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扎马》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扎马》影评10篇

2018-07-19 02: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扎马》影评10篇

  《扎马》是一部由卢奎西亚·马特尔执导,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 / 洛拉·杜埃尼亚斯 / 马修斯·纳克加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扎马》影评(一):电影《扎马》娓娓道来的“殖民者”,刻骨铭心的“自由

  《扎马》是由卢奎西亚·马特尔执导,丹尼尔·吉梅内斯·卡乔、劳拉·杜纳丝主演的剧情片。

  扎马(丹尼尔·吉梅内斯·卡乔饰),一个出生于南美的西班牙军官天天熬着、盼着一封调令,将他调到萨尔塔的莱尔马,去和家人团聚。他是地方法官,掌握着殖民地人民的“生杀大权”。但上面还有很多比他大的官员。所以他的工作也受到很多限制。一封调令,如果领导想放行,很快的事情。反之,困你一辈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除去家庭缘故,扎马想调离的原因还有很多。他忍受不了殖民地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恶劣,疟疾横行,当抢劫犯成为了一项快速养家糊口的工作。不经意出现的断手、废腿、割掉的耳朵……有些血腥,更多的是震惊。

  徒劳的等待,冒险的任务失去双臂卑微的自由。电影给人带来的最大感觉就是焦灼。焦灼的等待国王的调令,焦灼的享受难得的海边小憩,焦灼的提审奴隶犯人,焦灼的去冒险,焦灼的体会用差点失去生命换来的“自由”!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讽刺意味荒诞喜剧

  文:原创, 图:网络侵删。

  《扎马》影评(二):谁害怕维库尼亚·波尔图?

  马尔克斯笔下有一位上校,他数十年驻守在拉美的殖民地,等待着一笔根本不会到来的退休金,并准备着一次几乎无胜算的斗鸡比赛,56年来,他所做的一切只有等待。

没人给他写信的将军

  《扎马》看上去与此不无关系,但是,马尔克斯对这位上校的描述是“不放弃尊严的”,这也许是影片中那位名为费尔南德斯的抄写员所创作内容,我们大可将他看作“拉美文学”的象征。但是,我们无法对驻守着的扎马大谈特谈“尊严”与“非尊严”,由于缺乏一个“典型事例”能够突出这个“典型人物”,他没有能够相依为命妻子,只有与他生下孩子情人,甚至没有一个机会,能够被给予一个“变卖家产”的动机,因此就不会有他的“拒绝变卖”而凸显其尊严。

  他只是一台机器,一台不断进行着发送与接收的机器,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死气沉沉的“常态化”事件序列,例如主持法庭,批准哑女Malumba的婚事,以及迎接新总督的调任,甚至,在某些极其日常的事件中,“发送者”皆已被内化,这是一台自我运作、自我重复的机器。

  (一)囚禁于空间的人

  观众与扎马将军共享着时间的不可忍受,延迟的叙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时间,这种“延迟”很大程度上通过画面的疏离与静观。如同安东尼奥尼用空间囚禁人物,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同样使用了一个拘禁性质的空间,它看似开放自然实际上是封闭的,但《扎马》不同于安东尼奥尼令所有人粘滞其中的现代主义城市空间,在这个看似原始历史剧里并不缺乏“流动”的意象,原总督可以被调任回西班牙,新任总督可以进入,即使是与扎马发生口角的“治安法官助理”——文森特·普列托也可以离开,所有人都来去自如,除却被囚禁的“行政长官”扎马。

对于扎马,海边不是出口,而是边界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全景:扎马站在海岸,凝视着大海,稍后,它会以不同角度再次出现在银幕上,这里不是出口,而是边界。

  这听起来如同福柯“全景敞视监狱”构想,“敞视”这个概念在《扎马》看似被淡化,我们无法看见是什么监视着他,但他确实是被什么东西缠绕着,无法离开。

不可化约的异质空间,维库尼亚·波尔图的幽魂

  这个监狱甚至并非处在一个完全已知的空间,它依然留存着一个异质的可怖身份,在飞地之内,一切可能是经验的,而在“他者”中,存在魔幻的不可化约之物,随时也都会有人突然死去,这是空间的黑洞,以及维库尼亚·波尔图的游魂,稍后,他将再次在文章中出现。

  (二)东南亚的驯象者,两个莱尔马

  扎马将军请求调任的不是宗主国西班牙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阿根廷的另一个小城莱尔马,据说,他的家人居住于此。

  但这个愿望永远不能实现,而真正意义上的“莱尔马”镇或许与这里同质,即使他被调往,他在莱尔马所应对的,依然是重复着他在这里的发送与接收,“家庭”对于他处境改变亦是微乎其微

  至于莱尔马,所有与这里的异质均来源想象层面,扎马将军想象着它的不同,它是弗洛伊德所谓“驱力”的客体,“驱力”意味着永远无法成其所是,它朝向某个客体运动,却永远无法闭合,如同东南亚的驯象者将一串香蕉吊在它的面前,大象越是向前,越是无法达到,假设它的颈部再伸长一点点,就可以达到,但它无法意识到这些,颈部也无法再伸长一丁点,大象的意识和身体所不能及的区域构成了它的自身边界。

  由于大象的自身边界以及那一串想象意义上的香蕉,它不得不向前走下去,任由驯象人的操控,也是想象意义上的莱尔马,保证了扎马将军的停留。

  欲望生产性与无法闭合,这是生命得以延续前提,也是消费社会商业广告存在的根本。 回到那个经典的画面,当扎马凝视海面时,这个行为被赋予了一种神性的祈祷,那一封信,以及到来的船只富有形而上的“拯救”意义,这些延展至发出调任信的主体——西班牙王室,距阿根廷相隔甚远的宗主国,它承担了一个沉默的“上帝角色,也可能,是前一章提及的“全景监狱”中“敞视”的主体。

扎马即是信徒,也是受难者

  如此来看,在美洲大陆,《扎马》回到了中世纪权力构造,扎马具有信徒—受难者的二重身份,西班牙王室是在场而未显现的“上帝”,那么殖民地总督,即是个体通往上帝之间的政治阻碍——教皇,阻碍着通往“拯救”的通路,而“拯救”本身似乎并不是真正存在。

  所以,在影片中,很少能看到移动镜头,定镜不仅是不可忍受的时间,同样是庄重神圣的象征,如同中世纪时期绘画,即使是扎马鲜红的军官服,都已经褪色。

  (三)谁害怕维库尼亚·波尔图?——政治的分类

  《扎马》倾向于一种特殊的体认:并不是对宗主国的体认,而是关于扎马个人——某种虚化的身份认同悖论的体认。

  这种景深镜头在影片中数见不鲜,扎马是叙事的主体,所以摄影机被放在了他的一边,并将原住民置于后景,甚至在构图中采用人为的视线分割,或许,这样的构图不是政治性的或种族偏见性质的,但是,它明确地揭示出其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

  他的身份为西班牙裔,却生于阿根廷,之于双方都存在着相当意义上的距离,这是拉美作为一个第三国家对于自身认同的悖论在个体之上的投射,一个传统—西方世界之间的拉锯战,如果这个故事被放置在当下,那么将无法抗拒“现代性之于个体的异化”这种粗暴的普世化解读,所以,它不得不溯回殖民史的源头,就像弗洛伊德主义者主张回归早年时期寻找病灶。

  扎马生来被放逐,而不是主动的“殖民”行为,所有关于他的传说比他本人走得更远,他从“他者”的讲述中构成自己

  在“奥尔连托人(东方人)”的叙述中,他是“无需拔剑即可伸张正义的”、“不会隐藏他的义务的”“行政长官”,在这一幕中,一个反打镜头揭示了扎马的反映,如同等待“被本质化”的焦急以及对镜中我的沉溺。

一个反应镜头,扎马在凝视着什么?

  “行政长官”是一种身份,无法逃避的身份,他虽然没有殖民者的威严,但也不能像文森特·普列托一样轻易地被调任,从这种意义上,他又类似与他有隔阂的原住民,被框定在这块土地上自我重复,这是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第三国家”特质

被俘获的扎马,俘获者当然是“维库尼亚·波尔图”

  而维库尼亚·波尔图则是另外一种,他可以是任何姓名,因为其姓名与其所指是随机组合的,甚至没有隐喻,他提醒我们存在着秩序之外的危险而不可化约之物,并将它们所有归化入这一符号之下。

  当破衣烂衫的扎马持刀走向所谓“维库尼亚·波尔图”时,出现了罕见地出现了一个近景跟拍,维库尼亚,或者说捉拿维库尼亚是被影片延迟的最终叙事,它依然属于发送—接受,只是在叙事中加入了助动者与逆动者。

  这个姓名政治性地为扎马赋予了“行动”的意义,政治是一种权力的分类学,或是命名学,在意识形态中,一个威胁性的“他们”的存在相当重要,因为没有比这再好的方式来确立,理解“我们”的概念,“他们”是一个垃圾桶,吞住认知上和想象意义上的黑洞。

  维库尼亚·波尔图不可能抓住,相传他已经被处决,新任总督身上佩戴的耳朵即是最好的证物,也有人说他还活着,所以不得不发动扎马一行人去追击,但他不可能被抓住,所谓“维库尼亚·波尔图”只存在于理念之中,一切可见之人皆为此理念的拟像。

翠绿的色调与扎马的处境

  结尾,移动镜头再次出现,摄影机缓缓前推,雨林明亮的翠绿色调与扎马将军被割掉双手奄奄一息的处境形成反差,它迫使观众回到影片开始之前,重新审视那个关于鱼的寓言,看清扎马的所作所为真正带领他走向的是什么,“活着”这扇门本身是敞开的,而现在,死神即将把它关上。

  参考文献

  加西亚·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陶玉平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5月第1版

  aul Schrader :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De Capo Press,1988-8-22

  斯拉沃热·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尉光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扎马》影评(三):丰饶之地上的“丧家之犬

  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几次想要拖进度条,最终还是没有动手。但过了一段时间,反而时时想起里面的情节,愈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些意思的。

  说“丧家之犬”,按常理说被殖民的土著才应该被冠以这个称谓,当然在电影中也确实是这样,欧洲殖民者把土著人当做奴隶,可以随意殴打,令其劳作。但是电影导演并没有执意让观众在奴隶们身上寻找太多的共情,反而是主角“治安长官”扎马落得个十分悲惨境地

  贯穿扎马这一段故事贴切形容词就是“丧”。主角这个演员胡子拉碴,眼皮耷拉,颓态跃于脸上再明显不过。影片片名ZAMA字幕出现之前就有两个情节,一是主角偷看土著女人洗澡被发现,被追得狼狈不堪。二是工作中审问土著犯人,结果犯人没开口就死了。从一开始起,主角就不断失败。但他不是冲锋陷阵式的失败,没有什么《荒野猎人》等等讲殖民地电影里的欧洲骑士大战印第安野人,而是失败在日常琐事之中。喜欢房东女儿侮辱,看着强盗从自己面前跑过。想帮外地来的商人生意,结果商人得病死了。去找和自己暧昧不清的财政部长夫人,发现在和别人调情。得不到国王调令,不但被总督骂个狗血喷头,还一直受总督蒙骗。自己住的地方也没有了,真正“丧家”,搬到一家破烂旅店老板娘还是个装神弄鬼的神婆,后来又被自己的私生子的母亲冷眼相向。尾声终于想要过把瘾,搞个大新闻让国王认识一下自己,踏上了抓捕传说中的强盗头子维库尼亚·波尔图的旅程,结果还被野生土著抓去玩弄一番,又被强盗头子砍去了双手。纵观扎马的殖民生涯,可谓无依无靠无亲无故,无所指望,最后还是自己光屁股的私生子救了自己,真是“好像一条狗唉”。

  所有的情节,导演都压得很慢,很多固定位置的长镜头,非常沉闷,正如同扎马闷葫芦一样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在强化扎马失败的生活。想要回欧洲结果却只能在南美疲于应对差点送命,对于这些殖民和被殖民普通人来说,殖民地的生活都是一场双输。故事妙就妙在这种胜利者失败者之间的反差设置,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小船推着水藻前进的镜头美不胜收,南美真是丰饶之地风光无限,也想躺在这样一艘船里虚而遨游,不过当然不能像主角一样,而是要四肢健在。。。

  《扎马》影评(四):殖民者的失败,官僚体制,与殖民他者

  整理一下观影笔记和网路影评。

  在 Antonio di Benedetto 的同名小说中,扎马是效忠于西班牙帝国的一位地方法官,任职于巴拉圭,希望被调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妻儿团聚;于是他向上级提出调职申请,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等待。而在电影中,扎马的愿望被改成了萨尔塔的一座小镇莱尔马。

  失败者形象

  虽然扎马任职地方法官,却受到层级制官僚主义的桎梏,殖民主义残害的不仅是被殖民者,还是为其体制服务的、看似手中掌握强权的殖民官员。马特尔在《电影评论》访谈中,提到她对男主角的失败是认同的,因为失败的经历容易被理解、引起共鸣,她更喜欢瑕疵、无力的角色,因为这种角色比英雄还更有人性,而且他们通常都是好人——好人是最能打动人的。

  对于这位失败的殖民者形象的理解与认同,《纽约时报》作者 Manohla Dargis 是这样评价的:一般被认为是骇人(monstrous)的殖民者形象,必须通过人性化(humanized)之后才能被观众了解,殖民者虽然残忍,但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导演还提到,(在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 中)女性世界充斥着失败,所以她就把失败带到男性世界中:扎马渴求男权文化中,在事业、家庭上的双赢,但他最后却被迫接受失败,以及这种失败所带来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毁灭,最终却导致他失去双臂,这他妈是对自由的惩罚?)。

  失败缘由:官僚体制、身份危机

  扎马的调职申请显然被地方行政长官坑惨了,他却无法僭越这些层级,你一辈子累死累活为这个僵固的体制卖命,但当你有求于它时,它却用千钧的文书压得你喘不过气,用高高挂起的上级来扼杀你卑微的请求;这才有片头鱼在水中大口呼吸的特写,配上扎马的画外自述,他就是被困在水里、永远到不了陆地的鱼。

  导演认为,扎马对自己当前生活、工作状态的不满,来源于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存疑:作为阿根廷殖民官员(americano),却丝毫不以此为荣,反而时刻渴求着欧洲人「尊贵」的身份,否则这场漫长的等待也不至于如此难熬。导演提到了至今仍遍及阿根廷的身份认同与种族歧视问题:虽然阿根廷取得独立已有两百年历史,但依然存在严重的土地争纷,阿根廷人永远解决不了土地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认同阿根廷落后的本土社群是他们自己领土、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向往白色的一切,中上层阶级、移民后代、甚至连天上飘的雪,都代表着来自欧洲、高尚典雅的白,所以阿根廷人觉得自己生错了时代。这时,我们大概就能理解片中 Luciana 所说的那句话了:欧洲,是那些从未身处过欧洲的人,才有资格「怀念」的。

  殖民地的荒蛮与他者形象

  殖民地环境危机四伏:旅馆简陋、甚至破败,疟疾横行,酷热难当,丛林中潜伏着蒙面劫匪、用油彩涂满全身的食尸鬼、还有一位家喻户晓、却生死不明的传奇强盗 Bicuña Porto。

  片中出现过残废的腿、被斩断的手、被割掉的耳朵、不能说话的舌头等,一一呈现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遭受的殖民、开发所带来的伤害,导演称,她已经记不清这些是小说里的情节、还是她自己创造出来的,就权当是她创作的吧——这是一种有动机的创造:当你读小说、进入一个充满荒蛮、毫无理智的世界时,你就会被感染,平常在你的理智下根本不会出现的疯狂想法,这时候就会统统涌现出来。

  片中的种族他者也都是被禁声的:从片头开始,扎马信步于海滩,躺下来听着山丘下泥浴的当地女人们谈笑,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却被女人指控为偷窥癖,手握权力的他狠狠请女人吃了一巴掌;紧接着在扎马审问奴隶犯人的场景中,犯人无法辩白、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他的罪行;Luciana 家的女仆有舌头、却不敢吭声,男仆则只知道扇风与干瞪眼。

  其余关注点

  1、人物的静态造型、身体构图,让我想到《石榴的颜色》; 2、导演对画外空间、画外音的使用可谓出神入化; 3、赞扬音效师 Guido Berenblum;

  资料

  《纽约时报》Review: A Cinematic Marvel, ‘Zama’ Brilliantly Tackles Colonialism in the New World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12/movies/review-zama-lucrecia-martel.html 《电影评论》Interview: Lucrecia Martel 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lucrecia-martel/

  前几天因为同学提起,看了预告片之后被画面造型、配乐、羊驼给深深吸引,就跑去看了。打算抽空读原著。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 Lucrecia Martel,现在滚去补前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扎马》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