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牡丹亭》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牡丹亭》经典影评10篇

2018-07-13 02: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牡丹亭》经典影评10篇

  《牡丹亭》是一部由方荧执导,张继青 / 王亨恺 / 徐华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牡丹亭》影评(一):牡丹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最初喜欢的是京剧初中看了程砚秋的传记之后,竟然真的就坐在电脑前,看了两个多小时的《锁麟囊》,是张火丁演的薛湘灵。那时候特别喜欢京剧中的旦角,华美娇艳,扮相上便已经美得动人。也因如此,当时才会选昆曲鉴赏课,没有京剧方面的课,听听“百戏之祖”的鉴赏课也是好的,却没想到,最后反而更喜欢昆曲了。

  昆曲确实是美的。字字珠玑的唱词,柔曼悠远的唱腔,细腻婉转身段,本就足够打动人了。但是更喜欢的是昆曲的清丽。大概昆曲中的文人色彩更浓,“功深熔琢,气无烟火”,水磨腔犹如行水流水滑过,昆曲来自尘世,却又离了尘世,天上人间,或喜或悲,唱来都是淡淡的、暗暗的,浓浓的却是听者的沉醉,心思情思已被牵动,直堕入那风月朦胧幻境里。

  而《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最初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当时只觉得是林妹妹太过伤春,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后来又知明代才女冯小青曾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才读了文本,揣度了诗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所伤的春并非是春,而是这满腹的少女心事韶华虚度、青春愁闷。

  《惊梦》是杜丽娘的情之萌,是全戏的基础。从结构上又可以分为“游园”和“惊梦”。而我更喜欢的是游园这一部分。《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黄莺婉转,春光撩人,却束缚于“小庭深院”,朦胧跃动的春情,“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发髻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凭着栏杆侧着头远望。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不见桃柳蜂蝶,唯取这纤细游丝,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这天真娇羞小女儿心态,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恰恰这美好春光无人赏,这青春之美谁人见呢?尔后游园,“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小女儿家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生命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作为“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昆曲,在心理表达确实是优势的。对比了温如华的京昆版的《游园惊梦》与张继青昆曲版的《牡丹亭》,低吟浅唱、细腻柔婉的昆曲确实更能表现杜丽娘的小女儿心思。京剧主奏乐器是京胡,声音明亮干脆,加上多少有些吟哦色彩,总觉得在杜丽娘顾影自怜的一段太过铿锵而哀婉不足,比起以曲笛为主奏乐器的昆曲,确实少了几分色彩。也确实是在自己学唱了昆曲以后,才越发觉得昆曲美妙。本觉得昆曲轻缓哀绵,也不见得感情变化。但是学过了《绕地游》才知道这吐字运气讲究,才明白这看似平缓的词曲中的情绪翻飞。

  汤显祖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知《牡丹》,怎知昆曲清丽。

  《牡丹亭》影评(二):丽娘人比牡丹丽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创作的戏曲,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一段突破封建礼教、由生到死、由死复生的浪漫爱情故事。杜丽娘之死分为《游园》和《惊梦》。《牡丹亭》被译成各种版本,在外面上演,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好评。在国内也被很多著名的戏曲家用自己擅长的唱腔演绎,如温如华的京昆版和张继青的昆曲版,后者更能将丽娘女儿家的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何这个一开始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故事会流传千古,大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大家喜爱有如此梦幻般的色彩,明知不可化蝶双飞,依然感觉美好,愿意去相信爱情。如一些神话传说一样,《女娲造人》即使大家现在已经明白了要相信科学,她依然被载入教科书中。《牡丹亭》也是如此,一个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连人物来历都说的煞有其事,但可能是因为,其后的丽娘复生,梦梅高中,两个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生活,这种童话般的结尾,让我仅仅在个人角度上很是排斥,也许,悲剧才是正常的,刻骨铭心的,符合那个时代的,美好的东西总是要毁灭的,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怎么会有人如此幸福。

  我更喜爱目前能看到的《牡丹亭》那部电影,只录了张继青的昆曲,结局是杜丽娘之死,这才是最最正常的,最最让人心疼的悲剧,也是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伤春不已,那岂止是为春天终会逝去而悲伤,那是一个同样豆蔻年华玲珑剔透的秒人儿的离世,在那无边的春色里。明代才女冯小青临终遗书曾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感叹命运相同期望自己也有能付诸真心郎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所伤的春并非是春,而是这满腹的少女心事,韶华虚度、青春愁闷。

  按照父母之言,依从封建礼教,杜丽娘的十六年长成了大家闺秀,有富裕家庭,为官经商,天真烂漫,有仆人有婢女,不用为生计操劳,只需跟着先生学习三从四德,生活平淡幸福,可丫环春香却有意将小姐引去了后花园,爱玩的年纪,不定的心性,终让她突破了一直以来的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循规克己,在刚刚懵懂的知道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又见识了从没见过的美景,心灵感受巨大的震撼。回到闺房,彻夜难眠,被压抑许久的爱情芳心怦然萌动。入夜后,一位梦神前来叩魂,引导她与倜傥公子柳梦梅相遇并相爱,在花园里赏春,在牡丹亭里云雨,谁知醒来却是南柯一梦,杜丽娘万般凄凉,后来渐渐成了心病,没有心药医治,丽娘便日渐憔悴,最后香消玉殒了。

  《牡丹亭》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都有其可以成为传世之作亮点,作为戏曲,汤显祖的文笔功力见于他写的唱词,一字一句凄婉动人,优美迷人,满腹心事通过唱词表达出来,其中深意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让人从听觉视觉受到极大的震撼,直达内心深处,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意气过?谁没有寻梦过?谁没有恋爱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牡丹亭》影评(三):喵

  之前在宿舍看戏怕被笑话 在家看被妈疑惑 今晚关上门看 。明代汤显祖 四五百年已经过少年少女的爱情依然不被包容。又是全程哭着看完。哎 从小学被家里尽看言情剧 到中学禁早恋 到大学不同意我和泳泳..为什么 最亲的人最禁锢我 真的不知道情有什么错。我不是坚强的人 我是最胆小的人 但我如果有孩子我不会禁锢他 我不会不明就理的从他一出生就给他设置权威条条框框 不会给他戴上枷锁。哎。我想问如今为人父母的真的都是配做父母吗?为什么要让自己受过的委屈下一代继承?四百年了 四百年了。哎。难道真是受的伤越多人越残忍吗 不应该是受伤越多越有同情心吗?父母和子女交流 平等...直视人性 ...真的就这么难吗 什么时候才能好好爱人 什么时候才能尊重 不无视对方一身伤痛

  《牡丹亭》影评(四):看遍十二亭台也枉然

  看遍十二亭台也枉然

  1986年的江苏省昆剧院制作的昆曲电影《牡丹亭》,张继青老师饰演杜丽娘。讲述的是官宦人家之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倾心倾情,相爱甚笃。然后梦醒发现原来是一场空,而伤情毁身,相思过度终于魂归他界的片段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传奇剧本。是戏剧史上最杰出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古典戏剧之四首。

  杜丽娘的家庭出身太守家的官家小姐,比之贫民百姓更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

  听老先生诗经,听得关关雎鸠,却不能体会。豆蔻年华深闺紧闭。丫鬟春香怜惜小姐,带其到后花园踏春解闷,也就是前半部分的“游园”,归来神思疲倦不觉昼眠,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请她作诗,二人相见恨晚情意绵绵,醒来发现是一场春梦

  杜丽娘自此害了相思,汤水不进,药石无医。终于魂归地府。

  这场昆曲就截取到杜丽娘死为止。而后父亲升任,柳梦梅也中得状元,二人人鬼仍旧缱绻恩爱,后杜丽娘死而复生终于与柳梦梅做得现世夫妻。这后半段没有选取。

  个人觉得这出戏到这里就是最好的了。是全剧精华

  豆蔻年华的杜丽娘心中诸多苦闷,也只得从她问春香一句,花郎可曾扫径?这样的简单的毫无排遣出口的疑问略略感知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丽娘举手投足都是一个闺阁少女的温婉与自持。

  然而又是一曲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杜丽娘自顾自的唱。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也只是枉然。

  那句有名的:春香。不到园中,怎知这春色如许。细想起来如此无奈。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前面大段都是杜丽娘内心独白式的浅吟低唱。辞藻凄美华丽曲调柔和雅致。非常适合昆曲的表演艺术效果

  而后杜丽娘睡着,梦神将其魂魄牵引至柳梦梅身边。成就一段凄美的梦中欢爱。花神歌舞相伴,一切美正符韶华年。然而醒来却发现是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竟是镜中花水中月。

  很多人认为昆曲有阶级性。事实上极致性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阶级性。幽闺自怜如画美景,很多平民女子并没有那样的闲情雅致。然而这却使得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深闺女子更加能够体现出封建礼教束缚人心的可悲可叹。

  16岁的女子和20岁的男子。正是韶华年纪。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连倾心的机会都没有。而梦里,芍药栏前,他们可以牵手,一起观赏湖山春色,表情达意。

  这部戏曲电影布景极美。宛然南派山水画。张继青的演唱风格又自成一派,曲调饱满字正腔圆,婉转如莺。

  张继青在表演这场戏曲时已年近五旬。声线华美无瑕疵慵懒纤柔。春香也非常出彩,俏皮善良兼备。

  汤显祖的曲词真是字字珠玑。文学色彩极为浓厚融合昆曲的表演艺术,真是让人深思怅惘

  明代才女冯小青有词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杜丽娘时时处处都是小心翼翼的,多次给母亲道歉。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让人揪心。像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电影,吃爆米花,双双携手,真是美好自由的时代。

  母亲迂腐冷漠,花园冷静,莫去闲游。又责骂春香逗引小姐踏出闺门,说下次再犯家法难容。

  在他们看来年轻女子就是只要女红刺绣,再偶尔读写教养女德的不打紧的诗词。看到这里一个母亲形象,气闷不已。自身受制于三教九礼,还是要代代相传,将女儿的快乐和幸福也剥夺。

  本剧全剧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是游园前的杜丽娘的心理自述,后面三曲是园中所见所感。

  整个剧都在一种深沉的忧闷中进行。那清新淡雅景色都有些让人悲凉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哪一种文化,要刻意压制人性,便是不值得称赞和推崇的文化。若要强行地让人的思想归拢至一个领域,强行压住本来自然灵性,都应该坚决摈弃。

  杜丽娘在观景中,寂寥惆怅都在她那细细柔柔的唱词中了。

  个人觉得杜丽娘香消玉殒就已极好。这传世之作,就是美与自由的幻灭。据说汤显祖写到动情之处,也在后花园痛哭。作为一个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真正值得尊重。

  后面的死而复生是汤显祖对杜丽娘的心痛与怜悯,给她一个看似完满的结局,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样的结局千万也不可能有一。一个女子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无力的。残生今夜雨中休。

  杜丽娘最后临终之前向母亲拜别那一幕,让人心痛到潸然泪下。母亲,你再站远些,你再站远些。她已病到神思恍惚,然而在香魂散去之前还不忘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摇摇颤颤中声声泪下,深深稽首下拜,而后命归黄泉。让人疼惜之至。

  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这是杜丽娘最后的话。

  万历28年,汤显祖辞官时年49岁。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一样的女子,想必那个时代很多,而柳梦梅这样的男子,却是难以有的。汤显祖至情至性,最终这样的结局纵然让人难以信服,但总归是释然。

  《牡丹亭》影评(五):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张继青老师这版《牡丹亭》看完了,虽然只拍到丽娘之死,我已觉得完美之至。接下来的故事真的不必再拍了,并非大家知晓,而是让人永远记住,这部《牡丹亭》是悲剧,是一部美与自由幻灭的悲剧,一部属于古中国情与理的悲剧,只是让人懂得,丽娘的回生美满,不属于她的时代,也不属于这个时代。

  不可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压抑而不自由的中国,使得当时中国一个深闺中的女子,我们美好的丽娘,内心多么感伤。她的感伤来自她发现了一个原本自由美好而自然的世界,她的心再也不会归之于礼教的枯寂了。张老师版的丽娘便是我心中那个丽娘,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人间不会真正泯灭的是真情,是自由的渴望,是爱,是热烈的追求,是可以生可以死而死可以复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觉,当发觉了真的自由,不自由的现实还有什么不能摒弃的呢?史载汤显祖每每写到动情之处便在后花园痛哭,世间为此自由献身的人有几何,世间懂得此般自由的知音在何处?汤显祖一生也只是在做梦,一生四梦而得意处唯在牡丹。他的知音是他所心造的丽娘,而剧中的丽娘或只有一个春香算得上理解同情,那个柳梦梅,美好得让丽娘觉得他的不存在,存在的柳梦梅是在梦里,我们的丽娘多么渴求,唯有奋不顾身地为梦而死了。丽娘觉得值得去死。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有多么贴切。

  丽娘绚烂的春天游园惊梦,在凄凉的中秋黯然魂消,死前万般惆怅地悲吟:

  轮时盼节想中秋,

  人到中秋不自由。

  奴命不中孤月照,

  残生今夜雨中休。

  痛哉痛哉!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丽娘深深向母亲涕零拜别,以谢养育之恩,这个细节,却有万般滋味,情与理难言的感动,丽娘不会是以为自由的现实先知者,丽娘不作激烈的抗争痛诉,丽娘不哀怨任何人,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缘,酸酸楚楚无人怨,丽娘不哀怨任何人。丽娘呵,你的热烈的幻梦和渴望的自由只属于你自己。在你深深拜别的刹那,让人潸然泪下。

  丽娘,偏偏今夜有雨,雨打窗棂,我更理解了你,而你那个时代就有人因你而伤心去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名为冯小青的女子临终的绝笔。你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几复悲吟,那个时代少有人懂得你的心。几百年过去了,同样不得自由的我却将永远懂得。你的回生不在你的时代,你的回生只属于未来一个自由的春天。到了那一天,古中国真正自由的美好时刻,满园春光,群芳争艳,芳草如茵,梅花已经凋谢,而牡丹花开正好,我会告慰你,愿你安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