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玄机录》读后感10篇
《清宫玄机录》是一本由金性尧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宫玄机录》是金性尧先生关于清朝历史的又一部代表作,前不久有幸拜读金老先生关于清史的另一部作品《炉边话清史》,从两部作品之中能够感受到金老先生对历史钻研的严谨态度以及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相较于《炉边话清史》对清朝从朝堂到市井的全方位叙述,《清宫玄机录》只聚焦与朝堂,对清朝的宫廷轶事、趣事、秘事全面搜罗并深刻论述,在内容高度上格局更高;在内容深度上更加鞭辟入里,可以说是一部清代朝堂故事集。
在时间的纵深度上,清代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努尔哈赤算起,共经历了十三次皇位的更迭。把清朝历史切割成十三个段,每一段都有精彩的故事。同时,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和中兴,国家版图空前扩大,边境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经济地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也经历了清朝末世的动荡、国势衰颓,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这些都成为金老先生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作资源, 在书中都有充分的表现。这其中我觉得作者对雍正、慈禧这两个人物身边的故事花的篇幅是比较多的。尤其是雍正的部分,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香港TVB拍摄的剧集《食为奴》,就是通过一个御厨的视角叙述了清世宗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皇太子胤礽两度被废,胤禛与八皇子允禩为首的“八皇子党”的斗争,功臣年羹尧和权臣隆科多助胤禛登上帝位而后因为恃功而骄、专擅揽权等行为被肃清等桥段。虽然这部剧加入了很多原创的元素,不过底本还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书中“快乐皇帝的烦恼”“东宫无主后的波澜”“太子的再立与再废”“世宗登位之谜”“十四子与四子的公案”“允禩的下场”“允禟的下场”“年羹尧致死之由”“隆科多命归禁所”“世宗的登位与暴卒”整整十个章节来叙述雍正登基前后的一系列故事,看完真的是大呼过瘾,感觉就像重温了一部高质量的清宫剧。
这本书的不足也基本与《炉边话清史》一样,对于那些对清代历史有一定研究和具有相对多的知识储备的读者,是一部轻松的、精炼的历史著作;而对于一般读者,应当在金老先生原文原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不过相较于《炉边话清史》,这本书在文字表述上已经“白话”了许多,一般读者读起来也没有那么吃力,不过多增加点注释终究不是件坏事。还有书中对于清废帝宣统皇帝溥仪没有专门的章节叙述,我认为也是美中不足之处,因为既然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起,以宣统皇帝溥仪作结似乎才能算得上是有始有终、系统圆满。
《清宫玄机录》作为金性尧先生清史系列著作的重要一部,是清史爱好者们不可错过的。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二):清宫传奇
本书讲述了清代十二个皇帝十三朝的宫廷内部权力之争,既有父子争夺皇权的历史,又有兄弟争夺帝位的历史,甚至连深居后宫的女子也加入了权力争夺的角逐之中,看完之后,令人唏嘘不已。皇权既能让人拥有至高的荣耀和无限的权力,也能让人落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万劫不复。伴随着权力而来的,是想象不到的血雨腥风尔虞我诈,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让人幸福和满足。
在皇权争夺当中,自然会有许多无辜的人被牵涉其中,最为悲惨的当属女子。在古代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本就很低下,在那些残酷暴虐、蛮横狠毒的当权者手中,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么成为商品或俘虏被买来卖去;要么则沦为党争的牺牲品,甚至殉葬品,比如孝慈皇后。
1.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学术性强。本书大量参考了国内的正史野史记录,如《清实录》、《开国诸王公诸大臣传》、《东华录》、《宗室王公传》等,甚至连国外的文献资料——朝鲜的《李朝宣祖实录》、日本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等书也作了引用,可见作者涉猎广泛,对清史的大量资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以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清朝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书中采用了原文引用的方式,非常适合有一定文言文基础并掌握清朝背景知识的读者,相对来说,对于文言文基础和历史基础薄弱的读者,阅读起来会相对吃力。
2.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可读性强。从古至今,历史,尤其是所谓的正史往往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胜利者才有机会书写历史,所以,历史的描述往往带有某些倾向性,书写者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描述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难免有一定程度的失实。那么后人怎样才能读到真实的历史呢?这就需要通过野史等其它材料作为补充、对比研究和一定的逻辑分析,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从书中文字的表述来看,作者力图用中性词语、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描述历史事实,而避免从对历史事件作出带有局限性、倾向性的判断。
3.专题叙述,简明扼要,故事性强。近几年,《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一批清宫戏的大热,引发了大波吃瓜群众们的围观,但是这类快餐文化除了赚取少女大妈们的眼泪之外,仅仅是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让人了解到真实全面的历史。而这本书的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空缺,书中的每一个篇目都有个主题,基本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内容涉及了人们最热衷的历史疑团,足以满足吃瓜群众满满的好奇心:比如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否确有其事,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纠葛,圣祖康熙如何智擒鳌拜,等等。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三):由史看今
自有帝制以来,皇家的斗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部封建发展史几乎是一部充满了权谋争斗的血泪史。以寡人自称的皇帝虽然内心孤寂,但这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比,却并不足俱。父母亲情在权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要身为皇嗣,就很难逃脱谋划、猜忌和利益的划分。所谓成王败寇,即使不参与战斗,也可能因为在帝王的猜忌中而万劫不复。与其被划入地狱,不如去争一个天堂!这也是生为皇室的无奈。
作者以史料为依据,将清宫的斗争史一一铺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大清朝。
要厘清清宫的斗争史,首先要要了解清清宫十三朝。分别为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和溥仪宣统。但天命、天聪只是尊号,所以清代的正式年号从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开始。
太祖努尔哈赤的生母怀孕十三个月才生下太祖。至太祖十一岁时,生母逝世,继母纳喇氏待他凉薄,父亲分给他的家产也特别少,他就往来抚顺马关市做买卖。至二十四岁时,祖父和父亲均被害惨死,于是他立志报仇雪恨。这也是太祖后来行事狠辣、专断和猜忌的原因。
太祖虽生前有意立长子褚英为储,但褚英最终被拘禁后赐死,所以改为次子代善执政,但因为代善与大福晋暧昧,宫殿比太祖讲究,代善的次子投明未遂,也遭到太祖的厌恶。所以太祖最终并没有留下明文立储。
在经过了一番明争暗斗后,多尔衮将六岁的福临推上帝位,自己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不断排除异己,甚至将一同辅政的齐尔哈朗降为郡王,赶出京城,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多尔衮死后,其有勇无谋的同母兄长阿济格欲争夺摄政王之位未果,被斩杀,并被抄家。
多尔衮死后,虽被清廷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很快,积压在众人心头的对多尔衮的怨恨便如积压的火山般爆发了。多尔衮的党羽也一一落马。
多尔衮与孝庄的故事曾在孝庄秘史里看过,作者以史料记载为依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即使是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下嫁给了多尔衮,也多半是处于巩固其孤儿寡母地位的政治目的。
对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书中也进行了分析。顺治因其宠妃董鄂妃的离世曾一度连头发也剃了,准备出家,还好在太后和汤若望的劝阻下才中止,最后死于痘症。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清最厉害的康熙和乾隆是否能摆脱明争暗斗的命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从流传最广的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这显然是现代人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而进行的杜撰。古代的於与现代的于写法不同,仅此一条即可推翻这种说法。
多子多福的观念和三宫六院的现实,使得皇位之争成为必然。只要在即位时尽力确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身后的权力之争也不是先人能决定的。
我们现在看这些权力之争很残酷,很可悲,可试想那些为了争夺父母财产而丑态毕露的普通人家的子女,也一样在进行着家庭内部的斗争。从古至今都有亲情无法化解的愁与怨。愿我们能退一步,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守护好自己的小家!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四):清宫玄机录
盛夏光年,早上五点起来跑了个10km,凡人和事,没有永恒,唯一把握得住的,便是眼前的阳光。马伊琍文章离婚热点已沸腾,到处都是这条消息。不过我依然相信爱情!不管世界如何变换?做自己喜欢的人,看自己喜欢的书便好! 早早地看了这本《清宫玄机录》,就想着怎么落笔写书评,这是一本清朝秘史,讲述的是清代自太祖努尔哈赤至末代溥仪十二代皇帝之间发生的事情,一共十二个皇帝,为什么演义有“清宫十三朝”之名呢?这是因为太宗有两个年号,先为天聪,后改崇德,史称“崇德改元”。十三朝的名次: 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溥仪宣统。
历史不忍细读,兴灭一朝难诉。我对清朝历史研究不多,可是关于大清朝的电视看的却不少,例如《少年天子》《孝庄秘史》《甄嬛传》《如懿传》等等!这些电视剧也大都是讲述清朝统治年间前朝后宫的政治争斗和女人间的勾心斗角。 清朝统治中国二百余年,其间宫廷内外大小争斗几无间断。皇族之间,建皇储、承帝位,牵起漫天风雨;朝臣之中,求上达、谋私利,也争得翻天覆地;而后妃、太监集团的钩心斗角,亦复不少。如此种种,构成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清代宫廷争斗的酷烈,加上异族的神秘色彩,给宫廷政变,平添了浓烈的诡异味道。 清宫二百年沉浮,由此一一解开,“董鄂妃疑案”“太子的废立”“年羹尧之死”“西太后临朝”无不说明了权利至上,天子无情。 对于孝庄和董鄂妃,印象中还是留着宁静和舒畅的模样,讲起顺治帝,他虽年华短促,但是他的情欲生活,却是重重疑案,他在位期间,废了两任皇后,又极其宠爱董宛如,即后来的董鄂妃,据说是博果尔的未婚妻,也就是顺治帝的弟媳,后来册封为皇贵妃。都说董鄂妃这宠爱可比杨贵妃受宠五玄宗,也只可惜这姑娘红颜薄命,也是22岁就殒命了。顺治帝虽说最后是死于天花,又有另种说法是为情而亡,说他因董鄂妃去世,伤心过度,从而染病身亡。 再来说说雍正王朝的“年羹尧之死”,相信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好像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落得不好下场。但是史书上分析却颇不相同,据说雍正帝曾对在朱谕中说:“对年羹尧,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殊宠的勋臣,最后却成为罪人而处死,时间距离世宗康熙帝即位才三年。据说年羹尧、隆科多都曾为世宗夺位出过力,世宗既登大宝,他们已成功狗,为了怕泄露机密,这大概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吧”! 本书作者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浙江定海人。作家、文史学者、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后任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著有《伸脚录》《土中录》《饮河录》《炉边诗话》等。晚年倾力编注《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他以其深入研究,条分缕析,层层铺开,为读者展示出清宫内的奇案传说与风云变幻。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五):最是无情帝王家
猎奇,是人类自古而来具有的天性。而神秘宏大的宫廷、尊贵的皇室、不可说的禁忌,更是让人们存了一窥究竟的兴趣。前几年,清宫剧满电视台播放,纷纷演绎各种离奇的故事,荒谬的情节让人无力吐槽。而看似探究清朝宫廷秘闻或流言《清宫玄机录》却一反清宫剧的套路。这本书很妙,书名颇有戏剧感,乍看还以为也是戏说一派。但细看其内容,却是依循人们喜欢猎奇的心理,从各种戏说、传言出发,甄别史料的真伪,抽丝剥茧,用浅白的语言、说故事般的结构,讲叙了清朝从未入关前至慈禧垂帘听政的宫廷历史。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康熙帝捉拿鳌拜、九子夺谪、乾隆帝南巡,都以一种清新的方式一一道来。既不枯燥如史书,也不谬误如传说。我这般畏惧历史书,逢历史课便昏昏欲睡的理科生,竟十分顺畅地读完,可见作者的用心。
那么,作者何人?金性尧,当代古典文学家、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曾任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著有《炉边诗话》、《炉边话清史》、《炉边话明史》等,晚年还倾力编注了《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其中,《唐诗三百首新注》以“博而能约,浅而能切,通而能清”的特色使其自初版以来重印无数。
金先生在《清宫玄机录》一书中,尽管也提到帝王艳闻,但终是为全书主旨“皇权更迭”服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 、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宣统帝溥仪,共传十一帝。从开始的数十皇子争夺帝位,需“衔铁血以俱赴,置身家于不顾”,至末期人才凋零,孤儿寡妇。最后竟不得不从皇族过继子嗣以为帝。虽则清王室人才渐次凋零,但帝王们龙袍加身之时,都宣称受命于天。多少平头百姓敬这天命如神灵,可这“天命”里却藏着帝王家最无情的私欲和野心。
要论无情,清十一帝中,世宗雍正被作者排在了前头。诚然,世宗登位后,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对弊政大加整顿,从而开乾隆朝宏伟的局面。但是,世宗心性狭窄,不仅在政敌阿灵阿、揆叙的墓碑上分别改刻“不臣不悌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还让从龙重臣年羹尧、科隆多全家沦为刑场或监狱的孤魂野鬼。对待自家兄弟,以塞思黑、阿其那称呼,流放,圈禁,最后一一寻隙逼死,甚至在允、允唐死后一年有余仍不解气,宣称“朕只论阿其那、塞思黑有可诛之罪,有必当诛之理,而断不避阿其那、塞思黑之名也。”试想在寻常百姓家,但凡有人杀害了自己的几个兄弟,能不被世人戳断脊梁骨?谁还能如世宗一般坐拥九州,再发行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白?株政敌、杀功狗、逼兄弟,这些无非是为了巩固世宗的皇权,惟恐有人乱了他的江山罢了。
其次,慈禧太后的无情也不惶多让。她以女人之身,专权达四十余年,成功地发动两次政变,如无性格上冷酷、绝情的一面,绝不能如此。慈禧曾说过:“谁叫我不痛快一下子,我就叫他不痛快一辈子”,可见其冷心无情。在《慈禧纵横谈》一节中,作者归因她的无情于女人的敏感。
一碰到和她作对的人,这种敏感更加上升,成为一种本能。这种心理上积累下来的压力,加上性格上的强硬泼辣,便会由自卑曲变为反常的自尊,谁都必须听她的话,甚至产生虐他性的报复心理。报复的对象又很广泛,手段很残忍。读到这,不禁为那些被慈禧赐死的珍妃等人感到不值。死于女人的敏感,但如若不在帝王家,是否结果又会不同?
沾了权势,人心易扭曲,更何况是天底下最强大的那一种。身在帝王家,私欲在权势的拱卫下,最能造出无情的宫廷悲剧来。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六):帝王家的二三事,人心惶惶的民间事
本书不是讲运筹帷幄,战争间的你来我往。而是清朝十几代皇族内部之间的倾轧更迭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常羡慕身在帝王之家的人,可未知有些人看起来表面光鲜,内里生活却很是艰难。没坐皇位之前需要争斗,坐了皇位之后还需要防这防那的,还有一堆决定本国繁荣的事情等着做决定,压力可想而大。可是,仍然有无数的人为此前赴后继,在这一点上他们异常坚决和无谓无情。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一些书籍里面的误论,为我们还原事实真相,不过很多事情年代已久,可能无法查证。作者就以当时之局势,揣摩事情的合理性,为我们讲解历史书籍。一定程度上教我们辩证的看待历史。宫廷内部之间的故事,虽说不如战争的运筹帷幄,个人的英勇事迹来的更激动人心。但这宫廷之斗,算是很多战争的起源。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骨肉亲情在权利的熏陶下,显得不堪一击。虽彼此对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其本土之上,谁夺得宝座,谁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利。争权夺位向来凶残,不是你死我活,就是永久监禁。虽说兄弟相残,会带来名声上的损伤,但历史从来都是由成功者续写的,与他们也是无碍。世人虽也会诟病,认为其冷血无情。可是身在帝王家就该早有此觉悟,即使你不想,你也会被迫入局。何况这个位置如此诱人,没人愿意轻易放弃。本书中的舒尔哈奇和太祖争位,就被太祖刺死其二子,自己也处于监禁,没收财产的状态。从前有一争夺之实力,如今如困兽,很少有人能够于此蛰伏,东山再起,多半郁郁而终。舒尔哈奇也不例外。其历史于他也是寥寥几语,可知当权者书写历史之能力。 太祖努尔哈赤在功业上有勇有谋、果敢、坚毅、顽固,在其征战沙场、两次迁都时可以看出。但其性格的狠辣、专断和猜忌。不仅仅是对待其弟如此,对待自己的妻儿子女也更是如此。猜忌可能是帝王的通病,这个位置太诱人,而又得来不易,让人不得不多想。毕竟,一步错,就是万丈深渊。 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十六个妻子,孕育了24个子女。太祖虽想弥补其以前之名声,希望其子女不要再自相残杀。但自古以来宫廷政变,就无亲情可言。为夺宝座,每个人也是黔驴技穷,十八班阴谋奇上阵,最后也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罢了。太宗皇太极脱颖而出,坐上宝座。周围仍是觊觎其帝位的兄弟,也是艰难。 说到底帝位之争,不过是皇族之间内部的抢夺,而引发其站位之间的战斗。在权利更迭时,站位很重要,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即使你拥有能力。而由此争夺所衍生的父子相残,叔侄相残,兄弟相残,党派之争、小人算计等等。 还有很多冤假错案,甚至于仅仅是防范于未然,而在这其中女人又是何其无辜。争的上位,却抵不过殉葬。皇帝之爱,说到底也是让人害怕的,大福晋只有36岁却要殉葬陪同,不过也有可能皇帝的顾虑是对的,否则皇太极上位不会这么顺利。夫家荣誉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于自己的家族也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就比如岳托的妻子就是这一事件的陪葬品。
小人算计自不可不提作者在后皇翻前皇之案里所罗列的小人了。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些小人物,看似他们无异于蝼蚁,可是往往很多大人物都败在这些小人身上。这些小人为了生存什么都敢做,他们最是没有骨气和利欲熏心了。多尔衮对于谭泰有着不杀之恩,可死后也被谭泰举报。还有那买主求荣的何洛会等等。
在这期间引发的一系列事故,虽然书中说的是帝王家的权利变更,可自古以来权力的变更,不是很多生命的消亡。看似是帝王的家事,其实关系到天下民众的生死存亡。人民不过是权力下的牺牲品。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七):凡为过往,皆为序幕
可以说自己对清史是有一定情感的,一则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今天虽然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是在文化上我们仍然不可分割,二则清朝留存的史料是最充足、最可证的,不像先秦、唐宋之类,由于时代久远,多半是考古加臆测,很多事不可当真的。金性尧《清宫玄机录〉从开国落笔,一直写到王朝的谢幕,虽然不是完整意义的编年体,但对于其中的重大事件还是纤毫毕现的。
政治没有不流血的,在一次次宫廷政变中,我们看到的是成王败寇的逻辑,谁的拳头硬就有发言权,这一点与身份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借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皇帝这位董事长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并不取决于其能力与态度,而取决于其人品,他是否能管住臣民,靠的从来都是权谋。
《清宫玄机录》指出造成宫廷政变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多子多妻,确实有人的地方是非多,更何况"惟 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作为权力的掌控者,并不希望大家像吃蛋糕一样人人有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所以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不是一种战术的需要,而是战略的定位。尤其在清朝入关前,那血流成河、父子成仇、夫妻离心,更是俯拾便是。换作今天,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抗权力与地位的诱惑!
我们对多尔衮似乎好感多于厌恶,毕竟他发起的宫廷政变加速了清兵入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其手段说不上光明正大,同样是阴谋诡计,只不过我们看到其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皇帝还处于幼年,还在于其目标的执着与意志的坚强。令人可叹的是,随着清兵入关,逐渐坐稳江山之后,这种八旗所具备的彪悍与勇毅渐渐被歌舞升平所取代。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不会见风使舵,笑里藏刀,作为政客你是绝对不及格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方面考察的是臣子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治的危险,没有一以贯之的治国方针,只有随心所欲的控制,要么内乱,要么外患,即使你有补天的才能,也不会得到重视,倘若将自己安放在江湖,做一位平凡之人,无可厚非,但是你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跻身于庙堂,就少不了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中失去了自由、财富,甚至是生命。 把个人的利益与地位凌驾于国家的安宁之上,是开倒车的行为,但是人性本来就是如此,只看得见局部与眼前,而不愿、不能顾及全局与将来,其结局只能让后世的读者无可奈何,甚至希望借助神奇的力量穿越到当时当世,将历史的前行拉回正常的轨道。 《清宫玄机录》所涉史料颇多,既有广为人知的《清史稿》,也有乏人问津的《满洲秘档》《起居注册》《大义觉迷录》,二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善恶忠奸也高下立分,不过从研究者的角度,需要去伪存真,但是从历史科普的角度,我们倒无须那么认真,只需要把握主旨即可。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八):从《戏说乾隆》到《宫》《步步惊心》,还是《清宫玄机录》深得我心
《宫》播放的时候,正值暑假,学生们放着假窝在家里煲剧,然后在网络社交圈子里讨论着哪一个阿哥更让人心动。《宫》主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现代女子洛晴川穿越到古代和阿哥们一起生活的故事,当然在爱情当道的王牌世界里,必定会有一个阿哥或者几个阿哥爱上她。
《宫》里的时间轴,跟我们的历史重合算起来,属于清代时期。只不过对于一部穿越剧来说,我们的看点就着重在于男女主角的身上以及整个的发展故事上面了。对于放暑假的孩子们以及爱煲甜蜜爱情剧的都市白领们来说,《宫》应该还算一部让人觉得不错的电视剧了。
同期还有一部电视剧《步步惊心》,刚看到这个剧的剧名的时候,我恍惚觉得应该是一个悬疑侦察故事,结果发现又是一部穿越剧。或者退一万步来说,《宫》和《步步惊心》这两部剧撞剧了,时间是差不多的时间线,人物也是差不多的人物,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分别几个小故事以及女主角。
和身边的朋友讨论这些古装剧的时候,我们最喜欢讨论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自己出现在这个时代,能活几集?最后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彼此都活不过三集,一集打破天了。古代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并非我等凡人能够驾驭,更何况一上来就是一堆阿哥之间的争宠,惹不起惹不起。
古装剧越来越多,穿越剧也跟了一阵风,现代的大部分女孩子,跟随着这一股飓风,爱上了清朝的各种王爷,恨不得自己是各种故事里的女主角,和阿哥们来一场倾城之恋。只不过,慢慢的,这些个电视剧都慢慢的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的也就只剩下了记忆中那些演故事的人了。
《清宫玄机录》就是一群有故事的人的过去,而对于大清朝二百年的沉浮,在这本书里也一一的开始了讲述。或者说,《清宫玄机录》这部书,直接讲述了满族的历史,从早期的宗族舞台到最后的落幕,这其中种种的故事,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都在《清宫玄机录》这本书里一一做了解说。
很多的清朝宫廷人物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有时候即便是不了解历史的普通人,听见了名字都会恍然大悟的说一声:“哦,原来是他啊?”比如多尔衮,比如顺治皇帝,比如年羹尧,比如乾隆,比如慈禧……这些人物,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历史地位,但是听了名字就知道,这都是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各种各样的人物。
多尔衮的故事,有很多人拍摄过,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里,都有多尔衮的存在,但是在历史之中的他,又究竟是哪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的模样呢?记忆最深的,是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的存在,但是听说的最多的故事,确是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各种野史。认真说来,任何一个有野心的人大概都会想方设法的拥有自己在乎的一切,不论是地位还是情人吧,更何况又是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呢。
顺治皇帝作为一个影子皇帝,六岁登基应该是很难过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六岁的时候,还在泥巴地里摸爬滚打,他却在六岁的时候开始君临天下。只不过,虽然自己是皇帝,但是实际上掌权的人,确是被称之为皇父的摄政王多尔衮。叛逆的原因千千万,但是结局永远都只有两种,成功或者失败。只是我很疑惑,对于顺治来说,他的心里他的皇父以及孝庄最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其实,对于乾隆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风流的皇帝。不爱看历史的我,对于乾隆的所有认识取决于《戏说乾隆》这部电视剧,隔段时间就下江南看美女,每一故事里都一定会有一个美女存在并且带回宫里成为妃子,虽然也不排除个别几个不愿意跟着走的,但是总的来说,爱情来了于是就爱了。有时候想想都觉得应该吐槽,爱的太轻率了吧,现在回头看看毕竟也只是电视剧嘛。
历史上的乾隆呢?好吧,其实从乾隆六年(1741年)起,这位皇帝就开始旅游了,这样一看感觉《戏说乾隆》也没太多的错,虽然是戏说为主,但看上去乾隆皇帝也算是一个靠不住的主了。想一想,爱旅游也没错,不过作为一个皇帝太爱旅游了,劳民伤财,不好说呀。
历史如何,我们无法知道最准确的发生,但是每一个过去,都会拥有一个被记录下来的结果。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动乱的过去,而宫廷的政变,又仿佛变成了一件最普通的存在,毕竟身在皇家的人,又有几个是不窥视皇位的呢?《清宫玄机录》这本书,通过对整个清朝的宫廷描写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没有底的,而宫廷政变则因此层出不穷。
矛盾、争端、动荡、悬念、波澜、悖逆、激流暗涌、玄机暗藏……在这本《清宫玄机录》里,全部的故事都能够看到~
《清宫玄机录》读后感(九):让历史广泛地流行起来
之前读过金老的《炉边话清史》,里面涉猎很广,即增长了趣闻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当时就有一见钟情之感,所以这本《清宫玄机录》毫不犹豫剁手了。
《清宫玄机录》如果你想了解整个清朝的历史,那些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明争暗斗和至今未解之谜题,那些皇帝对付士人惯用的手段,这本书就是必须中的必!其因有四。 一,全面性。 近几年电视上大热的《步步惊心》相信已经家喻户晓,其中的九子夺嫡之争,是每个热爱历史人都知道的宫廷政变。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如代善下马,太宗即为;多尔衮专权;董鄂妃的前身和顺治帝的情感;九龙夺嫡和太子的再立再废;世宗的登位之谜;年羹尧之死;和珅之身前身后事;宣宗承统的真相;恭王和慈禧的绯闻;变法与政变到最后的垂帘与垂幕,可谓是详略得当,精益求精,并配有历史资料作为佐证,一本集全面和精华为一身的清朝历史之书。
二,准确性。 历史有很多的未解之谜,今天悠悠众口我们再难知道历史的真相。然而,通过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资料,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其中之奥秘。如太后下嫁案。因为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所以引发了孝庄究竟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为妻的疑问。可即便迹象表明真有此事,清代的官文书自然也不会明白记载,但可从对多尔衮的尊贬的反复变易上,窥探真相。还有世宗的登位和死亡之谜等等,都可从其引用之处查询,范围甚至延伸到国外,如《大义觉迷录》《世宗实录》《永宪录》朝鲜《李朝实录·景宗实录》等等。
三,客观性。 对于朝代的荣辱兴衰,文中不掺杂个人情感,而是从历史角度出发,以大量史料记载为证据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毕竟事实早已埋在历史长河中,后人做的就是客观且准确的去评定一个人的功与过。如极爱权力的慈禧,作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她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可我们也不能否定,她确实也是个聪明机警、坚强能干的女人,不然凭她一己之力,怎能成功地发动两次政变,又专权四十余年呢?!
四,拓展性。 本书以故事为单元,兼具掌故意味。其中清人在关外时的部分内容,此书做了更多的介绍,读来趣味性很强。引经据典,是金老的一贯风格。文中引荐了许多典籍,对有心历史的读者是极大的福音,我们可以从这些典籍中,去发现更多的历史知识,当然又是剁手的一刻了。
合上书,里面的个个故事如电影般回放。那些年看过的历史剧,如《康熙王朝》《雍正小蝶年羹尧》《步步惊心》《一代皇后大玉儿》《还珠格格》《风流才子纪晓岚》《末代皇帝溥仪》等等,实在太多了,可为了影视效果真实度有几何?今天看了这本书,算是对这些故事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了解,不可谓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些文字是如此的宝贵,让我的见识更上一层楼。 正如前言所述,人的权欲是没有底的,因此宫廷政变也就层出不穷。可最让人痛心的是手足相残,当然这是多妻多子才造成的一系列储位之争,所以究其根本,还是人心的贪婪,对欲望的渴求。庆幸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小康社会,今天的幸福让我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