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经典影评10篇

2018-10-10 02: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经典影评10篇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一部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古特·拉姆普雷切特 / 汉娜·许古拉 / 高夫莱德·约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一):还没看完

  在看这个之前,我看过最长的电影是贝托鲁奇的‘1900’和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的电视版。没想到这个更长,看了半年了快,我才看到第六集,法斯宾德的电影不好理解却很好看可惜我的确没耐心去一次看完。。。。慢慢来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二):爱比死更冷

  德语电影顶峰了 比小说更强调了弗朗兹模糊同性倾向

  预言式的情节暗示

  弗朗兹的第一次被同事出卖就暗示了他对伦霍尔德的爱最终会葬送他 伦霍尔德夺去他的手臂 当然他钟爱超过生命东西也会被伦霍尔德夺去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三):关于Berlin Alexanderplatz

  法斯宾德的这部作品确实比较特别,与他其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拍摄风格方面,还是在传达的内容方面都有些区别。在看了些影评后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故在此希望听到更多的声音

  我基本是连续看完的,此前对这部盛名海外的法斯宾德著作觊觎已久,在观看时是抱着一些期待的。它没有让我失望,不过却让我有些疑问,因为我没太看懂。一些声音说这部法斯宾德晚期的作品受到美国风格的影响,我不确定,但事实上贯穿全片镜头语言确和他从前的电影不一样,以至于我看到后几集时,脑海中不断出现伯格曼的影子影片中时常出现近景特写,将人物表情神态,甚至细微眼神都暴露给观众,发挥出法斯宾德杰出戏剧功底温暖色调,时而夸张的表演,人物的激烈冲突及语言,镜头的变化多端丰富运用都让人看出了自《四季商人》后法斯宾德的新气象。虽然法斯宾德主动积极改变了从前的拍摄方式,积极向美国学习,但个人还是更喜欢前期的有些阴冷刻板的法式电影。

  这部作品值得人们探讨和深究。不仅是宣传中说的德国19世纪20年代末,二战前的社会图景,耗巨资1300万马克拍摄的鸿篇巨制,更有关人性情感价值观宗教、个人与社会等内容的展现

  我的疑问多于收获,法斯宾德的电影一向不好理解,这部更如是。其间穿杂的社会、犯罪、情感、人性、宗教和哲学内容,让像我一样不够了解法斯宾德,不够了解德国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宗教的观影者有不少值得回味片段。例如导演精心安排适时出现的画外音,颇有隐喻意味字幕,以及我一直关注但很难抓住节奏的配乐,许多细节都是法斯宾德缜密安排的机关钥匙,只有读懂了导演的此类特殊语言,才能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清晰把握

  期待更多有独到见解的观影者于此发表己见。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四):很好,很强大

  (看了十二集,很喜欢,忍不住了先出来随便讲几句)

  这部影片很精细画面也很讲究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和法斯宾德以往的影片相比,它多了许多诗意和神性的色彩,穿插于十三个章节表现主义及歌特风格的诗句亦暗示了影片的叙事基调

  虽然,该片依然延续了法斯宾德作品中所传递出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冷酷残忍、不可信情绪,但表现手法显得更加丰富

  比如,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时,他采用的是一段冷静的关于宰杀牲畜旁白,再配上屠宰场里血腥的场面

  给我最大震撼的一段是,当弗朗茨的脑海里重现杀妻场景时,他正平静地向他的女友朗诵一段表现主义诗歌

  一位父亲诱奸他的儿子,继而以他的儿子作为祭品魔鬼献媚的故事……

  在影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警句格言报刊摘要与镜头交相互应的场景层出不穷

  这些镜头及情节的处理,仿佛让我看见原著小说中含有的超文本部分,十分现代的叙事手法

  主人翁弗朗茨是一位外表强悍内心柔弱流浪汉,他一次次被魔鬼诱惑,却一次次自救成功

  他的诱惑源自于女人拯救他的仍是女人。

  影片中的女人是符号,扮演着天使角色。值得关注的是片中的天使多由“妓女”构成

  我以为这正反映了法斯宾德(或是原著作者对待女人的态度,这从弗朗茨两次穿越红灯区,两次与皮条客的对话中得到体现

  赖因霍尔德也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扮演着魔鬼或毒蛇的角色,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与弗朗茨截然不同

  当弗朗茨第一次遇见赖因霍尔德时,曾质问他是否坐过牢。赖因霍尔德否定了他这个猜想,但毫无疑问,女人就是赖因霍尔德的牢笼

  如果说弗朗茨对待女人的感情交织敏感与迷狂,那么赖因霍尔德则是赤裸裸的恐惧。这从赖因霍尔德无法与同一个女人呆上超过两个月的时间得到暗示,到他因为嫉妒杀害梅茨抵达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赖因霍尔德的扮演者,他那口吃的对白不可一世的表情,和他想甩掉一个女人时窘迫样子,简直把这个大反派演活了

  另外,这部长片基本和史诗无关,一战后德国经济萧条和二战前激进主义的抬头在电影中并没有很深层次的表现。总的说来,它仍是一部关于惩戒和救赎现实浪漫)主义题材的影片,但是演绎得非常好!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五):观后感

  之前在找法斯宾德影片时也看到这部,一看15个小时吓到了,所以一直到后来看到同名小说的介绍,才终于看起来。当时法斯宾德完成这部影片在国内影院是三天连播,真是爽翻了,我也花了两天看完了。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十分压抑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这部巨作成书于1929。据说是德国大学生必读书,翻译的作品很难体现原作的精髓,里面有很多战前柏林工人阶级之间的隐语。所以观影过程中很多对白令人费解

  Franz是因杀害女友入狱4年,终于等到刑满释放,他回到柏林决定重新做人。1927年的德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找工作困难,更别说他这个有过前科的罪犯了。外界社会动荡因素一次次将Franc的信心击垮。

  从街头叫卖,到贩卖色情刊物,法西斯报纸,到丝袜传销,Franz最后遇到了Reinhold,一个表面腼腆内心邪恶同时身兼犯罪团伙目的家伙,Franz从一开始心眼喜欢Reinhold。接受Reinhold玩腻的女孩,遭受对方怀疑并被推下车压断一根胳膊,仍死心塌地地去找Reinhold。而Reinhold呢,从一开始就在利用Franz,将他拉入犯罪团伙后又疑心不减,当看到他变成了残废又感到恶心,最后发现这个残废居然有了一个全心全意无条件爱他的天真姑娘,还靠着接客来供养他,不禁勃然大怒,出于嫉妒,出于厌恶,他引诱了这个叫Mieze的天真的女孩,于树林中奸污,杀害,留下一具尸体。被这个事实重击的Franz,疯一阵,傻一阵,最后告别虚无,成为对社会有点用处的看门人。

  不能说Franz心口不一,有一回他痛苦地蜷缩在沙发里哭喊着“我要控制我自己”时,看人看到了他的痛苦与矛盾。人作为个体意志,同时又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即是独一无二的,又是渺小的。渺小的个体在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冲突是是不可避免地要放弃自我,进入永恒的自然循环。(德布林的哲学观念

  Franz有天真的性格,这正是他吸引众多女性地方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超出语言的限制,能和女性伙伴纵情大哭大笑,甚至舞之蹈之,在朋友面前也是如此。可是他又被动物的兽性只配着,尤其是醉酒或发现女友的不忠时。一直闪回在整部影片中的片段就是Franz殴打他女友Ida的场面,记得不错的话好像出现了6次,有目击者房东太太出现的有5次。不仅是笼罩在Franz心中的噩梦,也是让观众始终为后来他身边的女孩们捏一把汗,最终他对Mieze的又一次施虐证明他的理智在兽性爆发时是完全无力的。而迫使他的本性爆发出来的,正是外界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

  影片的结语“My Dream of the Dream of Franz Biberkopf。”提示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其实法斯宾德自己也说过“I am Biberkopf”,就像福楼拜对包法利的自我认同一样。虽然影片中的情节都来自德布林,但从毕勃科普夫身上可以看到法斯宾德近乎自恋的投注,

  其实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导演自己的投射,(Reinhold虽然是个反面角色,但我觉得对他的塑造用心程度不亚于对Franz的塑造。邪恶回眸眼球上闪现的星形高光,有点结巴富有磁性的声音几乎改变我的审美态度。)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法斯宾德开始了对同性之美的独特表达。通过长时间频繁的近距离表现男性目光的凝视,观众获得了与好莱坞俄狄甫斯式趣味迥然不同美感。也许如今的观众不容易惊讶,不过别忘了,当时不论德国观众还是其他西方国家的观众都是第一次获得这种体验的。

  人会有理性的,傻瓜才扎堆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六):from 刘小黛

  Welcome to the Hell.

  from 刘小黛

  f8aa382c98#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一部.惩罚的开始.Berlin.Alexanderplatz.Part.I.The.Punishment.Begins.1980.D9.MiniSD-TLF.rar

  f55aeb2ea8#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二部.如果不想死.该如何生存.Berlin.Alexanderplatz.Part.II.How.Is.One.to.Live.If.One.Doesn__t.Want.to.Die.1980.D9.MiniSD-TLF.rar

  f8485d0455#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三部.击中头的锤子.能使灵魂受伤.Berlin.Alexanderplatz.Part.III.A.Hammer.Blow.to.the.Head.Can.Injure.the.Soul.1980.D9.MiniSD-TLF.rar

  f03e91d971#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四部.一群陷入沉默的人.Berlin.Alexanderplatz.Part.IV.A.Handful.of.People.in.the.Depths.of.Silence.1980.D9.MiniSD-TLF.rar

  f067f70009#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五部.拥有上帝力量的收割者.Berlin.Alexanderplatz.Part.V.A.Reaper.with.the.Power.of.Our.Lord.1980.D9.MiniSD-TLF.rar

  f874ce8e1c#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六部.爱有代价.Berlin.Alexanderplatz.Part.VI.Love.Has.Its.Price.1980.D9.MiniSD-TLF.rar

  f8685cfad2#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七部.记住.誓言也会被斩除.Berlin.Alexanderplatz.Part.VII.Remember.An.Oath.Can.Be.Amputated.1980.D9.MiniSD-TLF.rar

  f5bc3a4b23#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八部.阳光温暖了皮肤.但也会灼伤 它.Berlin.Alexanderplatz.Part.VIII.The.Sun.Warms.the.Skin.but.Burns.It.Sometimes.Too.1980.D9.MiniSD-TLF.rar

  f8c61113d3#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九部.多与少之间的永恒.Berlin.Alexanderplatz.Part.IX.About.the.Eternities.Between.the.Many.and.the.Few.1980.D9.MiniSD-TLF.rar

  f8ed6f1663#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十部.孤独泪水能冲破疯狂堡垒.Berlin.Alexanderplatz.Part.X.Loneliness.Tears.Cracks.of.Madness.Even.in.Walls.1980.D9.MiniSD-TLF.rar

  f0d202c11#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十一部.知识就是力量.早起的鸟儿有虫 吃.Berlin.Alexanderplatz.Part.XI.Knowledge.is.Power.and.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1980.D9.MiniSD-TLF.rar

  f035f73c01#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十二部.毒蛇一般阴险的人.Berlin.Alexanderplatz.Part.XII.The.Serpent.in.the.Soul.of.the.Serpent.1980.D9.MiniSD-TLF.rar

  f0bd9c93aa#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第十三部.外面和里面.秘密的恐 惧.Berlin.Alexanderplatz.Part.XIII.The.Outside.and.the.Inside.and.the.Secret.of.Fear.of.the.Secret.1980.D9.MiniSD-TLF.rar

  f87964c751#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尾声.由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弗兰茨比博科夫的梦想产生的 梦.Berlin.Alexanderplatz.Epilogue.My.Dream.from.the.Dream.of.Franz.Biberkopf.of.Alfred.Doeblin.1980.D9.MiniSD-TLF.rar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七):柏林狂想

  柏林狂想

  弗兰兹的公寓即是一个集合,一个从个人到集体意识的混合空间,相对于广场的敞开和不稳定,公寓更像是弗兰兹的内心外化,如果说小说的主角是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那么电视剧的主角就更应该是弗兰兹。

  法斯宾德一共有三次完整阅读《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他十四五岁的青春期,这本书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打动他,前三分之一冗长的铺垫险些让他错过这部对于他生命至关重要的艺术结晶。不知什么原因,他继续读了剩下部分,并逐渐被他所认为的小说主题吸引:弗兰兹•毕伯科夫与赖因霍尔德卑微的生命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骨气、勇气去认清,更遑论去承认——他们非比寻常地喜欢对方、爱着对方——意欲从这种在男人之间毕竟少之又少的爱情中得到快乐和幸福,都是无能为力的。简单来说,此番阅读帮助年轻的法斯宾德承认了那煎熬着他,几乎使他瘫痪的恐惧,即帮助他承认了他的同性恋欲求。五年后的第二次阅读,仍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一般让他愈发明白他自己的行为,他自己的反应,有极大的一部分,活脱就是《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描述的。于是他开始不知不觉地将小说作者德布林的幻想转化到自己的人生中,努力在疮痍满目的心灵焦土上,建立某种认同感的东西。第三次阅读是法斯宾德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一次准备,故事里的许多事情、关节越来越透明,那些微不足道的庸人俗事以及匪夷所思的情节悲凉地暴露在他眼前,却能让他以一种无比温柔的心来看待并爱他们。

  甚至,当法斯宾德用三天时间看完了他所有之前拍过的电影,他猛然发现,在他电影中所出现的德布林“引言”远远超过他自己所意识到的范围。《爱比死更冷》《瘟疯之神》的故事截取于德布林的故事,并且他经常将电影中的人物命名为弗兰兹,当他担任电影剪辑师的时候,总是使用弗兰兹•华希(Franz Walsch)这个化名,而在《佛克斯》这部电影里,他干脆完全借用了弗兰兹•毕伯科夫这个全名。于是,法斯宾德开始不眠不休地埋首写作四天,然后连睡二十四小时,再接连工作四天完成了《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剧本改编,并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长达15个小时的电视剧集的拍摄。

  这部14集的电视剧集,除了末集,大部分是以一种平铺直叙的自然主义的叙事方式进行着。法斯宾德并没有效仿德布林企图去创造一种拼贴画式的电影语言,他并没有打断叙事的步调,而是选择用独白(由法斯宾德亲自配音)的方式保留了小说中的大量回忆,让故事以一种更为感人和直接的方式继续进行。在另一方面,独白的增多也减缓了戏剧节奏,进一步地限制了角色的行动自由。让本来就没有多少清明意志力的弗兰兹•毕伯科夫显得更加局促,他缺失对于现实世界的概念,或是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失望与否定,却幼稚地,冲动地对现实世界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最终他的企图必然没有成功。而赖因霍尔德,他不单纯是一个恶魔,相反,它是破碎柏林的灵魂,是所有人物的镜子。角色的刻意受限还表现在弗兰兹和赖因霍尔德一头一尾的相遇里:两人的酒吧初遇完全是一种沉默寡言的主观镜头,相比于小说中那种命定性的内心独白,视觉的纯粹更体现出了一种无动机之爱的悲悯。结尾弗兰兹和赖因霍尔德在警察局楼梯相遇,下楼的是身穿精神病服的弗兰兹,上楼的是带着手铐的赖因霍尔德。两个单纯、暴戾和强壮的男人用目光注视对方,我们甚至发现一向佯装抗拒的赖因霍尔在哭泣。在展现这些最为极致和扭曲的感情时,法斯宾德抛弃了那些言语中介的特权,而是回归画面去建构一种不愚蠢却温顺的自我袒露。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已经在二战中毁于轰炸,法斯宾德也并没有为了重现此空间而刻意搭造出相关场景。所以结果是,我们在一个叫做“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电影里却几乎没有真正看到过这个地点,街上闪烁的霓虹灯照亮着主场景,我们似乎在一个“虚幻的城市”完成关于这个地点的想象,我们能指出每一个角落里的裂隙与破烂,却无法洞察其整体。弗兰兹的公寓成为了一个小型压缩版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小说中多次搬迁住宅的弗兰兹在电视剧里一直住在同一间屋子,如幻觉般多次闪现的弗兰兹杀害妓女艾达的场景就被移植到了弗兰兹公寓里(小说是发生在艾达姐姐家)。弗兰兹的公寓即是一个集合,一个从个人到集体意识的混合空间,相对于广场的敞开和不稳定,公寓更像是弗兰兹的内心外化,如果说小说的主角是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那么电视剧的主角就更应该是弗兰兹。并且,法斯宾德延续并强化了一直以来的栏杆外拍摄室内场景的受阻视角,企图在视觉和语言的多重限制下展现给我们关于角色的处境。法斯宾德甚至把此视觉意象扩充到具体的故事情节里,米泽送给弗兰兹的笼中金丝雀,这一礼物在小说中只提到过一次,但在电影里却多次出现在弗兰兹的公寓中。

  大城市的生活,即意味着对于声音、景象、动态事物不断变换的注意力,城市反复无常的疯癫错乱和特殊节奏恰恰构成了其空间的本质。法斯宾德电视剧集里的柏林,没有对亚历山大广场的直接描述,却定义了各种死气沉沉外貌的地铁站、屠宰场、医院和警察局。城市的叙述元素和节奏如火车高速行经带来的喧嚣不断的嘈杂感一样,似乎很容易让人迷失中心。但法斯宾德却认为:大城市里一个意识清明的居民很可能会变换他对于生活的兴趣,但他却不会失却自己对这个中心点的立场。这个立场即是法斯宾德关于柏林的狂想,他将德布林的狂想注入自己的生命,他也许根本不需要这本书的任何帮助就能创作出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八):奇妙混合,卢米埃尔与梅里爱

  真好,豆瓣的第一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评论……

  在还没有拍出《莉莉玛莲》、《玛丽布莱恩的婚姻》和《雾港水手》时,法斯宾德一向被人别有用心地称为“没有大作的大师”。34岁,在片场习惯大叫大嚷,三个月拍好一部电影然后失业,私人生活极不检点的法斯宾德,并不是很在意这样的说法,他本来对世界就抱持着一种天真的恶感。所以,当《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出现时,法斯宾德也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咸鱼翻身的契机,只是不断地说:自己从看过这个小说起,想法就被它所规定,这是他人生和思想的渊薮,实在是想不到自己有机会拍这样一个片。

  但实际上呢,这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视或者电影了,之前盗出的《森林中的小屋》,相比之下是白纸一张,《吉普赛时代》无法企及其高度,而最为人所推崇的《芬尼和亚历山大》也变得像个儿童剧集。如果没有偏见的话,实在不太好区分这究竟是电视剧集还是电影。不过,我愿意把这看作电影,15个小时,电影就是要长!

  可以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集中了新浪潮运动、德国电影和法斯宾德个人的全部优秀传统,是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确定的两种电影传统的奇妙混合。

  法斯宾德遵循了电影的叙事传统,所以盗版碟商们不费什么力气,就很好地归纳出了故事情节:一个男人刑满释放,鼓起勇气准备正直做人却终于沉沦……在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事件的进展上,法斯宾德摈弃了他之前粗犷的表现主义做法,显示出明显的美国风格。用了大量近景和特写,仔细地观察演员细致的情感变化。全剧看下来,很少有人物仅仅凭冲动行事,大部分的动作都能发现前因后果和深层的心理依据。正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极度紧张,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波澜壮阔。比如第10集(?),基本上只有三个场景,其中梅茨和弗兰兹在房间调情的恩爱镜头占去了一大半,人物的情感交流显得既充分又紧张又充满意味:一方面是两人之间无条件的相爱,一方面是梅茨对弗兰兹不愿透露自己的事情的焦虑,也用互相的猜疑、躲避和迎合暗示了接下来的走向。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在服装、街景、道具、历史甚至人物口音等方面,据说都相当下功夫,其中主要场景发生的街道,还是伯格曼拍《蛇蛋》的时候搭建的,估计《沉默》应该也是在这个片场拍的。在花絮碟中,主演和工作人员也不断地提到14本厚厚的剧本和法斯宾德对每场戏精确的设计,一句话,这是个天才型的导演。

  但这仅仅是这部巨著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说,13小时的前13集占了一半,而2小时的尾声,却占去了另一半。这个尾声,被命名为“弗兰兹的梦”,顾名思义,表现的是弗兰兹在女友被杀后陷入的精神混乱状态。两个金发健美的天使,环伺左右;他这短短一段生命中出现的人物,悉数登场。这是一段用心理情绪进行调度的场景,可以说是影史上最长的梦了。

  这个漫长的梦中,场景似曾相识却又大有不同,弗兰兹在他熟悉却又感觉陌生的世界中,接受各个不同人物的拷问。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人物,都是深植于弗兰兹内心深处的,他们是弗兰兹的不同侧面;这些场景,也并不仅仅是梦境,而是现实在深层次的折射,历史、现实,从过去到现在,莫不如此。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跟老鼠一起吃东西,比如叠在一起的身体,比如房间中的铁笼……

  实际上,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直就充满表现主义的色彩,整个色调是暖暖的黄色,有着隆重的黑影,人物拖着长长的影子,就像是拖着长长的过去和长长的心思,很像《雾港水手》,也很像《M》,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尤其让人难忘的是弗兰兹简陋小屋的餐桌旁,窗外永远闪烁着的红光,把整个空间映得像一个心房,充满了宿命感。还有梅茨被杀时,浪漫的森林深处飘过来的越来越浓的雾,就像莱茵哈特晦暗不明的心理。

  在收看第七碟中一个关于影片修复的花絮时,发现在修复前,影调并非这种暖色加阴影的组合,不过,想想又很放心了,估计是技术问题吧。因为在结尾部分,色调是正常的清冷的青黑色,所以可见,作者想强调的,是梦境中的现实部分和现实中的宿命感,我们要信赖CC的专业眼光。

  除了努米哀尔和梅里爱的结合外,《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还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意味。找不到小说原著,看了些相应的介绍文章,无不强调了小说的“镜头感”,说是这个小说能跻身当代小说之林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也可以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电影,用了许多文学化的手段,使它能列身电影百年的排头。

  当然,最重要的文学手段,就是不断插入的画外音。比如,也是让人印象尤其深刻的一段,就是梅茨和莱茵哈特在森林中散步时候,独白重复着:万物都有它的时间,出生的时间和死亡的时间,坚持的时间和放弃的时间,收获的时间和播种的时间……作为一种抒情的手段,文学性极强的独白,对画面的内涵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文学性的独白,让过分投入的观众能够从感染力相当强烈的画面和故事中抽身而出,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冷静地对待和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有的时候,导演会故意打断故事的进程,让人物忽然定格,而是用画外音来“代替”人物动作,效果非常好。

  跟画外音起相同作用的,还有不时插入的字幕卡。还有经常集中出现的弗兰兹打死艾达的情景,不过作用这个稍微有些不同,而且让人有点吃不透。似乎是想强调,这是对于弗兰兹很重要的一个事件,是他新生命的地点,但实际上也是他生命的终点,因为生活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断的循环。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字幕卡和画外音,在每集内部,能自然形成节奏,并且起到了关键的提示作用。如果说蒙太奇形成了故事的影像段落,那么字幕画外音以及复现场景,则形成了故事的文学段落,真是给人难以言喻的美感。

  总之,要知道《追忆逝水年华》好,必须要拉上窗帘去读它,要知道《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好,必须要打开电视来看它。期待明年电影资料馆上全本,也希望有时间能看到……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影评(九):德国就是这样走上纳粹之路的

  1

  弗兰茨因杀死女友而坐牢。影片从他出狱那天开始。四年的监狱生活,让他失去了“自由”的能力。他害怕自由,他没有能力自主自立地生活。这种人是纳粹最好的社会基础。纳粹给他们工作,给他们归属,尤其还给他们种族的自信。

  2

  弗兰茨也曾发誓要从新做人,“不想再过从前的生活”,诚实守法,凭自已的劳动获取生活的权利。然后,他面对的是一个经济衰败、人心险恶的社会。他走出了小监狱的门,却无可选择地跌进了一个更大的社会监狱里。叫卖《民族观察报》,佩戴万字袖标,卷入纳粹的潮流乃是必然之势。

  3

  莉娜的“伯父”奥托•吕德斯,失业两年,穷困潦倒。他和弗兰茨同属一个“阶级”,却与弗兰茨完全没有所谓的“阶级感情”。恰恰相反,正是他坑了自己的“阶级兄弟”,断绝了弗兰茨“走正道”的最后一丝希望。

  4

  弗兰茨成天沉溺在酒精当中麻醉自己,他说:“我全身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我连希望的力气都没有……”。人处于完全绝望的境地,恰是最最软弱的时候。无论是上帝还是撒旦,是天使还是凡人,只要能给他们一丝希望,都会成为他们要去拼命抓住的一根稻草。

  撒旦即将出场了。

  5

  弗兰茨完全陷入了莱因霍尔德的控制之中。弗氏莱氏以及他们的女人,都是沉在社会最底层的穷困潦倒者,没有诚信,没有尊严,卑贱到叫人无法产生出同情的感情。弗兰茨差不多就是个没脑子的人,不知道莱因霍尔德给他施了什么魔法,他竟然如此心甘情愿地为这个无赖“分忧解难”。就这样的素质,当希特勒为他们提供面包的时候,可以想象,他们会多么地感激涕零,以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后来德国为纳粹狂潮所淹没,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6

  弗兰茨稀里糊涂地卷入了一次夜盗行动,又稀里糊涂地被莱因霍尔德从车上推下去遭后面车子碾压断了胳膊。弗兰茨的女人西莉悲恸欲绝,重新投入无赖莱因霍尔德的怀抱,莱因霍尔德正好顺势赶走他早就厌倦了的女人图德。

  这些人的行为都非正常人所能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非正常的人,他们被一个扭曲的时代扭曲了心灵和人格。

  7

  弗兰茨大难不死,着实让那个盗窃团伙内部慌乱了一阵。但是,莱因霍尔德坚信,弗兰茨已完全丧失了意志,不仅不必怜悯,甚至不值得花钱去封他的嘴。果然,布鲁诺带着消灾的钱去谈判,弗兰茨以为是要来灭口,竟吓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就如同屠宰场里的牲口,躺在那里喘着气,等着被宰杀。

  在酒吧里和酒对话的一场戏,预示着这个活死人的精神即将彻底崩溃,离进疯人院不远了。什么是酒的特性?酒是兴奋剂,也是麻醉剂。酒让人产生幻觉,从中获得暂时的欣快慰藉,最终让人失去行动能力,让人在亢奋中沉沦,甜蜜地走向死亡。

  西莉无意中发现弗兰茨还活着,质问莱因霍尔德为什么对她隐瞒,骂莱因霍尔德是下三滥,是卑鄙、肮脏、腐烂的瘪三。在做人的骨气上,弗兰茨甚至不如西莉这个卑贱的妓女。

  当同伙们准备掏钱买太平的时候,莱因霍尔德用他特有的结巴说出狠话:”你们别指望我能给这个白痴拿一分钱!“从他身上分明投射了希特勒的影子。

  8

  报载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地区一宗家庭悲剧:妻子自缢身亡,三个孩子被父亲推入河中淹死。读到如此恐怖的新闻,弗兰茨狂笑不止。他已心死,没有什么能够掀动一丝情感上的涟漪。德国的经济也坏到不能再坏的境况,正在酿造人间的悲剧。

  米兹——一个美丽的妓女,似乎给弗兰茨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疯狂地爱上了这个丢了一条胳膊的废物。

  弗兰茨的前女友伊娃,更是对他一往情深。每当弗兰茨陷入了绝境,伊娃就会及时出现,做他的护佑天使。

  9

  弗兰茨离不开女人,因为唯有女人可供他呵使,让他稍许找到点做男人的感觉。看到别的男人寄给米兹的情书,他顿感受到了侮辱,但终究还得捧一束鲜花把米兹哄回来。

  弗兰茨靠什么生活?既靠女人供养,也靠自己充当男妓。他一再被莱因霍尔德耍弄,很大程度是由于在性取向上受制于人,难怪他还会涎着脸去找这个害他差点丢了命的人。和维利在一起,表面的对等掩盖了实质上的自我出卖。

  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主义动员工人团结起来反对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则厌恶一切秩序和束缚,……各种思潮和政治势力粉墨登场,相互角力,激烈冲撞,纳粹主义“独领风骚”的时代呼之欲出了。

  10

  伊娃、米兹商定,伊娃和弗兰茨生个孩子,米兹去给人包养赚钱。弗兰茨知道,自己是一头待宰的猪。但是猪没有思想,不能理解待宰的处境和命运。人有思想,所以痛苦。弗兰茨就是一头痛苦的待宰的猪。“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为了麻痹痛觉,弗兰茨只能整日酗酒。

  报贩在叫卖“儿童性侵丑闻”:“捷克犹太人强奸20名男孩,尚未捕获”。犹太人被摆上了砧板,噩运就要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11

  弗兰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不能说是被谁逼迫。莱因霍尔德心中有鬼,一直防备着弗兰茨的报复。按常理,报复是必然的。但是弗兰茨偏偏没有丝毫的怨恨,甚至给予莱因霍尔德超乎寻常的信任。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弗兰茨几乎就是个贱骨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重新入伙作案,分得一点脏款,就以为有了能耐,去向米兹炫耀。不能说他不喜欢米兹,上次吃醋是看到有男人给米兹写情书,这次是疑心米兹爱上了包养她的老头的少年侄子,把米兹往死里狠揍。与此同时,弗兰茨引狼入室,置米兹于险境之中。

  12

  弗兰茨与米兹和好如初。莱因霍尔德妒火中烧。在莱氏眼中,弗兰茨纯粹是个废物。废物居然能够获得美人的芳心,是莱氏万万无法容忍的。

  米兹出于要了解弗兰茨的一切,中了迈克的圈套,这好理解。可是,她单独和莱因霍尔德到林中“散步”,且一再受到骚扰仍不设法脱身,终至于被害,实在是有悖常理。

  13

  迈克因侵吞了一件貂皮大衣的赃物被要挟而成了莱因霍尔德谋杀米兹的帮凶,又因受良心谴责而报警。

  莱因霍尔德是有病态人格的人,他要在毁灭别人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和优越。弗兰茨是他的陪衬。弗兰茨越是失败,越是下贱,他就越是能够获得成功和高贵的幻觉。

  弗兰茨具有着典型的奴性人格。米兹失踪,弗兰茨极为沮丧,不是沮丧失去了爱,而是沮丧被抛弃,被一个比他更加卑微的女人所抛弃。得知米兹并非出走,而是已经死于非命,弗兰茨陷入了歇斯底里:米兹没有不爱自己,似乎得到了莫大的宽慰;也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一切都将结束了。

  弗兰茨捏死了米兹送给他的小鸟,如同熄灭了最后的一丝希望。

  米兹之死成了毁灭弗兰茨的最后一根稻草。

  14

  米兹死了,弗兰茨疯了。

  在疯人的世界里,全剧所有人物悉数登场。

  疯了之后的弗兰茨反而有了正常的判断力。他病愈出院站到法庭上作证时,又迷糊了,莱因霍尔德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谋得了一个看门人的工作,再也没有后续的消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