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2018-01-23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仙境》的观后感10篇

  《通往仙境》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本·阿弗莱克 / 欧嘉·柯瑞兰寇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仙境》观后感(一):坠落凡尘的马利克 (有剧透,无恶意,不喜勿喷)

  没有了波兰配乐大师经典作品的护法,没有了顶级科学纪录片一样震撼视觉特效帮衬,演员阵容的弱化,使得通往仙境没了《生命之树》的轰动。刹那间,在大家的期待失去了光彩

  不得不说,其实在故事内容上,《通往仙境》比《生命之树》更为贴近现实,因为人自己七情六欲的迷惑,渴望恐惧,远多于对遥不可及而且看似虚无飘渺上帝的批判。诚然,神是冷酷的,是永生的,而人类却是那么的脆弱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爱“是人类最好的礼物,可是很多人对爱也无法真正理解

  电影中对于爱的减退的立意,其实很有趣完全机会拍出好的作品,但是爱的产生变质是很细微却又不易把握的事,电影对于二人感情的描写很遗憾依赖于二人带有轻柔语气哲学与比喻性质的独白,以及儿童敏感个人认为以儿童视角去拍会有趣很多),因为儿童本身可以在内心深处创造出更加吸引人的力量。影片中小女孩对男主角情感变化,以及对美国生活的不适应,在刻画上应该更加深刻,而不是迷茫的走来走去,像要寻死一样。

  第二部分的故事依然单薄,人物说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台词,性格上依然那么脆弱,其情感的变化又是那么的突兀,就像电影中的风一样,那么飘渺无力。ppt般的画面未能突出男主角的矛盾心理,只是表现出了他在感情上的纠缠。同样,事业失败,力度上还是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题有所削弱。

  以上是故事性方面分析,下面是演员方面。

  小本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二三流演员,准一流导演(毕竟还需磨练),argo荣获最佳影片是对小本导演才华充分肯定,但是纵观小本的表演水平一直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没有热情,没有爆发力,目光总是略显阴沉,在本片中小本塑造的男主角好像一团乌云,给明显感觉压抑,却是那么虚无。

  女主角的演技一直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瑞秋塑造的角色由于单薄的剧情,也没有焕发光彩。

  可以说这次对爱探索的不成功,以及演员实力的下滑,导致了马利克褪去了神奇的光环,又变成了普通人

  纵观全片,电影的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对人性积极探讨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其表现手法确是需要商榷的,气若游丝的对白,和对背景音乐的过度依赖,不得不说是硬伤,以及薄弱的故事环节

  本文还会不断修改

  《通往仙境》观后感(二):仙境,的确不能人人皆去

  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类似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通往仙境》观后感(三):唯有爱可以带领我们通往仙境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得对一切表示出兴趣,但不一定是真的感兴趣或者真的打算投入研究一番,而是在那种微妙的小情绪的引导下,一切都变得妙不可言,充满了让人互动的新奇。这是一开始我从这个片子里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相比林克莱特在“爱在三部曲”里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表达爱情的方式,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马力克这种只愿意传达情绪来展示爱情的方式。这大概就是自我保护欲强的人的一个特定的偏爱吧,面对这样的片子我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来存放自己即时的感受。看来我对于艺术追求还是停留在矫情大于真实的处境里,确切得说我只想感受我能感受到的,无论虚假或者真实。

  学哲学出身的马力克在他的作品中这个标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明显体现在人物与场景的互动,镜头与旁白的互动上。他将这种对事物间感知、联系的无限探索与自我思辨的能力最大化得展示了出来,并且毫不吝啬。不难想象他是一个迷恋着“捕捉瞬息”的人,这些瞬息不仅是看似毫无联系与秩序的碎片,同时也是他每一部当下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架他整部影片的一块块骨骼,而剧情本身早已不经意得穿插其中甚至从这一块块“骨骼”的间隙中任意流走。在我看来,他要做的不是由故事感知情绪,而是由情绪引导故事。

  片中的四个人物正好是两对相对应的符号,本·阿弗莱克的保守克制对应细腻迷惘的哈维尔·巴登,如果说欧嘉只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探寻,那么瑞秋应该则代表着更剧烈更为明确的诉求。

  演惯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演员来参演马力克的作品是比较难办的,但偏偏他很爱找这些大牌明星来。本·阿弗莱克在这里简直跟《生命之树》里的皮特一样硬板到几乎与整个片子意境冲突地步,但欧嘉·柯瑞兰蔻便不存在这样的尴尬,她从《无名指》开始就给我一种特殊的莫名吸引人的气质,但更多的人把她归入到“不太懂演技”的一类中去,而马力克需要的正是这样“不需演技”毫无章法的演员,这更好地释放了欧嘉的感性,她身上呼之欲出的谜一般的美丽完美得与马力克自言自语的镜头融为一体。在很多人看来这种随意即时性的拍摄似乎比王家卫还要王家卫,但不同的是,马力克的随意几乎与剧情无关,完全覆盖在他围绕一种情绪而展开的无数种情绪上。或者这么说,马力克的电影语言更像是未经加工的本体,他极尽可能得把脑海中的一切眼中的一切甚至闭上眼后的一切都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样做很容易纵容自己的情绪这也就是很多时候这类电影看起来空洞大于内容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一种固执的试探与赌博,赌你会不会在我这无边无际的释放里找到我想给你看的东西,找到你愿意感受到的情绪,并接纳它。作为执着得追求“电影艺术”并且作品常常被打上“C型”评价的导演,布拉德·皮特曾经在采访中这么为马力克辩护:“马力克就是一位建筑师,他只关心房子的美学,而房地产则与他完全无关。“

  除开影评人,从我们这些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角度,我觉得理解这类影片要避免过度解读,因为面对这种散漫随性的片子时观众们往往无比热衷于咬文嚼字解构意境的活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感受其让我们感受的,对于受用的观众而言,像马力克这种发散思维式的导演,在他为你铺设的无数种情绪里总有一种适合你,找到它,感受它,就够了。

  影片到最后,这些寻寻觅觅徘徊在无限可能的镜头下的人物无非是想向我们传达,爱是一种可以让一切浓缩让一切膨胀的情绪,而唯有当下这些无尽的不论是喜怒无常、缄默不语的还是深思熟虑、灵光一现的感触,才能带领我们通往爱的仙境。

  《通往仙境》观后感(四):哲学化的马利克与马利克的哲学化

  当人类的情欲欲望逐渐迷失微风轻抚的草野,当信徒的理想与信仰逐渐沦陷在苦难横行的人间,当黄昏的余晖填满最后一颗沙粒,当天父的恩泽宽恕最后一粒尘埃,我们每个人都犹如银河中的繁星,平静的驶向黎明,虔诚的通往仙境。

  或许我们可以给这部《通往仙境》贴上许多标签,比如:“诗化的运镜”“情绪化的叙事”“干净的画面”“哲学化的宗教”再比如:“支离破碎的剪辑”“空洞晦涩的故事”“不知所云的叙事”等等。可以说评论界对泰伦斯马利克的争论就像这部《通往仙境》两极分化的评论,有些人认为它的情绪化叙事独木成林,且哲学意味厚重,有些人则认为它的内容空洞不知所云,且主调扑朔迷离

  而与这部扑朔迷离的《通往仙境》相比,它的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则更显得神秘莫测。众所周知,这位40年只拍了7部电影的导演是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并且也从不接受采访,他所签订的合约也致使记者们无法购买到他的照片

  《通往仙境》在很大程度上扬弃了《生命之树》广阔深邃的生命主题与光学摄影,只留下恋人耳边的耳鬓厮磨于绝美的长镜头,即便它没有超越《生命之树》,但也足以让人铭记,可以说现在的泰伦斯马利克已经不再像是一名艺术片导演,而更像是一个哲学家,诗人或者隐士。

  《通往仙境》观后感(五):凡人之爱与上帝之爱

  泰伦斯·马利克自2011年凭借《生命之树》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拍片变得惊人的迅速——相对于他以前四十年只拍了五部电影的速度而言。1978年到1998年,由于《天堂之日》的票房惨败,二十年间他陷入了无片可拍的境地。显然金棕榈重拾了投资商对他的信心,《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刚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另一部新片《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又要在今年下半年上映了。

  之前有关他现场拍摄速度极慢的传言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大站得住脚。他的拍摄进度并不慢,只要找对了光线和角度(就像《天堂之日》里那样,他只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使得影片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光芒之中,但每天的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预算超支),他可以很快地把一个镜头搞定。他真正慢的是剪辑,从现成的几部影片来看,已经不难看出它们剪辑的难度——好莱坞熟练工也能生产的“零度剪辑”无影无踪、甚至衔接前后镜头的空间与时间逻辑也变得可有可无,大多数镜头安排都根据人物的情绪走向或者音乐,这种剪辑需要的想象力无疑是惊人的,传统的剪辑就像是按部就班的打毛衣,而泰伦斯·马利克把一团毛线凑成各种奇怪的纹样。

  《通往仙境》保留了他电影的全部特征,但更纯粹。《生命之树》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个故事,《通往仙境》里只剩下“爱情”这种情绪了。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从热恋到同居、再到相互厌恶以至分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其中具体过程影片并没有交代、也不打算交代)。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也会觉得它俗套无聊的故事,马利克要提取的,恰恰就是其中最普遍、最俗套的部分。

  自1998年回归影坛以来,他所有的电影都充满了画外旁白,有时候,旁白是带着叙事性的(像在《新世界》里那样);有时候则提示着影片的画面;但是在最近的《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里,旁白愈来愈像是导演喃喃自语,观众很难把它们和同时出现的电影画面做精准的对接——这无疑是对观众的重大冒犯——他的每部电影都有大量宣称自己没看懂的观众。

  《通往仙境》同样也拥有这样的观众,网友们批评它是马利克最新的“装逼”作品。但是刚刚去世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为什么一部电影非得自圆其说?为什么每一个动机都要向人阐明?难道许许多多的电影不都是从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故事改头换面得来的吗?”这是他生前最后一篇影评,在遗言式的诘问里,重病在身的伊伯特并不打算向那些“看不懂”的观众们妥协。

  这部毫无逻辑可言的《通往仙境》并不是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单单只讲述“爱”。由哈维尔·巴登扮演的神父在布道时说:“有两种爱,一种像是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另一种则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前一种是凡人之爱,后一种是上帝之爱。”我们所体验到的凡人之爱,难道需要自圆其说吗?难道它不正是像影片中那些迎着夕阳的逆光镜头一样,不知所起,却美得令人窒息?

  难得泰伦斯·马利克还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眼睛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搜寻那些美丽的瞬间的。我们通过斯坦尼康系统分享了他的搜寻。自从斯坦尼康手持摄像系统普及以来,他便成为了它最忠实的用户,《通往仙境》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由斯坦尼康完成,目光平滑地移动、过肩式的穿越、弧形的摄影机运动,无一不提示了摄影机主体的存在,这个主体叠加着导演的视角、又通过银幕揉合了观众的愿景,使观看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盛大的视觉之旅。这个旅程比起好莱坞的视效大片来更加惊心动魄、更加过目不忘。

  甚至比起前作《生命之树》,它显得更加圆融可爱。《生命之树》中一段18分钟的宇宙演化史让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复杂难辨,然而除了这一段的其它部分,难道不是和《通往仙境》很像吗?一个家庭的生住异灭、一段爱情的成住坏空;一样的街景、一样的宗教暗示。《通往仙境》只是把宗教的元素削弱了,它只掌管爱情,随起随灭的爱情。

  泰伦斯·马利克的电影中宗教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元素,他本人也有着浓重的基督教情结,可能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祖上本是中东地区的亚述人,亚述人是中东不多的基督教民族之一,人口也不多,19世纪之前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拉克。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大肆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形成了亚述人移民美国的浪潮。马利克的祖父就是那时移民到美国的。作为曾经的受宗教迫害的民族,信仰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道现在这样快的拍片节奏对马利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他的电影并不以故事取胜,而他那些华丽的逆光移动镜头也终会有黔驴技穷的一天,尽管目前看来它们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深情。马利克当然是有改变的,这次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女性,女性的肢体在电影中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本·阿弗莱克却是个面目模糊、四肢迟钝的形象。这和以前的电影中鲜明的男性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那我们应该希望下次他的摄影机能找到更美的风景和肢体。

  《通往仙境》观后感(六):纯净的现实

  纯净的现实

  并没有看过生命之树的我 第一次感受马力克的散文电影 这是一部情绪化的电影 我完完全全投入其中 从开始热恋中对爱的一体化追求的笃定 甚至放弃一切去追寻爱人的脚步 她变成了一个小女孩 蹦蹦跳跳 时而忧郁时而欢欣 这就是我们爱里的表现 变的纯净变的如初 爱却是现实的 她选择离开 不是不爱他了 而是怀着爱试着放弃 他又遇见了她 他们象两个依偎的人 这种依偎的感情象一夜情 无法怀疑它的诚实

  却在彼此心里有着回忆 我特别喜爱瑞秋那句话 无法承受爱错一个人的代价 我多希望你能来找我 我一直在等你 我们常提醒自己要聪明 可爱错下一个人再所难免 她回来了 她把他当做生命的中心 所以离开她 她找不到一切 她回来了 束缚在爱里 她在他生活的环境里 自我封闭 远离人群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 她开始逃避甚至反抗 爱一个人爱到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反抗对方 爱开始变的怀疑 我不再是我们 我什么时候内心变得如此坚硬 爱在我们相信后开始变化 抓不住了 留不住了 哭也没有用 挽留统统都没有 我们还相信自己是爱的 我们试着找答案 可我们对爱人却已经坚硬如石 我于是尝试一夜情 用这种方法减少爱 减少内心的痛苦 毁灭自我才能得到永恒 她是个弱者 找不到出口 爱最后选择了离开 爱教会了她 她谢谢曾经的经历 因为曾经的一切不让人怀疑了 仙境在哪里呢 那一恍惚的欢愉便是 它不是永恒的 它是飘忽不定的 就象牧师告诉我们的 它无处不在 却不能感知 我们祈祷神灵 却也不能减少生命的痛苦和罪恶 我们追求一切 却在追求中失去

  我想说的还有很多 但情绪本来也就是杂乱无章的 不如就随电影感受情绪 让它帮我们梳理 当然如果从情绪中站出来 就会看见电影过于拖沓和mv化 所以它如此挑观众

  《通往仙境》观后感(七):一部也许过于抽象的爱情画像

  看马利克的片其实不用过多的去追究故事的细节,只需放空大脑,单纯沉浸在超美的摄影剪辑中,看的过程中能想起很多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细节的美。那天看完已是半夜,第二天早晨迎着晨光去上课,宁静的阳光铺满道路和草坪,瞬间感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感激那些让生活美丽的小事了。

  小本的表演继续面瘫,不过还是爱他,在此片中他的形象似乎只是一个模糊了面孔的男性角色,困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对女人的抉择和生命的无意义的挣扎中。而导演的视角大部分还是通过法国女人来展现的,她的爱,她的绝望,她的挣扎。恋爱时同爱人灵魂合一的感觉,和他一起回到德克萨斯后面对旷野的无限孤独,两人互相相爱却无法交流的通天塔。

  导演似乎想通过一个没有明确开头、结尾和具体情节的故事来体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和绝望,并以此来展开宗教的提问和解答。但这种抽离了世界中所有世俗的事情后体现的人类情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没有多少意义。比如在影片中所有主角的活动都是在田野中、路上打转奔跑,而现实中她搬到男人所在的德克萨斯州至少要找工作、与人交流、和人接触,但她似乎和这个世俗世界抽离开来,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人格魅力、兴趣爱好,这么长的一部影片看完之后我们依然看不到几个主角有血有肉的性格,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一些特征,他们不明就里的相爱,分开,吵架,背叛,也许导演想就此体现这些人类行为的普遍性,但对人物性格缺乏刻画只让电影显得苍白。因此,也许刚拍第一部这种文艺片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新鲜而喜欢,但如果导演继续拍这种过于文艺而缺乏任何实际深度的片,人们终究会厌倦的。希望马利克能在他后面的片中保持他这种标志性风格但同时可以挖掘人性与环境的影响,不然能看懂他的片和愿意去看他的片的人会越来越少……

  《通往仙境》观后感(八):通往仙境

  这是第一部看完的泰伦斯·马力克电影,但也是分两段看完,第一段睡着了,之前曾看过《生命之树》《细细的红线》,但都因半途而废告终。

  大师的哲学语汇的确太让人难以理解,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诗朗诵配风光画嘛,连小本这么大的腕儿居然都没有台词,影帝哈维尔的教父角色我也没读懂人物在电影中的意义所在,这部电影就像是乌克兰美女拍时尚大片儿的花絮剪辑版,但是说实话画面确实做得不错。

  电影中所涉及的哲学和宗教内涵,由于语言和思想的地域化,导致看中文翻译看的一塌糊涂(其它文字又读不懂),简直痛苦至极。最后也是稀里糊涂大致懂了电影的意思,个人看来,电影可以有内涵和深度,但太深也就不太容易理解,在探索新形式的道路上,一些根本的原理似乎还是不能背弃。但是不管怎么说,通过这部电影,引发了我探索这位大师的兴趣,决定看不懂也要坚持下去。

  《通往仙境》观后感(九):一些杂碎

  很多细节我觉得值得注意。1. 子宫B超,为什么用一个很长的镜头。2. 铅中毒和工业污染。3. 电影最后一个头上都是血肩膀有纹身的躺着的人是谁? 3. 牧师和本在说话的时候,为啥两个人修钟?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工业泄露。我其实本来以为结尾会是本和女主几年后因铅和镉中毒而死。二是rachel mcadams说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Rachel的角色绝不是炮灰,相反,她的出现让我更无法理解男主。男主为什么无法割舍女主?为什么就同意结婚?婚礼为什么只有他俩?Rachel好可怜!!男主和rachel可能还会好一点。说到这里,ben和女主两个人,真的是活在人类社会之外。他们房子的设计,和邻居晚餐时ben的假装应付,ben一个人的工作,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作息,两个人的婚礼,等等。我不懂他们怎么应对这种影片里充斥着的极端孤独,不懂他们为什么被trap在这个地方既无法帮助小镇改变现状也无法离开。然而主角们又有人性的一面,尤其是当Tatiana说她爸爸的地方很好玩的时候女主的沉默。我个人有点希望两位主角(还有牧师)能够被描绘得更人性一点,像可爱又可怜的Rachel一样。然而主角的非人性带来的这种窒息的压抑可能也是导演刻意渲染的吧。

  牧师和ben真的是一个人的两个形态。ben也是两个人格,和女主一样。ben和牧师都是那么不合群,那么远离平凡,那么少语,沉思,不开心,和有同情心。牧师的善,Ben偶尔藏不住的冷漠,又让我觉得他俩互补成一个人格。Ben的感情不流露和女主的过分感情流露让我又一次question两主角的人性。他们为何如此attached?也许是我tooyoungtoonaive不理解吧。

  导演对孤独和悲观的把握真的很厉害。正如同ben所说,在他眼里一切都是destruction和ruin,如同理想化的爱情和现实婚姻,如同深入骨髓的孤独,如同重金属污染和代代相传的疾病,如同破产的Rachel的ranch. 夜晚小镇的房子,无所事事的日子,交替的没有意义的时间交替,夕阳和旷野,工地和噪音,都表述着没有尽头的悲观,空虚,和isolation。

  配乐超棒。小提琴逐渐升高渲染的感情太到位,haunting的主旋律也各种渲染压抑氛围。

  还有就是 导演拍人 真的是很少拍正脸 倒是很多窗帘。Rachel的房子好美,但关灯以后太可怕了。好怕Rachel想不开。女主发脾气时灌药,然后喷出来又让Ben灌下去,看得我很受折磨。

  超级喜欢各种天空的镜头。不同形态的云,天边的红和蓝边。极度悲观的美。

  最后,女主trust fall男主接住的镜头反复几遍,尤其是在各种纠葛和窒息般的悲观之间,浪漫死。

  最后的最后,也许是牧师拯救了这个everything can go wrong的地方的一切,让可能早已崩塌的一切继续存在吧。就想那个患病的成人居民说的那样,不要离开这里去West Kansas. 除了女主这样的超人类般自由的纠结的灵魂,可能没人能真正逃脱这个地方,尤其是没有做到去struggle with his strength的谜一样绝望的男主,我的Ben.

  《通往仙境》观后感(十):他是想講生命力?

  片子看完3天了,時不時的會想起來,很困擾我。想不通導演到底想講什麼。

  如果說導演拍這個片子的目的就是想講一種想起某個人時的感覺,那我可以理解。可以想象這個男人就是年輕時的導演,總是走在olga的後面,看著她不斷轉身挑逗,轉圈。但仿佛又不僅僅是這樣。又出現了另一個美國女人。男人對美國女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法國女人是陰霾的,美國女人是真實的。和法國女人的生活總有一種“演戲”的感覺。如果我是這個男人,我會選這個美國女人,因為她跟他說一種語言,因為她穿著那件衣服給馬喂草時的生命力。

  看到法國的女主,我一直在想的是,親,你穿的再法式清新,情緒再法式憂鬱,行為再法式不可預測,都是沒有用的。如果你沒有自我價值,那你永遠都會是這種迷茫的狀態。。。因為得不到一樣東西而說,”那不是我想要的“,是弱者的行為。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體會過了,我要的就是這個--就像這導演一樣,他拍的就是這一瞬間的體會。

  也許,他拍的只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感覺吧。

  現在,看完能讓我這麼窩心的電影已經不多了。我想,導演還是講了一些東西吧,也許這些東西我還沒能領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