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2018-06-28 0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通往仙境》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本·阿弗莱克 / 欧嘉·柯瑞兰寇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仙境》观后感(一):圣米歇尔之上的苍穹

  一如马力克老头之前的作品意识流的飘渺故事,摇晃的手提摄影诗意朦胧情感以及神圣自然之美构成了《通往仙境》的全部。比起老头之前的那部《生命之树》,《通往仙境》的制作周期明显提速了许多,但这并不影响马力克继续借用那缓慢散文电影来一抒心中的哲思与情感。《通往仙境》虽然在描述对象上又回归到了小格局,但是在意境上依然是浩瀚辽阔的,这点较之《生命之树》有过之而无不及,树歌颂了世间生灵,仙境吸引着万物之欲情。

  电影开头阿弗莱克同柯瑞兰寇在灰暗的天空孤立于圣米歇尔山边,圣山的光环笼罩着两人,即使是忧郁冰冷的天色,却依然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两人简单的在仙境相爱,没有经过寻找的洗礼,自然要遭遇稳定所带来的分崩离析。马力克用两个小时时间展现了两人寻找真正能让彼此繁衍生息的仙境的过程,并用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来修补手提摄影所带来的晕眩感。个人觉得,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实际上就是马力克的自我比喻,将影片有关仙境的找寻由人类感情上升到了哲学宗教高度,并通过巴登的自我质疑与最终的顿悟来道出,再穿插进阿弗莱克等人的命运走向,便给观众指出了通往仙境的路。只是巴登与阿弗莱克和柯瑞兰寇等人的交集不明显,就好像《生命之树》中从一个中产阶级美国家庭突然跳到了恐龙时代一样存在着些许的断层感,不过马力克本来就不追求具体的故事,用镜头表达心中所思才是首要的,电影开场不久,故事中的男女尘世的仙境坠入爱河,却并未到达心灵的仙境,那压抑的天空和潮湿寒气已经暗示了二人以后的艰辛。电影的画面构图依然是老头最为擅长的“双人侧脸”,镜头中几乎只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与人物背后延伸到无限的景致对比营造出了极强的孤独之感,角色给的几乎都是中景,而且总是侧脸示人,马力克通过此种角度道出了电影并不是具体的在讲这几个人,脸庞的回避代表着人物的包容性,老头实际上是在表现所有人的情感纠葛,他在偷偷的描摹凡尘

  马力克近年来拍片速度加快了不少,贝尔的《圣杯骑士》同高司令的未定名新片甚至采用了套拍的模式,但是正如《通往仙境》所呈现的,老头心中的情怀还是那么风轻云淡,典雅深邃,也许,就像电影中的巴登一样,他确实看透了圣米歇尔之上的天空,洞悉了天地间的玄妙,也就难怪这老东西为什么总是那么仙风道骨了。

  《通往仙境》观后感(二):在时光里和自然一起美下去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审美力。

  《通往仙境》观后感(三):仙境之路在何方?

  没有看过马利克导演的前一部力作,所以看到这部片时可以说是被惊艳到了。唯美拍摄画面,呢喃式的旁白,配合连贯融合音乐,整部影片让我惊讶感觉是在念一首爱情长诗。特别是开头和结尾,没想到故事片也可以拍得如同音乐MV一样充满浪漫优美的律动。

  爱是什么?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安宁

  我们向往自由又总想依赖,我们苦苦寻觅却又害怕束缚,因为太丰富的爱而甜蜜焦虑,因为太深重的爱苛刻迷惘,因为太单纯的爱快乐轻率

  在唯美的音乐诗歌中我看到男女主角的爱情随着画面跃动,沉醉的、激荡的、矛盾的、迷失的、缠绕的、隔离的。物质与灵魂,牵绊与自由,占有宽容,爱有太多种开始和表现的方式,也有太多种冲突与矛盾。我们经常像他们一样在瞬间拥有和深深陷落,而后却以连自己都无法说清的理由逃离。也许说不清的不是我们,而是爱情本身。

  但这世间最美的感情,又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用一生去不断追求它呢?

  没有专业的评审眼光,对于这样一部特别自我和感性的影片,可能有人会觉得太虚无,而我个人看来特别适合表现爱情的复杂多变的美。

  《通往仙境》观后感(四):commit yourself,never hesitate

  man is in revolt against god.

  the prophet Hosea saw in the break down of his marriage

  the spiritual infidelity of his people.

  in that broken marriage,we see the pattern of our world

  we wish to live inside the safety of the laws.

  we fear to choose.

  Jesus insists on choice.

  the one thing he condemns utterly is avoiding the choice

  to choose is to commit yourself.

  and to commit yourself is to run the risk,is to run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risk of sin,the risk of betrayal.

  ut Jesus can deal with all of those.

  forgiveness he never denies us.

  the man who makes a mistake can repent.

  ut the man who hesitates,who does nothing,

  who buries his talent in the earth with him.

  he can do nothing.

  《通往仙境》观后感(五):仙境,的确不能人人皆去

  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类似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通往仙境》观后感(六):为什么会这么做作?

  家里网不好,于是习惯在做饭前挑一部电影然后暂停缓冲,这样吃饭的时候就可以边看边吃,又不至于一直卡。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或者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开头已经快吐了却还是坚持看下去的原因。

  对导演剧本什么的完全了解,看到演员表里的本阿弗莱克时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个文艺片。话说这就是第一个槽点。。。。文艺片为什么会找本阿弗莱克??!?!?他不就应该活在《城中大盗》、《逃离德黑兰》、《记忆裂痕》这种又smart又man的电影中么?他的帅马脸不就应该就作为抢劫犯或者特种部队或者科学家这种edgy的职业存在么?请告诉我!是他的哪一点让导演看出来他的文艺范???

  再说片中台词。。。。台词其实少得可怜,几乎全是内心独白,而且每句间断极开,说一句顿10秒是为了凑够两个小时的片长么?前面二十分钟的剪辑,至少有十次阳光草坪欢乐舞蹈,几乎没给本阿弗莱克什么正脸,全篇都是女主角在傻笑。还有一个槽点,为什么男女主角对话经常你说法语我说英语?他们都是听力好但口语不好???还有女主的女儿到底会不会说英语??为什么跟男主对话全部法语也不管男主能不能听懂搞得男主好像弱智!!!

  再说!女主不是曾经住在巴黎么?不是大城市么?为什么一到美国她和她女儿就跟赶集进了城似的。。。。女儿还说这里好干净好美东西好闪亮,所以巴黎到底是有多脏多乱?说到女主女儿,才十岁不知为什么经常流露出一种特别成熟表情,说些特别成熟的话,有时候比她妈还理智,看着好别扭。。。。

  哈维尔巴登的声音口音实在是非常好辨认,声音刚出来我就在猜是不是他。在这部电影中虽是牧师但扮相总是脏脏的。还有导演是语言癖么?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说不同的语言?西班牙语都蹦出来了?是在体现国际化么?

  后来瑞秋麦克亚当斯也出来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好演员都凑到这样一部电影中,真不懂瞎掺和个什么劲。早年选《恋恋笔记本》那样的好眼光真不知到哪去了。。。。

  我必须得承认我没看完,后来二十分钟眼皮实在是要打架了。要知道当时才下午六点半。

  电影本身的腔调可以文艺,剧情也可以文艺,台词也可以文艺,剪辑也可以文艺,旁白可以文艺,演员和导演本身可以文艺,但这么多文艺因子就不要出现在同一个电影中。。。。要不就过了好么!!!就过了!!!就比如这部,真是做作的妈妈给做作开门,做作到家了!!!

  好吧,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个俗人。也许下次就该看看什么《变形金刚》什么的。。。。>。<

  《通往仙境》观后感(七):看泰伦斯•马利克看的累了

  怀着一直期待心情,终于看上了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的新作。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树》,第一次领略到了泰伦斯•马利克的哲学电影。一部《生命之树》,将这个导演,推向了极致,推向了戛纳,推向了无数怀着文艺小清新范的观众眼中。就不说《生命之树》带来的争议多么大,看一下《通往仙境》,无论从拍摄还是剪辑,都像是生命之树的山寨。

  没人怀疑泰伦斯•马利克电影的深刻程度,虽然不是所有人(显然是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泰伦斯•马利克的电影,但是光是唯美的自然景物,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光与暗的融合以及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意义,就能将泰伦斯•马利克电影的风格一知半解了。

  还是那样深沉的独白,两个男人,两个女人,两个故事,表达出不同的爱。甚至两部片子中许多镜头都是相同的,例如小本、马瑞娜和马瑞娜的女儿用水管互相嬉戏,三人在小房间里头顶灯罩打闹,这些镜头和《生命之树》的几乎完全一样。虽然《通往仙境》没有像《生命之树》一样突兀地跳跃到宇宙景观和远古恐龙时代,但是裸露的性爱镜头却时不时地闪现在电影中。还是缺失故事性的叙述,我突然在想,这能叫电影吗?呵呵了,是不是电影拍得越扯淡就越能称得上文艺?是不是越是没多少人看的懂就越是能被少数自作聪明的人夸成好电影?反正,我是理解不了。电影所给人带来的应该是艺术享受,但是看泰伦斯•马利克却让我很累,完全谈不上享受。

  泰伦斯•马利克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干净的世界,可是你我都知道,这不是现实世界。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造静物,泰伦斯•马利克都将它们雕刻地一尘不染,自然是宁静的,唯有镜头中的男人和女人,蹦蹦跳跳,和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也不知道泰伦斯•马利克想表现什么。人性?宗教?哲学?我真的不懂,我也不在乎。

  《通往仙境》观后感(八):但世界没有那么美

  53.

  Would probably have a better opinion of this had I not failed to catch it in theaters, although the structural diffuseness would've annoyed me there too. On small screen not even the prettiness can save it, and I must admit there's only so much power in a clean, delicate image. From The Thin Red Line on Malick's eye had turned too clean, every frame striving for ethereality without a necessary love for dirt/gri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comparison in his films--try as he might, his pained attempts to depict waste & disharmony (the projex, the disabled people, the suburbs) wind up just as breathless & simplemindedly evocative as his attempts to depict a sublime relationship. I like the move toward blatantly subjective cinema; there's no one in cinema that montages like Malick does; and his way with water rivals any impressionist. Yet his artistry stops at waterbrushing the world: any further perspective dulls under a style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selfish (if singular).

  《通往仙境》观后感(九):何须觅仙境——评论 《To the Wonder / 通往仙境》

  电影之长在于叙事,若舍叙事而不用,则自然向诗境、乐境延伸。而无论是诗抑或乐,皆深含喻象,朦胧蕴藉,曲折多义,不可言说。若硬性解读,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故一人一解,一时一解,因人而异,因时有别。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神情恍惚,似不食人间烟火。尤其男子神情冷漠,自始至终游离于情境之外,无悲无喜,无乐无哀,无去无留,终了无影无踪。女主人公亦神情飘惚,恍若梦中。二人貌似欢爱,然始终并无刻骨铭心之交流,似亲非亲,似爱非爱,似欢非欢,似怨非怨。即便反复出现嬉戏场景,但毕竟游戏之举,近乎表象,难见深意。此情似有非有,斯人似在非在。其实,人皆独立之个体,其身亦变动不居。此身非在,故彼此并无完全的相知、相爱、相恋、相通。

  多年前观一描写校园生活的电视剧,题为《师魂》,情节早已经忘尽,但其中主题歌的歌词记忆犹新:“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三句大白话,道尽人生真谛。

  影片皆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画面摇曳不居,焦点亦漂移不定,亦给人以如梦如幻、转瞬即逝之无定相之感,有如佛家所言无常之境。

  人生无常,何处觅求仙境,又何需觅求虚幻之仙境?

  《通往仙境》观后感(十):准确、慈悲、干净、感性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的电影了,太美了,而且不是为了那种自得抒情的唯美而美,而是为了确无依归的艰深思考而美,为了跟随人的内心对信仰、爱情、自由的真实犹疑和敏感渴望而美,也为了语言的绝对感性之美。爱是什么,爱往何方,为何要爱,如何在爱的过程、信的过程、真的过程之中体验慈悲、宽恕和自由,如何从日常风物的记忆中体会灵魂、提炼语言,这些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经由思想的音乐与情感的风景准确诠释,仿佛旅途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精彩折射,令人回味无穷。

  欧洲、美国、吉普赛,几种空间感、文化感和人物身份的速写描绘无比准确,几乎把握了每个地方的精髓,相恋、相思、束缚、逃离、珍惜与重逢,与主题里修士思考的人之爱与圣之爱的对应默默交叉,贯穿在环境污染的主题、生老病死的主题、小镇没落的主题之间,使得影像信息的弦外之音饱满,让人诠释之词顿嫌多余。由衷佩服导演冷静到极致而绝对真诚的捕捉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绝不多余,每个场景声音的精妙选择完全是最精炼而无法复制的,让一切描述人间男女的俗套黯然失色。仿佛高妙温柔的行书,起承转合已默契无痕。

  由衷佩服,悲凉之处亦随之落泪。令人感动的杰出大作。大约4年前我还不能看懂这种电影的妙处,现在才逐渐感受到了。就在每一个细节,细节,节奏,细节之中,仿佛自己也曾体会过的一次次微妙的念起念落、往返挣扎直至最后的欣然坦然。女主角不断伸出的双手,不断的回头,不断的旋转,悲喜、跳跃、欢笑、恐慌等等情绪如同舞蹈般真实表达于一个个蕴藏丰富感官的细节之中,令本片的灵魂流淌如斯,也如同人类的灵魂层涌如斯。作为其他主角的各种风景,人物,也都各有妙处,例如阳光干净闪耀得让病人无法直视、让修士隔窗聆听、让女人和孩子反复追寻,秋天草场的气味似乎清晰可闻,树林湿漉漉的,而城堡则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灵活。

  修士家里窗户上、天花板上,有很多小飞虫,该让他们入室扑火,还是飞出窗外?是眼不见为净,还是心不想为安?这种种细节,回想起来,还想再看一遍,为他们写出更多情节。象征的元素很多,若功利起来,就是写多少论文也是够的,但这样写,就又是用笨重的旧语法去套新的诗歌,又有些暴殄天物、不合时宜了。草写两句,算是笔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