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梦游奇境》经典观后感10篇
《菲比梦游奇境》是一部由Daniel Barnz执导,菲丽西提·霍夫曼 / 艾丽·范宁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主演的一部冒险 / 喜剧 / 剧情 / 家庭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一):BUT I AM THIS PERSON
Elle Fanning真的是个很会演戏的小孩子.
多少年都难得一见的那种,也许头顶上还有姐姐Dakota Fanning的光环遮蔽,但看完<Phoebe in Wonderland>就真的不会怀疑老天是多么厚待这一家子了.
hoebe是一个患有OCD(强迫症)的小姑娘,生来就是和别人不同的。不能控制的举动伤害到自己,也让她的父母老师头疼不已,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备受打击、令人沮丧。幸好她找到了戏剧,象揣怀表的三月兔给她带来一个幻想奇境一样,她在其中找到的快乐。虽然她也因为害怕被戏剧社踢出去,而心事重重,旧病复发,但最终她能向同学们开诚布公地解释自己永远无法治愈的疾病,让自己真正意识到I am this person(我就是那种人),接着坦然地生活下去。
我的理解是这样。
这样的剧情似乎司空见惯,只是编剧的用心,小姑娘的表演,让这个故事更多贴近我们人人都可能遇见的经历。懵懂之初,弱小而无法掌控命运,于是寄希望于一些古怪的仪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有很多神秘的禁忌。在我小学三年级左右,一直都不敢听郑智化的歌,随便路上哪里听到一句两句,在学校里便要遭殃。偏偏他那阵红过一段,因此这种忐忑延续了很久。长大了以后更象Phoebe一样,认为只要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愿望就可以实现,以为剿灭心中浮躁的渴望就可以达到最终的完满,她选择跳楼梯跳到遍体鳞伤,我则是一再挑战自己的忍耐极限。你呢,一定也有你的方式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的。
这也许是我见过的将《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解释的最为精妙的故事了,那根本不是一个小孩子的童话,其实所有经典的童话都不是童话,〈PETER PAN〉不是,〈快乐王子〉不是,〈洋葱头〉更不是。它只是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差不多是英国版的“庄生梦蝶”。煞有其事的红心王后大叫Off with her head,Off with her head的时候,台下的人能笑,台上的人能笑吗?呵呵,身临其境,最荒谬的也成了最神圣的了。而必须要明白的是,不管剧情如何变化,你始终是你,如此特别又唯一的你。
这本剧其实应该列入励志情节的范畴,人们从中寻求慰藉和帮助。Phoebe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伤害到他人时,她感到孤独又绝望。为了寻求温暖与安全,多数人会掩饰这些不同,而7岁的Phoebe选择了坦然面对。妈妈很爱Phoebe,但她必须痛苦地承认,她的爱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而且她已经厌倦状况百出、改善无望的女儿。对最亲爱的人说出厌倦,是很可怕的事。妈妈做的不一定对,但她是真实的。演妈妈的Felicity Huffman就是〈绝望的主妇〉里的Lynette,不知道为什么她老演问题老妈,前两天还在别的剧里看见那两个可怕的,如恶魔般的多动症双胞胎,一如继往上蹿下跳,片刻不得安宁。只要想到有这样的儿子,无论谁都要崩溃了!
这不是一个童话,因为它的结局不是:从此以后,小Phobe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必须不停地在矛盾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许这个过程是,一辈子。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二):永恒的孤独
上个月底,看了《Phoebe in Wonderland》,一直想写点什么,迟迟未动,今夜失眠,与其发呆,不如记下凌乱的思绪。
我喜欢海报,在向日葵的花瓣后面,露出小姑娘那张敏感的脸。似乎她就是一个向日葵女孩。
我喜欢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太阳就是他的全部。孤傲傲的立着,没有和其他个体连成一片,有种疏离感。
菲比的世界,谁能理解?在舞台上的她是那么耀眼,而舞台下,她却躲在自己世界的阴影之中,连父母,都难以搞清楚菲比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菲比迫不得已,活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没有人找得到那解锁的钥匙。
年幼的菲比说她曾经想到过从高处跳下去。一个如花般绽放的女孩想从高墙坠落在地。让我心里一震。
虽然强迫症会有如此反应,但更多原因,也许正是菲比孤寂的内心无人能懂。太过丰富的想象力,无法找到窗口涌出,这是一种折磨。
有些事,不能让大人们知道
有些事,大人们知道了,也不会相信,
有些事,大人们相信了,也不会当做一回事。
所以,内心的世界,是完全属于一个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感受异常孤独,恍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的菲比。有些秘密,不能说。
在好友面前,无法坦然面对,眼镜后面隐藏着欲言又止的痛楚,不得已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这个时刻,我是最讨厌自己的。但是,连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又如何能够说的清楚。
菲比是幸福的,她相信,有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存在,一切都不需要完美,这是最完美的。
不要那么完美,不要有太多所谓的道德感,不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希望我的道德感丧失殆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内心来讲我不是那么富有正义或者道德感,有些事情至今未做,或许是因为我一直游离于自己的世界,和现实的生活当中。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三):有点沉重呢
难道我们不都是这样吗?被伤害,或是害怕被伤害的时候,就去伤害别人;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状况里而试图逃离;做不好自己而对家人感到guilty;很多时候憎恨自己做的事,却无法不做下去。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个人有勇气去宣布我就是和所谓正常人不一样的;又有多少时候我们的家人可以理解我们,维护我们,站在我们身边;在我们选择了不一样以后,又有多少个舞台可以如此宽容地重新接纳我们?
我觉得Elle不输给她姐姐。可有一天我有了小孩,我大概不会舍得让她们去演这些内心痛苦的戏。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四):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wonderland
以孩童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也许是失望且残忍的。小时候我们很单纯,不知道生活困苦与人性险恶,把这个世界想象的如此美好,而一旦这种心中的美好被破坏了,就可能会陷入一个奇怪的状况,就像菲比一样。
她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在家又缺少父母的关爱,虽然母亲尽力想要了解女儿的世界,想帮助她摆脱强迫症并保护她,可最后还是徒劳。父亲更是丝毫不理解女儿,菲比想要一个弟弟的时候,他却说,再生一个像你这样的小孩?这无疑刺伤了一个9岁小女孩脆弱的心。
菲比在演Alice的时候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对她来说那是个摆脱现实中种种困惑与残酷的方式,最后她还是带领大家很好的演出了Alice in wonderland,这是她的wonderland,她的成长过程。
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相信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wonderland,而大人往往喜欢让小孩面对现实,有时候小孩害怕面对,就会像菲比一样躲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选择现实还是想象世界,这是个问题。
虽然结尾的确结束的有点仓促与莫名,但菲比说的那段台词还是很引人深思的:“我……我此刻也说不清我是谁,先生。至少,今早起床的时候我还知道我是谁。但我觉得从那时起,我可能一直在变……我恐怕不能说的更清楚了,因为我也搞不明白。从开始,一天之内的,变成众多的不同的形象着实令人不解。嗯,也许,你还尚未发现,但当你不得不变成蛹,有一天你会,你知道——然后又变成美丽的蝴蝶,我想你会觉得,有那么一点怪……你的感觉或许会不同。我所知道的就是我感觉很奇怪……”
其实个人觉得他们演的那出戏,可以理解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而Doger老师大多数时候是个旁观者,偶尔推进辅助一下小孩,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想要演Alice,骑士,红心皇后,不想演毛毛虫和扑克牌,就像现实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主角,自己是最棒的,不想被别人抢走一样的,而角色下来以后,大家只能无可奈何的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生活中也是如此。最后Doger老师离开了,菲比在没有人辅助的情况下仍然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还帮助了大家,还记得校长问他们谁帮他们彩排时,他们一个个说"I am"。是的,无论小孩还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主宰,这让我感觉校长就似乎在问他们,谁在主导你们的人生?他们都回答I am一样。感觉很棒。纯粹个人见解!
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像Doger老师说的那句话一样:Don't Stop。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五):Wonderland. I thought we loved it together(看不懂的进)
I thought you loved Looking Glass Land, Wonderland. I thought we loved it together.
什么是强迫症?
你背单词,反反复复地背,每天不背100个不安乐,是不是强迫症?
你做习题,一摞一摞地做,今天没做完就会焦虑,是不是强迫症?
你练习体操,一遍一遍地重复,差一点点也要重来一遍,是不是强迫症?
你又怎么知道跳格子跳楼梯这些“强迫行为”与戏剧无关。比如她学心理医生敲手指打节奏,多次直接复述戏剧老师的话。
In other words, Practice is her pray.
以上为点醒梦中人。
Well, then… Jump
这是一部直白的励志片。片里小孩说着成人的话,就像爱丽丝说着她还是“巨人”时的话。
hoebe入戏太深,“No, cause maybe if I wore it long enough, one day I’d wake up, and I’d be that person”
Footsteps和whispering 像如梦前的响声,像生死前那道白光,下步就是梦境了。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stay in one place. If you want to go someplace else, you have to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But if you run as fast as you can and stay in one place, how will you ever get anywhere?——这不就是练习的过程么?
At a certain point in your life, probably when too much of it has gone by...you will open you eyes and see yourself for who you are... especially for everything that made you so different from all the awful normals. And you will say to yourself..."But I am this person"——点题句
You, Who are you?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六):jumping
别把硬糖摆在我面前,它对我已经没有效应。戏剧老师说的很好
“jumping”这个动词现在的我非常有爱。
不是吗?想做的时候,顾及太多毫无意义。不如jumping。
与众不同,古怪,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与褒义的说辞。与芸芸众生一
模样有什么意趣可言。
在我小时候或者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与Phoebe没差。想像力丰富,情绪
化,伤害别人的言语,不讨人喜欢。对于天鹅,一切闪光的东西,爱丽斯
梦游仙镜的所有着迷程度说不清道不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专注程度无
人可比。父母的不理解,独来独往。偶尔遇到知己,伤心的离别,这就是
我的整个世界。
老师走了同我心中完美无比得爱丽斯消失在巨亮的空洞里,我知道,靠自
己的时间到了。虽然那其中的过程真会让我感觉很奇怪。
出色是顺理成章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为成长中小小变故担心。在这
里为自己与Phoebe打气。
你是谁?我就是我自己。
准备,跳跃。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七):Wonderland
小女孩Phoebe有强迫症,而且是天生的图雷特式综合症。她勾画出来一个wonderland。她可以看到红桃Q,并尝试与她一起快跑,却停滞不前,她还会与许多《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人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幻想。
许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是呼吁关注OCD的孩子。但我觉得片子更多的再说的是沟通。不论中国还是国外,小孩和大人似乎总有着这种那种的代沟。我们同样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小时候也抱怨了许多,当时也有过被忽视,被责骂,甚至还接受过许多毫无理由的(至少我现在还觉得是)责骂,却很少有人去真的关注我想要什么,我又没有情绪问题。好吧,这也不能怪大人们,因为他们“忙”。但是小孩她们却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你某个无心的动作而受伤。
先是看到影片的介绍,我以为这是一部很梦幻的的片子。你瞧,又是我以为,就是这种可恶的自以为是害了多少人!影片里的无知校长运用了各种手段从Phoebe口中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然后不顾Phoebe哭红着眼的解释,解雇了一直比较了解学生的戏剧老师。从他口中提出的拙劣的问题,有显示他的无知。显然他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那位肥胖的心理医生,他在试图麻痹他的病人。
相比之下,那个古怪的戏剧老师却像是一位教育家。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就给她们自主,问她们想怎么演。并且并不吝啬于夸奖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在这里“古怪”并不是贬义词,它更多的诠释了一种与众不同。而现在的教育中,这种与众不同似乎并不受人待见。
还好Phoebe够幸运,有一个试图理解她的妈妈,一个可以发现她才华的戏剧老师。她试图控制自己的OCD,却不断地受伤;她勇敢的告诉别人她的病无法治愈;在她的仙境中有着和爱丽丝一样的生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wonderland,里面有着各种的色彩,各种人物。那是我们曾经最美好的愿望。Phoebe也是,不断地游走在梦幻与现实间,在梦境中寻找着希望。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八):这不是简单的强迫症。由菲比想到的自己强迫症严重的童年故事
看到短评里有人说菲比就是文艺的早了点?导演故弄玄虚?就是一个强迫症的故事?不,以上都不是。
这个片子的重点是菲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她患的是先天性强迫症。这和普通的强迫症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她知道自己面试的时间,她知道自己面试要迟到了,她还是要不停的洗手,洗到出血,因为她觉得她在洗好手之前不能去面试。你们平时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体验吗?当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怎么准备都觉得没有准备好。但菲比与正常人的区别在于,她洗手洗到出血,这是正常人不会达到的范围。也许有人会问,洗手和面试到底有什么关系?是的,这就是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区别了。正常人再紧张,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是做与那件重要的事相关的事。而强迫症患者,会做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甚至毫无意义的事。菲比听到炒鱿鱼这个词之后一直担心自己会被失去爱丽丝这个角色,尽管她被公认为演技最好的演员。她通过给自己制定各种没有意义的规定,并且完成它们来证明自己不会被炒。我初中的时候,每次干家务的时候,洗碗永远觉得自己没洗干净,擦水也觉得永远有一滴水没有擦干净,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就是因为我没有擦干净,或者擦干净后没有拧干抹布,所以我才考不到第一名。幼儿园的时候也有很严重的幻想,怀疑自己的家人是不是真的是我的家人,还是想害我一直伪装成我的家人。菲比每次向别人吐口水的时候,其实都是别人先惹的她。我小学的时候曾经也因为别人的捉弄抓伤别人(严重程度可以让那个被抓伤的小朋友的妈妈来找我),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无法控制自己下手的轻重,我自己是没有意识的。我一直觉得那些行为都是我一时情急下的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菲比不停的踩格子跳楼梯,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无意义事,不做会怎么样时,她答不出来,就是觉得应该这样做。我曾经也不停反复地做过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不让自己踩不完整的格子,只能踩在中间,不然又要重来一遍。我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别人打断我而生气着急甚至发脾气。我小学时还对着我上高中的表姐的朋友脸上扔树叶,我知道这样不礼貌,但在我的幻想里觉得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在考验她的朋友。在店里抢其他小女孩选好的海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下意识的就从她的手里一把抢过来说我要这一张,事后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我当时为什么有胆量那样做,我平时是一个又胆小又怯弱的人啊。在床上不停的用头撞墙壁,尽管有一些疼,但我觉得那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直撞一直撞,就像一种惯性,要很久才能停下来。一年级学写字的时候,写一个字用橡皮擦擦一次,甚至急的哭出来。课文后面的生字格从来没有写满过,因为我觉得写的不好,再怎么写也无法达到与书上一模一样好的字。直到语文老师当着全班说我的字是全班写的最好的,我才意识到我原来写的并不差啊。同样的事在初一也一样发生过,英语老师说我的练习册是全班做的最好的,每一个课时都是满分,英语也是写的最工整的,当时我也没有想到,我觉得自己写的并不好啊,因为我刚转到班上,那些英语作业全是我一口气赶的,做的非常匆忙。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在强迫症的世界里更没有完美。初三体育考试算入中考成绩,我的坐位体前屈已经是满分了,但我还是要不停的练,每天晚上使劲拉韧带,疼就抓小腿,直到指甲嵌入肉里,腿上破皮出血,以此来转移韧带的疼痛。我不停的重复一件事,一件很小的事,直到我意识到正常人并不这样,于是我停止了。菲比不行,她无法控制自己停止。我不停的洗手,不会洗出血,她会。我知道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有不正常的举动,所以我避免一切冲突,导致我现在一直会有与人发生冲突的幻想,幻想我与别人吵架,幻想我发脾气,摔东西。我也曾经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看看我跳下来能接受的高度到底有多高,把自己关在非常狭小的衣柜里看看人没有空气会不会死。想过一百种死法,但最后还是会停止。翻过学校湖边的栏杆看看结冰的湖面能不能走。不过以上都是在我觉得安全的范围内实行的,除了踩结冰的湖面是不久前做的,其他都是很小的时候做的。我可以不停的重复做一件事,讲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但我也强迫自己停下来。我可以控制。菲比不行,她无法控制住自己,我想,这才是一个先天性强迫症患者最大的悲哀。
很巧,我的英文名也叫菲比。是很久之前,初中的时候我给自己取的。幸好,我的强迫症在我自己发现之后一直自我调节而在不停好转,而可惜的是,很多事由于我强迫症的逐渐消失,我没有办法做到像以前那么好了。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九):看完了不错的结局反而变得心痛
看了不只一次
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我也有强迫症
我也会有比如说规定时间没干完什么就觉得我考试会考不好
我爱快进,第一次看就只是知道了大概剧情
我也有一种奇怪的毛病
喜欢看女生生病的剧情
嘻嘻这是不是一种病啊
第二遍好好观察了菲比
觉得这电影特别注重细节
菲比的一切小动作都暗示着他的病情
可我在第一遍时并没有发现
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病
还有去全家人去看舞台剧的时候
菲比控制不住说醒来醒来时
妹妹把手放到了菲比的胳膊上
妹妹岁数比她小
但知道照顾她
妹妹也有过抱怨
但终究是孩子
她很关心姐姐
去看了类似的电影《不凡下路》
看到了男主的样子
想到电影最后说菲比的病还会恶化
也许那就是菲比之后的样子
好伤心啊
想到艾丽范宁的样貌和那样的病情
好吧让我慢慢心塞吧
反正
不错的电影
《菲比梦游奇境》观后感(十):she is just especial
hoebe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儿,有着当小孩儿的压力,因此有些强迫症。
喜欢这部片子,也喜欢Phoebe,虽然她跟一般的小孩儿不一样,她只是比她们更敏锐一些。更喜欢Phoebe的妈妈,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母亲。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该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的,一些大人理解不了的小孩儿,她们并不是很好的,只是跟大家不一样。Phoebe的母亲就了解这一点。她虽然也会为Phoebe跟大家太不一样而担心,而焦虑,但是她从来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当个现代小孩儿也会有压力的,这没什么大不了,并不是现代的小孩儿有多复杂,是环境造就的她们。所以她们异常的表现更需要别人的理解,特别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