口就是梦想啊希望啊远方啊在路上啊,就和里面那家伙一样,凯鲁亚克的书名被他们轮奸的太惨了。有些背包客还经常慷慨激昂的表示,要怀揣凯鲁亚克的梦想一路走下去。你们怎么不怀揣着他的骨灰盒一路走下去?要知道,人家凯鲁亚克的重点不是旅行,而是不断的思考好不好。懂吗?思考!你瞧瞧人家凯鲁亚克在孤独峰上思考什么,再瞧瞧那转山狂说的话——冰激凌,冰激凌,你懂得稍微尊重下大自然吗?还热爱生命!热爱生命你多增长点见识去啊,你知道雪山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你也不怕杰克.伦敦从坟墓里爬出来掐你脖子。就你这样,转一百次山也只能做个导游!
须知自然是很美的,但这些家伙完全不懂欣赏,完全不懂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可能跟他们不看书光顾着买装备有关系。他们想的只是征服、征服、征服,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全是那英的歌迷。爬上雪山顶,插一面小旗子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比个“二”拍个照回来给妞看骗她们上床是吧!登上世界最高的几座山峰,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们就是一群为了收集浣熊粘纸狂吃干脆面的家伙!
发了这么多牢骚,说些好的。我还挺喜欢电影里那台湾男孩子的,而且还有点佩服他,佩服他在美色面前把持得住,多美的小蛮腰呀!
《转山》影评(二):一个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心向往自由。
这个片子会很牛,含有暴风雨、人性冲突、生离死别、主角光环......看到最后,既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
在充满激情的期待后,平淡到合上电脑马上就可以忘记,适合用来打发时间。但是由于自己处在人生的迷茫期,特别希望有高人指点,抓住走出迷茫的那根稻草。也曾经出去看看好山好水,可惜非但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也在接受一个事实:真正的生活就是冒险。
从上路,到路上,到终点,生活给了太多经历。可能回头才能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但这是真的吗?你能相信吗?所以有的人不停的上路,不停的追逐。心灵的空虚,用什么填?我相信真诚。但影片在我心中惟一缺少说服力的便是缺少“真诚”,或者说真诚的代价太便宜了。似乎片中所有人都是熟人,都是亲人,都有一个剧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缺少冲突的积累,高潮显得也就那么回事了。真诚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但也是千金难买的。同任何事物一样,“真诚”是也是要代价的。如果心中还没有留下给真诚的地方,这个不速之客是不受主人欢迎的。
拉萨是真实存的,入藏路是真实的存在的,这才是吸引人的。所以我又宅了,因为我相信拉萨是存在的,就在那儿,只是我心中还没有多余的那个地方。
《转山》影评(三):山不转,人转
Attention:这不是什么影评,不过吐槽而已。看了别认真,认真的别看。
今早没有闹钟还是早早醒来,于是就带着咖啡去看《转山》。说来奇怪,影院一直把它放在周末会员特价场的档期上,不多不少,每周两场。我不知道是因为院线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好电影,还是觉得反正博不到票房那就用来博人情,环保不浪费。反正托福,我今天还是看到了。
因为种种原因,我人生第一次错过电影的开场。我真正坐定开始看,出来的是好久不见的唐治中,让我激动不已,拿手机拍照都抖成模糊的一片,不过,我想就算不抖,也不会有人知道我的点是他。
我真心不喜欢导演把川藏骑行狭义成一个伤心人的自我救赎。九十分钟的电影既装不下路途的艰难险阻,也无暇顾及当同行者意外离开后,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旅行里,男主角的自我对话。所以,很可惜。
于是,就只剩下不断累积的时间和不断上升的海拔,数字而已。片方一再强调,这不是骑行的电影版攻略。那这是什么?一部电影罢了,何必认真。
不过,看着张书豪抵达最高点,洒开朝圣少年赠予的经书,我还是哭了。因为高兴,至少电影结束前这个脆弱而固执的笨蛋终于可以接受事实,放过自己。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消化人生的无常和生活的残酷,那地球也就没有人口剧增的压力了。
反倒是一路上行走的、路过的或是生活于其中的藏民很可爱。大概是见多了这样执拗的愚人,所以没有人追问,只是真诚地为每一个路过的人祈求平安。
拼了命走完川哥和哥哥都未完成的旅行,然后打电话让安心哥哥离开,一年后的张书豪跟同龄的少年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收起骑行的日记和川哥寄来的明信片,生活继续。
那海拔几千米上的大型冰激凌算什么?!村里屋前期待着大哥哥什么时候回来的孩子算什么?!带着七根钢钉上路的川哥算什么?!
电影的男主角都是混蛋,当然是导演那个混蛋让他变成混蛋,就像看电影的我们一样。
《转山》影评(四):不行动,永远不知道自己多坚强。有目的,才会心里坦荡。
每一次,当似冲动不羁的念头出现,咂摸一周总是作罢,于是一部电影竖在那边嘲笑着我。
有过什么样的梦想?旅行,主持,拍照,这些偏离人生轨迹的画册总是还没有成型就被塞进生活这部碎纸机中,办成一坨褶皱的纸屑。在我埋葬了所有不切实际以后,忽然看转山。一个人,为了兄长的梦想启程,目的明确。
张书豪旅行的故事从被骗开始。因为三千五百元,他变的充满警惕,大概骗子可恨的地方并不是掳掠钱财,而是改变失主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吧。再见诚恳的大叔时,张书豪全身都是警备。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遭受欺骗后遇到淳朴的糕点师傅带着自己一路走到梦想的彼岸,但是不能因为以前的轨迹而放弃此后对人最基本的信任。
放弃是人们面对困难时候的第一想法。走不动时,坐下便是最简单的解决;爱不起时,分开就好;生活不下去时,死亡足已让人逃避。只是,力量是自己给予的。好在糕点师傅一直在张书豪的身后,推一把他就继续前行了。你不做,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梅里雪山最终也没有云破日出。这不是偶像剧,所以大叔三年三次入藏,没有一次看得到这幸运的标志。尽人事,听天命。很多事情不是付出努力就能收获的,但永远要抱有好的期望。也许对完成梦想有很多期待,对中途的收获期望很高,可再失望也不能偏离了轨道。
当张书豪的左脚越过界石那一刻,镜头定格。尘土飞扬中我都要落泪了。在杜伦发来offer的那天, 我几乎要哭出来。无论结果怎么样,无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至少我的愿望成形了。仿佛婴儿第一张b超照片,母亲明知十月怀胎才刚启程,却依然欣喜若狂。进藏之后藏民的淳朴更不用说。小插曲就像钟立风歌声中的果实与艳遇。没有艳遇当配菜,电影会少点乐趣吧。最后小孩子问张书豪,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我难过了。每天,我们都在遇见,与很多人短暂相聚,然后分开。分开的时候彼此心知肚明再难相聚,以致于形成了不问归期的默契。只是心里问自己,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时,给出一个永久性的否定答案。这样的相聚是缘分,残忍的缘分输给了心中的梦想。我想念你们,大洋彼岸的朋友。
川哥的遇险是从这个人物出现时就能预料到的。之后的路程就变成了噩梦。走向终点的路上步履蹒跚,却依然不愿意搭车踏上捷径。最终张书豪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口琴声响起,呼一口气。拉萨是一个朝圣地,但是每个人的朝圣路皆不同。只要坚持信念,朝圣不用去拉萨。
看完这部片子,我想到了凯鲁亚克,那份一直在路上的浓郁念头支持着我一直走。我知道只要停下,时间会磨灭我身上的棱角,人终要步入平庸,只有中庸才能融于世。只是我还希望走几步,和利益无关,和未来无关。只是想看每一个吸引我的角落,之后安定。还有几年前看到的搭车去柏林,一个叫做谷岳的男人为爱一路搭车去柏林。无论是否真为求爱,至少年老的时候,有一件事儿在心底,想起来永远是值得骄傲的。有资本炫耀而低调,这就是经历能带给我们的成长。转山,将我所有埋葬了的梦想挫骨扬灰。让我向他们默哀,然后步入生活的琐碎中。
向所有剧组成员致敬。
《转山》影评(五):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通往西藏拉萨朝圣的梦。
我也有。
记得去年的时候和朋友约好,要一起骑车去西藏,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男的生命经历。终于约好的时间慢慢来临,我却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和他们一起。所谓的爱情?所谓的工作?所谓的自己?其实都是一种借口,就像电影里面的张书豪,即使我厌烦透了如今死寂沉闷的生活,可是我还是惯性地依赖这样的生活。所以,我选择了自己本能自卫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动作,那就是逃避。
而如今,爱情没了,工作没了,一味逃避、作茧自缚的自己终于也忍不住去想想,自己那些永远都只能漂浮在远方的梦想。我想走,走出去,因为活到今天,其实我都没有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我都不知究竟生活为何。出发,然后朝着目的前进,就是这样——无论是无人区、悬崖、野狗或是寒冷中毒,就像是生死之间的各种生命的际遇般,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我没有否认在我们走出去或者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是且是比影片中多的多的困难,可是如果连去触碰梦想的勇气都没有,我们也就是跪败在了梦想和现实的脚下。那些不可预测的,总是美好的,就像影片中的晓川一直想要看到的山峰,三年来始终没有看到,可那也便是生命的魅力所在,也是生命意义所在,坚持了,去做了,想要看到的终会看到。
几天前,朋友来信息说进藏了。想是现在应该也快要到拉萨了吧,而我,现在被这生活和自己所困,坐在电脑面前,除了满心的自责,那边是对他们满满的祝福,对不起,我的好朋友们,对不起我们曾经一起约定过的梦想!
记得影片中还有一句话,“有些病,用药可以治的;但是,有一种病,药是治不了的。”总以为自己已经够成熟,够面对世间的是是非非,可其实,自己连自己这关都还没有过。有些病,不是药或者物质,或者是一些人一些事能够治好的,靠只能是自己,而只有自己把自己医好了,自己才能够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如果病都没有治好,又怎么去进行前面的旅程?
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转山》影评(六):转心
《转山》看过后 就是觉得挺高兴的 好像遇到了个大晴天儿 琢磨着是不是叫书豪的人都挺牛的 我要是再生一个男孩儿 就管他叫书豪 貌似会成为很牛×的人。我还是会把这部片子归为关于信仰的片子 讨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 。
我们这代人被上一辈灌输的理想是“科学家”“艺术家”“飞行员”可是现在又不得不接受每月2000块的薪水。给刚毕业大学生优先录取的待遇,是政府给大学生的惠民政策 于是我们成了被接济的群体;私营企业纷纷成立 但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大学生本应享受的社会福利无法保障,于是我们又成了弱势群体。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该怎么办?”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
说到底张书豪单车去西藏是因为自己 因为那个自己困在了自己的小我世界里 他要用骑车去西藏这种形式来求的解脱。是的,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多么烂俗的一个词 成长 真正的成长谁能看得见 真成长了还能找得到眼里的那份清澈吗 就像西藏真正的美丽是拍不出来的 再好的胶片 再长的镜头 再精湛的摄影技巧也不可能让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感受到那份只有西藏才有的纯净。所以别强扭着从电影里找张书豪从西藏回来以后的变化 其实不会有什么变化 他只是得到了解脱 他只是证明他曾经真实的存在过 曾经也虔诚的匍匐在这片土地上 曾经也呼吸过世界上最纯净圣洁的空气 曾经也只能是曾经,回来了 就还是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面对学校 面对同学 面对即将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安排张书豪和朝圣者磕头的那一段 很多人都说那段很突兀 也有人说那就是张书豪的成长 看电影嘛 就是自己看自己 一万个人看会有一万种解法 看的都是自己的生活。 对《转山》来说 和朝圣者一起磕头的这段是最让我感动的 可能是这段时间我在读《金刚经》就一直在想关于修持;关于执着, 关于何为诸相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看到张书豪和朝圣者一起喝茶的这段 我才知道有一种修行是不能说话的。就一下想起以前看过的另外一个故事 好像是说一个老头想渡一个有慧根的人成佛 就对他说 你下一世不要讲话 。我当时还不明白干嘛非要不能讲话呢?现在看来是那个老神仙在教他修持。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修行人只是不吃酒肉 不沾荤腥 远离情欲 其实这还只是修行的一部分。朝圣者要磕长头到达圣地 就是一种修行 不仅是对佛的敬仰也是感激大地对人类的恩赐 ——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 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
磕长头的人心理应该是干净的 只有自己在和心中的佛对话。 张书豪夜里听见朝圣者合掌跪地的声音就也起来和他一起磕长头 我反而认为这里很流畅 感情所致 因为他置身于在西藏 置身于旷野 空气中都弥漫着纯净圣洁的味道 他的心也必定受到清洗。这也就是西藏魅力所在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有了这一段虔诚的参拜就不难想到他会拒绝搭车 坐在车里的那个哥们儿真的很逗 不过同样作为在路上的人他竖起大拇哥给了张书豪最直接的敬佩 我在想 是不是走在西藏的路上 人们就变的简单了 是不是西藏干净的空气也能洗掉人身上的复杂 回到最原始简单的状态。 张书豪也抛下所有的行囊 所有的负担 在玛尼堆旁撒开风马 已经是他在心理上 得到解脱的标志 他不再是困在自己世界里那个拘束顾忌的孩子 经过孤独 恐惧 疲倦 病痛 饥饿他把自己放下了 变的干净虔诚 心也随之开阔 他把风马抛向天空 没有犹豫 没有怯懦 仿佛他从来如此洒脱 。在回忆起之前在小诊所里那个藏民老医生说的话 心病 心病需要心药治 “转山转水转佛塔” 其实转的是自己的心 心里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来求得解脱所以就一定要走完这段心路。。。。
《转山》影评(七):《转山》,硬伤太多...
嗯,终于看了《转山》全片,一个爱骑车爱电影的朋友发来的..
诶..看了一路还是禁不住笑着摇头,也许是因为真的骑过,才觉得这片子硬伤太多..唯一打动我的画面是进一个村庄一群小孩帮他推车的场景,因为那个我也遇到过,的确很温暖..我记得当时我还很大方的让一个孩子把自行车推进院子,那男孩子像领功一样豪迈..那最后一座大山--米拉山海拔5020m--垭口红色的经幡造型..嗯,怎么讲,我觉得蛮多余,一是我纳闷路上我怎么没见过这个?(片尾花絮果然展示是剧组努力的结果..--)..一路都是彩色的经幡...二是藏人或许并不像我们一样独独推崇红色..意识强加不过于此...
至于川哥撞墙一幕,则更是硬伤中的硬伤,笑话中的笑话..一个骑过三次滇藏线的老驴怎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夜路下坡且不说,路况又很差,还边骑边回头唠嗑?如此闲情雅致,不撞墙都是奇怪的...事实上,我们大白天骑那种路都是不说话的..因为根本没有余力讲话,全神贯注于脚下的路都还不够,哪有功夫闲谈?诶,这导演真是太会扯淡了...或许真的是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没真正骑过还是不会懂得啊...可能这样讲会有倚老卖老之嫌,可还是憋不住实话实说的欲望,不说真的会死...其他骑过川藏线的人看此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或许导演是想强调如何去克服千难险阻的实现梦想,而不是想科学的理智的教大家如何尽可能安全的实现梦想...只不过我还是觉得这导演把实现梦想的代价给抬得太高昂了..丢了女友,几次险些丧命..被嘲笑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case..【事实上原著作者是因为失恋才去骑的..这个理由倒是更站得住脚..路上听来的一句话很能诠释这个..骑川(滇)藏的有三种人,一失恋,冲动;二失业,有大把时间;三失常,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不符合前两种的请自动归入第三类..全盖了!真是经典!!...导演的篡改反而穿帮,啧啧啧,算了,让艺术的回归艺术吧..】
其实我倒觉得一切刚好相反...被人嘲笑不理解觉得那是傻的疯的不可能完成实现的幻想空想痴人说梦blabblab..这个才是最最真切的最大的险阻!!!..而当你终于可以坦然无视,告诉自己傻逼就傻逼吧..至少我在做我想做的事,管他别人怎样看怎样讲..这都是我的人生不是吗..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夏虫怎能与之语冰?blabblab...嗯,就这样自己劝解自己,不去想会不会到达,会不会遇到n+1种危险的可能,就想大不了遇到危险回来就好了..无所谓丢不丢人....而当我终于迈出开始的一步,终于出发上路...一切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一大大半..因为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剩下的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了..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完美的无懈可击..当然,其实无论怎样都是完美的..每人一个川藏线,都是心中永远的风景,无所谓最不最美...我觉得最美只属于生长在那里厮守在那里以那里为家的淳朴人们,而我们不过是个过客..路过而已..
梦想其实没那么贵,当然这要看怎么算...克服内心的恐惧远比面对外在真实的危险要更困难上千万倍,不知这样讲是不是我在夸张,可我心里真的是这么觉得....
ok..还是要感谢拍摄《转山》的人们,毕竟这也是他她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孩子..好看赖看都是自己家的宝贝...大家且把它当做文艺片看吧..
我相信,梦想是每个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东西,不需要别人来定义,只有自己知道,而且,永远不会泯灭...
《转山》影评(八):那些年的梦
或许理想的话题没有那么沉重,但不得不说《转山》告诉了我们很多。
不管有没有亲自骑过318,这部电影都给了我们一次体验或回忆骑车去西藏的机会。一次很奇妙的体验,一路上困难重重,几尽考验,几次心生退却,但都决定向前。或许遇到的会是最坏的情况,但他都挺过来了,那么对于一路上都挺顺利的人来说,会是一个安慰。(这感觉会像经历过春运的人再去看人在囧途)。
“不要再葬礼上叹息我们早点动身就好了......"关于梦想,关于愿望,我们都有过极尽详密的计划,但终被接踵而来的麻烦困扰,而被迫罢休。青年时期怕没经验,中年要顾着家,老了后又行动不便,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但又是无情的现实。说走就走,为了一个理想,谢谢你,教会了我执着的勇气。
”骑出去了就要骑回来“不是逃避,不是盲目,自己的生命连着一个家,向理想出发,也要承担风险,我会回来的,谢谢你,教会了我承担责任。
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看,拍电影的主角和工作者辛苦了!那样俊秀的脸庞,在电影里黑的那么的淳朴,已从偶像剧里跳出来,变成了奋斗者,这本身已带给了我们现实般的感动。
无论如何,值得鼓励。想,我们到底会为什么电影而着迷,或许就是这样的,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一次较真实体验的,有主旨有纪律的电影,值得大多数人不禁动容吧
《转山》影评(九):可惜了,这么让我激动的一个题材,看完有点失望
本来对这片儿的期待是挺高的,看到评分儿不高时有点小失望,但还是很期待,影片开头到川哥掉下去之前,一直都挺好看的,两人的旅伴之情有点小温情、小默契,简洁又不啰嗦,风景和人物的镜头穿插也很协调。川哥的豪爽、真性情和对后生的关心,还有张书豪和藏族小男孩之间短暂迸发出的情谊,都很感人。只是藏族小寡妇和张书豪之间的暧昧(其实都被挑明了,比暧昧还要糟糕)不是很协调,既刻意又生硬,让人不得不从剧情片转化成看言情片的心境,但这段又转瞬即逝,被小男孩和张书豪的互动盖过去了,感觉就是很多余,作为旅途中的艳遇生涩和莫名。
从川哥中途退出以后,片子对路上的危险和艰辛的刻画多了起来,但对几次遇险的描写,也许是囿于篇幅,没有怎么来得及渲染,就很快闪过去了,让人情绪还没调动完,就不得不压下去。反复几次,到海拔最高点时,已经很难有代入感了,对主人公在山顶抛洒“祈福券”时的激动,也很难感同身受。最大的问题是,整部片子,除了在藏族小男孩那段,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几乎没有,看不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对旅途上所见所闻的感动或感触,感觉主人公对这段旅程没有多少热爱,只是咬紧牙关在完成一个自己定给自己的任务,而任务的深层原因只是对哥哥的缅怀!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单薄了,通篇除了对他哥哥的思念,我都没有看到多少人物情绪的变化,只有缄默、封闭、隐忍、气急败坏和完成后的喜极而泣。实在是让观众很难很难对主人公的种种表现产生共鸣或者支持或者欣赏。
不过电影的镜头剪辑还不错,比较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虽然该片情节没有多么曲折,但看起来还不算闷。看到片头到三分之一处时,本想给5星的,看完后,觉得4星比较合适。等有时间,打算找来原著看看。
《转山》影评(十):On the way 永远在路上
风马扬起的一刻,我知道他的哥哥的梦想、他的梦想已经达成。
----题记
江南说,青春是一场永志的劫数,今何在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想每一个青春热血的年轻人,都会有一个轻狂骄傲的梦想,我们想远行他乡,去看西藏永世宁静的云朵和海子;去看内蒙苍茫辽阔的牛羊和草海;去看川蜀陡峻奇险的高山与庙宇……我们想永远在路上,不停息。
或者对于大多数束缚在学业中的孩子,这些都是空想奢望,我们只能跟着旅行团坐着大巴去那些开发出来的游园景区,却看不到最原始最自然最淳朴的世界。而有那么一些人,比如文豪、比如小川、比如此刻行走在路上的驴友和骑行的人们,他们付诸行动,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希望上路,沿途是最美好的风景。
如果有一天你对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感到一丝厌倦,而你又萌生出一点逃脱躲避的想法,那么请你勇敢的买一张车票跳上火车逃离吧。去寻找久违的轻松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