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昔日的我》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昔日的我》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18 02:0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昔日的我》经典观后感集

  《昔日的我》是一部由山下敦弘执导,妻夫木聪 / 松山研一 / 忽那汐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昔日的我》观后感(一):《昔日的我》:那年的激情化泪水

  在那个激荡的六七十年代,似乎全世界的青年们都受到一种召唤和激发,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一起,对强权和无畏的战争,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偏激发泄和抗争。日本岛国的小民们也没有幸免,一名心怀理想主义的报社记者,看过身边太多激动人心的事件后,在遇到一名同样热血沸腾的在校大学生后,终于在出于自愿与被迫的双重纠结状态下,加入了危险的活动当中。最终,由于心智过于稚嫩,理想过于飘渺。在一次故意杀害自卫队军官后,力图改变世界的革命英雄瞬间沦落为阶下之囚。两人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世界和严峻的现实,接受本不该遭受的惩罚。

  影片根据记者的当事人当年的报告文学改编而成,取材于“朝霞驻地自卫队员被杀案”,涉及陌生组织“全共斗”,但对于当年的行凶者没有详细的介绍,影片中基本算是虚构出的人物。由偏好“反常规”的年轻导演山下敦弘执导,两大帅哥妻夫木聪和松山健一主演,三浦友和客串其中新闻社会部长。

  凭借着对松山健一的敬仰欣赏了此片。却发现,里边没有法国电影《戏梦巴黎》那样的乱伦,也没有德国电影《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那样的亢奋,只有传统日本电影的温情。本应该是个激情故事,却又闷又长过于缓慢,令人沉闷窒息。只是凭借大段的人物对话和内心挣扎来暗示整个事件的不平凡,唯一像样点的带头大哥只是几个缓慢镜头,没有更多深入环节。杀害自卫队军官的桥段也是匆忙了事,一场大哭算是整个激情的高潮部分。最后感悟出,温情过多,有时也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昔日的我》观后感(二):对于日本文化上的热爱,我始终找不到开始的源头,因为当我渐渐着迷于这一切的时候,也同样地有种“好久不见“的熟络感。

  对于日本文化上的热爱,我始终找不到开始的源头,因为当我渐渐着迷于这一切的时候,也同样地有种“好久不见“的熟络感。

  今天无意中搜到一部描述二战后日本时代的电影,中文译名文艺的很可爱《昔日的我》,但一开始沙哑的广播与之夹杂着的人潮声瞬间把我带到了历史浪潮的波峰之中,满是大字报的教室与凌乱不堪的桌椅与讲台,虽然空无一人但却瞬时能感受到1969年日本安田讲堂运动滚烫的士气与感染力。

  69,19,89……一时间脑中迅速联想到了几个历史运动爆发的年份,似乎邻近每一个十年结束历史都要留下一个鲜明的烙印以史鉴今。每一个国家都会迎来这份礼物,只是时间轴上的先后不同罢了。对于后世,这种勃发出来的短暂运动远比哪些帝王将相改朝换代要来的有诱惑力,因为它见证了同样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有改变时代的力量。对比同样题材的电影,即便情节有异但给人的即视感是相通的,似乎除了语言,那时的人们都经历同样的亢奋与挣扎,而我觉得置身其中的人们是幸运的,经历过如此的呐喊与愤懑,而今的生计与茫然也就微不足道了。相较之下,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对生,对死,对自由少了真真实实的存在感,这类的基本问题都还没搞清楚,干什么能坚定不移呢?

  《昔日的我》观后感(三):动荡不安的社会孕育出动荡不安的人

  把昔日再看了遍,还真是有字幕的好啊!!!虽然跟一开始看的时候出入不大,但更能了解影片传达的意思了说。

  一个诡辩家空想家一直想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事业,但却被高傲与自私的自己打败,输了自由,输了诚信,输了人性,输了一份友情。

  一个努力家奋斗家一直苦于没智慧的人领导踌躇不前,但却因太相信别人和事业心而被复杂的社会打败,输了职业,输了女友,输了真心,输给自己过去的一页。

  动荡的年代孕育了太多动荡的事,不安的世事隐藏了太多不安的人,愚蠢的人为了可望不可即的事业放弃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道德与人性。诡辩家诡辩着所谓的权力,努力家却努力着所谓的事业,二者都因为自私直接或间接伤害了鲜活的生命,一个依旧狡辩,为自己开脱罪责,不惜背叛友人;一个翻然后悔,却出于恶心烧掉了证据,最后依旧无可奉告。双双遁入牢房。

  就是因为特殊的环境背景,电影才刻画了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围绕着这个惊心动魄的事,展现出的不同姿态。自私、蛮横、愚忠、狡黠、功利...残破的人性暴露无遗,两人一开始那真挚的友谊也被自私所取代。但是幸好还有朴实敦厚的阿保,纯真善良的忽那,机敏睿智的中平,永远真心的重子...

  更加庆幸的是泽田最后的一场抽噎痛哭,干干脆脆的哭泣,正如忽那喜欢的那种男人一样,没有矫饰,没有隐忍。沉痛的往事在痛哭中宣泄,而过去的经历丰富了泽田的阅历,使他更为成熟。在痛哭之后那短暂的笑脸不仅是对阿保的回应,更是一种情感的解脱,预示着泽田未来更加阳光的生活,也是对度过学运后从紧张惊险的氛围中脱离出来的自由与平和的向往。

  《昔日的我》观后感(四):一点评论

  是思想犯(政治犯)还是杀人犯?所谓的“社会部”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可以说是当政者,说他是杀人犯,是说他的政治目的不够清晰吗?还是说他不够气候,人数太少。似乎都说不上。

  六个人的组织,一个是被威胁忽悠入伙的——偷军服的,一个是主人公的女朋友,也搞不清她男朋友在干么,假使这五个人都是被忽悠入组织的,他们完全没有政治目的,就主人公一个人有,而且为了这个目的,运用了忽悠的办法,忽悠了组员,忽悠了报社的记者,忽悠了大组织的头目,组员冒险偷抢时,自己在喝茶等等手段,就能够说他就不是政治犯,而是杀人犯了吗?

  而一个组织或是政党壮大起来前,不是也是三两人吗?希特勒能够上台、基地组织能够制造自杀性爆炸活动,其实不都是靠忽悠,考洗脑吗。其他的组织也大抵如此。只不过政治目的不同罢了。

  组员的盲目也是影片讽刺的地方,本来说好时偷枪,看到人多就不偷了,换成将一个自卫队队员击倒而抢其手中的一把枪,眼看无法将其制服,索性将其杀害,看将其杀人了,干脆把组织的标志放在旁边,算是制造一起事件,更荒唐的是最后这把枪还没有找到。

  对于当局者区别对待政治犯和杀人犯也是令人不解的,为什么要优待政治犯。

  还行的原因是,节奏太慢。

  《昔日的我》观后感(五):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

  看《昔日的我》,未及一半,我先是想起来,上回看到有关新闻记者题材的日本电影是2008年的《超越巅峰》,它以1985年日航空难为背景事件,道出了一个新闻人的毕生心结。《昔日的我》大体类似,除了新闻理想和人生追求,它把一段青春和一整个时代都给放了进去,更显真切和厚重。

  如果没有那些大段大段的注释文字,中国观众很难看清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形势,像轰轰烈烈的运动和三岛由纪夫自杀,同时也无法理解片中人物的目标和追求。即便村上春树经常在他的小说里提及“全共斗”,然而它们大多是以爱情的背景物出现,并且语焉不详。所以,面对这些擦边球,后来读者大多会美化那个时代,蒙上面纱还能看到血性激昂,空气中更是满溢着青春的荷尔蒙。

  开场没多久,影片主人公泽田就经历了一次内心挫败,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感伤,这种过浓的感伤情调也成为了《昔日的我》的电影情绪——正如两个主演外形文弱。面对梅山,泽田一边有周刊前辈的提醒,不要相信这个人;另一边,他又遵从了内心的指引,主动去选择相信。打从见到身为领导人的东大学长,他就提及当初在运动现场,为自己没能投身其中而悔恨、动摇。由始至终,他也不是没有对梅山产生过怀疑,甚至揭穿了一些假象,然而,事情还是走到了无可挽回的一步,泽田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如同那些表现幼稚和脆弱的青春电影,《昔日的我》也把革命青年的冒进和软弱暴露无疑。在大谈革命理想之前,他们尚无法克服内心的怀疑和不安。无论是身为头目的梅山、组织成员还是作为见证人的泽田(爱护动物和迷影情结),虽然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其实都是一类人,泽田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梅山等一批人身上。从辩论失败到组织混乱,电影早早揭示了梅山的难成气候。

  原著本有大量的迷影内容,《昔日的我》成片后也包含了不少跟电影有关的内容。片中至少出现了四场电影,它们以片中片形式出现,分别是川岛雄三的《洲崎天堂红灯区》、拉菲尔森的《五只歌》以及柳町光男的《十九岁的地图》,另有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片子以及讲述中的《午夜牛郎》,他们也推动了剧情故事。甚至在多年以后,泽田手中翻阅的杂志正是日本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旬报》。

  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和日片常见的缓慢节奏,《昔日的我》就好像是一篇过长的自省。中间有不少的长镜头,展示两人对话还有肢体冲突,更加放慢了节奏,把观众拽回到当时情境。对山下敦弘而言,触及这个被拍过多次的大主题,他比以前更沉得下心了,电影色调灰暗,略显冰冷。

  在提升全片情感力量的最后一场戏中,泽田重遇故交,对方有了老婆孩子,小酒屋里不亦乐乎。几口黄汤下肚,他终于在往事的往复中败下阵来。在我看来,以失败告终也是那个时代的命数,那就有如那个早逝的模特姑娘,来不及做好准备,旋即道别散场。那个美好的、黄金的、散发着青春理想和激情热量的时代并不属于他们,相反,他们只能从属于那个时代——时代才是主人公。说到底了,《昔日的我》始终是一部和情怀有密切关系的片子。如果你心口曾有热血涌动,那么,它就适合于你。

  感谢YYY

  预告片和宣传活动似乎都打上“社会派”印记,但故事本身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个人成长经历上。 ——江户木纯

  两位偶像派男星的演技冲撞,年轻人在激荡年代下寻找自我的热情和放肆做梦的勇气让人动容,也许,你会让想起曾经的自己。 ——濑川裕司

  《昔日的我》观后感(六):自戀成詩

  2011/04/11 豊洲 メディア特別試写(仕係)

  今天公事上上午敲定了一筆忙活了六個月有餘的大項目,私事上中午一処也琢磨折騰了將近半年的小屋也終于塵埃落定,我心情好得不得了,於是下午抖著明信片就屁顛屁顛的跑了趟豐洲,所以這從樓裏出來心情灰色完全就屬於是自找的……特別是還在回來的路上不小心看到張碩大的うさぎドロップ的海報,嘟嘟你這個大騙子,你哪有這麽颯爽!

  ……好演員啊。

  這不是村上龍的69,姜尚中的オモニ,唐十郎的風に毒舌,更不是礙眼的井筒和幸的反在日電影,也不是金城一紀將自己化身于無數幕之中的GO,打著再多的激昂時代的背景,想把這電影說成是以個人反映時代的東西也沒用的,本著川本教授這個人,就已經決定了這個故事的自戀性質。

  雖然我完全是從褒義上在說的,自戀沒什麽不好。

  沢田這個人,啊不對,川本教授這個人,本來就是很有趣的人。随便一個段子就能概括性格,就選一個跟村上春樹有關的好了。在村上春樹還在苦熬階段,小説完全不受正面評價的時候,當時風頭很勁的川本先生不遺餘力的到處推薦和讚賞村上春樹,但是海邊的卡夫卡出來之後,不論是得到了多少的好評,川本教授都態度一改,絕對不再為村上春樹做什麽宣傳,只是因爲那和他所讚賞的村上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從這一個小段子上就能看出這個人來,不管是說他還是有小孩心性,缺少社會人的一種圓滑世故也好,說他太過偏激也好,自我中也好,這都是個性格很彰顯的人。這樣的人即便是隱在“小説”這張面具的後面,寫出的文字也完整的表現出他自己來,就算再説披著時代的外衣,打著真實事件的再創作而避開説是完全的回憶錄也好,不論怎樣,結果都還是透出滿滿的個人中心來,説是風采也好,風格也罷,是短處,也是優點,是特色,也有點礙眼。

  但是那個時代本身,就有著那麽股人人都在自戀,都在找尋自我極致的味道,所以才那麽混亂,和激昂。

  就像百田尚樹曾經說過的,那個年代,空氣中每一個分子裏都含著政治,只有云是自由的,只有雨是無欲的,只有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孩子”,是清醒的。剩下的人群中,只要不死氣沉沉,眼睛中閃過點光的,不是弄潮兒,就是瘋子,真正意義上的瘋子。

  這個電影,用百田尚樹這段話來解釋的話,就已經不需要再多加任何註解了。

  基本上就是按照書拍的。不過視角變得更複雜了一點而已,加入了更多個側面和説法而已。但是有一個決定性的不同,就是在川本教授的書裏,再怎麽掩飾,“沢田”其實都是最大的主角,而在這個電影裏,再怎麽努力,都是松山研一比較搶鏡,沒辦法啊,誰給他這麽個冷瘋狂,然後又暗黑的角色啊,太適合嘟嘟了。這他把眼角一挑,我腦子裏就全是他寫在barfout上的那些話了,barfout不愧是我最愛的雜誌~~~從我們家松田GG到松山研一,它都能勾出隱藏最深的那一抹邪氣的芳香來……跑遠了,這個電影裏面其實不是妻夫木聰演得有什麽問題才導致沢田變得至少不是唯一的主角,而是一本那樣的小説成爲電影本身的時候,其實就給了書裏面沒有的一個餘地——其他當事者們的想法,其他人的個人空間,還有最重要的,由畫面傳遞出的觀衆可以自由思考和判斷的權力。所以必然的,就有了書裏被刻意隱藏起來的一種留白。而這份留白,全部都被松山研一搶去了,用他難得合適一把的沉靜鬼畜的魄力,暗黑是種腔調,硬搶不來。

  其他的演員們,好幾個都很出彩啊,可是我實在想要吐槽一下忽那汐里,她們傢事務所的力量真強大,最近玩命在捧她啊,可是爲什麽就是不出彩呢……好呆,真的好呆。

  而且饒是阿佈把眼睛閃得跟博美一樣力圖無辜和純良,也不能解釋東大法學畢業卻硬說不知道燒毀帶血的衣服和臂章是犯法這個不太可思議的事實……先把這個放在一邊,也先不管說那編輯部的場面怎麽看著都跟阪神地震的記錄片啊電影裏面也常愛用的有點像……撇開大大小小有點吐綫頭的“點”們,整個看下來的話,我喜歡這個膠片的色彩,那些搖晃的鏡頭,亦步亦趨的特寫,和嘟嘟那隔著窗戶俯視也仍然顯得黑氣在背後籠罩,渾濁卻有著邪肆的安定的奇妙的氣場,這個故事其實被講述得有點碎,有點片斷拼接起來的感覺,但是不思議的是所帶出的感覺卻一點都不激昂,像是灰沉沉的陰天下濕氣過重的低空下,遠處有噴氣機轟隆隆的聲音響過去的感覺……浮躁和不安,悔恨和瘋狂都是可以在回憶裏被沉澱的,唯有回憶本身,卻仍在發酵,變換著味道。

  Romantic facts of musketeers.foundations deep.

  確かに。

  :阿佈最近雖然主角演很大,可是感覺都很有給他人作嫁衣的味道啊,你這是要把嘟嘟給嫁到哪兒去,SPN麽>_<

  《昔日的我》观后感(七):妻夫木大哭事件

  注目:

  !!! 本文有大量剧透 看文请慎重 !!!

  !!! 看它之前 没看过松根乱射事件的先去把它看了 !!!

  !!! 松健和小聪攻受很明显啦 !!!

  !!! 松山健一真的有双下巴啦 !!!

  好吧,作为电影一开场先睡了20分钟的作者本人先自掴五十大掌。

  电影的话,基本算是四星到四星半之间,算是山下敦弘式的电影。一开始节奏慢的想杀人的那种。要不是梅山的激情把我燃了起来..我可能会一直睡下去。的确,乍看上去松健的确把妻夫木聪的风头基本抢光了。但是第一眼看到沢田就觉得他是松根乱射事件里面光太郎式的人物,在报社一直被压在最下层,有自己一直坚持的想法,但是与现实格格不入,却也只是自己一个人自己纠结着。一直到最后结局,光太郎开了几枪回来说了一句"对不起"一样,妻夫木聪也是哭着个脸在那里说"不好意思,我没事。"这种最后时刻迂回高潮式的结局,就很山下敦弘风格吧,或者说是向井康介风。但是在气场方面,还是梅山完胜。梅山这个男人,怎么说,就是抱着理想的中二症患者。整天在那里说要运动,要革命,要改变日本,但其实好吃懒睡。不过脑袋聪明能说会道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于是,这两个男人构成了高调的聪明者和默默的努力家这一对双子主人公设定。另外一提,一般要是有两个同时很帅很气质的男人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一般都是这样对立的设定。聪明者固然聪明,从假装杀同伴来威胁清源安排的那一段就看得出来的确很聪明这个男人。但是没有努力,只是把自己建立在空虚的理想上。最后被关了十五年。努力家虽然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方向,从一开始卖兔子的时候开始到最后咬紧牙关不和警察交待梅山的事情也是,虽然一直默默的努力着坚持着,但每次都是好心办坏事。

  这样一讲,我还是比较喜欢妻夫木聪的那个角色啊.....虽然松健在里面很sexy...但是沢田这个男人,明明那么努力坚持好心肠但是又一个杯具,真的感觉让人伤不起啊伤不起...

  再另外,配角在里面也大放光彩。除了忽什么那什么的的内个可以不用再拍电影了.....中村苍算是很亮点的一个,算是松健手下的二把手。有点光太郎的弟弟的赶脚。很难去讲这个男人,一直都在害怕着纠结着,但还是一直都在坚持着。拿着刀全身都会抖,但还是为了革命杀了自卫队的人。山本刚史的清原角色也是很这样,一直都不是为了革命,只是为了自己能捞一笔,但是因为智商不如梅山,所以也一直被梅山拿着把柄控制着,一个小人的形象被演的出彩。石桥杏奈(居然是92年..和松健还有床戏..)演的松健的女友,还有组织里另外一个女性...好像是韩惠英演的,印象里这两个女性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光凭眼神和动作就把人物的性格演出来非常不容易。中村苍凭这个角色,拿个旬报最佳新人或者最佳男助应该也不会奇怪吧!!

  最后,电影节奏慢还是山下敦弘的大问题!!!虽然这部电影比起松根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放空的时间还是有点久。松根的话,已经慢得想让人去死了....至于原因,我觉得是留这一段放空时间给人物去思考也给观众去思考。比如下面就是很经典的一段。

  再中村苍捅死了自卫队溜走之后,本来拍一个死相几秒钟就可以事情。结果山下硬是让自卫队没直接死过去,翻过身子起来,爬了三分钟,无力,流了两分钟的血,歇气。硬是拍了五分钟不止...故意要催泪要给观众这样一个思考吧。关于究竟该不该死的这个问题上。事后梅山强调的是他是政府的机器人。警察方面却说“他父母问我,我的儿子什么坏事也没做,只是进了自卫队,为什么要死,我一句也答不上来。”只能说是立场的问题,站在革命青年的立场认为,这个自卫队员的死是革命的里程点,是我们的战斗宣言。但是作为一个市民,杀人就应该进监狱。包括在妻夫木聪这一个点上也是,他更是在一个思想青年,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个市民,三个立场点上自我纠结着自我扭曲着。一开始他是新闻工作者的立场,认识了梅山以后逐渐变成运动青年的立场,再到最后的最后又回到最初的普通市民的立场。看到以前照顾自己的老友也已经成家立业,又想想自己纠结了半天,以为自己一直是对的结果还被关了十个月出来成了三无青年。这种时候就会觉得,理想什么的都是空谈吧。关于整部片子来讲,前大半段都是用松健的角度去描写,站在了革命青年的这一边,到最后半小时来了一个大翻身,彻底否定了前面电影给观众带去的观点。

  整个来讲,还是很山下敦弘向井康介式的电影,同时用几条线,同时用很多侧面来讲一件事情,松根和琳达琳达也是这样。但是进步的一点,这次那么多侧面,并不觉得很乱,反而很条理把故事叙述的很清楚。不像之前的松根,看完会觉得心里乱乱的。总体来说属于四星到四星半之间,但是鉴于日本产电影上半年就没一部好片...应该也能拿一个上半年最佳了,也基本能预定旬报十佳。看妻夫木聪和松健能不能拿到最佳男主,小苍也能不能拿到个男助吧!

  《昔日的我》观后感(八):谁的青春没有一把火

  1968到72年,日本大学生全共斗运动。各种组织由此而生。物质社会还没发育成熟,战后渐渐从欧美的参政脱离开的日本政府。越南战争的大环境下,学生们不甘示弱的无时无刻不忘记制造反动小插曲。这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我十几的时候,外滩首先铺上了盲道,据说花费了几千万。班里一女同学说,为了几个瞎子花几千万,吃饱了。这些钱都是税啊,税就应该为人民办事。瞎子上街带个人扶着不就行了!这些话,其实她是说不出来的。无非是茶余饭后,她那个在房管局做上小官的老爹说的。我觉得,这些话简直就是一个时代的中心思想。说的非常妙!

  人谁没有青春过。青春这个东西,不是年龄,是一股子劲。若是找到地方发挥,那是不计名不计利,甚至不要结果的。可是青春这个东西去的也非常得快。1年,2年是长的。1个月,2个月也是不奇怪的。哪天你在意起别人的嬉笑,那你的青春,也就结束了。妻夫木扮演的尺田东大毕业。想做新闻记者却被派到隔壁的杂志社。好不容易花了一个月去接近社会底层写了放浪东京记却被同事们耻笑不够专业,没有从社会的眼光去看事物。他无力的发现,社会眼光这个东西,其实是被媒体,政府所左右。他的青春还没用上,就被掐死了。其实在他的心里本来就有一个梅山。直到遇到真正的梅山,他的青春,他那另一半的自己才开始复苏。梅山的愿望很简单,要成个政治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吵着闹着的要革命。他吹嘘着不存在的组织和活动。为了引起世间的注意,首先要做点什么。比如抢夺武器,比如杀人。梅山的火烧的特别旺,烧去了理性,人性,人情。这些沢田还有的东西。最终,他也没能如愿。申庭室里警察听着他的天方夜谭,轻蔑的一笑。谁都没把他当政治犯,一个半疯的杀人犯而已。唯一感觉到热的是尺田。

  进电影院前我是小偏心了。最近迷松ケン的很。虽然之前我有多喜欢妻夫木。女人善变不是神马小秘密了。不过还是要老实说,这部电影是妻夫木的。本来戏份就是他有迷茫,有挣扎。而松ケン从头到为坚定的眼睛都没有眨一眨。他为神马胖了?这个角色有需要他胖吗?不带娶了老婆就胖的。好吧,我是对他老婆小雪不太满。我题外了。

  实在是喜欢70年代背景的日本电影。虽然老学生暴动。不过小奶油的中分呀紧腰身的喇叭裤。再来点美国的爵士和摇滚。半洋不腔得特别有味道。其实往小里说,就是一个男人碰到另一个男人,帮他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青春血泪史。到头来,在那个小酒馆想起青春的小波小澜。被情绪冲击的不停哽咽。就好像再跟我们说,他们终于过去了,我的青春终于都过去了。

  再说两句 1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说实话如果不是时下最卖座的两个男人,电影院人还要少一半,虽然即便如此都没有过3分之1。大家都去3D海盗那里了。

  2 这片子放太敏感,绝对不会在国内上。

  《昔日的我》观后感(九):(從噗浪)

  +++

  [電影]

  革命青春 / 昔日的我

  +++

  導演是LindaLinda的山下敦弘

  (不知道深夜食堂裡哪些集次是他拍的?)

  +++

  髮型頗顯胖的松山研一和妻夫木

  +++

  不知道這樣緩慢拉走 (退) 的攝影有沒有比陳英雄更合適村上春的情調

  +++

  我微微震動的地方是:

  妻夫木辭退報社的最後一次通霄電影結束的辦公桌收拾.

  雜誌封面的女孩來了 (好久不見而這次是非常正式的學生制服), 她是一個符點, 切割妻夫木工作歷程上的一些轉變.

  她代表的是一個喜好真誠的觀者印象 (大眾?).

  +++

  總之鏡頭很慢很慢的橫移然後轉到妻夫木的特寫,

  女孩說如果要她選擇的話她是支持學運的, 只是不能殺人的.

  你發現在這個告白上, 女孩和妻夫木之前醞釀的彼此的好感沒有進展的可能了, 它在被知覺的這個當下更早, 妻夫為松山駁辯的時後就消失了.

  +++

  然後鏡頭拉退拉退, 空蕩的走廊越遠越長.

  +++

  整部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在這裡:

  我們追求美好 (時代或許) 的想像在我們追求的時候就已經消退了而不自知的我們, 在一陣徒勞的騷亂結束之後, 才能發現這件事並且知道自己的位置.

  有三個層次很有趣, 不只是回顧革命當下的記憶而已.

  +++

  可以作為一個想像戰後時代的細緻.

  +++

  所以結尾妻夫木的哭泣才有力道,

  他的哭泣已經不是封面女孩肯定的達斯汀霍夫曼映畫呈現出來單純對男性陽剛印象的反動,

  也不是松山努力追求自己發聲的管道的那份肆意的, 對坦白哭泣的認可,

  +++

  我覺得是一種回身,

  +++

  他希望記者不只是報和告訴, 那份對底層或時代當下生活的渴望加入和柔情.

  在最後他在居酒屋遇到以前匿名因為採訪理由而生活一陣子的前混混之後, 被記憶和詢問之後,

  能明白自己確實是生活在當下的.

  +++

  你也一自己的方式創造了一種時代的美好,

  消退的終究消褪了 (學運), 而你曾經做的那些好像不被接納的努力和選擇也成為時間流向的一部分了.

  +++

  像張惠菁說的李維史陀,

  沒有河流,沒有河岸,最堅實的土地奠基在最浮動的水沫上。

  +++

  《昔日的我》观后感(十):理想年代

  摇滚、大学、爱情、理想,这些元素集结在一起,组成青春的标志性画卷。若是排除敏感议题,并随意拼贴,那就是司空见惯的中式做作青春片,可《昔日的我》却是直面问题的写实剧情片。看时觉得真实自然又流畅深刻,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并未有一刻感到无聊与疲倦,写实与精彩俱有,而这两者我经常觉得不能兼得。当然,这应该与题材适合我的口味有极大关系,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

  影片讲述了一个期刊编辑和一个社运领袖追逐社会理想的历程和他们成长的过程,背景是日本六七十年代的学运大潮。影片根据报告文学改编,取材于真实事件,既展现了年轻人的热血、纯真,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还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让人觉得自然,可以理解,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编的话容易有违和感。

  演员们也很好的呈现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两大男主妻夫木聪和松山研一,他们的表演将我完全代入那两个追逐理想的年轻人。松山演技炸裂,表现了社运领袖的热血、理想与残忍、智慧,松山饰演的男主梅山没有羡煞旁人的运气,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他甚至来路不正,在辩论时也被人说倒。他有着革命家的理想和流氓的方式,为了所谓理想不择手段,在事情败露之后,又推卸责任,力图自保,跟我意识中那类人的真实形象很接近。

  妻夫木聪所饰演的另一男主更能触动我,性格、经历跟我很接近,妻夫木聪演的很多角色都能和我产生共鸣,像《无罪之日》、《愚行录》等等。这部影片妻夫木也将男主泽田的追逐、彷徨、纯真、软弱等多方面很好的呈现,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泽田是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编辑,他一方面为了工作成绩,渴望得到社运的独家报道,其中也不乏前辈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同样是个支持社运的人,有追逐理想的成分在里面。不同于梅山的偏激和不择手段,泽田更踏实、也更善良,同时也不如梅山那样坚强,显得有点软弱。在爱情上也体现出他们的不同,梅山让女友跟着自己从事各种危险活动,女友还如中病毒一样的心甘情愿,;泽田和同周刊的模特去看电影时,他都在他们中间空出一个座位,还是女孩主动靠近,到片尾他们也没成为情侣。 泽田不同于梅山坚强,还体现在他不敢真实的面对自己,他一直认为哭是男人软弱的表现,而女孩告诉他敢于展示真实自己去哭更动人。片尾他也释放自己的哭了。

  影片对于社运、革命,做了清晰合理的诠释,没有渲染拔高,也表现出了 社运的理想主义;没有歪曲丑化,却凭借着对真实的呈现而让人清晰的感受到社运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

  青春不是只有爱情,不是只有炫耀,也有理想,也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年轻人脆弱、糊涂,容易被谎言迷惑,容易被自己困住,经常显得可笑可怜,可年轻人对理想、对人生的那份纯真,却依然闪耀着无尽的光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