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孩子沦为你的面子工程,便只能逃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当孩子沦为你的面子工程,便只能逃离……

2019-09-03 15:26:45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载入中…

当孩子沦为你的面子工程,便只能逃离……

  当孩子沦为你的面子工程,便只能逃离……

  《小欢喜》这部热闹了整个8月的剧,终于在昨天迎来了大结局

  几个孩子如愿考上了大学方圆一家四口,期待家庭成员方朵朵的出生;刘静乳腺癌痊愈,一家人搬离北京;

  乔卫东和宋倩领了结婚证,这对闹了40多集的“死对头”终于复了婚……

  被众多网友调侃应该改名叫“老悲伤”、“大焦虑”,差点把观众郁闷的《小欢喜》,可算是在尾声真正欢喜了一把。

  充斥着几个家庭一整年酸甜苦辣书香雅苑,也将迎来下一届考生,下一份的酸甜苦辣。

  回顾这部国产剧的爆火,正是它的“过于真实”,演出家家户户各有各的难:

  备战高考的难、亲子关系的难、混迹职场的难、经济拮据的难、突患癌症的难……

  这份难以下咽的苦涩张力,是众多中国家庭的一个小缩影,也正是这份裹挟着复杂感受共鸣,让这部剧席卷了几乎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01

  “我都是为你好!”

  “我不要你管”

  “人生,就是一场场小别离和一场场小欢喜组成的,少了哪个都不会完整。”

  这是全剧写照,也是街头巷尾每一个普通家庭,事关生活直白、最平凡的感受。

  小部分大风大浪大悲大喜大部分的小磕小绊、小欢小喜,虽然有些零碎,却也充实足够耐人寻味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小欢喜》把细腻尖锐镜头,对准了北京即将参加高考的三个家庭。

  《小欢喜》的导演曾这样说: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放下焦虑,和孩子携手应对人生的每一场考试。”

  但我们都清楚,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巨大隔阂,更像是一个复杂又多变的难题

  破碎的家庭、偏差理解不同观念工作还是陪伴的张力……一个个现实因素似乎都在不停拉扯着双方渐行渐远

  在“我都是为你好”以爱的名控制下的孩子,在“我不要你管”对抗挣扎着的父母,似乎谁都躲不开这个难题。

  关系的修复会很难,但至少这不是一个无解的题。

  这一答案或许就藏在,动不动“兵戎相见”到最后“小欢喜”,这一转变过程之中。

  02

  以“爱”为名的支配

  伤害着多少孩子

  在《关系》这一本书中,写着彼得•克莱尔这样一句话

  你常常以为离开家了就不再会受它的影响。只有当一些不曾预料事情发生在你生活中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原生家庭从未曾远离过,它一直在你身边默默地影响着你。

  《小欢喜》中,主要刻画了现实处境下的三个不同家庭。

  三个家庭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氛围,各有各的相处之道:

  方圆和童文洁,是典型的“虎妈猫爸”。

  妈妈童文洁咋咋呼呼、冲动易怒,对“学渣儿子方一凡是恨铁不成钢,一次次打击他的信心

  爸爸方圆充当着的是“调和剂”的作用,在他看似插科打诨的调侃中,将一次次母子矛盾化险为夷

  季胜利和刘静这对夫妻也很典型。

  当年为了工作背井离乡,把儿子季杨杨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

  由于疏于陪伴,彼此越发陌生,儿子也因而变得叛逆阴郁,他们急于改变这种状况,但季胜利端着架子的过激举动,却成了季杨杨眼中“空降父母的指手画脚”。

  宋倩和乔卫东,一对欢喜冤家同时也一个是离异家庭。

  宋倩把自己的婚姻为人生的“污点”,于是把这样一种严苛和控制,强加在自己的女儿英子身上。

  她不断地在以“爱”的名义伤害着英子,用“妈妈很爱你,你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这样的话,让英子带着深深负罪感生活。

  这三对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孩子都在父母过强的“支配”中备受伤害……

  方一凡在妈妈的“都是为了你”、“不行,听我的!”底下否定自己想要追逐梦想

  季杨杨在他父亲“你是我季胜利的儿子,你必须……”底下,当着学校的面,以“道歉信”的方式公开顶撞、控诉自己的父亲。

  乔英子更是在她妈“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妈妈的生活中只有你啊!”底下,得了中度抑郁症,连着34个晚上失眠,甚至不惜以跳海的方式相逼。

  这样的爱,就像高原稀薄空气,窒息得只想让人逃离。

  当父母把自己固化为一个“支配者”,这种关系和影响本身就已经错位了。

  03

  “我们一股脑要给孩子的,

  其实不是他们想要的…”

  听说《小欢喜》播出后,好多父母在看了剧之后,都向自己的孩子道了歉。

  这样的错位不仅体现剧中,同时也正在现实无数的家庭中上演。

  《爱的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成熟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身的一部分,他们对孩子的爱很可能是一种自恋,不过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父母密不透风“我以为”的标准之下,多少孩子成了父母可伶的附属品。

  因而剧中刘静的一段台词,也引起了许多父母的感叹反思

  “可能我们一股脑要给孩子的,永远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或许有的时候,长不大的可能并非是孩子,而是不肯把与孩子之间的“脐带”剪断的父母亲们。

  当剧中的主题曲树洞响起,以及剧中那个有郁抑症的男孩丁一跳楼自杀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微博上那个最大的树洞。

  2012年3月18日,一个微博名为“走饭”的网友发布人生中最后一条微博: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7年间,这条微博已经有了100万条评论,无数人在这里,才敢吐露他们对于生活的种种苦闷烦恼

  我不知道其中有着多少像丁一一样,即使忍受着很大的痛苦,也没处去说,最后是被自己的父母逼上绝路孩子们

  但是就目前18%的中小学生、38%的高中生,说自己有过自杀想法的这一数据来看。

  这种关系本质上的“错位”,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04

  有爱有希望

  才有真正的小欢喜

  父母究竟是支配者,还是管理者,我想《圣经》中的这段经文已经讲得很清楚。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

  诗篇127:3

  儿女从来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然而世人大多并没有这样的看见,甚至基督徒的父母,有时都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我的孩子不属于我,他属于上帝

  这两者不同的定位,便从根本决定了父母不同的心态以及做法

  管理者需管理得当,以向耶和华交账;支配者则仅需以自己的意念转移强调的是自己的权威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圣经》是要父母站到管理者的位置上。

  教养引导栽培,这些同样也是《圣经》很重视的部分: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言书22:6

  一味的控制和支配,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味地放纵听之任之也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所以最终,《小欢喜》之所以能从“老悲伤”真正变成“小欢喜”,一方面是父母对于自己位置的调整学会了从一个支配者转变到引导者。

  这也才是真正的爱,不是逼着对方改变,而是为了对方而改变!

  季区长放下姿态去向自己的儿子鞠躬道歉,还以赛车和网上聊天的方式,去尝试与自己的儿子沟通

  严苛的宋老师去向刘静讨教沟通方式,最后撇下种种的“我以为”,与女儿敞开心扉

  而另一方面,父母的改变也让这些让人操心的孩子,放下了对父母的抵挡,出于爱,他们也愿意改变去追逐梦想……

  有爱有希望,这才有了真正的小欢喜!

  剧里的故事已经落幕,现实中的我们,却依旧要面对生活丰沛贫瘠,与点点滴滴的小欢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