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要向下看》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要向下看》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11 02: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要向下看》经典观后感10篇

  《不要向下看》是一部由艾里西欧·苏比耶拉执导,Hugo Arana / 安托里娜·科斯塔 / Mónica Galán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情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一):芬芳爱旅

  当我还在纳闷理性主义萌芽地的法兰西如何成为浪漫标志浪漫主义故乡意志又怎么成了刻板严肃代表时,这么个来自远方阿根廷的电影一下子就让我忘记还有欧罗巴这块大陆了。

  男主埃洛在父亲死后便患上了梦游症,母亲担忧他的安危就封锁了他下楼的道路,于是他只得顺着露台游荡,接着就到了天堂——顺着女主艾尔维达家的天窗,直接掉到了人家闺房,的床上。这么个浪漫的邂逅,便开启了埃洛的爱旅。

  当湖水遇到轻风

  埃洛干着许多平凡工作,运送墓碑、扮“香辣嫩牛肉饺子、踩高跷,但每份工作都极符合他内敛性格。送墓碑基本就不会遇到活人,路上能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也只有坐一排“抖抖手”晒阳光灵魂们;穿着服装和其他饺子们在马路上溜达,连艾尔维达都认不出哪个是他,更可爱的是埃洛走路还微微的内八;还有这高跷也不像天朝那样,一群人穿的红的绿的花里胡哨的扭大秧歌,只是一个人站在很高很高的高跷上在街上闲晃,脸上还涂着小丑寂寞的油彩。

  而艾尔维达,是个奔放的西班牙姑娘,她的降临如轻风,让埃洛这潭原本平静的湖水泛起了涟漪。相识不久,两人就由在云端拥吻,一下晋升到赤诚相见,只是随后并非人们司空见惯的干柴烈火,这也是为什么称这位火热的姑娘为轻风,她先是引导埃洛去体验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只是哪有几个男人能见到心爱的美女还坐怀不乱的,于是艾尔维达教他如何缓慢的跟随节奏渐入佳境无奈的埃洛只好念着各种理论公式配合艾尔维达的心意

  艾尔维达就像个会魔法的女巫,他们的每一次交合,她都会选择源于“道”的方式,又如入神秘的香薰,终于在一次次更持久的体验中,让埃洛进入了精神的旅途,因此,片中做爱的戏份不是为感官享乐服务的,它也确实不像一般“爱情动作片”那样激烈。埃洛在艾尔维达的温柔护送下,到了巴塞罗那,马德里,加尔各答,巴黎,威尼斯……迷幻在爱的旅途中。

  爱与生与死

  片头父亲的死让埃洛患上了梦游症,也因此让他了解了他死亡的真相,同样患上梦游症的女店员安娜和埃洛的父亲一直暗中维持着恋爱关系情意绵绵化作一封封书信存在父亲的纸盒中,但家庭牵绊还是割断了父亲的信心,烧掉了情书盒子,他也便跟随爱意远去了。

  “爱与死”被念叨最多的,恐怕便是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了,但这两个词却一向都是并驾齐驱的,从没听过爱死掉了,也正像埃洛父亲情书中的句子“爱像莫比乌斯环”,没有尽头,爱没有死,死去的只是继续去爱的信念

  埃洛哥哥有了小宝宝,但“生命闻起来像狗屎,死亡却充满花香”,这也是为什么埃洛坦然的面对墓地天使像,天使像不忍直视行人眼神,仿佛怕告诉你这里就是你最终的归宿,但因为爱未死,死亡亦无畏

  一片看不见的海水,无法感知,但它不是无形的,忽视它即是罪孽,站在高空中,脚下是虚幻雾气,所以不要向下看,唯有上方,体会那海水,体会爱,去爱。

  你不离开,我也不留下,艾尔维达走了,避开挽留的危险词语,纵然不能长相厮守,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即便死亡,也是伴着芬芳花香。

  这爱像风筝,并非奶茶与陈昇那种纠结于我的线在你手中永远还是我要放手任你去飞,爱会带你到未知的远方,领略迷人风景,只要自己坚持着爱的心情,即是对方远去或放手,又怎样,大不了在死后依旧馥郁美好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二):蒙板下的交融

  本人首先声明是阿根廷控,主观色彩浓厚不可避免

  摄影

  1.所有的光影都向是发生青春苍白的蒙板下进行,无数次体位多变的接触色调的隔离下将粗鄙烂俗的画面变的带有往昔回忆纯净回归纯粹的瞬间甚至用蒙板的形式旋律建筑(凝固的音乐),人体曲线之间相互透叠,南美的元素传统建筑和破落环境中通过激烈“运动”在淡白和粉黄的蒙板互置中深刻记每个观者冲动

  2.无论是演员肤色还是家具色彩以及花朵种类等等,淡粉色系的处理都将视觉冲击放缓统一恋情的匆匆开始如火燃烧到释然相散中。用心之处可圈可点啊。

  演员:

  1.男主角的近乎完美修长双手简直是天公造物,近乎透明白皙恰到好处手指比例以及关键时刻情不自禁的弯曲都折服了无数苛刻的人体主义者

  其长相远看还是在国外美少年中算比较标致的,特别是一双纯净中带有蒙蒙绿色眼睛,几乎与费雯丽的眼眸杀伤力同出一辙。身材绝对是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没有吓人肌肉却处处体现质感光泽阴影装扮朴素的南美衣着在高档呢子帽的搭配情趣顿生,爱不释眼。

  2.女主角的侧面在光线的散射中可谓风情万种。特别是两人在椅子上NN的那一段,藕红色脖子玲珑的锁骨在起伏中把人体之美诠释淋漓尽致

  交融:

  1.前戏的循序渐进随着情节逐渐升温,从西班牙语温热的谈情到暧昧清澈的眼神交流,从相互接吻爱抚到**,还请橄榄重量登场。欲罢不能的交融瞬间升华……

  2.体味的繁多简直面面俱到,要是配上文字说明绝对一套上等的教学片。这部分为了强调河蟹的重要性请大家自行交流。

  思想

  1.爱是可以唤回人生命的希望。

  2.爱是需要勇气的,无论开始还是结束

  3.爱是相互的,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4.抵制HIV,海量c——m。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三):【不要向下看】:再见吧,我流浪的红舞鞋

  潮湿的流岚缄默地袅娜缱绻,是依依缠绕于这座布伊诺斯艾利斯小镇的羞赧的薄雾,极细,极凉,静谧寂寥,吐纳着乳白的鼻息,沁出若即若离的丝滑情谊。曦光幽微,悄然漏下大片安详的稠稠黄晕,呵抚着陈黄的倦怠落叶,铺就一路无法洞悉的深婉,轻轻吮嗅,如若是木质抽屉里压着的一封旧时的棕褐色牛皮信笺,装满了老去的童话与明灭的影像,一点点斑驳,褪色,稀释了溜走的年华味道,尘籽窸窣地飏,尽数散逸着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昏昧。

  被誉为“南美巴黎”的布伊诺斯艾利斯,仿佛隐匿在世界暴风骤雨的喧嚷身后,扼止住所有的不安于室,躲藏着烦嚣的滋扰,隔绝一般,在尽头处自生自灭冷暖自知。它最澎湃的跌宕起伏,不过【春光乍泄】中喷薄回旋着悲喜参半的大瀑布,呼啸,嘶嚎,但投射在逼仄的小屋内绰绰的灯影上,映照的,也只是两个香港男人秘而不宣的纠结心事。摒弃了是是非非烟熏火燎的纷繁万籁俱寂时,埃洛的朗的苍白氤氲弥漫,为这片缭绕着魔幻现实主义辉煌地域抖落了一身尘埃——【不要向下看】规避了当下情色电影中波诡云谲乌烟瘴气的欲孽翻滚,在我们这个伟大传奇早已谢幕时代,镌刻上了死亡的素净同爱的欢欣图腾刺青,纯粹得像一围清亮湛蓝的山湖,涟漪凫水,点滴在心头。

  马尔克斯式的孤独

  “无论在何处,每当社会认为生命无足轻重时,须由爱神来恢复死神打破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平衡。”安德烈·布勒东机巧的哲理诗竟如先知一般,一语道破影片全部分分合合的穿凿。那些宛若巴洛克式画卷的石雕,椭圆的穹窿,散落于城市广场园林中翠绿的草坪旁的墓碑,肃穆辐射着死亡落寞空虚光彩,也神祗般焕发着莫名的浪漫味道。父亲的离世凝固了埃洛千篇一律生活,他像一具静止的浮魂,亦步亦趋行止穿梭在小镇上,无谓而麻木地做着流动广告牌。“存在”对于埃洛,成了一种低迷困惑简单重复乏善可陈——他端倪着倏忽而至的梅雨和铺天盖地灰色调,忿然的无言,恹恹的阴翳,是死亡冷冰冰的触碰。

  埃洛知道,死神弯弯的镰刀割下,强掠夺走的,绝不仅仅只是肉身的衰亡与枯竭,父亲在悠悠岁月漫长浇铸出字字珠玑的情书,深锁着绚烂挚爱,封存着弥足珍贵眷恋,那么多那么美好的心事低吟,统统付之一炬,余烬尚苟延残喘星火迸溅,却无法再让爱情复燃。父亲始终未能与最爱的人相守,淡淡遗憾在埃洛心中汪洋恣肆,重新来过原来只是自欺欺人安慰把戏——死亡不会对爱情宽恕,它只是奔赴生命长途终点旅程中一场无来由亦无结局的意外。

  爱情是这世界一张粉饰过火的假面,而死亡却将它卸下,让它坦然无蔽地暴露在眼前,氧化,侵蚀腐朽,湮没。

  寻觅不到生活的皈依,埃洛孤独着。他踩着高跷,把心托付给遥远的云端,丈许的距离,天堂里的荣辱兴衰,酝酿着他的沉思,抛弃破败的现实桎梏无奈地贪享着马尔克斯式的一个人的精彩

  放浪形骸想象

  埃洛俯视而来的鸟瞰所投下的悲悯,被现实的大气摩擦生热,恶毒地焚化,锒铛摔碎在冷清疏落的地面,被诅咒般死无全尸。只是温驯的埃洛还不知道,爱神早已于天的另一端遣来了扭转生死的折翼天使,注定般,在命运的罅隙中等待与他一夕露水般的擦肩而过

  公墓墙角洒着落日余晖的一排,正襟危坐着逝去的魂灵,沐浴夕照,专注,凝神,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着相同手势,一唱三叹,喑哑地讽诵着埃洛未曾解开的心结——他翘首父亲顾盼的回望,他只是不愿直面凄然的死亡。但生活不过一枚握在手中的万花筒,或许这一转花色寻常,但谁能预料下一转是否会幻惑出可喜可泣的辉光?

  夜,蜕尽了白日忙碌碌的骚动,伏着蟋蟀刮喇爽脆的长鸣,不动声色地孵化着这场会当凌绝顶的别恋。

  埃洛向黑夜慷慨倾吐着,梦游成了他细诉忧郁的挣脱,不再有思念的囹圄和对爱深重的疑窦。当然,惊心的缘分是天定的,但执行策划者却是只让埃洛迂回于天台导演——艾尔维拉像一叶刚择下的百合瓣,饱满鲜嫩随性裹着碎花的雪纺纱连衣裙,款款地慵懒卧在一张双人床上,香盈盈地散发着绵软而危险的人间春色。没人知道这个女巫般的女子为何在夜半大开着天窗,让月色贪婪漏溢着兴奋惶恐的柔光,如同默默等待一个翩若惊鸿的邂逅冒失又可爱的闯入。

  于是梦游的埃洛从天而降,灵魂像是受到了电击,被月亮躯壳释放出来,又像陨落的流星闪烁,还未来得及脱下华丽璀璨的炫目霓裳,已划过了最完美的弧度

  艾尔维拉,才是埃洛真正的梦。

  耽于冥思的激情

  生命由微蹙过渡舒展,艾尔维拉牵起埃洛的手,在每个迷人的午后,朝圣般跋涉在云雨之欢的殿堂

  窗外,尽是轻暖醉人的秋晔,融融的和煦,遗落在橘红的床,米白的墙,乳黄的窗帘和鲜橙的幔帐。烛火,香蜡,花朵处子般颤动的馥郁,鲜果淋淋又湿泽的芬芳,精油浓稠似琥珀的溢彩,香薰如蜜清甜的流光,熨帖着如水涨潮的钢琴碎音,两具圆柔曼妙身体玲珑轻悦地相拥冲撞,带着瑜伽安谧欢畅,仿佛是蜡笔涂抹出的色泽,又如追逐在深秋枫林谦逊温和的红海中,美得如此汹涌,美得叫人落泪。导演高尚素雅布置,筛去了一切污秽的淫靡味道,却悠扬得如若唱诗班中飘飞悠游的瑰奇歌咏,充满了原生的密宗那神圣玄妙意味

  女人自然得意杰作,她们最擅长的游戏是恋爱,艾尔维拉用掌控身体的大权呵护赞许地,巧布迷宫,领着埃洛,如胶似漆地探索漫游,爱得风雨兼程,说不尽的曲折迷离柳暗花明惊涛骇浪……塞维利亚,瓦尔帕莱索,马德里,加尔各答,巴黎……埃洛在掀起高潮欢乐乐章时,也完成了灵魂一次次跨越的旅行,他置身一处处从未到达的城市,长天,流云,灰色的鸽群,端详着异域的片片风情旖旎恍惚,又那么真切,如临仙境,独自一人也出神入化,看不够满目琳琅,瑶池琼台,奇妍异卉……埃洛的爱源于自然,源于初生的鸿蒙,是与天地精神独来往的,是连支配者艾尔维拉也无法望其项背的意境

  而艾尔维拉,这个如同果戈理所说的,轻盈得像气球一样,一离开男伴的手就会飞升至天堂的女子,确实纯净地倾泻着可卡因般叫人难以自拔,心旌摇曳,欲死欲仙的瘾,但又绝非招摇卖弄、只堪兜售色相的庸脂俗粉,绣花枕头。她正是塞林格口中懂得艺术的姑娘——爱,是她的博闻强识,是她的一技之长。她是伍尔芙英式的意识流,她是普拉斯的美利坚长诗,是弗理达的墨西哥油画,是杜普雷英伦范儿的大提琴曲,她是《红楼梦》中晴雯的女红、鸳鸯口令,是李清照落了梧桐的一阕宋词,是张爱玲苍凉颓败的靡丽小说,是陆小曼的昆曲,是林徽因散文,是蒋碧薇的小提琴,是孙多慈的水墨丹青,是赵飞燕的掌上舞,是王昭君的琵琶调,她还是卡米耶媲美罗丹的雕塑,是灰姑娘水晶鞋,是卡门口中衔着的那枝红玫瑰……艾尔维拉用小鸟依人的绕指柔,把埃洛送入奥林帕斯山巅,只一个微笑,就成了点燃熊熊烈火的诱人的引子……

  埃洛,不要向下看。

  漫步云端的自由

  埃洛握着艾尔维拉的手,想与子偕老般,他们踩着高跷,漫步云端,自由地拥吻,他们游于天堂,却因为背离了现实的土壤而注定了末尾的无疾而终。

  空阔的天,空阔的心,空阔的可以刮起大风的世界。

  埃洛怀抱着那棵青葱蓊郁的柏树在风中睡去,像是个酣眠的孩子,风摇得他左支右绌,无措得可爱,迸发着清秀怡人又堪怜的好闻的气味,吸纳所有的痴迷。

  漫步云端后,是坠落。

  且歌且行的红舞鞋

  “我不离开,你不留下。”

  艾尔维拉将要离开,而埃洛只能选择留下。

  爱是灵性所孕,本系至柔之物,没有理由要求它经得起“考验”。

  理性把我们拉回现实,任云端的虚妄缥缈被觅食的野鸦啄食殆尽。理性是羸弱的,它甚至无力唤起一次性冲动;理性又是那么极富侵略性,它甚至可以瘫痪掉人们全部的爱的本能。

  死亡不是僵硬的终结,而爱,也非生存的唯一缘由。

  埃洛与艾尔维拉在布伊诺斯艾利斯的天宇下爱过,仅如此,也已然足够。

  她是舞蹈的红鞋,踮起足尖,蹁跹跳跃,是她的美必然的延续,不由分说,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历史消失了,只有事件在纷扰;

  事件消失了,还有一种情调在萦绕。

  “你的一生中,永远都在说再见,但不要让它阻止你去爱。”

  于是,就让一切,这么绵亘下去吧。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四):香辣牛肉馅饺子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温暖的性爱电影,无关乎背叛、放肆、残忍……等等。

  也许很多男女在享受欢爱的时候,都不会有耐性去想如何把爱和性都变得那么美好。男人们往往辩解说:下次吧,二哥着急,受不了了!!

  女人或是生气,或是妥协……没有多一点点的交流,甚至没有调情,只机械的做着,然后睡去。或许电影里描述的有些过于夸张,但是男孩的对爱和性的认识,从懵懂到珍重,那份依依不舍,我不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叫这个名字,或许只是觉得很直白,为了吸引观众?

  不论怎样,还是要推荐一下,性也是美好的,只要用真心去对待。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五):上·下

  前记:代发好友马克思·杨同学评论文字.

  上·下

  马克思·杨/文

  关于影片《不要向下看》,在迎春与有庆的触动与鼓励下,我感觉应该从沉默中说点什么,即使这种说仍然带有无法言说的沉默,即使这种说会因为对影片的记忆差错产生混乱。

  影片的美会将人彻底地吸入影片,吸入影片所展现的世界与在时间中流动的画面之间那个既虚幻又真实的所在。屏幕彻底黑暗,虚幻与真实各归其位,我犹如经历了一场优雅的欢爱,筋疲力尽。带有渗透肌肤的淡淡的愉悦。这是我与影片的交合。

  于是,我与影片,男主人公埃洛与女主人公塞尔维拉,彼此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埃洛是一个生存在世俗社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穿着比萨饼大模型,在街边向人们宣传商品;同时,他生活在实在世界与神秘冥世的边界,蹬着三轮小车,给墓地送去一块块碑石,给一个个逝去的灵魂安置一个家。那条笔直幽长的街道边,一堵高且长的墙壁前,排列整齐地坐着一个个身着黑衣的人,他们不断重复地用胳膊在空中挥舞着,仿佛在擦拭着什么。他们是亡灵,另一个世界的孤独者。埃洛每天骑车经过,看着他们。阳光总是洒满了整条道路。

  父亲的死让他成为夜里梦中的游人,探索着自身潜意识的范围。掉进塞尔维拉的房间,他发现了另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身体赤裸,相互靠近,弥漫着芬芳;在那个世界,他理解了父亲没能实现的爱情--父亲烧着曾经的情书,信中的词语在男女的低声呢喃中相互交织,伴着纸灰在空中飞舞。时间,爱情,我们,心碎的唯美感,谁能分清这些?只有词语。

  巴斯特·基顿,作为埃洛的镜像映照着他的生活。他以自己的方式做着世俗世界的小丑:踩着数米的高跷,从上面审视着匆忙而过的人流,静静地,看着静默中的墓地,一个个墓碑竖立着,不同的年代、日期,遭遇不同的事件,他们隐去。每个人都是一个沉重的秘密。因为俗世中,人只能做一个小丑。只不过有些小丑沉溺于世,有些小丑自我放逐。埃洛属于后者。他时常踩着高跷在墓地边默默地拥抱着高高的树。

  自我放逐也是一种探险。探寻生命的幽暗混沌。埃洛教塞尔维拉踩高跷,两个人神物一般行走,他们异陌了世界、身体,也异陌了我们的视觉。镜头在淡淡的雾气中缓缓地上升,抵达他们相互爱抚的对视。他们亲吻。流云在身边变幻,澄明的空。柔光笼罩的房间里,他们赤身裸体,彼此进入,相互引导。一次次的高潮体验,两个生命世界完全打开,融合。埃洛在精神中经历了塞尔维拉去过的所有地方。或许,这就是生命世界的真正含义。

  迭化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生命的连通。从一个生命世界到另一个生命世界,从一种情绪到另一种情绪,生命在孤独的幻化中完成着交流。

  作为肉体存在的我,为情欲所缠绕。面对赤裸的美体画面与交欢场景画面,我平静如水;然而在影片的神秘世界,我极乐狂喜。

  艺术必然关于死亡、残忍、暴力、极致、荒谬,必然关乎情欲在死亡、残忍、暴力、极致、荒谬中的形而上学之途。上下的分界正在于此。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六):观《不要向下看》有感

  电影《不要向下看》,又名《精油与肌肤》,这部阿根廷片,荣获了第3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拉丁电影奖、2008年拉丁美洲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文艺片与情色片,有时,只是一念之隔。若你内心欲念丛生,那阅进眼眸内的性与爱,便是情色。若你内心静如止水,映入脑海的欲望画面,便是生死般寻常的唯美意境。

  一部只有80分钟左右的电影,你或许会在全神贯注间,灵魂飞离肉身,只留得躯体本能的回应,莫羞言,一切纯粹,亦如天生。

  英俊内敛的男主角,踩着高跷,涂抹着苹果腮红,扮演着诡异的小丑,在街道上孤独地派发着传单。亦或是,把自己盛装进一个巨大的辣椒牛肉馅儿的饺子公仔里,与其他饺子们,穿梭在车水马龙的斑马线上,跳着滑稽的舞蹈,却过着平庸且寡淡的生活。

  挚爱父亲的死去,让男主角患上了梦游症。某个夜晚,他跌落进女巫孙女的天窗内,摔在了女主角的床上。至此,迷幻而炫目的性爱科教片便冗长地展开了。古老的精油,涂抹在肌肤上,让男主角在一次次的高潮中产生了迅游世界的幻觉。这些视觉片段,乏味却充满奇幻色彩。

  男主角可以看见亡灵们,在每个日落时分,鬼魂们穿着得体地坐着高墙旁,做着古怪的手势,像是在掐指算着宿命。男主角每日骑着车,派送着与死亡相关的墓碑或是天使石雕。依我看来,男主角所心厌的无味人生,竟是如此静谧美好。

  父亲虽离去,但时常出现在男主角的视野内,那样别致的陪伴,至始至终都让人浅露微笑。影片的节奏极其缓慢,但却不让人厌倦。导演把控着全片的唯美基调,在黑色小幽默与文艺小词调中,轻抚着观影者的内心,梳理我们所曾困惑的迷茫。

  成熟而性感的女主角,在带给年轻男主角无尽欢愉的同时,不断反复地训练着他,直至他成为最出色的的情人。那种女王式的掌控,并不是我喜爱的。言语太多,反倒失去了画面之美。或许,这就是导演的意图,排解无聊生活的性爱,当灌注了太多语言和说教时,便成了乏味无趣的代言品。

  很喜欢影片最后男主角的内心发问,为什么死亡散发着花香,而初生的生命,却带着屎尿味。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更多是心境的宁和。影片编剧兼导演——艾里西欧.苏比耶拉,似乎一直在表露着他对死亡的深度迷恋,亦或是对生命的另类诠释。男主角家做的生意,便是与死亡相连的墓地雕刻生意。男主角父亲与金属店老板娘的婚外情,唯美浪漫,轰烈而让人感伤,尤其是他在焚尽情书的那个片段,悲壮的酸涩,唯有死亡,方可解脱。

  忧郁而腼腆的夜游症少年,在被尤物般的女巫孙女,驯化成完美情人后,他终于告别了夜游症。而当小女巫要离去时,忧伤的少年重又套上了滑稽可笑的巨大饺子,去为小女巫送行。他是不愿面对镜中的悲伤,还是不愿爱人望见自己内心的彷徨与不舍?灰色的结局,在阳光明媚的街巷中,混淆着我们的判断。

  我最喜欢的小片段,便是少年自制了一个十几英尺高的高跷,他踩着这吓坏了他母亲的高跷,站在似乎要耸入云霄的墓地柏树旁,长久地环抱着树丫,安祥地睡了过去。那一天,他觉知自己就是一棵树。如此伤感无助的少年,像极了曾经年少时的我。敏感而心思细腻,万物众生皆有触摸的到的生命,即便它生长在离死亡最近的墓地旁。

  我记住了那个古老的秘方,里面有蜜、茉莉、香子兰,莳萝,香橙花,麝香精油,来自格拉纳达的三声圣女的叹息,和几朵柔软的八月云彩,以及洒着一些悲伤的花瓣的草莓冰淇淋。

  死去的父亲说:你的一生中永远都在说再见,但不要让它阻止你去爱。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七):【不要向下看】:再见吧,我流浪的红舞鞋

  潮湿的流岚缄默地袅娜缱绻,是依依缠绕于这座布伊诺斯艾利斯小镇的羞赧的薄雾,极细,极凉,静谧,寂寥,吐纳着乳白的鼻息,沁出若即若离的丝滑情谊。曦光幽微,悄然漏下大片安详的稠稠黄晕,呵抚着陈黄的倦怠落叶,铺就一路无法洞悉的深婉,轻轻吮嗅,如若是木质抽屉里压着的一封旧时的棕褐色牛皮信笺,装满了老去的童话与明灭的影像,一点点斑驳,褪色,稀释了溜走的年华味道,尘籽窸窣地飏,尽数散逸着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昏昧。

  被誉为“南美巴黎”的布伊诺斯艾利斯,仿佛隐匿在世界暴风骤雨的喧嚷身后,扼止住所有的不安于室,躲藏着烦嚣的滋扰,隔绝一般,在尽头处自生自灭,冷暖自知。它最澎湃的跌宕起伏,不过【春光乍泄】中喷薄回旋着悲喜参半的大瀑布,呼啸,嘶嚎,但投射在逼仄的小屋内绰绰的灯影上,映照的,也只是两个香港男人秘而不宣的纠结心事。摒弃了是是非非烟熏火燎的纷繁,万籁俱寂时,埃洛的朗润的苍白氤氲弥漫,为这片缭绕着魔幻现实主义辉煌的地域抖落了一身的尘埃——【不要向下看】规避了当下情色电影中波诡云谲乌烟瘴气的欲孽翻滚,在我们这个伟大与传奇早已谢幕的时代,镌刻上了死亡的素净同爱的欢欣的图腾刺青,纯粹得像一围清亮湛蓝的山湖,涟漪凫水,点滴在心头。

  马尔克斯式的孤独

  “无论在何处,每当社会认为生命无足轻重时,须由爱神来恢复被死神打破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平衡。”安德烈·布勒东机巧的哲理诗竟如先知一般,一语道破了影片全部分分合合的穿凿。那些宛若巴洛克式画卷的石雕,椭圆的穹窿,散落于城市广场、园林中翠绿的草坪旁的墓碑,肃穆地辐射着死亡落寞空虚的光彩,也神祗般焕发着莫名的浪漫味道。父亲的离世凝固了埃洛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像一具静止的浮魂,亦步亦趋行止穿梭在小镇上,无谓而麻木地做着流动的广告牌。“存在”对于埃洛,成了一种低迷又困惑的简单重复,乏善可陈——他端倪着倏忽而至的梅雨和铺天盖地的灰色调,忿然的无言,恹恹的阴翳,是死亡冷冰冰的触碰。

  埃洛知道,死神弯弯的镰刀割下,强掠夺走的,绝不仅仅只是肉身的衰亡与枯竭,父亲在悠悠岁月中漫长浇铸出字字珠玑的情书,深锁着绚烂的挚爱,封存着弥足珍贵的眷恋,那么多那么美好的心事低吟,统统付之一炬,余烬尚苟延残喘,星火迸溅,却无法再让爱情复燃。父亲始终未能与最爱的人相守,淡淡遗憾在埃洛心中汪洋恣肆,重新来过原来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把戏——死亡不会对爱情宽恕,它只是奔赴生命长途终点的旅程中一场无来由亦无结局的意外。

  爱情是这世界一张粉饰过火的假面,而死亡却将它卸下,让它坦然无蔽地暴露在眼前,氧化,侵蚀,腐朽,湮没。

  寻觅不到生活的皈依,埃洛孤独着。他踩着高跷,把心托付给遥远的云端,丈许的距离,天堂里的荣辱兴衰,酝酿着他的沉思,抛弃破败的现实桎梏,无奈地贪享着马尔克斯式的一个人的精彩。

  放浪形骸的想象

  埃洛俯视而来的鸟瞰所投下的悲悯,被现实的大气摩擦生热,恶毒地焚化,锒铛摔碎在冷清疏落的地面,被诅咒般死无全尸。只是温驯的埃洛还不知道,爱神早已于天的另一端遣来了扭转生死的折翼天使,注定般,在命运的罅隙中等待与他一夕露水般的擦肩而过。

  公墓墙角洒着落日余晖的一排,正襟危坐着逝去的魂灵,沐浴夕照,专注,凝神,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着相同的手势,一唱三叹,喑哑地讽诵着埃洛未曾解开的心结——他翘首父亲顾盼的回望,他只是不愿直面凄然的死亡。但生活不过一枚握在手中的万花筒,或许这一转花色寻常,但谁能预料下一转是否会幻惑出可喜可泣的辉光?

  夜,蜕尽了白日忙忙碌碌的骚动,伏着蟋蟀刮喇爽脆的长鸣,不动声色地孵化着这场会当凌绝顶的别恋。

  埃洛向黑夜慷慨倾吐着,梦游成了他细诉忧郁的挣脱,不再有思念的囹圄和对爱深重的疑窦。当然,惊心的缘分是天定的,但执行者策划者却是只让埃洛迂回于天台的导演——艾尔维拉像一叶刚择下的百合瓣,饱满,鲜嫩,随性裹着碎花的雪纺纱连衣裙,款款地慵懒卧在一张双人床上,香盈盈地散发着绵软而危险的人间春色。没人知道这个女巫般的女子为何在夜半大开着天窗,让月色贪婪漏溢着兴奋又惶恐的柔光,如同默默等待一个翩若惊鸿的邂逅冒失又可爱的闯入。

  于是梦游的埃洛从天而降,灵魂像是受到了电击,被月亮从躯壳里释放出来,又像陨落的流星闪烁,还未来得及脱下华丽璀璨的炫目霓裳,已划过了最完美的弧度。

  艾尔维拉,才是埃洛真正的梦。

  耽于冥思的激情

  生命由微蹙过渡至舒展,艾尔维拉牵起埃洛的手,在每个迷人的午后,朝圣般跋涉在云雨之欢的殿堂。

  窗外,尽是轻暖醉人的秋晔,融融的和煦,遗落在橘红的床,米白的墙,乳黄的窗帘和鲜橙的幔帐。烛火,香蜡,花朵处子般颤动的馥郁,鲜果淋淋又湿泽的芬芳,精油浓稠似琥珀的溢彩,香薰如蜜清甜的流光,熨帖着如水涨潮的钢琴碎音,两具圆柔曼妙的身体玲珑轻悦地相拥冲撞,带着瑜伽的安谧与欢畅,仿佛是蜡笔涂抹出的色泽,又如追逐在深秋枫林谦逊温和的红海中,美得如此汹涌,美得叫人落泪。导演高尚又素雅的布置,筛去了一切污秽的淫靡味道,却悠扬得如若唱诗班中飘飞悠游的瑰奇歌咏,充满了原生的密宗那神圣又玄妙的意味。

  女人是自然最得意的杰作,她们最擅长的游戏是恋爱,艾尔维拉用掌控身体的大权,呵护又赞许地,巧布迷宫,领着埃洛,如胶似漆地探索漫游,爱得风雨兼程,说不尽的曲折迷离,柳暗花明,惊涛骇浪……塞维利亚,瓦尔帕莱索,马德里,加尔各答,巴黎……埃洛在掀起高潮欢乐的乐章时,也完成了灵魂一次次跨越的旅行,他置身一处处从未到达的城市,长天,流云,灰色的鸽群,端详着异域的片片风情,旖旎,恍惚,又那么真切,如临仙境,独自一人也出神入化,看不够的满目琳琅,瑶池琼台,奇妍异卉……埃洛的爱源于自然,源于初生的鸿蒙,是与天地精神独来往的,是连支配者艾尔维拉也无法望其项背的意境。

  而艾尔维拉,这个如同果戈理所说的,轻盈得像气球一样,一离开男伴的手就会飞升至天堂的女子,确实纯净地倾泻着可卡因般叫人难以自拔,心旌摇曳,欲死欲仙的瘾,但又绝非招摇卖弄、只堪兜售色相的庸脂俗粉,绣花枕头。她正是塞林格口中懂得艺术的姑娘——爱,是她的博闻强识,是她的一技之长。她是伍尔芙英式的意识流,她是普拉斯的美利坚长诗,是弗理达的墨西哥油画,是杜普雷英伦范儿的大提琴曲,她是《红楼梦》中晴雯的女红、鸳鸯的口令,是李清照落了梧桐的一阕宋词,是张爱玲苍凉颓败的靡丽小说,是陆小曼的昆曲,是林徽因的散文,是蒋碧薇的小提琴,是孙多慈的水墨丹青,是赵飞燕的掌上舞,是王昭君的琵琶调,她还是卡米耶媲美罗丹的雕塑,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是卡门口中衔着的那枝红玫瑰……艾尔维拉用小鸟依人的绕指柔,把埃洛送入奥林帕斯山巅,只一个微笑,就成了点燃熊熊烈火的诱人的引子……

  埃洛,不要向下看。

  漫步云端的自由

  埃洛握着艾尔维拉的手,想与子偕老般,他们踩着高跷,漫步云端,自由地拥吻,他们游于天堂,却因为背离了现实的土壤而注定了末尾的无疾而终。

  空阔的天,空阔的心,空阔的可以刮起大风的世界。

  埃洛怀抱着那棵青葱蓊郁的柏树在风中睡去,像是个酣眠的孩子,风摇得他左支右绌,无措得可爱,迸发着清秀怡人又堪怜的好闻的气味,吸纳所有的痴迷。

  漫步云端后,是坠落。

  且歌且行的红舞鞋

  “我不离开,你不留下。”

  艾尔维拉将要离开,而埃洛只能选择留下。

  爱是灵性所孕,本系至柔之物,没有理由要求它经得起“考验”。

  理性把我们拉回现实,任云端的虚妄缥缈被觅食的野鸦啄食殆尽。理性是羸弱的,它甚至无力唤起一次性冲动;理性又是那么极富侵略性,它甚至可以瘫痪掉人们全部的爱的本能。

  死亡不是僵硬的终结,而爱,也非生存的唯一缘由。

  埃洛与艾尔维拉在布伊诺斯艾利斯的天宇下爱过,仅如此,也已然足够。

  她是舞蹈的红鞋,踮起足尖,蹁跹跳跃,是她的美必然的延续,不由分说,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历史消失了,只有事件在纷扰;

  事件消失了,还有一种情调在萦绕。

  “你的一生中,永远都在说再见,但不要让它阻止你去爱。”

  于是,就让一切,这么绵亘下去吧。

  《不要向下看》观后感(八):不是生活

  “电影,并不是因为它是生活,而是因为它是奇迹,是各种偶然因素的中介。”超现实主义者皮埃尔·纳维尔如是说。确实,我们看电影也不是先想从中看见生活,我们需要的也只是奇迹。阿根廷电影《不要向下看》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奇迹。

  很多时候我们被平静而绝望的日常生活挟裹着匆匆前行,直到某天死亡的时刻来临,我们以消灭身体的代价摆脱了这种庸常状态。但在等待这一时刻到来的那些日子里,死亡的阴影始终乌云般笼罩着我们,让我们日益陷入某种虚无和绝望的深渊。

  但总有些偶然的创伤性事件忽如起来,翻转那些庸常和绝望编织的幸福生活的图景,使我们看到其美丽背后的杂乱无章,为我们真正地跃入世界提供跳板。对于少年埃洛来说,他深爱的父亲的死亡就是这样的一个跳板。在此之前,通过阅读父亲的那些美丽的情书,其实已经使他看到了希望,即人可以通过爱情实现超越。但父亲的死打破了这一幻想,因为父亲至死都没有跟所爱的人在一起。

  父亲的死亡使得埃洛患上梦游症,在幻觉看见父亲的形象,在大街上看到已经死去的人成排地坐在墙根下,沉默不语。这种在大街上的日常遭遇和梦中的“夜常”遭遇是超现实主义喜欢的题材。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奇迹,问题在于如何使奇迹显现出来。他们彻夜闲逛,拿着伦敦的地图在巴黎按图索骥,把无辜的陌生人引导歧路上。总之,艳遇,或者说奇迹是他们唯一目的。和美女的一瞥之恋,和美景的不期而遇,和戏剧性场景的邂逅,都会令他们狂喜不已。

  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少年埃洛,干着一份卑微的工作,或者套着公仔在大街小巷行走,或者其着人力三轮车去送墓碑,唯一的乐趣就是化装成小丑模样踩着高跷在街上闲逛。一个踩着四米高的高跷的人看见的世界和我们这些每一步都踩在地上的人看见的肯定是不一样,但具体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就如我们不知道踩着高跷在云端接吻的感觉一样。

  患上梦游的埃洛,某次意外地跌进了正开着屋顶的窗户看月亮的塞尔维拉的房间。从此以后,在成熟美女塞尔维拉的引导下,埃洛经历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性爱之旅,他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从不解风情的懵懂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情人,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好的情人。他每次高潮来临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到了别的地方。纯洁的性爱成了他超越平庸的桥梁,他在一次次的高潮中体验着这个世界。伦敦、巴黎、巴塞罗那、威尼斯,这个世界随着他的性爱之旅在他的眼前依次展开,这种超现实主义体验使他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也治好了他的梦游症。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经很完美了,性的本能,或者说生的本能已经遏制了死的本能,爱情也抵御了对死亡的恐惧。

  但如上面所说,某些创伤性事件总会不期而至,使人去寻找新的超越。塞尔维拉无意中看见了小时候的衣服,回忆起童年时期父母的离去。某种死亡的恐惧和阴影从此挥之不去,埃罗的美好生活也就到了头。因为塞尔维拉决定离开,去寻找某种可以摆脱死亡阴影的东西。也许人生大抵如此,呼唤人的与被人呼唤的,总是很少能互相呼应。

  马克思说:“改变世界”。兰波说:“改变生活”。安德烈·布勒东说,这两句口号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东西。似乎在超现实主义看来,日常生活中奇迹的存在首先要打破各种理性主义心灵官僚统治系统,把人的心灵和情感从被异化的意识中解放出来。也许此片的名字《不要向下看》是说,当我们踩着高跷在云端的时候,犹如片中那个踩着高跷抱着树的少年,踩着高跷在云端接吻,这时候世俗的世界被他抛诸脑后,满眼所见惟有安静的树,变化的云,美丽的女人,也许这一切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