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江东父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致江东父老的读后感10篇

2019-11-12 23:0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江东父老的读后感10篇

  《致江东父老》是一本由李修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读后感

  作者意象用的很好

  语言描写生动有趣

  心理描写写实

  每篇开门见山

  要是每篇长一些就好了

  作者很喜欢用问句

  大概他很有求知欲

  故事引人入胜

  用词精准

  就是有一些不是很好理解

  读书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精神实质

  下次再好好拜读吧

  再次感谢豆瓣读书选中我哦

  这个活动太好啦

  我会继续加油写书评

  争取越来越言之有物帮到你们哦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

  《致江东父老》这本散文集,首篇《猿与鹤》、第二篇《恨月亮》我是很喜欢的,文字美,读来悲怆感强,强烈个人情感寄托外物上。但是从第三篇开始,故事让人不知道这是虚构文学是非虚构文学了,显得有些匠气,不够浑然。作为小说,并不十分引人入胜;作为记录民间苦难报告,又有些晦涩。“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想法是很崇高的。但是纪念碑要怎么建?不是靠破碎细节建立的。读完这本书,我竟然冒出一些怪不得这些人“不值一提”的奇怪想法(也许这和个人阅读倾向有关)。作者想凭借不同人的苦难照见现实,但是没有连贯起来,像一张在不断切图的ppt,让人难过,让人心疼,让人悲哀,独独没有让人感到尊敬。这本书好致郁啊!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读致江东父老有感

  致江东父老是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的一座纪念碑,让人很感动,因为茫茫人海中,我也是那未曾有大成就、最平凡的一个人,我也想像大人物一样被纪念,而不是沧海一粟 印象深刻的是猿与鹤,对人性的描写实在详实,讲了一群对现实妥协的人身上心中的不妥协,从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社会全力着我们的棱角,可我们还是挣扎坚持做最初的自己 文中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真实,真实的反而更是令人难过,可能是我泪点比较低,每看完一个故事得缓一缓才能继续。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在你迷茫时候可以读一读,寻找努力意义;在你失意的时候读一读,明白眼前的困境不算什么;在你闲暇的时候读一读,感受别人的百样生活;在你有能力的时候读一读,也为身边普通的人建一座纪念碑可好?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苦难

  一个短篇集,作者也是之前不了解的。我觉得应该算小说,但是简介上说是散文。。总之还挺好看,唯一不足就是有点刻意了。 全本十多篇,记录了各种各样平凡的人事,但是说各种各样,其实又都差不多,都是饱受苦难的人,面对生活压力,一番打击之后,精神不灭,主题不错,但是,还是那句话,刻意了,峰回路转,总有个契机让你幡然醒悟,没有那种彻彻底底的苦痛。 对于短篇,我一向不太善于去理解,不过,这一本倒是挺好理解的,作者想说什么都是一目了然。看完之后,虽然这是虚构的,虽然知道苦难依然存在,但是,这个世界的苦难如此绵密而又如影随形,并非国泰民安人人小康,以致感觉自己是生在蜜罐里了。默念三遍珍惜当下的好日子全书其实有点《活着》的味道,但是总有刻意的情节安排以及最后总是峰回路转出现的那一缕光,导致情感不够饱满而没有《活着》那么刻骨铭心。。四星鼓励一下。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读后有感

  合上书本,看了一眼目录,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篇——《女演员

  女演员出场的特点——满脸烦躁、睥睨姿态高傲自大等正是娱乐圈中许多演员“耍大牌”的现象。作者写这篇并不是在抨击这种现象,而是在后面做了铺垫

  继续读,当女演员女主角身份失去时,她放低了身份,变得坦荡热情,与出场时的那个人截然不同。读到这,我想起电影《新喜剧之王》中的“马可”,都是在名声之中迷失了自己,被现实的打击认清自己。

  接着读,女演员为了所谓的“最后的一把火”去讨好那位海鲜大哥,在他高兴时陪他喝,伤心安慰他,不畏晕船去参加大哥父亲葬礼棺木前,磕头,大哭,上香,跪拜,为海鲜大哥付出着,期盼的是大哥的目光。而为了体面的海鲜大哥要求她来唱歌,还被院落里的人当做买唱的,她的尊严再次被践踏……

  再往下读,在伤心的女演员解答了作者的疑惑,自己多年不见的原因——自己患病求医问药无效、与丈夫离婚、被儿子看不起等。她对世界充满了怨恨愤怒,对世人充满着偏见。最后海鲜大哥被抓,震惊恐惧,失魂落魄。她的怨恨又被激发了出来,发泄在作者的身上。而她也在默默中离去

  正如作者序中所写“行路至此,他们早已不是别的,他们是头顶明月,是正在长成的胎记,是有脸没脸都要再见的江东父老”。

  创作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

  本篇仅个人观点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六):迷狂之境,言语不朽 ——【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读后感

  我偏爱写落魄写绝望作家,用清醒眼睛看破世事,用透彻笔调书写人生。因为苦难之于我,远比幸福来得真实。

  这是我第一次读李修文先生作品,读来却丝毫不陌生。言语的表达是多样的,优秀的作家语言却是相通的,修文先生的语言让我想到了先锋派的孙甘露,故事的描写又和方方有相似之处,梦境迷狂的描写又让人想起博尔赫斯。

  有人不喜欢他的语言,觉得过于散漫随意,想到哪是哪,没有重点,没有起承转合缺乏情节性。我却喜欢这一份看似不经意雕琢,也可能是自己也会偶尔写东西缘故,这种散漫写起来容易,想写好却并不简单

  作者虽然语言飘忽,书写的故事也遥远,但书写的苦难真实,我虽不曾亲身经历,读来却格外动容,几次眼睛都湿了又湿。这几个短篇的书写角度也基本统一,永远是以一个落魄的文字经营者与苦难的体验者出现。读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将自己代入,又在片刻后保持清醒,仍持着观望态度。这种与读者之间保持若即若离,不格外亲近关系也拿捏得刚刚好。我一边读,其实也是在一边学习

  楚地多巫风,作者是湖北人,屈原生长地方浪漫主义发源地自然深受楚地巫文化影响。身处陕南地界的我对这种文化也是从小耳濡目染,这是真正的具有中国传统底色的东西,处处神秘朦胧,如入迷狂之境。

  将梦境揉进现实,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境遇结合,书写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为他们建一座纪念碑。

  只要有一个人记得,他们的故事就不会散落风中。

我们都太年轻,还不了解平凡生活的悲剧性质。我们甚至还没有为什么事哭过,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就消失不见了。——孙甘露《相同的另一把钥匙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 书评

  这是一本短篇集。按照我一贯的读法,先看看目录有哪些让我感兴趣标题,就从哪里读起。 所以就说说我最先看的两篇吧。 先是《观世音》。佛教里最深入人心菩萨,自然最吸引我的目光。观音是一个给予人希望与慰藉的精神存在,人们在深陷绝望之中期待着能从她这里获得一丝丝支撑下去的勇气依靠。故事中的父亲因孩子走失而深陷绝望,四处奔波寻访孩子下落的同时,年复一年地回到孩子走丢的旅馆,住进同一间房间,如同朝圣一般,企盼着孩子或许会有一天自己凭着记忆回到原处。陪伴他在旅馆的,是一尊观世音的陶瓷像。其实不止一尊,因为他被绝望折磨无以复加的时候,也会对着菩萨发脾气,甚至打碎瓷像,埋怨菩萨不帮忙。但过后又重新请回一尊菩萨供奉。 故事中的另一个小伙子,因为同性爱人离自己而去,悲痛欲绝,意欲轻生。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住进了之前那位父亲的房间。在最后的时刻,他发誓如果菩萨显灵,他就放下这段感情执念,回乡陪伴母亲好好生活。于是,他在床底发现了那位父亲离开时留下的观音像。原来,那个男人最终决定不再沉迷于失子之痛,而要将此生剩余时光都用来陪伴妻子,因为她也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啊。顿悟之余,他将菩萨像留在旅馆房间,希望下一位有缘人能够得到菩萨的指引男孩也因此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也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亲情。 命运的狡黠无常信仰神圣与莫测,让一个人的善念和执念,拯救了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故事,颇像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的风格。故事本身也善于留下悬念,我一度以为是观音显灵,后来住进房间的男孩是他长大归来的儿子。 另外一篇,是《恨月亮》。题目也是蛮有意思的。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赏月问月,也不乏邀月同饮之人;这恨月似乎还是第一次见。故事里两个时空的深夜,一个风沙大作,一个阴寒刺骨。同样没有月色,同样的伸手不见五指,同样的赶路人企盼着天上一轮明月给予些许光明与指引。深夜赶路人怨恨月亮为何不在此时现身云端,洒下光辉,照亮前路;充满人文情怀主人公却开始理解月亮,感慨此时月亮也和自己一样可能深陷困境而企盼援助。所以此时能够做的是自救于囹圄;当月亮再次照亮夜空时,正是他自救出囹圄之时;而人们此时凭着自己的意志走出困境,与月亮相逢的情景,给予人最温暖欣慰和最迷醉的美丽。 作者善于在描述普通人的困境的同时,给予极大的温暖和支持。希望在于外界给予的指引,更在于自我的信仰。心怀希望,善于寻找希望,生活就会有希望。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读后有感而发

  收到后拿到手里,嚯,这么轻,跟表面上看起来的“大厚本”大相径庭。随意翻开来,喜获一张“看待自己,就像看待一场奇迹”的目录书签。背面是一副14人水墨人物图。打牌的、拉二胡的、扛锄头的、脖子上坐着小孩的....这些就是“江东父老”的抽象代表了吧。

  共收录十八篇。收到书后,每个工作日以两篇的速度看完,而后终于在11月10日晚等待双十一付款的时候,把剩下的全部看完了。合上书长叹一声,像是在某个乡村里逛了一圈,挨家挨户的跟着作者去见证了一些人的一生。看完觉得人生甚苦,连双十一后续的付尾款购物都索然无味了。

  《猿与鹤》:

  不知道是因为文字还是别的,总感觉在看一部文字版的独立电影,这个文字就是旁白一个男人语调平淡,面无表情的念出来。

  可能看完《大象席地而坐》还记忆深刻吧。

  巧的是,我和那个身体里有鹤的作家一样,都住在石佛营,可惜很多年都没有所谓的路边摊了,现在的北京,想吃个路边摊谈何容易

  而你我又跟这个作者何曾相似,钻火圈做鬼脸,这些不都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么。

  《何似在人间》:

  士兵被一位有着遗传精神病女子救了,爱情来了,然后在炮火中炸的粉身碎骨。这样的故事在边境应该很常见,不知大多数的结局是否如此,还是当时的交战状况造成如此的悲剧。这篇爱情小说很圆满应该说是happy ending,他们终究相遇并且相爱了,谁也没有放弃过,最后达到了同一个世界。

  《我亦逢场作戏人》:

  君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

  问她:穷有罪吗?

  她答:穷有罪。

  过完这折腾孤苦的一生,临死前,他成为了一个哲学家

  《女演员》:

  像是一场剧中戏,又好似生活中的某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很是稀松平常,“就像生活一样”。如果拍成电影可能是黑色喜剧幽默片,女演员跟编剧已经把自己的剧本讨论了出来。如果拍的搞笑一点,观众可能会乐不可支,但是眼中有泪。

  《穷人唱歌的时候》:

  是一篇其实没怎么看懂的文章:儿子坐牢了、老婆疯了跑丢了、大女儿重病、二女儿哑巴最后吞农药自杀、小女儿一身反骨学那些小姐妹“卖保险”。他就一直唱啊一直唱...

  这真真哪是笔杆子,是寒光毕现沾了血的匕首

  就像作者在序中所说:天下爱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怜人都是可爱人。

  最后,感谢豆瓣读书。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没有思想的思想

  本书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问题

  1. 情节先行,故事推动人物,而不是人物推动故事;

  2. 过于剧本化,很多场景似在写分镜,导致整体是由无数个镜头拼凑而成的,松散无力。

  说实话,作者的文字功底并不差,可惜因为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有好句好段而无佳篇。下面挑一个典型

《我亦逢场作戏人》

  这篇可能是全书问题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武汉人,本指望在这篇以江城为背景的故事中找到共鸣感动,实在可惜。好的小说,人物推动情节前进,差的小说,情节牵着人物走。人物应该在生活中生活,而不是在小说中存活。诚然,要在短篇小说中写出人物的生活感并不容易,但这就是作者功底之所在,也往往是优秀与杰出的区别。其次,该篇中所有的关键情节都像是在作者的刻意安排下突然跳出来砸在你脸上的,就像是一个个分镜头,很有戏剧性,但很不自然。这一个个情节堆砌下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卖惨,而不是悲剧。人物不是不能惨,但编排的方式决定了水准的高低。《活着》也很惨,甚至比本文还惨,但其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着的,所有的情节都是合理的。这就是其能被称为“悲剧”,而本文只能称之为“卖惨”的原因。归根到底一个字:假。就像各种看似深刻又不知所谓的思想缠绕在一起,并不产生出更伟大的思想,只会得到没有思想的思想。

  文学不是不能借鉴影视的技巧。实际上,文学与电影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比如塔科夫斯基认为,二者都将现实提供的素材组织在时间之中。但分歧是,文学借助语言描绘世界,电影直接呈现世界。本文的问题恰好在于概念颠倒,文字直接呈现世界。当这个世界缺乏真实感的时候,也直接意味着文字的失败。

  其他篇目或多或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万里江山如是》中突兀出现在眼前的菩萨庙,《小站秘史》里突然跳脱出来的麂。《在春天哭泣》里恰到好处突然响起的雷声和雨,与二流电视剧中听到噩耗就要摔掉手中的碗之类的套路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说其他篇目。

《猿与鹤》

  以这样一篇文章作为开篇在我看来是全书最大的失败。情节老套,行文酸腐,充满了小文人的小家子气。主体情节过于俗套,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主旨最常见的地方在于高中生作文。另外,将个人感情寄托于自然之物本并无不妥,但由于这过剩的自我意识,最后只能让文章沦为自我感动的意淫。此外,过于细碎的文风为我所不喜,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可是全书看下来,总让人感觉作者丧失了书写长句子的能力。

《万里江山如是》

  我很讨厌的一点是,将自然之物强行赋予人类的意志。本篇连续大段地带入拟人化的情感投射。对自然之爱乃是以其本身为基础的,投射入人类臆想的感情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感动,实质是爱人、爱自己罢了。自我感动应如是,但世界很大,不应如是。

《恨月亮》

  开头我很喜欢,可是有佳句,有佳段,无佳篇。如上文所说,大可不必将自然之物强行赋予人类的意志,带入个人感情,此举未免过于自大,无必要且自以为是。

《女演员》

  这篇其实相当不错,几次几乎将我打动,但又总在最后功亏一篑。可能是作者写多了影视剧本,小说中也难免沾染上了剧本的气质与套路。行文安排过于刻意,精于斧凿,多了匠气,少了灵气,缺乏应有的深度及力量感。

《观世音》

  这篇也有同样的问题,许多段落似乎在写分镜。看完后有种CCTV《等着我》既视感。我似乎看到了最讨厌的一类电视剧,将人类的悲与苦一一掰开碾碎给人看,再加入中国传统中的命运啊因缘啊苦痛啊之类的关键词,拼命催人泪下,用力过猛且不知收敛。殊不知,真正的悲剧与悲悯不是大与放,而是收。

《小站秘史》

  这篇还不错。依然是匠气十足,是通过巧妙构思与精心雕琢“写”出来的故事,而不是通过笔尖自然流淌出来的人生。

《何似在人间》

  妙哉!这是我唯一真正喜欢的一篇,其他篇目的许多问题(或是瑕疵)在这里统统不见踪影,只剩下真诚、清澈与纯粹。

  总的来说,本书想要“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碑是立起来了,正是躺在我身边的本书。可离“纪念”二字,怕是还差得远。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十):李修文:风暴处理者

  一、认出风暴

  2019年,李修文在写给《长江文艺》70周年纪念册的赠言里,引用了他心仪的诗人里尔克《预感》中的句子:“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对风暴的描述,大概没有比这句更有名的了,觉得里尔克被捧得过高的北岛,在写里尔克的长文里,也直接以此句为题。读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和《致江东父老》,我也总是想到这个句子,总是看到垂悬于字里行间的风暴。直观的风暴,是书中人和事的自然背景,风雨间以闪电、雷声,这“BGM”隐藏着大事的端倪。进入经验层面,那些歌女、演员、寻亲的人、唱戏的人,甚至一只寻死的猿、想飞的鹤,他们的经历荒诞、曲折、沉痛,绝少清风明月,正是那遮天蔽日、让人睁不开眼甚至想闭目塞听的风暴;至于行走于风暴中的写作者,除了耳闻目见,感同身受于他人的命运,还要倾听自己身体内的电闪雷鸣——这自我深处的风暴,一点不比外部的逊色。

  我因此说李修文是“风暴处理者”。有的风暴一眼可见,他们是阻塞“江东父老”和他自己前路的荆棘和大雾,也是书中的曲折和戏剧性的由来(许多对李修文写作的疑惑即来自于此,剧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常让人以“虚构性”来质疑其文体,有的杂志干脆就将这些文章归入小说一类)。有的风暴是寂静之处的惊雷,水面之下的暗流,藏于我们所见的每一个人身上——一如雅各布森所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生着他自己的生,死着他自己的死”,他们活在自己的沉默之中,活在文字之外,但只要一道闪电,就能照亮他们身上的屡屡伤痕。

  前一种风暴,考验的是李修文容纳这个时代的芜杂经验的胃口和处理经验的心智;后者,则更考验他的敏感和想象,这种“螺狮壳里做道场”的功夫,需要宽阔的芜杂的人生经验,和基于经验的生命洞察。

  这绝对是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技术和物的压迫,欲望的滋生和无处安放,让多少写作者对这个时代愣怔不语,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李修文也曾是失语的一员,十年之前,在与人对话之中,他即借哈维尔的名言(“我们的体验都是他人曾体验过的”)提到此种困惑。但从《山河袈裟》开始,他拈出“美”和“人民”,因而有了处理时代经验的勇气和路径,有了独属于他的声调。先说美。“美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刚好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杜伊诺哀歌》里的话,李修文引用过,这才是真正的困顿里的正信。至于“人民”,则多少去掉的政治性话语的限定,在《山河袈裟》里,是“我的同伴和他们的亲人”;到《致江东父老》,人民则获得了一个传统性的表达,他们就是写作者注定要面对的“江东父老”。

  对美和人民领受的风暴,李修文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一提,他不仅是直面,而是起身相迎,甚至是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拥入怀里。除此,一个写作者又能如何:他也许可以给寻子的老秦付几日房费,陪偷青的小蓉行一段夜路,再和盲眼的歌者互相搀扶并推杯换盏(有时候,他甚至是被搀扶、被关照的那一个),却绝无可能让那些盘旋于命运中的风暴止息。事实上,他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除了有文字傍身,他并不比他们拥有更多世俗的幸福。这一点,让李修文和他笔下的人拥有基本的平等:他们处于同样的时代,领受同样的风暴。

  如果说有悲悯、哀矜,则这悲悯、哀矜也不过是由同病相怜开始,继而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颂。由哀矜而赞颂,又不免让人想到里尔克,尤其是《杜伊诺哀歌》——李修文曾在一次对里尔克的介绍里,视这首长诗为有诗以来的十佳。《杜伊诺哀歌》名为“哀歌”,其实兼有赞歌特性,如王家新所说:“一方面是深切的悲哀和无望,另一方面却又是不可遏止从大地上升起的赞颂。”李修文的哀矜,在于他目之所见,尽是生命的挣扎,无路的彷徨,以及对这“挣扎”和“彷徨”的认领。因为是认领,他们是主动的,灌注着生命意志,并非不自觉的被命运领着走。他的赞颂,在于即使黄沙塞满口,他们也在张口发生,或报恩,或报仇,无不是以行动显露身上的光焰。

  二、风暴的形容词

  李修文的写作信条里,大概没有“宁静中回忆起的情感”这一条。他处理的经验是如此的暴烈,时过境迁,即使回到书房,下笔之时,耳边犹有风暴之中的奔走和跄踉,笔下文字,自然也难以冲淡、闲适、悠游,而是在高音区的呼告。

  既然是呼告,虽由事实驱动,过程却是情感驱使,如此,不免有风格意义上的感伤情调。李修文对此的处理,不是里尔克式的以“现代主义”来包裹,恰恰相反,他丝毫不介意回到古典:回到古典的词语;靠近古典写作者的位置,既是“说书人”,也是蒲松龄那样的“故事收集者”;更是找回一种写作美学上的古典主义。

  与风暴匹配的词语,无不有一种词性的古典和内容的饱和:袈裟、山河、痛饮、发足狂奔、跄踉、嚎啕、公堂、孤绝、正信、仰天长啸、义士、江东父老……这些词语,看起来确实太古典了。实话说,一般人的写作不会动用它们——是不会,也是不能,因为它们本身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含义,很容易让文章超重过载;但李修文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让人觉得,这些词尚且饱和、古典得不够。词性的古典,大概和李修文长久以来对传统的关注有关:远在高中时期,即表现出对传统故事的青睐;他初入文坛,也使自对一系列传统故事——木兰从军、刘关张结义乃至大闹天宫——的戏仿;内容的饱和,则和他们要处理的经验直接相关,如果没有巨大的张力,如何能形容那些让人震惊的风暴。

  古典、饱满,却无损和谐。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驱动这些词语的,不是绚烂却轻飘的某种情调或者形而上的抽象念头,而是直接、质朴、原始得甚至近于粗粝的生活,《山河袈裟》和《致江东父老》里,这生活凝聚为一个最朴素的,也是出现得最频繁的词:“活路”。李修文不厌其烦地用到了这个词:那个辗转大江南北、漂泊无依的“修文兄弟”,一直在讨活路的途中;而和他遭遇的人,那些悲恸、挣扎、不堪,也不过是为了一条活路而已。

  活路,往大了说,是“生存之路”,往小里说,则是生存的最基本单元:“活计”。2018年,一个美国的朋友翻译余秀华的《我养的小狗,名叫小巫》,诗中有一句“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这位朋友大概觉得费解,以为“没有活路”就是“要死”。我告诉她,“死”只是“没有活路”的终极结果,其间,有广大的缓冲地带。在我的家乡恩施,方言里“活路”出现的频率极高,指的是农活、做工这些需要耗费体力、需要流汗的工作。荆门方言里的“活路”,意义也相似,用李修文在《不辞而别传》里的解释,就是“讨一口饭吃”。由此,这个词没有字面意义中的庞大、冷峻,而是牵涉着琐屑的日常。

  可以说,单单“活路”一个词,就缓解了那些古典之词的向上之力,让它们能一一落到实处,落到我们日日在经历的烟火尘世之中。反过来说,有了这个底子,这块压舱石,则那些词不论多古典、炫目,不过是增加在体现这压舱石的重量而已。

  三、风暴止息之后

  我听李修文讲过他求医问药的一次经历。

  有一阵,他半边脸僵硬,西医中医看了许多,都不见效。慕名去深山拜谒大师,与一群大妈们手牵手搞连接,也无好转。后来去西安见另一位大师,大师一眼瞧出了病根:长期用一边的牙齿咀嚼,荒废了另一边的咀嚼肌,导致半边脸板结。大师的治疗手段,简单粗暴:顺手拿起墙角拖把,对着那板结的半边脸一通鼓捣。居然立时生效,半张脸很快行动如常。

  板结的面孔,被遗忘的咀嚼肌,以及粗暴却有效的鼓捣治疗。这其中有什么可以附会的隐喻吗?可以有。板结的是我们习见的文学(准确地说,是散文)观念,是对散文的知识学、博物学、性灵和文化的期待。种种期待,李修文一个也不提供。志于恢复中国文章传统的他,自然无意于将他的文字变得“有用”:这些年来流行自然、文化、历史书写,不都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实用主义吗?他想要负载更多,不是言志,不是抒情,不是志怪——而是种种的混合、杂糅,往高处说,是“道”:既是羞惭之道,也是坦然之道;既是荒诞之道,也是明心见性之道。具体而言,他提供的,只是他和他遇到的人,对风暴的领受,而风暴止息之后,只有残骸,没有恍然大悟的启示,也没有泪流满面的和解。

  有的风暴,止息于能量的衰竭,如同燃烧充分的柴火,只剩下无可给与的灰烬;有的风暴,则止于能量的转移,它并未停止,只是不在此地、不在此刻了。李修文的风暴止息,看起来是前者,实际是后者。艾略特说的世界的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在李修文那里,似乎还有所不同:世界就未曾有过告终之时,如果接近告终,也还有挣扎的巨大响声:撞死的鹤、放声歌唱的穷人、为了吃鱼而不顾体面的母亲、为了一种无效仪式而彻夜赶路的姐姐、抱着一尊观世音寻子的父亲……他们被命运裹挟着、推搡着出场;他们的进行,是“想怒吼黄沙塞满口”的不堪,推石上山无有结束之日的荒诞;他们的退场,则是继续领受、忍耐,继续在各自的命运里埋头前行。

  我要强调这两个李修文在书中没少提到的词:领受,忍耐。实际上,这也是理解他的写作美学的两个关键词。书中人和写书人,无一不在这个序列之中。唯有忍耐,才能接纳,才能在哀矜中找到赞美的可能,才能于匮乏中见无限、在薄情中持守多情,才能走向里尔克《预感》中的结局:认出了风暴,在风暴中激动大海,继而还要把自己抛出去,“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