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拉邦德》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萨拉邦德》经典影评10篇

2018-09-21 02: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拉邦德》经典影评10篇

  《萨拉邦德》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丽芙·乌曼 / 厄兰·约瑟夫森 / 伯杰·阿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萨拉邦德》影评(一):和我想拍摄作品相似地方

  解构,我也想分十个部分完成一部视频作品。

  我也想用间离。

  我如果拍摄会更加出彩,因为我是新时代更加自由占有视频艺术特质。哈

  骊

  《萨拉邦德》影评(二):无题

  我看的只是下半部,上半部以后有机会弄到再看吧。

  “我希望你死于一种恐怖疾病。”

  提到了《安娜的爱情》,算是对自己拍的电影的回顾和导演自己作为观众的解读

  女儿父亲说她不想当独奏者,想领导一些人一起演奏。

  她看着精神失常的女儿,苍老

  《萨拉邦德》影评(三):伯格曼的低语

  伯格曼的遗作。演绎出了和他之前的作品不一样主题全片仅仅十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虽然说电影的主题与以往不同,但是一些思想却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一直通用。影片的最后,伯格曼以闪回加独白形式想要向观众诉说些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是感叹生命之谜吧。

  向英格玛.伯格曼致敬!

  《萨拉邦德》影评(四):以为是吧

  直视镜头的独白, 确实地与屏幕前的人交流着, 像是说过

  「听我说吧 我再跟你说呢呀」

  不会觉得孤独了, 再观看下去的话

  可, 卡琳刚出现表现完全雾水了

  心便念道:怪不得最开始要对着我说那独白, 那是担心若没了那特别的开场, 观看者会太茫然无助地退出吧 , 被特别后的现实免不过茫然但不会过于无助呢, 也就有继续坐定的信心

  卡琳告诉爸爸终归的计划•约翰焦虑地去寻睡下的玛丽安娜•

  突然的没有征兆, 哭泣 ,如是的感动

  只能想到想是打喷嚏呢, 猛然的发生, 但快感十足

  虐心的恋爱式 , 从几时被这下了药样地迷爱着

  那两人空身的睡在一起 ,像两个未到达青春期妙变的小孩子

  「为什么你会突然出现在这?」

  「我以为你在叫我」

  《萨拉邦德》影评(五):伯格曼就是伯格曼

  影片分9个小节讲述了在跟约翰离婚30年后,玛丽安决定到约翰家看望这个多年未见的前夫,并在他家里感受到约翰孤单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心同时,玛利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岁的女儿卡琳娜,她发现这三代人之间并不那么和谐,他们彼此那么需要对方,可又无法彼此理解。在短暂居住日子里,玛丽安感受到30年前人与人之间那种沟通和理解的困难仍然存在,这并没有因为时间改变。“萨拉邦德”是一种源自西班牙的古代舞曲,从古典音乐角度上讲,萨拉邦德意味严肃缓慢沉重。在影片中,萨拉邦德是卡琳娜一直练习曲子,意味着她与父亲之间最后的沟通。   对三代人内心痛苦不安描述,使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伯格曼的内心世界依稀是伯格曼的影子,那个熟悉的安娜的照片和丽芙·于尔曼的面部特写,那种朴素深邃对话,那种独步遐思般的节奏,伯格曼没有声明,可我似乎读到了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灵魂?当初拍摄《婚姻场景》就来自伯格曼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事隔多年,伯格曼再次把个人的心灵境遇影像表达出来,精彩依然,令人感动

  《萨拉邦德》影评(六):伯格曼电影笔记之《萨拉邦德》:看见你的苍老身体里的风雨

  1,曾经愤怒戏谑如小丑呀,曾经我锋利实验刀刃呀,曾经我平和沉静草原呀,现在我八十四岁了,这一次我尝试再直接再赤裸一些,每个场景只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他们直接对话,面对面,用言语动作,更换着不同的角色跳一场双人舞,或者互博,试试看他们是否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尽可能砍掉不必要的枝蔓,又佐以小小花招。好导演应该简单直接,还应该集中注意力

  ,2,安娜是维系这三代人的枢纽呀,祖父对父亲的冷漠,父亲对女儿的钳制,父亲对祖父的仇恨,在安娜死后,原本能正常运转的关系突然打乱,纠缠在一起,火花刺耳的摩擦声里飞溅。死亡只存在生者心里呀,死亡的是善与爱。

  有人偶尔被死亡的恐惧击溃,在房间里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呀,猛力跺地板喉咙里发出啊啊的叫声

  你害怕吗?我不害怕。

  ,3,玛丽安娜与约翰呀,玛丽安娜与卡琳呀,卡琳与亨里克呀,亨里克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约翰与卡琳呀,卡琳与玛丽安娜呀,卡琳与亨里克呀,玛丽安娜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玛丽安娜与玛塔呀,除开最后一场,其他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点,最后的玛丽安娜与玛塔,像一段尾音呀,像镜中人走出镜子呀,才敢泪流。

  ,4,安娜的信出现在第七场,于是情势发生了扭转呀,这是一个坎儿

  ,5,亨里克与约翰见面那一场,两人在用言语互捅呀,台灯摔在地上,灯光渐熄,又突然亮起,又突然熄灭,我他妈太喜欢伯格曼用的这个小技巧了呀,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娜的热情》里那个自房顶滚落的铁桶。

  ,6,EE出的碟片的花絮里有一段日本记者对丽芙厄尔曼的采访,她是滔滔不绝的谈论起他还有他的这部电影呀,声音里能听出情绪激动,像一个在回忆自己初夜的新娘呀。

  《萨拉邦德》影评(七):萨拉邦德

  “萨拉邦德是一种慢速三拍子,强音在第二拍的舞曲,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博格曼在本片中选用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五号中的萨拉邦德舞曲,第五号组曲是巴哈六首组曲中最特别的一首,其中的萨拉邦德舞曲全以单音演奏,与其它用复弦演奏的组曲不同……” 影片的人物并不复杂,只有四个人---前妻玛丽安、老知识分子约翰、其子恩里克、孙女卡琳娜,萨拉邦德曲调贯穿全片,将电影分成主要以二人对话情景为主的9段,表达了四位主角复杂的心境和感受。玛丽安前去探望离婚几十年的约翰,发现他被孤独折磨着,虽然物质充裕、窗前有大好美景,但他显然并不快乐;恩里克怀才不遇,与父亲交流困难,关系一向不睦;卡琳娜才华出众,但在坚持理想问题上与父亲也有严重冲突;玛丽安在影片中担当着穿针引线作用,她将摄影镜头连同观众的目光一一引导到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通过谈话逐渐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也逐一揭示了他们多年来形成心结原因;另一个贯穿始终核心人物是不露面的卡琳娜的母亲安娜,她沉静美丽、温柔可人富有爱心,在这个家庭里,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约翰因为这个媳妇而对儿子的态度有所缓和,恩里克在她逝世后几乎崩溃,卡琳娜更是深爱着母亲,她安抚、沉静的女性力量调和着家庭暴烈的气氛,他们各自爱着对方,但不懂如何表达。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由玛丽安的独白完成,她将分割几十年的时空用照片和影象连接起来,叙述了关于爱恨在时间里的无力掌控,关于人们在不同关系里的碰撞。有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因为爱也会蒙蔽人的眼睛,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灵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所以我们会有那么多痛苦,因为明知道有爱,也仍会质疑,因为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就像无法原谅所爱的人一样。 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玛丽安在教堂碰到恩里克,谈话结束后,玛丽安在静默的灰尘光芒中徐徐回身,看到圣父怀中的圣子眼光无邪地瞪视着,有影射作用。

  《萨拉邦德》影评(八):saraband

  “萨拉邦德是一种慢速三拍子,强音在第二拍的舞曲,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博格曼在本片中选用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五号中的萨拉邦德舞曲,第五号组曲是巴哈六首组曲中最特别的一首,其中的萨拉邦德舞曲全以单音演奏,与其它用复弦演奏的组曲不同……”

  影片的人物并不复杂,只有四个人---前妻玛丽安、老知识分子约翰、其子恩里克、孙女卡琳娜,萨拉邦德曲调贯穿全片,将电影分成主要以二人对话情景为主的9段,表达了四位主角复杂的心境和感受。玛丽安前去探望离婚几十年的约翰,发现他被孤独折磨着,虽然物质充裕、窗前有大好美景,但他显然并不快乐;恩里克怀才不遇,与父亲交流困难,关系一向不睦;卡琳娜才华出众,但在坚持理想问题上与父亲也有严重冲突;玛丽安在影片中担当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她将摄影镜头连同观众的目光一一引导到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通过谈话逐渐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也逐一揭示了他们多年来形成心结的原因;另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不露面的卡琳娜的母亲安娜,她沉静美丽、温柔可人、富有爱心,在这个家庭里,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约翰因为这个媳妇而对儿子的态度有所缓和,恩里克在她逝世后几乎崩溃,卡琳娜更是深爱着母亲,她安抚、沉静的女性力量调和着家庭暴烈的气氛,他们各自爱着对方,但不懂如何表达。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由玛丽安的独白完成,她将分割几十年的时空用照片和影象连接起来,叙述了关于爱恨在时间里的无力掌控,关于人们在不同关系里的碰撞。有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因为爱也会蒙蔽人的眼睛,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灵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所以我们会有那么多痛苦,因为明知道有爱,也仍会质疑,因为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就像无法原谅所爱的人一样。

  有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刻:玛丽安在教堂碰到恩里克,谈话结束后,玛丽安在静默的灰尘光芒中徐徐回身,看到圣父怀中的圣子眼光无邪地瞪视着,有影射作用。

  《萨拉邦德》影评(九):老年人与时间

  这部片子有不少惊艳之处,同时也留下许多遗憾。当然,一部片子中只闪烁那么一瞬间的惊艳就足以成为让众人高山仰止楷模学习榜样

  这部片子最另我觉得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前半段,或者是前三分之一。随着剧情的推移,安娜的出现,安娜对丈夫,对女儿,乃至对整个家庭情感上的变化,这无疑是导演想要阐述重点乃至高潮,但我认为,这让观众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家庭的某种特殊性上,就像看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病态事物,其观看的动机与其说是猎奇而不是观众与其家庭的某种共同性,这降低了该电影的艺术性。当观众一味陷入追寻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中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我要说的惊艳恰恰与这部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而是在开头的前几个片段中,尤其是第一到第二个片段中散发出的对老年与对时间的精确体现,后得知导演在拍摄此片时已有84岁高龄,在观看过程中,我想如果导演还不足60岁,那无疑他是最天才编剧与导演。

  影片从展现玛利亚的情欲开始,这本身就非常棒,一个60多岁的老年女性,她的情欲就像是一个20岁的小姑娘那么热烈。又是那么干净。她改变了我对老年人形地步入黄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刻版影响。当看到这一段,我甚至有去拍老年人爱情故事冲动了。这极大地体现出人这种动物的某种美好特质。当然更表现出女性心理上的某些不甘于随肉体衰老而体现出的对时间的抗争

  老年人的爱情尽管与年轻时有高度的相似,但也同时大不相同。这时影片的另一惊艳之处。人生已经走完了大半。自己已有孩子,已有孙子辈,他们的爱情或情欲是建立在某种自然结构之上的。这主要通过玛利亚与约翰在阳台上的对话表现出来。她们回顾人生,站在超越人生的角度。曾经也许会纠结,痛苦的往事成为嫣然一笑地瞬间。从而达成一种简单快速的共识。当男人已无法具备当年的英俊强壮和热情,而只剩一副自己都不好意思展现的皮囊时,爱情仍然继续,就像时间仍然继续一样。

  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般此片,我会更加详细地阐述其他闪光点

  《萨拉邦德》影评(十):Saraband

  araband

  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女人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她走路的姿势怎样?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Rebecca。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