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二世》经典观后感10篇
《福尔摩斯二世》是一部由巴斯特·基顿执导,巴斯特·基顿 / 凯瑟琳•麦奎尔 / 乔·基顿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一):又多了一个可供膜拜的神
I never thought you'd make it. 梦中影 钻胸——特技 台球 借杆跳车 纵身钻窗——极妙的巧合 其实我们都知道二十年代的片子要做到这种巧合,导演得多会调度才能减少重拍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演员得多用心刻苦才能完成既定效果。基顿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两方面都可以做好,这才有了这部完成度极高的片子。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二):斑斓的彼时,却,“固守”的百年
回首这些百年前的作品,再对比时下,让人不禁怀疑:近一个世纪,电影艺术抛却技术带来的进步以外,都干了些什么。 栽赃那段小品似的情节,设计的十分巧妙,扣人心弦。梦境与现实的穿插叙事,竟然已经那样成熟了:梦中的理想实现、无稽荒诞,现实的无力“残酷”、命运的“拨乱反正”,再加之电影本身“虚构”的艺术形式,让今人观来仍是精彩异常、应接不暇。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三):特技赞赞
它是与卓别林齐名的幽默大师巴斯特·基顿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成龙赖以成名的功夫喜剧更是深受其影响。 一个梦想着成为名侦探的电影放映员,有一天惨遭情敌陷害。 现实中无计可施的他,只好跑进梦里,和情敌展开了一场热闹又好笑的对决。 不夸张地说,整个观影过程都在惊呼连连,因为它的特技实在太牛了。 无人驾驶却一路稳稳狂飙的摩托,在湖面飞驰的老爷车。 有些桥段,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基顿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这哪是1924年的电影啊,就是今天都不见得有人能拍出来吧。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四):基顿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卓别林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
《福尔摩斯二世》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比卓别林最高分的作品还要高,就电影而言,确实有它道理。该片划时代地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拍摄以及剪辑手法,当时那个年代工业水准与创作水平之高峰,但是巴斯特基顿的作品之所以没能像卓别林一样广泛地传世,可能就在于,基顿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而卓别林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巴斯特基顿并没有像卓别林那样,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表达,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作为表演者,为观众奉献出惊险刺激的杂技式表演;而卓别林却往往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反思。简单而言,看创意、看玩意、看机关,就看巴斯特基顿;看剧情、看笑料、看思想,就看卓别林,就是这么简单。掌握了全权创作与充分艺术天赋的卓别林到最后也就可以比基顿走得更远。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五):福尔摩斯二世
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之一,同样神作。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四点,情节简单,想象力丰富,幽默搞笑,动作特技高超。一,很喜欢这样情节简单,但叙事方法剑走偏峰的电影,当然这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叙事方法有限但剧情可以瞎编。基顿用一场梦去扩大简单的自己与女主的误会,让人佩服。二,想象力丰富便是把梦和现实联系起来。导演巧妙让自己梦中与正在播放电影连接又把现实投射进去,在梦中实现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侦探梦,然后得到女主芳心。一个大写的服。滑稽搞笑方面其实和男主特效动作有很大联系,在默片时代,表达幽默有很大局限,动作成了主要途径,成龙的影片特点和其类似。穿墙换衣、坐车把等等,既惊险又搞笑,正是这样才形成基顿的独特风格。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你现在拍一部电影能让一百年之后的人奉为经典,你就可以理解基顿的厉害之处了。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六):Sherlock, Jr.
影片的男主角基顿(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饰)是一名乡村影院电影放映师,他喜欢阅读侦探类的书籍,经常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像福尔摩一样的大侦探。一天,他把价值一元的巧克力糖谎称四元送给女友凯莎琳(Kathryn McGuire 饰),不料被情敌趁机陷害,说基 顿偷了别人的手表拿去当才有钱买巧克力。凯莎琳相信了谗言,遂将基顿赶出门外,并取消了二人之间的婚约。基顿查访之后,发现情敌才是偷表典当的家伙,但却苦无证据洗清冤情。某日,基顿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同出一辙,而且人物也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上流家庭而已。基顿边放映电影边沉溺在电影之中,于是走出放映室,从观众席走入银幕之中逮捕情敌罪犯。可是进入银幕后的基顿却四处碰壁,一筹莫展.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象不断从幻想变成事实……©豆瓣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七):酷
越看这种看电影,越会清晰的意识到,所谓电影的形式、手法早就被先人前辈们玩烂了。 电影《福尔摩斯二世》讲述了一个梦想成为侦探家的电影放映员在追女孩时被诬陷为小偷,他在梦中化身侦探惩治了坏人,醒来以后和了解了真相的女孩重归于好。 电影对于主人公的塑造是梦想加善良,同时笨笨的滑稽,还有些小人物耍小聪明的心理。几个鲜明的特点立住一个讨喜且博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这个形象非常呼应整个故事的设计。没有让这个人物去改变啊,追求梦想啊,生活就是生活,可能美好只存在梦境中,但只要现实中赢回了自己的爱情,就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梦境这段的设计上非常出彩,充满了奇思妙想。 有利用荧幕内容的变化,制造很奇幻的主人公在电影世界中的窘境。 而后面主人公化身福尔摩斯二世破案时,则是透露出信息让观众知道,主人公不知道,通过这种戏剧性和巧合带来喜剧效果。而实际上当炸弹消失不见时又会发现,一切都在主人公的掌握之中,接着就是一大段智斗的情节。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八):短评喜剧佳作《福尔摩斯二世 Sherlock, Jr.》
《Sherlock.Jr.(福尔摩斯二世)》,导演是与喜剧大师卓别林齐名的“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本片为无声黑白短片,讲述爱好侦探小说的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探案经历,虽然总时长不到45分钟,但正是它的短小精悍支撑起了这样一部缜密完整、诙谐有趣、感动回味的喜剧佳作,后代的不少影片还争相模仿致敬,譬如其中经典的打台球片段就有周星驰在电影《龙的传人》当中效仿。
不得不说的还有本片导演兼演员的基顿的对电影艺术的敬业和执着,由于电影艺术刚起步,各项技术不像当今这样完备,基本上所有的特技镜头都由基顿亲自操刀创作并表演,其中为拍摄一段铁路水箱压倒开关出水的镜头使基顿脖子受伤而导致偏头痛,过了将近十年才发觉病因,其危险、困难程度透过荧幕可见一斑,开怀捧腹之余令人肃然起敬。
反观当代的大部分国产喜剧电影,演职人员专业素养欠缺不说,竟然还将无知低俗当有趣,真令人尴尬又悲哀。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九):梦想与追逐
一个着迷于推理小说的电影放映员,遭情敌陷害,(诬陷他是一个小偷)。Buster Keaton,这个永远不缺乏热情与勇气的男人,运用自己从书本中学到的那些半吊子刑侦知识,居然识破了真正的罪犯,最终重又抱得美人归。
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却有两段戏码能够永载电影史册!
影片中段, 电影放映员在放映室里做着名副其实的“春秋大梦”,影院里播放的电影剧情与(电影故事的主线)“珠胎暗结”,此时此刻,(戏里与戏外)的故事,画面,音乐,完美结合!却听不见人声的喧嚣与嘈杂,有声电影的时代啊!不会再有如此美妙的时刻了!
影片在一段疯狂的追逐戏之后宣告结束,Keaton如杂耍一般的“玩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玩命)着各类交通工具,其中又夹杂着多种让人匪夷所思电影剪接技巧。
集惊险,幽默,浪漫于一身,一个堪称“伟大”的电影桥段就此诞生!
《福尔摩斯二世》观后感(十):Sherlock, Jr.
lt;福爾摩斯二世>,巴斯特基頓於1924年自導自演的默片,片子不長,推理情節與誇張的動作喜劇混搭,整部片看下來動感十足,非常有趣。
不單是純粹的推理喜劇,此片還加入了幻想的要素。隨著劇情,主角的意志抽離了身體,就這樣走進劇中播放的偵探電影,流暢地穿行於現實與電影兩個次元之間。
電影時間與現實時間是不同的,導演讓主角進入電影裡的世界,時間與空間也因此比照電影的設定。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福爾摩斯二世在電影畫面中,正打算坐下的時候,鏡頭切換到下一個場景,一時間他發現自己跌坐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扯扯領帶準備往前走,下個鏡頭卻讓他瞬間置身於懸崖邊上,搖搖欲墜...
主角受到「剪接」的約束,讓觀眾跟著一起體驗電影在時間拉伸與空間轉換上,有別於現實或其他藝術的表現手法。電影的魅力不需多言便被鮮明的呈現出來了。
另外,很喜歡跟蹤偷錶人一幕,後者不知道自己被跟蹤,前者則刻意貼身模仿後者的動作,兩名演員既互動也不互動,默契十足。而基頓飾演的小福爾摩斯,儘管不苟言笑、表情慵懶,卻也很有味道,一舉一動都是情感,都是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