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
——冈仓天心有哲学家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人之精神,各有不同。有人委身于利欲,以声色犬马为娱,身为物累;也有人俯首于尘世万物,以人间之美为乐,心得滋养。十六世纪末,当丰臣秀吉以三千兵马围守千利休,令其交出怀中小壶时,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美,与权力无关,美,与生死无关。人生在世,需要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以审美的眼光,低下身子,热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便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日影过墙,月色入户,是为四时之美;草宿夜雨,竹邀清风,是为生息之美;器陈精良,气韵生动,是为造物之美;茶书相伴,琴瑟和鸣,是为修身之美。正如冈仓天心所说:「一个人只有自美,才有权利接近他美」。01四 时 之 美向美好的事物低头,是对辰光的遵循。宋代有一首很著名的禅诗,写尽了人间的四时辰光之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莳花,秋赏月,夏鸣蝉,冬落雪,耽醉于日月星辰,流连于草木山川,便可感受每个季节的美妙。千利休说:「诗人只盼着花儿,我在大雪深山的枝头,看到了春意盎然的希望」。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只要有心,便可在人间烟火中,活出一身的诗意。02草 木 之 美向美好的事物低头,是对生息的敬畏。川端康成的一句「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大概可以跟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比肩。旧日的文人,将自身的品格,赋予在一草一木之中,为草木生息染上艺术之笔,如屈正则莳兰、王徽之植竹、周敦颐醉莲等,莫不成千古佳话。那些清雅的生息,成为无数人追逐的精神审美高地。03造 物 之 美向美好的事物低头,还是对造物的景仰。《考工记》中说:「知者创物」。中国先人从蒙昧到开化,经历了石器、青铜、陶器、瓷器时代,他们将最质朴的情愫,熔铸在一物一什之中,他们将真挚的审美,凝贮在一器一具之间。上至瓶炉鼎彝,下至文房小件,那些历经时间洗礼的物件,含光,典雅,质朴,悄无声息却动人心扉。尤其当我们站在佛像面前,我们依然能够从它们的线条、比例、结构中感受到「气韵生动」之美。04修 身 之 美庄子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物有美且灵,生命中的精粹之光,往往来自于对美的执念,东方生活美学的根基也正源于此,于是有了《洞天清禄集》、《长物志》、《遵生八笺》等经典。弹一曲清音,喝一杯老茶,看一本闲书,焚一炷线香,知天地生息,悟四时辰光,体万物成理,那些带着岁月沉淀的修身之美,成了无数人向往的正心之道。西哲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人心中装着美好,才可发现万物深情,人间慈悲。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愿你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以自美,接近他美。 | 本期内容:古琴家茅毅 岁寒轩 || 摄影:文人空间 乔思远、陈材 || 撰文:文人空间 梁诏贮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雅物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