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客聂隐娘》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刺客聂隐娘》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0 11:0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客聂隐娘》经典观后感集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舒淇 / 张震 / 周韵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一):聂隐娘——一位从晚唐出走的女刺客

聂隐娘者,唐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 ——《唐传奇》
                                     
中学的时候看唐传奇,是看不见一股由盛唐到晚唐政治上的腐朽堕落和权力更迭的乌烟瘴气的,彼时只晓得沉迷于公子小姐侠士剑客道姑和尚王孙贵族的悲欢离合之篇,是以,多年后,很多篇目都不再记得,却独独将《虬髯客传》《人面桃花》和《聂隐娘》这三篇记得顶顶牢固。

后来看侯孝贤拍《刺客聂隐娘》,当舒淇一身黑衣面无表情的出场的时候,心想是了,这便是我印象里的聂隐娘了。《虬髯客传》和《人面桃花》皆是才子配佳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故事,唯有隐娘青鸾舞镜,没有同类,合该是这副面目麻木一身黑衣整个人都如同一潭死水的模样出场了。

《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自《刺客聂隐娘》上映那一天起,风波就未曾真正停歇过。先前戛纳电影节上的风光无两,到上映后电影院里三三两两中途睡着的退场的迷之尴尬,再到金马奖金像奖全都收入囊中的高处不胜寒,数月间拥趸者不少,诟病者亦多之。而今时隔两年再看,聂隐娘依然不失为侯导的曲高和寡之作。

都说侯孝贤最是擅长长镜头的拍摄,除了《海上花》换了种拍摄手法之外,长镜头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导演生涯。因此,看他的电影,是要慢慢品的。犹如一杯好茶,急不得,只可徐徐而入,才能渐尝其醇香。

最早看过的侯孝贤的片子是《最好的时光》,那时年纪小,沉不下心来,冗长冗长的镜头随着舒淇安静的笑容与张震孤寂的身影慢慢推移,从台球桌到青楼,从健康到残疾,从恋爱梦到自由梦再到青春梦,整整三生三世,原以为不过就是一个矫情的文艺片,不曾想后来再看,那二人的低眉垂目间,皆是一代人的缩影,方才明了,那是侯孝贤的一方天地,就如同湘西之于沈从文,台湾之于侯孝贤。他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美学视域。

到了《刺客聂隐娘》的时候,舒淇与张震已经合作过多次了,聂隐娘与田季安的对手戏虽少,彼此的默契却是不言而喻。

道观里,蝉鸣鸦叫,隐娘跪在门口,未见道姑其人便先闻其声:“为何延宕如是?”她答:“见大僚小儿可爱,不忍心便下手。”寒鸦一片凄叫声中,道姑告诫:“以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杀之。汝今剑术已成,而道心未坚,今送汝返魏,杀汝表兄,田季安。”——杀表兄田季安是为隐娘返家之因。

待得返家沐浴更衣之后,见其母,其母交还与玉玦。玉玦乃当年窈七与六郎相订婚约之物。如今玦仍完好,却白璧微瑕,珠断玉碎,公主娘娘和当初的阿窈已然是皆不在了,于是忍不住蒙帕痛哭。这便是隐娘,侠骨亦真性情。

而今夜雨十年灯,故人再见,兵刃相见,纵使相逢却不识。昔日六郎如今佳人在怀,儿女成群,到底是再没人记得当年的窈七了。玉玦相抛,隐在帐后,听那女子说:“为窈七不平”,也算是为后面的相救埋下了善因。

只不过从此只有隐娘,没有窈七。窈七是一个痛苦的存在。

田季安说:“她就是要我认出她来,再取我性命,要我死的明白。”其实这个男人一点也不懂隐娘。

聂锋护送田兴的路上遇刺,隐娘出手相救,后在白桦林被面具女子所伤。

淬镜少年替隐娘包扎伤口的时候,她俨然像一个武士,说:“娘娘教我抚琴,说青鸾舞镜。娘娘就是青鸾,一个人,从京师嫁到魏博,没有同类。”青鸾舞镜,一个人,没有同类,说的何尝不是她自己。

晚唐,藩镇割据,各路人马心怀鬼胎,刺客云集,暗杀无数,隐娘,这个刚柔并济的侠义女子终究是没能遵从师命,杀了田季安。最后那一跪,寥寥数语:“杀田季安,嗣子年幼,魏博必乱,弟子不杀。”她的家国大义与侠义,终不是那负心之人可懂得的。

道姑说:“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今剑术已成,唯不能斩绝人伦之情。”人伦之情斩不绝,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隐娘转身,离去。

最终那黑衣女子与淬镜少年携同出走晚唐,任身后长笛悠扬,古道西风瘦马。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二):疏离之境

是疏离,是冷静。

浩大景别下的叙事,远山、丘陵、树丛,故事发生其中,人变渺小。打斗也变温和。叙事也慢。因此屏幕外的旁观者看来,总觉得过分冷静了写,猜想这也是我内心波动不大的原因之一。整个观影过程中无多少共情。要说内心波动,当属最后的远行镜头——枯草山色里,一行三人,一人一马,仗剑他处去。

贯穿整部电影的不绝的风声,间或出现的虫鸣、鸟叫。当真是侯导啊,自然美学(听觉、视觉)的应用,美极了。然后伴随不同情景在自然之声中出现鼓点、奏乐等中国古典乐器声,极其克制地。纯粹而美妙。

镜头语言更不必言说,美且巧且妙。

景别也好,无论古典建筑,抑或自然风景。

以上是独特的,侯导的电影带给我的又一次感触。他的电影镜头下的唐时风物。

好得明显,不尽善尽美之处也明显。

首先台词,多是台湾演员,话一出口便不对味,立马出戏。没有讲古语的感觉。看到一个评论:“感觉片子里的对话几乎都是多余的”,的确是这种感觉。能够讲出古时感倒还好,如若向电影中那样,倒真的不如将对话舍去,变为默语,信息仍以字幕的形式给出。忽然觉得下次看这部电影,可以这样试试,如果可以做到的话。

其次是道具细节方面,一束繁满的插花,明显不是唐朝的式样。以及一个大烛台上摆满的高高低低的蜡烛。以及演员坐姿、手势方面,显得随意了些。大概这些吧。

看这部电影,内心真的是疏离又冷静,这真是观影以来少有的。还当再看。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三):残破聂隐娘,精炼侯孝贤

法国人终于给了侯孝贤一座最佳导演银棕榈,完成了对台湾新电影两位宗师的完整膜拜。和《一一》不同的是,本片并非侯孝贤最高水准,更多的是情怀。

《刺客聂隐娘》脱胎于唐人传奇,无非怪力乱神。钟阿城和朱天文做了很大改动,加上廖庆松的剪辑,使得电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剧情方面显得支离破碎,当然看懂是没有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读过原著才能明白。

刺客,最早见著于《史记》,是一种建立在恩义,赏识上的暴力行为,没有完整的道德和价值概念。这一点,和日本武士十分类似,属于门客范畴。唐以后直至两宋,刺客渐少而侠客风行,家国意识,替天行道成为主流,这和古代中国周边环境相关,还和政治清明有关。

聂隐娘的身上已经初具侠客形态,不杀田季安,少年情愫是原因之一,家国意识才是根本,嗣子年幼,恐生内乱,电影里说的很清楚。公主道姑师父青鸾舞镜那一段念白,实际上还是“士为知已者死”的注释。

然而少女心境,总归是倚门回首的,一段残破的人生,值得追忆的还是少年时的郎情妾意,发热时裹在竹席里的六郎。纵然他已身居高位,坐拥雏子娇娘,那劈风之刃却断然无法挥岀。

电影对白极少,而且多用文言,这对广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却成为难题。这里面的两岸文化层次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多讨论。古人之绝决远非今人之絮叨,二桃杀三仕也没几句话,高渐离送别荆轲不过十五字而已。刺客也罢侠客也罢,功夫全在修为,不仅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快意恩仇,还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洒脱不羁。言语多余,执念为上。侯孝贤在电影花絮中还特意提到了日本武士片,显然这才是他的江湖。

《刺客聂隐娘》最大的价值是对唐朝的高度还原,在我眼中和《荆轲刺秦王》是最好的两部古装片。张国师如果执导,不拍岀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雷霆之势是不会罢休的。有唐一朝,天宝年间人口最高峰不过七千万,后经安史之乱和黄巢大掠,人口下降到两千多万,而唐朝疆域远胜于今,其人口密度相当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才是真实写照。李屏宾的摄影始终是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论草屋炊烟,还是寒潭飞鸟,都是一派萧索,不见人潮涌动,也无市井繁华。造型服饰也没有《黄金甲》和《神都龙王》里的波涛汹涌,美伦美奂,排场格局都小了很多。田季安之子的蒙古服饰,歌舞的西域风情,空空儿的番僧下蛊,乐师的唐坐佣造型都十分贴切。

侯孝贤对唐代的认识更为真实,李唐实际上是一个虚弱的王朝,尚武不及两汉,食货不及两宋,对外一靠血统二靠和亲,高句丽,怛罗斯皆是败局,两个节度使就能让杨贵妃香消玉殒,更别提黄巢是席卷华夏为时最长面积最广的流寇。正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侠客志士为国请命为民请愿的舞台。

侯孝贤也曾说过,他拍电影从不考虑票房,他只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所认知的世界,这种坚守值得尊敬。从商业角度来说,本片角色的突兀,剧情的断章还是影响了口碑。阮经天,妻夫木聪等大牌基本没有特写,泯然众人。好在还有杜笃之的混音,暮鼓虫鸣,声声入耳;林强的配乐,古筝风笛,余音绕梁。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四):刺客聂隐娘

编剧:科目要求—语文,奈何不精难识,待复习时日,再读之,略懂~复读之,又懂。
导演:格调。不懂不便懂 ,懂了不必懂。懂不懂在你,谱调儿在我。不懂反被众人抬,怪哉;不拘格调降品段,噫哉!
画面:帧帧入画,美则美矣。
造型服饰:形容走出,如画中人。
音乐:古琴古曲古乐齐,畅!
氛围:黑白,长镜,晨暮,远山,飞鸟,寂寞。
评议:网低分评,座少空席。
刺客聂隐娘:闷片~好片~
                                                                       写于2015年8月30号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五):安静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六):冒着被说装逼的风险探了探虚实

冒着被说装逼的风险探了探虚实,毕竟去之前口碑两极分化,反倒让我更想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特惠场的情况下也仅有十来个人,看到最后只剩四个。

影片结束的我俩相视后第一个反应是“嗯?结束了?时间过得好快”仍意犹未尽,但已有所获。过程中也是大大地放了个心,也充分理解为何叫好不卖座,毕竟中国观众已经被好莱坞大片惯坏了,太追求华丽的打斗画面,视觉冲击,所以反而因为他的真实而失望吧。

整部电影侯导在拍摄视角,打斗画面,对白,妆容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意图真实还原这个简单的故事当时所有的细节,跟平常槽点多多的古装电影全然不同。之前不小心看的杨贵妃,心里就不断地吐槽“那个年代有这种妆吗?会这么聊天吗?”

影片中值得赏味的除了只言片语的台词以外,更多在推动剧情发展的靠演员的神态和举止,没有多的一句废话。许多幕都是值得回味,旁的再说下去就剧透啦!还是那句话,是好是坏,仍是得自己去判断啊。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七):需要找资料的看电影经历

前两年看《寒战》,觉得真牛掰,事后想想自己根本没看懂,但还是感觉牛掰,是自己道行浅啊,看不懂。后来又看了《赤道》,同导演编剧,感觉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他妈什么啊,这块不讲完又讲下一块,快节奏是一种电影风格,但是这么一大群人物交代的比早泄都快,让人摸不住头脑,寒战要续集,难不成在准备寒战时规划出的电影赤道也要续集,并且那么久,就不怕观众忘了上集的剧情。反正我现在对《寒战》与《赤道》的感觉是猪鼻子里插大葱,装!我刚开始真以为我智商低,香港知识少,不懂,可是看了许多许多资料还是不知所以然。 我不是说拍电影要让观众去搜集许多资料来理解电影不好,而是说要让观众搜集了许多资料之后,在回过头来看电影本身,说这电影真牛掰,这才是好的。不然,还不如好好讲故事,在电影里就能自圆其说,让大家伙儿看个明白。还是要讲讲我看到找了许多资料才看透的电影。 《刺客聂隐娘》 说看透,我也只是了解。因为原著唐传奇我没看,但是侯孝贤已经把原故事改得差不多了,不是太影响。聊聊知道的吧。 远镜头,虫鸣鸟叫是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常常出现的镜头声音,人不会飞不会这神功那仙掌,只是两人打,真打的武侠片。要说侯导拍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唐,这我信,里面的道具,包括一个灯笼估计侯导都已经查找唐朝是用的什么样的,还有那不管什么朝代都色彩斑斓的悬崖,小道,虫鸣,鸟叫,家国大义。 聂隐娘跟随道姑学艺,被训练成一名出色的杀手,利刃对准的是对大唐中央集权不利的各路诸侯主公。在电影开头,道姑让隐娘杀一路诸侯,告诉隐娘此人如何不是人,隐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刃解决。道姑又让隐娘杀一路诸侯,电影镜头开始变成隐娘的视角,各路诸侯,在前大唐公主今出家入世的道姑眼里,就是影响大唐兴盛的障碍,必须一一清除。在隐娘眼里,侯孝贤的镜头对准了父亲与儿子,诸侯在家庭中的位置,选择不杀,回去赴师命,此人孩子年幼,杀了对孩子不益。道姑厉声到,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就先杀了这个诸侯的最爱,孩子了,夫人了。记住啊,这时,隐娘就有选择的执行师父的刺杀命令。之后,道姑说,你学艺已成,命回到魏博家中,寻机刺杀魏博主公田季安。隐年回到家中后,洗浴时回忆起下嫁给魏博主公当时还是田季安父亲的嘉兴公主(和道姑是双胞胎),她的联姻以保证朝廷和魏博的和平。这个公主是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朝廷。嘉兴公主曾许以隐娘嫁于田季安,后因另一路诸侯投奔魏博,先主公大喜,命田季安娶这个诸侯的女儿,嘉兴公主也考量着扶持田季安,娶这个诸侯的女儿能壮大田季安的资本,将来把田季安再培养成亲中央的人物,只好牺牲隐娘了,隐娘在那段时间郁郁寡欢,田季安和自己钟爱的舞女胡姬说起隐娘时,那段时间她像凤凰,老是站在树上,目光迷离,神色似喜似愁。田季安和胡姬的对话是隐娘窥探魏博的第二处,第一处在议事厅,从这处着眼,可以看出魏博的几股势力,亲中央的,强硬立场的,这魏博如大唐江山一样,也是势力割据,没有强大的向心力。之后,随隐娘的目光,侯孝贤又把镜头对准田季安的后院,郁郁寡欢的主母,又是以前投奔魏博那批人的势力代表,她和田季安间的政治联姻,看不出丝毫的感情,在田季安发配一亲中央的官员时,在安排好聂隐娘的父亲护送之后,又专门跑到主母那告诫上次发配官员活埋一事不可再有,他们的关系就特别微妙,我要办成什么事要自己媳妇不要从中作梗,并且冷冰冰说完就走,这个婚姻关系的维系,只是平衡势力的手段,孩子也是主母手上的筹码。 胡姬怀了田季安的孩子,却不敢告诉田季安这个主公,假以鸡血冒充月事,主母很快就知晓此事,便有了妖僧撕纸人害胡姬一事。也可以透过此处,看出田季安的后院不是他老大,有他媳妇的那股势力蠢蠢欲动。 在田季安要求主母不可半路杀遭贬之臣后,主母的那股势力立即就派出了人马追杀。 以上就是隐娘奉师命杀田季安后,在魏博的侦查,侯导用隐娘的角度记录下了这些。接下来,隐娘行动了,她并不是要杀田季安,而是去救父亲及其护卫之贬官。在救人过程中,遇到磨镜少年,这是之后隐娘的隐途了。和主母(精精儿)的决斗,不相上下,两人都决决的离开,这是保存与高傲。 回到魏博宫殿,救下了惺惺相惜的胡姬,这是虽不识,但相知的举动。 之后赴师命,答不杀。这不能浅显的理解为因为以前和田季安的感情不杀,而真的是隐娘所说田季安一死,魏博必乱,这是在当下的苍生心。而道姑的杀一贼夫毒子救千万苍生,其实只是为大唐中央政治的效力。隐娘的不杀可以说高出了眼下的政治,现在不杀是好的,当然不能说没有一丝感情的纠葛。 全片没有电影一般意义上的高潮,去剧情化也在考研着我的耐心,不过现在越来越喜欢慢慢来的电影了,还过得去。在最后,像唢呐的音乐响起,侯孝贤把镜头对准固定,舒淇/隐娘和磨镜少年、老者牵着马慢慢走远,出去镜头,只剩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感觉要完时,隐娘三人又踩着绵延古道回到了画面。这是送别挚友时,我们送了好远,朋友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留步吧!”然后我们就驻足,望着老友走远,直到天地相交之际。正是刺客聂隐娘最后镜头的诠释。 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八):刺客聂隐娘随记

我其实是很没有耐心的人,看一部电影能够不拉进度条已经是很难得了,但是这一部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是真的很美,但是说是风景片,又觉得不好。看完之后,又在豆瓣上找了影评,毁誉参半,可是我自己是喜欢的。

“一个人,没有同类”--这样的状态大部分人都有过吧? 在某一个时期,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同。将自己的想法拿去跟朋友讲,但是得不到共鸣。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孤独。然后就一直这样孤独着。

我不是很懂为什么说公主娘娘是“青鸾舞镜”里的青鸾,因为她远嫁吗?还是因为她被抛弃?窈娘也是被抛弃,所以才是“一个人”?我感觉窈娘的孤独是因为她走的太慢,父母,公主,师傅,表哥……他们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窈娘还是天真的少年,情绪化并且懵懵懂懂。她一个人被留在原地,所以孤独。

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那个有着双重角色的红衣刺客就是主母,只是对一个场景记得很清楚。主母派人杀害瑚姬被主公发现,张震饰演的主公盛怒之下要去找她算账,但是她早把孩子叫到身边保全自己,看着张震发完火离去,平静的坐在塌上让人收拾地上的残局。无奈的成年人。无论是张震还是她。内心隐忍,表面冷淡。

不是很理解窈娘的感情线,她爱表哥吗?幼时很爱吧,长大回来之后呢?肯定有委屈和不忿,可是还爱吗?或许仍有感情,但是肯定不爱了。回来也想过要杀了他,完成师傅的命令,可是还是不忍心呀,所以一次一次的来,一次一次的放过。可是为什么跟着那个半路冲出来的男人走呢?大抵是因为,想离这些复杂的事情远一点,那个男人不一定是同类,可是他也有一颗少年心性。斩断从前的种种,窈娘可能是想安静的生活。自由的生活。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九):明明有火的温暖,却有几分冷清的寒意

喜欢这样带给人惊喜的电影 :)
现在市面上说起唐朝却不再拼华丽花俏的衣装,夸张的对白和人物构造的已经不多了。这部电影里,从朴素又精致的衣装和设景来看,有种真致还原的感觉,第一次让我觉得那时候的人们就是这样的。 印象比较深的,那条田季安妃子被邪气所侵长廊里,烛光摇曳,明明是火,却有几分冷清的寒意。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用简单但又用心设置过的东西去表达意思。台词也是一样,寥寥数句,但是通过人物仅有的话语,真实的神态,聂隐娘积聚在内心的力量才能最大化的展现出来,feel得到她坚强的外壳包不住的孤独和煎熬。而且它给人有种宗教的气息,我刚想说是禅意,但是明显是道家,所以是什么呢?咳咳我该补补中国文化了

附上 记录创作和拍摄的纪录片 刺客侯孝贤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828754/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十):古典优美的聂隐娘、诗意浪漫的武侠世界

聂隐娘是一部古典的、讲究的,画面、色调美仑美换、镜头节奏缓慢而悠长,意境大于故事,价值传达大于人物塑造的一部极有诚意的电影精品,带有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追求精致优美的意境表达,故事极简、台词极少,更侧重于通过营造一种氛围、气韵、意境,来表现中国古代武侠之侠气精神、人伦情感的流露及冲突,象一篇优美的散文诗。需要观者沉下心来,静静地、耐心地去体会,体会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的美妙幽微之处,体会导演用八年之慢功,用几十年的思想沉淀和技术功力,精雕细琢出的这些看似简单而极不普通的艺术表达,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古代武侠世界。侯孝贤,一个真正用真诚用真心用全力用全心去创造作品的电影大师,花八年的时间来打磨一个作品,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忙着挣快钱、流行快餐文化的资本时代,也只有侯孝贤们,用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固执地坚守着他们心目中的电影世界,电影就是要这样拍,要等风来、等光照、等演员的情绪……一切都要自然的、真实的表现,才能让电影有最完美的表达。他们对于我们来说,已是越来越少的珍宝,那些嘲笑他们手法单调、技术过时的人们,我相信,若干年他也许才会醒悟、才会懂得,电影佳酿是需要用时间这个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去酿造,需要有耐性的、需要慢慢的、从容的、执着的去追求,如朝圣,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