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篇

2019-10-31 23: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篇

  《青年变革者》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活字文化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一):偏离主人公主题

  主次不分,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主线,偏离了主人公,然后仿佛突然又想起来了一般强行回到正题。少量的背景是有必要的,但仅限于少量和必要的。许知远先生,您的书名叫青年变革者,主人公是梁启超,而不是晚清那些名人逸事。一本书只能容纳那么些东西,什么东西都不分主次地往里装,就会让人看不懂了。总之就是有一种读着读着,都忘了这是一部在写梁启超的书。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二):书名应该叫《一群变革者》

  我是冲书名《青年变革者》买这个一本书,希望获得为人处世上一些引导

  书内容更像是旁人写的梁启超传记。用书中的表达方式说更像是考据。对于读多了鸡汤的人我来说。内容读起来一点都不精彩,夹杂的文言文内容让我感到挫败

  梁启超在书中分量不多更多像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其中一个参与者才华爱国是他的特点领导力算不上。他比不上康有为的一呼百应,比不上谭嗣同的意气激昂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三):独立思考

  许老师的对史料耐心梳理,使我得以一窥当时的一些历史细节同时不管是对梁启超还是诸多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事件都有了更清晰了解,对我们的先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气行动力以及多方面介入社会充满了敬意,而通过了解他们,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的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而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与思考,我相信这样的作品对当下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启示作用。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以开放包容姿态对待作品,而不是单纯的仅凭喜好判断作品的好坏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四):“百衲本”的梁启超传

  许知远确是抱着极严谨态度撰写这部书,努力做到无一语无来历,将“繁多注释串成了篇章增加了一点情感色彩。” 问题恰恰是在这里,过份的严谨变成了拘谨海量阅读并未在作者脑海里绘制出一幅幅融会贯通的三维动画。整个叙述干瘪的,没有一个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葛兆光在推荐语中写道“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心情,借助想像重塑那时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葛教授点出了本书写作关键想象力!许知远缺少体验、重塑和感受所需的想法象力。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五):我们都是时代的蝼蚁:致敬许知远老师的《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旁征博引,里面引用的文本太多太多了,几乎每个章节后面的注释多达一二百条。所以不得不佩服许知远老师读书的广度深度,能在这么多的文献中汇总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组织出一个任务平生传记,的确不易。何况这本书还并不仅仅是梁启超传记那么简单,里面还写到与他同时代关联的很多人物与故事,比如康有为,严复,汪康年,光绪帝,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等很多人物,作者着眼的是梁启超的整个青年时代,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历史背景,展现出来的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变革画卷,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在大清末年的苟延残喘的时代气息里与康梁对话,与作者对话,甚至与那个时代对话。总而言之,很棒的一部书,不是很长,也不复杂,值得一读。日后出续集了也会继续去追。里面我标注出来的一些内容,也会抽时间整理出来,都是可圈可点段落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六):我是有感动

  看着分数从7.4掉到6.9。看到杭州站的见面会火爆场面。不禁怀疑,许知远是个偶像吗?

  许知远在十三邀的时候问的不是挺直接的吗。真的心心念念去到现场,看到许知远从提问者变成回答者的时候,发现答题还是很弯弯绕绕的。因为人太多,我只有站着的份,对这样弯弯绕绕的谈话有点不耐烦起来。

  但是回来读这本书,我觉得有一种比谈话更好的感觉,很流畅,有感情。当然,这种把个人放到更广阔的时间跨度去写的方式已经是现在的流行。但看着后面慢慢的参考书目,对于许知远这样一个搞文艺(感觉他好像是搞文艺的,没有恶意)的作家来说,我还是觉得不错了。

  谭嗣同与梁启超一生一死为变法,遂一抱而别的情景,让我不禁要落泪。那我就还是喜欢这本书的。

  我得数数,这本书里写了多少个时代,哈哈。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七):青年,变革,启超,划时代的任务

  刚拿到书时,觉得是本传记。

  梁启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康有为的浪漫与狂想,梁启超的跟随与实践

  梁启超后期变成了学者,又回到学术阵地继续前行

  康有为后期变成了政客,又回到皇权思想下的顽固

  两人彻底的分裂了

  那段岁月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两人走到一起来的,这本书会给读者的一个答案

  让梁启超的青年时代重新回到当代的视野之中,

  让热血沸腾,急于为王朝变革寻找出路的青年拼搏。

  梁启超的出身很好,学识也较高,但是信念不牢靠

  容易被人鼓动,也带着年轻人激情做事

  这样的人,在当时的氛围确实特立独行

  科举官场并没有将梁启超熏染埋没

  时代的变革也成就了梁启超青年的改革思想

  梁启超的行动也促成维新变法的推动和飞跃

  虽然最后维新变法转入低潮,但对后来的辛亥革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跨时代的任务需要指引,更需要年轻人去实践

  如今又是新时代的开展,则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变革的时代

  做思想、经济、社会变革的实践者,前行者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八):了解梁启超和那个时代的一扇窗

  和大多数国人一样,过去我对对梁启超的认识停留在语文课本里的「少年中国说」和历史课本里的「变法通议」和「百日维新」里。从许知远说自己开始写梁启超开始,我就在关注,他说梁其实是那个年代世界主义者,虽然第一部里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我突然对梁的一生更有兴趣了。

  在出差广州的来回航班上看完了新会人梁启超的第一部,不无巧合。看完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新会神童、起初也以科举为毕生追求,浸封建社会传统的年轻人,受到了康有为的影响,又目睹了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在曾经的小日本面前不堪一击转变坚决废科举的维新派。以及,对于自己的老师康有为,这样一位极其擅长演说(或者说煽动)的异类,而在维新正式宣告失败前就逃离北京的人,梁究竟抱着怎样的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觉得许知远个人对康有为是持保留态度的。)当然第一部主要还是表现了梁对康的支持认可和追随,期待第二部。

  虽然是历史书写,许知远的个人风格还是很重的,全书涉及人物众多,除了康梁以外,对李鸿章、翁同龢、慈禧、光绪、恭亲王、谭嗣同、严复、汪康年等人或多或少的描写都颇生动,对于宏大场面的描写也很紧凑。当然,我不觉得许知远的个人风格是历史书写缺点,至少他打开了我了解梁和那个风云际会的变革年代的一扇窗。感谢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在那样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每个身处其中的年轻人都那么有活力,充满开眼看世界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不成熟可行,那样的社会本身,就令人神往。而现在……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九):永远叫不醒清朝这个植物人

  中元节阅毕《青年变革者》。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许知远那种絮絮叨叨的文笔吧,看得贼困,几次想要放弃。这书大概就四星吧。

  记得当年我读曹寅甫的《经方实验录》的时候,里面讲桂枝汤是桂枝推动动脉血,芍药动静脉血,当时不禁莞尔。在清末这样动荡的年代,沉睡的帝国被坚船利炮打得措手不及,于是有这么一群儒生,或是有幸出国游历,或是读了些西洋书,便迫不及待想要拿来解释帝国的落后,于是中不中,西不西,囫囵吞枣,愣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可囚禁多年的帝国人们,不知道废除八股文之后自己读书为了何用,害怕修了铁路会破了风水女人更是不能读书必须缠足,更无法想象议会广言路该如何管理国家。所以康梁等人在那个时代是罪无可恕的异端

  可报馆还是开了,书局也建了起来,学堂也有了,甚至有了各种保国会,专供演讲传播学说。可种种内讧也随之而来。甚至自己一手建的报馆最后还要收归国有

  等到终于接近权力核心,抓住了皇帝这个救命稻草,却最终才发现他也不过是个泥菩萨。光绪是悲情的,一心图变,可周遭保守势力却无比庞大,再加上还有个老佛爷才是实际掌权者,君权?呵呵,皇帝才是被孤立的那一个。而维新派又缺乏动力,文笔洋洋洒洒又如何,新政太多,要全变该如何行动又毫无头绪。改革一团乱麻,皇帝又无实权期望明君也不过是一个落魄帝国的代言人。儒生的空谈和乏力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而根本上,是制度的落后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应该讲,脑死亡的人你更叫不醒。而清朝,就是个植物人。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十):我们所不了解得青年变革者

  这本书是我读得第一本许志远的作品。知道他还是因为他联合创办了单向街书店,后来陆续知道了,他说新闻工作者。做了很多节目。也写了很多专栏书籍。可有为榜样的以为作家。据说这本书他写了五年,看完书确实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认真,但是书的质量,不坏但是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大概预期过高了吧。另外就是真实的生活写法没有什么传奇。所以不似小说般有跌宕起伏情节。另在那纷乱的时代作为平凡人家出来的子弟,有的只是奋斗辛苦。和未必如愿的生活。再加上作者有很多引用,易读上也略略不那么流畅。

  作者序文写道看到博尔赫斯对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评价,投身于并且幸运迷失在一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里。其中的人物是一代又一代。剧场就是整个世界。而其漫长久远则是以朝代征服,发现以及语言和偶像的嬗变来计量“作者期待能有相似的感受。恰巧我在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十二册到第十册。虽然这本书的宏大远比不上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是写作方式还是有点类似的。罗马那本书,跟我们的文化还有内容目标和这本书并不相同。所以阅读感觉并没有什么相似。

  估计作者对文字体量的考虑,对时代还有梁启超和其志同道合息息相关的人物叙述总感觉不够详尽。有很多省略。因此相对于对这些人物和这段历史不够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细节不够的。对于不求甚解大众读者来说我想是充足的。

  就如书的名称,青年变革者梁启超参与变革的年纪特别年轻。这本书预计三册,这一本叙述到变革的风雨飘摇,1873-1898时间线和作者对梁启超这个时期概括标题和世界都很精确。读完这本书有很多之前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细节,要是更多些就更好了。期待后面的两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