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10篇

2019-09-09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10篇

  《西方哲学通史》是一本由文聘元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一):要读懂哲学家的魂,先去了解学家个人

  “哲学在这里将不再神秘,而是如同小说诗歌一样简单清楚东西。”

  当看到《西方哲学通识》这本书》前言中第二段文字中的这段话的时候原本紧张心情放松了许多。哲学这东西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怕的。爱它是因为知道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哲学,而哲学对于一个人的来说却有是非重要的一件东西。怕则是因为哲学一直是令人感觉到神秘莫测的。它看不见、摸不到,很多时候难以理解,但是却能够真真切切的感知到它在潜移默化中所带来的各种改变。你越是想要弄明白它,却觉得越是弄不明白它,越是弄不明白他,就越想要去接近他来一窥究竟。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虽然至今弄不清楚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书架子有关于哲学类的书籍却被堆积的越来越多的原因。哲学这东西对于我来说,真所谓是被虐的越深,却爱的越深啊!

  提起哲学就不得不说起哲学家们的思想理论,这也是哲学的内容所在,但是这也是令人倍感折磨的所在。想要了解一个普通人内心思想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更可况是那些历史知名的以伟大思想著称的哲学家。若是单纯的只看他们的著作,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一下子去理解哲学家们的那些所思所想的。可若是将他们的思想与人生经历结合起来来看,对于思想的理解或许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了。

  《西方哲学通识》这本书的作者或许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他的书中将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和人生结合起来讲述。书中几乎包括了西方哲学世上所有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物,一共大约有二十几位哲学家。每一位哲学家占用两个章节,一个章节讲简洁明了的讲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另一个章节则是用轻松幽默语句来概述他们的大致人生经历。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使得原本那些在世人眼中有些古板之感的哲学家们,看起来显得亲切一些,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一些,而阅读此书的人也会有倍感轻松之感。

  不通透明白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内容不要紧,可是咱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啊!先了解了哲学家这些人,才能够慢慢的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之魂。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二):西方哲学通史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朴素端庄封面,忍不住想这一定是本好书吧,能有机会读一读这样的书也是一种好处,所以呢,我开开心心的领回了快递,第一件事当然还是先了解我们的作者啦,只有了解了作者后才能更好地去解读他的作品,原来是一位名叫文聘元的湖南的作家。他在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还在199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开始出版作品,已在海内外出版作品多部。原来是这样一位有才的作家,学术研究之余,擅长以通畅的文字介绍西方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地理科学等各领域经典知识,曾在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西方文化故事系列作品20部,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书名,知名作家金庸、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金耀基、国际知名历史学家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学生化学系教授曹宏威等均通过担任出版顾问、撰写序言表达了对其作品的赞扬肯定,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他还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并有作品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这样著名又优秀,有着高学历又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书自然不可多得的好书了。

  带着敬仰的的心拜读这本书,这本书先讲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本书还讲述了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平凡的人,柏拉图的人生与哲学同样令我叹服,亚里士多德:至尊哲人,他这样的一位伟人犹太人简史让我了解了这个民族基督教简史里介绍了相关历史,奥古斯丁传和奥古斯丁的思想像火花,阿奎那:最伟大的神学家和最伟大的神学体系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培根:贪官哲学家和培根的经验主义让我在物理课之外重新了解了他。 霍布斯:长命哲学家和霍布斯的知识、语言幸福同样也教会我这些,笛卡尔与瑞典女王的故事真的感人,笛卡尔的思想也非常先进。莱布尼茨的生与死先向我展开奇幻的开始,莱布尼茨的哲学让我的眼睛焕然一新, 斯宾诺莎的孤独人生让我同情,他对善与恶的幻象也让我惊叹,洛克:作为政治家与哲学家的神医真的是神奇的人物,洛克伟大而通俗的哲学,这是最让人佩服的,著名的历史学家休谟这也是一位从未听说的伟人,休谟的人性论、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卢梭生平性格品德,我不太能认同他的作为,卢梭的“三论”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完全肯定,康德的寂寞人生,许多伟人都是孤独的,康德思想的迷宫给我们讲述了一种理论,黑格尔的幸福人生,终于有幸福的伟人了,黑格尔的绝对的理令现在的我异常佩服,叔本华传介绍了他的生平,叔本华的世界令人难以想象,“超人”尼采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尼采的“超人”真是打开我的眼界,柏格森:倒在大街上的犹太哲学家,大家风范也许就是这样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令我深思生命本身,哲学的确是这样让人不断思索

  哲学的书最是晦涩难懂,快速读完一本哲学的书,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像我读完了之后,感觉许多东西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理解的便很快会忘记,所以呢,重读这些哲学的书非常的有必要,而这一本书我也一定得反复去读才能更加深刻的去理解吧。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三):觉得哲学是个难懂的学科, 你可以看看他怎么说

  文:薇子

  提到哲学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深深奥这些字眼。 哲学对于门外汉的我来讲, 确实不是那么的容易理解。 每次看到哲学方面的书都敬而远之, 觉得自己并不能理解。

  一年前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的时候,里面的一幅画的名字《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裸体人物的形象。最右边的是一个刚刚诞生婴儿,中间是一个正在采摘苹果青年,最左边是一个老妇的形象,整幅作品向观者展现人类从生到死的三部曲。让我觉得哲学其实有的时候也不一定都那么深奥难懂,面对这个哲学问题,有时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幅画便是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哲学是从何时诞生的呢? 它的发展史历经了什么呢? 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 《西方哲学通史》里面便会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主线是从股息来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 时间跨越公元前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 分别讲述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几个部分

  《西方哲学通史》这本书的特点

  1、 内容全面

  这本书的跨越的时间很久,涉及到出现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有很多, 作者文聘元逐一给大家展示了出来历史上的任务很全面, 涉及的历史时间也逐一出现。

  2、 语言流畅,读者比较易懂

  读起来都比较容易懂,对于哲学这个学科而言,很多时候读者望而生畏的原因是因为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例如书中提到的形而上学,从最初的形而上的产生开始, 逐步引导读者形而上学的具体内容。在对每一位哲学家的描述上,作者也尽可能的让读者能了解到每一个人物的生平,性格特点, 他们对哲学史发展的影响

  3、 篇幅不长

  作为一本通史类的书籍,列举的时间周期也比较久,《西方哲学通史》的作者在文章中的表达要轻松活泼的多。 没有冗长难懂的篇幅, 相对而言, 这本书的内容更适合初学者或者想要了解却又担心自己读不懂的读者们来看。

  哲学的由来,发展与未来都在这本《西方哲学通史》逐一说明。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如果早一些遇到这样的以为作者, 似乎哲学就不会让我觉得那么难懂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作者希望将自己的所学以一种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 之前看过用漫画形式讲历史的作者, 也有以思维图形讲理课程老师, 还有用轻松的语言将课本的知识呈现为视频课程的。 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 给接收这些知识的人带来的都是很大的便利

  高更的那副画中要展现给人们的是人生的开始、过程结束, 在一副画面之中展现出来,虽然没有文字也让观画人从中读出自己所想所思。 哲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理解, 也许你需要的是一位好的作者教会你如何去看待它, 如何去通过历史的进展去看待哲学的发展,看待哲学家们各自的学说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四):哲与思

  哲学是一个大的命题,它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它涵盖了宇宙万物世间种种都包含在其中。哲学是系统化、理论话的世界观,可以说你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都包含在哲学的范畴中,我自己最早接触哲学是在高中,老师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来举了例子,当时就觉得这门课程并不好学,它既和普通政治内容一样,需要自己不断的记忆,又需要自己不停的去思考,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融会贯通的记住这些内容。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些哲学家的家庭出身,这些哲学家一定不是穷人,因为穷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哪儿还有心情去想宇宙万物呢?看了这本书之后,也证明我的猜想很大一部分是正确的,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有良好家境,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比如说柏拉图,他是古雅典王族的嫡系,继父和伯利克里是好朋友,他一生富足,这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这本书讲的是西方的哲学史,因此我没有提到我们国家的哲学,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没有哲学,像王阳明、朱熹他们即是哲学家又是理学家。“我思故我在。”“吾心便是宇宙”。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名言

  纵观哲学的发展历程,其实无非就还是物质意识谁为第一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高中的时候老师重点讲到的内容,认为先有物质就是唯物主义,认为先有意识则是唯心主义,而我们则是唯物主义的传承者。

  有人说人和动物区别就是人会使用工具,其实这种说法错误的,因为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乌鸦会刁来木枝筑巢,猩猩会用石头撬开食物,显然,人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物种,有些动物也会。这也就证明了这并不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而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意识,有自己的主管能动性,而动物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出于一种本能,它们并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它们感受疼痛完全是出于本能的反应,而不是具有思维。

  哲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较为抽象,它需要人们自己的不断思考,可能你知道了一句话,却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赫拉克里特曾今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连一次也不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中却蕴含了许多的道理,赫拉克里特的这句话前半句对,后半句错。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明了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你上一秒见到的事物,下一秒就和你刚刚看到的不一样了。“就连一次也不能”这后半句话显然是错误的,只是一味的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否定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所以是错误的。就是这么一句短短的话,我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努力的想了加上老师的讲解,我才得意理解。

  因此哲学真的不是谁都能学出真谛,当然我说这些不是要让大家打退堂鼓,《西方哲学通史》这本书我还是很推荐的,这本书的构造其实有些像是史记的构造,按照每一个哲学家进行排列,先是讲讲哲学家们的生平,之后是对于哲学家们的学说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呈现出来,这样不会让读者感到过于枯燥,既简洁又简单的告诉了读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内涵,我觉得尤其是对于正在上高中的文科生而言,看完这本书,或许很多令你困惑或者是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了。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五):了解西方哲学概况,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哲学总体上总是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比较难于理解,一般也不太容易读得懂——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云亦云、知道点“皮毛”而已。这无疑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作家、学者文聘元和他的《西方哲学通史》一书,却意在“把哲学当成一个普通的玩具一样玩,正如当成小说一样读”。这个,可信吗,可能吗?

  按照一般的定义来说,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而文聘元在《西方哲学通史》一书中对哲学给出了一个虽然不甚严谨却很容易理解清楚的“定义”:面对世界本身,思考它的本质,把这些思考表达出来,就是真正的哲学。

  中西方的哲学家们,最初对哲学的思考似乎大致相同,对天地万物、人类自己有思考,唯物与唯心兼具。比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就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里,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过,在中国儒学占据统治思想以后,哲学的思考就相对少得多了,直到南宋陆九渊、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三大儒”的经世致用思想产生。

  但西方哲学思想,却在宗教的庇护下,得益于文艺复兴,实现了繁荣。比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巴鲁赫·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大卫·休谟的人性论、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亚瑟·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超人哲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等。当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不过《西方哲学通史》这本书中并没有讲到。

  在《西方哲学通史》这本书里,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中叶西方经典哲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除了上述提到的哲学家以外,还有诸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洛克、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平时提到较少的哲学家。既可以听到哲学家家的故事,又可以与各种哲学思想观点“相遇”,方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可谓一举两得。

  至于关于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内容,还是要深入地读一下《西方哲学通史》,才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体会。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文聘元是湖南的作家。在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在199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开始出版作品,已在海内外出版作品多部。原来是这样一位有才的作家,学术研究之余,擅长以通畅的文字介绍西方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地理、科学等各领域的经典知识,曾在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西方文化大故事》系列作品20部,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书名,知名作家金庸、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金耀基、国际知名历史学家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曹宏威等均通过担任出版顾问、撰写序言等表达了对其作品的赞扬与肯定,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他还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并有作品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

  这本书说明了哲学的由来和发展和未来的可能。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如果早一些遇到这样的以为作者, 似乎哲学就不会让我觉得那么难懂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作者希望将自己的所学以一种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的形式来为我们带来新的知识,用漫画形式讲理财的作者, 也有以思维导图形式讲历史的老师, 还有用轻松的语言将课本的知识呈现为视频课程的。 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 给接收这些知识的人带来的都是很大的便利。

  唯心三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正如高更的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从古希腊开始,苏格拉底就说:“认识你自己”。西方人从此花了上千年去讨论“人是什么”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尽管欧洲已经受益于接踵而至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欧洲人已经前所未有的自信,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充裕的物质生活以及民主的社会理想,他们已经远远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抛在身后,但是,法国的一个画家仍然道出了这样的疑问“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个画家就是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1903年),他传奇的一生如同他给世界提出的问题一样,充满神秘,富于启迪。他做出了两个关键的选择,都与这个对生命最根本的追问有关。

  与其他学科相比,哲学更抽象,总是需要思考。你可能知道句子,但你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赫拉克里特曾今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连一次也不能。” 一个简单的句子,但它包含了很多真理,赫拉克利特的上半部分句子是正确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人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表明事情在不断变化。“就连一次也不能”这后半句话显然是错误的,只是一味的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否定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所以是错误的。就是这么一句短短的话,我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努力的想了加上老师的讲解,我才得意理解。

  追寻哲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七):《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

  哲学这门学科总显得十分神秘,以前给我的感觉就像天上的云,捉摸不定,又难以触及。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我们首先来看“哲学”这个词的起源。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它的英文名是“philosophy”,来源于希腊语。它是两个希腊语词汇“philein”和“sophia”结合而成的,philein的意思是“爱”或者“友爱”,而“sophia”的意思是智慧。因此哲学活动就是“爱智”或“爱真理”,希腊人大概是这样理解哲学的。

  每个人都有对哲学的自身理解。哲学其实也没那么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相反,它实际上离我们是最近,想的也是一些距我们最近、 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问题。不过,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的简单,所以它们常显得是最难回答的,就像泰戈尔所言:“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举个例子,书中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您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人。那么请问:“什么是人?”

  柏拉图对学生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们第二天就拎了只扒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这就是人!

  哲学探讨简单的问题,要是想不明白,就开始编神话故事了,你还别说,人家编的有理有据,一大串的故事或是论证都给你编出来。从时间点上,从古希腊到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很多的哲学大能都会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也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西方的宗教众多,在古代最有代表的就是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在世界范围内,这三个教派统称为基督教。在中国人们所说的基督教堂大概都属于新教。

  最近读的那本《西方通史》也提到了宗教,基督教大概是从犹太教分支出来的,犹太教的主要典籍是《旧约》,而基督教的主要典籍除了《旧约》,还有一本《新约》。他们各自信奉的人也很有趣,犹太教信奉耶和华,也只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耶和华。而基督教信奉耶稣,也就是耶和华的儿子。信奉犹太教的人,也就是犹太人,他们不承认耶稣是耶和华的儿子,这就很有意思。

  在西方的古代,宗派之间的打打杀杀就很容易发生,你说不服我,我也说不服你,我就觉得你所信的东西是邪恶的,我的才叫正义,你不服那就代表月亮消灭你,咱也不跟你墨迹,不服就干一哈子。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团体,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和他弟子在克罗顿建立了一个团体。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他们这个团体的教义,

  绝不可以吃豆子。

  东西掉地上了,不准用手捡起来。

  不准碰白毛公鸡。

  不准用刀子将面包砍开,而且不准将整个面包全吃掉。

  不准跨过门闩。

  不准用铁拨火。

  不准走大路。

  房间里不准有燕子。

  如果把锅子从火上面拿下来,不要把锅底印子留在灰上,要把它仔细地抹掉。

  这些教义很奇怪吧?毕达哥拉斯还自吹半神,他的团体也搞得神秘兮兮的。我们知道,所有神秘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崇拜,到最后还得到了许多信徒。头皮发麻,古代人这么好骗。

  哲学这个东西很广泛,如果你想了解,我建议各个哲学大能的思想都多多少少的了解一点,什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帕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培根的不破不立,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叔本华的苦海世界,“超人”尼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不要片面的只去了解其中一个,如果片面的去了解一个,我不敢说你不会成为一个像毕达哥拉斯信徒一样的“傻白甜”。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八):《西方哲学通史》的通

家里的四本哲学书

  家里有四本哲学通识的书,在此说说他们表面上的优劣。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鹭江出版社,精装,大开本,纸质偏米黄,按年代的顺序来剖析中央帝国的哲学。有表格,作者是中国人。

  《哲学的故事》:新经典文库行系列,精装,篇瘦长,分十一章介绍了最主要的十几个哲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哲学理念。没插图。作者是美国人

  《西方哲学通史》:江西美术出版社,平装,分五十三章,介绍了大概三十个哲学家的故事和哲学理念。每页内容偏多,有插图,前言就吸引了我。作者是中国的北大哲学博士

  《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紫图出品,平装,纸张厚实,介绍了60位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双色彩印,有很多漫画图,作者是日本人。

  可以说 这些书各有优缺点,但是,从理解哲学通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更应该选《西方哲学通史》,列出三点选购原因:

  作者是中国人:哲学本来就挺难懂的,作为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哲学就需要有人翻译,但是哲学的很多名词都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在中国有几种说话的,这需要用中国人听得懂的方式来翻译,所以写给中国人的哲学书,作者最好是中国人,中国人才更明白怎样讲哲学我们能听得懂。

  作者是北大哲学博士:北大作为全国文科最高学府,里面的哲学博士应该是对哲学了解很多,很有发言权的,相对于自学哲学的一些业余人士写的哲学书会更加的权威和可信赖一些。

  详略得当:《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讲的哲学家没有那么多,好些有名的哲学家的思想我们没法瞻仰。另外每个作家讲的内容比较长,可能会打消个别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而《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有漫画的帮助,每个哲学家的内容比较短,增加了可读性,但是读完会发现很多理念意犹未尽,或者因为篇幅太短,对立面的哲学理念还不甚了解。而这本《西方哲学通史》刚好在全的基础上做到了让我们基本能够理解哲学理念的限度。

  举个例子:我想要了解维特根斯坦,发现《哲学的故事》里面没有介绍维特根斯坦,发现《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立面对维特根斯坦的介绍太简单了,而《西方哲学通史》就有比较合适的概述,让我对维特根斯坦有个通识层面的了解。

  维特根斯坦1889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爹是奥地利钢铁巨头和最大的富翁之一。

  维特根斯坦在林茨和希特勒上同一所中学。后来去柏林附近的夏洛腾堡技术学院学习航空工程,又赚到英国工业的心脏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系。

  自杀的倾向来自他们家族遗传性的神经症,他的两个哥哥就是自杀而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就主动要上战场,他认为通过战斗被杀死是寻找死亡最可行的办法。战争借宿后再意大利前线成了战俘。

  1921年,《逻辑哲学论》终于在《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利己在国际哲学界集齐了冲天巨浪。

  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南部一个偏僻的地方编纂了一本《学生字典》,后来这本字典被奥地利官方出版,成为教科书。

  维特根斯坦为姐姐设计了一套有包豪斯风格的大房子。这使维特根斯坦享优乐建筑师的声誉。

  简单了读了书中的一章就了解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

  后面一章介绍他的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

  里面有一些观点我通过自己的理解可以翻译给大家听听看:

  第一个体系:

  事实的发生最终都是以图像的形式传输到我们大脑的。从这里我似乎得到了一个启发:凡事如果不能以图像的形式传输到大脑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对这个事情还不够理解,我们最好把凡事以图像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能增进人们的理解。

  要么说清楚,要么不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

  不可说的东西至少有三种:

  一、主体的自我,就像眼睛能够看到外物,却不能看见自己。我们身体上的哪个部位才是自己,终究是笔糊涂账。

  二、形而上学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超越自然科学的东西,如果形是图像的话,那么形而上学 就是图像展示不出来的东西,既然图像展示不出来,那么我们就没办法接收这个信息了。老子就曰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往往是那些图像显示不出来的东西,主宰者我们。

  三、“神秘的东西”在我看来神秘的东西,可能是科学还解释不了的那些事情。

  这里我就在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多神秘的东西都变得不再神秘的,人类的五感感知不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其他试验来测量了。为什么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呢?难道人类就不应该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吗?或许,他是觉得,人生有限,我们在可知的范围内好好活着,做出点小贡献就得了,那些不可知的东西人类经历了这么多世代都没个头绪,普通人就不要瞎掺和了,掺和太多可能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第二个体系就不告诉你。

  这本书还没全部看完,等看完之后,估计会再买来他的通识系列的其他书来看个过瘾。

  《西方哲学通史》读后感(九):走向俗世的哲学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将最高统治者称为“哲学王”。这种以“哲学”来加冕君王的做法,虽然只是一个哲学家的一厢情愿,但是也表明了哲学在当时的知识谱系中类似君王般的崇高地位。在希腊,哲学之原义乃是“爱智慧”,然而这个“爱”却不似我们“爱购物”、“爱音乐”那么轻描淡写,而是像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那样奉行一生。不爱音乐,世间尚且有你;不爱哲学,史上便无亚里士多德。

  哲学,自其诞生直至百年以前,都是一种极少数人从事并极少人问津的学问。而现代以降,虽然大学里的哲学专业仍是门可罗雀,但公众对哲学的兴趣却呈指数式递增。闭门读书的哲学地被通识教育、商业营销、文化包装等多双手从书房里揪出,推到了市井酒肆之中。文聘元教授的《西方哲学通史》,也算是裹在这股潮流中的,塞到文化食客们手上的一本印有“哲学”字眼的册子。

  一、通识教育里的哲学

  在这本书白底封面的顶上,印着几个不大不小的加粗宋体:西方通识丛书。这不免让我想对“通识”叨唠几句。

  由丛书总序可知,“通识”其实是对“通识教育”的萃取。在近代的学科专业化以前,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可算是通识教育。商周时代的贵族教育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贵族教育有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无论是六艺还是七艺,古代贵族(只有贵族有教育资源)所接受的教育范围要比当下的大学生更为宽广。

  美国的历史虽不及中国的一个零头,但美国大学的建制却比中国早得多。所谓的通识教育,即是从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兴起的。19世纪之前,美国大学实行的是一种专门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只有必修课。19世纪初,才在必修课之外出现了选修课,学生有了更多的选课余地。但通识教育的真正兴起还是在20世纪初,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些更一般的的文化课程,以获得较为宽广的文化视野。(不同的学校会实行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比如有的使学生接受了通识教育之后再接受专业教育,有的则一开始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先学日本,后学欧美,走的基本上是通识教育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便一边倒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走专业教育的模式,通识教育在之后的数十年几乎销声匿迹。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方教育人士对“素质教育”的大声疾呼之下,大学的通识教育才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

  既然要开展通识教育,被视为“元知识”的哲学自然不能落下。在哲学的通识教育中,吉林大学的孙正聿作了“导夫先路”的贡献,他在1998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哲学通论》,作为哲学教育的通识教材在国内推广开来。但是,限于当时国内尚处僵化的教育模式以及教材本身的行文风格,大学的哲学课堂仍然是沉闷的。哲学的通识之路,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全面铺开,哲学这座顽固的堡垒也被“群起而攻之”。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中,一些高校也推出了自编的通识教材,其中比较受读者的肯定的是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和译林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不难发现,本书所隶属的“西方通识丛书”与上述的两个系列都是同一个出版定位。

  但有所不同的是,前两个书系的单本编者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甚至是执牛耳者,是专才写通识;而这个书系却由文聘元教授一人通吃,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地理等悉数包办,可谓是通才写通识。不过,作为北大哲学博士生,文聘元教授在哲学通识领域倒仍可算是专才,可打消些对其专业性的质疑。

  二、哲学的通识之路

  无论是对哲学通识教材的编辑,还是对哲学通识课程的讲授,其首要的问题都是如何让深奥晦涩的哲学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据说,柏拉图曾创作了两种风格的哲学论著,一者是面向学院学生的论述体的专业哲学论著;一者是面向普通人的对话体的非专业哲学论著。有趣的是,最后流传下来的却仅有非专业的对话体论著。其中缘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它的非专业性,才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从而有了更多流传后世的机会。哲学的通识教育既然选择面向非专业的普通大众,那就要向柏拉图学习,让哲学更轻松一点、更俗世一点,少一点学究气、少一点学术腔。

  相较于北大与牛津通识书系的中规中矩,文聘元教授的这本哲学通史显然要通俗活泼得多。全书是在课堂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具有明显的口语化风格,丝毫没有一般论说文的书卷气。虽说书本以“西方哲学通史”名之,但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西方哲学家史传”;其二才是“西方哲学通史”。换言之,全书始终贯穿着人物传记和哲学思想两条线索,每一个哲学家都分成生平与思想前后两部分进行介绍。

  通常,在一些讲述哲学史的作品中,哲学家的生平虽有提及但只是约略而已。但是在这本书中,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几乎“等量齐观”。一方面,从教学策略上来说,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故事是完全没有专业或智力门槛的,而且不少哲学家都有值得一书的人生趣事,譬如苏格拉底之死、培根的贪污腐败、笛卡尔的赖床怪癖、萨特与波伏娃的奇特关系……这些都足以勾起学生们对哲学家的兴趣,并进而有意了解哲学家的思想。

  另一方面,在有强烈价值倾向的人文社科领域,每一个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和创作往往与他的生平遭遇密切相关。奥古斯丁如果不投入到基督教的怀抱,就不会有之后的《忏悔录》;阿奎那如果不是有一个精于亚里士多德注疏的老师,就不会发掘出亚里士多德在神学阐释上的价值;尼采如果不是一生多疾病坎坷,就不会创造出超人哲学与强力意志。不过,可惜的是,作者虽对哲学家生平的重要事件多有关注,但对其生平事件与哲学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却鲜有明确的分析,从而使得生平即生平,观点即观点,两者呈分裂之态。

  再者,哲学观点除了会受到哲学家生平遭际的影响外,更会受到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观念的影响。譬如中世纪的阿奎那将哲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抛给了上帝,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在我们看来则是不可理喻的。然而,作者对整个时代的环境的却少有论述,被“人物传记”与“哲学思想”这两个板块挤了出去。以“知人论世”而言,全书“知人”仅半知,“论世”则阙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真不知人或不知世,可能是出于通识教学之必要取舍。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其中的缺失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哲学之难或哲学教育之难,主要在于它有太多玄之又玄的理念与繁之又繁的推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几乎没有精力也没有智力去厘清形而上学的困惑和数理逻辑的繁难。因此,通识的哲学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一些抽象的概念以明白晓畅的语言简化和通俗化,从哲学家浩如烟海的思想中略取一二观之。在此方面,此书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此前,我曾想一窥现象学的门径,但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略翻一翻便知难而退,之后又看了稍微粗浅的现象学指南类书籍,但终有云里雾里之感。但看了书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介绍,却觉得十分明白受用。之所以如此,主要就在于作者能够将理论融入实例,而避免以空对空,用抽象论抽象。这种理论观点的讲解方式,对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最易接受的。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的应有的价值:直面生活的世界。

  除了借助例证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哲学观点之外,作者还善于抓取各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及其体系框架。其中,有些是“一以贯之”式的,比如面对泰山北斗般的黑格尔,作者就牢牢地抓住了“绝对理念”这一关键词,以此来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发展历程。有些是坏绕经典式的,比如面对著作等身的海德格尔,作者主要介绍了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在梳理了“存在”与“时间”之后,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代表过去的沉沦态、代表现在的抛置态、代表未来的生存态。还有的则是散点分布式的,如面对观点迭出的柏拉图,仅选择性地介绍了理想国、理念说与神创宇宙论三个观点。

  但是,在作者对各哲学观点所作的通俗化表述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柏拉图的“理念说”为例,作者在书中归根结底式地总结道:“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这似乎是一种看透沧桑的语气。然而,就我所知,理念与我们的概念并不等同。此前,国内学界就曾对“理念”的译名进行过争论,有人建议译为“理念”、有人建议译为“理型”、有人建议译为“理想”……近乎有十余种之多。之所以有如此之多不同的翻译见解,并不是在字眼上钻牛角尖,而是对柏拉图“理念”认识上的存在差异。事实上,不仅现今的学者对“理念”有不同的看法,柏拉图本人对自己的“理念”也有不同的阐释。换言之,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其“理念说”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此一来,我们自然不能以一个中文词汇统一命名。

  事实上,由柏拉图“理念说”简化处理所带来的尴尬处境,也正是哲学通识教育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让哲学在从神坛走向俗世,从书斋走向市井的过程中,仍然能保持着哲学的真容?使哲学不因一些简化的概括和粗浅的例证沦落为一种简单直白的“大道理”——伪哲学。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语言表述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的平衡,往底下看,则是作者对诸家哲学的精研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向读者(受众)摁下哲学高贵的头颅。

  三、不该有的硬伤

  如果说,之前“知人论世”的欠缺以及概念简化的粗陋,都是受“通识”之缚情有可原的“软伤”;那么接下来要谈及的就是不可原谅的操作性的“硬伤”。

  本书的豆瓣简介引用了封底内折页上的一段话:“《西方哲学通史》一书,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中叶西方经典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萨特等……”读过该书或是对哲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谬误:海德格尔与萨特是活跃于20世纪中叶的哲学家,不是19世纪中叶。

  之所以有如此的谬误,恐怕不是简单的“19”与“20”数字上的差错,而是编辑对“19世纪中叶”和“西方现代哲学”两者关系的含糊。在图书封底上,同样有类似于前者错误的一段话:“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现代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杜威……”西方现代哲学是指从19世纪中叶兴起直至今日的西方哲学发展阶段,它是一个射线式的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阶段性概念,而“19世纪中叶的西方现代哲学”则将其限定在了一个有限的时间段,这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完整概念不符合,也与之后的“杜威”不对应。(若要表述完整的西方现代哲学概念,应改为“从19世纪中叶兴起的西方现代哲学”)

  书中的硬伤除了编辑在封底介绍语上的疏漏之外,还有作者在整理书稿时衔接上的细节疏忽。比如P19第一段:“从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的星空就群星璀璨,如第一个著名哲学家泰勒士,提出了早期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本源的赫拉克利特,还有伟大的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等。不过,这些我们在这本小书里都不说了。我们要直接从那三个伟大的哲学家说起,他们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但事实上,那些作者说“都不说了”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已经统统在本书前面章节说了。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应该是从另一本书的旧稿中直接抄录而来(作者此前还出版过一本《西方哲学简史》,匆忙之中竟忘了再加修改润色。

  此外,本书也存在着章节脱漏或是错位的问题。比如P146中间部分突然“飞来”一句话:“我们前面讲英国革命时说过”,然而书中前面部分对“英国革命”却只字未提;再比如P351的最后一句“对此我们可以用前面讲过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一步分析”,然而书中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事实上是在之后讲的,而不是在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章节之前。并且,从哲学发展的顺序而言,曾作为老师的罗素理当排在维特根斯坦之前,书中将其排在维特根斯坦之后显然有误。

  以上的这些低级硬伤是令人遗憾的,让人想起小作坊里粗制滥造的不合格品,以致让我难以用“瑕不掩瑜”之类的字眼来挽回。哲学可以走向“俗世”,不期然地要与商业共舞,但它应当远离“世俗”,莫成为圈钱计划的牺牲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