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其实我不是你的孩子。”十年后的一番话,听哭父母!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1-
妈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
昨天我读书,正好读到路遥那句:“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你知道吗,我真的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一下回到十年前那个夏天。
你和爸爸坐在高考宣誓大会的会场,而我正拿着相机,四顾茫然,想怎样给发言的陶子同学拍一张照。
陶子站在话筒前,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操场:“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但好在,我有你这样一个聪明无敌的妈妈啊。
我问你:“你觉得学历重要,还是真本事重要?”
你说:“真本事重要。但是你先拿你的真本事,给妈妈对付个学历。算妈妈求求你了,好不好?”
妈妈,你还记得吗?你说完这句话之后,给我了我一个拥抱。
我从小是个没多少上进心,又不肯安分的孩子。同学们都叫我“方猴子”。
我闯过那么多祸。
我跟同学打过架,我考过倒数第一。
你生气的时候也会骂我:“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但无论我闯多少祸,无论我成绩多差,你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要放弃的念头。
你想的永远都是,怎样让这个没心没肺的孩子,不会在长大成人后,吞食年少偷懒种下的苦果。
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不必用自己的后半生,来认识什么叫做“阶层滑落”,然后才悔不当初。
但那一刻,我第一次想要为你而努力。
-2-
妈妈,我记得爸爸给我讲过一个笑话。
没想到,他们见面的时候,季胜利叔叔真的认出了爸爸,并喊了他的小名:“圆圆。”
爸爸当时很感动:季胜利是区长,可一点架子都没有,还那么亲切地呼唤他的小名。
你听了爸爸这番感慨,却忍不住哈哈大笑:“叫你圆圆就是热情了?人可能都忘了你姓什么了。”
哦,原来即便是同一个院子里玩耍的发小,长大后的境遇,也会有天壤之别,连重逢都透着尴尬。
后来,爸爸失业了。
那正好是金庸先生去世的那天,他看着电视里的武侠片,哭得像个孩子。
从前我以为,高考很残酷。
这就像爸爸和季杨杨的爸爸,原本在同一个大院,起点也差不多,最后却一个当了受人尊重的区长,另一个经历中年失业。
这也像你和磊儿妈妈,明明是亲姐妹,起点也差不多,最后却一个留在了北京安家落户,另一个在小县城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成年人的命运啊,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稍有偏差,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轨迹,成为不同圈子里的人。
-3-
刚刚提到磊儿。
那时候,磊儿表弟住左边卧室,我住右边卧室。
你每天早上敲开左右两个卧室,就像推开不同的时空。
左边,磊儿表弟永远都是一早就在看书学习。
右边,我永远都是大睡不醒,旁边放着完了大半夜的手机。
你无数次跟我说,磊儿表弟,是和我有四分之一血缘的亲兄弟,要我一定罩着他。
是啊,那时候的磊儿表弟,好像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话又少,连喜欢的女孩子都没有。
前几天,我路过他所在的研究院,看到他正跟几个老外侃侃而谈,看起来那么阳光,那么开朗,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
我真为他高兴。
磊儿是我见过最励志的一个人,尤其亲眼看到他一步步改写命运,把点点滴滴的努力,变成扬在脸上的自信。
妈妈,有时候我也觉得抱歉,没有在一开始像磊儿一样,抓住最关键的时期,努力拼搏。
不过好在,我后知后觉,没有在高考这场战役中输得太惨。
通过艺考这条道路,我找到了兴趣和未来的结合点,如今也成了一名导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4-
妈妈,我写这封信,主要还是想告诉你,我最近拍摄了一部新剧,叫《小欢喜》。
里面记录了我,磊儿,季杨杨,乔英子……,我们几个人和几个家庭,在高三那年发生的故事。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几个家庭备战高考的故事,没有太多悬疑,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情节,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电视剧?
其实,我之所以拍这部剧,就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和千千万万个家庭太像太像。
比如你对我恨铁不成钢,经常满脸嫌弃,逼我去各种补习班,还会没收我所有动漫和游戏。
比如宋倩老师,一心让乔英子考清华北大,甚至在家建玻璃墙监控女儿,要求必须考700分以上,却总是和乔英子因为相互关心而相互误解。
比如季胜利叔叔,因为忙工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他用“全中国只有一个韩寒”这样的话,劝儿子专心冲刺高考,导致和孩子沟通困难。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是的,你们不是完美的父母,可你们又是天底下最常见的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的阶层,不惜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爱意。
然而,还有好多“方猴子”,像十年前的我一样,没心没肺地度过他们的青春。知道十年后一回头,才读懂父母的苦心。
所以我拍摄这部《小欢喜》,不仅仅是纪念,更是一种双向的反思。
妈妈,我常常想,如果青春能够重来,我是不是能做得更好?
如果有一天,当我成为父亲,当我的孩子进入他的青春期。我是否能像你一样,用足够的勇气和信任,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是否能像你一样,把这场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变化成一场虽然坎坷,却充满小欢喜的喜剧?
以及,我是否能像爸爸一样,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每个人的情绪?
我是否能像爸爸一样,度过我的中年危机?
也希望能通过我、乔英子、季杨杨,三个家庭的故事,引起更多中国式家长的反思,用更有效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避免走很多弯路。
最后,我想说,妈妈,我衷心感谢你和爸爸教会我的一切,是你们真正让我读懂了纪伯伦那首小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就在你的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妈妈,我不是你们的孩子,而是你们手中射出的箭,承载着你们的荣耀,在人生道路上飞驰。
感谢你们在最关键的时刻,用尽了全力。
我会飞得更高更远,像你们所期望的那样,努力看到更精彩的风景。
-End-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