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事革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月事革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08-08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事革命》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月事革命》是一部由瑞卡·泽哈布奇执导,Ajeya / Anita / Gouri Choudar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月事革命》观后感(一):遥祝飞翔卫生斤大卖

  我觉得有的商业广告做的越来越像公益宣传片 有的公益纪录片却做得越来越像广告

  前有舌尖上的中国,后有屁股上的印度

  这部纪录片完美利用女性自强不息姿态,所以让人很有好感

  我其实蛮喜欢作坊里的东西。 他们的生产力虽然低了一点,但其实原材料是更好的。 我在设想,以后是不是会有“共享工厂” 让所有有想法的人,在这个工厂,用一种机器,然后去做更多的产品

  遥祝飞翔卫生巾大卖!!!

  《月事革命》观后感(二):End of Sentence.

  看完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月事革命》。中文很难把英文名"Period. End of Sentence."当中的那种双关的巧妙翻译出来。 印度北部的一群妇女获得了一台可以低成本人工制造卫生巾的机器,这对于卫生巾使用匮乏缺乏生理教育地区是一大福音。她们曾遭受的是,在月经来潮时不允许祈祷,在月经周期结束之前基本上与社区隔离,许多年轻女性甚至在第一次月经后不久就辍学了。无法承认生理现实是导致卫生巾被视为奢侈品原因,女性因此选择较少。父权习俗令人沮丧地抹杀了女性的健康自尊,她们因为要经历身体自然循环而被污名化。 和男人们交道不会有什么效果女人们于是依靠自己力量创造她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尽管提起这个话题尴尬,但是纪录片里的印度女人们却仍然在试图用乐观化解,这种明亮普遍存在无知和极其不方便的卫生措施面前显得很振奋人心:面对不利社会进步的文化,女性正在做出积极改变。利用不过多剪辑的25分钟直截了当地传达一个从耻辱解放出来的故事,观看的人不得不为这种叙述清晰和高效所鼓舞

  《月事革命》观后感(三):想起一点我自己的经历

  两分半左右,女孩面对“什么是月经”近乎羞耻神情看得我心脏都停了一拍。想起来六年级有次来例假,但不知道怎么跟体育老师请假,就撒谎说自己感冒了,结果老师看出来我没感冒,就逼我站在全班面前说,为什么不能上体育课。可我是谁,我是戏精诶,直接飙泪捂脸,灰姑娘水晶鞋式逃跑。开个玩笑,但当时在全班面前被逼时的表情,应该跟这个妹子一模一样的吧。

  初中时候,有卫生巾品牌赞助,给全校女生发卫生巾。当时,我记得当班主任拿了一个黑色的大袋子进来,跟班长耳语一番,班长偷偷把袋子塞在椅子下面。然后班主任把所有男生都出去到走廊,跟女生解释了这个事情,并且关照卫生巾会等体锻课的时候,班长塞到每个女生的台板里,特别关照“看到以后就塞到书包里,不要拿出来晃。”顺便瞪了我一眼。

  ***,那是2009年,在上海市中心重点初中。如今10年过去了,9012年的今天,不知道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给多少少男少女埋下心理阴影

  为啥这部片子只能拍半个小时不到,我瞎猜,素材采集实在是太难了。那些male gaze, 还有试图躲避摄像头的女人,能拍到这些素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月事革命》观后感(四):从月事说到月事

  无意间看到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才知道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短片从什么是月经开始讲,有一个印度年老的妇女告诉身边的女孩子,月经是坏血,是从你身体流出来的,是不洁净的。印度男孩子说我知道月经,是一种病,女性比较容易得。

  中国对于女性月经的“宽容程度”比印度高一些:本人90后,城市生长记得以前初中上体育课的时候,需要强忍着痛经继续跑步、做运动,后来可以以“身体不舒服”的名义请假一节课,再后来男朋友会在月经期间给买姜糖水和热贴。近期又突然发现可以当着男性好友的面自然的讨论起“大姨妈”的话题了。

  中国漫天遍地都可以随处找到卫生巾,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卫生巾的广告,价格也很亲民,棉条、月经杯其实你如果想用也都可以找得到,女性的日常基本权益可以得到很大的保证,至少在月经这一方面。相比较印度农村因为月经找不到地方换卫生棉布的女性,中国女性眼前一片光明

  好像是这个样子,但是在男女平等面前,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生育率下降,中国近年来放开了二胎生育,周围很多女性近4、5年就像个生育机器一样,生孩子喂养孩子、生孩子、喂养孩子;

  公司没有专门的母婴室,生完孩子来上班,只能躲在女厕所间隔里吸奶;

  一孕傻三年,于是从怀孕开始,就逐渐的成为“被保护对象”;

  年近三十的女性,面试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被问到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办公室里倘若有男性,还是不太能光明正大的拿出卫生巾,仍需要偷偷的藏在手心里。

  身为女性不是羞耻,而是伟大

  这一条路,我们继续慢慢向前。

  ——————

  今天看到的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里面写: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次《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试图从经济、教育、政治、健康4个领域对各国女性的地位进行分析和量化。2017年,全球的男女性别差距第一次发生倒退——当年消除性别差距只有68%,前两年的数据分别是68.3%、68.1%。

  而中国的男女平等倒退从2011年就开始了,男女性别差距全球排名自2011年后一直在下滑——

2011,世界排名61 2012,世界排名69 2013,世界排名69 2014,世界排名87 2015,世界排名91 2016,世界排名99 2017,世界排名100 2018,世界排名103

  8年时间,从61名到103名,跌了62名。中国的男女平等形势越来越严峻

  来自公众号:有意思报告《 离婚男人,为什么反而更抢手了?》

  https://mp.weixin.qq.com/s/HMVVRpimxBpRu8b8cEB22w

  《月事革命》观后感(五):你们知道月事革命是怎么回事吗?

  《月事革命》Period. End of Sentence.(2018)

  这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2019)最佳纪录短片。这是一部关于月经和卫生巾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印度德里的一群妇女,为自己以及所有女性获得卫生巾的权利抗争

  辍学的理由千百种,很难想象居然有女孩会因为来月事辍学。来了月事,换月经条对她们来说是很难的事。她们很多人不知道用卫生棉,而是用布条兜住。每次布条湿掉,她们必须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换,躲避无处不在的男性。久而久之,不堪其扰的女生会选择辍学。

  影片一开始采访了很多人问什么是月经。女人们或羞涩难堪回答亦或是拒绝回答,仿佛这是一种不能言说的病。

  女儿不和妈妈说,妻子从不和丈夫说,月经是印度最大的禁忌

  阿鲁纳哈拉姆,廉价卫生巾制造机器的发明者如是说。印度这么大一个国家,使用卫生巾的女性不到10%。她们不是买不起,而是在男权社会下,月事被视为不洁或疾病。来了月事的女人不能进寺庙,因为那被视为对神的亵渎。女人们在黑夜里偷偷出门将用过的布条埋进土里,因为她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污秽产物

  而一台可以低成本、人工制造卫生巾的机器,无疑是一场革新

  女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她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看着棉花被压成条,折叠成块,涂上胶水背景欢快音乐响起,那是自由声音精神的自由和财富的自由。女人们因为有了工作收获尊严,因为用了卫生棉而获得了健康与自尊。卫生棉条的品牌叫做飞翔,其意不言而喻

  影片只有短短的25分钟,并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对于这个男权社会的批判讽刺上,而是更多地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工作的女人们。女人们的乐观,积极,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女工因为赚钱能为自己的兄弟衣服欣喜,一个女工第一次上门推销卫生棉而激动好奇。每一个人都在跨出自己的舒适圈,为新的生活奋斗着。像她们推销的卫生棉条一样,尽管不好看,很粗糙,但是好用。这是这个国家正需要的真实

  正如阿鲁纳哈拉姆所说,神创造的世界上最坚强生物,不是狮子大象老虎,是女性。

  另一部关于印度女性和男权社会作斗争的片叫做《厕所英雄》。这是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印度新娘结婚后发现丈夫家没有独立厕所,无法忍受户外解手的她向丈夫提出要建一个厕所,不然就离婚......

  《厕所英雄》Toilet - Ek Prem Katha (2017)

  印度的厕所问题是最显而易见的话题。人们随地大小便,被视为是自豪的事。因为谁也不愿意把污秽留在家里。男人们可以随地方便,女人则困难得多。她们往往有一个解手组织,在夜半时分相约出行。带上尿壶,围上沙丽,走上几十里路,来到一片人迹罕至荒郊野岭,集体蹲下方便。不巧,遇上好事流氓还会用车头灯晃眼,毫无私密性可言。

  公众号Indianmovie写到,美国记者米兰达在《我在印度住了五年》一书中提到,她想雇佣一个打扫卫生的佣人,但由于种姓制度,不得不雇佣两个,贱民佣人负责打扫厕所,高种姓佣人负责室内其他区域,且坚决不踏入厕所。

  印度人对厕所的执念可见一斑同时,扯出了印度又一大陋习——“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依据姓氏划分人的高低贵贱。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社会制度规范。比如在种姓制度里,打扫粪就是贱民的工作。

  据印度媒体报道,低种姓家的孩子考上好高中或者大学,都会引起家长们和同学们的抗议浪潮,因为高种姓的学生厌恶与低种姓的同学一起上课,更别提吃饭了。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推荐印度国宝级电影演员阿米尔汗主持的《真相访谈》,豆瓣评分高达9.6

  里面直击了印度根深蒂固的陋习传统,也抨击了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例如:重男轻女;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儿童性骚扰;种姓制度......等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儿童性骚扰那一集。2007年,妇女儿童发展部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的目的是查出全国有多少孩子是儿童性侵的受害者。阿米尔汗问观众猜想数字会是多少,有人猜5%,有人猜10%。而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居然是53%!有超过一半的人儿时期曾遭到过性侵,令人发指。而这近乎丑闻的数字被赤裸裸地开诚布公,没有丝毫遮掩。

  有人认为,在家里孩子最安全。而调查显示,实施者往往是家中和长辈关系亲密的人,有熟人,甚至是长者。他们在眼皮底下做着最肮脏丑事父母浑然不知。更可悲的是,有些父母连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都接收不到。

  有一个年轻的男性上台讲述了他童年被性侵的经历。人们往往认为性侵多发于女孩身上。而事实是,男孩遭受性侵的比例远高于女孩。当这个男人在台上诉说时,他的母亲在台下不断地抹泪,如果能早一点发现就好了,如果当初能听进儿子的话多好。儿子第一次用稚嫩语言模糊描述着自己被伤害的经过时,母亲没有相信。他又默默忍受了两三年。当他第二次和母亲哭诉着说自己下体流血时,母亲说,你一定是吃多了芒果上火。多么无知而可笑的回答,把自己的儿子再一次推向无尽的深渊,长达十一年的性侵,一生的伤害。

  那个男人说,他时常分裂出两个我,一个在承受着伤害,另一个安然无恙。他常常躲在那个安全的我中,往往等到可怕的事情结束后才感觉到疼痛。上课时他常常站起来,不是因为回答问题,而是因为太痛了。老师常因为这样而责骂他。

  不仅是儿童性侵,还有更多更多的命题发人深省。有时看着看着会忍不住双唇紧闭,双腿发抖,甚至落下泪来。因为真实,因为可怕。

  也许我们眼中的印度,是一个传统,落后封建的国家,但是与此同时,它又能孕育出如此多大胆又发人深省的记录创作,呐喊出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着实可贵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月事革命》观后感(六):《月事革命》:一次伟大的女性崛起运动(第109期)

  在现代文明出现之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女人都是受到歧视的,在印度尤甚。从蛮不讲理嫁妆制到毫无人性寡妇殉葬,再到震惊世界的黑公交轮奸案,一次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底线:印度女人到底过着怎样不堪的生活。

  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印度女人也渐渐在人们眼中成为了一群沉默受害者。

  但其实,她们一直都在反抗。

  本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月事革命》就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反抗运动。

  印度首都德里东部60公里的哈普尔市的某个村庄里,几个乡村小姑娘因为被问起月经这档子事,突然变得万分羞涩、忸怩,尽管四下无人,还是互相推搡着让对方来回答。

  而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月经话题时,面对一众距离自己不过一两米的男同学,被提问的女孩甚至紧张到语塞,表情更是极其不自然,羞耻、尴尬,甚至还带着一丝自嘲。

  相较于女孩们的百般闪躲,男孩们就大方多了,他们煞有介事地将月经描述为:女孩才有的一种病。

  面对月经这一正常生理现象,印度人的怪异反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这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却让人笑不出来。

  印度70%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这是一个极其重视“清洁”理念的宗教,血则被认为是不洁之物。

  因此,会沾染血腥的屠宰行业,是社会最底层贱民的专属工作,而本已是传统理念里二等生命体的女人,则在经期,越发地成了肮脏、不祥的人。

  因此,女孩们的闪躲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耻辱感,而男孩们的解读虽然可笑,但一个“病”字却也无比精准地传递出了对女性及月经的贬义。

  这种对经期的污名化,让印度女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女孩们不仅羞于谈论月经,进入经期后也只能偷偷摸摸的处理,在家中随便找些没用的布或旧衣服,充当月经垫。夜里,乘无人发现时,她们将用旧的脏布丢弃在垃圾堆里。

  如此,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为这些胡乱找来的布,本就不符合卫生标准,还因为不敢公开晾晒,失去了通过日照来杀菌的机会,很多印度妇女因此都染上了妇科病。

  去年在中国上映过的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里,对此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

  即使已经被告知,这种对待经期的方式,于自己的健康不利,女主角依然不愿改变,她告诉丈夫:生病死去总比活着难堪好!

  可见,这种观念已然根深蒂固到了何种地步。

  处于学龄期的女孩则更可悲,每次月经垫湿透了,都必须跑去很远的地方,找个没人的地方更换,但无奈附近总有人徘徊,尤其是男孩的出现特别令她们难堪。

  最后,不少女孩因此辍学,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只得选择早早地嫁汉吃饭。

  讽刺的是,虔诚接受传统宗教对经期污名化的女人,却没有因此得到神的恩赐,她们在经期不能进入庙宇,因为会造成污染,甚至也不能向神祷告,因为神听不到。

  连神都抛弃了来月经的女人,真是可怕!

  无论传统的捍卫者如何辩驳,宗教的大师们怎样阐释,印度文化缺失对女性应有的基本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这一切,都将改变,就是现在!

  一些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先锋女性主动出击,在哈普尔的村庄里穿梭着,走访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很多地方,为女性灌输正确的月经知识。

  让她们明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帮助她们放下传统施加于身的错误耻辱感,更要让她们懂得,经期卫生的重要性。

  提醒女孩们要注重卫生垫的清洗、晾晒,并建议她们使用更为现代的产品——卫生巾。

  企业家阿鲁纳恰兰(《印度合伙人》中男主角拉克希米的原型)制造出了大部分印度女性都能负担得起、且卫生安全的卫生巾,这些先锋女性就把它推广到哈普尔的各个地区。

  不但如此,她们还把阿鲁纳恰兰发明的简易卫生巾制造机也带到了村里,教那些家庭主妇学会自己制作卫生巾。

  如此,不仅自己能用上卫生巾,还能把它们卖给其他有需要的女性,挣上一点小钱。

  她们还给自己的卫生巾取了个商标名:飞翔。

  一开始,这并不容易,小店的经营者都是男性,并不愿意接纳这种与月经有关的产品。即便接纳了,也鲜有女性前来购买。她们只得背着卫生巾,挨家挨户的推销。

  好在,随着月经正确理念的逐渐普及,经期的女性们开始学会自己找上门来购买,卫生巾销量稳步上升。

  挣到钱的女人们非常高兴,并充满了成就感。因为,她们不仅认识到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得到了传统文化从没有给予她们的财富——尊重。

  曾经因月经辍学的女孩,通过卖卫生巾有了自己的收入,获得了丈夫前所未有的敬意。一直被家中轻视的女孩,用自己挣的钱为弟弟购买了礼物,让全家人刮目相看。

  女孩Sneba则最为励志,她不仅通过了德里警察的考试,还用卖卫生巾的钱,支付了培训费,一步步走向她心中的梦想:成为独立女性,摆脱婚姻的枷锁。

  曾经面对镜头羞于谈论月经的女人们,如今不仅大方地制作卫生巾、售卖卫生巾,还充满自信的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女性。

  因为,就如同她们自制卫生巾的商标名一般,女人们飞翔起来啦!不仅开始懂得关爱自己,更获得了与男人一样的创造力,去摆脱传统的束缚,拥有更多自由与更多可能性的广阔人生。

  这场以正视月经为起点的革命,最终演化为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就业,获得经济独立实现自强自立的大变革。这不仅是一场月事革命,更是一次伟大的女性崛起运动。

  尽管都描述了印度这场以月经为主题的大变革,但《月事革命》比剧情片《印度合伙人》显得更为有力。

  它去除了因商业需求而增添的情感戏,更为专注地描摹了这场革命。同时,纪录片特有的写实感,也让整个影片显得更为真实与犀利。

  最关键的是,《印度合伙人》是企业家阿鲁纳恰兰的传记电影,切入的视角依然是印度电影里最传统的男性英雄主义,女性作为受害者,不仅处于次要地位,还扮演着被男性解救的角色,导致整个故事很像是一个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男权故事。

  但在《月事革命》中,女性才是真正的主角,她们不仅是受害者,也是变革的主导者、参与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动性。

  女孩Sneba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质疑女性经期不能进庙的传统,

  不安于接受传统为女性规划的人生——相夫教子,还非常清醒地认知到,实现经济独立是女性摆脱传统束缚的巨大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男性的影子,极具自我意识与反抗意识。

  因而,《月事革命》比《印度合伙人》传递出了更为鲜明、更为地道的女性主义——印度女人不是一群沉默的受害者。

  她们一直都在反抗!

  《月事革命》观后感(七):说不得的月经羞耻,我今天偏要说

  [月事革命]一开始,印度德里,几个女孩局促而羞涩地低着头,“先问她”,“不要,为什么不是你先说?”

  “月经?”

  提问的人和姑娘们一起捂着脸笑起来。

  “我知道是什么,但我觉得害羞,我不能说。”一个女孩这样说道。

  “流血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只有神才知道的事情,流出来的是坏血。”一个长辈妇女对女孩们这样说。

  “听说过月经吗?是的我听过,这是一种病,大部分女生会得的。”一群男孩被问到时这样回答着。

©[月事革命],聊到月经女孩们很羞涩地笑起来

  获得最新一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月事革命]只有短短26分钟,却是一场最能涉及到女性日常权益的“革命”。

  因为它聚焦的是印度德里女性们的月经权益,或者说,是她们使用卫生巾的权利。

  在印度,月经是最大的禁忌之一,她们不能公开谈论,也不能用上卫生巾,因为很贵。

  她们用的是需要不停换洗的自制布条,但有时候换洗很不方便,很多女生会因为无法在学校换布条而辍学。

  经期时,她们不能进入寺庙向神祈祷,不能出远门,还要在夜里把用掉的布条偷偷埋进土里。

  [月事革命]里的这场革命,正是女工们用自己的双手,制造低成本的卫生巾,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用得起卫生巾。

©[月事革命]女工们自己做低成本卫生巾

  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被拍成过电影,之前还在国内上映过,台湾把名字翻译成了“护垫侠”。

  到我们这里,名字骤然变成了更体面的[印度合伙人],而且海报上男主手里拿着的卫生巾也被替换成了一张白纸。

©从“护垫侠”到“印度合伙人”

  “月经羞耻”至今仍然无处不在,即使大多数国家女人用上卫生巾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月经是肮脏的、是不洁的、是丑陋的、是羞耻的,是不能在公共场合被谈论和暴露的。

  它仍然让大多数人都相信月经应该成为禁忌之物。

  所以你看,所有的卫生巾广告里红潮都被替换成了蓝色液体,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地球人没人流蓝色的血;

  那些广告里流红色血的女人呢?早被鲨鱼吃掉了!

©一家卫生巾广告以经血吸引鲨鱼为噱头

  所以你看,印度裔加拿大艺术家Rupi Kaur在Instagram发布的名为“月经”的帖子很快就被Instagram方删除;

©Rupi Kaur发表在Ins上的帖子

  还有,很多女星比如蔡依林、Manila Luzon等人都曾把“卫生巾”礼服穿得楚楚动人却遭舆论大骂“坏品味”;

©“卫生巾”礼服

  ......

  其实,只要你想想有多少个可以指代“月经”的名词被发明出来,就知道我们有多不想用到这个词。

  还真有闲来无事的人统计过190多个国家的人们绞尽脑汁怎么避免提及这件事,人们为此竟然创造出了超过5000个含蓄名词俚语。

  比如国外用的“鲨鱼周(Shark Week)”、“血腥玛丽(Bloody Mary)”、“那个时间(That Time of the Month)”、“女人事(Lady Business)”。

  当然,还有“大姨妈(Visit from Aunt Flo)”,我们也这么说。

©鲨鱼周(Shark Week)

  而要说中国古代发明给月经的词可就太多了,什么“月信、月使、月脉、月露、红元、红脉”,比起来似乎更浪漫化一些。

  西方指代名词里还有一个“Carrie”,即魔女嘉莉,来源于流行文化里1976年的一部经典恐怖片[魔女嘉莉]。

  [魔女嘉莉]里有这样一段剧情,性格内向而外貌平平的女孩嘉莉第一次来月经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魔女嘉莉]

  那是一次体育课后,在洗澡的她看到自己身体里流出的红色体液,慌忙而惊恐地向周围同学求救,却遭到了所有同学的嘲笑和欺凌。

  大家把杂物丢在她身上,辱骂她的无知,嘲笑她的怯懦,留她一个人蜷缩在墙角。

  这段剧情成为一个铺垫性的转折点,包括到最后魔女嘉莉黑化时被同学恶作剧浇在头上的红色猪血,都有对经血的暗喻。

©[魔女嘉莉]

  电影里都怎样呈现月经呢?反正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这里的恐怖片,女孩嘉莉的生理过程成为变魔的一个转折点。

  还有在性喜剧里的嘲弄,比如“烂仔帮”的[太坏了],里面有一段在趴体上男生被女生经血染红裤子的情节。

  接下来很自然的,就是尽情地接受大家嘲笑了。

©[太坏了]里被众人嘲笑

  还有在1980年波姬·小丝主演的[青春珊瑚岛]中,女主波姬·小丝和男主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过起了更自然原始的二人生活。

  但当波姬·小丝有一次在河中洗澡时,发现水流中有红色的血,立马尖叫着喊男主过来帮忙,直到她意识到那是自己的经血,又很尴尬地将男主赶走。

  这一幕的尴尬氛围真是从银幕上传递到银幕下,即使两人在岛上已经赤裸相对了,却仍然无法坦然面对月经。

©[青春珊瑚岛]初潮

  因为,它是禁忌,从古都是。

  《圣经·旧约》中写道:

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女人在污秽之中,凡她所躺的物件,都为不洁净,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洁净;在女人的床上,或在她坐的物上,若有其他物件,一人摸了,也必不洁净到晚上。

  天主教教条说,当初夏娃诱惑亚当导致被逐出伊甸园,而月经及其痛楚就是对夏娃所犯下之罪的惩罚。

  所以,20世纪以前的女性教徒在经期是不能去教堂的,也不能领受圣餐。

  尼泊尔的印度教还要求女性教徒在经期住在一种名为“巢颇蒂”的泥棚中,远离人群,直到结束才能回归。

©一个经期女孩睡在尼泊尔的泥棚

  官方直到2005年才取缔这一规定,然而到今天都还能在不少的落后地区发现这种习俗。

  古罗马时候的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写道:

女人的经血会使新酒变酸、使麦子枯萎,杀死蜜蜂、腐蚀铁和铜,让空气中充满恶心的味道,如果狗尝了经血就会疯掉,被这些狗咬上一口,就像被患狂犬病的狗咬了一样。

  在中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男人的阴茎碰到了经血就会被焚毁,而经期怀上的孩子则是恶魔降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月经和疾病、死尸、性交并列,认为月经是世界上最污秽的事物之一。

  但他们又很神奇地喜欢利用这种“污秽”,比如在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中,人们普遍相信是经血的污秽力量帮助义和团打败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

  因为他们会把从全城搜集到的无数染有月经的布条挂在城墙上,利用经血让对面的大炮哑火。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中,经血是一种堪比战争的“血腥气”:

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她沿着昏暗的走廊往厕所跑去,以为那股浓浑的血腥气都来自她十四岁的身体。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担心女性不能成为宇航员的原因之一,是太空中无重力可能会导致经血倒流?

  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女寿司师傅,因为他们认为女人的月经会让味觉失衡。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儿子小野祯一的一次采访中,明确说女性因为月经注定不能成为寿司大师

  而从古至今月经禁忌背后的隐藏逻辑都是:因为月经是污秽的象征,从而让女人对月经羞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也感到羞耻和厌恶。

  即使2019了,男女平等说了很多,女性不再受歧视说了很多,但月经羞耻仍变作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们心底。

  很多时候人们对经血的厌恶几乎是出自本能一般的,隐秘地构成了厌女症的一部分。

  但总有人要做点什么的。

  比如,致力于女性权益保护的“全球妇女权利慈善机构英国国际计划组织”花了两年时间,推动了月经专用表情的通过;

©“公开谈论是结束月经羞耻的第一步”,它刚刚在今年2月份获批,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在聊天中发这个表情了

  智利艺术家Carinaúbeda将积攒了五年的经期床单做成装置艺术,供人们观赏它的美丽;

©用经期的床单做成的装置艺术

  英国马拉松上的女孩Kiran Gandhi在赛跑中拒绝用卫生巾而任经血流淌,一边面对争议一边成了某种民间英雄。

©英国马拉松上的女孩Kiran Gandhi

  [20世纪女人]中,格蕾塔·葛韦格饰演的艺术家艾比在餐桌上宣布自己月经来了,并一字一句地对身旁的男人们说道:

如果你想和一个女人有一段成年人的关系,比如你想和一个女人的阴道发生性关系,那么你需要接受阴道有月经的事实。 说出月经这个事实而已,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什么时候它能被作为日常生活经验再普通不过的一部分来认识,什么时候人们敢正常谈论它、说出它的名字?

  [印度合伙人](护垫侠)里说,对女人来说月经并不是病,对此感到耻辱才是。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