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客聂隐娘》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刺客聂隐娘》的观后感10篇

2018-08-03 03:32:1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客聂隐娘》的观后感10篇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舒淇 / 张震 / 周韵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武侠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一):一些感想

  1.故事简单,并不是重点自然元素才是最大的主角。后半段,几个蒙太奇的镜头,可以验证这样的说法顺序是“晨间流动雾霭湖面上急驰而去的飞鸟—冒着青烟屋顶—烧着通红的炭木—费力升火的人”,人放在最后,并不是因为人物重要,而是他委身于环境里。通篇总结下来,主角表现出来的形式在于:烛台、帘子、雾霭、草木

  2.再次说明:主角是自然元素,它无所不在。片中很多术法是调动自然元素的运动来达成目的

  3.外景中,风至,树和光斑的抖动,树叶相互摩擦的声音突出;内景中,前后景的帘子设置,中景则是檀香所生出的烟雾,雾随着风吹的方向四处飘散,帘子细碎碰撞声,在声音里也有所反映,是有关自然元素的展现,这贯穿了整部作品,值得一说的是,上一次把风拍的这么好看导演是黑泽明。侯孝贤再次展示创作中独有的自然主义倾向

  4.侯孝贤居然用到了斯坦尼康,在众人举着火把进入神农架的一段,此处画面宽容度简直不能更赞。

  5.李屏宾摄影冷暖使用,太具有辨析度了,红气球之旅用自然光搭设的内景,在此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所运用。开场:宫殿里的暖色和帘子外的冷暮色的冷暖对比,中段:夜色烛火石头上的暖色和浸过水的石头在另一侧,在月色渲染下冷暖对比,结尾:虞候养伤的房子,冷色调窗户大量入侵,房内炉火的炭木几近烧尽。

  6.三个表演区域充分使用,前后景的对应:人物中景不动,前后景,有用帘子和灯具充当,在高宽容度容许的情况下,帘子的重叠形成遮罩,人物渐渐隐去;烛火的飘忽不定,更为“主角”自然元素而服务。在结尾的时候,独创性的是:摄像机蜘蛛网来充当前景遮罩,蛛丝反射,点点金丝,美的不得了

  7.房屋设计有棱有角,像日本电影里的榻榻米镜头,只不过这镜头的角度有所升高,至人物的腰部。烛台和桌子的摆放,其延续方向和房屋的横竖相致。

  8.侯孝贤取消画外空间的叙事,镜头的节奏感相较于以往的作品有所加快;鉴于画幅的改变,镜头存在摇移,继续隐去推拉不用。

  9.人物的走位多为之子型,或者撇捺型,来有效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在白树林里,聂隐娘和空空儿打斗,分道扬镳,摄影用深焦镜头压缩画面,使人物原本撇捺型的走位呈现出来更似平行线,最后两人融入白树林中。

  10.武打片段还是源自典型的正反打,有所改变的是,镜头有所拉开,最近不过大中景.动作捕捉上,把人物的击杀动作隐去,用音效来代替,之后,加以人物之间的凝视,使得直接的暴力化作连绵不断的力。

  11.侯导说,轻功的动作设计源自跑酷。

  12.主演访谈,阮经天说侯孝贤在片场布置非常精湛,无限接近剧本描述真实环境,演员容易陷进去。在拍戏过程中,侯孝贤甚至不会喊卡,戏就这么自然而然演绎下去。

  13.和墨镜的《一代宗师相似,这是部导演玩心很重的电影,其在院线上结果,很可能会是一致的,无所谓伟大的作品基本都是导演背着观众慢慢玩出来的。我们能在院线上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就是毕生的幸事.

  这是我一刷的直接感想,下面放上二刷的笔记

  1.有关于隐娘的小传1,飞鸟一击,两个镜头给了舒淇,一个镜头给受害者,马惊,急驰而去,树林簌簌摇曳,光斑不断移动象征生命的逝去。

  2.有关于隐娘的小传2,刺杀任务失败前提在于父子对话内容是对于生命的探讨,和运动相关,小孩指着蝴蝶问两个问题“它为什么要飞”“它飞向何方”父亲“玩鞠”这都是和生命的运动相关,旺盛生命力干净,隐娘不杀。

  3.电影中唯二的缓推镜头场景,一是隐娘向道姑请罪,一是养父无奈隐娘的刺杀任务,连镜头中止前的人物站位都是一致的:道姑师徒二人相向、聂虞候于夫人相向。这些片段中,有长辈自己意念强加于晚辈意思,是教导,或是怨艾,都无关于隐娘本身的意愿

  4.隐娘归来洗澡一段,前景檀香的烟雾和澡盆热水的气雾被有意隔开,没有隐喻,但画面的纵深感立马能体现出来。

  5.唯有隐娘回忆一段,画幅变成"正常"的1.85:1,公主讲述的是“青鸾照镜”的故事,除却开场的1.35:1,其他都保持1.41:1的画幅不变,作用在于渲染回忆时美好情境

  6.1.41:1的窄画幅来拍古代的确合适,似古典山水画,画中车马的运动轨迹,有时候会让人想起黑泽明。

  7.田元氏和窈七(隐娘)没有在正式场合下见面,是因为身份高低不同

  8.田季安大怒,罢免田兴,砸龙印,镜头随着一震,这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会运用这样“现代”的摄影技法是非罕见的。

  9.精精儿正式登场前,镜头给了苍天古树环拍,接着精精儿由左至右,一言不发,再次说明,人物是委身于环境中的。

  10.田季安幸临瑚姬,运用的是长焦镜头,并布置三个表演区。烛光在前,以烛火的摇曳充当前景,前中后景很简洁的分隔开来,而帘子进入画面后,烛火和帘子融为一体,中景属于演员的空间被抹掉了,前后景贴合到一起,有意识模糊人物的重要性

  11.夜间屋顶,田季安和隐娘见面,打戏着实难看,两人在最后贴合到一块,故意做了掉帧处理,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似画蛇添足

  瑚姬说:为窈七不平,隐娘在,瑚姬正式和隐娘结下羁绊,往后,隐娘救下瑚姬,并不仅是她有身孕,也有这方面起因

  12.服饰:田季安穿着金色衣裳,里面配条纯白的大衣,烛火提供红色的光源,使得白色里衣起到了缓冲的作用,皇帝整个身体,都被不同程度的金色所包围着,不仅,在背部用排列好的红色小红圈进行调和,暗红吸金,凸显贵族之器,聂虞候常用的为黑红,除却表明自身的身份外,还有隐忍之意,元氏则是全黑,各方势力的拉锯中,藏的最深的,也是他们。

  13.田兴被贬,即将出行,田季安特意找到田元氏,告知活埋一事不能再有,是警告,田元氏打探隐娘消息,田季安以夸赞避开,是嘲讽

  14.老头空空儿首次登场,先着眼的在身后木板山水画,画中,占领着大部分空间的是山下缭绕的水雾,这就很好的揭示了空空儿的术。

  15.隐娘巧遇造镜少年,和他讲述青鸾起舞的故事,并不是因为她要把自己比作凤凰,而是因为,从造镜少年上得知,她并不是和嘉兴、嘉诚公主那样的凤凰。她不想当出世的隐者,也成不了,她想和造镜少年般,成为游历的侠客

  16.河边雾霭流动,水镜上大雁离开屋檐上冒着青烟,动物悲鸣,造镜少年兀然而起,心定,生火,聂父死死睡去。感受得到周边的自然,这就是隐娘为何肯跟随他而去的原因

  17.精精儿和隐娘决斗,给了树枝白云镜头,拆入在两位角色特写中,意味着这场决斗,它们充当着观众。

  18.田季安和瑚姬起舞,侍女围绕着两人转动,充当这摄影的前后景,因用到的还是长焦镜头,其焦段只在中置表演区上,侍女的裙子不断转动,模糊成一片,似不断流动的流苏,围绕着两人转动,只为好看。

  19.田季安对田元氏拔刀相向,不仅因为她要毒害已有身孕的瑚姬,更是因为,先父的逝去,和田元氏脱不开关系。侯孝贤说,原本,田季安离去便可停机,侯孝贤却让带子一直走下去,周韵的即兴表演则非常完美

  20.刺杀失败后,隐娘和道姑相间于山顶,道姑所站之处枯黄一片,随后,雾霭变化,掩盖了后景,道姑迷离,遂其杀机。

  21.道姑和隐娘走着同一条路,中间却相隔着一颗早已干枯的树,意味着两人的决裂。

  22.村庄外的白羊三三两两躺在那,气定神闲,隐娘至村,造镜少年开心不已,上路,但,此去,不仅是隐娘孤独一人,似白羊,成群结队,非凤凰。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二):今有隐娘 非关传奇

  跟当初去看《黄金时代》时相似,对《聂隐娘》我是有期待的。

  然而看完之后,心里很堵。似乎你无法说这片子不好景色拍得极美,一帧一帧随便拎出来就能作壁纸。长镜头的延宕让人不由自主慢下来慢慢欣赏,看到中段某些场景使人恨不能即刻孑然离世,隐居神农架。而整片色彩意境缥缈又颇幽美,衣饰道具也处处讲究,果然大唐气象,至于庙堂之上的雅言与江湖之中的俗语也看得出用心颇多。而许多的影评大概还会举出青鸾面镜而舞的典故证明候导是多么曲高和寡,如何知音难求。不过,我实在无法理直气壮或大言不惭地赞这片子多好,因为再多的装饰都不过是木兰之柜,那个饰以珠玉、羽翠的木椟,至于其中的明珠——侠女聂隐娘已然蒙尘。

  唐传奇里写就的隐娘是影子戏,你听的见声,望得见影。可因为隔着密不透风幕布,你看不到她的表情,无法探究她隐秘内心,只好目不转睛地观看影影绰绰的黑白场景,惊叹于她人生的几个起落,转而津津乐道于她的传说。传说她可开颅取剑,传说她曾闹市杀人,传说她自择夫婿,传说她抛弃旧主,转投神人、传说她斩杀精精儿,智斗空空儿······传说她隐入江湖,渺无踪迹。传说之后,隐娘才是真正“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是真正不沾凡尘的奇人,而也惟其如此,聂隐娘才堪称传奇。

  自然唐传奇的简短难以撑期一部电影的容量,于是影像化的过程不可避免需要改编。这影片编剧竟有了朱天文与钟阿城,于是这又成了文青们为候导摇旗的另一个幌子。朱天文和钟阿城是我很尊敬作家,然而作为文学作家的他们,试图调和影片的商业需求时,明显力不从心。原作中隐娘因服膺所刺之人有未卜先知的异能而决然转投新主,这样只凭意气行事任情任性,千载之下,引人神往。相形之下,电影中隐娘为民之大义那番话倒有些似盗墓者变护宝者的荒唐了。

  不过,最令我不解的还是针对隐娘情感的改编,不错女性的私感情永远都是夺人眼球的一大法宝,但表兄妹的人物情感设定既没有《钗头凤》与《红楼梦》的哀婉动人,只能流入俗滥和过时。须知,如今的观众早就被养刁了胃口表兄妹的纠葛不仅激不起半点同情,反而毁了隐娘的侠气与神秘。而最后真正让隐娘有所施展的情节揭晓,原来是段宫心计——还没有《甄嬛传》的精致。隐娘明明不似世中人,就这样被导演生生曳如红尘,滚了一身多角恋的尘土与宫心计的泥巴。人生已如此艰难,连去电影院看一场传奇的梦都不肯让人消停,这样的改编,我只能说——不可原谅

  据说这电影是候导删了又删的结果,只怕不合自己的原意,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隐娘只是候导言说的工具,他本来也不是要给我们一个传奇。我不知道候导有没有满足言说的欲望,然而隐娘何其无辜,不过作了一个幌子,负了一段传奇!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三):三星半的孤独感

  故事很好懂,20分钟的故事拍了100分钟多。配乐超棒拯救剧情,摄影啥都拍得好就是没把女主拍好。片名属于女主,戏份&片尾排名属于男主。姜太离了老公终于可以开心地当当蛇蝎御姐咯。 服道化符不符合历史我就不知道了。侯导都说了不会拍商业片,那些上赶着找虐的是有多想不开啊。

  电影一开始我是震惊的(⊙o⊙)…女主怎么看着那么吃藕!气得我翻了好几个白眼[哼]看到女主她妈我都要吐血了[打脸]看着跟女主同龄似的,把女主衬得像村姑。。。女主她妈还是台词最多的女性角色。。。看到男主老婆和小妾我更气了,还让不让我看女主了[怒骂]结果同吃藕的道姑师父都有盛装打扮的镜头[抓狂]

  聂隐娘在这部片子里的存在感没比其他角色高多少,有时候她就像是影子一样在其他角色旁边围观,不愧是刺客。。。聂隐娘因为政治利益牺牲了自己和男主的婚约,然后被道姑公主师父带走习武练就一身刺杀本领。她即使回到家,也是带着刺杀男主的任务。作为刺客的聂隐娘只要看到刺杀对象孩子亲密互动就下不了手,包括对男主也是这样。青鸾舞镜,”一个人,没有同类“。好啦,台词都那么直白了,聂隐娘就是孤独嘛,师父不人道,自己也只是颗棋子,家里也是伤心地,还是潇洒地跟着磨镜少年(戏份好少)一走了之好了。

  男主全程→_→我就是这么拽,我就是这么傲娇,我就是不听大臣意见,我就是喜欢爱妾不喜欢为了利益联姻还生了三个儿子的正室,我知道当年被牺牲的青梅竹马来杀我我不care啦但伤我爱妾就是不能忍(其实人家救了他爱妾),我是八极拳冠军还会猿击术但是按照剧情我打不过女主,我不但会打鼓还会跳胡舞哟←_←我震这个角色真是一言难尽,也没啥发挥,感觉他就是来展示新技能的→_→打鼓和跳胡舞ORZ

  男主老婆是最有意思的角色~~在藩镇主公府里,她是藩镇主公夫人,跟政治联姻的男主生了三个儿子。她一边不顾男主的警告,继续让家奴杀害男主的下属;另一边又暗害隐瞒自己有孕的男主爱妾,即使最后她被揭穿也是很镇定。这是我第一次get到周韵的演技,她在老公的电影里就是小白兔,只有侯导给了她展示真我的机会。除了男主老婆她还饰演了另一个角色精精儿,戴着面具故弄玄虚,跟聂隐娘比划了几下就退场了╮(╯_╰)╭

  为这片帮倒忙各种赶客的真是力压这片的真影迷,侯导确实孤独。营销号发YY男女主情事的够下作,男主确实孤独。这片节奏慢略闷,但真不是催眠烂片,更不是用来鉴定观众素质和审美的标杆。宣发&营销号&装X货帮的倒忙真是够糟心的了。给这片三星半纯粹是给我自己理解能力的,这片多高深我就不探讨和去理解了,我相信侯导下部戏资金也是不用愁的,他经验丰富的很。

  .S.我莫名地好担心于妈会突然要拍剧版聂隐娘。。。估计于妈会把20分钟故事给塞进各种狗血宫斗整个四五十集的也是好糟心。。。

  .P.S.看聂隐娘的时候,坐我旁边的女士跟坐她旁边的女孩有过两次争执,主要原因是女孩戴着一次性塑料手套从塑料袋里拿吃的制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影响了那位女士的观影。女士认为女孩没素质,看电影吃东西制造声响。女孩认为女士事逼,说女士指责的声音太大影响别人看电影。旁边围观了全部过程的我很无语[黑线]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四):观聂隐娘有感(观点部分借鉴波米)

  看到有网友评论聂影娘时这么说:

  “观看《刺客聂隐娘》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可能会有更精彩的内容出现。只有如此,我才能不在失望中睡去。直到电影谢幕那一刹那,才突然意识到:哦,结束了,没有前戏,也没有高潮。走出电影院恍如隔世,然后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在访问里,侯孝贤说他拍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为了自己表达。”正因为这句话,我才起了吐槽之心。不论他以前拍过多么精彩的影片,就凭这句话,说明这部电影是极不真诚的。既然选择将电影在商业院线上映,就已明白是把它当作一件商品提供给观众,而商品的制作者光明正大地说:我不考虑你们的感受,我只顾自己喜好想怎样就怎样。这种傲然不可一世的态度,比平淡如白开水的影片更让人难以下咽。我想起了《小时代》,两者有太多共同之处了。两者都没有完整的故事逻辑和自洽的情节,别提什么藩镇割据的历史,如果要读完一本《资治通鉴》才能看《聂隐娘》,为什么需要走进影院呢;两者画面都很精美,《小时代》是繁华光耀的大都市,《聂隐娘》是导演想象中的盛唐山水,奈何没有情节与戏剧冲突做支撑,就像一个乏味无聊的PPT;两位导演大概内心都颇为自得,郭敬明心想:不论拍成怎样,反正有忠实粉丝来买单。侯孝贤也许心想:普通人爱看不看,反正都有文艺青年来支持。归根结底,电影和小说、戏剧,是表达的艺术。精妙高级的表达,由表达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组成。倘若失去对观众的尊重,不考虑受者的需求,只进行畅快的自言自语,不能算成功的表达。由于对观众的不尊重,导致了这部烂片的产生。而这部片子的其他败笔,则太多了:对话经常不文不白,以为在句子中把“你”改成“汝”就是文言,毫无文化底蕴;长镜头以分钟为单位,挑战观众的耐心,如果是为了欣赏风景,我们可以直接去看旅游记录片;全片追求古风,但港台腔的反复出现大煞风景。也许有人说:这部片子在戛纳得奖了,说明是一部好片。内心得自卑成什么样,才会把外国人的评价当作唯一正确的标尺呢?”

  我的看法:首先国内除了北京电影资料馆以外还有艺术院线吗?其次没有看过侯导以前的电影就发表评论还是很不负责任的。好导演分两类,一类是像库布里克那样拍哪种题材的电影都是最厉害的,还有一类就像伍迪艾伦那样几十年的风格都没有变化,感觉侯导是在这之间的。侯导本来就不拍商业电影,同是93年在戛纳获奖的陈凯歌,今年拍出了道士下山,很奇怪,纳闷这还是同一个人拍的吗?

  侯导的电影不是每个人都能下咽的,第一次拍的武侠电影(聂隐娘)类似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他们是不相信没有地心引力的武林。卧虎藏龙把中国武侠片引到了一个及其不真实的世界,西方武术是看花样,看招式,拳击什么的也就是好看而已,而中国武术是杀人技,是一刀致命,比划半天那是表演、汇报。其实不是说不能评论导演作品,而是说没有了解导演及其作品风格就臆测评论,是对导演及其作品极其不尊重,和小四的比较就更是无语,郭德纲能和主持人半路出家改行做相声(不要联想王自健)的人比吗?

  侯导的电影其实想表达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个人(舒淇)的矛盾与个体写照,他的电影关注的是影像,也许故事情节并不是第一位,同样的内涵也许今天是唐朝,明天是解放后的台湾。候导自己都无法概况自己电影的整体风格,因为画面是飞入脑海中的,说不出个因果缘由。电影以前大家认为故事是主要的,影像只是表现途径,可是没有影像还能称为电影吗?聂影娘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真要和一个没看过或是没有了解侯导作品的人解释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说说戛纳导演奖,首先戛纳是现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里仍然保持高水准的,电影就是法国发扬光大的,就像说法国评出本年度世界足球先生是受到全球足球界的认可的。道士下山的票房还算不错,但是根本无法入戛纳法眼,更别说主竞赛单元。侯导的影像通过色彩的改变和画幅的变化就能表达不同的观点,还有现在坚持用胶片拍电影的除了英美极个别的导演(比如诺兰)还有谁?这种电影评论肯定是两极分化的,但并不妨碍电影的历史地位。侯导的电影和拍摄手法影响了多少欧美导演又有哪个大陆导演可以比。

  也许大陆不应该上映,但是给好电影一个平台去展示,让更多想去看的人可以看到不正是每个电影爱好者的心声吗?看过侯导的电影后再去评价也不迟,也许那时候会对评论斟酌再三。侯导在十年前开拍这部电影时就对唐朝的历史书籍做了全面的阅读,甚至和历史学家交流时吓到了他们,侯导认为只有尽量阅读、了解当时的唐朝,再在自我创造时才能有依据,不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中都是没有根据的天马行空的瞎编,人家花10年拍一部电影作品,和几个月赶出来的电影,你说能一样吗?投资9000万的电影,来自多家公司(香港银都50%、台湾中影、日本松竹等)的资金,奠定了电影导演主导而不是商业公司主导的基调。

  不是每个导演都愿意为电影付出一切,陈凯歌累了可以2D摄像机改3D电影,但是确实有一群为了电影拼命的导演,侯导,还有捉妖记的导演都属于这一类的。侯导的电影就像三体游戏,看似简单,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他所表现的是整个世界以及世界观的构建。看到有豆友说幸好我们还有台湾,真是百感交集啊!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五):你说爱我却什么反应也没有

  两次看《聂隐娘》,每次电影一结束、出字幕,全场就响起默契的笑声。那笑声不是嘲笑,而是“嘿嘿,我没看懂,你也没懂吧”。还有不少朋友看后表示“很美”,这种话行家一听就懂,真是没什么好夸了啊。所以想想看,这是一群多么具备善意的观众。不能小看侯孝贤的金字招牌和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威慑力。当我们开始围绕“大众/小众”、“看懂/看不懂”这样问题来讨论一部片子时,其实就已经是在承认这部片子的品质了。可是,说句实在话,这些带有一定距离的尊敬和好感其实是无关痛痒的。

  《聂隐娘》是一部用心之作,但用心不代表就会成功,好的理念不能保证好作品的产生。但凡有点创作体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你有一个牛逼哄哄的构想并于此用力,最终可能得出一个“什么鬼”的东西,自己都吓一跳。

  此次新作问世我们谈侯孝贤,说“冰山理论”,说“追求真实”,说“直觉判断”,说“剪辑即创作”,熟悉侯孝贤的影迷一定知道,还是那一套老生常谈啊。我想起《巴黎评论》上的一篇访稿,昔日福斯特说他笔下的人物有时候会不听指挥,自行决定小说的发展方向。纳博科夫则说,小说人物不听作者使唤这个老套的念头也不是他福斯特最先想出来的,老得跟鹅毛笔的历史差不多,他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奴隶。一山还有一山高,有了纳博科夫的唱反调,福斯特就显得有点土。我总觉得曲高和寡的侯孝贤是在用写小说的方式拍电影,而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该有人跟他唱唱反调了,据说几位编剧是当真干着急了一把,几番进言,没用,不知他们最终给《聂隐娘》打几分。

  编剧朱天文每每评论喜欢的人,都是寓褒于贬、寓贬于褒、弯弯绕绕的。你的好处她娓娓道来替你辩护,你的问题她闪烁其辞婉转透露。用这样的熟悉度去看她谈《聂隐娘》的长文,似乎有不少“吐槽”。

  众所周知侯孝贤对“真实”有洁癖,那就不得不用洁癖的眼光去检验电影里的真实。

  过去的侯孝贤能去掉专业演员的表演腔,让梁朝伟淹没在一群不会演戏的非专业演员中间,热热闹闹的人堆里,俨然一个沉默不语的聂隐郎;《海上花》尽管一众大咖云集,去不掉的表演感,但在那浓浓的世俗氛围里、统一的画风里你来我往也不显造作。但《聂隐娘》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这部电影里的表演竟然有三种画风。几位主角的表演非常直白,甚至还有摆pose、凹造型的感觉,恐怕把他们丢进张艺谋的片子里也毫无违和感;而非专业演员的本色表现本来是非常侯孝贤的,可是那几个台湾兮兮的唐朝小孩被摆在张震旁边,就显得完全状况外;还有那几位好似从电视剧三国里拉过来谈论天下大事的幕僚,你方唱罢我登场,举手投足之间总有股戏曲味,后来知道果真是京剧演员。

  编剧谢海盟在电影拍摄侧记里也提到福斯特的小说理论,说侯孝贤此次欲将人物分为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几位主角是丰满立体的血肉人,配角诸人则是线条单一的脸谱人,就好像爱恨情仇理不清的大侠走到每家店都遇到同一种标配店小二。于是在这样的构想下决定找戏曲演员脸谱化出演。不得不说,这种理论先行的创作方式,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刻意,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非常不自然。

  关于台词少,侯孝贤说“现实生活里的人没那么多话的”,于是我们看到儿子和父亲打闹,不说话,一群兴高采烈的姑娘归来,不说话(只笑)。这种不说话在过去的电影里辅佐于人物性格,有一种婉转的、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但在《聂隐娘》里就成了所有人物清一色的尴尬。

  观影前就得知此次聂隐娘参考了《龙纹身的女孩》、《谍影重重》的马特达蒙还有《雷峰塔》里的张爱玲,聂隐娘捂面痛哭一幕就直搬《雷峰塔》结尾处的“闷住哭声,灭火一样”。带着这份了解和期待去看“一个人,没有同类”的孤独,结果发现如果去掉电影里直接用台词讲出来的青鸾舞镜的故事和聂隐娘那两句台词,这层意味根本就不存在。至于聂隐娘最后为什么会跟磨镜少年一起走,也没交代。不好意思,作品即结果,有些内容你没给就是没有,你没做到就是不存在。就好像你说爱我却什么反应也没有,那就是不爱,你不能说这是留白。

  不少网红赞美《聂隐娘》都捧着孤独说事,先复述从原著里看回来的情节再掏出各自的笔墨渲染一通,不是装傻说“有什么看不懂的”就是亲切地告诉大家“看不懂没关系”。某知名小妞作家的文章标题即为“我懂聂隐娘的孤独”,我只能说,一路跪舔到今天,她啥不懂。

  我个人很敬重侯孝贤的是他知道自己的电影小众,是一种自知,并非造作。可惜他把他的聂隐娘丢到这世上来,一个人,青鸾舞镜,发现屁股后头全是同类。

  侯孝贤的名言,在限制里获得自由。但说实在的,从侯孝贤的执着、坚持、绝对的背对观众里,我看到的只有自由,没有限制。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六):远远的观看皮影戏

  第二次捡起来了,感觉侯导并没有发挥演员的特质。明明都是大牌明星,里面除张震舒淇其他的不仔细看几乎都认不出,都不重要,都可以被任何其他演员代替,路人甲乙丙似的,剧情十分寡淡。

  整个片看起来好平稳。好像每个人都不敢冲破气场。看不到情感冲突,聂隐娘也看不到内心的转变,像个机器人。

  而且整个剧有形没肉,架子漂亮,没有细节。感觉画面也大多是远景,皮影戏一般…

  总之第二次还是睡着了…照理说我对闷片的容忍度是很高的。

  看完了以后内心也是无比平静

  完全没有代入感

  隐约感受到导演的用意,去掉一些常见的矫揉造作和夸张手法。平白的表现。

  但是人就是需要被迷惑。连一个眼神都不给…感觉这电影简直不是给观众看的。

  电影人物和观众互不搭理的状态。

  张震说舒淇童年时的故事时,我觉得那个故事很动人。如果能拍出画面,肯定效果不错。但是这是一部直述的片子。所有一切都是当下。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七):他们要逃进对影自怜里

  就从镜子说起。《聂隐娘》不是我最喜欢的唐人小说,裴鉶的《传奇》里,有不少篇目都比它精彩;在这篇近乎仙怪的刺客传里,我唯一感兴趣的细节就是聂隐娘的丈夫。“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不知这是纯熟巧合的相遇,还是聂隐娘早已预知的等待,这样的斩截、率意,无非凸显她对于自己命运的超强掌控。是她的神技,她的意志,她的取舍去就主导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婚姻里,磨镜少年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看起来,他是那么弱势,那么惟命是从,“但能淬镜,余无他能”,婚后全靠岳父的给养为生;与隐娘从魏入许之时,“遇有鹊前噪,丈夫以弓弹之不中。妻夺夫弹,一丸而毙鹊”,一个笨手笨脚,一个干净利落,对比鲜明;他的结局,也不过是隐娘委托刘昌裔多加照料。基本上,他的人生被聂隐娘划定了走向,给定了范围,没有任何的主动性。我们当然可以用电视剧里常见的女强男弱的模式来想象这个故事,他虽然没用,但没准憨痴,呆萌,最重要的是心地善良,这样,与视杀人如无事的聂隐娘,才算是绝妙的混搭。

  镜子在小说里,不过就是用来表明他的身份,如果还有点深意,那没准就是用磨镜是他唯一的手艺,来证明他的无能。侯孝贤显然不满足于此,这个如此富有意味的意象,怎么可以这么单薄?他赋予了镜子更多的内涵,把聂隐娘的身世,通过公主那预言般的评点,与镜子联系在一起:

  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 ,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逾戚,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

  鸾鸟当然就是聂隐娘的象征。就这样,一篇刺客列传,被改造成一场自始至终都在渲染“一个人没有同类”的电影,不过,在电影里,聂隐娘虽然孤绝到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但并没有屈服于这句冷峻的断语。她虽然剑术已成,终究“道心未坚”,就是因为即使经过十几年的修炼,还是没有放弃对于同类的渴求,这表现在她对于各种感情的珍惜。行刺“大僚”,见其弄儿床前戏,便下手迟疑;去杀田季安之时,先戏其幼子,再留下玉玦,所谓让他“死个明白”,其实就是提醒他,这场关乎家国命运的暗杀中,还混杂着她不能释怀的儿女情仇;而田季安向胡姬讲述少年情事时流露出的愧疚,以及胡姬一句“为窈七不平”,也多多少少延长了他们的性命。山居日久,杀人已多,聂隐娘并没有因此丧失对人类情感的感知,甚至,她更加能体会其中的动人之处。

  尽管希望飘渺,她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与自己面对的影子。这当然是指爱情,两个原本无关的存在,竟能面面相对、朝夕相处,简直就是人类的奇迹。本来,她命中的这场奇迹触手可及,与田季安青梅竹马,两两倾心,不料,一场政治联姻,硬是分流了本该水到渠成的命运。在所谓的国之大义面前,没有人负责她个人的幸福,她执拗过,反抗过,最终被本为嘉信公主的道姑带走,并被指引着走向一条绝情之路。奇异的是,这条路的起点埋葬过她的初恋,终点,竟然同样要求她,为了天下之事放弃自己幸福的可能。这条路只允许她接受杀手这唯一的身份,阻止她选择另外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但情之为物虽然恼人,她毕竟无法就此不再贪恋。

  一别十几年后,与田季安的几次接触,让她找到了留他性命的理由,如果杀他是为了救济天下,那么眼下,不杀才是真正的维系和平。很难说暗杀的中止,仅仅是因为聂隐娘放不下旧情,她的解释并不只是一套说辞,其冠冕堂皇的程度,让那道姑都有些无言以对。不过,或许更重要的是,磨镜少年的出现,让她有了逃逸出那条绝情之路的理由和决心。磨镜只是一门再简单不过的手艺,但引申一下,这手艺就可以有丰厚的内涵。它未必不可以代指对心灵的打磨,那少年的心境澄澈如镜,短暂的几次交往,就让隐娘照见了屡遭压抑的自我。以铜为镜,照出的只是孤独,以人为镜,在他身上,她就可以看见同类,看到自己十分珍视,又总是被世事挫折,只能掩藏于心底的温情。既然国事天下事一再绑架她的幸福,那她也应该有跳跃开去,高飞远走的权利。她与道姑的对决,在宣告自己的叛离之外,也许还是以犀利的方式戳穿道姑自相矛盾的逻辑:如果没有同类,就该弃绝人世,连行刺乱臣贼子,都算多余,如果一定绝情,那么,也就无所谓正义。

  小说《聂隐娘》的情节十分简单,影片讲的故事,也不能说是复杂。不过,据说这种故意为之的简单,依据的是所谓“冰山理论”,在浮现的一角之下,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基底。这个基底基本出于侯孝贤们的创造。在小说中,聂隐娘与魏博主帅的关系,不过就是她的父亲聂锋在其帐下为官,聂锋死后,魏帅知其有异能,厚待之。数年后,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遣隐娘前去刺杀,隐娘见刘之气度远过于魏帅,立即转而依附,并为他抵挡了魏帅随后派来的精精儿和空空儿。侯孝贤则让聂隐娘和魏帅的关系变得无比复杂:田季安不但是她的表哥,而且是她的初恋;相应的,本来无名无姓的道姑,也变成了唐王室的公主,成为田季安之母的妹妹。两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注定要颠簸在朝廷与河朔重镇魏博的博弈之中,在这样的大局之下,没有人不可以被牺牲,所有人都难免不由自主,聂隐娘被强加了如此沉重的历史背景,也就被剥夺了在小说中曾拥有的掌控命运的强大能力。

  爬梳史料,仔细勾连,侯孝贤建构出来的这个历史背景,算得上十分精致,他当然不会段位低到花十年功夫,拍一个简简单单的孤独少女寻爱记。他所要呈现的,还是所谓的家国天下,对于个体的捉弄、围困、甚至暗杀,以及在历史大势之下个体逃脱的可能。据说,整部影片正是要用断断续续的片段,营造古典抒情诗一般的效果,而感时伤怀,抒写个人在历史变局之中的情感反映,原本就是中国诗歌的拿手好戏。这样,很难不去推想,侯孝贤们在影片中,实际投射了诸多的身世之感。对他们而言,上世纪中国的历史巨变最终导致的大陆与台湾的复杂关系,像是一道无法摆脱的梦魇,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也波折了他们生命中的许多关节。朝廷—魏博,大陆—台湾,这类比,还要多么明确。

  影片中的田季安和聂隐娘其实颇为无奈,他们并不是这种尴尬磨人的局面的制造者,该为这种局势负责的,是他们的父祖之辈。他们不过是继承了无法拒绝的遗产,也因此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聂隐娘对自己的“使命”的中止,以及最后的出走,也无非是想探究,个人,有没有可能在朝廷与魏博的涡漩之外,寻找到一个安定平和的人生?看起来,她最终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凭空而降的磨镜少年,把她拉出了越动弹、越深陷的泥潭。她在他的身上,在那纯净无瑕的镜中,看到了久遭蒙蔽的自我,看到了久违的“同类”,看到了爱情的可能——影片只是用送他去新罗隐约暗示了这一点(据说,去新罗是为了返回日本,而演员竟恰巧也是日本人)。

  但是,对于爱情而言,“镜子”会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吗?爱情,不该是两个异质性存在的相互碰撞、磨合吗?在爱情的另一端,在注视着他时,怎可能如临镜自照一般,看到一个全无差别的自我。相较于小说,电影对于磨镜少年的关注多了一点,但其实也是无关紧要的一点,他虽然多少有了点身手,但还是一个没有性格、没有来历、没有任何特征的存在。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空白,聂隐娘才能在他这里照见自我,而这,是不是意味着,磨镜少年不过就是她的假面,是她的另一个化身,就像那只鸾鸟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样?这样的话,表面上,当她跳出家国天下对于自己的摆弄之后,磨镜少年承接了她未来的生活,事实上,她其实不过是跳入到自己对顾影自怜的沉溺里。如果说道姑的说教十分无趣,那么隐娘的逃离也相当虚无,磨镜少年不是化解,而是加倍了她的孤独,或者该反过来说,他本身就是她孤独之时自我复制的产物。

  新世纪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父祖辈或者垂垂老矣,或者已经死去,侯孝贤们,大概也厌倦了不断地被迫承受历史的后果。然而,在影片的虚构叙事里,聂隐娘可以随着磨镜少年去新罗,从而逃离唐王朝的土地,影片结束之后,也没有必要再去追问他们的未来会怎样;但对于侯孝贤而言,逃脱历史困局的路径在哪里,又将通向何方?更进一步问,就像当初《东方不败》里所说的,你想退出江湖,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如何退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表达方式的电影,在侯孝贤这里,就仿佛成了聂隐娘照见自己的那面镜子,他们最终只能看着镜中的自我,感怀身世,叹惋遭逢。一帧帧绝美的画面,抒情诗一般渲染着孤寂清幽的氛围,其实无非是一种自我排遣,一种无处投奔时的耽溺:他们只能揽镜自照,躲在无穷无尽的自怜自伤里。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八):高逼格,顺应时代

  首先,我是屌丝。其次,我不懂高逼格。最后,我不希望一部电影中风景占用大部分时间,最不能忍的是羊儿特写!

  关于电影:

  1 不是每个观众都会看电影前先去补习历史!

  2 不是每个观众都喜欢看哑剧!

  3 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忍受问题无答案!

  4 不是每个观众都想在电影院看羊儿!

  影片完毕,基本都被雷的无法吐槽。所以我就借用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大叔的话结束本次超短影评:“这真tm是艺术啊!!!”。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九):青鸾明镜中,照不清剑道。

  抱着周围人说看不懂、不好看的态度去了,习惯了侯孝贤的风格的我,大约自有了这个电影的消息之后就已经预见到了上大陆院线时的情景(虽然并未料想侯导电影能到内地)。

  由于手中并无枪手版再看一遍,就捡一些碎片来说说吧。

  开场便先是两个刺杀任务的对比:一人独行,如迅雷般杀之;孩童卧怀,弃杀念,对方妄图背后攻击也并不怒,挡之即去。

  因为任务失败,道姑公主布置最后一项任务,顺便将隐娘遣回家中。这项任务便是杀死表兄田季安。

  原本一开始我以为剧情后期是因为田季安身边有小孩或是隐娘心念手足亲身并不愿完成任务。后来空白部分的剧情慢慢由人物对白补上,田季安和隐娘本有婚约,却因有重臣归顺以及田季安庶子的身份而破灭,隐娘冲动之举让家人把她送去道姑公主处避风。田季安还深深记得隐娘的好,却也在瑚姬遇难之时不由分说地认为是聂隐娘有歹心,当然,后来也是信任了她。

  不杀田季安,对师父的解释是子嗣年幼,杀之必乱。但内心的想法呢?

  隐娘一直记着公主娘娘说的青鸾的故事:

  “罽宾国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舞镜而死。”

  她觉得公主娘娘远嫁到魏博后,成了一只青鸾,无同类。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只青鸾,但或许更加悲惨。自己并未离开故土,身边都是熟悉的人,却也是一只没有同类的青鸾。为什么会成为一只孤独的青鸾呢?田季安少时生了大病的时候,隐娘一直焦灼着,期盼着,这时候的她虽小,却也是没有那份孤独感,大约是心里装满了这个日后会背弃她的人。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怎样。人非青鸾,并不是天生宁可孤独也不远与他人相处。而是他人在时间的流逝中变成了异类(在他人的眼中也许隐娘便是异类)才感受到孤独,将自己定义为青鸾。

  有点绕,讲点别的。

  负镜少年的出现其实很有意思。只是路过听到声响,觉得应该出手相救,然后就遇上了隐娘。救的是隐娘的爹爹和被贬的臣子。一路也是负镜少年的陪伴,最后也履行诺言,帮负镜少年回家。原著的设定是隐娘嫁给了负镜少年。

  很有意思。青鸾的故事里,青鸾不愿独舞,置镜自照,彻夜舞蹈不停。这个少年郎,背着的是镜子,但是他也是给隐娘镜子的那个人,让她愿意至少,不再一个人。

  然后开始讲道姑师父所谓的剑道。

  任务失败后,道姑师父有句台词: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

  所以剑道真是她悟出来的那样吗?古时候,习剑多为傍身,也可称为行走江湖的防身技艺,若是对手技艺不如自己,那还可以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在我的印象中,刀与剑给人的概念不同,刀往往风风火火快意恩仇,而剑往往凛冽低沉杀人于无形。

  聂隐娘用的,似乎像是匕首大小的小剑?这个我并未考究,总之不是以前看过的武侠小说中所讲的那种长剑青锋剑之类的样子。但是作为刺客,匕首就是她的武器,干脆利落。一开始聂隐娘杀马背上的那个官员,那个情节真的非常值得再欣赏一遍,实在是一种杀人镜头艺术。

  所以,道姑师父教她习武,让她成为刺客,手执短剑,却想让隐娘恪守剑道?这就好像让我做理科试卷的时候用感性思维来思考差不多。

  不是不能心入剑道,而是剑道本不为我所用。

  手执短剑,杀人于须臾,讲的是快准狠。与长剑不同,短刀要远远靠近杀的人,近到能感受对方的呼吸、心跳,这样的距离是执长剑者无法感悟的。所以当靠近任务目标,却看到他身边的孩童,感受到呼吸,隐娘难以下手。

  剑道因远而无亲。但我更爱刺客这种近身杀人的姿态。

  不是所有的刺客都像隐娘这样犹豫不决,大多数刺客都是为了使命可以抛却人伦与世俗之常观的。但是隐娘不同于其他刺客,身手不凡,尽管被牺牲也愿意救人,这种有血性的刺客才是受众愿意承认的,冷面杀手,国外的效果大片里有做的更加好的(当然可能已经不是人形而是超人般的存在了)。

  隐娘回忆:

  “我跟师父学剑,第一年,剑长二尺,刀锋利可刃毛。第三年,能刺猿狖,百无一失。第五年,能跃空腾枝,刺鹰隼,没有不中,剑长五寸,飞禽遇见,不知何所来。第七年,剑三寸,刺贼于光天化日市集里,无人能察觉。”

  剑越来越短,术越攻越精,然心越来越有自己的那份道。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十):用心而非用力

  看完<聂隐娘>让我做评论,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资格、阅历和阅片量来评价这部影片,横向上也没找到相同范畴的同类电影做比较(也许是眼界不够宽),在这样的前提下谈好不好看,我不敢回答,但我可以就我想明白的说说想法

  ------------------------------------------------------------------------------------

  「用心而非用力」

  作为一个小小的.同样从事影像工作的人来说,我非常清楚的了解,每一个用心的镜头不是随便什么人用相同的焦距.iso,类似的景别.构图这些被量化的指标就能传达出相同的味道,并不是这样的。<聂隐娘>里的每个镜头看得久了,居然能感受到侯孝贤倾注在画面里森森的'爱'来,这些就是无法被量化的'味道'所在。

  '爱'这个东西听起来好玄乎,说白了就是'用心',当'用心'做到破屏而出那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了,因为你居然可以在一个打死不变的固定镜头和出奇缓慢的长镜头里看得入神,看得专注,然后看出淡淡引发的质感。

  我们都清楚这种'用心'不是实用主义者做足的表面功夫,真正的是但凡被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9/10都藏在水里,这是根基是培养皿。

  一个具有强烈风格的导演并不是拍什么类型片就像什么类型,而是每一个作品都有明显的识别标签,所以<聂隐娘>不是传统意义的武侠片甚至颠覆我们原本被定义的框架,打斗的过程少之又少,对峙的过程做足功夫,百无聊赖我们就百无聊赖,居安我们也会忘了思危,角色在犹豫与莫名紧张时的表现难道现实里的我们不也如此吗?如果把影片希望带给你的感受当做了观影本身的体会,那大概是领悟错了吧.

  侯导手里的武侠变得简单又心思缜密,缓慢又拳拳到肉,没有其他电影中关于人性'用力'过猛的刻画,没有打斗中'用力'过猛的无所不能,当然你可以说这也只是你侯孝贤所认为的武侠模样啊,谁规定我不能反对了!

  没错,我也希望下一个武侠片能过足其他的瘾,但画风一转,<卡罗尔>未出,<聂隐娘>不倒啊,相同期待的电影必须十万个支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