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生子》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独生子》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9-26 01:2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生子》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独生子》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饭田蝶子 / 叶山正雄 / 日守新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生子》影评(一):微笑荒草——小津

  也许只有父母子女关系才是唯一值得拍的主题,由此来看,小津真是慧眼

  从《东京物语》回头看《独生子》,一样的微笑,一样的荒草,即使悲伤也要笑着,即使不满意也没有怨言

  《独生子》影评(二):独生子

  含辛茹苦母亲供独生子读书并在东京生活,然而只能以夜课老师辛苦的生存着,前来探望的老母受到儿子热情的招待,而母亲也看到他的贫苦生活,但更看到他和妻子善良,临行时的一番对话柔和了母亲柔软亲情影片没有把现象投射到过大的社会性命题上,只是展现一种对人性善良,淳朴赞美,也许物质贫穷,但是善良及上进是一种不可多得美德

  《独生子》影评(三):小津安二郎:砍人就像拍电影

  我的live《日本电影的魅力》,除了黑泽明,知友提问最多的是小津……

  阅片无数,想请教的导演有两位。一位是帕拉杰诺夫,想问问他《被遗忘祖先阴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地球上的生活习惯不习惯?

  另一位就是小津。眼前的画面是分裂的:一个是奉献了《我出生了,但……》、《独生子》、《东京物语》、《晚春》的导演小津:

  《独生子》影评(四):【影记】独生子

  ⑴“亲子关系一建立,便开始人生悲剧的第一章。”一盏油灯前景男孩良助。大久保老师。妈妈最终决定送良助上中学。良助送母亲去东京,一路上高兴与下车后的失落形成对比。妻子杉子。刚出生的孙儿。良助从政府职员转业为老师。

  ⑵城市的啸叫声。从大久保老师的现状看到了良助日后的影子。良助对母亲说,“这是有声电影。”母亲在电影院座椅上熟睡,电影中那大片大片的狗尾巴草田和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

  ⑶被工厂围困住的家。浅草寺,上野公园,九段下。前实后虚。前景(物)清晰背景(人)模糊。东京的垃圾焚化厂。良助和母亲在草野间盘膝而坐。“妈,你可能会觉得我是懦夫,但你看大久保老师那时候,也是胸怀大志地来东京,他现在怎样了?老师现在在东京炸吉列猪扒。妈,在这人才辈出的东京就是这样。”母亲外表纤弱,内心强大

  ⑷高潮过后的静物画面。母亲抱着年幼的孙儿在晾衣架下轻声呢喃。“你又会变成怎样呢?你也会住在东京吗?”一个叫阿富的小男孩突然冒出来叫她“婆婆”。

  ⑸在阿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良助,大久保,良助的儿子。而阿富被马踢伤的事实也同样预示着一种城市生活的不祥。现实预期之间的距离。良助:“他不会永远都是小孩子,我要他玩大的游戏。”母亲回到故乡,坐在工厂的高墙下默默抽泣。

  《独生子》影评(五):不谈值不值得

  小津的电影,一旦开始看很快便爱上了。一年半以前看的《独生子》是我看的第一部小津的电影,不得不感叹,80年以前拍的这部电影,探讨了一个永恒话题: 亲子关系,也讨论大学扩招带来的社会问题

  母亲是爱着儿子的母亲,为了供养儿子读书,为了儿子出人头地自己埋葬了青春,辛苦操劳,最艰难时甚至卖掉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子田地;儿子是孝顺懂事的儿子,母亲来了东京,儿子四处借钱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新的枕头,带母亲到处去玩 。

  之前意气风发要到东京闯一闯的老师, 被淹没在都市洪流里,做了卖猪排饭的老板;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夜校兼职老师。

  1900年日本的大学生为3240人,1930年突增到69605人,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就是失业”。

  到底是谁错了?

  母亲的付出没有错,供儿子读书没有错,错的是出人头地的目标,儿子去东京求学没有错,儿子做夜校老师也没错。无论值不值得,生活都在继续,人生都在进行命运不是一个人定可以主宰的,付出了,行动了,就够了。

  《独生子》影评(六):谁更可悲

  对于习惯了独生子女现象的90年代孩子来说,大概比较难懂得影片里母亲的痛苦。一个丧夫的女人,带着唯一的孩子,也许是出于当时社会舆论压力,也许是出于对丈夫的怀念,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没有选择改嫁的她一定是极看重自尊的。若不是那样一种比天的自尊支撑着,她也无法度过那么多年艰难而孤独的生活。

  送儿子读书这件事对于她就是最大的自尊,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儿子成了就能给她生为人最大的尊严,儿子输了就一败涂地

  她最大的不幸是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又是闭塞的乡下,为自己而活这样的思想该是多么的骇人。她没有改嫁,守着孤独;她无家可归也要供儿子读书,守着清贫

  所以当她信心满满来到东京要见识市面却看到一个失意的男人和一个沉重小家庭时,那种痛苦来自于信仰的倒塌,来自于自尊的崩坏。

  大概大家都会把矛头指向儿子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可是换个角度看,他不过是世界上无数惆怅异乡客中的一个,他年纪轻轻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他在人才济济的东京尚未成功,他没有背景没有社会地位,这明明是我们中很多很多人的写照,他只是选择了一种趋向安逸消极的生活方式,他只是不够激进。我无法因为同情母亲而否认儿子作为人类原始本能,他会改变自然最好,但是东方思维中过分把父母的苦难牺牲嫁接到子女的身上也是一个极端

  子女和父母生来就是独立个体,注定是有不同道路和生活的,一方为另一方的付出与牺牲是源于爱,那是一种伟大情感,但是一旦发生感情绑架,则一切都变了。

  影片里的母亲是可悲的,她受尽了苦难而失落失望,以至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影片里的儿子也是可悲的,或许他努力学习了,却因为视野狭小苦海无舟,落得一无所有。但是母亲和儿子都是如此善良,他们的苦难与温情都是社会的一隅

  《独生子》影评(七):母亲的悲悯

  继《东京物语》后看的第二部小津的影片,也是在豆瓣上的JUHA放映的活动去看的,http://www.douban.com/event/15005654/,看东京物语只是觉得很有很有画面感,影片像是由一幅幅幻灯片构成的,而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美感,看独生子只是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一点,每个镜头的美感,不知道是构图好还是黑白色独有的魅惑。

  我不懂什么叫好电影,只知道这部电影打动了我,因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母亲,这部名为《独生子》的影片貌似在表现人生的悲,但是我却看到是女人和母亲那颗悲悯的心,母亲看到自己费尽心血培养的独生子在东京过着困窘的生活后失望离开,却还给他们留下了一些钱,那两张纸币飘出来时,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看到了天下的母亲,她们都一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放在家庭和子女身上,没有自我,全部的自我便是子女,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心里悄悄地痛恨过这一点造成的不自由,可是我又清晰地认识到这是爱,我们怎能辜负母亲的爱呢,纵然会有压力。而且我相信这种爱导致的压力完全是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导致的,那种整体性地衣锦还乡价值观导致的压力,爱是无罪的。

  看到影片中的母亲从东京回去后对周围的人撒谎说自己的儿子成了伟大的人,然后独自落泪,这泪为儿子困窘的生活而落还是为自己的付出而落,我不知道,我好像看见我的母亲悲凉,看完突然特别希望谈一场靠谱恋爱,让她放心,可是我也知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小津的电影还是不应该当作电影看的,当作美图静静欣赏便可,沉下心去看就是去理解那些普通人的痛和情感,那些我们身边的人的情感。

  《独生子》影评(八):令人心生厌烦的母亲形象

  小津电影中,笠智众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但在母亲的角色上,原节子、东山千荣子、田中绢代等人曾先后饰演的不同形象的母亲各具特色诠释方法因人而异拍摄于1936年的《独生子》,属于小津战前作品中较有分量的一部。饭田蝶子在片中饰演过早丧夫的单身母亲,在导演所塑造的一众母亲中,尤其令我厌恶。被着力打造的这一母亲形象,在剧本创作上或许出现了些许偏差导致了本打算被塑造成完美母性形象在成型后却令人心生厌恶,产生排斥之感。

  剧情很简单:单身母亲辛苦工作供儿子读书,儿子成人后在东京任教师职,生活清贫。对儿子报有无限希望的母亲来到东京,发现早已娶妻生子,落户安家的儿子收入微薄安于现状心理落差使母亲伤心失望。

  核心场景被安置在儿子的东京寓所,本以为辛苦半生老年享福的单身母亲在看到儿子窘迫的现状后眉头不展,一脸阴云。对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也无丝毫爱怜的表示,自始至终没有问及儿子的生活是否快乐婚姻是否幸福。当儿子问到对自己妻子的评价时,她除了“温柔”两字便无下文。这让久别重逢,甫一见面不叙离别之情,却关心物质富足与否的乡下老太势利嘴脸无处遁形。幸福的主旨对年迈的母亲来说也许仅限于出人头地与财富积累,把自己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强行灌输。片末,在处理邻居儿子的伤情后,母亲才体会到自己独子身上的可贵品质,思想上发生了些微的转变。回到信州老家,当纺织女工问起母亲这次探亲的感受,母亲回答的却是对东京的印象心灵深处始终耻于面对儿子惨淡的营生

  联想到《东京物语》,老年夫妇到东京后感到给儿女的生活带来不便,决定提起返程。而在《独生子》中,母亲的到来迫使儿子四处借债,儿媳变卖和服,却始终赖在东京絮絮叨叨一番以自我为中心大道理给本已压力山大的儿子带来心理上的二度负担

  或许对于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读者诸君而言,在下思想荒唐,没有向上攀爬的进取心。但对我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想法身外之物随他而去。秉持正直品性爱心,保有独立的思想及一定的知识沉淀,不受舆论左右活出自己的真实才是我所希望的。

  此外,或有意或无意,剧中给出了几组对比,比如:

  1.一脸憧憬地对纺织同事说儿子已到适婚年龄与得知儿子业已结婚消息时却脸露失望的对比。

  2.笠智众4个孩子,一家六口,经营着炸猪排店,虽然清苦其乐融融。反之作为独生儿子,算上偶来探亲的母亲才凑足四人的家庭却愁云永昼。

  3.儿子、儿媳、老师、邻居等人的乐观情绪与母亲一人的悲观情绪的对比。

  《独生子》影评(九):无望的辩解更要直言不讳

  独生子的剧情相当简单:单亲妈妈为了供孩子去东京上学,变卖家产和田地,自己也沦为清洁工,不料十三年后到了东京,发现儿子并没有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出人头地,只是成为了一个寒酸的夜校老师,不免不悦,儿子耐心解释也是徒劳。为了招待母亲,儿媳卖掉了结婚时的和服,但这时邻居家的孩子腿摔断了,儿子便把钱拿去充医药费,母亲感受到儿子的善良和平凡中的伟大,谅解了儿子,但回到家乡后,不免满心委屈老泪纵横

  这当然是个有普遍性的话题,生活在当今中国的我们特别容易理解这种“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却发现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改变”的心情。但小津当时拍摄此片,其实有独特时代背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东京的青年学习了文化之后,要成为医生这样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士还比较容易,但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东京苦读的结果可能只是成为一个朝不保夕推销员,1936年1月15日的《国民新闻》就报道了这么一个案件:父亲起诉儿子,要脱离父子关系,理由是自己供儿子上大学是要他成为一名法官,而不是贫穷的保险推销员。看一组数字明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1900年日本的大学生为3240人,1930年突增到69605人,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就是失业”之恶果当今的天朝学子清楚不过了。但作为倾家荡产甚至借钱帮助子女迈入高等学府的父母来说,这样的结果在感情上显然难以接受。这三十年正好连接着两代人,可以想象为了草鸡变凤凰殊死一搏的父母心理落差有多大了,而当孩子是独生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对此,在战后担任日本最高法院法官的塚崎直义认为违背父母亲意愿长子需要不孝之罪道歉,而投资失败的父母亲也要负一半责任。这是当时被认为理性声音。父母供子女念书,当然不完全是投资的心态,更包含着出于天性的自然感情,我理解这样的说法来自日本民族中对施恩与受恩的传统,孝的恩情需要回报,而施恩又不应当要求回报,所以这样的结论被称为理性。然而,当一个只能为三千多个高等教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的社会出现了数以十几倍的人来竞争,那岂不总有几万个人是“有罪”的“不孝之人”?如果一个社会90%以上的人都有罪那是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呢?

  所以小津为本片做的设定极好。饭田蝶子饰演的母亲及其困苦,甚至落俗套地遵循《小丘之上》的传统把母亲设定为从女工清洁工,而另一面,儿子又表现地非常懂事和诚心诚意地尽孝,给母亲买好吃的,带母亲看电影,尽力让母亲不虚此行,不惜支付同事利息也要借钱,笠智众饰演的老师这条线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大势下的无力,将无奈的结果不由分说地推向观众。

  母子俩在烟囱前空地上的对谈是母子俩捅破窗户纸的一场戏,也是本片的一个转折,很经典的一个场面,儿子努力辩解着,母亲的失望却写在脸上,怎么也挥不去——对于感情受创的老人来说,这样的辩解无疑是徒劳的。但不这样做,母亲就会感到不甘和后悔,唯有直言不讳,才能获得理解,这样虽然无奈,即使伤心,整个家庭也算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又一次开始。

  我想这是小津想通过这部影片带给这个社会的,一种看待子女教育没有转化成功名的视角,相比林芳雄的《茧》中期待的“手术”,这也算是一针缓解创伤的安慰剂吧。

  《独生子》影评(十):《独生子》:日本早期男屌丝的伤感

  一旦建立了亲子关系,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幕。芥川龙之介的这句话被打在电影开始之前,也奠定了故事伤感的基调。

  寡居的母亲带着儿子良助辛苦过活,用在纺织厂的微博收入供儿子读书。儿子想要读中学却无法向母亲开口,带着少年特有的倔强与沉默静立在墙边。在老师拜访之后,母亲下定决心支持儿子读中学,儿子说,一定努力,过上好的生活。

  镜头转换,一晃十几年过去,母亲去东京看望儿子。孰料儿子租住在类似郊区的破房子里,已经结婚生子,自己则是一名普通的夜校教师。儿子四处借钱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新的枕头,带母亲到处去玩,看电影。然而儿子的心中始终不平静。他问母亲,对自己失望吗?母亲口说不失望,心内还是五味俱全。自己埋葬了青春,辛苦操劳,最艰难时甚至卖掉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和田地,就是为了供养儿子读书,以便让他出人头地。然而儿子说,东京太大了,人才太多了,自己根本就不算个什么。就连之前意气风发要到东京闯一闯的老师,也被淹没在都市的洪流里,被时间摧残成一个萎靡不振的满脸油污的卖猪排饭的老板而已。

  母亲若有所思,儿子却伤感起来,早知道这样,当初没来东京就好了。

  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放在母亲如何辛劳上面,只是在母亲与儿子争论时,脱口说出自己如今无家可归住在工厂宿舍里这种无言的付出。影片开始被感伤的氛围笼罩,被生活压抑到极点的母亲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

  儿子借下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儿媳偷偷卖了自己的和服,想好好招待母亲。不料隔壁邻居的小孩为了借同学的棒球手套,逗马玩被踢伤。儿子抱起小孩帮忙送医院,并掏出所有的钱给邻居。儿子对母亲表示遗憾,无法带她出去玩。母亲却说儿子雪中送炭的行为让自己很欣慰很高兴,因为自己也穷过。

  母亲眼见着儿子成为一个孝顺、负责、善良的人,心中高兴,她无法说出口的却是,儿子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她的所有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

  作为小津安二郎第一部有声电影,《独生子》放到现在,依然具有社会意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无底的黑洞。父母默默的付出,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家庭的孩子,从读书起,就背负着家长甚至家族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然而,城市太大了,有能力的人太多了,勉强挣扎在生活水平线上的孩子们无法回望父母期望的眼神。然而千百年来,父母照样付出,孩子照样接受,并带着各种情绪,开始百样人生。各种滋味,其人自知。

  影片里,儿子贫穷的邻居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喃喃自语:他早就想要一双棒球手套,如果我早点买给他就好了。这又是另一位母亲,面对贫穷,挣扎在母爱一端的一句话。听着着实让人难受。

  最后,母亲回到乡下,别人问起,她说东京很大很大,我儿子生活得很好。然后怔怔地望着抹布,半天无法回神。而儿子,则准备考中等教师资质,努力过得比现在好,再把母亲接去分享。连接母子关系的纽带是爱与责任,然而,有时候附带的很多世俗的因素,像春天新生的倒刺,生生刺伤两代人。

  对很多人来说,大家都在爱,却往往把爱和付出投入进一个奇怪的黑洞,深不见底,却牢牢地拽着大家沉入压抑沉闷的生活深处。无法喘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